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四川省名稱是怎麼來的
四川省名稱由來:
北宋咸平四年(1001年),將地處今四川盆地一帶的川峽路分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和夔州路,合稱為「川峽四路」或「四川路」。其間設四川制置使、四川宣撫使等官職,後來簡稱「四川」,四川由此得名。
四川,簡稱「川」或「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省會成都,位於中國西南地區內陸,界於北緯26°03′-34°19′,東經92°21′-108°12′之間,東連重慶,南鄰雲南、貴州,西接西藏,北界陝西、甘肅、青海,四川省總面積48.6萬平方千米。
(1)四川省名字的由來擴展閱讀:
四川歷史文化:
1、文化區
川中文化區:成都、綿陽、德陽、遂寧、雅安、眉山、資陽、樂山;川南文化區:自貢、宜賓、瀘州、內江;川東北文化區:南充、達州、廣元、巴中、廣安。
攀西文化區:攀枝花和涼山彝族自治州(涼山州首府西昌,所以常常統稱為攀西);川西高原文化區: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和甘孜藏族自治州(地處四川西部的高原區域)。
2、語言:四川話
四川話是流行於川渝地區及周邊省份鄰近地區的主要漢語言,包括漢語西南官話中源自古蜀語。四川話約有1億2千萬的使用者。
現今四川話形成於清朝康熙年間的「湖廣填四川」的大移民運動時期,是由明之前流行於四川地區的蜀語和來自湖廣、廣東、江西等地的各地移民方言逐漸演變融合而形成的。
3、川劇
川劇是中國戲曲寶庫中的一顆光彩照人的明珠。它歷史悠久,保存了不少。優秀的傳統劇目和豐富的樂曲與精湛的表演藝術。早在唐代就有「蜀戲冠天下」的說法。
② 四川名稱的來歷
來歷:
北宋年間,將地處今四川盆地一帶的川峽路分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和夔州路,合稱為「川峽四路」或「四川路」。其間設四川制置使、四川宣撫使等官職,後來簡稱「四川」,四川由此得名。
元朝至元二十三年合並川峽四路,設「四川等處行中書省」,簡稱「四川行省」,「四川省」之名自此問世。
1997年,原四川省計劃單列市重慶市與地級市涪陵市、萬縣市、黔江地區從四川省整體劃出組建重慶直轄市。至此川渝分治,形成今四川省行政區域。
(2)四川省名字的由來擴展閱讀
四川,簡稱川或蜀,省會成都,位於中國內陸西南部,北連陝西、甘肅、青海,南接雲南、貴州,東鄰重慶,西銜西藏。
四川是中國重要的經濟、文化、工業、農業、軍事、旅遊大省,擁有中國(四川)自由貿易試驗區、天府新區等經濟發展高地,是中國西部物資集散地,長江經濟帶組成部分,也是國寶大熊貓的故鄉,中國三大名酒」茅五劍」中的五糧液與劍南春原產地。是中國人民解放軍西部戰區機關駐地。
參考資料
網路-四川
③ 四川從古至今 的名稱及由來
商周時期,四川地區建立了由古蜀族為中心的蜀國;因此,四川地區古稱「蜀」。巴族人在四川盆地東緣建立了巴國,四川盆地又稱「巴蜀」。
戰國時期(公元前316年),秦國兼並蜀國巴國,設立蜀郡於成都。秦朝還設置了巴郡。
西漢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漢武帝在全國設13州刺史部,置益州刺史部,益州管轄范圍大致相當於整個四川盆地和漢中地區,形成了今天四川的雛形。
晉初年,劃出益州部分設梁州。
武德元年(618年)唐朝建立後,屬劍南道及山南東、西等道。改益州為劍南道,梁州為山南西道。
乾德三年(965年)歸宋朝統治,置川陝路。
北宋真宗咸平年間將地處今四川盆地一帶的川峽路分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和夔州路,合稱為「川峽四路」或「四川路」,後來簡稱「四川」,四川由此得名。
元朝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合並川峽四路,設「四川等處行中書省」,簡稱「四川行省」,「四川省」名自此問世,是為「四川」建省之始,四川行省衙門駐成都府路。 同時對州縣大加減並,基本形成了如今縣的分布格局。當時,川西高原北部,屬「陝西等處行中書省」。今涼山彝族自治州地區,屬「雲南等處行中書省」。
明朝時期,四川是全國13個承宣布政使司之一,轄區除今四川、重慶外,還包括今貴州省遵義和雲南東北部及貴州西北部,轄境已達川西高原和涼山地區,布政使司衙門駐成都府。並在川西高原地區設立衛所,進行軍屯。
清初,分全國為18行省,並對川、滇、黔3省省界進行較大調整,基本確定了今四川的南部省界。清中葉,在府、州、廳、縣之上,增設五道,即:成綿龍茂道、建昌上南道、川南永寧道、川北道、川東道,以道轄該地區的府、州、廳、縣。
民國元年(1912年),撤銷道一級建置,改為省直轄府、州、廳、縣,省會設在成都。民國二年(1913年)袁世凱企圖恢復帝制,廢省改道,將四川地區分為川西、上川南、下川南、川北、川東和邊東、邊西7道,後改盆地5道名為西川、建昌、永寧、嘉陵、東川。同時廢府、州、廳建置,將縣直隸於道。
民國三年(1914年),裁去邊東、邊西兩道,劃康定縣以西30個縣為川邊特別區域(包括金沙江以西的昌都地區),受四川省節制。
民國十九年(1930年)和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實行新縣制,編組保甲,劃分鄉鎮。同年,又將原西康行政督察區和四川所屬第十七、十八行政督察區合並,設立西康省,實行川、康分治。
1949年12月27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進駐成都。並將四川地區劃分為川西、川東、川北、川南4個行署和西康省。
1952年9月,撤銷川東、川西、川南、川北行署區,恢復四川省建制,在成都成立四川省人民政府。
④ 四川名字的由來
上古時我們先民在四川盆地及其四周創造了四川文化的那個區劃,在秦時置為巴郡、蜀郡,汗代叫益州,唐代改為劍南道,後分為劍南西川道和劍南東川道,分別在成都和三台設立治所。在唐玄宗以前的行政區劃,只有東、西兩川,故簡稱「兩川」。唐玄宗時,他又對此區劃作了調整,有了劍南西川道、劍南東川道和山南西道的設置(山南西道轄今陝南、川北地區、治所在汗中)。這樣,便有了「三川」的簡稱。由於宋真宗這一調整,又在益(成都)、梓(三台)、利(汗中)州三州之外,新置夔州(奉節),於是,這一區域在宋代便被稱為「川峽四路」,後來就簡稱為「四川」。這就是我們「四川」的來源。
⑤ 四川省名字的由來
上古時我們先民在四川盆地及其四周創造了四川文化的那個區劃,在秦時置為巴郡、蜀郡,汗代叫益州,唐代改為劍南道,後分為劍南西川道和劍南東川道,分別在成都和三台設立治所。在唐玄宗以前的行政區劃,只有東、西兩川,故簡稱「兩川」。唐玄宗時,他又對此區劃作了調整,有了劍南西川道、劍南東川道和山南西道的設置(山南西道轄今陝南、川北地區、治所在汗中)。這樣,便有了「三川」的簡稱。由於宋真宗這一調整,又在益(成都)、梓(三台)、利(汗中)州三州之外,新置夔州(奉節),於是,這一區域在宋代便被稱為「川峽四路」,後來就簡稱為「四川」。這就是我們「四川」的來源。 四川,為我國之一省,位於長江流域西部上游。境內因有岷、沱、嘉陵與長江四大川,故而得名,即禹貢所稱梁州之域。
⑥ 關於四川省名的由來
四川以益利梓夔四路得名。唐大部屬劍南道和山南東、山南西道;宋設川峽路(註:非川陝路),後分設西川路和峽西路,再分西川路為益州路和利州路,分峽西路為梓州路和夔州路,合稱四川,其間設四川制置使,為四川得名的開始,後改益州路為成都府路,改梓州路為潼川府路,分利州路為利州東、西路。元置四川省和四川行省和西蜀四川道;明置四川省,後改四川布政使司;清改四川省;建國初分為川東、川南、川西、川北四行署,後合並恢復四川省,省名至今未變。
⑦ 四川這名字的由來
四川的由來
上古時我們先民在四川盆地及其四周創造了四川文化的那個區劃,在秦時置為巴郡、蜀郡,汗代叫益州,唐代改為劍南道,後分為劍南西川道和劍南東川道,分別在成都和三台設立治所。在唐玄宗以前的行政區劃,只有東、西兩川,故簡稱「兩川」。唐玄宗時,他又對此區劃作了調整,有了劍南西川道、劍南東川道和山南西道的設置(山南西道轄今陝南、川北地區、治所在汗中)。這樣,便有了「三川」的簡稱。由於宋真宗這一調整,又在益(成都)、梓(三台)、利(汗中)州三州之外,新置夔州(奉節),於是,這一區域在宋代便被稱為「川峽四路」,後來就簡稱為「四川」。這就是「四川」的來源。
⑧ 四川的名字由來
上古時我們先民在四川盆地及其四周創造了四川文化的那個區劃,在秦時置為巴郡、蜀郡,汗代叫益州,唐代改為劍南道,後分為劍南西川道和劍南東川道,分別在成都和三台設立治所。在唐玄宗以前的行政區劃,只有東、西兩川,故簡稱「兩川」。唐玄宗時,他又對此區劃作了調整,有了劍南西川道、劍南東川道和山南西道的設置(山南西道轄今陝南、川北地區、治所在汗中)。這樣,便有了「三川」的簡稱。由於宋真宗這一調整,又在益(成都)、梓(三台)、利(汗中)州三州之外,新置夔州(奉節),於是,這一區域在宋代便被稱為「川峽四路」,後來就簡稱為「四川」。
⑨ 四川名字的由來是
四川是以益、利、梓、夔四路得名。
唐大部屬劍南道和山南東、山南西道,宋設川峽路(註:非川陝路),後分設西川路和峽西路,再分西川路為益州路和利州路,分峽西路為梓州路和夔州路,合稱四川。
其間設四川制置使,為四川得名的開始,後改益州路為成都府路,改梓州路為潼川府路,分利州路為利州東、西路。
元置四川省和四川行省和西蜀四川道,明置四川省,後改四川布政使司,清改四川省,建國初分為川東、川南、川西、川北四行署,後合並恢復四川省,省名至今未變。取全稱中的「川」字作為簡稱。又因轄區西部古為蜀國地,故又簡稱「蜀」。
(9)四川省名字的由來擴展閱讀
位置境域:
位於中國西南腹地,介於東經97°21'~108°33'和北緯26°03'~34°19'之間,地處長江上游,轄區面積48.6萬平方公里,與7個省(區、市)接壤,北連陝西、甘肅、青海,南接雲南、貴州,東鄰重慶,西銜西藏。是承接華南華中、連接西南西北、溝通中亞南亞東南亞的重要交匯點和交通走廊。
行政區劃:
截止2019年9月,四川省下轄18個地級市,3個自治州,18個縣級市,107個縣,4個自治縣,54個市轄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