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六安某些地名的由來
六安:前121年漢武帝取「六地平安、永不反叛」置六安國;壽縣:隋唐為壽州,1912年後稱壽縣;霍邱:599年置霍邱;金寨:1947年9月解放金家寨改名金寨;霍山:隋代改名霍山;舒城縣:古為群舒國地,唐定名舒城。
❷ 六安市的來歷
六安歷史悠久。上古時,這里是偃姓皋陶部族活動和聚居地。「皋陶卒,葬之於六(音Lu)。禹封其少子於六,以奉其祀」。故六安又稱「皋城」。至西周,境內形成英、六、蓼、群舒諸方國。春秋、戰國時期屬楚。秦屬九江郡。公元前121年,漢武帝取「六地平安、永不反叛」之意,置六安國,「六安」之名沿襲至今。
壽縣是楚文化的故鄉、豆腐的發源地、淝水之戰的古戰場。早在2000多年前,這里就成了一方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春秋戰國時期,地稱州來、壽春,先後為蔡、楚兩國的建都之所。秦漢時曾為九江郡治、淮南國國都。西晉為揚州州治,東晉改稱壽陽。隋唐為壽州。1912年後稱壽縣
霍邱縣位於六安市西北部,淮河中游南岸。西周為蓼國,春秋為楚之蓼邑,後曾建置安鳳、陽泉、松滋等縣。隋開皇十九年(公元599年)始置霍邱縣。
金寨縣位於六安市西南,皖鄂豫三省結合部。原名立煌縣。1947年9月劉鄧大軍解放金家寨,改縣名為金寨縣
霍山春秋屬楚。漢為潛縣地。南朝梁置霍州。梁天監六(公元507年),置岳安郡岳安縣。隋開皇初年改為霍山縣。唐以後曾一度改名開化縣、武昌縣、盛唐縣。明弘治年間復置霍山縣。
舒城縣位於六安市東南部。古為群舒國地。漢置舒縣,後又析置龍舒縣。唐開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定名舒城縣。
❸ 六安名字由來
公元前
121年,漢武帝取「六地平安,永不反叛」之意,置六安國,「六安」之名沿襲至今。
上古時,這里是偃姓皋陶部族活動和聚居地。「皋陶卒,葬之於六(音lù)。禹封其少子於六,以奉其祀」。故六安又稱「皋城」。至西周,境內形成英、六、蓼、群舒諸方國。春秋、戰國時期屬楚。秦屬九江郡。
❹ 安徽省六安市名字的由來
六安之名始於漢武帝,取衡山國內六縣、安風、安豐等縣首字,別衡山國為六安國,兼有「六地平安,永不反叛」之意。因舜封皋陶於六,故後世稱六安為皋城。
六安,安徽省地級市。中華民國成立,六安改壽州為壽縣、六安州為六安縣,連同霍邱、舒城、霍山三縣均隸屬於省。2015年12月3日,國務院(國函[2015]206號)批復同意將六安市壽縣劃歸淮南市管轄,至此,形成今六安市行政區域。
(4)名字由來六安擴展閱讀:
地理位置
六安市位於安徽省西部,地處江淮之間,東鄰省城合肥市和巢湖地區;南接安慶地區和湖北省英山、羅田兩縣;西與河南省商城、固始毗連;北接淮南市並與阜陽地區隔河相望。全市界於東經115°20』-117°14』,北緯31°01』-32°40』之間。
截至2019年,六安市轄霍邱、金寨、霍山、舒城四縣和金安、裕安、葉集三區;有130個鄉鎮、8個街道、106個城市社區、245個農村社區,1831個行政村。
❺ 安徽六安這個城市的名字的由來是什麼,因何而得名
公元前 121年,漢武帝取「六地平安,永不反叛」之意,置六安國,「六安」之名沿襲至今。三國時由魏控制。兩晉時,分屬豫周的安豐郡,揚州的淮南郡、廬江郡。隋時,分屬淮南郡和廬江郡。唐時,分屬壽州和廬州,其間置舒城縣和盛唐縣。兩宋時,大致與唐相當。元末,始設六安州。明時,北屬壽州、南屬六安州。清初,屬江南行省右布政使司所轄的壽州和六安州。江南行省改為江蘇、安徽兩省後,屬安徽省鳳潁六泗道的六安州。中華民國初年,壽縣、霍邱屬安徽省淮泗道,其餘縣區屬安徽省安慶道。1931年,六安、霍山(含今金寨縣一部分)和英山、羅田、商城五縣成立工農民主政權,曾稱「五星縣」。1940年,改稱第二行政督察區。1947年10月,成立皖西行署。 1949年1月,六安解放,4月,成立六安地區專員公署,隸屬皖北行署。1952年,皖北行署與皖南行署合並為安徽省。此後,廬江縣一度劃入六安專區,後劃歸巢湖專區;肥西縣曾兩度劃入六安專區,後劃歸合肥市。1978年,以六安縣城關及近郊組建縣級六安市。1992年12月,六安市與六安縣合並,稱六安市(縣級)。1999年9月,國務院批准六安撤地設市,原縣級六安市分設為金安區、裕安區。2000年3月,省轄六安市成立。
❻ 「六安」二字由來,未何「六」讀lu,知道請回答
公元前
121年,漢武帝取「六地平安,永不反叛」之意,置六安國,「六安」之名沿襲至今。
上古時,這里是偃姓皋陶部族活動和聚居地。「皋陶卒,葬之於
六(音lù)。
禹封其少子於六,以奉其祀」。故六安又稱「皋城」。至西周,境內形成英、六、蓼、群舒諸方國。春秋、戰國時期屬楚。秦屬九江郡。
❼ 六安市的來歷。
公元前 121年,漢武帝取「六地平安,永不反叛」之意,置六安國,「六安」之名沿襲至今。
上古時,這里是偃姓皋陶部族活動和聚居地。「皋陶卒,葬之於六(音lù)。禹封其少子於六,以奉其祀」。故六安又稱「皋城」。
至西周,境內形成英、六、蓼、群舒諸方國。春秋、戰國時期屬楚。秦屬九江郡。
❽ 六安的名字由來那為什麼六安又叫皋城
六安是一塊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早在新石器時期,就有人類活動,公元前121年,漢武帝在此設置六安國
❾ 六安名字的起源
六安來自古文化,六地平安之意。
❿ 歷史小雜文:"六安"名字的由來 400字
六安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從已發掘的古文化遺址表明,早在新石器時代先民們就在這里進行過廣泛的活動,而建置則始自皋陶部落遷六。
據史學界考證,我國古代民族約分為三個系統: 一為華夏集團,二為東夷集團,三為苗蠻集團。皋陶屬於東夷集團,原居山東曲阜。東夷集團除皋陶外,還有蚩尤、徐等。蚩尤被黃帝戰敗後,為徐的發展創造了條件,並成為東夷集團最強盛的方國部落。此時,皋陶由於深受徐的強大壓力,在曲阜無法生存下去,便遷移到淮水以南即今六安一帶定居下來,從事農耕,並定名為「六」,古六國的名稱即此而來。在位於六安市城東9公里,距皋陶墓北2公里處,有一座東城都遺址。近年來,有關專家根據史籍所載的考古實物推斷,認為這個遺址可能是《史記·夏本記》記載帝禹「封皋陶之後於英、六」的始封地,即古六國的城址。
皋陶是堯舜禹時期華廈聯盟領導集團的重要人物,與堯舜禹齊名,是上古四聖之一。他曾輔佐舜政,制定了各種刑罰,被譽為中國司法鼻祖。舜死後,禹繼位。他又幫助禹治水成功。根據皋陶的品德和功勞禹選定皋陶為他的繼承人,授給他處理政務的權力。可惜皋陶病逝在禹之前。皋陶死後,禹就把今六安市一帶封給皋陶子孫,故六安有「皋城」之稱。
夏商周時期,六安有英(今金寨縣以西)、六(今六安市一帶)、蓼(今霍邱縣)、州來(今鳳台、壽縣一帶)以及被稱為「群舒」的舒庸、舒鳩、舒蓼、舒龍、舒鮑、舒龔(今舒城縣)等方國。至諸侯爭霸的春秋時期,興起於江漢平原的楚國勢力日漸強大。公元前7世紀中後期,楚國先後滅掉英、六、蓼、群舒、州來等諸候方國。六安隨之成為楚國的屬地。
從禹「封皋陶之後於英六」到楚穆王滅六(公元前622年),皋陶後裔在「六」這個地方立國長達約1500年之久,是我國歷史上立國時間最長的方國之一。
當楚國日臻強大的時候,長江下游的吳國也逐漸強大起來,吳楚在六安展開了長時期的爭霸戰爭,公元前510年,吳國攻入楚國都城,吳國此後控制六安30多年,直至公元前 473年吳國被越國所滅,六安又重新為楚國占據。公元前241年,楚國將都城遷到壽春(今壽縣),稱郢。公元前223年,秦滅楚,諸侯紛爭局面終於結束,六安也融入統一的國家中。
秦滅六國統一中國後,推進郡縣制,把全國分為36郡,郡下設縣。今六安東南、霍山、舒城大部分地區屬衡山郡,置潛縣,其餘屬九江郡,置六縣、壽縣、安豐三縣,壽春為九江郡治所。
楚漢戰爭時,項羽封六縣人英布為九江王,都六(遺址在今六安市北6公里西古城)。後來英布叛楚刁漢,幫助劉邦擊敗項羽,被劉邦改封為淮南王,仍都六。公元前196年,英布舉兵反漢,戰敗被殺後,劉邦將其子劉長封為淮南王,遷都壽春。公元前174年,漢文帝認為劉長企圖謀反,將其流放,又於公元前164年將淮南故地一分為三,封劉長三子劉安、劉勃、劉賜為淮南王、衡山王、廬江王。今壽縣和六安北屬淮南國,今金寨、金安區、裕安區、霍山、霍邱屬衡山國,今舒城縣屬廬江國。公元前121年,淮南王劉安、衡山王劉賜謀反案發,二王自殺,漢武帝取衡山內六縣、安風、安豐等縣首字,別衡山國為六安國,封劉慶為六安王,取「六地平安,永不反叛』』之意。「六安」之名,由此得名,歷代沿用。
是這個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