『壹』 息縣到平頂山怎樣交通最便利
河南地處中原核心地帶,是華夏族的發祥地和聚居地,文化底蘊深厚,不僅體現在有形的名勝古跡上,連大量無形的地名也滲透著歷史文化的氣息。河南現有127個縣(市),從名稱產生的先後順序看:春秋戰國4個、秦漢38個、三國至南北朝5個、隋唐五代25個、宋金元12個、明清11個、民國16個、新中國16個。可以看出,河南省縣市名稱的形成有3個高峰時期,一是秦漢,二是隋唐,三是近現代。從名稱的來歷、含義和演變看,都是名之有因。或記其物,或志其位,或描其形,或寄其意,或由生產,或因生活,或用方言等。無不與河南的地理、歷史、政治、軍事、經濟、交通等密切相關。
一、與水有關的命名
水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生命之源。自古人們在選擇定居地時,首先考慮的是接近水源。河南以水命名的縣市有27個。命名的規律如下:
1.因治所與河湖等水體的相對位置,依「水北為陽,水南為陰」的原則命名。治所在河流北岸,以「水北為陽」得名的縣市有:洛陽,在洛水(今洛河)之北。宜陽,在宜水之北。濮陽,在濮水之北。舞陽,在舞水(今三里河)北。汝陽,在北汝河之北。淮陽,在淮水(今淮河)之北。泌陽,在泌水(今泌陽河)之北。湯陰縣,得名於縣城在湯水之南,「水南為陰」,故名。汝南縣,得名於縣城在汝水(今汝河)之南。還有內黃縣,漢高帝九年(前198年)置縣時,因當時習慣上以黃河以南為外,以北為內,黃河以南有外黃縣,此地遂取名內黃縣。有些縣市由於治所遷移,地理環境已經變化,但名稱仍保留至今。比如,沁陽,得名於原縣治(今武陟縣沁陽村)在沁河北岸,今沁陽市區卻在沁河之南。滎陽,在秦代置縣時,以縣城(今鄭州市邙山區古滎)在滎澤之北而得名,北魏縣治徙大柵城(今市區老城),滎澤已不存在,滎陽一名沿用至今。
2.因位於河流發源地或濱臨河川命名。濟源,隋開皇十六年(596年)置縣,以地處濟水(今濟河)之源命名。欒川縣,北宋置,以鸞水(今伊河)源於此,得名鸞川,後「鸞」演為「欒」。伊川縣,因縣境地處伊河川地,故名。洛寧縣,隋稱永寧縣,1914年以地臨洛水(今洛河)改稱洛寧。臨潁縣,西漢因地臨潁河設縣取名。淮濱縣,1952年得名於地處淮河之濱。
3.因河流流經縣境命名。如:浚縣境內有浚水(衛河、淇水合流曰浚水),淇縣境內有淇水(今淇河),范縣境內古有范水,睢縣境內有睢水,漯河市境內有漯河(沙、澧二河在此匯流形成河灣,內多螺坑,清代稱漯河),淅川境內有淅水,唐河縣境內唐河縱貫,扶溝縣境內有洧水溝,潢川縣境內有小潢河。
二、與山有關的命名
河南因山得名的縣市有11個。其命名:
1.名稱直接使用轄區內的山名。如:平頂山市內有平頂山,魯山縣內有魯山,確山縣內有確山,桐柏縣內有桐柏山,方城縣內有方城山。
2.取境內山名的一部分。羅山縣名出自境內的小羅山,光山縣名出自境內的浮光山,中牟縣名來自境內的牟山(今已無存)。新密市,西漢置密縣,因縣境西南有密岵山,縣名源此。1995年縣改市時,因城區東移取名新密。
3.因山在縣市的相對位置。南陽,因在「南山之南」得名。嵩縣因地處嵩山之西,境內外方山傳為嵩山起點,故名。
三、與地形、位置、交通有關的命名
河南地處中原,地形多樣,位置重要,交通便利。這種地理形勢在一些縣市名稱的由來及含義中也有所反映。因地形、位置得名的有:鞏義市,原秦置鞏縣,因南依嵩山,北臨黃河,東有虎牢關,西有黑石關,山河四塞,鞏固不拔,故以鞏名縣,1991年改市。陝縣,秦置,因這里四面環山,周成王時,周、召二公以陝原為界,分陝而治,故名。夏邑縣,金代改下邑縣名而來,下邑因其地勢窪下得名。平輿縣,西漢置,傳古代這里的摯國人根據地勢平坦的特點,造出了四輪車,稱「輿」,後人稱此地為平輿,因而得縣名。鄢陵縣,因城在土陵之上,故名。西峽縣,因縣治位於「入秦孔道,扼楚咽喉」的西峽口而得名。三門峽市名,取自黃河中的峽谷三門峽。因水陸交通得名的有:孟津、延津二縣,名稱均來自黃河渡口。津即渡口。《尚書·禹貢》注,在孟置津,謂之孟津。北宋改酸棗縣為延津縣,因境內原有黃河渡口延津得名。通許縣,北宋以地鄰東京(今開封)通往許昌的大道,取名通許。駐馬店市,因明代曾在此設置驛站,故名。
四、與地名有關的命名
1.用古政區、古城邑等命名。河南縣市名稱,源自古代的國、州、府、城邑、鄉等的有21個,其中不少產生的年代
『貳』 河南地名的由來
一、與水有關的命名
水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生命之源。自古人們在選擇定居地時,首先考慮的是接近水源。河南以水命名的縣市有27個。命名的規律如下:
1.因治所與河湖等水體的相對位置,依「水北為陽,水南為陰」的原則命名。治所在河流北岸,以「水北為陽」得名的縣市有:洛陽,在洛水(今洛河)之北。宜陽,在宜水之北。濮陽,在濮水之北。舞陽,在舞水(今三里河)北。汝陽,在北汝河之北。淮陽,在淮水(今淮河)之北。泌陽,在泌水(今泌陽河)之北。湯陰縣,得名於縣城在湯水之南,「水南為陰」,故名。汝南縣,得名於縣城在汝水(今汝河)之南。還有內黃縣,漢高帝九年(前198年)置縣時,因當時習慣上以黃河以南為外,以北為內,黃河以南有外黃縣,此地遂取名內黃縣。有些縣市由於治所遷移,地理環境已經變化,但名稱仍保留至今。比如,沁陽,得名於原縣治(今武陟縣沁陽村)在沁河北岸,今沁陽市區卻在沁河之南。滎陽,在秦代置縣時,以縣城(今鄭州市邙山區古滎)在滎澤之北而得名,北魏縣治徙大柵城(今市區老城),滎澤已不存在,滎陽一名沿用至今。
2.因位於河流發源地或濱臨河川命名。濟源,隋開皇十六年(596年)置縣,以地處濟水(今濟河)之源命名。欒川縣,北宋置,以鸞水(今伊河)源於此,得名鸞川,後「鸞」演為「欒」。伊川縣,因縣境地處伊河川地,故名。洛寧縣,隋稱永寧縣,1914年以地臨洛水(今洛河)改稱洛寧。臨潁縣,西漢因地臨潁河設縣取名。淮濱縣,1952年得名於地處淮河之濱。
3.因河流流經縣境命名。如:浚縣境內有浚水(衛河、淇水合流曰浚水),淇縣境內有淇水(今淇河),范縣境內古有范水,睢縣境內有睢水,漯河市境內有漯河(沙、澧二河在此匯流形成河灣,內多螺坑,清代稱漯河),淅川境內有淅水,唐河縣境內唐河縱貫,扶溝縣境內有洧水溝,潢川縣境內有小潢河。
二、與山有關的命名
河南因山得名的縣市有11個。其命名:
1.名稱直接使用轄區內的山名。如:平頂山市內有平頂山,魯山縣內有魯山,確山縣內有確山,桐柏縣內有桐柏山,方城縣內有方城山。
2.取境內山名的一部分。羅山縣名出自境內的小羅山,光山縣名出自境內的浮光山,中牟縣名來自境內的牟山(今已無存)。新密市,西漢置密縣,因縣境西南有密岵山,縣名源此。1995年縣改市時,因城區東移取名新密。
3.因山在縣市的相對位置。南陽,因在「南山之南」得名。嵩縣因地處嵩山之西,境內外方山傳為嵩山起點,故名。
三、與地形、位置、交通有關的命名
河南地處中原,地形多樣,位置重要,交通便利。這種地理形勢在一些縣市名稱的由來及含義中也有所反映。因地形、位置得名的有:鞏義市,原秦置鞏縣,因南依嵩山,北臨黃河,東有虎牢關,西有黑石關,山河四塞,鞏固不拔,故以鞏名縣,1991年改市。陝縣,秦置,因這里四面環山,周成王時,周、召二公以陝原為界,分陝而治,故名。夏邑縣,金代改下邑縣名而來,下邑因其地勢窪下得名。平輿縣,西漢置,傳古代這里的摯國人根據地勢平坦的特點,造出了四輪車,稱「輿」,後人稱此地為平輿,因而得縣名。鄢陵縣,因城在土陵之上,故名。西峽縣,因縣治位於「入秦孔道,扼楚咽喉」的西峽口而得名。三門峽市名,取自黃河中的峽谷三門峽。因水陸交通得名的有:孟津、延津二縣,名稱均來自黃河渡口。津即渡口。《尚書·禹貢》注,在孟置津,謂之孟津。北宋改酸棗縣為延津縣,因境內原有黃河渡口延津得名。通許縣,北宋以地鄰東京(今開封)通往許昌的大道,取名通許。駐馬店市,因明代曾在此設置驛站,故名。
『叄』 河南的朋友進
河南地處中原核心地帶,是華夏族的發祥地和聚居地,文化底蘊深厚,不僅體現在有形的名勝古跡上,連大量無形的地名也滲透著歷史文化的氣息。河南現有127個縣(市),從名稱產生的先後順序看:春秋戰國4個、秦漢38個、三國至南北朝5個、隋唐五代25個、宋金元12個、明清11個、民國16個、新中國16個。可以看出,河南省縣市名稱的形成有3個高峰時期,一是秦漢,二是隋唐,三是近現代。從名稱的來歷、含義和演變看,都是名之有因。或記其物,或志其位,或描其形,或寄其意,或由生產,或因生活,或用方言等。無不與河南的地理、歷史、政治、軍事、經濟、交通等密切相關。
一、與水有關的命名
水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生命之源。自古人們在選擇定居地時,首先考慮的是接近水源。河南以水命名的縣市有27個。命名的規律如下:
1.因治所與河湖等水體的相對位置,依「水北為陽,水南為陰」的原則命名。治所在河流北岸,以「水北為陽」得名的縣市有:洛陽,在洛水(今洛河)之北。宜陽,在宜水之北。濮陽,在濮水之北。舞陽,在舞水(今三里河)北。汝陽,在北汝河之北。淮陽,在淮水(今淮河)之北。泌陽,在泌水(今泌陽河)之北。湯陰縣,得名於縣城在湯水之南,「水南為陰」,故名。汝南縣,得名於縣城在汝水(今汝河)之南。還有內黃縣,漢高帝九年(前198年)置縣時,因當時習慣上以黃河以南為外,以北為內,黃河以南有外黃縣,此地遂取名內黃縣。有些縣市由於治所遷移,地理環境已經變化,但名稱仍保留至今。比如,沁陽,得名於原縣治(今武陟縣沁陽村)在沁河北岸,今沁陽市區卻在沁河之南。滎陽,在秦代置縣時,以縣城(今鄭州市邙山區古滎)在滎澤之北而得名,北魏縣治徙大柵城(今市區老城),滎澤已不存在,滎陽一名沿用至今。
2.因位於河流發源地或濱臨河川命名。濟源,隋開皇十六年(596年)置縣,以地處濟水(今濟河)之源命名。欒川縣,北宋置,以鸞水(今伊河)源於此,得名鸞川,後「鸞」演為「欒」。伊川縣,因縣境地處伊河川地,故名。洛寧縣,隋稱永寧縣,1914年以地臨洛水(今洛河)改稱洛寧。臨潁縣,西漢因地臨潁河設縣取名。淮濱縣,1952年得名於地處淮河之濱。
3.因河流流經縣境命名。如:浚縣境內有浚水(衛河、淇水合流曰浚水),淇縣境內有淇水(今淇河),范縣境內古有范水,睢縣境內有睢水,漯河市境內有漯河(沙、澧二河在此匯流形成河灣,內多螺坑,清代稱漯河),淅川境內有淅水,唐河縣境內唐河縱貫,扶溝縣境內有洧水溝,潢川縣境內有小潢河。
二、與山有關的命名
河南因山得名的縣市有11個。其命名:
1.名稱直接使用轄區內的山名。如:平頂山市內有平頂山,魯山縣內有魯山,確山縣內有確山,桐柏縣內有桐柏山,方城縣內有方城山。
2.取境內山名的一部分。羅山縣名出自境內的小羅山,光山縣名出自境內的浮光山,中牟縣名來自境內的牟山(今已無存)。新密市,西漢置密縣,因縣境西南有密岵山,縣名源此。1995年縣改市時,因城區東移取名新密。
3.因山在縣市的相對位置。南陽,因在「南山之南」得名。嵩縣因地處嵩山之西,境內外方山傳為嵩山起點,故名。
三、與地形、位置、交通有關的命名
河南地處中原,地形多樣,位置重要,交通便利。這種地理形勢在一些縣市名稱的由來及含義中也有所反映。因地形、位置得名的有:鞏義市,原秦置鞏縣,因南依嵩山,北臨黃河,東有虎牢關,西有黑石關,山河四塞,鞏固不拔,故以鞏名縣,1991年改市。陝縣,秦置,因這里四面環山,周成王時,周、召二公以陝原為界,分陝而治,故名。夏邑縣,金代改下邑縣名而來,下邑因其地勢窪下得名。平輿縣,西漢置,傳古代這里的摯國人根據地勢平坦的特點,造出了四輪車,稱「輿」,後人稱此地為平輿,因而得縣名。鄢陵縣,因城在土陵之上,故名。西峽縣,因縣治位於「入秦孔道,扼楚咽喉」的西峽口而得名。三門峽市名,取自黃河中的峽谷三門峽。因水陸交通得名的有:孟津、延津二縣,名稱均來自黃河渡口。津即渡口。《尚書·禹貢》注,在孟置津,謂之孟津。北宋改酸棗縣為延津縣,因境內原有黃河渡口延津得名。通許縣,北宋以地鄰東京(今開封)通往許昌的大道,取名通許。駐馬店市,因明代曾在此設置驛站,故名。
四、與地名有關的命名
1.用古政區、古城邑等命名。河南縣市名稱,源自古代的國、州、府、城邑、鄉等的有21個,其中不少產生的年代久遠。
(1)以古國命名:鄭州和新鄭,均源於春秋之鄭國。郟縣源於郟國。封丘源於封父國。郾城源於郾子國。虞城源於虞國。項城源於項國。上蔡和新蔡,均源於蔡國。息縣源於息國。鄢陵源於鄢國。許昌源於許國。
(2)以古州、府命名。林州市取名自金代的林州。禹州市取名自明代的禹州。孟州市取名自唐代的孟州。鄧州市取名於隋代的鄧州。衛輝市取名自明代的衛輝府。
(3)以古城邑、鄉命名。葉縣,漢置,因春秋為葉邑得名。寧陵縣,漢置,戰國魏公子無咎封寧陵君在此,秦為寧陵城,故名。鹿邑縣,隋代因境內有春秋陳之鳴鹿邑,更武平縣名為鹿邑縣。沈丘縣,隋代以位於春秋楚之沈丘邑地,改褒信縣為沈丘縣。新鄉縣,隋代析汲縣地置,取境內古代的新中鄉之首尾二字命名。
(4)將兩政區名稱,各取首字命名。1950年撤銷原武縣和陽武縣,合並後命名原陽縣。1954年撤銷蘭封縣和考城縣,合並後命名蘭考縣。1974年析舞陽縣一部分建鋼鐵廠,1977年各取首字命名為舞鋼區,後改舞鋼市。
2.用其他地名命名。
(1)縣市名稱來自轄地村名。南召縣,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析南陽縣北部置縣時,以境內的南召店之「南召」為縣名。新縣,1947年改經扶縣而來,因駐地在新集,故名。鶴壁市,1957年建市時,以駐地鶴壁村命名。台前縣,1978年設置,因縣政府駐台前村得名。義馬市,1981年設市,取駐地義馬村為市名。
(2)縣市名稱來自古建築名。澠池縣,秦置,取境內的古水池名「澠池」為縣名。滑縣,明代置縣,以境內有滑台取名。長垣縣,秦代以「縣有防垣」(即防水防兵的長牆),改首垣邑為長垣縣。
五、與人名有關的命名
1.用姓氏人名命名。來自人名的有:尉氏縣,秦置,因此地春秋為鄭大夫「尉氏」封邑,故以名縣。太康縣,隋代以夏啟之子太康在此築城,城東有太康墓,改陽夏縣為太康縣。清豐縣,據《舊唐書·地理志》載:「以縣界有孝子張清豐門闕,魏州田承嗣請為縣名。」襄城縣,秦置,以春秋時周襄王避亂投鄭國居於矱(音「泛」),後楚靈王在矱西1公里處築城,取名襄城,縣以此為名。來自姓氏的有:西華縣,西漢置縣,因昔為春秋宋華氏之地,此居西,稱西華,據此得縣名。焦作市,1945年置,因明代有9戶焦姓在此經營煤炭作坊得名。
2.因避皇帝諱改名。河南省有以下縣市因避諱更名而來:開封縣,原為秦置啟封縣,漢司馬遷著《史記》時,因避景帝劉啟之諱,改啟封為開封。南樂縣,五代唐晉王李存勖,因避其祖李國昌之諱,以縣治在舊治之南,改昌樂縣為南樂縣。內鄉縣,隋代避文帝楊忠諱(「忠」與「中」同音),改中鄉縣為內鄉縣。信陽市,因宋代避太宗趙匡義之諱,改義陽縣為信陽縣,後改市。商水縣和商城縣,皆因宋代避宣祖趙弘殷諱(殷、商相通),改矲水縣為商水縣,改殷城縣為商城縣。正陽縣,因清雍正元年(1723年)避世宗胤禎之諱(「禎」與「真」同音),更名真陽縣為正陽縣。
六、與歷史事跡有關的命名
河南戰略位置重要,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發生過的歷史事件不勝枚舉,有一些也成了縣市名稱命名的來源之一。修武縣,秦置,取「武王伐紂、修兵演武於此」之意。偃師縣,漢置,取武王伐紂,於此「息偃戎師」之意,現為偃師市。武陟縣,隋置,「陟」意為興起,取周武王興起之意。獲嘉縣,因漢武帝劉徹行至汲縣新中鄉,獲南越相呂嘉的首級,以此置縣。遂平縣,因唐元和十二年(817年)唐將李碩平吳元濟之亂,收復吳房,敕改吳房縣為遂平縣。鎮平縣,因金正大二年(1225年),境內五朵山農民起義被鎮壓平息,次年設縣稱鎮平。西平縣,漢代以古有西陵亭,當時已平夷,故曰西平。登封市,由於唐代皇帝武則天「登嵩山,封中嶽」,將嵩陽縣更名為登封縣,1994年改市。靈寶市,唐天寶元年(742年),因在桃林縣南函谷關掘得天寶靈符,遂改桃林縣為靈寶縣,1993年改市。
七、以良好祝願和吉祥之詞命名
歷代統治者為了表達其政權長治久安、繁榮昌盛的願望,往往在給縣市取名時,賦予其祥瑞、祈福、平安之意的詞語,以求吉利。如:許昌縣,三國時以魏的業基昌盛於許,將許縣更名許昌縣。新野縣,西漢置,春秋戰國時此地稱蒸野,在蒸野新建縣,取名新野,有更新之意。洛寧縣,隋代稱永寧縣,1914年改今名,均寓太平安寧之含義。永城市,隋代置縣,因城屢遭水擊而不破,故曰永城,以示祥瑞,1996年改市。新安縣,含義中也有祈求新的安寧之意。新縣,原稱經扶縣,1947年建縣,取「新」字,寓有中共新政權建立之意。
固始縣,漢代取其「固久之固,當自此始」意置縣,以示綿嗣吉祥之意。社旗縣,1965年設立,縣城駐賒旗鎮,以諧音取「高舉社會主義旗幟」意改賒旗為社旗。鞏義市,1991年縣改市命名時,含義也取有「鞏固社會主義」意。
八、與其他因素有關的命名
以植物命名:杞縣,秦置,因境內古多杞柳得名。長葛縣,隋置,以古代建城邑之始,有葛條附樹,故名長葛,1995年改長葛市。以政治主張命名:民權縣,1928年設立時,取孫中山倡導的「三民主義」之一的「民權」二字作縣名。博愛縣,1929年置縣時,依據孫中山建國大綱中的「博愛」二字取縣名。以用字讀音命名:輝縣市,「輝」字來自境內百泉衛源廟清暉殿的「暉」(暉通輝)字。鄲城縣的鄲城來自諧音「丹成」,傳說春秋時老子在此將「丹」煉成,故名。商丘市,名稱源自上古時這里地應商星,「陶唐氏火正閼伯居商丘」,以此命名。
『肆』 急!!求一幅對聯!
愛國立志敬業齊聚一方凈土;
傳道授業解惑共創千秋偉業。
志在必得
開明中學不凱豈有此理;
巡鎮中學非雄更待何時。
捷足先登
趙錢百家兩大首姓;
呂鄭開明一對失鋒。
慧眼識才
伯樂識得千里馬;
園丁澆灌百合花。
優師良生
師識實路路通;
生聲升步步高。
與日俱增
一日一日定當日日勃;
止步止步豈能步步高。
銳意進取
笑聲語聲笑語聲聲聲含情;
凱事明事開明事事事關心。
開明啟智
建校三載開明人自強不息嶄露頭角;
學子六百山裡姓脫胎換骨魚躍龍門。
二龍戲珠
贊巡中,誇巡中,贊我巡中日新月異,誇我巡中人才濟濟;
祝開明,賀開明,祝我開明龍飛鳳舞,賀我開明喜氣洋洋。
教學相長
開素質教育先風眾志成城;
明德才學識之道揚帆遠航。
萬象更新
抬眼望有志者捷足先登;
合力拚苦心人快馬加鞭。
學藝貴精
經史子集書叢覓寶;
琴棋書畫藝海拾貝。
開卷有益
嗅梅香清香沁心脾;
品文思游思溢頭腦。
雁濕羽翼
煙沿檐煙燕眼;
師使士師史識。
餘音裊裊
鍾鼓樓中終夜鍾聲撞不斷;
溪流谷西悉日溪水響沒停。
勵精圖治
創基業開明人歷經艱辛首沖告捷;
謀發展有志者勃啟睿智再戰奪魁。
捷足先登
早找差插翅追最;
遲辭歸跪地伏服。
跋山涉水
須眉學海何俱雨浪;
巾幗書山焉畏雲峰。
消滅塌科
語數英力挽狂瀾;
物化生氣貫山河。
斗戰群雄
蒼天揚雪飛雪逗嚴冬;
福地造才英才閃光鋒。
樂亦無窮
春風夏雨里漂泊學海;
秋霜冬雪中遨遊書山。
身經百戰
經書山學海精英橫掃;
歷血雨腥風棟梁縱劈。
齊心協力
八兄弟和氣共處;
三年歲追夢同行。
友愛互助
身居簡屋內;
愛貯芳心中。
志同道合
冬春夏美在三秋;
你我他貴於一心。
金榜題名
姐妹攜手迎元旦;
兄弟結伴躍龍門。
心想事成
創業事上件件順;
金雞年裡樣樣紅。
小康人家
居家勤勞和興旺;
持家儉朴樂生財。
百事可樂
家興事順心尤喜;
體健財旺業更新。
門庭興旺
福降小康院;
喜落金雞年。
合家歡樂
春風刮來喜慶;
笑語捎去安康。
書山有路勤為徑
學海無涯苦作舟
勤學苦讀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
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會說兩國話
培養一代人 橫批 里通外國
數學 指數函數,對數函數,三角函數,數數含辛茹苦
平行直線,交叉直線,異面直線,線線意切情深
語文 妙筆生輝作文本上灑心血
忠誠可鑒心靈深處勤耕耘
理化 量杯量桶怎能量老師情誼
捲尺直尺何可測先生胸懷
十字聯 一隻粉筆兩袖清風,三尺講台四季晴雨,加上五臟六腑七嘴八舌九思十想,
滴滴汗水誠滋桃李滿天下;
十卷詩賦九章勾股,八索文思七緯地理。連同六藝五經四書三字兩雅一心,
點點心血親育英才澤神州
1、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
3、藝苑百花俏,文壇萬象新
5、發展體育運動,振奮民族精神
7、古今往來只如此,淡妝濃抹總相宜
9、聲為律呂身為度,雲想衣裳花想容
11、舞台方雨懸明鏡,優孟衣冠啟後人
13、假笑啼中真面目,新笙歌里古衣冠
15、香隨靜婉歌塵起,影伴嬌饒舞袖垂
17、黑人白人結交友人,小球大球稱雄寰球
19、百家爭鳴科學興旺,萬花齊放文藝繁榮
2、唱時代贊歌,寫人民心聲
4、飛燕入水俏,猛虎登山雄
6、文壇百花放異彩,藝苑蓓蕾含奇香
8、萬眾一心同獻策,百花齊放共爭春
10、替國爭光健兒志,為民樹勛赤子心
12、數年苦練圖幾跳,畢生心血為一球
14、文壇英才揮彩筆,藝苑新秀唱頌歌
16、彩筆傳情歌四化,歌喉達意頌長征
18、文壇藝苑花開似錦,球場舞台掌動如雷
20、文壇藝苑百花爭艷,江河大地萬紫千紅
1、妙墨懸漏,雄才吐珠
3、杯浮梅蕊,詩凝雪花
5、韻耐春風,清宜夜雨
7、解經以理,校字如仇
9、催筍成竹,潤花著果
11、筆力千軍陣,詞源萬馬兵
13、離雞晨舞劍,借瑩夜著書
15、花心起墨暈,春色散毫端
17、落筆撼五嶽,成詩凌九洲
19、腳下行程千里遠,腹中貯書萬卷多
21、臨老常有身健日,讀書偏愛夜長時
23、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25、胸藏萬匯憑吞吐,筆有千鈞任翕張
27、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從苦寒來
2、硯磨霧起,箋染雲生
4、詞近愈遠,意淺偏深
6、學知不足,業精於勤
8、貧不學吝,默無過言
10、功深百煉,才具千鈞
12、修業勤為貴,成文意必高
14、把酒時看劍,焚香夜讀書
16、靖光依日月,逸思繞風雲
18、無言先立意,未嘯已生風
20、揮筆應書民心願,凝神當思國前程
22、藤根揉就充書架,蕉葉斜分作硯田
24、簾外五更風雨冷,案頭三尺筆墨濃
26、學海無涯勤是岸,雲程有路志為梯
28、少年不經勤學苦,老來方悔讀書遲
■節慶雙旬,校生百媚,載舞載歌歡玉局;龍飛四海,鳳納千祥,立言立德頌恩師。(苗雲澤)
■從教無私,桃李三千承雨露;感恩報國,芝蘭四季吐芬芳。(崔鋼兵)
■鰲頭榮立時,備念恩師:瀝血嘔心培學子。曾五更燈火,數載風霜,芳園播愛心,紅桃燦放三千樹;鵠志暢抒際,長懷教範:鑄魂授業育英才。起九域棟梁,百年事業,絳帳施甘雨,佳節遙呈一瓣香。(謝毅)
■道無形,卻經風雨傳千載,積如山重; 師淡泊,皆是塵灰披兩肩,備受人尊。(余德斌)
■啟蒙解惑《聲聲慢》;授業傳薪《步步高》。(潘一之)
■指數函數,對數函數,三角函數,數數含辛茹苦;平行直線,交叉直線,異面直線,線線意切情深。(葛曉光)
■一支粉筆兩袖風華,三尺講台四季晴雨,獻五韜六書七藏八卷,發九思十想,教必有方滴滴汗水滋潤桃李芬芳天下;十卷詩賦九章勾股,八索文思七緯地理,連六藝五經四書三字,抒兩雅一心,誨人不倦點點心血培育英才澤披神州。橫批:師恩無數。(金凡)
■桃李爭榮日; 荷蘭比利時。 (佚名)
■執教育人,甘做人梯,以人為本人才俊;從師倡德,常垂德范,立德當先德望高。(邢偉川)
■傳道解惑茹苦含辛,似蠟炬春蠶風尚;樹人培才鞠躬盡瘁,如蒼松翠柏情操 (賈術傑)
■清流汩汩潤澤重;峻嶺巍巍崢嶸峰。 (李雲雄)
■一粒種,千滴汗,春播秋收,五穀豐登;萬卷書,百回講,談古論今,桃李滿園。 (李寶琴)
■春雨潤本,春風拂葉,春暉暖新蕾;秋田溢金,秋木流丹,秋果出綠陰。(高金泉)
『伍』 泉州那裡比較好玩!!
泉州一日游線路
一、市區東街(步行街)- 海交館 - 靈山聖墓 - 蔡襄祠 - 洛陽橋 - 惠安石雕 -崇武古城(民俗風情、海灘)
二、九日山 - 清源山風景區 - 開元寺 - 清真寺
三、泉州天後宮 - 石獅姑嫂塔 - 虎岫寺 - 石獅市區購物 - 石獅黃金海岸渡假區
四、晉江草庵摩尼教遺址 - 靈源寺 - 龍山寺 - 東石寨 - 金井「看金門」瞭望台 - 深滬海底古森林遺跡
五、市區 - 高爾夫球場 - 官橋蔡資深古民居 - 鄭成功墓 - 安平橋 - 鄭成功紀念館
六、市區 - 施琅將軍陵園 - 河市俞大猷民俗村 - 馬甲仙公山游覽區 -仰恩水上樂園
七、市區 - 安溪烏龍茶博物館 - 茶園風光 - 茶葉加工、製作 - 安溪清水岩風景區
八、市區 - 魁星岩 - 百丈岩 - 仙洞 - 普濟寺
九、市區 - 九仙山 - 德化陶瓷博物館 - 屈斗宮古窯址 - 陶瓷一條街
十、市區 - 肖厝閩林始祖 - 天湖岩寺 - 沙格靈慈宮 - 福建煉油廠
1:水門巷口狗肉,
水門巷口的狗肉可是香,連著那麼五六攤 ,而且連過六家,真是考驗意志力啊
2:胭脂巷的咸飯
胭脂巷在水門巷的斜對面,巷中咸飯質量真高,偶最常去吃晚飯的地方就是這里了,鹵肉.小腸圈,鹵豬舌,鹵豬尾巴,鹵豬蹄,鹵豬心,..再配一碗燙燙的蔥灌小腸湯...那個美的
3,東街肉粽,西街田螺王
東西街是泉州頂有名的歷史街道的,尤其是西街的東西塔(扯遠了,說吃的)
原來是西街的肉粽的,後來東街改擴建....全搬西街去了,比如街口那個啊婆肉粽..可惜本人不喜肉粽
4、西街田螺亦是大名鼎鼎啊,兩指捏個田螺,用嘴一吸,滋味全出來了,配點燒酒,三五知己,明月當空
大有人生不過如此之慨
若碰到小螃蟹的旺季,多炒他一盤母蟹,
酒不醉人人自醉
煮活魚: 東街蜀園,全芳花園對面的重慶小洞天,湖心後街在群盛後面有家四川人開的飯店,前坂頣香園(好吃又特便宜,一斤才6元,菜很貴),
必騰客: 夏威夷風光和超級乳酪還是叫什麼乳酪的,雞翅
燒烤: 人民影院那邊,文化宮後門,八一對面小商品街入口的烤雞翅+香腸,西街燒烤,
面線糊:水門巷的國啊(加多多的白酒和多多的胡椒粉,加上新鮮的蟹肉和大腸頭,面線糊得放油條,美食街有一分店),舊順濟橋下,西街老記面線糊現在也在津淮後街開分店了,
豬血:國啊面線糊店裡(吃豬血一定要叫妹妹多加點白酒,美食街有一分店)
炒田螺:西街的田螺王(西教堂知道嗎?就是開元寺繼續往西走,過了路口就是西教堂,然後再往西,就到了,它的對面有個小的菜市場,雙塔菜場。晚上那裡有點燈,門口有很多車,店裡發出各種吱吱的響聲,呵就是了),小商品街入口,
扁食:升文小學門口,奎霞巷口那家,
肉粽:東街候阿婆(另一家在西街影劇院門口),
豬腳:鳳池,東湖龍潭的豬腳煲,津淮後街的南記真味館的白水豬腳(精肉羹,腸灌腸,方肉)
牛餐:大洋百貨四樓,阿秋牛排(在湖心街那裡好像在湖心酒店附近,另一店在小商品街從建行路口走進去一直走,靠右邊),關帝廟對面,東興牛肉店(老牌店,牛蹄 不錯,泉酒斜對面),百匯對面石獅牛肉羹(牛尾湯不錯),九一路上一家復印店 旁邊有一條巷子(忘記名字了,就在五中出來的那條巷子對面)拐進去走大概兩百米右手邊有一家牛排店裡面的牛排和羅卜湯,南俊巷的「許記牛肉館」最干凈,「牛雜」一定要泉酒對面的東興牛肉店才叫棒,寶州路的好成財牛肉店的牛排,
海螺:西街電影院門口,
肉燕:豐澤新城大門進去沒多遠的那個菜市場買肉燕。餡很多,而且感覺很乾凈,味道也非常的不錯。(具體位置在新城正大門進去還沒到圓盤右邊有個小菜市場。往裡走拐左,就看到一間比較干凈的在賣肉燕的小儺了),承天寺對面肉燕美食園
石花膏四果湯:南門的石花膏(從中山南路到南門那條街好像是聚寶街吧,往右手到聚寶街的中間那段。有間生意非常好的石花膏店),威遠樓前面的四果湯,菜頭酸水和楓果水:人民影院的菜頭酸..,
煎包:水門巷口,衛校門口的煎包便宜又干凈,「福人頤煎包」可以到衛校旁邊的一家小吃店買到
小籠包:僑光電影院旁的遠芳小籠包(僑光電影院右手邊那條小巷子內的小店),
拌面:奎霞巷口那家,鎮武巷的干拌面,
羊肉狗肉:水門巷(進水門的左邊。以前是第一間,現在是第二間),西溝那邊(好像還沒到田螺王那邊,位置在左邊,有二個店面的,挺大的地方。裡面的雞卷也不錯),
醋肉:舊順濟橋下在支隊年檢那邊的面線糊店裡,新世紀酒店和那間泉州假日酒店中間那座橋那裡的小攤,中菜市人民電影院對面的那個門旁邊的小巷子(通往舊的少年宮) 第一家小炒老闆好象叫國啊旁邊的炸醋肉,
鴨子:美食街阿斌白鴨,
海蠣煎:百匯對面石獅牛肉羹,
拉麵:豐州橋頭蘭州拉麵,
酸菜魚:全芳花園對面的重慶小洞天再過去的孟家灣,
套餐:康橋庭院咖啡的板燒套餐(裡面的台灣風味很濃),田安路名典咖啡的港式排骨飯不錯,
咖啡:東街金星酒店樓下的SPR咖啡店,
水餃:閩泉酒店(還有炒鵝腸),
啾啾螺:文化宮,啾啾螺還是西街電影院對面的那家比較好吃(文化宮的不新鮮哦),
串串香.麻辣燙:據說是狀元街榕樹下那攤味道最好,西街影院前面的麻辣燙,
土筍凍:安海下虛巷最尾部,
鹵味攤:西菜口(右邊那攤的比較好吃,攤主是個胖胖的男的),西街孝感巷口對面的那攤鹵料店
包子:豐澤新村旁邊後坂小區有一家東北人做的包子店,
綠豆糕:南菜市七中旁邊有家專門做的,一院旁邊 ,
牛筋:知道哪兒嗎?華洲牛肉友!過泉州大橋往青陽方向,過了隘門再向前概4百米,正手邊,有一排10來間店面的破舊平房(得仔細看),倒數第二間店面就是了
烤羊腿:六灌路天鵝王餃子館裡面,
泉州十八風景
1清源山-泉州城北屏障
2開元寺-市區西街
3崇武古城-惠安縣東南海濱
4府文廟-鯉城區中山路泮宮內
5西湖公園-市區西北部清源山南麓
6深滬灣-晉江東南海濱
7牛姆林-永春(閩南西雙版納)
8清水岩-安溪縣城西北的蓬萊山
9天後宮-泉州市
10五里橋-晉江安海與南安水頭交界處
11東湖公園-泉州東湖
12洛陽橋-惠安、洛江分界處的洛陽江入海口,又名「萬安橋」
13黃金海岸-石獅永寧鎮
14仙公山-洛江區馬甲鎮
15蔡氏古民居-南安官橋漳里村
16岱仙瀑布-德化縣水口鎮
17鄭成功史跡-南安石井鎮、水頭鎮
18塗門街-泉州市區中心地帶
『陸』 鄭州的新密市有沒有密岵山
密縣在建縣之前,劉邦曾給大臣蕭何等人說:「在秦新密邑設縣,叫什麼名字、縣治建在什麼地方請你們出主意,想辦法,把這件事辦好。」大臣們接受劉邦的旨意後,先外出查訪,在訪問過程中,有些老百姓對他們說:「在縣境西南方,有一座雄偉高大的山,叫密岵山,是洧水南岸群山之首,最為高大,據說,古代密國就是以此山命名的。」大臣們聽後,便前往密岵山察看,他們看到密岵山確實雄偉高大,主峰隱蔽在後面像堂屋,還有兩個小山峰排列兩邊如側室,山巒青翠,草木茂盛,煞是好看。他們又引經據典,在《爾雅·釋山》中查到「山如堂者密,多草木者曰岵」,遂把密岵山定為密縣的名源山。
『柒』 鹿邑縣的得名是怎樣起源的
鹿邑古稱「苦」(hu)、「真源」、「谷陽」、「仙源」、「衛真」等。在歷史上,曾有三位皇帝頒詔欽改鹿邑縣名,唐高宗於乾封元年(666年)下詔改縣名為真源,寓鹿邑為真理(道家思想)的發源地。武則天稱帝後尊李母為先天太後,於載初元年(689年)下詔改真源為仙源,意為老子是得道成仙之人,而老子生地則為仙之源。宋真宗到鹿邑拜謁後,下詔改縣名為衛真,以表明他比別的朝代更捍衛老子及思想(真理)的至尊地位。隋朝開皇18年,與之相鄰的武平縣內因「麋鹿甚多,常聞鹿鳴」而已經將縣名改為鹿邑縣。《許志》曰:「元初避水東遷,今地並衛真,仍曰鹿邑,而舊鹿邑廢。」區劃設置十分明了:衛真和鹿邑兩縣合並後,縣名沿用「鹿邑」,治所遷至「衛真」。自元朝開始,縣名沿用至今。
鹿邑,河南省直管縣,古稱鳴鹿、真源、苦縣、谷陽、仙源,位於河南省的東部豫皖交界處。東臨安徽省亳州市,西接淮陽縣,北靠柘城縣,南望鄲城縣。鹿邑是道家創始人老子故里,2011年11月,經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組織專家實地考察論證,報中國文聯審批、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宣傳部備案,命名河南省鹿邑縣為「中國老子文化之鄉」,並建立「中國老子文化研究中心」。
旅遊
太清宮
太清宮位於鹿邑縣城東十里的太清宮鎮,太清宮鎮舊名厲鄉曲仁里,是我國古代傑出思想家、道家派創始人老子的誕生地。
著名景點:太清宮太極殿、望月井、銘碑、丹桂古柏、隱山遺址、先天太後之贊碑、道德經注碑、洞霄宮、聖母殿、娃娃殿、賴鄉溝等。
明道宮
明道宮位於老子故里鹿邑縣城內,始建於漢代(公元743年),興盛於唐宋。中國古代偉大思想家、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傳道講學的紀念性建築群。
著名景點:伊人宛在坊、升仙橋、猶龍堤、迎禧殿、玄元殿、享殿、升仙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