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為茶葉起名字
西子茗苑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摸總相宜
B. 各種茶葉名字的由來是什麼
各種茶葉名字的由來是什麼?
鐵觀音品種的由來:在安溪留傳著這樣一個故事,相傳,清乾隆年間。安溪西坪上堯茶農魏飲製得一手好茶,他每日晨昏泡茶三杯供奉觀音菩薩,十年從不間斷,可見禮佛之誠。一夜,魏飲夢見在山崖上有一株透發蘭花香味的茶樹,正想採摘時,一陣狗吠把好夢驚醒。第二天果然在崖石上發現了一株與夢中一模一樣的茶樹。於是採下一些芽葉,帶回家中,精心製作。製成之後茶味甘醇鮮爽,精神為之一振。魏認為這是茶之王,就把這株茶挖回家進行繁殖。幾年之後,茶樹長得枝葉茂盛。因為此茶美如觀音重如鐵,又是觀音托夢所獲,就叫它「鐵觀音」。
2.普洱茶的由來:源於古、興於唐、稱名於子明、極盛於清,清雍正七年(1729年)置普洱府。
「普洱茶因普洱而得名,普洱因普洱茶而揚名天下」。
3.大紅袍:傳說明代有一上京赴考的舉人路過武夷山時突然得病,腹痛難忍,巧遇一和尚取所藏名茶泡與他喝,病痛即止。他考中狀元之後,前來致謝和尚,問及茶葉出處,得知後脫下大紅袍繞茶叢三圈,將其披在茶樹上,故得『大紅袍「之名。還有另一說法,傳說每年朝廷派來的官吏身穿大紅袍,解袍掛在貢茶的樹上,因此被稱為大紅袍。流傳更廣的是每當採茶之時,要焚香祭天,然後讓猴子穿上紅色的坎肩,爬到絕壁的茶樹之上採摘茶葉。
4.葛雷伯爵:相傳在清朝時有位名叫GRAY的伯爵外交官,曾至中國內陸游歷訪問,返回英國時,福建的紳士送了一罐茶葉與佛手柑油給這位伯爵,當伯爵先生返回英國倫敦時,在一次的宴會里,不小心地把佛手柑油滴到茶葉中,沒想……散出的馨香竟使賓客大為贊賞,有人就建議何不就以伯爵之名來命名,EARL GREY之名從此名聲遠播。
C. 寓意茶葉的網名
竹葉青
清水鐵觀音
清清綠茶
D. 請問很多茶葉名字都帶有「毫」、「毛」等字眼,它們有什麼含義嗎能不能從它們判斷茶葉的種類
用來分辨一些高檔的綠茶或白茶。。
穀雨前摘採的茶葉,由於還不到雨季,茶樹長勢慢,剛剛有嫩芽發出,這時採的芽為上上品,這時的茶芽上,有一層白毛。。。製成茶葉後,還帶有白毛。
所以買綠茶或白茶時,分辨是否雨前茶葉和好壞茶的時候,就要看是否有白毛,也叫白毫,白毛越多茶越好。
E. 求中國所有茶葉的名稱及簡介,如果有的茶葉有啥含義也告訴下(比如代表什麼優良品質)
蒙頂甘露
蒙頂甘露茶形狀纖細,葉整芽泉,身披銀毫,葉嫩芽壯,色澤嫩綠油潤,湯色黃碧,清澈明亮,香馨高爽,味醇甘鮮,沏二遍時,越發鮮醇,使人齒頰留香。
【製作工藝】
鮮葉攤放→高溫殺青→頭揉→二炒→二揉→三炒→攤放→三揉→整形提毫→烘焙→勻小堆→復火→包裝,一共十三道基本工序(具體工藝過程見博客《蒙頂甘露的製作工藝》)
【採摘要求】
先說採摘時間
名茶採摘首先有嚴格的時間限制。採摘時間是到每年清明前後十天,在茶芽初綻約有5%的芽頭時開采。在這么短的時間里,下雨不能采,有露水不能采,有黃沙不能采。只有雨後天晴,或多雲天氣方為最佳。
再說採摘標准
一是要求芽頭壯實飽滿。黃芽、甘露是一個單芽頭,或者至少一芽一葉半初展。「半初展」的概念就是指外層的一片略有張開。甘露為一芽一葉初展,即人們常說的「旗槍」茶,一個單芽頭如槍頭,細葉如旗幟,不同規格分別以「一槍一旗」、「一槍二旗」稱呼。川茶品種芽頭長度為1.0—1.5厘米,同時,芽頭部分應是緊裹的實心芽頭,過了季節雖然能採到芽頭,但已是空心,不能作為名茶原料。黃芽和甘露的標准基本相同,只是甘露的芽頭比黃芽可以略為細小或有點虛心。用篩子一篩,虛心芽在上,實心芽在下。這是茶農們稱的稱謂「篩上茶」與「篩下茶」之別。
再說方法與用具
採摘芽時,用拇指和食指夾住將其掰下來,決不能用指甲掐。如果用指甲掐下來的,做好後泡出來,芽頭根部就是黑色,影響芽形美觀。採茶時,茶農們都用底部寬大的篾簸,因為芽葉必須攤開,不能讓它有積壓,積壓以後產生溫度影響鮮嫩度。
如此苛刻的採摘方法,一個熟練工每天採摘不過一兩斤。而要四斤左右的鮮葉方能做一斤干茶。一斤干茶要5—6萬個芽頭。想一想,一斤茶葉,茶農的手指就要在茶叢里動五六萬次,那是一件多不容易的事兒。
古時採制蒙頂茶極為隆重而神秘。每逢春至茶芽萌發,地方官即選擇吉日,一般在「火前」,即清明節之前,焚香淋浴,穿起朝服,鳴鑼擊鼓,燃放鞭炮,率領僚屬並全縣寺院和尚,朝拜「仙茶」。禮拜後,「官親督而摘之」。貢茶採摘由於只限於七株,數量甚微,最初采六百葉,後為三百葉、三百五十葉,最後以農歷一年三百六十日定數,每年采三百六十葉,由寺僧中精製茶者炒制。炒茶時寺僧圍繞誦經,製成後貯入兩銀瓶內,再盛以木箱,用黃縑丹印封之。臨發啟運時,地方官又得卜擇吉日,朝服叩闕。所經過的州縣都要謹慎護送,至京城供皇帝祭祀之用,此謂「正貢」茶。在正貢茶之後採制的,是供宮廷成員飲用的,製法亦精,有雷鳴、霧鍾、雀舌、白毫、鳥嘴等品目。
如今,蒙頂茶是四川蒙山各類名茶的總稱,有傳統名茶,也有新創制的,其中品質最佳的有「蒙頂甘露」、「蒙頂黃芽」等。今日這些「凡茶」,其實早已勝過昔日的「正貢」仙茶了。
【生長環境】
以地理位置而言,蒙山屬於邛崍山脈西南段余脈,處在由川西平原向川西山地的過渡過帶,山勢巍峨,峰巒挺秀,絕壑飛瀑,重雲積霧,景色與峨眉山、青城山齊名。古人說這里「仰則天風高暢,萬象蕭瑟;俯則羌水環流,眾山羅繞,茶畦杉徑,異石奇花,足稱名勝」。蒙山有上清、菱角、毗羅、井泉、甘露等五頂,亦稱五峰。由於所處的地區屬於傳統農業耕作地帶,無工業污染之害,山上古木參天,周圍植被蔥籠,流水清清,鳥語陣陣,空氣新鮮,景物宜人。
以氣候而言,蒙山四季分明,夏無酷熱,冬無嚴寒。多年平均氣溫14℃左右,一月份均溫2.6℃,七月份均溫23.3℃。夏季山下酷熱的時候,山上依然涼風悠悠,吸引不少避暑的客人。冬季每年從元旦左右開始,飛雪斷斷續續、瀟瀟灑灑,而真正銀裝素裹,大雪滿山,不過在春節前後總共半個月左右的時間,一般雪期斷斷續續持續兩三個月,少數年份雪大期長。蒙山氣候最有特點的還是所謂「三多」,即雨多、雲多、霧多。
蒙山年降水量約在2000—2200毫米左右。一年雨日都在200天以上,夜雨約佔70%。因雨水多而聞名於世,以致山麓的雅安號稱「雨城」。一尊「女媧補天」的城市雕塑,正是雨城的象徵。又有「雅安天漏,中心蒙山」的說法。蒙山的降水比山底的雅安、名山還多幾百毫米,因其地形特徵,夏天容易形成地形雨,常常山上大雨下得灰濛蒙,山下依然陽光金燦燦。蒙山頂上的天蓋寺,書有「漏天之蓋」匾,意思就是說當年女媧補天,漏補了蒙山這一塊,因而只好修一「天蓋」予以遮擋。充沛的雨量,滋潤了蒙頂名茶。
雲多、霧多是蒙山氣候中又一最為突出的特點。蒙山全年日照時間不足1000小時,多數時間籠罩在雲山霧海之中,特別是冬春之際,霧氣繚繞纏綿,終日不散。正是因為這個特點,古人才襲「雨霧蒙沐」之意取名「蒙山」。清代康熙年間名山知縣徐元禧《竹枝詞》,非常形象地道出了蒙山變幻多端的雲霧特徵。
蒙山之巔多秀嶺,
惡草不生生淑茗。
剛得曦陽來借照,
陰雲又已漫空生。
蒙山的氣候特徵,對茶樹的光合作用和各種營養物質的形成產生直接的影響。適宜茶樹有機物質和芳香物質的合成,因而蒙山茶品質不凡。
以土壤而言,蒙山土壤大多屬於殘積、坡積土壤。一是土質疏鬆,團粒結構,土層非常厚。比如蒙山管理處徵用一片茶地修餐廳時,基礎挖到兩米,都是疏鬆土壤,因此,基礎就埋掉房子的一層。二是因為土壤表層有機質非常豐富,肥力充足,且由於地表水的作用,使土壤黃化,呈酸性反應,最宜種茶。
【蒙山茶簡史】
吳理真,西漢末年蒙山人。西漢甘露年間(公元前53~公元前50年),他利用蒙山雨多、霧多、日照短等特點,在五峰之間開始馴化野生茶樹,通過精心選育,演化成高不盈尺,其葉細長,葉脈對分,迥異尋常的灌木型茶樹,並製成聖楊華、吉祥蕊等名茶。吳理真的貢獻就在於他馴化和利用率茶這種植物,開創了我國乃至世界上文字記載最早人工種植茶樹的歷史。
蒙山茶到了唐代,倍受珍視,素有蒙頂甘露天下第一之稱。唐天寶元年(742年)入貢皇室,文宗開成五年(840年),傳入日本。年年歲歲作為貢茶,一直延續至清末,長達一千多年,從未間斷,這在茶葉歷史上實屬絕無僅有。宋代,在名山設立茶馬司,神宗特詔專以名山茶易馬用。在民間,蒙山茶被視為祛宿疾的神物。得天獨厚,制藝精湛,外形娟秀,內涵豐富的蒙山茶被奉為仙茶,名山被譽為仙茶故鄉。「揚子江中水,蒙山頂上茶」名播遐邇,燦爛獨特的蒙山茶文化,享譽盛隆。為追念吳理真開創之功,宋淳熙是三年(1186年),孝宗皇帝賜封他為甘露普慧妙濟大師,其手植七株仙茶之處命名黃茶園。「形歸露井靈光燦,手植仙茶瑞葉芬」,為弘揚吳理真精神,發展名茶,振興經濟,造福人民,特塑像勒石以記。
F. 茶馬卿雲這個茶葉的名字有什麼寓意嗎名字挺好聽的。
茶馬應該是茶馬古道的意思
卿雲應該是青雲直上的諧音
我是這么理解的不知道對不對
G. 求帶寓意的茶葉店名
滿堂香 滿香堂 堂滿香 茗品芳香茶鋪 茗香御品 沁香閣 醇香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