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大同市為什麼叫大同
大同這個詞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據《呂氏春秋•有始覽》記載:天地萬物一人之身也,此之謂大同。這和當今提倡的人類與自然和諧發展,社會與科學共同進步是同樣的道理。或者說,「大同」也是先民對改善生活,對創新世界所追求的終極目標。
春秋時期大同地區為北狄所居。北狄系指以狩獵為生的游牧部落林胡、樓煩。據《戰國策·釋地》載:「今山西岢嵐州以北,故樓煩胡地也;大同、朔州以北。故林胡地。」
大同至內蒙古河套一帶,春秋時為林胡活動之地。(唐)堯帝封羲和氏子為北嶽長老,其二子和叔來宅。《山海經》中古大同為古平國。商湯封同姓於此地,代子立國。
大同的另一層意思,實際上也就是「人心和順」。以儒教治國安民的中國,自古以來有無數哲人、先師構築和描繪著這樣的一個理想的社會形態——世界大同。
大同的建城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世紀,到五世紀時,北魏建都於此,從此大同的名聲與日俱增。以後,遼、金也都以此作為陪都進行了建設。到明時,大同被列為全國「九邊」之一。歷史上對大同的形成做出最大貢獻的朝代當首推北魏,次則遼、金、明、清。而今日的大同市則是古代大同的繼續和發展。
(1)大同名字的由來擴展閱讀
大同別名:「平城」
歷史上的大同,為北魏都城平城的所在地。北魏道武帝拓跋圭於天興元年(公元398年)七月遷都至此,至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共建都於此97年之久。大同成為當時北方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因為大同處於漢族與北方游牧民族的交界地帶,以「平」命名,有平定團結之意。
⑵ 大同古代叫什麼名字
代京 、平成、 雲州 。
大同,山西省省轄市。
中國首批24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中國首批13個較大的市之一、中國九大古都之一、國家新能源示範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園林城市 、全國雙擁模範城市、全國性交通樞紐城市、中國雕塑之都、中國十佳運動休閑城市。
(2)大同名字的由來擴展閱讀:
大同的地理位置
大同市位於山西省最北端,東經112°34′——114°33′,北緯39°03′——40°44′。
北以外長城為界,與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的興和縣、豐鎮市、涼城縣毗鄰,西、南與本省朔州市的右玉縣、懷仁縣、應縣及忻州市的繁峙縣相連,東與河北省張家口市的懷安縣、陽原縣、蔚縣及保定市的淶源縣、阜平縣接。
路里程距北京約330公里、太原約290公里、呼和浩特約300公里;為首都之屏障、全晉北方之門戶,且扼晉、冀、內蒙之咽喉要道,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大同市全境總面積14176平方千米,市區面積2080平方千米,建成區108平方千米(2010年)。
參考資料:網路——大同
⑶ 大同這個地名的來源
地名是歷史的精髓要素之一。雖是一個個簡單的名詞,卻道盡了地與人、地與事、地與物的種種關系。中國地名體現了中國歷史上的民族融合、疆域政區的變化、傳統文化的觀念,是中國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地名大如省、自治區、市縣名稱,小到鎮、村、街道、橋梁名稱,還有大量的雅稱、簡稱、別稱等。有的地名歷千年不變,有的地名則多次更換,每個地名的背後有一段故事,每個地名的後面另有一串地名。地名的由來、命名的原則、寓意都蘊涵著歷史的傳承和傳統文化的精髓。
「大同」這個地名很古老了。應該追溯到漢朝。早在兩千多年以前,我國就有關於人類美好社會的構想,並給它定名為「大同」。現代社會也有很多人憧憬著「大同」的理想社會。漢武帝打敗了匈奴,他希望有一種理想的社會。就把當時的一個打敗匈奴人所用的要塞取名為「大同」並改為城市。
⑷ 大同各區縣名稱的由來是什麼,都蘊藏了哪些歷史符號呢
平城的名稱最早是在西漢初設置的“平城縣”,有2000多年歷史。
平城是大同歷史上最繁榮的時期的稱呼。從北魏前身代國的南都,到北魏首都,再到遷都洛陽後名義上的陪都“代京”(而被稱為“北都”、“北京”、“代都”等),幾經興衰的平城,是大同古代歷史中最有代表性的文化符號之一。
平城區是大同市的主城區,主要由原城區、原南郊區的一部分組成,是市政府所在地,也是大同迎接八方來客的大客廳。古城區古色古香,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新城區富麗堂皇,是悠閑娛樂的絕佳場所。
著名景區有大同古城景區的華嚴寺、善化寺、九龍壁、府文廟、大同古城牆、永泰門廣場等,古城景區以外還有北魏明堂遺址、方特歡樂世界、文瀛湖森林公園、御河生態公園等。
桑乾河濕地公園
新榮區
新榮區在2018年的區劃調整時,並沒有改名,但是它接收了一些原南郊區的部分地區。新榮區以前叫北郊區,1972年改為現在名稱。新榮區只是一種美好理想,新的繁榮的市轄區,而沒有體現歷史文化信息。
除了新的四個市轄區,其他各縣的名稱也具有悠久的歷史。明朝時,與蒙古族的北元(韃靼)政權以長城為界,明朝在長城內設立了很多衛所,故現在與內蒙古相接的陽高、左雲、天鎮三縣名稱的由來,都與衛所有關,它們多是清朝對明朝衛所合並的結果。而其餘三縣,多與所處的地理位置有關。
⑸ 大同的來歷
大同自古為軍事重鎮和戰略重地,是兵家必爭之地古人描述為:「三面臨邊,最號要害。東連上谷,南達並恆,西界黃河,北控沙漠。實京師之藩屏,中原之保障」。。曾發生上千次大小戰事。大同境東的馬鋪山是漢代劉邦與匈奴奮戰七晝夜的戰場;金沙灘 (屬於山西朔州市界)是楊家將血戰的疆場。大同在歷史上一直是中國北方比較有影響力的大城市之一,素有「三代京華,兩朝重鎮」之稱。
⑹ 山西大同,大同這個城市名字的由來
真理創造美好,美好的生活誰都想過。唯其如此,早在兩千多年以前,我國就有關於人類美好社會的構想,並給它定名為「大同」。現代社會也有很多人憧憬著「大同」的理想社會。
⑺ 大同市名字的由來
你好,你是大同的嗎,我是一個在外多年的大同人。大同思想意取《易經》,是和成聖的最高人格相適應,儒家的最高社會理想是世界大同。這個大同世界不是純理念化的,而是具體化了的,儒家的重要經典《禮記》中的《禮運》篇描述大同世界的社會景象說:「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易經》講「世界大同」,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求大同、存小異」,這就是我們人類的美好未來。遼重熙十三年(公元1044年)於今大同城建西京,十七年(公元1048年)置大同縣附郭。意取「世界大同」。自此,大同縣名沿用未改。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為大同府治。 抗日戰爭時期分設東、西大同縣。1949年5月解放後,大同城區建為大同市,屬察哈爾省。1952年11月重歸山西省。1993年7月雁北行署撤銷,與大同市合並,並將雁北行署下轄的部分縣劃歸大同市。現轄有開發區、城區、礦區、南郊區、新榮區等5個區和陽高縣、天鎮縣、廣靈縣、靈丘縣、渾源縣、左雲縣、大同縣等7個縣。
⑻ 大同的由來
真理創造美好,美好的生活誰都想過。唯其如此,早在兩千多年以前,我國就有關於人類美好社會的構想,並給它定名為「大同」。現代社會也有很多人憧憬著「大同」的理想社會。像孫中山、譚嗣同、康有為等人。毛澤東更是提出了與之相近似的共產主義的理想,吸引著一代又一代的華夏兒女為之鞠躬盡瘁,競相折腰。
近代思想家康有為專門寫了一本著作——《大同書》,來詮釋《禮記·禮運》中孔子的「大同」思想。在康有為看來,《禮運》中的大同世界,就是《春秋》中的太平世界。他把傳統的儒家思想與歐洲的新思潮雜糅在一起,為人們勾畫了一幅人類「萬年樂土」的「大同之世」美景。這是一個「至平」、「至公」、「至仁」、「至治」的「極樂世界」,在那裡面沒有國界,沒有私有財產,農工商各業都是公有的,人們共同勞動,共享財富;在那裡面沒有君主、貴族的壓迫,沒有軍隊和刑罰,男女平等,人人獨立,對老人實行「公養」、「公教」、「公恤」。這種為了擺脫現實苦難的理想,簡直就是《禮運》大同之世的現代版,反映了仁人志士對於「大同」的渴望。
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也把「天下為公」、「大同」作為畢生追求的理想。他所創建的中華民國,在國歌當中高唱「已經民國,已經大同」。以後的歷史表明,雖然並沒有真正實現「大同」,但是創建民國的袞袞諸公確實把「大同」作為目標,是毫無異議的。
「天下為公」是孫中山經常題寫的詞句,而他對黃埔軍官學校的訓詞則是:「三民主義,吾黨所宗,以建民國,以進大同。」由此可見,在孫中山的政治思想中,「天下為公」與「世界大同」是緊密聯系的,有時甚至可以理解為同義詞語。但是,孫中山對於「天下」的認識,與所有中國人一樣,都有一個由近及遠、由小到大、由淺轉深的過程。12歲以前,孫中山不僅對海外的世界一無所知,就是對於翠亨村以外的中國也知之甚少。作為貧苦農家子弟,童年孫中山心目中的世界是狹小的,不過是以家族為軸心的方圓數里或十餘里的小天地。盡管父親曾在澳門謀生,叔父和哥哥也去美國做工,但由於信息媒介的匱乏,他很難對海外的廣闊世界形成任何清晰的概念。
http://163.sh.cn/jy/mflw/by8/200506/54823.html
⑼ 大同地名的由來
遼承唐制,設道--州(府)--縣三級。康熙十三年(1044年)改雲州為西京,設西京道,大同府,為遼之陪都,大同城名始稱於此,統二州七縣:弘州(河北陽原縣)、德州(內蒙豐鎮西北岱海邊),大同縣、雲中具、天成縣(今天鎮)、長青縣(今陽高縣東南)、奉義縣(今大同市東北)、懷仁縣(今懷仁東,大同南30公里)、懷安縣(今河北懷安鎮東南)西京大同廣袤20里,建有西京同文殿,設留守衙。北門東為大同府衙,西為大同驛。重熙十七年(1048年)分雲中置大同縣。(隋開皇年間為防禦突厥進攻,在大同川即今內蒙烏拉特前旗北建大同城。唐末沙陀人內徙,大同遂僑置於此,意為「天下大同」)自此大同之名沿用不改。
⑽ 關於大同的歷史
大同,在大禹劃分九州的時代,是屬於古冀州的,靠近九州的邊界,離北方游牧民族非常近。是華夏族與北狄的交接地帶。等到商朝的時候,商朝開國君主在今天大同南部地區,分封了一個國家,叫代國,他跟商朝王室一樣,姓子。
代國的歷史從商朝初年一直到戰國初期,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代國以北就完全是游牧民族的領地,史書記載,這些部落有東胡、林胡、婁煩等幾個不同的民族。等到戰國時期,戰國七雄之一的趙國滅亡了代國,其領土就跟這些游牧名族接壤,經常受到他們的侵擾。
不久,趙國就建立了強大的騎兵部隊,憑借這支部隊,趙國軍隊將東胡,林胡,婁煩這個幾個民族從大同地區驅逐了出去,並在山西北部、內蒙古南部,建立了三個郡,雲中郡、雁門郡和代郡,並建立了大同歷史上第一座城市——平城。後來,趙武靈王的墓也建在了大同下面的靈丘縣。
西漢初年,剛剛建立漢朝的漢高祖劉邦在大同白登山,被匈奴冒頓單於四十萬騎兵,圍困了七天七夜。據說,最後靠陳平獻美人計而逃脫。從此,一直到漢武帝時期,七十多年,漢朝和匈奴一直是以和親政策為主。
等到漢武帝時期,大同是邊關重地,飛將軍李廣也長期在大同一代同匈奴作戰。
大同,在大禹劃分九州的時代,是屬於古冀州的,靠近九州的邊界,離北方游牧民族非常近。是華夏族與北狄的交接地帶。等到商朝的時候,商朝開國君主在今天大同南部地區,分封了一個國家,叫代國,他跟商朝王室一樣,姓子。
代國的歷史從商朝初年一直到戰國初期,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代國以北就完全是游牧民族的領地,史書記載,這些部落有東胡、林胡、婁煩等幾個不同的民族。
正是由於大同是山西北部難得的一塊平原,而且又緊靠游牧民族所佔據的蒙古高原,是他們進入中原地區的門戶。所以歷史上,這里一直是中原民族和游牧民族爭奪的焦點。
等到三國時期,這里重新被游牧民族烏桓和鮮卑佔領,平城逐漸成為廢墟。等到南北朝時期,蒙古高原上的鮮卑族逐漸強大起來了。他們建立了北魏王朝,他們在漢代遺址之上,重新修建了平城。公元398年,北魏帝國正式遷都平城,大同開始了他作都城的歷史。
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歷史上一段重要的事情,是北方游牧民族和漢族大融合的一段時期,也是佛教、道教、儒家文化大融合的一段時期。大同作為北魏帝國的首都,見證了一段歷史。
在遼代,大同作為這里的地名被正式確定下來,一直到現在。看來,游牧民族對大同世界,也是非常的嚮往。
明代,大同終於又回歸漢民族政權的統治之下。但也意味著,他又成為邊塞之地,殺戮的戰場。更重要的是,自明成祖遷都北京之後,這里成為保衛北京最重要的軍事重症,將會承擔更多的沖擊。
1453年,蒙古大軍入侵大同,皇帝明英宗帥50萬大軍御駕親征,如同漢高祖一樣,又被包圍了。但這一次,他沒有劉邦那樣幸運能夠逃脫,而是全軍覆沒,成為中國歷史上最悲慘的俘虜皇帝之一。
明代,大同對北京太重要了,所以這里留下了堅固的城牆。城牆的夯土是如此的結實,以至於建國後一直沒有拆除完畢。當城牆磚被後人漸漸拿去建房子之後,就剩下黃黃的土牆了。
這種狀況持續了好多年,曾經讓大同的市容大受影響。近年來,大同重新維修了城牆,加添城牆磚,重修城樓,讓大同城牆的雄姿重現於世。
(10)大同名字的由來擴展閱讀
大同在歷史上一直是中國北方的中心城市,素有「三代京華,兩朝重鎮」之稱。大同自古為軍事重鎮和戰略重地,是兵家必爭之地。曾發生上千次大小戰事。大同境東北的采涼山是漢代劉邦與匈奴奮戰七晝夜的戰場;金沙灘(今屬朔州界)是楊家將血浴沙場的故址。
大同是民族融合的大平台,在促進中華民族大融合上功績卓著;是都城建設的里程碑,北魏平城的城市建設獨具特色;是改革創新的大舞台,北魏平城時代的重大政治、文化改革,影響深遠,蔭及盛唐;是佛教中國化的先行者,佛教的政治化、本土化是從平城時代開始的;
是古都藝術的新模式,無論是北魏時代的雲岡石窟,還是遼金時代的華嚴寺、善化寺等,均堪稱曠世精品,開創了大同模式;大同還是軍事防禦的大前沿。大同是在中國歷史上地位顯著的古都、藝都、佛都、軍都、融合之都、改革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