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北京中關村名字的由來
北京中關村被稱中國矽谷,是著名的科學城。 中關村的名字幾次變異,它原名中關屯。相傳,當年慈禧太後在頤和園召見群臣,城裡宮中的大官怕趕不上早朝,往往前一天到這里租民房或造簡易房過夜,人稱中官屯。1953年11月,中國科學院中華地理志編輯部由城裡搬到這里,這是科學院搬到中關村的第一個單位。一次,該編輯部印公用信箋、信封,事後發現,信封上的地址錯印成中關村,三反之後,懾於「浪費」罪名壓力,信封只好將錯就錯地用。彷彿是當年行軍隊伍錯傳一個口令,科學院的大批後續隊伍就以訛傳訛地往下傳。這樣中關村的名字就漸漸流傳下來。
滿意請採納
⑵ 北京中關村上地的名字是怎麼由來的
「上地」之名由來已久,地處海淀區中東部,南臨圓明園遺址不遠。早年間因這里的地勢微見崗丘,相對來說比周邊地區略高一些,形似一個高地,故稱「上地」,意為「上升之地」,形成村落後稱「上地村」。具體位置在今天的上地一街與上地南路之間,也就是上地街道辦事處附近。此外這里還有個別稱,叫永順庄,是因此地曾有蘇老公廟,相傳是清末慈禧太後身邊一位姓蘇的太監所建,並在附近置有農田百頃,為取「永遠風調雨順」之意,將村子稱為「永順庄」。
網路找 上地。
⑶ 「中關村」一詞的由來
而今中關村的名字越來越多地被世人所關注,它既是聞名海內外的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基地,也是「高新科技園區」的代名詞。關於「中關村」這一地名的由來,曾有不少學者追溯尋源,但說法不一,爭議很大,多以傳聞為佐證,缺少翔實的史料記載。綜合起來對中關村地名的來歷主要有五種說法。
說法之一:由「中灣村」轉化而來。中關村最早叫「中灣」,據說過去這里是永定河故道,有旱河流過。當地人稱「中灣」,形成村落後,被稱為「中灣村」,以後河道逐步消失,人們便諧音,把「中灣村」叫成了「中關村」。
說法之二:由「中官茶莊」演化而來。據傳明朝的時候,一個很有權勢的太監攢了一筆大錢,便在人來人往的地方開了一個茶莊,起名「中官茶莊」,因太監不能經商,便以「中官」二字暗指此茶莊為太監所開。「中」字乃是「內」的意思,過去指宮中的太監。以後這茶莊附近逐漸形成村落,地名就被稱為「中官」。清代末年在編制地圖時,因為「中官」二字寓意太監,不太好聽,故改為「中關」,並在後面加上「村」字,「中關村」這個地名就出現了。
說法之三:由「居官屯」演變而來。傳說清漪園(現在的頤和園)和圓明園建成後,皇帝和皇後都非常喜歡裡面的景緻,一年中有一半以上的時間都住在裡面,並召見群臣和處理朝政。因這里離城裡較遠,大臣們怕早晨趕不過來,於是就在離清漪園和圓明園都不遠的村子裡租住民房過夜,人稱「居官屯」。後來英法聯軍燒了清漪園和圓明園,大臣們就不在這里租住了,但「居官屯」這個名字卻流
傳下來,以後被諧音,叫成了「中關村」。
說法之四:由「中官墳」訛化而來。據傳清代的時候有一位總管大太監,在這里購置了幾十畝地,打算以後作為養老和葬身之地。沒過幾年他就死了,還真被安葬在了這里,得名「中官墳」,「中官」二字在過去有太監的意思。以後又死了太監也往這里埋,時間長了,這一帶成了專門埋葬太監的墓地。形成村落後,人們因忌諱「墳」而改稱,並訛為「中官村」,以後又諧音為「中關村」。
說法之五:由「中關屯」演變而來。清代雍正年間,在藍旗營轄區內設五關,東關在五道廟,西關在蘇州街,南關在石板路,北關在成府,藍旗營汛防居四關之中,所設之關是謂「中關」,此關扼住西南通向東北的要道。以後中關一帶形成村落,被稱為「中關屯」。後被改稱為「中關村」。歷史上是否有「中關」,又是一個什麼樣子,現在已無據可查。
「中關村」一詞的由來
北京著名的中關村,原先叫「中官村」。1954年我進入北京大學學習的時候,在現今中關村街向海淀拐彎的地方,有一間小瓦房,牆上還有用石灰寫的「中官村」三個字。著名學者候仁之先生的助手告訴我,據他們調查,當地老百姓有把這一地名叫做「中官兒」的,音訛又稱「中灣兒」,前些年曾有文章稱該地原叫「中官屯」,侯先生的助手疑為「中官邨」(「村」的異體)之誤。「中官」指太監。《漢書·高帝紀》:「諸中官、宦者令丞,皆賜爵關內侯,食邑。」顏師古註:「諸中官,凡閹人給事於中者皆是也。」在清代,中官村是太監居住的地方。解放後選擇這里建中國科學院,覺得「中官」二字不好,北師大校長陳垣先生提出改名「中關村」。現在「中關村」名傳海內外,年輕人已很少知道這一掌故了。
⑷ 請問"中關村"的由來是什麼啊
中關村的由來
北京中關村被稱中國矽谷,是著名的科學城。
中關村的名字幾次變異,它原名中關屯。相傳,當年慈禧太後在頤和園召見群臣,城裡宮中的大官怕趕不上早朝,往往前一天到這里租民房或造簡易房過夜,人稱中官屯。1953年11月,中國科學院中華地理志編輯部由城裡搬到這里,這是科學院搬到中關村的第一個單位。一次,該編輯部印公用信箋、信封,事後發現,信封上的地址錯印成中關村,三反之後,懾於「浪費」罪名壓力,信封只好將錯就錯地用。彷彿是當年行軍隊伍錯傳一個口令,科學院的大批後續隊伍就以訛傳訛地往下傳。這樣中關村的名字就漸漸流傳下來。
⑸ 中關村的由來
提起中關村,人們立刻會聯想到高科技,然而幾十年前這里卻還是一片荒涼的墳場,大多是太監的墳墓。因明清時期稱太監為「中官」,所以這里被叫做「中官墳」。
也有一說認為從明朝開始,太監多在此建廟宇和養老的庄園,也因當時人稱太監為「中官」,故稱此地為「中官村」,中關村正式得名是在解放後。
解放後選擇這里建中國科學院,覺得「中官」二字不好,才在北師大校長陳垣先生的提議下改名為「中關村」。
(5)中關村名字由來擴展閱讀:
中關村的歷史發展
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起源於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的「中關村電子一條街」。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中關村的發展建設,國務院先後5次做出重要決定。1988年5月,國務院批准成立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這是中關村科技園區的前身。
1999年6月,國務院批復要求加快建設中關村科技園區,這是中國政府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增強我國創新能力和綜合國力的一項重大戰略決策。
2005年8月,國務院做出了關於支持做強中關村科技園區的8條決定。
2009年3月,國務院批復同意建設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要求把中關村建設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成為創新型國家建設的重要載體,掀開了中關村發展新的篇章。
2011年1月26日,國務院又批復同意了《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發展規劃綱要(2011-2020年)》,進一步明確了中關村示範區今後十年的戰略定位和發展思路。2011年,國家十二五規劃中明確提出「把北京中關村建設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經過20多年的發展建設,中關村已經聚集以聯想、網路為代表的高新技術企業 ,形成了以電子信息、生物醫葯、能源環保、新材料、先進製造、航空航天為代表,以研發和服務為主要形態的高新技術產業集群,形成了「一區多園」各具特色的發展格局,成為首都跨行政區的高端產業功能區。
⑹ 中關村名字的由來
中關村村址立碑早已塵埃落定,然而關於「中關村」這個名字的由來和其所包括的范圍,卻一直存在各種各樣的說法。就像中關村不會被忘記一樣,它的歷史也有許多人銘刻在心。關於中關村的故事,先得要從中關村的范圍劃分說起
中關村范圍的階段劃分比較復雜,一個時期的中關村有一個范圍的概念,中關村內不斷進行著建設,中關村按階段劃分的范圍也在不斷地變化著。
1949年以前,中關村是個有70戶住家、276口人的自然小村,它以經營農業為主,周圍的墳地佔了土地的30%多。那時派出所的舊警察在村子裡做戶口登記時使用的地址就是「中關村」。就把這個小村作為第一個階段,叫中關村自然村階段吧。
中關村自然村的范圍不是十分大,其東界南起保福寺(在今天中國科學院動物所、原子能所一線)至藍旗營西門北側(今天藍旗營西紅綠燈北清華大學泵房處);北從藍旗營西門北側沿旱河經與於振周果園為鄰至今天中關村二小南側為中關村自然村的西北邊界;南與東大院(今四環路南)相鄰至保福寺為中關村自然村的南界。
1949年以前,中關村自然村歸北平市十八區十八保管轄,十八保設在保福寺,下轄保福寺村、中關村自然村、藍旗營和三才堂村。這個十八保的范圍是個比中關村自然村更大的區域范圍。當時,中關村自然村是十八保屬下的第五、第六甲。土改以後,十八保被保福寺行政村所取代,中關村自然村為第五閭、第六閭。再後來又稱保福寺行政村為保福寺鄉。1956年保福寺鄉又與大鍾寺鄉合並成為新的大鍾寺鄉。
1952年,中國科學院確定了以中關村院址的規劃,中關村自然被劃進了中國科學院的建設藍圖的范圍內。由於燕京大學與北京大學合並形成新的北京大學,1952年底,中關村自然村北部的土地從中國科學院原有的建設藍圖中劃出,劃出的部分形成了北大的中關園。中國科學院在中關村自然村剩下的范圍里及其保福寺村、藍旗營和三才堂村的部分土地上征地進行建設。到1959年,中關村自然村已經被中國科學院的幾個研究所和北區宿舍全部覆蓋。此一時期,「中關村」和「科學院」一個作為地名、一個作為單位名稱可以相互代用。中關村作為這一地區的地名概念,已經被各方接受。這一時期為中關村初期建設階段。
至1959年7月,中國科學院中關村家屬宿舍人口已經發展到有家屬1971戶、7572人。由於人員居住比較集中,但遷報戶口、辦理糧食、結婚登記等手續需要去大鍾寺派出所,路途較遠、交通不便。因此中國科學院要求成立辦事處、派出所。海淀區在不打破行政區劃的前提下,決定不成立辦事處,只成立一個居民工作站,全名為「東升人民公社中關村居民工作站」,具體工作仍由大鍾寺大隊領導。同時為了照顧藍旗營、三才堂666戶,2802人,(農民50戶、217人)遷報戶口,辦理糧食去大鍾寺的困難,將兩自然村劃入(中關村)。到這個時候,中關村仍然歸海淀區東升公社大鍾寺大隊管轄,只成立了一個中關村居民工作站和一個派出所。在北京市政府的督促下,海淀區於1960年底批准成立中關村街道,1961年中關村街道正式成立。
從這個時期起,中關村開始作為北京市的基本行政單位。中關村下轄科學院宿舍、科學院在中關村各研究所以及藍旗營、保福寺、三才堂等自然村。
1961年以後,中關村南區宿舍已經形成。到1980年前後,中關村范圍除了包括保福寺、三才堂、藍旗營等村外,還包括石家墳、大泥窪、黃庄東等自然村,范圍基本就是現在海淀中關村街道管轄的范圍。這一時期的是中關村街道發展成熟階段。
歸納起來可以將中關村范圍的概念歸納為「十八保」的中關村自然村時期、中國科學院確定中關村作為院址時的保福寺行政村(保福寺鄉)時期、中國科學院進入以後中關村的建設時期、1961年以後的中關村街道管理初期,以及中關村高科技產業示範區成立前的中關村街道管理的成熟期。有了中關村這些不同時期的區域范圍,在以後討論起中關村的事情來,就比較容易說清楚。
「中關村」的歷史回顧
一、從十一屆三中全會到1988年北京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成立
1978年春,鄧小平同志在全國科學大會上正式提出了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的觀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確定把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作出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由此拉開了中國現代改革的序幕。改革大潮直接激發了中國最大的高智力知識密集區 北京中關村。
中國科學院研究員陳春先在三次考察美國「128號公路」後,懷著一種使命感,要在中關村建立「技術擴散區」,探索一條適應我國國情的擴散新技術、將科研成果迅速轉化為生產力的路子。1980年10月23日,他在中關村率先創辦了第一個民辦科技機構 北京等離子體學會先進發展技術服務部。其基本原則是:科技人員走出研究院所,遵循科技轉化規律,市場經濟規律,不要國家拔款,不佔國家編制,自籌資金、自負盈虧、自主經營、依法自主決策。
從嚴格的意義上來說,「先進技術發展服務部」還不是高技術企業,而只能說是高技術企業雛型,但它卻使人們看到了在中國條件下發展類似於美國「矽谷」或波士頓128號公路兩旁那樣的高技術企業群的可能性,因而引起人們廣泛關注,同時也引發了有關「科研人員的任務究竟是什麼」,「研究院所是否應辦經濟實體」等種種爭議。
1982年10月,黨中央和國務院提出了「經濟建設要依靠科學技術,科學技術工作必須面向經濟建設」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基本方針,從理論上解決了關於中關村的爭議。科技人員轉向經濟,興辦高技術企業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是改革開放的大勢所趨。
1983年1月,中央有關領導同志就中關村的爭議作了批示,肯定了中關村科技人員對這一新生事物的積極探索。從此,伴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坎坷歷程,中關村的民營高技術企業從無到有,以其特有的生命力,開始了艱辛的創業歷程。
此後,中關村地區民營科技企業如科海(1983)、京海(1983)、四通(1984)、信通(1984)等先後建立。到1986年底,中關村各類開發性公司已近100家,逐漸形成了聞名中外的、以開發、經營電子產品的民營科技企業群體 「中關村電子一條街」。1985年《中共中央關於科技體制改革的決定》充分肯定了這一改革的新生事物,中國科技知識分子的開創性為我國改革科技體制和經濟體制,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1986年12月,《人民日報》以「北京中關村一場悄悄變革,中國矽谷正在這里孕育」為題,向社會各界宣傳報道了「中關村電子一條街」的成長與發展情況。在此同時,7個城市的100多位從事軟體科學和管理科學方面的專家學者,進行「中國高技術開發區研究」和「北京中關村建立高技術開發區的調查與研究」,經過3年的努力,第一次系統、全面、理性地研究了高技術開發區的發展規律,這兩個課題不僅從理論上肯定了我國搞高新區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而且系統地對高新區發展的概念、模式、項目、選址和政策等問題進行了比較深入的探討。
隨著國務院進一步推進科技體制改革決定的發布,同時由於各級政府的正確領導和研究機構的大力支持,中關村電子一條街的發展出現了勃勃生機。兩年中,中關村的高技術企業發展到了400多家,並在實踐中走向成熟,逐步形成了獨特的技工貿一體化的發展模式。1988年初,中央辦公廳組織聯合調查組,根據十三大提出的生產力標准,對電子一條街進行了全面的調查與總結,肯定了中關村高技術企業的方向,並提出了興辦中關村新技術開發試驗區的建議。同年5月,國務院正式批准發布《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暫行條例》,正式建立了我國第一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它標志著中關村高技術企業從此進入了不僅合理而且合法的正常發展階段。
二、從1988年到1998年:北京試驗區發展期。
1988年5月10日國務院頒布了《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暫行條例》(即十八條),大大激勵了科技人員創辦新技術企業的積極性。科學院、各大專院校、各部委研究院所的一大批科技人員紛紛來到試驗區,新技術企業的數量在試驗區成立後現呈迅速增長的態勢。
隨後的兩年,盡管全國范圍內存在經濟調整與市場疲軟等因素,在全國宏觀經濟環境十分不利的情況下,試驗區仍然保持了超常規的增長。從1987年底到1991年底,試驗區企業由148家急劇增加到1300餘家,年技工貿總收入由7億元增到37億元,年工業產值從4.8億元(1988)增到12億元,上繳稅金由0.25億元增到1.5億元,年出口創匯由300萬美元增到4500萬美元,後四項指標年平均增長53.9%,36.9%,64.5%,125.7%。
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和黨的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體制的目標,掀起中國改革史上又一次思想解放和現代建設的高潮,為中關村的興盛注入新的活力,高技術企業的發展更為活躍。1993年6月,國家科委、國家體改委發布《關於大力發展民營科技型企業若干問題的決定》,在這一新形勢的推動下,中關村的科技企業家進行了認真的思考,深刻總結了創業的經驗與面臨的挑戰,率先提出了「二次創業」的戰略,即「資本股份化、產業規模化、技術創新化、融資多元化、管理科學化、經濟國際化」。這是在明確建立新經濟體制時期,以制度創新為核心的實現高科技產業化的發展新階段。
1995年5月,中央作出《關於加速科學進步的決定》,提出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決定》明確指出,「民營科技企業是全社會科技進步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發展我國高技術產業的一支有生力量,要繼續鼓勵和引導共健康發展」。在全國上下引起極大反響。北京市委、市政府決定重新研究北京經濟發展戰略,建立包括海淀試驗區、豐台園區、昌平園區在內的一區多園格局的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並建立相應的市級管理機構:市試驗區管委會,把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放到突出地位。
1998年,北京市政府頒布《關於鼓勵民營科技企業發展若干規定》(新十八條)。1999年初,頒布《北京市關於進一步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即「33條」)。
1999年6月5日,國務院正式批復科技部和北京市政府《關於實施科教興國戰略 加快建設中關村科技園區的請示》,原則同意中關村科技園區的規劃。隨後,「北京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正式更名為「中關村科技園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