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朱自清為什麼改名
改名的原因是感於家庭經濟情況不好,為了惕勵自己不隨流俗合污,改名自清。
在北大期間,朱自清積極參加五四愛國運動,嗣後又參加北大學生為傳播新思想而組織的平民教育講演團。並與武仲謙結婚。朱自清之名是他1917年報考北京大學時改用的,典出《楚辭 ·卜居》「寧廉潔正直以自清乎」,意思是廉潔正直使自己保持清白。
朱自清選「自清」作為自己的名字,其意是勉勵自己在困境中不喪志,不同流合污,保持清白。他同時還取字「佩弦」。「佩弦」出自《韓非子·觀行》「董安於之性緩,故佩弦以自急」,意為弓弦常緊張,性緩者佩弦以自警。
(1)朱自清名字由來擴展閱讀:
朱自清的散文著力於揭示社會的黑暗、軍閥的暴行和帝國主義的罪惡,對被壓迫者、被損害者充滿了熱愛和同情,表現出他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義思想、愛國主義的熱情、人道主義的精神和正直誠實的性格。朱自清寫得更多、也最為人們稱道的則是寫景抒情的篇什。
這一類散文在藝術上呈現出多樣而又統一的風格。記述秦淮河風光的《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抒寫靜夜裡獨自漫步池邊的《荷塘月色》,是文情並茂、膾炙人口的絕佳名篇。這些滿貯著詩意的散文,於新異獨得的觀察和委婉有致的描寫之中。
寄寓著大革命失敗後他在黑暗現實面前悵然若失的寂寥和郁悶。《背影》則以朴實無華的文字,真摯強烈的感情,描寫了家庭遭到變故,父親到車站送別遠行的兒子這一極富情味的動人場景,「做到了文質並茂,全憑真感受真性情取勝」(葉聖陶《朱自清新選集序》)。
朱自清以其散文的嫻熟高超的技巧和縝密細致的風格,顯示了新文學的藝術生命力,被公認為新文學運動中成績卓著的優秀散文作家。
人物評價:
1.葉聖陶《朱佩弦先生》:談到文體的完美,文字的會寫語,朱先生該是首先被提及的。
2.林非《現代六十家散文札記》:朱自清的成功之處是,善於通過精確的觀察,細膩地抒寫出對自然景色的內心感受。
3.朱德熙《漫談朱自清的散文》:朱自清的散文是很講究語言的,哪怕是一個字兩個字的問題也絕不放鬆。可是他的注重語言,絕不是堆砌詞藻。
4.葉聖陶:每回重讀佩弦兄的散文,我就回想起傾聽他的閑談的樂趣,古今中外,海闊天空,不故作高深而情趣盎然。我常常想,他這樣的經驗,她這樣的想頭,不是我也有過的嗎?在我只不過一閃而逝,他卻緊緊抓住了。他還能表達得恰如其分,或淡或濃,味道極正而且醇厚。」
5.吳晗:「自清先生是舊時代知識分子中的典型人物,他曾經是自由主義者,他不大喜歡參加政治活動,特別是比較激烈、斗爭性較強的政治活動。但是,他具有正義感,隨著國民黨和美帝國主義對中國人民奴役、壓迫的加強,和向中國人民的武裝挑釁、屠殺、鎮壓,他畢竟忍受不住了。
他說話了,行動了,通過文化生活、朗誦詩歌和扭秧歌,表明了他的態度。他明辨是非,愛憎分明,在衰病的晚年,終於有了明確的立場,抬起頭來,挺起脊樑,寧肯餓死,堅決拒絕敵人的「救濟」,這種品德,這種氣節,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
許多曾經是自由主義者或民主個人主義者的人們,在美國帝國主義者及其走狗國民黨反動派面前站起來了。」(《毛澤東選集》第4卷,1499頁)毛澤東同志贊揚了聞一多、朱自清的骨氣,說「應當寫聞一多頌,寫朱自清頌」,這是我們未死者,特別是一多先生和自清先生生前戰友的責任。
這種表現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的頌歌,還有待於未來。」
⑵ 朱自清的原名是什麼
朱自清,原名自華,號秋實,後改名自清,字佩弦。中國近代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
籍浙江紹興,出生於江蘇省東海縣(今連雲港市東海縣平明鎮),後隨祖父、父親定居揚州,自稱「我是揚州人」。1916年中學畢業並成功考入北京大學預科。
1919年開始發表詩歌。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1932年7月,任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主任。1934年,出版《歐游雜記》和《倫敦雜記》。1935年,出版散文集《你我》。1948年8月12日因胃穿孔病逝於北平,年僅50歲。
(2)朱自清名字由來擴展閱讀:
朱自清的作品《比興》篇對「比」和「興」的涵義,尤其「興」的內涵進行了追根溯源的推理與探尋,並得出了鮮明的結論,指出「興」為發端和譬喻。朱自清的研究成果對「興」的研究規劃了研究方向,奠定了理論基礎,對後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
朱自清散文中備受推崇的是那些寫景打情的篇章,其中描繪自然風光的部分,以真摯的情意、細致的觀察、豐富的想像構成了濃郁詩情及漂亮繽密的藝術風格。秦淮河的燈月交輝,畫舫凌波,與游覽者的快意、渴慕之情相諧調,而山歌妓賣唱引起的悵惘、矛盾、幻滅等情思,意使「清艷的夜景也為之減色」。寫景則融情於景,敘事則化意入事,這正是朱自清散文的動人之所在。他在深厚的古典文學的基礎上融合中西方文化,創造了具有中國民族特性的散文體制與風格。
⑶ 朱自清原名叫什麼
老舍原名舒慶春。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原名舒慶春,字舍予,另有筆名絜青、鴻來、非我等。因為老捨生於陰歷立春,父母為他取名「慶春」,大概含有慶賀春來、前景美好之意。上學後,自己更名為舒舍予,含有「舍棄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
北京滿族正紅旗人。中國現代小說家、作家,語言大師、人民藝術家,新中國第一位獲得「人民藝術家」稱號的作家。代表作有《駱駝祥子》,《四世同堂》,劇本《茶館》。
老舍作品風格
老舍的作品大多取材於市民生活。他善於描繪城市貧民的生活和命運,尤其擅長刻畫浸透了封建宗法觀念的保守落後的中下層市民,在民族矛盾和階級搏鬥中,在新的歷史潮流沖擊下。惶惑、猶豫、寂寞的矛盾心理,和進退維谷、不知所措的可笑行徑。
他喜歡通過日常平凡的場景反映普遍的社會沖突,筆觸往往延伸到民族精神的挖掘或者民族命運的思考,讓人從輕快詼諧之中品味出生活的嚴峻和沉重。關於自然風光的色彩鮮艷的渲染和關於習俗人情的細致入微的描摹,增添了作品的生活氣息和情趣。
老舍的作品的另一個特點,是表現出鮮明的反帝愛國的題旨。老舍的作品中往往直接揭露帝國主義侵略罪行,從不同側面描寫它們的經濟、文化、宗教滲透和種族歧視所給予中國人民種種傷害。
他表現民族覺醒、表彰民族氣節,同時抨擊在這些侵略和滲透面前卑躬屈節、為虎作倀的洋奴漢。1960年是義和團起義的六十周年,於是寫出了話劇《神拳》,再現了北京居民抗擊八國聯軍的壯烈情景。
⑷ 朱自清的介紹
朱自清(1898.11.22-1948.8.12),原名自華,號秋實,後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紹興,出生於江蘇省東海縣(今連雲港市東海縣平明鎮)。現代傑出的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1-2]
1916年中學畢業並成功考入北京大學預科。1919年開始發表詩歌。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3-4] 1932年7月,任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主任。1934年,出版《歐游雜記》和《倫敦雜記》。1935年,出版散文集《你我》。[5]
1948年8月12日病逝於北平,年僅50歲。[6]
名字由來
朱自清之名是他1917年報考北京大學時改用的,典出《楚辭 ·卜居》「寧廉潔正直以自清乎」,意思是廉潔正直使自己保持清白。朱自清選「自清」作為自己的名字,其意是勉勵自己在困境中不喪志,不同流合污,保持清白。他同時還取字「佩弦」。「佩弦」出自《韓非子·觀行》「董安於之性緩,故佩弦以自急」,意為弓弦常緊張,性緩者佩弦以自警。[10]
贈友詩詞
1941年,正處抗日戰爭中,西南聯大設立敘永分校。借敘永春秋祠後院以作教室。朱自清先生來敘永小住,那時袁耀祖只有幾歲,因在李鐵夫先生家與其共居一樓,有所接觸。袁耀祖先生學識淵博,常請教朱自清先生問題,先生耐心回答。朱自清先生是與李鐵夫志趣相投的朋友。1941年10月,先生赴昆明西南聯大,途經敘永,曾住李鐵夫家多日,相聚甚歡,臨別贈詩二首,李鐵夫藏之多年。[11]
朱自清在離開敘永前往昆明途中,寫了一首《發敘永,車中寄鐵夫》詩寄贈熱情好客的好友李鐵夫。詩雲:「堂廡恢廓盤餐美,十日棲遲不憶家。忽報飆輪迎戶外,遂教袱被去天涯。整裝眾手爭俄頃,握別常言乘一嘩。如此匆匆奈何許,登車回首屢長嗟。」詩中表達了朱自清對李鐵夫家居住環境和飲食的贊美,並且因為友誼深厚產生了「不憶家」的感覺。雖然當時是戰亂時期,但敘永的友人們給了朱自清家非同一般的溫暖。[11]
個人作品編輯
出版時間 作品 作品類別
1922年 《雪朝》 詩集
1923年 《毀滅》 長詩
1924年 《蹤跡》集 詩和散文
1928年 《背影》 散文
1930年 《春》 散文
1934年 《歐游雜記》 散文
1936年 《你我》 散文
1943年 《匆匆》 散文
1944年 《倫敦雜記》 散文
1945年 《國文教學》 論文集
1946年 《經典常談》 論文集
1947年 《詩言志辨》 詩論
1947年 《新詩雜談》 詩論
1948年 《標准與尺度》 雜文集
1948年 《語文拾零》 論文集
1948年 《論雅俗共賞》 雜文集
文學貢獻編輯
散文
朱自清的散文一是以寫社會生活抨擊黑暗現實為主要內容的一組散文。二是敘事性和抒情性的小品文,主要描寫個人和家庭生活,表現父子、夫妻、朋友間的人倫之情,具有濃厚的人情味。第三,則是以寫自然景物為主的一組借景抒情的小品文,是其代表佳作,伴隨一代又一代人喜怒哀樂。後兩類散文,是朱自清寫得最出色的,其中《背影》《荷塘月色》更是膾炙人口的名篇。其散文素樸縝密、清雋沉鬱,以語言洗煉
,文筆清麗著稱,極富有真情實感。[1]
朱自清在散文史上的貢獻是多方面的。他是新文學初期繼冰心之後又一位突出的小品文作家,以他「美文」創作的實績,打破了復古派認為白話不能作「美文」的迷信;他在古典文學的礎石之上和五四中西文化交流的背景之下,創造了具有中國民族特性的散文體制與風格;尤其是他具有極高藝術成就的散文作品,為白話美文提供了典範,為培養文學青年和繁榮散文創作提供了寶貴的藝術經驗。
朱自清散文,追求一個「真」字,以真摯的感情,寫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求得逼真的藝術效果。「真」是朱自清散文的藝術核心。講真話,寫真情,描繪實景,是他散文藝術的最高成就。
1928年到1931年這一時期,朱自清的散文著力於揭示社會的黑暗、軍閥的暴行和帝國主義的罪惡,對被壓迫者、被損害者充滿了熱愛和同情,表現出他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義思想、愛國主義的熱情、人道主義的精神和正直誠實的性格。朱自清寫得更多、也最為人們稱道的則是寫景抒情的篇什。這一類散文在藝術上呈現出多樣而又統一的風格。記述秦淮河風光的《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抒寫靜夜裡獨自漫步池邊的 《荷塘月色》,是文情並茂、膾炙人口的絕佳名篇。這些滿貯著詩意的散文,於新異獨得的觀察和委婉有致的描寫之中,寄寓著大革命失敗後他在黑暗現實面前悵然若失的寂寥和郁悶。《背影》則以朴實無華的文字,真摯強烈的感情,描寫了家庭遭到變故,父親到車站送別遠行的兒子這一極富情味的動人場景,「做到了文質並茂,全憑真感受真性情取勝」(葉聖陶《朱自清新選集序》)。朱自清以其散文的嫻熟高超的技巧和縝密細致的風格,顯示了新文學的藝術生命力,被公認為新文學運動中成績卓著的優秀散文作家。[12]
詩歌
朱自清的詩,盡管數量不多,卻在思想和藝術上呈現出一種純正朴實的新鮮作風。其中如《光明》《新年》《煤》《送韓伯畫往俄國》《群羊》《小艙中的現代》等,或熱切地追求光明,憧憬未來,或有力地抨擊黑暗的世界,揭露血淚的人生,洋溢著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精神,是初期新詩中難得的作品。[13]
人物評價編輯
朱自清的清廉愛國,贏得了毛澤東同志的高度評價。毛澤東在《別了,司徒雷登》一文中寫到:「聞一多拍案而起,橫眉怒對國民黨的手槍,寧可倒下去,不願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不領美國的救濟糧。」「我們應當寫聞一多頌,寫朱自清頌,他們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14] (毛澤東評)
朱自清
朱自清先生是舊時代知識分子中的典型人物,他曾經是自由主義者,他不大喜歡參加政治活動,特別是比較激烈、斗爭性較強的政治活動。但是,他具有正義感,隨著國民黨和美帝國主義對中國人民奴役、壓迫的加強,和向中國人民的武裝挑釁、屠殺、鎮壓,他畢竟忍受不住了。他說話了,行動了,通過文化生活、朗誦詩歌和扭秧歌,表明了他的態度。他明辨是非,愛憎分明,在衰病的晚年,終於有了明確的立場,抬起頭來,挺起脊樑,寧肯餓死,堅決拒絕敵人的"救濟",這種品德,這種氣節,是值得我們今天學習的。"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許多曾經是自由主義者或民主個人主義者的人們,在美帝國主義者及其走狗國民黨反動派面前站起來了。[15] (新浪娛樂評)
人物紀念編輯
朱自清故
合並圖冊(2張)
居在江蘇省揚州市安樂巷27號,為晚清所建,今仍完好,計三間兩廂一對照,另客座兩間,大門過道一間,天井一方,是揚州傳統的三合院式民間住宅。1982年被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6]
⑸ 朱自清的資料
1、人物簡介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華,號秋實,後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紹興,出生於江蘇省東海縣(今連雲港市東海縣平明鎮)。現代傑出的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
1916年中學畢業並成功考入北京大學預科。1919年開始發表詩歌。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3-4] 1932年7月,任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主任。1934年,出版《歐游雜記》和《倫敦雜記》。1935年,出版散文集《你我》。
1948年8月12日病逝於北平,年僅50歲。
2、名字由來
朱自清之名是他1917年報考北京大學時改用的,典出《楚辭 ·卜居》「寧廉潔正直以自清乎」,意思是廉潔正直使自己保持清白。朱自清選「自清」作為自己的名字,其意是勉勵自己在困境中不喪志,不同流合污,保持清白。他同時還取字「佩弦」。「佩弦」出自《韓非子·觀行》「董安於之性緩,故佩弦以自急」,意為弓弦常緊張,性緩者佩弦以自警。
⑹ 朱自清,原名與字型大小分別是什麼
朱自清的原名是自華,字佩弦,號秋實。
原籍浙江紹興,生於江蘇東海,長大於江蘇揚州,故稱「我是揚州人」。他畢業於國立北京大學,曾任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系主任。朱自清是近代中國著名詩人、散文家、學者,其著作合編為《朱自清全集》。
朱自清散文結構嚴謹,脈絡清晰,簡朴平實,平淡自然,簡練委婉含蓄,描寫細致生動,細膩傳神,綺麗纖細,善用比喻,有時則過於精細。朱自清善於言情,情感真摯動人,清新雋永,用活的口語。
他又善於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富有詩意,絢麗多彩,情調與音韻和諧。他曾經說過:我的興趣本在詩,現在是偏向宋詩;我是一個做散文的人,所以也熱愛散文化的詩。因此,在他的散文中,也流露出詩的美感。
朱自清早期作品,以擅長寫景、抒情見長,如《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背影》、《荷塘月色》,也有些作品著重於社會現狀的批評。
(6)朱自清名字由來擴展閱讀:
1898年11月22日小朱生於江蘇省東海縣,原籍為浙江紹興,因其世代居住於揚州,自稱揚州人,因蘇軾《和董傳留別》一詩:「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厭伴老儒烹瓠葉,強隨舉子踏槐花。囊空不辦尋春馬,眼亂行看擇婿車。得意猶堪誇世俗,詔黃新濕字如鴉。」而取本名自華。
1916年,考入國立北京大學預科,翌年,升大學部哲學系,積極參加五四運動,奉父母之命與揚州名醫武威三的女兒武鍾謙結婚。
1917年,家庭經濟困頓,為惕勵自己不隨流俗合污,改名自清。「自清」出自《楚辭·卜居》:」意思為廉潔正直使自己保持清白。字佩弦,因朱自清自感性情遲緩,感於《韓非子》中「董安於之性緩,故佩弦以自急」之語,乃字「佩弦」以自警策。
1919年,開始寫作新詩,處女作為《睡吧,小小的人》而後收錄於《雪朝》
1920年,畢業於國立北京大學哲學系,後任教於杭州浙江省立第一師范,十一月,文學研究會正式成立,其為早期會員之一。
1922年,與俞平伯,葉聖陶,劉延陵創辦《詩》月刊,為新詩運動以來最早的詩刊,辦七期即停刊。
1923年,開始寫作散文,處女作《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一發表及獲好評,周作人曾贊譽為「白話美術文的模範」。
1923年2月,朱自清來溫州,在浙江省立第十中學(今溫州中學)任教。他所撰的《十中校歌》,至今傳唱不絕,其中的名句「英奇匡國,作聖啟蒙」已成為溫州中學幾十年來的校訓。
在溫期間,朱自清還寫有《溫州的蹤跡》散文四篇,其中的名篇《綠》描寫仙岩梅雨潭迷人景緻,長期作為範文收入中學語文教科書。
1924年,出版詩和散文集《蹤跡》。
在思想和藝術上呈現出一種純正朴實的新鮮作風。其中《光明》《新年》《煤》《送韓伯畫往俄國》《羊群》《小艙中的現代》等,熱切地追求光明,憧憬未來,有力地抨擊黑暗的世界,揭露血淚的人生,描述著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精神,為初期新詩中難得的作品。
1925年,主編《我們的六月》出版,不久,便到清華學校任教(後改名國立清華大學),開始從事文學研究,創作方面則轉以散文為主,這是他一生服務清華大學暨學習研究中國古典文學的開始。
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集中所作,為個人真切的見聞和獨到的感受,以平淡樸素而又清新秀麗的優美文筆獨樹一幟。
1931年,留學英國,進修語言學和英國文學。
1932年,與陳竹隱女士結婚。
1934年,《文學季刊》散文雜志《太白》創刊,其為兩者之編輯人之一。
1935年,編輯《〈中國新文學大系〉詩集》並撰寫《導言》。出版散文集《你我》,這一時期,朱自清散文情致雖稍遜於早期,但構思的精巧、態度的誠懇仍一如既往,文學的口語化則更為自然、洗練。
1938年,到昆明,任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私立南開大學合並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中國文學系主任,當選為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理事。在抗日戰爭中,不顧生活清貧,以認真嚴謹的態度從事教學和文學研究,曾與葉聖陶合著《國文教學》等書。
1946年,主編新生報《語言與文學》副刊。
1948年7月18日,他在《抗議美國扶日政策並拒絕領取美援麵粉宣言》上簽字。8月12日因嚴重的十二指腸潰瘍死於北平醫院,終年49歲。朱自清被譽為有骨氣的愛國文化人,毛澤東稱贊他「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朱自清
⑺ 朱自清的來歷
【 生平】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
原名朱自華,號秋實,字佩弦。現代著名作家、學者、詩人、民主戰士。原籍浙江紹興,生於江蘇海州(今連雲港市),後隨母親、父親定居揚州。朱自清母親朱則余,號菊坡,本姓余,因承繼朱氏,遂改姓。為人謹慎,清光緒年間在江蘇海州任承審官10多年。父親名鴻鈞,字小坡,娶妻周氏,是個讀書人。
⑻ 朱自清的名字是誰起的
他原名叫朱自華,後來自己改名為「自清」。
⑼ 朱自華為何後來改名為朱自清呢
朱自清原名朱自華,號秋實,「取春華秋實」之意。自清者,乃是自理也。也就是說朱自清想獨立承擔自己的學費,而不給家裡增加負擔。
當時北大規定,學生應讀二年預科,然後才能考讀本科,朱自華感到以眼下經濟狀況,按部就班讀上去是有困難的。為減輕父親負擔,他乃改名「自清」,因自感性情遲緩,《韓非子》有雲:「董安於之性緩,故佩弦以自急」,乃字「佩弦」以自警策,提前一年投考本科,結果進入了哲學系。
也就是說:朱自清同學提前完成學業,節省了自己的學費,是以自清。
(9)朱自清名字由來擴展閱讀
朱自清,字佩弦,號秋實,中國現代詩人、散文作家。文筆清新,主要作品有《雪朝》、《蹤跡》、《背影》、《春》、《歐游雜記》、《新詩雜話》、《論雅俗共賞》等。
朱自清的清廉愛國,贏得了毛澤東同志的高度評價。毛澤東在《別了,司徒雷登》一文中寫到:「聞一多拍案而起,橫眉怒對國民黨的手槍,寧可倒下去,不願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不領美國的救濟糧。」「我們應當寫聞一多頌,寫朱自清頌,他們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
⑽ 朱自清的原名
朱自清(1898.11.22~1948.8.12)原名朱自華,後改為朱自清,號秋實,字佩弦。現代著名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原籍浙江紹興,生於江蘇海州(今連雲港市),後隨祖父、父親定居揚州。1898年11月生於江蘇東海。192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1925年應聘來清華執教。長期擔任清華中國文學系主任一職。1948年病逝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