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懷柔名字的來歷是什麼
懷柔區: 出自《詩經·周頌·時邁》中的「懷柔百神」,意思是招來安撫。唐太宗貞觀年間開始設立懷柔縣。 ////時邁其邦,昊天其子之,實右序有周。薄言震之,莫不震疊。懷柔百神,及河喬岳,允王維後。 明昭有周,式序在位。載戢干戈,載橐弓矢。我求懿德,肆於時夏,允王保之
有人寫了這樣一副對聯:「密雲不雨旱三河,雖玉田也難豐潤;懷柔有道皆遵化,知順義便是良鄉。」此聯巧妙地嵌上了北京市所轄的八個郊縣,即:密雲、三河、玉田、豐潤、懷柔、遵化、順義、良鄉。
懷柔早就去過了,很想去遵化的清東陵走走,玉田是哥成長的地方,她的家在豐潤……(亂七八糟的想法)
做了去玉田走一趟的打算。昨晚上在海淀圖書城昊海樓的地下一層雖然找不到實用的信息,但至少知道有個叫凈覺寺的去處。查了玉田地名的由來和文物古跡:玉田由來: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公元619年),以東晉志怪小說《搜神記》中的民間傳說「陽伯雍無終山種玉」的故事而更名為玉田。玉田之名沿用至今已一千三百餘年。文物古跡: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凈覺寺、有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彩亭橋、有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2. 北京十三陵各個名字的由來,如首陵為什麼叫長陵
十三陵位於昌平縣北10公里天壽山南麓,歷代帝王大都十分重視選擇陵地,據說,天壽山間明堂廣大,群山似封若閉,中間水土深厚,明成祖就降旨圈地80里,做陵區禁地,將它改名為天壽山。從在天壽山下建長陵(明成祖陵墓),到崇禎(明思宗)葬在田妃墓中,這里共埋葬了十三個皇帝,因而稱為十三陵。這十三陵是:長陵(成祖)、獻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憲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世宗)、昭陵(穗宗)、定陵(神宗)、慶陵(光宗)、德陵(熹宗)、思陵(思宗)。
北京十三陵各個名字的由來,如下:
長陵以「長」命名,可寓「久遠」「長久」之意,其陵名寓意吉祥
獻陵的「獻」字,除了「享獻」之意外,還可釋作「聖」,《謚法》:「聰明睿哲曰獻,知質有聖曰獻。」可見,「獻」含褒揚含義。
景陵的「景」字,寓意「大」及「光明」之意,此外還有「仰」、「慕」等含義。
裕陵的「裕」字,可指衣物豐饒,又指行寬政而使百姓安寧。
茂陵的「茂」字,有「豐盛」、「美好」之意。
泰陵的「泰」字,意為「平安」和「安定」。
康陵的「康」字,有「安」、「樂」「昌盛」之意。《謚法》:「淵源流通曰康,溫柔好樂曰康。」
永陵的「永」字,寓「遐」、「遠」意。
昭陵的「昭」字,意謂「明」、「光」。
定陵的「定」字,寓「安」、「靜」之意。《謚法》:「純行不差,安民法古曰定。」
慶陵的「慶」字,寓「善」、「福」之謂,又指「道大行也」。
德陵的「德」字,為善美正大光明純懿之稱。又,「感恩曰德」。《謚法》:「綏柔士民,諫爭之威,執義揚善曰德」。
思陵的「思」是清朝定的。由於清統治者在政治上有懷柔漢滿兩族關系的需要,用乾隆帝的話說就是「仇復前朝」,即為前朝統治者復仇。
北京十三陵的相關介紹,詳細如下:
長陵:
明長陵位於天壽山主峰南麓,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成祖文皇帝朱棣(年號永樂)和皇後徐氏的合葬陵寢。在十三陵中建築規模最大,營建時間最早,地面建築也保存得最為完好。它是十三陵中的祖陵,所以,也稱為「長陵」。
定陵:
明定陵是明代第十三位皇帝神宗顯皇帝朱翊鈞(年號萬曆)的陵墓。這里還葬有他的兩個皇後。該陵坐落在大峪山下,位於長陵西南方,建於1584~1590年(萬曆十二年至萬曆十八年)。主要建築有祾恩門、祾恩殿、寶城、明樓和地下宮殿等。佔地182000平方米。它是十三陵中唯一一座被發掘了的陵墓。
昭陵:
明昭陵位於大峪山東麓,是明朝第十二代皇帝穆宗庄皇帝朱載垕(年號 隆慶)及其三位皇後的合葬陵寢。昭陵是十三陵中第一座大規模復原修葺的陵園,昭陵陵園建築面積為35000平方米,現存有完整的祾恩門、祾恩殿及其東西配殿,和方城、明樓、寶頂等。這里埋葬有明朝第十二帝穆宗朱載垕和他的三位皇後。
永陵:
明永陵位於陽翠嶺南麓,是明朝第十一代皇帝世宗肅皇帝朱厚熜(年號嘉靖)及陳氏、方氏、杜氏三位皇後的合葬陵寢。永陵大約經過7-11年的經營,永陵營建大體告成。永陵的方院和寶城之外,還有一道前七陵都沒有的外羅城,其制「壯大,甃石之縝密精工,長陵規畫之心思不及也」。外羅城之內,左列神廚,右列神庫各五間,還仿照深宮永巷之制,建有東西長街。
獻陵:
獻陵是明朝第四位皇帝仁宗昭皇帝朱高熾(洪熙)和皇後張氏的陵寢,就位於天壽山西峰之下,長陵的旁邊,目前封閉沒有開放。其神道從長陵神道北五空橋北分出,長約1公里。途中建有單空石橋一座。路面為中鋪城磚,兩側墁碎石為散水,十分儉朴。其朝向為南偏西200,佔地僅4.2萬平方米左右。
慶陵:
明慶陵,位於北京昌平天壽山陵內黃山寺二嶺南麓,是明朝第十四代皇帝光宗貞皇帝朱常洛(年號泰昌)和皇後郭氏、王氏、劉氏的合葬陵寢。慶陵的地下玄宮「後、中、前殿」,有「重門相隔」。天啟六年(公元1626年)地面建築完工。其陵園建築由神道、陵宮及陵宮外附屬建築三部分組成。神道上建單空石橋一座。近陵處建神功聖德碑亭遺作,亭內豎碑,螭首龜跌,無字。
茂陵:
明茂陵,位於裕陵右側的聚寶山下,是明朝第八代皇帝憲宗純皇帝朱見深(年號成化)和王氏、紀氏、邵氏三位皇後的合葬陵寢。位於裕陵右側的聚寶山下,是明朝第八帝憲宗純皇帝朱見深(年號成化)和王氏、紀氏、邵氏三位皇後的合葬陵寢。
康陵:
明康陵,位於金嶺(又名蓮花山或八寶蓮花山)東麓,是明朝第十代皇帝武宗毅皇帝朱厚照(年號正德)和皇後夏氏的合葬陵寢。建陵用時1年,總體布局沿襲前制,呈前方後圓形狀。該陵建於正德十六年(1521年),佔地2.7萬平方米。
景陵:
明景陵,位於天壽山東峰(又名黑山)之下,是明朝第五代皇帝宣宗章皇帝朱瞻基(年號宣德)與皇後孫氏的合葬陵寢。其神道從長陵神道北五空橋南向東分出,長約1.5公里,途中建單空石橋一座。陵宮朝向為南偏西55o,佔地約2.5萬平方米。寶城因地勢修成前方後圓的修長形狀。前面的二進方院和後面的寶城連成一體。中軸線上依次修建祾恩門、祾恩殿、三座門、欞星門、石供案、方城、明樓等建築。
泰陵:
明泰陵,位於筆架山東南麓,這里又稱「施家台」,或「史家山」,是明朝第九代皇帝孝宗敬皇帝朱祐樘(年號弘治)及皇後張氏的合葬陵寢。弘治十八年六月五日,陵園正式興工,並定陵名為泰陵。太監李興、新寧伯譚佑、工部左侍郎李鐩提督工程,五軍都督府及三大營官軍上萬人供役,歷時四月,玄宮落成,於該年十月十九日午刻將孝宗葬入陵內。正德元年(1506年)三月二十二日,陵園的地面建築也全部告成。
德陵:
明德陵位於潭峪嶺西麓,是明朝第十五代皇帝熹宗折皇帝朱由校(年號天啟)和皇後張氏的合葬陵寢。熹宗「性至巧,多藝能,尤喜營造」。他曾操斧斤鋸鑿,自製小樓閣,「雕鏤精絕,即巧工亦莫能及」。幹得高興時,甚至解衣裸體,隨地盤坐。他「不愛成器,不惜天物」,隨意拆改,以供片時之樂。
裕陵:
明裕陵位於天壽山西峰石門山南麓,是明朝第六位皇帝英宗朱祁鎮和皇後錢氏、周氏的合葬陵寢。天順八年(1464年)正月十七日,英宗去世,謚「法天立道仁明誠敬昭文憲武至德廣孝睿皇帝」。臨終遺詔止殉,結束了宮人殉葬的殘酷制度。五月,陵寢玄宮建成,八月,英宗葬裕陵。
思陵:
思陵約建於1642年,本是思宗寵妃田貴妃之妃園寢。明朝滅亡後,李自成命人將明思宗及皇後周氏合葬於田貴妃之墓,為攏絡人心並改名思陵,使思陵成為明十三陵中唯一一座帝後與妃嬪合葬之陵,而相較於明朝諸陵,思陵的規模也較小。
3. 紅螺寺名字的來歷
相傳,玉皇大帝的兩位公主,都覺得天宮的生活太過冷寂,便結伴下凡。她們來到一座大山前,這里山水相依,古木參天,萬綠中掩映著一座古色古香的寺院。幽雅肅穆的寺院中時不時傳來篤、篤、篤的木魚聲,還有朗朗誦經聲。這里不是仙境卻勝過仙境,深深地打動了這兩位公主。
二位公主在此長久生活下去的念頭由然而生,她們幻化成一對斗大的紅螺,生活在寺前的湖水中。白天,她們便化作人身,與寺中的僧人一道禮佛誦經;夜晚,兩位公主又化作紅螺放出萬道紅光,將寺院和山麓照得通紅。
她們還運用神力,暗中保護寺廟和當地百姓。從此,這里風調雨順,林茂糧豐,百姓們無不感激紅螺仙子的恩德。到了元朝,玉皇大帝把她們召回天宮。
人們為了紀念這兩位紅螺仙子,同時祈盼有朝一日仙子能重返此地,便把寺廟北面的山稱為紅螺山,寺廟南面的湖稱為紅螺湖,進而寺廟也被叫做「紅螺寺」了。
(3)懷柔龜峰谷名字的由來擴展閱讀
紅螺寺位於北京市懷柔區城北5公里的紅螺山南麓,坐北朝南,依山勢而建,布局嚴謹,氣勢雄偉。它背倚紅螺山,南照紅螺湖,山環水繞,林木豐茂,古樹參天。紅螺寺處於紅螺山山前的千畝蒼翠的古松林之中,形成一幅「碧波藏古剎」的優美的畫卷。
歷史沿革
紅螺寺的開山鼻祖佛圖澄,是以「神異」著稱的第一個僧人。據《高僧傳》記載,他是一位精通咒術、了悟禪機,能洞察過去預知未來神通廣大的高僧。西晉末年,佛圖澄由於感夢來尋找中國北方佛教發祥地,二十餘年無果。
東晉咸康四年他跟隨後趙石勒、石虎北征段遼來到漁陽城(現懷柔地區),發現紅螺山山形上部如舞動雙翅的大鵬金翅鳥,下有佛祖成道時「觸地印」瑞像,此山暗契聖教,瑞顯佛儀,恰合他感夢之境,於當年創建此寺,起名「大明寺」,即現在的紅螺寺。
大唐初年,唐太宗李世民將紅螺寺進行了大規模擴建,希望紅螺寺能為皇室社稷降祥賜福,以求國泰民安,民族和諧,天下統一。
金世宗完顏雍在金大定二年(公元1162年),將當時皇室最權威的大聖安寺住持高僧佛覺禪師派往紅螺寺做主持,以示金朝皇恩浩盪,金皇統治如佛之慈悲。佛覺禪師在紅螺寺講學多年,法席盛大。
在元代成吉思汗時期,為保護紅螺寺,以法典《大扎撒》為依據,發布鐫刻「榜示碑」並安放於寺廟山門牆上。「榜示碑」概述了紅螺寺本系皇家寺院,是為皇室祈壽祈福的地方,各色人等不得對本寺非理搔擾,並確定了寺廟的界限和土地樹木等,不得侵佔、砍伐。
明英宗正統二年(公元1437年),英宗的大姐順德長公主大婚,皇室為成婚大禮大修佛事,出資重修了紅螺寺。明正統年間,皇帝英宗朱祁鎮來寺降香,在看到佛頂放光後,認為是護國賜福的祥瑞之像,龍顏大悅,特親筆賜「護國資福禪寺」的寺名,現此名仍刻於紅螺寺山門上。明熹宗皇帝朱由校於天啟五年(公元1626年)賜紅螺寺一口「天啟大銅鍾」, 至今已有著370多年的歷史,現存放於紅螺寺大雄寶殿內。
清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4年),康熙帝聖駕紅螺寺降香,在寺前竹林西側的山亭中設御座賞竹。 清嘉慶年間為了保護紅螺寺廟產,在大雄寶殿前設立了「四至石碑」,碑文中明確紅螺寺八個方向的范圍界限。此碑現仍立於紅螺寺大雄寶殿前。
清末慈禧太後也曾朝拜過紅螺寺,對紅螺寺神奇的「竹林」、「古銀杏」和大殿後的「藤纏松」景觀贊不絕口。在寺南的青龍山觀看寺廟全景時,發現紅螺寺群山環抱、藏風聚氣、祥雲籠罩,是一處風水寶地。慈禧太後許願希望香火旺盛的紅螺寺能保佑大清江山,並重賞了紅螺寺。
解放後紅螺寺一度被易為學校,寺廟的核心建築大雄寶殿於1972年被拆毀,集中存放在殿內的大量文物、法器、佛經等盡數丟失,文物保護區大部分建築也因年久失修而破舊不堪。
紅螺寺景區從1990年開始進行保護性的開發建設,逐步修復修繕了殿堂、羅漢園、觀音寺等,開辟了旅遊線路,大量植樹栽花綠化美化環境,不斷增加完善旅遊配套設施。
同時還投巨資在紅螺山西側復建了「山西庵」、「三皇廟」、「朝陽寺」、「天溪庵」、「聖泉山觀音寺」等五處紅螺寺下院,並融入了「儒、道」等中國傳統文化,使紅螺寺佛教文化有了補充和延伸,「佛、儒、道」三教合一形成了紅螺山紅螺寺地區獨具特色的文化旅遊內涵。
4. 水長城名字的由來
水長城旅遊區位於北京市懷柔區九渡河鎮境內,距北京市區70公里,懷柔城區35公里。是以奇而著稱,以秀為特色,融青山、碧水、古長城為一體的旅遊休閑勝地。景區因漫山遍野的黃花而得名黃花城,又因此處三段長城入水而得名水長城。
相傳,一位名叫蔡凱的將軍督建此段長城。他兢兢業業,事必躬親,修城質量更是精益求精。其間,有小人作祟,以「工期過長,投資太大」為由,誣陷其貪污,將他告上朝庭,皇帝昏庸,不問青紅皂白,將蔡凱將軍就地砍頭示眾。行刑時,蔡將軍的頭落而屍首不倒,這可嚇壞了行刑官兵。事後經察,蔡將軍修築的長城極其險峻,用米湯砌築的城牆堅固無比,而且所經賬目筆筆清明。終於明白這絕非偷工減料之作,於是為蔡將軍豎碑立墓,刻上「金湯」二字,以示「平反」,所以黃花城長城又稱「金湯長城」。
5. "懷柔"名字的來源
懷柔區出自《詩經·周頌·時邁》中的「懷柔百神」,意思是招來安撫。唐太宗貞觀年間開始設立懷柔縣。
懷柔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1300多年前的唐朝就已經有了「懷柔」這個名稱,公元1368年明朝設置的懷柔縣與今天的懷柔區管轄范圍基本相同。在古代漢語中,「懷」是來的意思,「柔」是安撫的意思。「懷柔」這兩個字放在一起,就是以德施政,民族團結,交融發展。
6. 紅螺寺名字由來
紅螺寺,位於北京市懷柔縣城北五公里的紅螺山南麓。紅螺山有一個美麗的神話傳說:紅螺寺山門前有一處常年不息的泉水叫紅螺泉,紅螺泉有一對仙螺居住,每天傍晚,二仙螺吐出非雲非霧又非煙的紅色光芒,照得整個紅螺山不秋而紅,因而這里的山叫紅螺山,泉叫紅螺泉,寺廟也叫紅螺寺。
紅螺寺是金、元、清三代佛教盛地,金代高僧佛覺禪師、元代高僧雲山禪師、清代有佛教第十三代祖師徹悟際醒禪師在紅螺寺講經,四方僧侶多來紅螺寺拜佛學經,使紅螺寺成為京北名氣很大的名剎古寺。
紅螺寺風景優美,有大片竹林、雌雄銀杏和紫藤寄松三大絕景,近幾年來又栽植了牡丹園、梅園,寺廟東側是大面積松林。1995年以來,每年5月1日到5日,舉行盛大的紅螺廟會,冬季舉辦松、竹、梅歲寒三友紅螺游,成為北京旅遊的新熱點。紅螺寺大門前有氣宇軒昂的四柱三門式巨型牌樓,畫棟雕梁,牌樓上方有人大常委副委員長盧嘉錫題寫的「京北巨剎」四個大字。正門上高懸一幅楹聯,「一脈珠泉參妙諦,雙峰螺岫證如來」。大門內影壁上書「須彌勝境」四字,由影壁前折向東行,遊人穿行在翠竹林中的一條曲折小徑,頓覺興致盎然。寺內有雌雄銀杏,東側為雌,結果但不開花;西側為雄,開花但不結果,奇特之處在於西側的雄性銀杏,樹高30米,主幹四周,生有十株側干,據說自唐代栽了這兩株銀杏以來,每改換一個朝代,就多長出一株側干,這只是一種傳說,但銀杏的樹齡已在千年以上,則是確切無疑的。
大雄寶殿已依原樣式進行了修復,殿後有「紫藤寄松」,大雄寶殿後面的西側生長有一株樹齡數百年的平頂松,樹高6米有餘,有9個分枝,平直地伸向東側的四面八方,下面用十餘根木料支撐,平頂松附近,有兩株碗口粗的紫藤如龍蛇飛舞一樣繞生在松樹上,形成一個巨大的傘蓋,遮蔭面積400多平方米,每年春末夏初,藤蘿花如串串紫色珍珠一樣,掛滿枝頭,碧綠的松枝與紫色的藤花相繼爭奇斗艷,令遊人嘆為觀止。紅螺寺松林面積近600畝,百年以上古松萬余株,林業部門注冊古樹2984株,達到一二級名木的古樹263株。據統計,紅螺寺風景區的各類樹木約有90萬株,豐茂的林木,使紅螺寺空氣清新濕潤,遊人至此度假,十分有益健康。
始建於東晉咸康四年(338),擴建於盛唐,原名「大明寺」,明正統年間易名為「護國資福禪寺」,因紅螺仙女的傳說,俗稱「紅螺寺」,是我國北方佛教的發祥地,也是京北第一大古剎。在歷史上,歷屆主持多由皇家命派,金代的佛覺禪師和元代的雲山禪師都曾主持過紅螺寺。我國佛教凈土宗的最後兩代祖師(第十二代祖師際醒大師和十三代祖師印光大師)均與本寺有緣。世有「南有普陀,北有紅螺」 之說。
紅螺寺景區總面積為8平方公里,已形成紅螺寺、觀音寺、五百羅漢園三個佛教文化區和紅螺山、青龍山兩個自然觀景區的景觀格局,具有「春看花、夏避暑、秋觀葉、冬賞歲寒三友」的觀光特色。該寺依山勢而建,北依紅螺山,南照紅螺湖,山環水抱,古樹參天,藏風聚氣,又有「紅螺三絕景」點綴其間。古寺處於南北中軸線上的殿堂共四進,依次是三門殿、天王殿、大雄寶殿、三聖殿。三聖殿西耳房為方丈院,東耳房為監院。東廂配殿由里向外依次為千手觀音殿、伽蘭殿;西廂配殿由里向外依次為達摩殿、凈土宗祖師殿。中軸院外有東西跨院,西跨院原是一個三進套院,是高僧掩關及養老的退居寮。東跨院也是一個三進套院,是接待來訪高僧貴賓的客堂。在這組建築的東下坎,另有一個獨立的三進院落,為老僧養老的延壽堂。西跨院的西牆外是供養去世僧眾遺骨的普同堂。三門殿的前面是一溜長五丈的條石坡道,俗名礓礤子,佛教中的正名為廣長舌。紅螺寺別院——紅螺慧緣谷位於紅螺山西麓,距紅螺寺3公里。有元代文物遺址21處,現已修復了放生池、山西庵、朝陽寺、天溪庵、三皇廟等人文景觀,並融入了「三皇」、儒、道等中國文化內涵,使佛教文化得到了補充和延伸。兩座寺院背依的紅螺山屬燕山余脈,一山雙峰,西峰海拔812.9米,東峰海拔811.9米,是紅螺寺的一道天然屏障,使寺院周圍形成了一個冬暖夏涼、空氣濕潤的小氣候環境,在每年的春夏秋三季,這里始終雨量充沛,潮濕溫潤,有利於各種植物的生長。因此,許多極難在北方存活的南方植物,都能在這里落地生根,繁衍生息。獨特的地貌,充足的雨量,也造就了這里樹林豐茂,動植物種類繁多,林中許多鳥類和多種野生小動物隨處可見。
紅螺山南麓紅螺寺,山上植有山杏、黃櫨、五角楓、火炬等彩葉樹種,彩葉覆蓋面積達4000餘畝。深秋的紅螺山,漫山紅葉,其間還有黃色的白蠟和墨綠的油松,形成一幅色彩艷麗、層次分明的風景畫。
7. 誰知道"懷化"這一名字的由來
懷化歷史由來已久,遠在新石器時代就有先民繁衍,遺址遍布全市各縣,遠古為禹貢九州之荊州地。直到春秋末期,楚國向南開發湖南地區並開始征服今貴州一帶,才開始建立統治。戰國時楚設黔中郡,懷化屬楚黔中郡。懷化之名,最早見於宋代,取「懷柔歸化」之意。不是中國難管的地方,宋朝的皇帝老兒用得著胸口時刻吊著這個緊箍來念叨?
讀過初中的人都知道:明朝時,中國有資本主義萌芽。這顆小芽成長結的果,卻落在一個叫洪江的地方,五百年後,洪江演化成了活化石。當知道「中國第一古商城」洪江就在懷化,懷化名正言順成了「中國第一商地」,你是否大跌眼鏡?
回答不知滿意不?我是懷化辰溪人。
8. 北京各個區縣名字的來歷
北京市共有18 個區縣,現在的區域劃分和名稱大多是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幾經調整後而確定的。談及各區縣名稱的由來,多有掌故。
四個城區的名稱是以各自所處的地理位置而得名。
東城區: 位於明清時北京內城的東半部,大部分地區在東直門以內,1958年設區時得名「東城區」;
西城區: 位於內城的西半部,大部分地區在西直門以內,1958年設區時得名「西城區」;
崇文區: 位於外城的東半部,在崇文門之外,1952年設區時得名「崇文區」;
宣武區: 位於外城的西半部,在宣武門之外,1952年設區時得名「宣武區」。
四個城近郊區的得名各有掌故。
海淀區: 早在400多年前的明代已是一片水草茂盛的沼澤之地,並有人定居,被稱為「海店」或「海淀」,「淀」是指水聚積之處。以後這一帶逐漸形成集鎮,故名「海淀鎮」,1952年設區時因鎮而得名。
朝陽區: 解放初期叫東郊區,1958年改名為朝陽區,其得名源於地處朝陽門外之東。
豐台區: 在金朝時就出現別墅群,名曰「遠風台」。明朝時此處已出現村落,名曰「風台村」。另說金代都城有豐宜門,門外設拜郊台,豐台之名即取自豐宜門之「豐」,拜郊台之「台」,清朝稱「豐台鎮」,1952年設區時因鎮名而得。
石景山區: 因境內有一座海拔171.7米的石景山,1952年設區時因山而得名。 十個遠郊區縣原屬河北省,從1956年至1958年劃歸北京市,1960年開始重新定名,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開始,除密雲、延慶兩縣外,其他八個「縣」逐步改為「區」。
通州區: 在金代時設州,是運河北端的終點,取「運河漕運通暢周濟」之意,漕運不能堵塞,所以叫通州。
順義區: 因隋朝文帝開皇年間突厥率領八部歸附(順從),朝廷將其安置之地命名為「順州」。另有一說是順義的「順」是根據地理形勢(地貌)而得名的,順義縣城「地位高亢」,像一座磨盤,四周為平坦的田地,磨盤之上亦為平坦的田地,「四去皆然,順以此得名」。
平谷區: 因其地形三面環山,中間是平原而得名。自漢高祖十二年便已建立平谷縣,是北京區縣中最古老的名稱之一。
懷柔區: 出自《詩經·周頌·時邁》中的「懷柔百神」,意思是招來安撫。唐太宗貞觀年間開始設立懷柔縣。
房山區: 在金定都後,於大房(防)山建陵寢,後置「萬寧縣」,再後以奉祀先陵,改「奉先縣」。元世祖年間以境內的大房山(也稱房山)改奉先縣為房山縣。
門頭溝區: 原名京西礦區,1958年設區時,因圈門至風口鞍這條溝叫門頭溝,故因溝得名。
大興區: 在金代設大興府,意思是宏大而興盛。元忽必烈把大興府的治所遷到今天的東城區大興胡同。清時北京城以中軸線為界,東城及東郊屬大興縣。
昌平區: 於西漢時在此設昌平縣,名稱來自漢代的昌平侯,為昌盛平安之意。據《昌平山水記》所記:「漢齊悼惠王子印以昌平侯立為膠西王,縣名始見於此。」說明昌平的地名來自漢代貴族的封爵。
延慶縣: 早在戰國時期就設立了縣,名「居庸」。元仁宗年間更名為龍慶州,明永樂年間設隆慶州,明穆宗朱載垕登基後改年號隆慶,由於避諱而改名為延慶州,民國年間改為延慶縣。
密雲縣: 於春秋時在此建漁陽郡,東魏時因臨近密雲山(今河北省豐寧縣境內的雲霧山),得名「密雲郡」,以後曾被稱為「檀州」、「密雲縣」等。
9. 懷柔名字的由來,可以是故事,但要清楚明白,不要有文言文之類的
懷柔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1300多年前的唐朝就已經有了「懷柔」這個名稱,公元1368年明朝設置的懷柔縣與今天的懷柔區管轄范圍基本相同。在古代漢語中,「懷」是來的意思,「柔」是安撫的意思。「懷柔」這兩個字放在一起,就是以德施政,民族團結,交融發展。
春秋戰國時代,懷柔是燕秦活動的戰略要地,屬於燕國范圍,距燕國都城「薊」最近的漁陽郡的首府即位於懷柔區北房鎮的梨元庄村。 秦滅六國統一中國後仍設漁陽郡,秦始皇對漁陽一帶邊遠地區的戰略位置十分重視,築長城、修馳道,都路經漁陽。 西漢時,漁陽在經濟、軍事、民族交流方面都佔有重要位置。 西漢中期漢王朝在漁陽設鐵官,冶鑄農器、兵刃和製造五銖錢,還不斷在漁陽一帶與少數民族交戰,並曾派重兵屯戍。 漁陽地區長期處於少數民族和漢族交鋒的前線,對各民族的文化交流、民族融合也起到了積極作用。 魏以後,漁陽郡的戰略位置逐漸衰落,西晉正式廢除漁陽建制,懷柔屬於燕國范圍。 十六國時,雖然恢復了漁陽郡名稱,但先後遷至武清、三河,隋、唐遷至今天津薊縣,位於懷柔的漁陽不復存在。 隋、唐至元朝末年,懷柔始終沒有形成獨立的建制,唐朝建立的懷柔縣為現今的順義區。 明朝元年(1368年)12月,改順州為順義縣,改檀州為密雲、懷柔二縣,這是在現在的懷柔區城建立區一級建制的開始。 明正德8年(1513年),升昌平為州,懷柔為昌平州屬縣。 清順治初年,懷柔縣為順天府所轄22縣之一。 民國2年,北京地區設京兆地方,懷柔為京兆地區20縣之一。 懷柔區出自《詩經·周頌·時邁》中的「懷柔百神」,意思是招來安撫。唐太宗貞觀年間開始設立懷柔縣。
希望採納。這是我幫你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