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字寓意 > 季羨林名字由來

季羨林名字由來

發布時間:2021-03-31 20:49:24

① 季羨林 啊

我已經到瞭望九之年。在過去的七八十年中,從鄉下到城裡;從國內到國外;從小學、中學、大學到洋研究院;從「志於學」到超過「從心所欲不逾矩」,曲曲折折,坎坎坷坷,既走過陽關大道,也走過獨木小橋;既經過「山重水復疑無路」,又看到「柳暗花明又一村」,喜悅與憂傷並駕,失望與希望齊飛,我的經歷可謂多矣。要講後悔之事,那是俯拾皆是。要選其中最深切、最真實、最難忘的悔,也就是永久的悔,那也是唾手可得,因為它片刻也沒有離開過我的心。

我這永久的悔就是:不該離開故鄉,離開母親。

我出生在魯西北一個極端貧困的村莊里。我們家是貧中之貧,真可以說是貧無立錐之地。十年浩劫中,我自己跳出來反對北大那一位倒行逆施但又炙手可熱的「老佛爺」,被她視為眼中釘,必欲除之而後快。她手下的小嘍啰們曾兩次躥到我的故鄉,處心積慮把我「打」成地主,他們那種狗仗人勢窮凶極惡的教師爺架子,並沒有能嚇倒我的鄉親。我小時候的一位夥伴指著他們的鼻子,大聲說:「如果讓整個官莊來訴苦的話,季羨林家是第一家!」

這一句話並沒有誇大,它說的是實情。我祖父母早亡,留下了我父親等三個兄弟,孤苦伶仃,無依無靠。最小的一叔送了人。我父親和九叔餓得沒有辦法,只好到別人家的棗林地里去撿落到地上的干棗充飢。這當然不是長久之計。最後兄弟倆被逼背井離鄉,盲流到濟南去謀生。此時他倆也不過十幾二十歲。在舉目無親的大城市裡,必然是經過千辛萬苦,九叔在濟南落住了腳。於是我父親就回到了故鄉,說是農民,但又無田可耕。又必然是經過千辛萬苦,九叔從濟南有時寄點兒錢回家,父親賴以生活。不知怎麼一來,竟然尋(讀若xin)上了媳婦,她就是我的母親。母親的娘家姓趙,門當戶對,她家窮得同我們家差不多,否則也決不會結親。她家裡飯都吃不上,哪裡有錢、有閑上學。所以我母親一個字也不識,活了一輩子,連個名字都沒有。她家是在另一個莊上,離我們庄五里路,這個五里路就是我母親畢生所走的最長的距離。

北京大學那一位「老佛爺」要「打」成「地主」的人,也就是我,就出生在這樣一個家庭里,就有這樣一位母親。

後來我聽說,我們家確實也「闊」過一陣。大概在清末民初,九叔在東三省用口袋裡剩下的最後五角錢,買了十分之一的湖北水災獎券,中了獎。兄弟倆商量,要「富貴而歸故鄉」,回家揚一下眉,吐一下氣。於是把錢運回家,九叔仍然留在城裡,鄉里的事由父親一手張羅。他用荒唐離奇的價錢,買了磚瓦,蓋了房子。又用荒唐離奇的價錢,置了一塊帶一口水井的田地。一時興會淋漓,真正揚眉吐氣了。可惜好景不長,我父親又用荒唐離奇的方式,彷彿宋江一樣,豁達大度,招待四方朋友。一轉瞬間,蓋成的瓦房又拆了賣磚,賣瓦。有水井的田地也改變了主人。全家又回歸到原來的情況。我就是在這個時候,在這樣的情況下降生到人間來的。

母親當然親身經歷了這個巨大的變化。可惜,當我同母親住在一起的時候,我只有幾歲,告訴我,我也不懂。所以,我們家這一次陡然上升,又陡然下降,只像是曇花一現,我到現在也不完全明白。這個謎恐怕要成為永恆的謎了。

不管怎樣,我們家又恢復到從前那種窮困的情況。後來聽人說,我們家那時只有半畝多地。這半畝多地是怎麼來的,我也不清楚。一家三口人就靠這半畝多地生活。城裡的九叔當然還會給點兒接濟,然而像中湖北水災獎那樣的事兒,一輩子有一次也不算少了,九叔沒有多少錢接濟他的哥哥了。

家裡日子是怎樣過的,我年齡太小,說不清楚。反正吃得極壞,這個我是懂得的。按照當時的標准,吃「白的」(指麥子面)最高,其次是吃小米麵或棒子麵餅子,最次是吃紅高粱餅子,顏色是紅的,像豬肝一樣。「白的」與我們家無緣。「黃的」(小米麵或棒子麵餅子顏色都是黃的)與我們緣分也不大。終日為伍者只有「紅的」。這「紅的」又苦又澀,真是難以下咽。但不吃又害餓,我真有點兒談「紅」色變了。

但是,小孩子也有小孩子的辦法。我祖父的堂兄是一個舉人,他的夫人我喊她奶奶。他們這一支是有錢有地的。雖然舉人死了,但家境依然很好。我這一位大奶奶仍然健在。她的親孫子早亡,所以把全部的鍾愛都傾注到我身上來。她是整個官莊能夠吃「白的」的僅有的幾個人中之一。她不但自己吃,而且每天都給我留出半個或者四分之一個白面饃饃來。我每天早晨一睜眼,立即跳下炕來向村裡跑,我們家住在村外。我跑到大奶奶跟前,清脆甜美地喊上一聲:「奶奶!」她立即笑得合不上嘴,把手縮回到肥大的袖子,從口袋裡掏出一小塊饃饃,遞給我,這是我一天最幸福的時刻。

此外,我也偶爾能夠吃一點「白的」,這是我自己用勞動換來的。一到夏天麥收季節,我們家根本沒有什麼麥子可收。對門住的寧家大嬸子和大姑——她們家也窮得夠戧——就帶我到本村或外村富人的地里去「拾麥子」。所謂「拾麥子」就是別家的長工割過麥子,總還會剩下那麼一點兒麥穗,這些都是不值得一撿的,我們這些窮人就來「拾」。因為剩下的決不會多,我們拾上半天,也不過拾半籃子;然而對我們來說,這已經是如獲至寶了。一定是大嬸和大姑對我特別照顧,以一個四五歲、五六歲的孩子,拾上一個夏天,也能拾上十斤八斤麥粒。這些都是母親親手搓出來的。為了對我加以獎勵,麥季過後,母親便把麥子磨成面,蒸成饃饃,或貼成白面餅子,讓我解饞。我於是就大快朵頤了。

記得有一年,我拾麥子的成績也許是有點「超常」。到了中秋節——農民嘴裡叫「八月十五」——母親不知從哪裡弄來點兒月餅,給我掰了一塊,我就蹲在一塊石頭旁邊,大吃起來。在當時,對我來說,月餅可真是神奇的好東西,龍肝鳳髓也難以比得上的,我難得吃上一次。我當時並沒有注意,母親是否也在吃。現在回想起來,她根本一口也沒有吃。不但是月餅,連其他「白的」,母親從來都沒有嘗過,都留給我吃了。她大概是畢生就與紅色的高粱餅子為伍。到了歉年,連這個也吃不上,那就只有吃野菜了。

至於肉類,吃的回憶似乎是一片空白。我老娘家隔壁是一家賣煮牛肉的作坊,給農民勞苦耕耘了一輩子的老黃牛,到了老年,耕不動了,幾個農民便以極其低的價錢買來,用極其野蠻的辦法殺死,把肉煮爛,然後賣掉。老牛肉難煮,實在沒有辦法,農民就在肉鍋里小便一通,這樣肉就好爛了,農民心腸好,有了這種情況,就昭告四鄰:「今天的肉你們別買!」老娘家窮,雖然極其疼愛我這個外孫,也只能用土罐子,花幾個制錢,裝一罐子牛肉湯,聊勝於無。記得有一次,罐子里多了一塊牛肚子,這就成了我的專利。我捨不得一氣吃掉,就用生了銹的小鐵刀,一塊一塊地割著吃,慢慢地吃。這一塊牛肚真可以同月餅媲美了。

「白的」、月餅和牛肚難得,「黃的」怎樣呢?「黃的」也同樣難得。但是,盡管我只有幾歲,我卻也想出了辦法。到了春、夏、秋三個季節,庄外的草和莊稼都長起來了。我就到庄外去割草,或者到人家高粱地里去劈高粱葉。劈高粱葉,田主不但不禁止,而且還歡迎;因為葉子一劈,通風情況就能改進,高粱長得就能更好,糧食打得就能更多。草和高粱葉都是喂牛用的。我們家窮,從來沒有養過牛。我二大爺家是有地的,經常養著兩頭大牛。我這草和高粱葉就是給它們准備的。每當我這個不到三塊豆腐乾高的孩子背著一大捆草或高粱葉走進二大爺的大門,我心裡有所恃而不恐,把草放在牛圈裡,賴著不走,總能蹭上一頓「黃的」吃,不會被二大娘「卷」(我們那裡的土話,意思是「罵」)出來。到了過年的時候,自己心裡覺得,在過去的一年裡,自己喂牛立了功,又有了勇氣到二大爺家裡賴著吃黃面糕。黃面糕是用黃米面加上棗蒸成的,顏色雖黃,卻位列「白的」之上,因為一年只在過年時吃一次,物以稀為貴,於是黃面糕就貴了起來。

我上面講的全是吃的東西。為什麼一講到母親就講起吃的東西來了呢?原因並不復雜。第一,我作為一個孩子容易關心吃的東西;第二,所有我在上面提到的好吃的東西,幾乎都與母親無緣。除了「黃的」以外,其餘她都不沾邊兒。我在她身邊只呆到6歲,以後兩次奔喪回家,呆的時間也很短。現在我回憶起來,連母親的面影都是迷離模糊的,沒有一個清晰的輪廓。特別有一點,讓我難解而又易解:我無論如何也回憶不起母親的笑容來,她好像是一輩子都沒有笑過。家境貧困,兒子遠離,她受盡了苦難,笑容從何而來呢?有一次我回家聽對面的寧大嬸子告訴我說:「你娘經常說:『早知道送出去回不來,我無論如何也不會放他走的!』」簡短的一句話裡面含著多少辛酸、多少悲傷啊!母親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遠方,盼望自己的兒子回來啊!然而這個兒子卻始終沒有歸去,一直到母親離開這個世界。

對於這個情況,我最初懵懵懂懂,理解得並不深刻。到了上高中的時候,自己大了幾歲,逐漸理解了。但是自己寄人籬下,經濟不能獨立,空有雄心壯志,怎奈無法實現,我暗暗地下定了決心,立下了誓願:一旦大學畢業,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養母親;然而沒有等到我大學畢業,母親就離開我走了,永遠永遠地走了。古人說:「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這話正應到我身上。我不忍想像母親臨終時思念愛子的情況;一想到,我就會心肝俱裂,眼淚盈眶。當我從北平趕回濟南,又從濟南趕回清平奔喪的時候,看到了母親的棺材,看到那簡陋的屋子,我真想一頭撞死在棺材上,隨母親於地下。我後悔,我真後悔,我千不該萬不該離開了母親。世界上無論什麼名譽,什麼地位,什麼幸福,什麼尊榮,都比不上呆在母親身邊,即使她一字也不識,即使整天吃「紅的」。

這就是我的「永久的悔」。

② 如何評價季羨林

中國近現代以來,有很多勇於發聲的人出來,他們或寫文章或領導工人,學生的反抗斗爭,今天,我們要說的這位人物就是1911年出生在山東聊城的季羨林。

季羨林先生的文學功底是毋庸置疑,而且還為我國的翻譯事業和文學歷程做出了巨大貢獻,是一個令人尊敬的文學家,翻譯家。作為新時代的學子,我們也要學習季老這種堅持不懈,不畏艱難的學習精神。我們也要多讀讀季老的文章,說不定會有別樣的啟迪。

③ 季羨林的名字

季先生乳名喜子,羨林這名兒,是他叔父取的。從前取名講究輩分,"林",是季羨林的行輩,如:他的一個堂兄叫元林(不幸被綁匪撕票),一個堂妹叫惠林。"羨",自然指歆慕。叔父是一有知識有講究的人,為什麼給他起名"羨林"呢?要回答這個問題,還要結合他的號"希逋",當然也是叔父取的,一個"羨",一個"希",把"羨林"和"希逋"加以對照,不難看出,叔父在他身上寄託的文化偶像,是北宋那位詩人林逋。

麻煩採納,謝謝!

④ 季羨林是誰的老師

本科生1946年,季羨林經當時在英國醫治眼睛的老師陳寅恪介紹,從德國回中國出任北京大學文學院東方語言文學系教授兼主任。

這個東方語言文學系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新成立的(抗日戰爭前的北大有一個東方文學系,只有日本語專業,周作人做主任,蘆溝橋事變以後停辦)。

創系師資是季羨林(梵語、巴利語,兼主任)、金克木(梵語、巴利語)、馬堅(阿拉伯語)、馬學良(彝語)、於道泉(滿文、蒙古語)、王森 (藏學)(藏語)。

最早的上級領導是文學院院長湯用彤、代理校長傅斯年(1946年到1947年)和校長胡適(1947年到1948年)。

1952年院系調整,設蒙古語、朝鮮語、日本語、泰語、印尼語、緬甸語、印地語、阿拉伯語9個專業。

1960年開設梵語、巴利語專業,招收第1批17本科生趙國華、蔣忠新、黃寶生、郭良鋆、馬鵬雲、韓霆傑、張保勝、張敏秋、梁化仁、許順慶、周玉華、趙炳雙、馬青川、陳貞輝、莫澤香、黃恆斌、鍾芳雲,在季羨林和金克木指導下系統學習梵語、巴利語。

1984年梵語、巴利語專業第2次招生,有錢文忠、陸揚、周春 (梵語)、劉孟、梁立軍、張守川、肖威、王旬7位入讀,由蔣忠新和郭良鋆這2位季羨林和金克木的學生)主持教學,1位被選送到奧地利維也納大學學習,4位被選送到德國漢堡大學學習。

季羨林做東語系主任超過30年(1946年到1966年20年,改革開放後又再任),任期內東語系本科各語種專業的在讀生和畢業生在義理上都是他的學生。

[編輯] 研究生季羨林培養了5位碩士和5位博士,共指導了9位研究生(王邦維碩士生博士生階段都是季羨林培養,在季羨林指導下讀了3年碩士生5年博士生)。

最早招收的碩士生是1978年的任遠和段晴,1979年收了王邦維和葛維鈞,4人在1982年畢業,是季羨林培養的第1批碩士。

王邦維碩士生畢業後在季羨林指導下讀博士生,1987年成為季羨林培養的第1位博士。

1991年畢業的錢文忠是季羨林培養的第5位碩士(同時是季羨林指導的最後1位碩士生),同1年,季羨林培養出第2位博士辛島靜志(日本人,同時是季羨林僅有的1位不是中國籍的研究生)。

季羨林培養的第3位博士是1996年讀完的李南,1998年讀完的高鴻是第4位博士,2000年讀完的第5位博士劉波是季羨林指導的最後1位研究生和最後1位博士生。

[編輯] 磕頭學生季羨林的學生錢文忠後來向老師磕頭,並且在自己的《瓦釜集·後記》里說「我不僅從不諱言,而且為此自豪,我自己是按禮磕頭拜過師的。」

他向傳媒表示,每年老師生日,自己都會磕頭拜壽。

其中1次被中央電視台錄播,引起許多討論。

⑤ 季羨林的原名是什麼

季羨林(1911.8.6~2009.7.11),山東臨清人,字希逋,又字齊奘。國際著名東方學大師、語言學家、文學家、國學家、佛學家、史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歷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科院南亞研究所所長,是北京大學惟一的終身教授。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閱俄文、法文,尤其精於吐火羅文,是世界上僅有的精於此語言的幾位學者之一。「梵學、佛學、吐火羅文研究並舉,中國文學、比較文學、文藝理論研究齊飛」,其著作已匯編成24卷的《季羨林文集》。生前曾撰文三辭桂冠:國學大師、學界泰斗、國寶。

⑥ 季羨林對國家的貢獻有什麼

1911年,季羨林出生於山東西部最窮的臨清縣中最窮的村,而他家又是全村最窮的人家。六歲那年,季羨林離開母親,到濟南隨叔父讀書,他的命運從那時開始改變。1930年,季羨林同時考中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他選擇了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專業方向德文。在清華,季羨林旁聽了許多大師的課。
朱光潛先生的「文藝心理學」選修課和陳寅恪先生的「佛經翻譯文學」旁聽課,對他日後發展影響深遠。吳宓先生的「中西詩之比較」課和「英國浪漫詩人」課他印象最為深刻。他還旁聽了或偷聽了很多外系的課,如朱自清、俞平伯、冰心、鄭振鐸等先生的課,而最成功的則是旁聽西諦先生的課,最終與其成了忘年交。
幾年後,季羨林以四年全優成績大學畢業。1935年,他以交換研究生的身份到德國留學,開始學習他所熱愛的梵文、佛學、印度學。
「我要走的路終於找到了,」他在當時的日記中寫到,「中國文化受印度文化的影響太大了。我要對中印文化關系徹底研究一下。或能有所發明。」季羨林師從著名梵文學者瓦爾德施密特教授,成為他唯一的聽課者。瓦爾德施密特教授被征從軍後,年已八旬原已退休的西克教授又走上講台,教的依然是他一個中國學生。西克教授不久就告訴季羨林,要把平生的絕學全部傳授給他,包括《梨俱吠陀》、《大疏》、《十王子傳》,以及費了20年時間才解讀了的吐火羅文。吐火羅文是已經消失的古代中亞語言,全世界約有不超過三十個人,懂得這種語言。
1937年,日本侵華戰爭爆發,不久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已完成學業准備回國的季羨林被阻隔在德國。學習生活條件越來越惡劣。「他頭頂上飛機在飛,機聲隆隆。他肚子里餓腸雷鳴。他是樂此不疲。」就在這樣的狀況下,季羨林在德國整整呆了十年,這十年也成為他學術的春天。
1945年10月,二戰終結不久,季羨林經瑞士東歸,「宛如一場春夢,十年就飛過去了」。
1946年回國後,季羨林立即被北京大學聘為教授,他創辦了北京大學文學院東方語言文學系並擔任系主任。當時,他只有35歲。從此,他全身心地投入到研究中去。清晨四點多,季羨林便起床寫作,他家裡的燈是北京大學亮得最早的一盞燈。古人曾用聞雞起舞來形容勤奮吃苦的人、而季羨林恰如其分。
十年浩劫,季羨林被發落到學生宿舍看大門、守電話,成為一個「不可接觸者」。他琢磨著找一件「會拖得很長,但又絕對沒有什麼結果的工作,以消磨時光」。他想到印度兩大史詩之一的梵文寫的《羅摩衍那》。他就晚上把梵文譯成漢文散文,寫成小紙條裝在口袋裡,白天守樓時,腦袋不停止思考,把散文改為有韻的詩。
翻譯工作歷經十年,1983年,一百萬字的《羅摩衍那》終於出版,中國有了第一部中文版的《羅摩衍那》,季羨林在中國翻譯史上寫下了濃重的一筆,在中印文化交流史上樹起了一座豐碑。季羨林後來開玩笑說,如果沒有「文革」,兩萬多頌、8卷本的《羅摩衍那》是絕對翻譯不出來的。
1983年,季羨林得到了一本新疆出土的古代抄本殘卷。此前,見過抄本的人看不懂書中的一個字母。那是用吐火羅文抄寫的《彌勒會見記》,是目前世界上所發現的最多的一個吐火羅文資料。七十多歲的季羨林用了十多年時間一個人完成了世界上最大規模的吐火羅文研究,以中、英文寫成專著,並把世界吐火羅文的研究提高了一個台階。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八十多歲的季羨林先生已經疾病纏身,而那個階段,他的嬸母、女兒、夫人、女婿相繼離開了他。他變得更加沉默,他把更多的時間投入到了《糖史》的研究和寫作上。終於,季羨林完成了八十萬字的《糖史》。《糖史》充分利用史料,清晰地梳理了中國和印度之間糖的文化技術交流史;並涉及世界四十個國家六個地區糖的製作技術與文化的交流。《糖史》是這一研究領域中的集大成者。季羨林以這部嘔心瀝血之作闡述了「文化交流是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之一」的觀點。
幾十年來,季羨林寫下了一千一百多萬字的學術專著,一百多萬字的文學散文。他在敦煌學、印度學、佛教學、中印文化交流研究領域有傑出成就,在中國傳統文化、文學理論、語言學、文化學、歷史學、中國翻譯史、比較文學等領域卓有建樹。
60年前,東方世界尤其是中國,還是受人欺凌的地方,東方學是一個在中國甚至都無人問津的領域。而在季老的領導下,在東方學者經過60年的長期努力下,東方學從無到有,已然成為今天的顯學,不僅在中國,而且在世界受人矚目。誠如東方學研究院所說,季老「宏文大著,流傳於天下;道德文章,享譽於神州」。是季老在中國開創了東方學這門學科,中國的東方學是和季老的名字聯系在一起的。
季老今天已經96歲高齡,他「耳雖不太聰,目雖不太明」,而且自嘲為「四半老人」,但仍然又讀又寫,焚膏繼晷,兀兀窮年,彷彿有什麼力量在背後鞭策自己,欲罷不能。正是為讓中國文化的薪火傳下去,他承擔著延續國家文化的重任。
季老一生孜孜矻矻,為人文社會科學的繁榮做著貢獻。他堅持,沒有新觀點,決不寫文章。對於我們這些後學者,他為我們樹立了榜樣。張中行先生生前說過,季老「會的太多,而且既精且深,我等於站在牆外,自然就不能瞥見宗廟之關,百官之富」。季老主張,歷史研究,貴在求真,決不容許歪曲事實,削足適履,以求得適合某種教條主義的「論」。因為這種觀點,有學者將當代中國哲學研究群體初步劃分為「底蘊論派」、「資源論派」、「詮釋論派」,季老因為一貫反對「以論代史」的意識形態研究方法,而被劃為持相對傳統、本位立場的「文化基調論」學者——「底蘊論派」。季老注意到過去的中國歷史,只偏重於寫黃河文化,認為黃河文化是中國文化的主流,而忽視了其他地域文化。他認為黃河流域確實是中國文化的發源地,但是最晚到了周代,楚文化和南方文化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至少可以和北方文化並駕齊驅,而且與域外的交流也有了一些。季羨林先生注意到最近的考古發掘在南方各地發現了許多新東西,這證明南方文化、長江文化當年水平相當高。楚文化、長江文化有很長的發展歷史,因此才能產生像屈原這樣偉大的作家。如果北方文化、黃河文化和長江文化能夠結合起來研究,中國古代文化史寫起來就全面了。
先生認為,考證是做學問的必由之路。考證用得著胡適先生說過的: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大膽」,是不受舊有的束縛,敢於突破,敢於標新立異,敢於發揮自己的幻想力,提出以前沒有人提出過或者敢於提出的假設。但是假設提出之後,要加以檢驗,有的假設要逐步修正,使之更加完善,有的假設必須完全揚棄,重新再立,重新再受客觀材料的考驗。這叫小心求證。先生寫的學術文章都要提出新的看法。為了嚴密,先生經常被迫修改自己的假設,個別時候甚至被迫完全放棄。先生鄭重聲明:鸚鵡學舌,非我所能;陳陳相因,非我所願,考證要達到的目的,無非是尋求真理而已。
季老本來是一個喜歡考據不喜歡義理的學者,到80多歲以後,卻「老年忽發義理狂」,突然喜歡起義理來,而且一發不可收拾,連續十多年來發表了多篇談義理的文章,其觀點在學術界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和爭論。專就東、西文化而論,他主張「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認為輝煌了二三百年的西方文化已經是強弩之末,它產生的弊端貽害全球,並將影響人類的生存前途,20世紀末可能是由西向東的轉折點。李老至今已經發表了多篇涉及到中國文化、東方文化內容的談義理的文章,這些文章的主旨是在「上下五千年,縱橫十萬里」的大背景下,提出了「不薄西方愛東方」、「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東方文化將再現輝煌的「河東河西論」。
他認為宗教會適應社會的發展、生產力的發展而隨時改造自己,改變自己。宗教,不管是以什麼形式存在,一方面能滿足人們對宗教的需要,一方面又不妨礙生產力的發展,所以才能在社會上保持活力。宗教是人生的一種需要。宗教需要有多種含義:真正的需要、虛幻的需要,甚至麻醉的需要,都屬於需要的范疇。宗教的消滅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甚至可以說,國家、階級先消滅,宗教後消滅,即使人類進入共產主義以後,在一定時期內,宗教或者類似宗教的想法,還會以某種形式存在著。對任何宗教,一方面不能去提倡,另一方面也用不著故意去消滅。如果有什麼地方宗教勢力抬頭了,一不張皇失措,二不憂心忡忡。
他主張文明起源是多元的,不是一元的,不能說世界上的文化是一個民族創造的,不能說一個地方產生文化。否定文化一元論,並不是否定文化體系的存在。文化體系是具備「有特色、能獨立、影響大」這三個基本條件的文化。他認為世界文化共分為四個大的文化體系:中國文化、印度文化、伊斯蘭阿拉伯文化、希臘羅馬歐美文化。希伯來文化很難成體系,不是屬於伊斯蘭文化的先驅歸入伊斯蘭文化,就是和希臘文化合在一起,所以不是獨立的文化體系。這四個文化圈內各有一個佔主導地位的影響大的文化,同時各文化圈內各個國家和民族之間又都是互相學習的,各大文化圈之間也有一個互相學習的關系。承認文化的產生是多元的和承認有文化體系是不矛盾的。季老發前人之未發,深刻地指出:文化交流是推動人類社會前進的重要動力之一,沒有文化交流簡直不能想像今天的社會會是什麼樣子。而文化交流的范圍是廣闊無垠的,既包括物質文化的交流,也包括精神文化的交流。中國自先秦時代起,就不斷地與周圍對內對外進行交流。對內是各民族之間進行交流,對外是與周邊國家進行交流。世界上的文化體系中國文化、印度文化、伊斯蘭阿拉伯文化構成的東方文化,和希臘羅馬乃至歐美文化構成的西方文化之間不斷地進行文化交流,形成了今天世界上燦爛輝煌,千姿百態,各具特長而又互相聯系的文化,給全人類帶來了極大的幸福和繁榮。文化交流是雙向的,中國文化在漢唐時代如日中天,既吸收外來文化,又把自己的優秀文化毫無保留地送給東西方的其他國家,羅盤、火葯、造紙、印刷傳遍了整個世界。80多萬字的中外《糖史》是他文化交流的代表作。
這些新觀點已經得到國內外學術界的廣泛認同,影響越來越大。至於季老的專業領域印度學,幾乎發表的每一篇論文都有新創見,不斷被人引用。佛學史領域,先生是國內外為數有限的,能真正利用原始佛典

⑦ 季羨林的名字用拼音書寫時怎樣

Ji xian lin

⑧ 季羨林的名字

季羨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享年98歲),中國山東省聊城市臨清人,字希逋,又字齊奘。國際著名東方學大師、語言學家、文學家、國學家、佛學家、史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歷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聊城大學名譽校長、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南亞研究所所長,是北京大學的終身教授。早年留學國外,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閱俄、法文,尤精於吐火羅文(當代世界上分布區域最廣的語系印歐語系中的一種獨立語言),是世界上僅有的精於此語言的幾位學者之一。

⑨ 我想知道季羨林先生是個什麼大人物,我聽過他的名字但不了解很多。

季羨林(1911.8.6—2009.7.11),字希逋,又字齊奘,山東臨清人。中國著名的古文字學家、歷史學家、東方學家、思想家、翻譯家、佛學家、梵文、巴利文專家、作家。他精通12國語言,對印度語文文學歷史的研究建樹頗多。曾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北京大學教授、副校長、中國社科院南亞研究所所長、中國文化書院院務委員會主席、中科院院士。
獲得的主要獎項有:
1986年論文集《印度古代語言論集》獲北京大學首屆科學研究成果獎。
1987年論文集《原始佛教的語言問題》獲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和政策研究優秀成果榮譽獎。
1989年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授予「從事語言文字工作三十年」榮譽證書。
1990年論文集《中印文化關系史論文集》獲全國首屆比較文學圖書評獎活動「著作榮譽獎」。
1992年主編的《大唐西域記校注》獲全國首屆古籍整理圖書獎。
1992年,印度瓦拉納西梵文大學授予最高榮譽獎「褒揚狀」。
1997年主編的《東方語言學史》獲第三屆國家圖書獎。
1997年主編《印度古代文學史》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1999年獲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優秀成果獎專著二等獎。
1998年德黑蘭大學授予名譽博士學位。
1999年《季羨林文集》(24卷)獲第四屆國家圖書獎。
2000年專著《文化交流的軌跡——中華蔗糖史》獲長江讀書獎「專家著作獎」。
2000年獲得德國哥廷根大學博士學位金質證書。
2006年9月26日,在中國譯協慶祝國際翻譯日•資深翻譯家表彰大會上,季羨林被授予「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
季羨林的學術研究涉及的范圍:
1.印度古代語言,特別是佛教梵文
2.吐火羅文
3.印度古代文學
4.印度佛教史
5.中國佛教史
6.中亞佛教史
7.唐史
8.中印文化交流史
9.中外文化交流史
10.中西文化差異和共性
11.美學和中國古代文藝理論
12.德國及西方文學
13.比較文學及民間文學
14.散文及雜文創作

⑩ 季羨林老先生的字「希逋」怎麼解釋

這要從季羨林先生的名字來講,季先生名羨林,羨林這名兒,是他叔父取的。「羨」,自然指歆慕。叔父是一有知識有講究的人,為什麼給他起名「羨林」,這要結合他叔父給她起的字「希逋」,一個「羨」,一個「希」,把「羨林」和「希逋」加以對照,不難看出,叔父在他身上寄託的文化偶像,是北宋詩人林逋。

林逋,宋代詩人,杭州人,又名林和靖,字君復,少壯力學,長期漫遊於江淮,四十而後,隱居西湖孤山。他對官場和政治徹底失望,嘗謂:「榮顯,虛名也;供職,危事也;怎及兩峰尊嚴而並列,一湖澄碧而畫中。」晚年遁跡山水,寄情草木,自稱「以梅為妻,以鶴為子」。

林逋有首《山園小梅》:「眾芳搖落獨暄妍,占盡風情向小園。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樽。」相信你不陌生。

閱讀全文

與季羨林名字由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我的世界怎麼改馬的名字好聽 瀏覽:355
謝梓汐名字打分 瀏覽:793
最好聽的陳字開頭的名字 瀏覽:879
不錯的英文名字男孩 瀏覽:45
五行木配水女孩名字 瀏覽:372
大眾名字男孩 瀏覽:628
楊思彤鼠年女孩名字好嗎 瀏覽:862
呂子開頭三個字的名字 瀏覽:311
黃樂琪的名字五行屬性 瀏覽:132
園區起名 瀏覽:767
水配什麼名字好聽 瀏覽:406
穿越火線近戰武器名字大全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428
跟妝工作室名字英文 瀏覽:537
葉艷華名字如何打分 瀏覽:198
趙姓紹字輩男孩名字鼠年 瀏覽:751
姓李字五行屬什麼名字好 瀏覽:150
測試你在古代叫什麼名字游戲 瀏覽:462
尚姓起名字大全2020鼠寶寶大名 瀏覽:420
兩個字好聽的名字女生帶陌字 瀏覽:99
五行喜火缺水怎麼起名字 瀏覽: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