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咸陽古代稱什麼
咸陽在古代稱謂主要有以下幾個:
1、春秋時期稱渭陽。
2、戰國時,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年)遷都至此,改稱咸陽。這也是咸陽這一名字的最初由來。
3、漢高祖初年,劉邦恢復被項羽焚毀的咸陽,取名新城。
4、武帝年間,因咸陽臨近渭水始更名渭城。
(1)渭城名字由來擴展閱讀:
一、咸陽名稱由來:
關於咸陽名稱的由來,一種說法是:古代有山之南為「陽」,水之北為「陽」之說,咸陽位於九嵕山之南、渭河之北,山水俱陽,故稱咸陽。「咸」字意為「皆」、「都是」等。
另外,有人根據《史記》和秦都咸陽出上的陶文,以為商鞅在此置 「咸亨」、「陽里」,公元前350年,秦孝公將兩名合一,即為咸陽。
二、咸陽文化藝術:
1、秦腔:秦腔是咸陽主要劇種,又名亂彈、桄桄子、梆子腔,屬板式變化體音樂結構的板腔體戲曲。秦腔以關中方言語音為基礎,特別是涇河、渭河流域諸縣的語言發聲為「正音」。
2、弦板腔:弦板腔也叫「板板腔」,是咸陽市主要的地方劇種之一。由主要伴奏樂器「弦子」和擊鼓樂器「板子」而得名。流行於乾縣、禮泉、興平及隴東地區。
3、眉戶戲:眉戶戲又名「曲子戲」,屬曲牌體,是古代「清曲」中「月弦曲子」搬上舞台的稱謂。該戲種號稱72大調,36小調,在咸陽市各縣區流行。
4、十八羅漢:十八羅漢是流傳在咸陽市三原一帶的民間社火節目,是從民俗活動和神話傳說演化而成的造型藝術。
5、竹馬:竹馬流傳於涇陽太平一帶。表演時間在2月祭祀葯王廟會。該舞表演人數一般為11人至13人。
6、牛拉鼓:牛拉鼓咸陽獨具特色的民間鑼鼓樂舞。其特點是大鼓大舞大陣容。大鼓是這種大氣陽剛、勢薄雲天的民間鑼鼓樂舞的主要標志。
7、地故事:地故事又叫跑故事、社火。是流傳於咸陽市的民間節慶娛樂藝術形式,一般在春節至元宵節期間表演。
8、跑旱船:跑旱船是咸陽民間社火的一種形式。表演時一戲裝女子置身糊制的彩色龍船之內,手中舞扇;另一花臉艄公,執篙撐船。
9、扇鼓舞:扇鼓舞流傳於長武縣及周邊地帶的民間祭祀舞蹈。表演內容按祭祀的不同區分,主要有驅瘟、祭蟲、保平安三種。
10、筒子龍:筒子龍流傳於三原縣的一種祭祀性的民間龍舞樣式。也叫魚龍變化、魚龍曼衍,是一種演繹魚籽變魚、魚變為鰲、鰲跳過龍門之後化作巨龍過程的民間文化娛樂活動。
11、拉犟驢:拉犟驢流行於永壽縣一帶的民間舞蹈藝術形式。拉犟驢主要表現老婆騎驢進城看「社火」時,在路上發生的故事。
⑵ 咸陽市名字是怎麼來的
歷史沿革周稱程伯國,後改名畢郢,再改岐周。春秋時稱渭陽。秦為咸陽。漢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更名新城。漢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改為渭城。晉時設置靈武縣。後趙時更名石安縣。 前秦時,將漢劉邦的陵邑——長陵邑改為咸陽郡,並轄靈武縣。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武則天因其母楊氏陵墓——順陵在此,改為赤縣。唐神龍元年(公元705年),升為次畿。五代、兩宋、金皆稱咸陽。元初,一度將咸陽並入興平,不久又恢復咸陽縣制。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將咸陽遷到渭水驛,即現在秦都區所在地。明、清均稱咸陽,屬西安府管轄。 夏代開始,咸陽屬禹貢九州之雍州。 殷商時期,咸陽稱做「程」。 西周王朝,稱畢國。 武王都於鎬京,其地在今長安縣斗門鎮附近。京者,大也。周制:」邦畿千里」,所以畢國當為畿內所屬。 秦孝公初期,首都在櫟陽。 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城咸陽,築冀闕。 秦都九遷西犬丘、西垂、天水、雍、平陽、涀渭之會、涇陽、櫟陽、咸陽),而咸陽為其最後定都之地。 秦王朝,首都咸陽。 漢高祖(劉邦)元年,被項羽毀了的咸陽得到恢復,取名新城。七年又劃歸長安,所以司馬遷說,長安是原來的咸陽。武帝(劉徹)元鼎三年,始更名渭城(以其地臨近渭水),屬右扶風。西漢早期、中期的七個漢陵,軍沒有陵邑。除文帝霸陵、宣帝杜陵葬於長安南原外,其餘高祖長陵、惠帝安陵、景帝陽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五個陵邑都在咸陽原上,所以漢後把咸陽原也叫五陵原。如劉邦的陵邑叫長陵縣,曾顯關東豪族萬戶以奉陵邑,至平帝元始二年(公元二年)已達五萬戶。長陵邑遺址在今市區內韓家灣鄉怡魏村。安陵縣遷來關東倡優樂人五千戶以充陵邑,遺址在白廟村周圍。茂陵縣奉陵邑者六萬戶。這些貴族公子不事生產、豪華奢侈、斗雞走狗、生事滋擾。當時咸陽五方之音充侈境內,所以古稱難治。「五陵公子」、「五陵少年」就是這個特殊階層的代名詞。五陵邑當時雖然稱縣,但並不屬郡治理。而是在漢王朝中央部門設有「奉常」這樣一個專門機構,管理陵邑一應事宜。武帝太初元年將長陵、陽陵及所屬塞國更名為左馮翊,將渭城、安陵、茂陵、平陵及所屬雍國更名為右扶風。 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廢府設道,咸陽歸關中道管轄,不久廢道直屬陝西省政府。公元一九三七年後,屬咸陽第十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1949年5月18日咸陽縣解放,歸咸陽行政專員公署。1952年12月將咸陽縣的城區建為咸陽市,郊區仍歸咸陽縣管轄,市、縣並列。1953年咸陽市、咸陽縣直屬陝西省政府領導。1958年12月將咸陽縣並入咸陽市。1961年1月曾將興平、周至、彬縣劃歸咸陽市管轄。1961年10月復置咸陽專署,四縣劃出,咸陽市仍歸咸陽專署。1966年7月改屬西安市。1971年10月咸陽市復屬咸陽地區。1984年5月咸陽地區改為省轄市後,原咸陽市易名秦都區。
⑶ 咸陽的歷史和傳說
咸陽,是中國首個封建王朝「秦帝國」的都城,咸陽身處華夏歷史文化長河的發端,是秦漢文化的重要發祥地。,咸陽的的歷史和傳說詳細如下:
1.咸陽名稱的由來故事。
關於咸陽名稱的由來,一種說法是:古代有:水之北為「陽」,山之南為「陽」,咸陽位於九嵕山之南、渭河之北,山水俱陽,故稱咸陽。「咸」字意為「皆」、「都是」等。
另外,有人根據《史記》和秦都咸陽出上的陶文,以為商鞅在此置 「咸亨」、「陽里」,公元前350年,秦孝公將兩名合一,即為咸陽。
2.咸陽的建制歷史:
咸陽市政區建置始於夏代,前21世紀,市境西部為有邰氏封地,東南部為有扈氏管轄地,北部為畎夷等原始氏族部落,屬禹貢九州之雍州。殷商時期,發展到邰、豳、程、犬方等方國,市區在市境東南部。西周時為畢國,後改岐周,為豐、鎬二京近郊。
東周時封於秦,春秋時稱渭陽,至戰國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年),秦國都城經九次遷徙後,定都咸陽。
3.咸陽定都歷史: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設郡縣,在咸陽周邊京畿要地置內史,統轄關中各縣。秦末項羽入關,廢郡縣,恢復分封制,將秦內史和上郡一部分劃為雍、翟、塞3國,是為"三秦"的由來。
漢高祖初年,劉邦恢復被項羽焚毀的咸陽,取名新城。武帝年間,因咸陽臨近渭水始更名渭城。
4.咸陽的現代史:
1984年,撤銷咸陽地區,咸陽市改為省轄市,高陵、周至、戶縣劃歸西安市,原寶雞地區的武功縣、楊陵區劃歸咸陽市,原縣級咸陽市改為秦都區,咸陽市轄秦都、楊陵2區及武功、興平、涇陽、三原、禮泉、乾縣、永壽、彬縣、長武、旬邑、淳化11縣。
5.咸陽古跡歷史:
乾陵是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盛唐文化的代表性旅遊區,位於乾縣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是中國唐王朝第三代皇帝高宗李治和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的合葬陵,仿唐長安城格局構築,分為宮城、皇城和外城三個部分。
⑷ 渭南古時候的名字
不對,下郆只是渭南其中一個縣鎮地名,渭南古屬雍州一帶,好像叫下應
⑸ 咸陽的名字來源
CCTV.com消息(西部新聞):有一個成語叫做「涇渭分明」,它描述的地點就是陝西的咸陽。涇渭兩條河在這里交匯,實際上涇河是渭河眾多支流中間的一條,咸陽還被稱作渭城、渭陽,就是因為這條穿城而過的渭河。那麼,咸陽這個名字是怎麼得來的呢?
同期(咸陽市秦咸陽城遺址博物館館長
李朝陽):咸陽名稱的起源由來已久,最早的時候作為《史記》,司馬遷認為咸陽位於渭水之北,九宗山之南,山水俱陽,故名咸陽。
獨特的地理位置也奠定了咸陽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公元前350年,秦孝公遷都咸陽,從此,咸陽成為華夏第一都。
⑹ 咸陽地名的來歷
咸陽位於陝西省八百里秦川腹地。古代有:水之北,山之南,均稱為「陽」,咸陽位於九嵕山之南、渭河之北、山水俱陽,山水俱陽,故稱咸陽。
有人根據《史記》和秦都咸陽出上的陶文,以為商秧在此置 「咸亨」、「陽里」,公元前350年,秦孝公將兩名合一,即為咸陽。
(6)渭城名字由來擴展閱讀:
咸陽市政區建置始於夏代,前21世紀,市境西部為有邰氏封地,東南部為有扈氏管轄地,北部為畎夷等原始氏族部落,屬禹貢九州之雍州。殷商時期,發展到邰、豳、程、犬方等方國,市區在市境東南部。西周時為畢國,後改岐周,為豐、鎬二京近郊。東周時封於秦,春秋時稱渭陽,至戰國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年),秦國都城經九次遷徙後,定都咸陽。
⑺ 送元二使安西的名字是什麼
《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詩人王維送朋友去西北邊疆時作的詩。
詩題又名「贈別」,後有樂人譜曲,名為「陽關三疊」,又名「渭城曲」。它大約作於安史之亂前。安西,是唐中央政府為統轄西域地區而設的安西都護府的簡稱,治所在龜茲城(今新疆庫車)。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唐代從長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別。渭城即秦都咸陽故城,在長安西北,渭水北岸。
⑻ 送元二使安西的來歷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
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
翻譯為:清晨的細雨打濕了渭城的浮塵;青磚綠瓦的旅店和周圍的柳樹都顯得格外清新明朗。請你再飲一杯離別的酒吧;或許當你從陽關以西凱旋之時,老朋友我已經不在人世了。
本詩為贈別而作,後有樂人譜曲。名為《陽關》,又名《渭城》。題中王維這位姓元的友人奉命前往安西,王維在渭城送別。此詩寫的是一種極普遍性的離別。他沒有特殊的背景,而有真摯的惜別之情,這就是它流傳至今的主要原因。
唐代大詩人王維(公元701~761)的這首《送元二使安西》(又名《陽關曲》),千古傳誦,膾炙人口。筆者認為,此詩是中華詩壇不可多得的一首奇詩。奇就奇在,它不同於一般的送別詩;它巧妙地藉助於時空的轉換,營造了耐人尋味的惜別氛圍,達到了令人震撼的的藝術感染力,具有極高的意境。 這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域守護邊疆的詩。
⑼ 王維名字的來歷
王維的名字沒有特殊的來歷。
王維字摩詰,號摩詰居士。河東蒲州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詩人、畫家。王維出身河東王氏,於開元九年中進士第,為太樂丞。
歷官右拾遺、監察御史、河西節度使判官。唐玄宗天寶年間,王維拜吏部郎中、給事中。安祿山攻陷長安時,王維被迫受偽職。長安收復後,被責授太子中允。唐肅宗乾元年間任尚書右丞,故世稱王右丞。
(9)渭城名字由來擴展閱讀:
王維的大多數詩都是山水田園之作,在描繪自然美景的同時,流露出閑居生活中閑逸蕭散的情趣。王維的寫景詩篇,常用五律和五絕的形式,篇幅短小,語言精美,音節較為舒緩,用以表現幽靜的山水和詩人恬適的心情,尤為相宜。
王維從中年以後日益消沉,在佛理和山水中尋求寄託,他自稱「一 悟寂為樂,此生閑有餘」。這種心情充分反映於他的詩歌創作之中。過去時代不少人推崇王維此類詩歌,一方面固然由於它們具有頗高的藝術技巧,一方面也由於對其中體現的閑情逸致和消極思想產生共鳴。
⑽ 為什麼在小學課本里叫《送元二使安西》,而在《唐詩三百首》里叫《渭城曲》
送元二使安西是一般的課本上叫的名字,而在正規的唐詩三百首里是叫渭城曲。送元二使安西和渭城曲有相近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