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關於淄博,高青,淄川,博山,這幾個地方名字的來歷! 尤其是周村名字的來歷為什麼叫周村
淄博市市名由來 因原境內轄淄川、博山兩縣而得名。1945年建立淄博特區專員公署,1955年3月9日設立淄博市。
張店區 張店城區,古稱黃桑店。因地處交通要沖,過往商旅多在此棲身。宋代,黃桑店中有一張氏店門庭大,客房多,生意興隆,遐邇聞名。後來黃桑店之名漸被張家店取代。至元代,稱之為張店。1955年4月,正式成立張店區。
臨淄區 臨淄原名營丘,公元前859年,齊獻公更名為臨淄。1970年改稱臨淄區。
淄川區 因淄河流經境內而得名。1956年稱淄川區。
博山區 其一,博山全境盡山,幾無平坦之地,博山之名具有多山之意。其二,因境東南有"博山",故以山名為縣名。1955年3月改為博山區。
周村區 戰國前,因此地位於丘陵、平原的交接處,故名為晝,曾因人少聚居而名為晝,後因字音轉變和臨水居稱晝屯,北宋年間演變為周村。1955年4月設周村區。
桓台縣 南宋理宗紹定元年(1228年),置新城縣。1914年易名耏水縣,旋改桓台縣。因境內有齊桓公戲馬台而名。
高青縣 1948年,由原高苑縣和青城縣合並而成,取兩縣首字而得名。
沂源縣 1944年5月建沂源縣,因境內沂河發源地而得名。
② 齊都臨淄的來歷是什麼
齊,最早為周的封侯之地,在今山東之西北部一帶。此城最早約建於公元前11世紀,開國之君叫呂尚,建都營丘(後改名臨淄,今山東省淄博市之東北)。春秋初,齊桓公任用管仲進行改革,國力逐強,後來在齊靈公時代,國疆擴至山東東部和河北南部。戰國時期成為「七雄」之一。後來「合縱」失敗,於公元前221年被秦所滅。
③ 有知道新鄭辛店趙氏的來歷嗎
辛店高時庄趙氏是從卧雁灘下來的!
④ 淄博歷史上的名稱
淄博市市名由來 因原境內轄淄川、博山兩縣而得名。1945年建立淄博特區專員公署,1955年3月9日設立淄博市。
張店區 張店城區,古稱黃桑店。因地處交通要沖,過往商旅多在此棲身。宋代,黃桑店中有一張氏店門庭大,客房多,生意興隆,遐邇聞名。後來黃桑店之名漸被張家店取代。至元代,稱之為張店。1955年4月,正式成立張店區。
臨淄區 臨淄原名營丘,公元前859年,齊獻公更名為臨淄。1970年改稱臨淄區。
淄川區 因淄河流經境內而得名。1956年稱淄川區。
博山區 其一,博山全境盡山,幾無平坦之地,博山之名具有多山之意。其二,因境東南有"博山",故以山名為縣名。1955年3月改為博山區。
周村區 戰國前,因此地位於丘陵、平原的交接處,故名為晝,曾因人少聚居而名為晝,後因字音轉變和臨水居稱晝屯,北宋年間演變為周村。1955年4月設周村區。
桓台縣 南宋理宗紹定元年(1228年),置新城縣。1914年易名耏水縣,旋改桓台縣。因境內有齊桓公戲馬台而名。
高青縣 1948年,由原高苑縣和青城縣合並而成,取兩縣首字而得名。
沂源縣 1944年5月建沂源縣,因境內沂河發源地而得名
⑤ 威縣常屯鄉西辛店村姓陳大戶,家族記載上說原姓曹,現不明來源,請解釋
這個除非有縣志可考或者文字記載,或者年齡大的老人靠記憶解釋,不然很難追根溯源;
無外乎過去幾百年間所遇大旱大災導致人口驟減甚至絕戶,政府促使的人口的遷徙等等各種原因
⑥ 淄博市為什麼叫淄博啊
淄博市的由來淄博作為地域名稱,是隨著淄川、博山煤田的開發於20世紀20年代初形成的,系對淄川、博山兩地的簡稱。1945年8月,成立淄博特區,至此,淄博才正式成為政區名稱。1955年3月,淄博工礦特區改為淄博市,為省轄市,市級機關駐博山。1959年1月,淄博市與惠民專區合並組建淄博專區,淄博市改為專區市。1961年1月淄博市與惠民專區分設,恢復為省轄市。市級機關由博山遷到張店。1970年1月昌濰地區的臨淄縣劃歸淄博市,改稱臨淄區。1983年10月,桓台縣劃歸淄博市。1990年1月,沂源縣和高青縣劃入淄博市。 淄博市市名由來 因原境內轄淄川、博山兩縣而得名。1945年建立淄博特區專員公署,1955年3月9日設立淄博市。
張店區 張店城區,古稱黃桑店。因地處交通要沖,過往商旅多在此棲身。宋代,黃桑店中有一張氏店門庭大,客房多,生意興隆,遐邇聞名。後來黃桑店之名漸被張家店取代。至元代,稱之為張店。1955年4月,正式成立張店區。
臨淄區 臨淄原名營丘,公元前859年,齊獻公更名為臨淄。1970年改稱臨淄區。
淄川區 因淄河流經境內而得名。1956年稱淄川區。
博山區 其一,博山全境盡山,幾無平坦之地,博山之名具有多山之意。其二,因境東南有"博山",故以山名為縣名。1955年3月改為博山區。
周村區 戰國前,因此地位於丘陵、平原的交接處,故名為晝,曾因人少聚居而名為晝,後因字音轉變和臨水居稱晝屯,北宋年間演變為周村。1955年4月設周村區。
桓台縣 南宋理宗紹定元年(1228年),置新城縣。1914年易名耏水縣,旋改桓台縣。因境內有齊桓公戲馬台而名。
高青縣 1948年,由原高苑縣和青城縣合並而成,取兩縣首字而得名。
沂源縣 1944年5月建沂源縣,因境內沂河發源地而得名。 原「淄博」二字是淄川、博山的簡稱,而現在五區三縣,「淄博」一詞顯然涵蓋不過來。
臨淄自齊國開國至三國時期,一直是國內大都市,全國十三州--青州的首府(相當於省會城市)。西晉懷帝司馬熾永嘉五年,青州刺史曹嶷以「臨淄城大,地平難守」為由,放棄青州制所臨淄,去了廣固城(今青州,這也是「青州市」地名的由來),自此,臨淄這個長期以來重要的政治、軍事中心,終於被放棄,臨淄的政治地位也一落千丈,不再是州郡一級制所。宋人曾有詩雲:「擊鼓吹竽七百年,臨淄城闕尚依然。如今只有耕耘者,曾得當時九府錢。」感嘆千年名城的沒落。
⑦ 臨淄這名字的由來
淄河又稱淄水或淄江。因齊故城臨近淄水,由此而得名臨淄
⑧ 臨淄的歷史
臨淄是位於山東省中部的一座石油化工業城市。在古代曾為「春秋五霸」、「戰國七雄」之一的齊國國都,1994年被中國政府定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臨淄靠近勝利油田,附近也多產煤炭和鐵礦石。1969年臨淄縣被並入工礦城市淄博市,成為其臨淄區。區駐地辛店位於膠濟鐵路線上,是一座新興的工業城鎮。目前經濟以化學工業為主,齊魯石化公司是中國石油化工集團的核心企業之一,擁有居中國前列的乙烯、合成樹脂、橡膠、燒鹼生產能力。華能辛店電廠是一座裝機容量達百萬千瓦的大型發電企業。此外還有建材、紡織、機電等工業門類。農業盛產小麥、玉米、棉花等,有「魯中糧倉」之稱。
臨淄的歷史極為悠久,相傳伏羲、顓頊都曾在這里活動。此後為爽鳩氏、蒲姑氏等部落的聚居地。周朝建立後,周武王把首席功臣姜尚(姜太公)分封至此,建立了齊國,都城稱為營丘。後第七代齊獻公因此地瀕臨淄水,而將營丘改名為臨淄,此後臨淄之名一直延續至今。
齊國是周朝時的東方第一大國,春秋戰國時更為「五霸」、「七雄」之一,因此臨淄作為其都城,歷史上極為繁榮。目前臨淄齊國故城的城址尚存,分民眾生活的大城和君主居住的小城,兩城相連,周長21千米,面積15平方千米,共有十三座城門。城內幹道縱橫交錯,排成「井」字形,並有完善的供水、排水系統。城外還有埋葬齊國六位君主的田齊王陵等多處先秦墓葬。
東周時的臨淄文化昌盛,孔子曾來聞韶樂,孟子也曾在齊國擔任客卿。戰國時更設稷下學宮,以招徠諸子百家來此講學辯論、著書立說,荀子即為稷下的祭酒之一。當時的臨淄鄰近渤海,因而兼具魚鹽之利,經濟繁榮、貿易發達,各種冶鐵、煉銅、鑄錢、制陶、紡織的作坊遍布城市內外。
臨淄作為齊國的都城,共延續了八百餘年歷史,直到被秦國所滅。秦置臨淄縣,屬齊郡。秦末,漢高祖劉邦封元帥韓信為齊王,都臨淄。韓信死後,劉邦又將自己的兒子封為齊王,建齊國,治於臨淄。據史載,當時的臨淄約有十萬戶人家,依然是東部地區最大的城市。及至晉代,臨淄多遭兵禍,政權更迭頻繁,其中後燕曾短暫地建都於此。南北朝後的歷代,臨淄先後屬齊郡、青州、益都府、益都路、青州府等管轄。元末原城址被廢棄,而在東南部另築新城,即今臨淄城。
2004年7月15日,經權威專家證實,世界足球起源於中國山東淄博臨淄。早在2300多年前蹴鞠就已誕生並流行於中國臨淄,古代的蹴鞠就是足球的前身。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臨淄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臨淄齊國故城 田齊王陵 桐林遺址 殉馬坑 中國古車博物館 齊國故城博物館
⑨ 淄博市及各區縣地名的由來!
淄博市市名由來因原境內轄淄川、博山兩縣而得名。1945年建立淄博特區專員公署,1955年3月9日設立淄博市。
張店區張店城區,古稱黃桑店。因地處交通要沖,過往商旅多在此棲身。宋代,黃桑店中有一張氏店門庭大,客房多,生意興隆,遐邇聞名。後來黃桑店之名漸被張家店取代。至元代,稱之為張店。1955年4月,正式成立張店區。
臨淄區臨淄原名營丘,公元前859年,齊獻公更名為臨淄。1970年改稱臨淄區。
淄川區因淄河流經境內而得名。1956年稱淄川區。
博山區其一,博山全境盡山,幾無平坦之地,博山之名具有多山之意。其二,因境東南有"博山",故以山名為縣名。1955年3月改為博山區。
周村區戰國前,因此地位於丘陵、平原的交接處,故名為晝,曾因人少聚居而名為晝,後因字音轉變和臨水居稱晝屯,北宋年間演變為周村。1955年4月設周村區。
桓台縣南宋理宗紹定元年(1228年),置新城縣。1914年易名耏水縣,旋改桓台縣。因境內有齊桓公戲馬台而名。
高青縣1948年,由原高苑縣和青城縣合並而成,取兩縣首字而得名。
沂源縣1944年5月建沂源縣,因境內沂河發源地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