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孔子名字的含義
一、姓
姓不就是爸爸的姓嘛。。
許慎《說文解字》卷二四「女部」:「姓,人所生也,從女、生,生亦聲。」班固《白虎通德論》卷九曰:「姓者,生也,人稟天氣所以生者也。」 《左傳·隱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這都說出了「姓」的本義是「生」。
二,名
也沒什麼好說的啊,名是個人的。歷朝歷代的命名習慣,反映了一定時期內的社會意識形態。由於人們所屬的民族、社會、歷史、宗教信仰、道德傳統及文化修養的不同,其命名習慣也很不相同。
據《周禮》「婚生三月而加名」,嬰兒出生三個月後由父親取名
三、字
「字」只是限於古代有身份的人。
《禮記·曲禮》上說:「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就是說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字,取字的目的是為了讓人尊重他,供他人稱呼。一般人尤其是同輩和屬下只許稱尊長的字而不能直呼其名。
古人命字方法的主要依據有以下幾種:
①同義反復。如屈原名平,字原,廣平為原。孔子學生宰予,字子我,季路字子由,顏回字子淵,諸葛亮字孔明,陶淵明字元亮、周瑜字公瑾,諸葛瑾字子瑜,文天祥字景瑞,都屬此類。
②反義相對。晉大夫趙衰(減少意)字子餘(增多)。曾點(小黑也)字子晳,色白也。唐王績字無功,朱熹(火亮)字元晦,元趙孟\(俯)字子昂,晏殊字同叔。
③連義推想。趙雲字子龍(雲從龍);晁補之,字無咎;蘇軾,字子瞻(《左傳僖28年》:「君馮軾而觀之」);岳飛字鵬舉。
從以上三類可以看出,字與名有密切關系,字往往是名的補充或解釋,這叫「名字相應」,互為表裡,故字又稱作「表字」。這三種是主要的,另外還有以干支五行命字,以排行命字,或者字行加排行,字後加父(甫)的情況一般也歸入字的范圍。
『貳』 孔子名字怎麼的來的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說創始人。公元前551年生於魯國陬縣(今山東曲阜),卒於公元前479年。孔子有個先祖叫公孫嘉獎,字孔文,公孫嘉獎可稱為孔文嘉獎。古人有以祖先的名或字為姓的,到了孔子父親這一代就用「孔」作為代號,孔子的「孔」就是這么來的。司馬遷在《史記》里說孔子「姓孔氏」,這是從漢代姓氏不分的角度上來敘述上古歷史的方式,正因為秦漢以後姓氏無別,以氏作姓,所以,司馬遷才能說孔子「姓孔」。孔子的父親叔梁紇,在他已有九個女兒和一個兒子時,還覺得不滿意。古時男尊女卑,女兒雖多不算有子;僅有一子,也是腿殘拐瘸,總覺得是件憾事。因此,相傳他和妻子到曲阜東南的尼丘山求天神再賜一子。後來果然生下一子,叔梁紇認為這是去尼丘山求神得來的,就取尼丘山的「丘」為名,「尼」為字,因男孩中孔子排行第二,「仲」在古文中是二的意思,所以字「仲尼」。孔子的「子」,在古代「子」是對男子的一種美稱或尊稱,也含老師之意。所以,古代政治家、思想家、學者等,不直稱其名,而稱其為某子。如墨子、老子、孟子、孫子等。
『叄』 孔子的名字到底有什麼來歷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春秋末期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你知道他名字的由來嗎?為何稱他為「夫子」和「聖人」?
一、姓的來由。孔子是宋國公孫嘉的後代,公孫嘉字孔父。我國古人有的以祖先的「字」為姓,如魯公子牙字叔,他的孫子就叫叔孫得臣。孔子也是按這種方式為姓的,故姓「孔」。
二、名、字的來由。孔子的父親叔梁紇是魯國的一個將軍,他已有九個女兒和一個兒子。在當時男尊女卑的情況下,女兒是受歧視的,而叔梁紇僅有一個兒子又是瘸子,所以,叔梁紇很不滿意。於是他就和妻子一起多次到曲阜東南的尼丘山求天神另賜一子。後來,果然生下了孔子,叔梁紇認為這是在尼丘山上求來的,就給他取名為孔丘,字仲尼,「仲」字是排行,表示「第二」的意思,所以過去有人稱孔子為孔老二。
三、為何稱「夫子」。「夫子」是老師的意思。孔子曾著書立說,聚眾講學,周遊列國。他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他提出學生學習應當積極思考,敢於堅持正確的觀點。為中國的文化教育做出了重大的貢獻,被尊為儒家的始祖。所以後人稱他為「孔夫子」。
四、為何稱「聖人」。「聖」字,在古代是聰明智慧的意思。孔子曾教詩書,傳六藝,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聲譽甚高,古代公認他是有學問的聰明人,是「聖人」。漢代董仲舒認為儒家宗旨對統治者有利,提出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為統治者採用。從此,孔子創立的儒家思想便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孔子也逐漸被尊崇為「聖人」,奉為「萬世師表」,封為「至聖先師」,「大成至聖先師」,並以「大成」作孔子廟的殿名。
『肆』 孔子的名字有什麼含義
我國古人有的以祖先的「字」為姓,故姓「孔」。子即夫子,是老師的意思。
孔子曾著書立說,聚眾講學,周遊列國,他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他提出學生學習應當積極思考,敢於堅持正確的觀點。為中國的文化教育做出了重大的貢獻,被尊為儒家的始祖。所以後人稱他為「孔夫子」。
相傳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有賢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所有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擴展資料:
孔子在學習方面是很虛心,尤為刻苦。有一次孔子隨師襄學鼓琴。曲名是《文王操》。孔子苦苦地練了很多日子,師襄子說:「可以了。」孔子說:「我已經掌握了這個曲子的彈法,但未得其數。」
又練了很多日子,師襄子又說:「可以了,你已於其數。」可是孔子仍說:「不可以,未得其志。」又過了相當的時間,師襄子認為這回真的可以了,可是孔子仍然認為自己沒有彈好這首樂曲。
最後,孔子通過反復鑽研,體會琴曲的內涵,直到他看到文王的形象在樂曲中表現出來了,才罷休。
『伍』 孔子名字的來歷
孔子的「孔」,其實是「氏」,而不是姓。
我國上古時期,不僅有姓,而且有氏。姓和氏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姓是一種族號,氏則是分支,姓是不變的,而氏可以比較自由的變化。對於氏,個人根據需要,是可以自立的,自立的方式大概有這么幾種:一是以受封的邑名為氏,二是以居住的地名為氏,三是以官名為氏,四是以祖先的官名或者謚號為氏。「孔」就是孔子六祖「孔父嘉」的字;「孔父嘉」其實是字和名的組合,「嘉」是名,「孔父」是字。
因為按照周禮制,大夫不得祖諸候,「五世親盡,別為公候」,弗父何讓國於弟,地位自然就成了卿大夫,所以在孔父嘉被殺後,其後代遂以「孔」為氏,大約也有紀念祖先的意思。
所以,孔子實際應該姓「子」,「孔」只是氏,取自於其六祖孔父嘉的字,秦漢以後以後才真正成了姓。我們知道我國古代人的姓名比較復雜,秦漢以前,同一個人可以有好幾種稱呼,到戰國時期才逐漸固定下來,秦漢以後就基本和現在一樣了。
『陸』 5 孔子的名字到底有什麼來歷
孔子的父親名字叫做「叔梁紇」,是魯國的著名武士,曾任陬(zōu)邑大夫。
有一天,春和景明,叔梁紇郊遊,走到「尼丘山」下,遇到一個美麗姑娘顏征在,二人一見鍾情,就在青山綠水中「野合」(現在叫做打野戰)。
誰知道一發中的,顏氏女竟然懷孕了。
沒辦法,娶回來吧。
到了日子,顏氏女生下一個肥頭大耳的胖小子。
為了紀念這風流倜儻的際遇,給這個男孩起名叫做「丘」,長大了起個字「仲尼」。
叔梁紇的妾先生了一個兒子,名「孟皮」,字「伯尼」。所以孔子又被叫做「孔老二」。又因為孔子幼年時平躺著時候多,沒有後腦勺子,又叫做「孔二扁頭」。
因為孔子是「非婚生子女」,很被家裡人瞧不起,幼年時吃了很多苦,凈干一些下三濫的活計。就是這些磨難,鍛煉「萬世師表」孔聖人。
『柒』 孔子名字由來
孔子的名字,叫孔丘,古時候,人們對有成就的人稱為子,子同音籽,是成熟飽滿的意思,後來孔丘變稱為孔子,象老子,莊子,韓非子等
『捌』 孔子的由來
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魯國人。 孔子是個大思想家,他創立了儒家學派。首先,他提出「仁」的學說,即要求統治者能夠體貼民情,愛惜民力,不要過度壓迫剝削人民,以緩和階級矛盾。其次,他主張以德治民,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他的學說後來成為我國2000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統,對後世影響極大。 孔子又是個大教育家。在奴隸社會里,只有貴族子弟能夠受教育,文化教育被官府壟斷了。孔子興辦私學,廣收門徒,突破官府的壟斷,擴大了教育對象的范圍。據說孔子主張「因材施教」,對不同的學生,進行不同的教育。他教育學生:學習知識要經常復習,「溫故而知新」,學習態度要老實,「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要把學習和思考結合起來。 相傳,孔子晚年編訂了古代的文化典籍《詩》、《書》等幾部書,還根據魯國的歷史材料編成《春秋》一書。這對古代文化的保存和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
孔子的「孔」,其實是「氏」,而不是姓。
我國上古時期,不僅有姓,而且有氏。姓和氏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姓是一種族號,氏則是分支,姓是不變的,而氏可以比較自由的變化。對於氏,個人根據需要,是可以自立的,自立的方式大概有這么幾種:一是以受封的邑名為氏,二是以居住的地名為氏,三是以官名為氏,四是以祖先的官名或者謚號為氏。「孔」就是孔子六祖「孔父嘉」的字;「孔父嘉」其實是字和名的組合,「嘉」是名,「孔父」是字。
因為按照周禮制,大夫不得祖諸候,「五世親盡,別為公候」,弗父何讓國於弟,地位自然就成了卿大夫,所以在孔父嘉被殺後,其後代遂以「孔」為氏,大約也有紀念祖先的意思。
所以,孔子實際應該姓「子」,「孔」只是氏,取自於其六祖孔父嘉的字,秦漢以後以後才真正成了姓。我們知道我國古代人的姓名比較復雜,秦漢以前,同一個人可以有好幾種稱呼,到戰國時期才逐漸固定下來,秦漢以後就基本和現在一樣了。
『玖』 孔子的簡介《30字》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祖籍宋國夏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縣),出生於魯國陬邑(今山東省曲阜市)。中國東周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孔子曾授業於老子,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了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相傳他有弟子三千,賢弟子七十二人。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了儒家經典《論語》。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萬世師表、文宣皇帝。其儒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孔子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