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廣西和廣東名字的由來是怎樣的,這個廣字是什麼意思
中國的兄弟省並不少,例如河北和河南,湖北和湖南等,前者兩省以黃河分割,後者兩省則以洞庭湖為界線。
宋朝年間,朝廷為了利於管理,以廣信縣為界限,廣信以東的地區稱為廣南東路,廣信縣以西的地區稱為廣南西路。
再之後,由於元朝行省制度的實施,朝廷專門設置了"兩廣總督"來加以管理,廣南東路改名為海北廣東道,廣南西路則改名為廣西兩江道。明朝時期,將其分別改名為廣東省,廣西省。
後來又改了一次名字,廣東省改為廣東布政使司,廣西省改為廣西布政使司。清朝時期,兩省的名稱被改回廣東,廣西省。廣東省,廣西省名字因此而誕生。就這樣一直到了新中國成立之後,廣西省正式改名為廣西壯族自治區,廣東省至今未變。
㈡ 廣西古代的名稱
戰國時期,嶺南稱百越之地,廣西屬百越的一部分。公元前214年,秦王朝統一百越,在嶺南設置桂林、南海和象郡,其中桂林郡和象郡包括今廣西大部分地區,廣西稱「桂」由此而來。
宋初,廣西絕大部分地域屬廣南西路,後簡稱廣西路,這是「廣西」名稱的由來。元朝,設置「廣西行中書省」,這是廣西設省的雛形。明朝,廣西是當時全國13個布政使司之一,稱廣西承宣布政使司,廣西名稱由此固定下來。清朝,設廣西省。自廣西設省起直至民國時期,省會絕大部分時間在桂林,僅1912~1936年曾一度遷到南寧。
1949年12月11日,廣西全境解放。解放初期設廣西省,省會在南寧。1958年3月5日,成立廣西壯族自治區。此後,廣西境內的行政區劃雖時有變動,但自治區一級的建置未改變。1978年起,將12月11日(右江蘇維埃和紅七軍成立日)定為自治區成立紀念日。
總之,廣西是舊稱,今稱是廣西壯族自治區( Dieggagguenj Bouxcuengh Guengjsae),英語為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首府南寧。
㈢ 廣東和廣西的名稱是怎麼來的
廣東:
古文獻中,「越」即「粵」,古代「粵」、「越」通用。先秦古籍對長江以南沿海一帶的部族,常統稱為「越」,文獻上稱之為「百越」或「諸越」(包括吳越、閩越、揚越、南越、西甌、駱越等等),廣東被稱為「南越」。
隋唐以後,「粵」字意義收窄,指嶺南地區,或稱「南粵」。直至近代,兩廣仍然稱「兩粵」。民國以後,以「粵」字作廣東省簡稱。
古國時期,廣東北部、西北部和西部,大致是嶺南蒼梧古國統治地域,而廣東的東部和東北部則是閩越族系和吳越族系所建古國。廣東地區,從古國時期開始,就是多種文化匯合並存的地方。
廣西:
春秋戰國時期,嶺南稱百越之地,廣西屬百越的一部分。公元前214年,秦王朝征服百越,在嶺南設置桂林郡、南海郡和象郡,今廣西大部分地區屬於桂林郡和象郡,所以廣西稱「桂」由此而來
。廣西的名稱則來源於兩個,一為咸通三年(862),嶺南道分東、西兩道,並以邕管經略使為嶺南西道節度使,成為一級獨立政區;另宋朝所建制的行政單位—「廣南西路」,後簡稱「廣西路」;二為得名於古地名「廣信」,兩廣以廣信為分界,廣信之東謂廣東,廣信之西謂廣西。
這是「廣西」名稱的由來。於1363年,設置廣西行中書省,為廣西建省之始。民國時期,廣西沿襲清制設省。1958年3月,廣西省改為「廣西僮族自治區」,1965年10月,「廣西僮族自治區」改名為「廣西壯族自治區」。
㈣ 廣西壯族自治區 名字的來歷
秦始皇攻取嶺南後設置桂林、象、南海等3郡;唐朝設置嶺南西道。
北宋初建「廣南路」,後又分為東、西兩路。廣南西路,簡稱「廣西路」,為廣西得名的開始。
元朝設置廣西兩江道,建立廣西行中書省,後改為廣西布政使司。
清朝改為廣西行省,中華民國時期,廣西行省改為廣西省。
建國後撤消廣西省,設立廣西僮族自治區,而後更名廣西壯族自治區。
(4)廣西名字的由來擴展閱讀
廣西壯族自治區歷史上的五大特點
1、歷史悠久
廣西人類的起源非常悠久。據考古發現,早在距今20萬年以前,就有原始人類在此生活。距今2萬-1萬年前,生活在廣西的人類以「麒麟山人」為代表,已學會製造和使用簡單的石器。約在四、五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就有已進入以血緣為紐帶,處在母系氏族社會初期的「柳江人」在桂西、桂北的山區活動。
2、起義多
廣西人有英勇、善戰的歷史。從春秋開始,廣西就有起義,元朝後進入頂峰。所以廣西歷史上留下很多著名的起義,最著名的有「金田起義」、「鎮南關起義」、「百色起義」、「龍州起義」等。
3、民族多
廣西是壯族自治區,有40多個民族,其中人口較多的有5個:壯族、漢族、苗族、侗族、瑤族。
4、文化獨特
廣西的文化最獨特的有至今未能破譯的左江流域花山崖壁畫。左江流域數公里的懸崖峭壁上,畫有一幅幅赫紅色的人物、動物、器物畫像。懸崖峭壁上,有600多種動物,僅人的圖案就有3、4百種,大的幾十米,小的只有幾毫米。廣西的「銅鼓」是廣西的象徵,還有綉球。
廣西還是個歌海,廣西的少數民族愛唱歌,廣西有「三月三」和國際民歌節兩個譽滿全球的歌節。廣西的少數民族用歌來對話。廣西的獨特文化還有秦始皇時期修的溝通珠江和長江水域的靈渠,郭沫若說「北有長城,南有靈渠」。
5、方言多
廣西的方言之多,堪稱全國之最。廣西流傳比較廣的語種有6種:粵語、官話、客家話、壯話、桂北湘南的方言、平話等,還有瑤話、侗話、仫佬話等語言。
㈤ 廣東省為什麼叫做廣東 廣東、廣西省名字的由來
自古,兩廣山水相連,人文相通。兩廣之分始於宋朝。以古廣信劃分(廣信,是古代兩漢時期的交州首府,位於現今廣西梧州、賀州與廣東封開一帶,即西江與賀江交匯一帶。經近年專家、學者考證確認,自公元前106年起,廣信作為嶺南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前後歷經300多年,被譽為「嶺南古都」,是嶺南文化和粵語的最早發祥地。)。廣信以東謂之:廣南東路,即廣東。廣信以西,謂之:廣南西路,即廣西。兩廣(廣東、廣西)是在北宋時期正式定名的,而嶺南從此能夠以兩廣來加以代稱。
嶺南地區遠離中原地區,歷史上在中原史籍記載中著墨極少,一直被後人以「化外之地,瘴癘之鄉」一類詞彙描述;不少人認為嶺南文明的開始,是在被秦始皇五十萬大軍征服之後,當地土著「百越人」才從蒙昧的原始氏族部落階段一躍跨入封建社會。考古學界近年來的研究發現,這一觀點是「歷史的誤會」—— 廣東博羅出土的大量文物實證表明,嶺南地區於先秦時已存在新石器時代和青銅時代高度文明,嶺南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之一 。
唐初地方設州、縣。嶺南45州分屬廣州、桂州、容州、邕州、安南5個都督府(又稱嶺南五管)。655年以後,5府皆隸於廣州,長官稱為五府(管)經略使,由廣州刺史兼任。756年(肅宗至德六年),升五府經略使為嶺南節度使。862年(懿宗咸通三年),嶺南道劃分為東、西道,廣東屬嶺南東道,廣西屬嶺南西道。
㈥ 廣東廣西名字來歷
廣東在古時候的廣信(今天的梧州)的東邊,廣西在西邊,所以就這么叫了,應該啊
㈦ 廣東和廣西的名字由來
廣東:
古文獻中,「越」即「粵」,古代「粵」、「越」通用。先秦古籍對長江以南沿海一帶的部族,常統稱為「越」,文獻上稱之為「百越」或「諸越」(包括吳越、閩越、揚越、南越、西甌、駱越等等),廣東被稱為「南越」。
隋唐以後,「粵」字意義收窄,指嶺南地區,或稱「南粵」。直至近代,兩廣仍然稱「兩粵」。民國以後,以「粵」字作廣東省簡稱。
古國時期,廣東北部、西北部和西部,大致是嶺南蒼梧古國統治地域,而廣東的東部和東北部則是閩越族系和吳越族系所建古國。廣東地區,從古國時期開始,就是多種文化匯合並存的地方。
廣西:
春秋戰國時期,嶺南稱百越之地,廣西屬百越的一部分。公元前214年,秦王朝征服百越,在嶺南設置桂林郡、南海郡和象郡,今廣西大部分地區屬於桂林郡和象郡,所以廣西稱「桂」由此而來
。廣西的名稱則來源於兩個,一為咸通三年(862),嶺南道分東、西兩道,並以邕管經略使為嶺南西道節度使,成為一級獨立政區;另宋朝所建制的行政單位—「廣南西路」,後簡稱「廣西路」;二為得名於古地名「廣信」,兩廣以廣信為分界,廣信之東謂廣東,廣信之西謂廣西。
這是「廣西」名稱的由來。於1363年,設置廣西行中書省,為廣西建省之始。民國時期,廣西沿襲清制設省。1958年3月,廣西省改為「廣西僮族自治區」,1965年10月,「廣西僮族自治區」改名為「廣西壯族自治區」。
廣東:
廣東歷史久遠,是太古時代「南海盤古國」所在地。距今60萬年至80萬年前境內已有人類活動遺跡。距今約12.9萬年以前,嶺南出現了早期智人(馬壩人遺址)。距今1.4萬年前廣東先民就馴化了水稻,或成世界稻作文明源頭。
宋 羅泌《路史·前紀二·天皇紀》載:「粵有天皇,是曰天靈, 望獲 強尊」;以木德王天下。《三命通會》:「天皇氏繼盤古氏以治,始制干支之名,以定歲之所在」。考古研究發現,廣東地區是中國人起源地之一。
全基因組分型研究結論表明,遠古先民史前時期進行了從南往北遷徙進入黃河流域,創造出燦爛的中華文明。學術界已公認距今四五千年的廣東石峽文化已出現私有制、階級分化和王權政治。商與西周時代,廣東先民與中原有經濟文化往來。
廣西:
廣西歷史悠久,早在80萬年前廣西就有原始人類生息了。在四、五萬年前舊石器時代晚期,就有「柳江人」和「麒麟山人」在此勞作生息。
距今2-1萬年前的「麒麟山人」已學會和使用鑽孔與磨尖的石器。桂林甑皮岩遺址則說明距今約1萬至6000年前,廣西古人類已開始從事原始的農業、畜牧業和制陶業。
甑皮岩遺址是距今12000至7000年新石器時代典型的洞穴遺址,於1965年被發現,它不僅是現代華南人乃至東南亞人古老祖先的居住地之一,也是古人類陶器的重要起源地之一。
㈧ 壯族名字的由來
壯族(壯文:Bouxcuengh)是中國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民族,主要聚居在廣西壯族自治區、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少數分布在廣東、湖南、貴州、四川等省。壯族的先民是屬古代百越族群,壯族自稱因地而異,有「布爽」、「布壯」、「布儂」、「布曼」等20餘種,解放後,統稱「僮族」。1956年,根據周恩來總理的倡議,經國務院批准,改稱「壯族」。
1956年,在醞釀成立廣西壯族自治區時,當時壯族的「壯」字還是「僮」字。周總理在一次座談會上說:「『僮族』的『僮』字有兩音,一個是『zhuang』,一個是『tong』,容易讀混;特別是它還含有『僕人』的意思,如『書童』,顯得『對少數民族不尊重』。這也反映了舊社會統治階級對少數民族的歧視。
現在,解放了,少數民族和漢族—樣是國家的主人,我們對少數民族要一視同仁,改變錯誤的看法。因此,我建議將『僮族』的『僮』字改為『壯』字,它的意思就大變了,不僅是健壯、茁壯的意思,還有充滿活力的意思。我們就是希望壯族兄弟身體健壯,壯族自治區發展蓬勃向上,好像充滿活力的青年人一樣……」
會場上響起了一陣熱烈的掌聲。周總理擺了擺手,示意大家停下來,然後笑吟吟地說:「我說的只是個意見,大家再考慮考慮,暢所欲言,集思廣益,看怎麼改更好一些?」
後來,大家都同意了周總理的提議,在1958年廣西順自治區成立後把這個字改過來了。
㈨ 廣西的地名由來
春秋戰國時期,嶺南稱百越之地,廣西屬百越的一部分。公元前214年,秦王朝征服百越,在嶺南設置桂林郡、南海郡和象郡,今廣西大部分地區屬於桂林郡和象郡,所以廣西稱「桂」由此而來。廣西的名稱則來源於兩個,一為咸通三年(862),嶺南道分東、西兩道,並以邕管經略使為嶺南西道節度使,成為一級獨立政區,二為宋朝所建制的行政單位—「廣南西路」,後簡稱「廣西路」,這是「廣西」名稱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