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四川18個地級市名稱的來歷
成都的來歷:《蜀王本紀》:「蜀王據有巴、蜀之地,本治廣都樊鄉,徙居成都。」
自貢市的來歷:自流井和貢井的合稱攀枝花市:1965年2月5日3月20日,攀枝花特區人民委員會正式成立,4月改稱渡口市。渡口市區內到處生長著高大挺拔的攀枝花樹(攀枝花又稱木棉花、英雄花),開花時嬌艷粗獷,無一片綠葉,氣質卓越,深受市民喜愛。1987年1月,經國務院批准更名為攀枝花市,成為中國唯一以花命名的城市。瀘州市:西漢景帝時,趙國丞相蘇嘉因協助削藩有功,位封江陽侯。《水經注》雲:「江陽縣枕帶雙流,據江、洛會也。漢景帝六年,封趙相蘇嘉為侯國。」 漢景帝六年(前151年),這是瀘州有確切歷史紀年的開始,也是瀘州有確切政歷域名的開始。江,指今長江,陽,指長江之北,洛,指今沱江。說明古江陽治地位於長江北岸與沱江交匯處,也即今瀘州城區中心半島。瀘州稱江陽,就源於二千多年前的封侯故地。南北朝時期,南朝梁武帝大同三年(537),從統治需要出發,設置瀘州。段玉裁說:「梁置瀘州,治馬湖江口,以馬湖江即瀘水,故曰『瀘州』也。」馬湖江概指今三峽至金沙江一段長江河道,別稱瀘水。瀘州建置於江陽,從此相沿成名。南朝瀘州管轄范圍,大體相當於今日瀘州市四縣三區和江安、富順及貴州習水、赤水、仁懷、畢節、大方諸縣一帶,是控扼三江兩河(長江、沱江、岷江、永寧河、赤水河),柔治川滇黔結合部的西南會要之地。當時瀘州的管轄重點是長江以南的廣大滇黔地區,確立了以後歷代瀘州地方政府行政管理的基本方向,即拓殖疆土、化育邊民是主要目的。在歷史上,州,主要設置在漢人與少數民族聚居交錯生活的邊地,兼有軍事彈壓、行政管理、鎮邊防禦、文明教化多重功能,如幽州、涼州。瀘州正好位於西南苗彝族與漢人交錯生活的結合部地區,它的設置符合政歷慣例和統治需要,符合瀘州歷史實際和地緣狀況。梁武帝建置的瀘州,其轄地范圍大體相當於現在省一級行政區。瀘州有此建制歷史距今已有1469年,說明瀘州在歷史上設置獨特,政歷深厚,政功卓有。
㈡ 清朝時期南充叫什麼名字
清代的南充市叫作順慶府,管轄南充縣(今順慶、高坪、嘉陵區)、西充縣、蓬州(今蓬安縣)、營山縣、儀隴縣、廣安州(今廣安市廣安區、前鋒區)、鄰水縣、岳池縣。
㈢ 南充名字的由來
公元前202年(漢高帝六年)10月,高帝下令修建安漢縣城。據《史記·項羽本紀》載:漢王三年(前204)劉邦被項羽圍在滎陽城中,危急時刻,大將軍紀信向劉邦獻「金蟬脫殼」之計。劉邦脫險後,化裝成劉邦的紀信被項羽燒死。劉邦戰勝項羽後,認為紀信捨身為安定漢政權立了大功,故在紀信家鄉,設立安漢縣。據史載,當年的安漢縣城就在今天順慶北城街道五里店一帶。安漢縣時轄今天的南充市轄三區、西充縣及蓬安縣和岳池縣部分地方。西漢及東漢在實行郡縣制度的同時,又實行分封皇子及功臣的賜爵食邑制度。因此,在其行政區劃之中,除郡、縣之外,還有「國」。安漢縣後來曾一度稱「充國」,雖然充國置於何時已無從可考,但據《漢書·地理志》對巴郡的解釋,巴郡領有閬中、江州、臨江、安漢、宕渠、充國、涪陵等。可見西漢時已有充國。據巴郡條下所列「充國」後說 「永元二年分閬中置」。有人據此推斷東漢初年曾廢掉充國並入閬中縣。充國的地域包括今閬中南邊部分和南部縣。漢獻帝初平四年(193)撤充國為南充國、西充國。南充國地域包括今天的南部縣東部、蓬安縣及高坪區北部。城邑在南部縣柳驛鄉境內。隋文帝開皇十八年(598)合並安漢、巴西兩縣為一縣,因地處充國之南,故定名南充縣。
㈣ 我想知道清朝時期,所有在順慶府做知府的名字
1.馮汝騤為光緒九年(1883年)癸未科進士,選庶吉士,散館授戶部主事,充任軍機章京,累遷郎中。出任四川順慶府知府,因母喪丁憂去職。2.桂良,嘉慶十三年,由貢生捐禮部主事,晉員外郎,外放四川順慶知府3.汪永瑞,南直隸蘇州府長洲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清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順治四年,登進士。後授刑部貴州清吏司主事、四川順慶府知府。
㈤ 四川南充在古代有哪些別名
夏時期為「有果氏」之國商時期屬巴國周時期巴子國屬地。秦時期秦惠文王更元九年秦滅巴,十一年置閬中縣,隸巴郡(今重慶市)。秦代郡縣建置依舊。西漢時期析閬中縣置安漢(今南充)、充國縣。新莽時更安漢縣為安新縣。東漢時期境內置巴郡,轄安漢(郡治)、閬中、西充國(充國更名)、南充國縣(析充國縣置)。建安六年改巴郡為巴西郡,郡治遷閬中,隸屬未變。三國西晉時期三國蜀漢、西晉、成漢時,郡縣依舊。東晉時期閬中為北巴西郡郡治,轄西充國(郡治)、南充國、安漢、羔羊縣(今儀隴境)。南北朝時期郡縣遷今綿陽市境內僑置,轄閬中(郡治)、安漢、西國(西充國改)、南國(南充國改)、羔羊縣。南朝齊時,郡縣建置依舊。南充安漢閣朱德故居唐代,隸山南西道,境內置3州,轄閬州(閬中郡)閬中(閬內改,州郡治)、思恭(今閬中境)等19縣。五代時期五代時,州縣設置未變。後唐於閬州置保寧軍,於果州置永寧軍。北宋時期境內置3州,轄隸成都府路的果州南充(州治)、西充、相如等13縣。南宋時期境內置1府,轄隸潼川府路的順慶府南充(府治)、西充、流溪縣及隸利州路的閬州閬中(州治)南部、新井、奉國、新政、西水縣和蓬州蓬池(州治)、儀隴、營山、伏虞、良山、相如縣等2州15縣。明時期明代隸四川布政使司,境內置2府,轄順慶府南充、西充縣和蓬州、營山、儀隴縣,保寧府閬中(府治)、南部等1州6縣。民國時期隸四川省,境內置嘉陵道,轄南充(道治)、閬中、南部、西充、營山、儀隴、蓬安(蓬州改)等7縣。民國24年,境內置第十一行政督察區,轄南充(區治)、蓬安、營山、儀隴、西充、南部等6縣。閬中隸第十四行政督察區。建國後隸川北行署區,境內轄南充市(區治,區直轄)、南充、西充、南部、儀隴、營山、蓬安等1市6縣;屬南充專區(治今岳池縣九龍鎮)。1952年撤川北行署區,隸四川省,南充專區治遷南充,轄縣未變,南充市改屬南充專區。1968年南充專區更名南充地區。1993年1993年7月撤南充地區、南充市及南充縣,設立南充市(地級),轄順慶(市治)、高坪、嘉陵3區及西充、南部、儀隴、營山、蓬安5縣,閬中市由四川省直轄,南充市代管。
㈥ 四川南充在唐朝是的名字叫什麼
果城為南充的別名。其名源於唐初的果州。唐高祖武德四年(621)設果州,轄南充、相如、西充、朗池(今營山縣北部)4縣。《舊唐書》說「果州」得名「因果山為名」。據考,果山為南充城西南的西山山脈中的一個小山丘(今省蠶絲校背後)。當年山上「多黃柑」。果州建制一直保持到南宋理宗寶慶三年(1227)設順慶府時。後來,州制雖早已廢止,但人們仍習慣稱南充為果城。
李淵於隋煬帝義寧二年(618)滅隋,建立唐王朝,建都長安,至昭宣帝天佑四年(907)後梁滅唐止,唐朝共統治中國290年。在這段時期內,地方政權建置變革較大,歷經四變:一是高祖武德元年(618),改郡為州,實行州、縣二級制;二是太宗貞觀元年(627)年,建立道制,實行道、州(府)、縣三級制;三是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改州為郡;四是肅宗乾德元年(758)又改郡為州。整個唐代基本上實行道、州(府、郡)、縣三級制。今南充地區境內設縣增至26個,分屬2道5州(郡)。(其中,今南充地區境內設有閬州、果州、蓬州3州)。
劍南道東川:肅宗至德二年(757)分劍南道置,道治在今三台縣潼州鎮。
合州(巴川郡):州(郡)治石鏡縣(今合川縣合陽鎮),領6縣,今南充地區境內所屬新明、漢初2縣屬之
新明縣:武德三年(620)分石鏡縣置新民縣,後因避諱太宗李世民諱,更為新明縣。縣治在岳池縣羅渡鎮。
漢初縣:縣治在今武勝縣西關鄉胡家壩山南西道: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分山南道置。道治南鄭縣(今陝西省漢中市)。
閬州(閬中郡):武德元年(618)改巴西郡為隆州,玄宗先天元年(712)為避李隆基諱,改隆州為閬州。領10縣
閬中縣:武德元年(618)年閬內縣更名為閬中縣。縣治在今閬中市保寧鎮
思恭縣:武德元年(618)分閬中縣置,縣治在今閬中縣二龍鄉。武德七年(624),省入閬中縣。
晉安縣:武德元年(618)為避李建成諱,晉城縣更名為晉安縣,縣治在今南部縣升鍾鎮。南部縣:縣治在今南部縣南隆鎮
蒼溪縣:縣治在今蒼溪縣陵江鎮
西水縣:縣治在今南部縣保城鄉
奉國縣:縣治在今閬中市老觀鎮
新井縣:武德元年(618)置。縣治在今南部縣大橋鎮新井村
新政縣:武德四年(621)置新城縣。後因避皇太子李建成諱,更名新政縣。縣治在今儀隴縣新政鎮東南村
果州(南充郡):高祖武德四年(621)置。因南充城西有歷來盛產黃果(廣柑)的果山,故定名"果州"。代宗大歷六年(717)改為充州,十年(775)又改為果州。州(郡)治南充縣。領5縣
南充縣:縣治在今南充市舞鳳鄉清泉壩五里店
相如縣:縣治在今蓬安縣利溪鄉
流溪縣:高宗開耀元年(681年)分南充縣置。縣治在今南充縣金鳳鎮縣壩。
西充縣:高祖武德四年(621)分南充縣置,因地處南充縣之西北,加之原有西充國縣舊名,故名"西充縣"。縣治在今西充縣晉城鎮。
岳池縣:武周萬歲通天二年(697)分南充、相如2縣置。因縣治所在地有岳池水,故名。縣治在今岳池縣顧縣鎮。玄宗開元二十年(732)移縣治於今岳池縣鋪芽鄉舊縣鋪。
蓬州(蓬山郡):高祖武德元年(618)復置蓬州,州治安固縣。武德三年(620)分儀隴縣置方州,州治方城山(今儀隴縣金城鎮金城山)。武德八年(625)省方州,儀隴縣仍屬蓬州。玄宗開元二十九年(742)改蓬州為咸安郡。肅宗至年二年(757)又改為蓬州。州(郡)治蓬池縣。領7縣。
蓬池縣:代宗廣德元年(763)大寅縣更名,縣治遷至今蓬安縣茶亭鄉蓬池壩。
良山縣:玄宗天寶元年(742)安固縣更名。縣治今營山縣安固鄉群力村大官山。
儀隴縣:武德二年(619)縣治從今儀隴縣銅鼓鄉舊縣壩遷至今儀隴縣金城鎮金城山。玄宗開元二十六年(738)又遷縣治於金城山腰平溪(今儀隴縣金城鎮)。
伏虞縣:開元末縣治從今儀隴縣大羅鄉大羅池遷至今儀隴縣義路鄉李家壩。
宕渠縣:縣治在今營山縣黃渡鄉景陽村人頭山
蓬山縣:肅宗至德二年(757)咸安縣更名,縣治在今營山縣三元鄉興福寺
朗池縣:西魏時省。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分相如縣復置。敬宗寶歷元年(825)又省,文宗開成二年(837)又復置。縣治在今營山縣城東鎮。
渠州:郡治流江縣(治今渠縣渠江鎮)。領7縣,今南充地區境內所屬渠江、豐樂2縣屬之。渠江縣:高祖武德元年(618)改宗城縣為始安縣。玄宗天寶元年(742)改始安縣為渠江縣。縣治在今廣安縣肖溪鄉王家坪。
豐樂縣:高祖武德元年(618)分渠灑縣置。縣治在今廣安縣茶坪鄉士城寨。武德八年(625)省入渠江縣。
㈦ 南充地名 由來
南充市是四川著名歷史文化名城,全省9大中心城市之一。從古至今一直是川北重鎮,歷代均為郡、州、府、路、道、署治所。境內的閬中(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戰國後期曾是巴國別都。清兵入川時,閬中為四川臨時省會十餘年。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南充是川陝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新中國建國初期,南充市(今南充市順慶區)是川北行政公署(省級行政機構)的駐地。
南充市位於四川盆地東北部,嘉陵江中游,介於北緯30°35′--31°51′、東徑105°27′--106°58′之間。南北跨度165公里,東西跨度143公里。東鄰達川市,南連廣安市,西與遂寧市、綿陽市接壤,北與廣元市、巴中市毗鄰。幅員面積12494平方公里。轄順慶、高坪、嘉陵三區和西充、南部、蓬安、營山、儀隴五縣,代管省轄閬中市。南充市人民政府駐順慶區。2003年,全市轄有180個鎮、302個鄉。市區建城區面積42.38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區居住人口53.9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42萬人,暫住人口8萬人,農業人口3.9萬人)。
南充市行政區劃表
(2003年) 單位:個
縣(市、區)鄉 鎮 街道辦事處 居民委員會 村民委員會
合計 302 180 5 259 5746
順慶區 14 11 4 40 258
高坪區 17 17 1 30 366
嘉陵區 28 20 13 557
閬中市 48 23 48 772
西充縣 32 15 9 603
南部縣 48 32 37 1090
營山縣 43 19 18 658
蓬安縣 31 15 23 598
儀隴縣 41 28 41 844
1993年南充撤地建市時,總人口為698.76萬人,2002年末總人口為714.45萬人(按戶籍統計),其中非農業人口120萬人左右。全市人口在區域分布上差異較大,與經濟發展水平和地貌條件關系密切。城鎮、交通干線、沿江河兩岸、平壩地區人口密度較大,高丘、低山地區人口相對較稀。人口密度最大的是順慶區,每平方公里為1085人;人口密度最小的是閬中市,每平方公里為452人。總人口態勢是人口分布由北向南密度逐步增大。
南充市共有49個民族,其中漢族人口占總人口的99.88%,少數民族48個,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0.12%。少數民族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朝鮮族、滿族、侗族、瑤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薩克族、傣族、黎族、僳僳族、佤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東鄉族、納西族、景頗族、土族、達斡爾族、仫佬族、羌族、布依族、撤拉族、毛南族、仡族、錫伯族、普米族、塔吉克族、怒族、俄羅斯族、保安族、裕固族、京族、塔塔爾族、獨龍族、赫哲族、門巴族、珞巴族。其中回族居多,佔少數民族總人口的56.05%。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順慶區、閬中市。閬中博樹回族自治鄉是南充市唯一的少數民族自治鄉。
南充市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代(約前五、六千年左右),境內就有先民生息。原始社會的唐堯、虞舜時,境內為"有果氏之國"(原始部落)。夏朝(約前21世紀到前17世紀)境內為古梁州之域。商朝(約前17世紀到前11世紀)南充屬巴人之國。周朝(約前1027年至前221年)南充為巴子國地,其間的戰國時期,約周顯王三十年(前330年)巴子屢為楚子所逼,巴國國都遷至境內的閬中。
南充境內設縣始於戰國後期。秦惠文王後元十一年(前314年),秦統巴、蜀後,在其地實行郡縣制,設置了巴郡、蜀郡、漢中郡及31縣,今南充境內僅設有閬中縣(據《元和郡縣志》、《太平寰宇記》、《蜀中廣記》等書記載,當時閬中縣的轄地大致包括今閬中、南部、西充、營山、儀隴、蓬安、順慶、高坪、嘉陵等縣(區)及廣元市的蒼溪和劍閣東南部、巴中市的恩陽、廣安市岳池縣西部和北部。隸巴郡(郡治今重慶市渝中區)。秦朝末年,楚漢爭戰,漢王劉邦被困滎陽,其部將巴郡閬中人紀信(今西充紫岩鄉人)假扮漢王誑楚,救了劉邦,項羽受騙怒殺紀信。西漢建立後,漢高帝劉邦為追念紀信捨身安漢之功,於漢高帝五年(前202年)分閬中縣紀信家鄉設安漢縣(縣治今順慶區舞鳳鎮清泉壩五里店)。
南充境內設郡(相當於今地級市一級政區)始於東漢。據《華陽國志·巴志》載,東漢獻帝初平元年(190年),分巴郡地在今南充市境內設巴郡(原巴郡更名為永寧郡),郡治安漢縣(今南充市順慶區),隸益州(州治今成都市城區)。巴郡轄7縣,今南充市境內設有安漢、閬中、南充國,西充國4縣。獻帝建安六年(201年),巴郡更名為巴西郡,郡治從安漢縣遷至閬中縣。
三國蜀漢時,境內所設郡縣未變。晉朝、南北朝時政權更迭頻繁,設州、郡、縣繁多,州名、郡名、縣名極端混亂,約略統計境內先後設州、郡十五、六個,設縣二十餘個。
隋朝結束了南北朝分裂割據的局面。隋初清理省並了濫設的州、郡、縣。境內設有蓬州、隆州及14縣,其中安漢縣在開皇十八年(598年)更名為南充縣。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年)調整政區設置,改州為郡 ,境內僅設有巴西郡(郡治今閬中市)及13縣。
唐、宋時,境內設果州(州治今順慶區)、閬州(州治今閬中市)、蓬州(州治今營山縣安固鄉)及十餘縣。南宋後期的理宗寶慶三年(1227年),將宋理宗趙昀於寧宗嘉定十四年(1221年)任果州團練使之地果州升為順慶府(府治今順慶區)。
元朝境內設有順慶路(路治今順慶區)、保寧府(府治今閬中市)、蓬州(州治今蓬安縣)及7個縣。明朝境內所設府(州)、縣基本未變。清朝境內設有川北道(道治今閬中市),轄順慶、保寧二府及7個縣(州)。清順治三年(1646年),清兵進入四川後,四川省治初設保寧府(府治今閬中市),清順治十七年(1660年)四川省治遷至成都。
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成立,民國二年(1913年)境內設川北道(道治今閬中市),民國三年(1914年)川北道改為嘉陵道,民國五年(1916年)嘉陵道治遷至南充縣(今順慶區)。民國十七年至十八年(1928年至1929年),撤銷道,縣由省直轄。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四川省縣以上設置了十八個行政督察區,境內設有第十一行政督查區和7個縣。
民國二十二年至二十四年(1933年至1935年),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在陝西南部和四川北部一帶建立了川陝革命根據地,先後在境內建立了閬南縣、儀隴縣、長勝縣、營山縣、德豐縣和宗發市蘇維埃政權,隸屬於川陝省蘇維埃政權。紅四方面軍總政治部和33軍軍部曾設在閬中。
1949年12月10日南充解放。1950年在南充設立了省級行政機構--川北行政公署。川北行署駐南充市(今順慶區),轄南充市和南充、遂寧、達縣、劍閣4個專區35縣。其中南充市人民政府駐今順慶區,南充專署轄8縣,初期駐今廣安市岳池縣,1952年5月遷至今高坪區。當時境內設有7縣。其中6縣隸南充專區,1縣隸劍閣專區。1952年8月,撤區建省,南充市、南充專區改隸四川省。9月專署駐地由今高坪區遷至今順慶區。1953年1月,南充市由省直轄改由南充專區管轄。同年四川調整行政區劃,撤並部分專區,南充專區轄1市11縣,其中今境內設有1市7縣。1968年南充區專員公署更名為南充地區革命委員會。1978年又更名為南充地區行政公署。1993年7月2日,國務院作出調整南充行政區劃決定,撤銷南充地區、南充市、南充縣,設立南充市(地級),轄原南充地區的南部縣、營山縣、儀隴縣、蓬安縣、西充縣和新設立的順慶區、高坪區、嘉陵區,原南充地區的閬中市由省直轄,南充市代管。
數千年來,在南充這塊土地上,涌現了一代代忠心報國,叱吒風雲,貢獻卓越,彪炳史冊的國家棟梁,仁人志士。漢有范目、紀信、落下閎、司馬相如,三國時有譙周、王平,晉有陳壽,唐有袁天罡、李淳風,宋有陳省華、陳堯叟、陳堯佐、陳堯咨父子四人及抗金名將張憲,明有父子宰相陳以勤、陳於陛和任翰、黃輝,之後有開國元勛朱德元帥、羅瑞卿大將和民主革命家張瀾以及共產主義戰士張思德。他們對於推動國家統一、民族興旺、社會發展、科技進步做出了不朽的貢獻。
㈧ 果城的來歷
建城2200多年的果城,在歷史上曾有6個稱謂。據《順慶區志》主編潘大德考證,從果城建城伊始的安漢,到現在的順慶,每一次更名,都與一段有趣的史實相關。
公元前202年(漢高帝六年)10月,高帝下令修建安漢縣城。據《史記·項羽本紀》載:漢王三年(前204)劉邦被項羽圍在滎陽城中,危急時刻,大將軍紀信向劉邦獻「金蟬脫殼」之計。劉邦脫險後,化裝成劉邦的紀信被項羽燒死。劉邦戰勝項羽後,認為紀信捨身為安定漢政權立了大功,故在紀信家鄉,設立安漢縣。據史載,當年的安漢縣城就在今天順慶北城街道五里店一帶。安漢縣時轄今天的南充市轄三區、西充縣及蓬安縣和岳池縣部分地方。
西漢及東漢在實行郡縣制度的同時,又實行分封皇子及功臣的賜爵食邑制度。因此,在其行政區劃之中,除郡、縣之外,還有「國」。安漢縣後來曾一度稱「充國」,雖然充國置於何時已無從可考,但據《漢書·地理志》對巴郡的解釋,巴郡領有閬中、江州、臨江、安漢、宕渠、充國、涪陵等。可見西漢時已有充國。據巴郡條下所列「充國」後說 「永元二年分閬中置」。有人據此推斷東漢初年曾廢掉充國並入閬中縣。充國的地域包括今閬中南邊部分和南部縣。漢獻帝初平四年(193)撤充國為南充國、西充國。南充國地域包括今天的南部縣東部、蓬安縣及高坪區北部。城邑在南部縣柳驛鄉境內。隋文帝開皇十八年(598)合並安漢、巴西兩縣為一縣,因地處充國之南,故定名南充縣。
順慶得名始於南宋理宗寶慶三年(1227),當年升果州為順慶府。原來,理宗未作皇帝前任過果州團練使,其登基後下詔,將他最初作官住過的果州升格為府。元朝至元二十年(1283)改順慶府為順慶路,明清時均為順慶府。1911年,因府縣同城,裁除縣署,留府,設順慶府知事公署。民國二年改順慶府署為南充縣知事公署,正式取消「順慶」之名。到1993年行政區劃調整,作為南充城市的主體部分,順慶地名重新被使用。
果城為南充的別名。其名源於唐初的果州。高祖武德四年(621)設果州,轄南充、相如、西充、朗池(今營山縣北部)4縣。《舊唐書》說「果州」得名「因果山為名」。據考,果山為南充城西南的西山山脈中的一個小山丘(今省蠶絲校背後)。當年山上「多黃柑」。果州建制一直保持到南宋理宗寶慶三年(1227)設順慶府時。後來,州制雖早已廢止,但人們仍習慣稱南充為果城。
㈨ 重慶地名的來歷是什麼
對於「重慶」名稱的由來,現有三種解釋:
因帝王「潛藩」(指皇帝在未繼位前的封地)而名。宋光宗藩封在恭州,是為「一慶」,後又由恭州承嗣皇帝大位,這是「二慶」,故以雙重喜慶,將恭州升格為重慶府。
因祖(母)父(親)二人均臨光宗登基慶典而名。宋光宗即位時,其祖母—憲聖慈烈皇後尚在,稱「壽聖皇太後」,其父親孝宗稱「太上皇」,二位均臨視了光宗的登基慶典,故曰「重慶」。於是,「恭州」即被命曰「重慶府」
。
是合取比鄰兩地的地名為名。另據明代《蜀中廣記·郡縣古今通釋·重慶府》載:「重慶者,以其介紹、順二慶之間也」,即因重慶之南為「紹慶府(治今彭水)」,之北為「順慶府(治今南充市)」,「恭州」介乎其間,故曰「重慶」。
拓展資料:
重慶,簡稱渝或巴, 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西部唯一的直轄市、國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國際大都市,長江上游地區的經濟、金融、科創、航運和商貿物流中心,西部大開發重要的戰略支點、「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重要聯結點以及內陸開放高地;既以江城、霧都著稱,又以山城揚名。
重慶地處中國內陸西南部,東鄰湖北、湖南,南靠貴州,西接四川,北連陝西。總面積8.24萬平方千米,轄38個區縣(自治縣);2017年常住人口3075.16萬,地區生產總值19500.27億元。有中國火鍋之都、中國會展名城、世界溫泉之都之稱。
重慶是中國西南地區融貫東西,匯通南北的綜合交通樞紐。其江北機場居中國內陸「十大」空港之一,果園港為渝新歐大通道的起點。重慶地處盆地東部,地形由南北向長江河谷傾斜,地貌以丘陵、山地為主,其山地佔76%;氣候冬暖春早,夏熱秋涼,長江自西向東橫貫境內,流程679公里。
重慶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1189年,宋光宗趙惇先封恭王再即帝位,自詡「雙重喜慶」,重慶由此得名。重慶既是「紅岩精神」起源地,又是巴渝文化發祥地,「火鍋」、「吊腳樓」等影響深遠;在3000餘年歷史中,曾三為國都,四次築城,史稱「巴渝」 ;抗戰時期為國民政府陪都。
重慶是西南地區最大的工商業城市,國家重要的現代製造業基地。 有國家級重點實驗室8個、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0個、高校67所,還有中國(重慶)自由貿易試驗區、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範項目、兩江新區、渝新歐國際鐵路等戰略項目。
㈩ 南充古代的地名叫什麼
南充開發較早,新石器時代就有先民居住。夏代為「有果氏」之國,殷商屬巴國,周為巴子國屬地。戰國時期,約公元前330年,巴子國國都遷閬中,秦惠文王更元九年秦滅巴,十一年置閬中縣,隸巴郡(今重慶市)。秦代郡縣建置依舊。
西漢初,析閬中縣置安漢(今南充)、充國縣。新莽時更安漢縣為安新縣。
東漢興平元年(公元194年)境內置巴郡,轄安漢(郡治)、閬中、西充國(充國更名)、南充國縣(析充國縣置)。建安六年改巴郡為巴西郡,郡治遷閬中,隸屬未變。三國蜀漢、西晉、成漢時,郡縣依舊。東晉時,閬中為北巴西郡郡治,轄西充國(郡治)、南充國、安漢、羔羊縣(今儀隴境)。
南朝宋時,巴西郡為僚人所聚,郡縣遷今綿陽市境內僑置,轄閬中(郡治)、安漢、西國(西充國改)、南國(南充國改)、羔羊縣。南朝齊時,郡縣建置依舊。南充安漢閣朱德故居唐代,隸山南西道,境內置3州,轄閬州(閬中郡)閬中(閬內改,州郡治)、思恭(今閬中境)等19縣。
五代時,州縣設置未變。後唐於閬州置保寧軍,於果州置永寧軍。
北宋,境內置3州,轄隸成都府路的果州南充(州治)、西充、相如等13縣。
南宋,境內置1府,轄隸潼川府路的順慶府南充(府治)、西充、流溪縣及隸利州路的閬州閬中(州治)南部、新井、奉國、新政、西水縣和蓬州蓬池(州治)、儀隴、營山、伏虞、良山、相如縣等2州15縣。
明代隸四川布政使司,境內置2府,轄順慶府南充、西充縣和蓬州、營山、儀隴縣,保寧府閬中(府治)、南部等1州6縣。
清代隸四川省,境內置川北道,轄保寧府閬中(道府治)、南部縣,順慶府南充(府治)、西充、營山、儀隴和蓬州(縣級州)等2府1州6縣。
中華民國初,隸四川省,境內置嘉陵道,轄南充(道治)、閬中、南部、西充、營山、儀隴、蓬安(蓬州改)等7縣。民國24年,境內置第十一行政督察區,轄南充(區治)、蓬安、營山、儀隴、西充、南部等6縣。閬中隸第十四行政督察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隸川北行署區,境內轄南充市(區治,區直轄)、南充、西充、南部、儀隴、營山、蓬安等1市6縣;屬南充專區(治今岳池縣九龍鎮)。1952年撤川北行署區,隸四川省,南充專區治遷南充,轄縣未變,南充市改屬南充專區。1953年撤劍閣專區,劃閬中縣隸屬。1968年南充專區更名南充地區。1991年1月閬中撤縣建市。1993年7月撤南充地區、南充市及南充縣,設立南充市(地級),轄順慶(市治)、高坪、嘉陵3區及西充、南部、儀隴、營山、蓬安5縣,閬中市由省直轄,南充市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