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字寓意 > 貴陽九門四閣名字由來

貴陽九門四閣名字由來

發布時間:2021-03-22 23:54:43

『壹』 你知道貴陽「九門四閣十三關」中的大關在哪裡嗎

作為一名地道的貴州人當然知道,貴陽「九門四閣十三關」中的大關指的是我們貴陽的「鳳凰關」。也就是現在的「鳳凰古城」。而「大關」是俗稱,也就是我們說的小名。老輩人常說鳳凰關在清朝以前是貴陽至四川必經之路上的一個落腳點(驛站)。發展到現在高速公路不經過鳳凰關而逐漸被人們冷落。歷經了時間的洗禮,從而被人們忘卻。現在的它的地址為『貴陽市烏當區野鴨鄉大關村』。

據說:以前大關有一道城門,但是從清朝發展到現在城門已經倒塌了,只留下了石基還可以辨認出當年城牆的位置。現在我們這一輩很少有人知道大關的遺址的具體位置了,根據現有的記載:現在存有的大關遺址地點就在『觀山東路小關特大橋西頭的大關村』里,在關口下的斜坡上,還留存有一小段古道遺跡……這些在已出版的《貴陽地名故事》、《貴陽市烏當區地名志》、書中都有記載。

歷史上留下的每一個遺跡都是國家寶貴的遺產。我們不要因為現在不順路而冷落的他它們,相反,我們要以一個積極的心態去認識他它們、保護的它們,、發展它們。讓他它們在我們歷史長河的足跡中得以留存。

『貳』 貴陽名的由來

貴陽因為在貴山的南面所以得名。因貴陽古代盛產竹子而聞名,故用「竹」的諧音「築」來作為貴陽的簡稱。

貴陽之名較早見於明(弘治)《貴州圖經新志》,元代始建順元城,明永樂年間,貴州建省,貴陽成為貴州省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

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的《貴州通志》則註明貴山為城北五里,相應的地圖亦標注貴山在貴陽城東北外,即茶店北面楊柳井的玉馬山。

(2)貴陽九門四閣名字由來擴展閱讀

貴陽位於貴州省中部,東南與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甕安、龍里、惠水、長順4縣接壤,西靠安順地區的平壩縣和畢節地區的織金縣,北鄰畢節地區的黔西、金沙2縣和遵義市的遵義縣。

截至2017年,貴陽市下轄6個市轄區:南明區、雲岩區、花溪區、烏當區、白雲區、觀山湖區,3個縣:開陽縣、息烽縣、修文縣,代管1個縣級市:清鎮市。有32鄉(其中民族鄉18個)、45個鎮、90個社區,1054個行政村。市政府駐觀山湖區市級行政中心。

『叄』 誰知道貴陽的9門4閣是哪些

北門,就是噴水池那裡,北門橋那裡。
還有威西門、新東門(友誼路卷煙二廠對面)、洪邊門。
四閣的話還有皇經閣(在省府路小學內)、靈官閣(在普陀路建國巷)、玉皇閣(在城基路),這三個閣樓現在都已經不在了,只剩下哦文昌閣。另外華家閣樓不是四閣之一。

『肆』 誰能解釋一下貴陽有「九門四閣十三關」之稱

准確的說是九門四閣十四關

對於我們長期生活的城市,我們早晚都在與它打交道,所以我們最了解它、最熟悉它,其街道的走向,商場的位置,基本上都能一一說出。但是,對於它的過去,它的歷史,它有多少城門,有幾座樓閣,周圍有哪些關隘,我們並不一定了解,並不一定都清楚。盡管有些名稱至今還在延用,但大多「名存實亡」,如果還有那麼一點「實」,也僅是些殘垣斷壁,敗樓朽閣,碎磚舊石而已。

「貴陽」一名,人們習慣地以為源於明穆宗隆慶三年(1569年)建置的貴陽府。但查閱史料,我們發現,貴陽一名早在貴陽府之前就已經存在,明弘治《貴州圖經新志》曾有兩處就提到「貴陽」二字,曾有「貴陽八景」記載。為什麼叫「貴陽」,有「貴山之陽」之說,也有貴陽是貴州的別稱之說,至於哪種更科學更准確更符合歷史,這個問題還有待考證。
舊時的城,由於防禦的需要,都築有圍牆,有牆就有門,有門一般就有樓。城內是官府辦公和居民生活的場所,因此就有衙門、民房和樓閣。閣是一種架空的小樓房,四周設隔扇或欄桿迴廊,供遠眺、遊憩、藏書和供佛之用。而城在通往四面八方的驛道上都設有關卡,用於防止敵人入侵、控制人員往來,查驗貨物進出等。舊時的貴陽城,就有「九門四閣十四關」之說。
貴陽城垣,修建的確切年代因歷史久遠,資料缺乏無從稽考。可查的最早關於貴陽城的記載,是元順帝至正年間(1341-1368)宣慰史范匯寫的《八番順元宣慰使題名碑記》,「我軍到其地,諸部悉歸順,始置宣慰司都元帥府,改貴州為順元,屯住城中」。文中雖提及「城」,但過粗略只能想像。明郭子璋《黔記》說:「國初建貴州省城,率因元舊城址狹隘,城垣卑薄。」清《貴陽府志》載「貴陽府城,即元順元城也。順元舊設土城,東、南、西三面與今城同。北面僅至今鍾鼓樓。」由此可見,貴陽在元代就有城,只不過是土城而已。

明清兩代,先後曾兩次對貴陽城進行了擴建。隨歷史的推移,明朝在貴州的行政機構曾幾次易名,時間的流逝人口也逐年增多,原來城池當然擁擠,不敷所用。因此在元城基礎上,洪武十五年(1382年),鎮遠侯顧成、都指揮馬燁建進行了第一次擴建。甃以石,門五:東曰武勝,南曰朝京,次南曰德化,北曰柔遠,西曰聖泉。清《貴州通志》對貴陽城的記載,除了馬燁建將北門由鍾樓拓展至今噴水池外,城門名稱也有所變化,但其格局基本上與明朝大體相同。此次擴建,土城牆改為石牆,比之以前更加規模和完整,俗稱貴陽老城或舊城。
明萬曆年間,播州楊應龍起事,多次揚言渡烏江逼貴陽。天啟初,貴州發生奢(奢崇明)安(安邦彥)事變,貴陽城被困十月余,城內糧道斷絕,居民餓死無數。於是明中央政府決定修築貴陽外城。天啟六年(1626年),貴州總督張鶴鳴、巡撫王瑊於北門外增砌外城六百餘丈,設威清、六廣、洪邊、小東四門。至此,經過多次維修和兩次大規模的擴建,貴陽城垣全部建成。包括內城(老城)和外城(新城)兩大部分,中間以北門連接,共九個城門,即老東門、大南門、次南門、大西門、北門、威清門、六廣門、洪邊門和新東門。它的形狀南北長,東西狹。它的范圍,包括了今貴陽市環城路以內的地區。

老東門:明代稱武勝門,清代稱昭文門。在今文昌巷,文昌閣就建在老東門的月城上,尚存一段古城牆,牆高二丈七尺,城門曾被毀,前幾年修復。城門有聯:「樓佇蟾光先人座,山隨龍勢遠穿城」。
大南門:明代稱朝京門,清代稱迎恩門,這是通往貴州南部惠水、長順、羅甸等地古驛道必經之地。在今大南門南明橋北轉盤處,舊境不見,前幾年改建為大南街心花園,塑蘭花城雕。
次南門:明代稱德化門,清代稱廣濟門。城門在今都司路西端,原古城牆上建有回龍寺、關帝廟,解放後寺廟改建,牆長雜草,一片荒涼。因居南偏西,名曰次南。次南門有聯:「排闥雙峰青對峙,繞城二水翠交流」。
大西門:明代稱聖泉門,清代稱振武門。在今交通街與瑞金中路交匯處。舊時門外多為菜地,市西一帶只有幾戶人家,河岸皆為稻田,城門不很熱鬧,但到市西的桂月寺、華家松山、後期的慈母園等都要由此經過。有門聯:「近聽河聲宜洗馬,遠窺山意欲搏獅」。
北門:明代稱柔遠門,明代稱布德門。在今噴水池,是舊城與新城的分界線,也是連接舊城和新城的通道。1927年周西成主政貴州,修城內馬路,城門被拆除,南北遂貫通。1929年毛光翔在此築台塑周西成銅像一座,俗稱「銅像台」,解放後改建為街心花園,如今成為各民族節日的慶典場所。有聯曰:「笙歌十里市中市,冠蓋千家城外城」。
威清門:俗稱威西門,在今威清路,即黔靈西路上端。因此門可通威清衛(即今之清鎮縣。清鎮系由威清衛、鎮西衛各取一字合稱得名),有門聯:「蜂挺獅形爭巽位,嶺穿龍脈演乾爻」。
六廣門:在今中華北路與白鷺巷交匯處。此路是明代貴陽通水西的要道,由此出門可通龍場(今修文)六廣河,城門因此得名。
洪邊門:也稱紅邊門,在今普陀路與豆腐巷交匯處,因此門可通洪邊十二碼頭(即今開陽)而得名。城門聯為:「隔嶺田耕烏黨近,插雲山擁鹿疃高」。
小東門:也稱新東門,在今黔靈東路與余家巷交匯處,因次於城內之東門而得名。城門有聯:「谷播元辰農待雨,花探上巳女如雲」。寫出了城門的田園景色。

貴陽的「四閣」,現存在的只有文冒閣。其餘的皇經閣、靈官閣、玉皇閣均已消失,而其遺址今在何處,即便是土生土長的 「老貴陽」,知者已不是很多。
文昌閣:貴陽原有兩個文昌閣,一個是原建在城內府橋上的文昌閣,已不存在,早被人們遺忘。另一個就是今天依然存在的建於老東門月城上的文昌閣,該閣始建於明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取文昌名,寓文化繁榮人才昌盛之意。閣為三層、三檐、不等邊九角攢尖頂木結構閣樓,風格獨特,巍巍聳立。立於閣上,可覽在半個貴陽城景。
皇經閣:在今省府路小學內,從字面看好似皇家藏經處所。此地解放前為志道小學,並存有古建築遺痕,後經過多次翻修重建,現已完全消失。
靈官閣:在今普陀路建國巷,始建於清乾隆年間,原是二進四院大庵,拆毀時間不詳,地基上現建立幢幢大樓。
玉皇閣:在今城基路,現為城基路小學校址。玉皇閣應為道有修身之所,原古建築於1958年全部拆除,改建教室。
貴陽城外的「關」,大抵皆建於山道峽口處,多位於古代交通要道上,築有拱門和相應的房屋,派士兵把守,承擔著進入城池的重要防衛的任務。清朝末年,民國初年,貴陽又設南北二關,為徵收雜稅之所,與舊時的關作用和意義有所不同。明清時期,貴陽城外大體設有十四關。

新添關:明《貴州圖經新志》說:「新添關,在治城東南三里,貴州站在其下。」新添關因其通新添衛(今貴定縣)而得名,貴州站在今油榨街,據此可知,新添關應該在今油榨街附近,因無足跡可尋,地點待考。
圖雲關:原名油柞關、圖寧關。《貴陽府志》說:「圖雲關,在治城少南五里,舊名油柞關。」康熙四十年改圖寧,道光元年改圖雲。油柞關,古名貴陽站,位於今油榨街東端森林公園,附近有圖雲橋,石壁上存留的幾幀石刻,使得關口尚存古韻。
鴉關:俗名小關。明《貴州圖經新志》說:「鴉關,在治城北三里,群山環疊,中惟一可守。」原為貴陽通四川的驛道必經之處,舊有拱門一座,其旁有店鋪供往來客商食宿,在公路修通前,此處是貴陽北面門戶。拱門額嵌「北門鎖鑰」四字。
鳳凰關:俗稱大關。《貴陽府志》說:「鳳凰關,在城北十里,舊名大鵬關。」原為貴陽至四川驛道所經之處,後來公路不經過此地,才冷落下來。現為貴陽市烏當區野鴨鄉大關村。
蔡家關:清愛必答《黔志識略》說:「蔡家關,在治城西北五里,亦謂之響水關。」蔡家關今位於貴陽市西面,1958年於此建貴州工學院,現為貴州大學之一學區,貴黃公路由此經過。
打鐵關:《貴陽府志》說:「打鐵關,在府南百納副司打鐵寨,去府六十里,有塘。」由此推斷,打鐵關在今花溪區黔陶鄉打鐵寨,東靠黔陶,西鄰青岩,青岩至黔陶的公路由此經過。
白沙關:《貴陽府志》說:「白沙關,在府西二十八里麥西里劉家莊。西達清鎮,東通扎佐。」白沙關在古代貴陽通往修文的要道上,今屬白雲區艷山紅鄉所轄。
百達關:《貴陽府志》說:「百達關,在渾水屯。去城十七里,高入雲表。」百達關在今之貴陽西面,其北為陽關農場,南為野鴨塘,屬於野鴨鄉渾水屯村。
六沖關:《貴陽市志未成稿》記載,「城東五里曰六沖關,貴開公路經其下。」六沖關原名鹿疃關,在今茶店北面,屬雲岩區黔靈鄉。因上有童文獻修建的天主教小修院,後改精神病院而聞名,其側為貴州省植物園。
湯粑關:《貴陽市志未成稿》說:「城東三里曰湯粑關,為通黃平舊州之路。」湯粑關在今貴陽東南面,屬南明區雲關鄉,南接油榨街,東靠冒沙井,為貴陽東出口,貴新公路機場段由此經過,每日車流如潮,甚是熱鬧。
土地關:俗名大土地關,即(弘治)《貴州圖經新志》中所說的梯嶺,舊時為省城貴陽通中曹司的要道,在貴陽東南部,今屬南明區後巢鄉。
小土地關:位於土地關南面一里之處,舊時系省城貴陽通中遭遇司的必經之地,今屬南明區後巢鄉。
北關:清朝末年至民國初年,在普定路(即今之雲岩區黔靈西路基督教教堂處)設北關,為徵收雜稅之所。
南關:清朝末年至民國初年,在太平路(即今南明區新華路南明醫院處)設南關,亦為徵收雜稅之所。
老貴陽的九門四閣十四關,有的由於保護得當,遺跡可尋,尚存當年之風貌。而多數由於歷史的變遷,歲月的流逝失卻蹤影。但至今還延用著過去的名字,這些名字也許只是某種符號,人們一般也不會去考究它的歷史和內容,只有那些懷古思舊、刨根問底的人才會去關心它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伍』 九門四閣的簡介

貴陽有句俗話:沒有走遍『九門』、『四閣』,講不出『十八個獅子對面笑』、『過橋不見橋』、『過廟不見廟』這些所在,就不夠稱為『老貴陽人』
貴陽九門:老東門、新東門、大南門、次南門、大西門、威清門、六廣門、洪邊門、北門(在今噴水池一帶)。
「十八個獅子對面笑」:指上世紀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的貴陽電影院門口,兩邊各聳立著九個大獅子相對而笑。
「過廟不見廟」:指舊式貴陽有個叫孔子廟的地方,但其實並非真正的孔子廟,據傳「文革」後該地名就沒有再使用。
「過橋不見橋」:指上世紀六十年代的貴陽小十字一帶,沿貴陽電影院往大十字方向20多米處的一條側巷。
雲岩十街:一品泉(今龍井路)、二浪坡(在今小十字一帶)、三道坎(省府北路一帶)、四眼井(四川巷)、五顯廟、六座碑(民生路一帶)、齊(諧音七)家灣(今延安東路一帶)、八角岩(六廣門一帶)、九華宮(在東門外蓮花坡一帶)、大十字(今中華中路)。
南明十街:余家壩(貴陽方言將「余」讀成「一」,在今箭道街一帶)、二戈寨、三板橋、四方河、五里關(今五里沖一帶)、六洞橋(今博愛路一帶)、七里沖(與五里關對街相鄰)、八里屯(今雲關鄉一帶)、九架爐(今二醫旁一條小巷)、石(諧音十)嶺街。

『陸』 九門四閣的介紹

貴陽四閣:玉皇閣(今新華路一帶)、靈官閣(在建國巷)、皇經閣(省府路一帶)、文昌閣(在文昌路)。

『柒』 「山水之城」貴陽,包裹著多少令人神往的市井氣

貴陽有著西南城市常見的享樂精神,市井之間永遠浮動著一種活潑氣氛。來到這里的人很難不受到其感召。街頭行人商販的嘈雜聲,像是在大聲宣示著這是一座屬於市井的城市。
與城裡噴鼻的生活香氣截然相反。如果你驅車向城外走去,不管是哪個方向,半個小時之內總能看到好風景。山水景與煙火氣的有機統一,使人錯愕,摸不準這座城市的脈搏。
貴陽確乎就是這樣一座山水幻城。
1.貴陽,生氣撲面而來
貴陽人能夠24小時不間斷地吃喝玩樂,凌晨兩三點還在堵車。夜宵落幕的時候,早餐鋪子也開張了。
畫家董重在一篇博客里寫道:「這是我的城市,貴陽。多陰雨,夏天涼爽,冬天濕冷,生活在這里的人都是吃辣椒的天才,善飲酒,什麼都敢吃。這座城市不大,嘈雜,各類閑雜人等常無名頭地聚集在一起,理由當然是喝酒、玩耍。」
貴陽人愛消費、講時髦似是一種共識。這種感覺並非毫無依據。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信息,2017年,貴陽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2186元,首破3萬大關,雖然增速高於全國水準,但是數額仍比全國城鎮居民平均水平低將近12%;同年,貴陽市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達26063元,比全國平均水準還要多出1618元。
關於貴陽人的消費心理我聽到多種解釋,作家戴明賢推測這是抗戰時期「下江人」大量流入帶來的影響——「下江人」是對抗戰時期逃難而來的內地人的統稱,因其中有大量江浙難民,他們帶來的海派生活方式對貴陽以及貴州影響深遠。
還有人說這是因為貴陽集中了省內依靠資源發家的富有家族,可以類比太原,因而拉高了平均消費水準。還有人認為這是少數民族文化對貴陽的影響,相對於積攢財富,人們更看重當下的快感。也有人則直接把它歸因於虛榮與庸俗的觀念作祟。
貴陽街頭的餐飲小食店之多,流動商販之多,在中國的城市裡是排在前列的。最能感受貴陽氣氛的大概是清晨的腸旺面館,人們從窗口接來一碗撒著紅油、香臭並舉的勁道湯面,自助加滿一碟各家館子特製的酸辣泡菜,左右騰挪出位置擠擠挨挨坐下,呼嚕吃完之後各奔前程。
跟早餐店裡的食客一樣,貴陽的山山水水、樓屋街道也是那麼擠擠挨挨的。貴陽的生氣,也在於山地里的故事。
2.這里的每座山都有故事
站在黔靈山頂上向南望,收進眼底的是多半個貴陽城。山頂的亭子叫「瞰築亭」,「築」是貴陽古稱,原因有多種推測,大部分解釋為同「竹」,念二聲;貴陽還有「林城」的別號,總之,這里曾是茂林修竹之地。現在的視野里,可見的是破舊與簇新的建築密密麻麻,城市替代叢林,向上、向四邊努力生長,直到在另一座山前碰壁。
貴陽主城區位於百花山、黔靈山、南嶽山三條縱向山系之間,是兩塊不規則形狀的壩子,被群山鎖扣,被錯綜的水系切割。
黔靈山所俯瞰的雲岩區和南明區是貴陽最早的兩個城區。雲岩的名字來自山,南明取自河,自有詩意。南明河自南向東北方向流淌,包含了貴陽大半城區。城內常見山丘,突兀地間插在樓宇之間,造成視覺上的驚異效果,好像它們才是後來到達的不速之客,見縫插針地在城市中搶佔一席之地。喀斯特地形讓貴陽與山川自然緊密交錯,在中國的省會都市裡罕有,就像天神把握於股掌間的盆景。
作為省會的貴陽城市規模不大,人口數量也不多。但貴陽中心城區的人口密度其實非常高。2014年的貴陽市「疏老城建新城布局規劃」提到,貴陽一環以內(包括雲岩和南明兩區核心范圍)的人口密度將近每平方公里5萬人。同一年,香港人口分布最密集的觀塘,是每平方公里5.7萬人。都說貴陽曾經被叫作「小香港」,在這一點上,倒真是有點相似。
這樣你就能理解,緊貼一環北沿的黔靈山為什麼受到貴陽市民的鍾愛,就像是香港中環邊上的太平山,它們都與都市短兵相接,就算人們要規劃它、修整它、建築它,它們還是頑強地留存在那裡,連同樹、草、花和鳥,最終成為人們的依靠。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摧枯拉朽式的城市建設對地方文脈和生活肌理的改變是巨大的,貴州省建築規劃院的總工程師劉兆豐說:「貴陽以山水定城,不像很多平原上的城市以街巷定城,街巷沒有了,城市就死亡了。貴陽只要山水骨架還在,就可以有依託,實現城市的復興。」
貴陽不僅是被山系合圍,在城區之中也或分散或聚合著許多山丘,「每座山都有故事」。
東南方向的森林公園,受周恩來的指示成立於1960年。園區內有古跡「圖雲關」,始建於宋,曾是環繞貴陽的14個古關口之一,也是「從湖南達至貴陽的最主要通道,當時(1939—1946年)中國紅十字會總會救護總隊部、軍政部戰時衛生人員訓練所及陸軍167後方醫院、美軍第27野戰醫院全部遷到圖雲關,有3000多名工作人員和醫護人員,救治了數百萬傷病員」。
1508年,王陽明流放於現屬貴陽市修文縣下的龍場擔任驛丞,進而「龍場悟道」,提出「知行合一」的學說,這是貴陽跟中國傳統道統走得最近的一次。清嘉慶年間在貴陽市扶風山南麓修陽明祠,與民國時期修建、紀念東漢學者尹珍的道真祠,以及始於乾隆年間的扶風寺連為一體。
3.貴陽歷史的片段
貴陽的故事很多,但留下詳實記錄的卻很少。
貴州是古人類遺址分布豐富的省份,迄今已經發現的遺址中,舊石器時代最多,以貴州北部、西部和貴陽所在的中部最為密集,通常沿河流分布;到新石器時代減少,至商周變得零星。有學者推測貴州古時溫暖,植被動物眾多,方便采擷捕獵,喀斯特地形又為穴居提供了方便。當人類的生產方式向農業過渡時,這些便利條件卻成為劣勢。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牂牁大姓」就是漢代移入的三蜀大姓、漢代將領與當地土酋的結合。更具體的例子是,以暴力平定苗疆的顧成,其第六代後人顧良相因不忍帶領明軍進剿黔東南、屠戮無辜,而逃入苗疆,改苗名「邦迪」,取苗女文氏,按照父子連名的方式傳承至今。
1282年,元朝建「順元城」為貴陽建城起始。順元城築有土牆,面積僅有一平方公里,相當於一個關卡。
貴陽真正作為一個城市發展還是在明代。
此前,關於貴陽的記述大多見於文獻,真正的實物很少,大量物證還是明清之後的遺存。明初明軍平定雲南,需要借道貴州,於是修建驛路,沿途屯軍,大量移民。貴陽因為地理位置居中,成為驛路的樞紐,形成現在貴陽城的雛形,自此貴陽和貴州真正並入中國歷史的主流。
明清以來貴陽中心城區的相對地理位置和范圍幾乎沒有大的變動。老貴陽府城有九門四閣,奠基於明代。紫林庵、大十字與噴水池大致以老城的西門、城中心和北門為坐標。
貴陽曾有「黑羊箐」的古稱,據說來自彝語。而在貴陽、花溪附近苗族的詩歌中,「格洛格桑」是反復出現的詞彙,「格洛」指花溪,「格桑」指貴陽,「格洛格桑」是苗族人對貴陽地區的命名。
貴州是百越、百濮、苗瑤與氐羌先民融合分化之地,只是要尋找他們在貴陽留下的痕跡,所得的零星證據都很模糊。元代以前一直到夜郎和牂牁,貴陽本地的歷史大段留白,無法勾連出連續的畫面。
一直到清朝中葉以後,貴陽的漢族人口才超過少數民族人口,漸漸成為漢族占據主流的城市。就像所有的人類歷史一樣,這一過程既有自發流動,也有文治武功。貴陽名勝甲秀樓前曾立有鐵柱兩根,分別為清雍正時期的雲貴總督鄂爾泰平定苗民起義,以及嘉慶年間雲貴總督勒保平定布依族起義後,用收繳的兵器鑄成。
4.被「統一」的移民
近百年來,對貴陽影響最為深刻的大變動都跟人口遷徙有關:一是抗戰時期躲避戰亂的人口;二是新中國成立後工業建設遷入的人口;三是「三線建設」遷入大批企業。
根據1953年全國第一次人口普查,雲岩、南明兩區的人口僅27萬人,是同期北京的10%、上海的4%。而1953—1960年遷入人口達25萬人,僅1958年大招工就遷入18萬人。1964—1978年「三線建設」凈遷入人口也達20萬人以上。到了1982年,貴陽全市人口增至132萬人(雲岩、南明兩區合計為79萬人)。
2010年之後,貴陽曾經以幾個超大樓盤——城市綜合體引起輿論矚目,其中規模最龐大的花果園,根據《貴陽晚報》報道:入住人口50餘萬人,日均人流量100萬人次,日均車流量31萬輛次。從那裡經過,如同鴿籠的摩天高樓毗連成片,游弋其中如同體驗AR版的科幻電影。僅花果園一個樓盤的吞吐量就可以與新中國成立後的幾次大移民相提並論。
貴陽經濟的生機受惠於中央與地方政府的政策傾斜,舉目皆是生態文明、大數據的藍圖與成就。貴州省大數據中心管理局副局長景亞萍在2017年的一次公開演講中說:貴州省大學生的迴流指數名列全國第七,回省創業的大學生要比出省創業的多217%;而貴陽是僅次於深圳、全國最年輕的城市之一;2017年,貴州GDP增長10.2%,增速連續7年全國前三。曾經以窮困聞名的省份,現在似乎要打翻身仗了。
歷史總有回響。
高速公路與鐵路的建設對比當年驛路的鋪設;城市化大量吸納人口對比歷史上的移民潮;當富士康挖空了三座山,把數據中心建在貴安新區的山洞裡時,不由讓人聯想到「三線建設」時那些遷移到貴陽山區的軍工廠——在工業文明朝互聯網轉向時,貴陽天然的地理環境再次發揮出優勢,彷彿是對舊石器時代的呼應。
一地人有一種特點是過度簡化的描述,接近於偏見,離謬誤不遠。但環境對人的塑造又是顯見的,會埋伏在你的體內,隨著年歲彰顯。戴明賢講貴陽人——可以說所有貴州人——具有山民性格:他們不事張揚,所以好山好水好人才不為外界所知;他們耿直倔強,用方言講是「牯」,當這個為牛分類的名詞被用作形容詞時,其意涵有了微妙的變化,包含了豐富與生動的形象。
如今的貴陽人,向上追溯一至兩代,有不少人都可被稱為移民。但是把時間軸線放長,哪座城市又不是移民構成的呢?那些從幾萬年前到現在持續流動至貴陽的人們,最終被酸湯、辣椒和好酒統一了口徑,被低調濕潤的氣候改造了面貌,被包圍著的山川塑造了個性。
如果以明代建城作為現代貴陽的起始,那麼這座「牯」而「有骨」的城市正迎來600年以來的大變局。
本文取自《地道風物·貴州》,原文有增減、改動。

『捌』 貴陽大南門是古跡嗎

大南門也叫老南門,是過去九門四閣之一的門,隨著城市的發展建設,九門已消失,只剩下地名而已。所以大南門現在不是古跡,但附近有甲秀樓古建築群

『玖』 貴陽有幾個塔幾個閣幾個門

東門城牆一段

城牆在中國至少有

5000年的歷史,貴陽老城牆在歷史上經歷了不斷的演變,先後建有「九門四閣」。隨著歷史的變遷,貴陽老城牆和「九門」已淹沒在時光的塵埃之中,不復存在。「四閣」僅余文昌閣,靜卧於東門一段殘垣之上。
歷史上的貴陽城,據清乾隆《貴州通志》記載:貴陽府城,即元順元城,順元舊設土城,東、西、南三面與今城同,北面僅至鍾鼓樓(今王家巷口)。
真正形成貴陽老城基本格局的是明朝兩次修築的貴陽石城。第一次是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修建貴陽的內城,周圍九里七分,共建五座城門,東稱武勝門,南稱朝京門,西稱聖泉門,北稱柔遠門,次南稱德化門。第二次是明天啟六年(1626年),雲貴總督張鶴鳴、貴州巡撫王瑊在北門外增砌外城600 多丈,設威清門、六廣門 、洪邊門 、小東門四門。清初,為了抹掉前朝痕跡,樹立清王朝正宗思想,地方政府將明朝的城門名稱進行了更改。康熙《貴州通志》記載:門五:東曰昭文,南曰迎恩,西南曰廣濟,西曰振武;北曰布德。水關二:東北有池,西南一帶濱河。
東門稱為昭文門,城牆上又有文昌閣,城外風景極佳,所以成為人們踏青游覽,享受春光的好去處。(清)王覆升《春日同人集飲文昌閣看桃李》一詩寫道:「花氣襲衣裙,晴光透林壑。郊原浮青蔥,桃李遍城郭。」描繪的就是東門的美好景色。
南門稱為迎恩門,在今新華路上的南明橋頭處。
西南為廣濟門,對廣濟門所處的地勢,有詩描繪:「排闥雙峰青對峙,繞城二水翠交流。」
「近聽河聲宜洗馬,遠窺山意欲搏獅。」寫的就是西門了。西門為振武門,就在現在的大西門。
北門為布德門,今噴水池。在修築外城後,北門已起不到什麼作用,逐漸成了集市的場地。「笙歌十里市中市,冠蓋千家城外城。」對聯點出了當時北門的場景。

威清門內正陽街街景

威清門俗稱威西門,是外城的西門,從此門出可通威清衛(今清鎮)。
六廣門,從此門出可通六廣(今修文)。「關雄北控三巴遠,江險西圍六廣深。」 這條路是明代通水西的要道。到後來,六廣門變為貴陽一個集中賣水場所。城門外原是一大片桑樹林,楊森任貴州省主席時,把桑樹砍了,建起了體育場,就是現在的六廣門體育場。
洪邊門,從此門出可通洪邊十二碼頭(今開陽),《黔詩紀略》載有一首題為《出洪邊門》詩:「重來下馬叩荊扉,半畝荒園蝶亂飛。橋北數家留過客,青山如舊主人非。」
小東門,是因為次於內城之東門,由於外城建築時間較晚,小東門俗稱新東門。
經過洪武和天啟年間兩次興建,貴陽城垣已全部建成,它的形狀,南北長,東西短,猶如一個不規則的橢圓形。
貴陽城在以後的歲月里數毀數修。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雲貴總督趙廷臣、貴州巡撫卞三元重建內城,並將內城城牆在原來的基礎上增高了三尺,使之高達二丈五尺。乾隆六年(1741年),總督張廣泗改建外城。在這之前,雲貴總督甘文焜已經重修了外城,外城城牆高二丈,頂厚八尺,底厚一丈。
嘉慶十四年(1809年),貴陽地震,東城牆被震裂四十多丈,不久即修復。
辛亥革命後,由於現代武器的廣泛使用,城堡在軍事防守上的意義不大,反而有礙於城市交通,貴陽城垣進入了拆棄的時期。
民國16年(1927年),老北門城樓西南角由於年久失修,受雨水沖刷而傾塌。當時正值周西成修建城內馬路,嫌北門橫亘不便,遂命將內城北門一帶隔離外城的城牆一律拆去,辟廣場布置綠地,這是貴陽拆城之始。周西成死後,在此樹立周西成銅像,稱為銅像台。貴陽解放後,人民政府拆除銅像,並將廣場拓寬,裝置噴泉以點綴街景,地名改稱噴水池。
民國25年(1936年),當時政府修建大西、威清、六廣門穹洞,拆去各城門上譙樓,改修碉堡。同年,又在大西門側另闢一門,稱中山門。於是,由城內之中山公園前可過此門直達金鎖橋。民國26年(1937年),抗日戰爭開始,內遷機關、廠礦甚多,貴陽人口驟增,市面繁榮,遂拆除大南門月城,辟為廣場,以利交通,封閉原大南門,在其側另闢一門,名為中正門。民國27年(1938年),今中山路東段,從小十字起修建馬路,在原老東門側牆拆開一口,直對東山,使中山路延伸,接通環城馬路。至此老城之西門、南門、東門雖仍有門,但已非原來的城門。
民國28年(1939年)2月4日,日本飛機轟炸貴陽,炸毀市街十餘條,死傷數千人。以後,為便於老百姓疏散,在老東門與中正門之間,增闢禹門、指月、會文三門;老東門與新東門之間增闢忠烈、三民二門;新東門與洪邊門間增闢虎門;六廣門與威清門間增闢霽雲、樂群二門;威清門至大西門間增闢世傑、飛山二門。並築路以通城外,使城內的出口通道增多。
民國35年(1946年),省主席楊森兼貴陽市長,以拓展市區,便利交通為由,下令拆除全部城牆,城基路即當時北門至威清門城牆拆除後在其基礎上修建馬路而得名。貴陽老城牆現僅在東門、都司路等處有殘留痕跡,近年作了修復,由此可窺其一斑。
貴陽的城牆,自元順帝至正年間(約公元1349年前後)的土城算起,至民國35年(1946年)拆除為止,經歷了元、明、清三個王朝和民國共四個歷史時期,巍然屹立近600年。
貴陽城裡,有許多樓閣,由閣來講,以文昌閣、玉皇閣、靈官閣、皇經閣「四閣」較為著名。
文昌閣在貴陽東門月城內,地處文昌街。始建於明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目的是為了倡文教、培風水。文昌閣分為三層,上層祭祀奎星,中層祭祀文昌,下層祭祀武安王(關羽)。
「文昌」原是指天文歷法中星官的名稱,後衍生為主管功名、祿位的神,在封建社會,成為讀書人崇祀的神。清朝康熙八年(1667年)、三十一年(1692年),雍正年間(1723年—1735年),乾隆六年(1741年),嘉慶四年(1799年),道光元年(1821年)、二十二年(1842年)多次對文昌閣重建維修,以培養文風、鼓勵讀書人走科舉取士之路。
除了供奉文昌魁神,貴陽百姓認為建文昌閣也是為培風水。清貴州巡撫馮光熊撰《重修東門文昌閣碑記 》中一開始便說:「會城諸山來自修文之木閣箐,綿亘數十里,至扶風山而一峰矗立,形家所謂木筆文星者也。南拱棲霞,北環相寶,若張兩翼,蟮蜒而赴東門 ,脊起平岡,實扼全黔之盛,昔人相陰陽,建閣三層……培地脈,意良善也。」其意為將文昌閣建東門的月城上是因龍脈由修文來到貴陽東門,地勢就逐漸下降,由東向西傾斜,為了不使龍脈在東門斷氣,所以建文昌閣於東門月城上。城高又加閣三層,就可以幫助龍勢「聳拔」起來。
今文昌閣還保存有道光年間刊刻的一塊《美盛相傳碑》,碑中說:「竊思東隅乃黔人脈總處,風水攸關。」所以修建文昌閣有「培地脈」的意思。
玉皇閣在貴陽城裡有兩座,一座在現今新華路,另一座在城基巷現城基路小學。城基巷的玉皇閣又名永福觀,是在清康熙時候建造的,原來有文昌殿在裡面。
靈官閣在普陀路側建國巷,清代建,祀王善,俗稱王靈官。
皇經閣在現在的省府路上,建於清代。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宣統三年(1911年)、民國2年(1913年)、民國12年(1923年)都對其進行了改造,現在它已成為省府路小學。

民國時期的文昌閣

塔只知道紀念塔

『拾』 你知道貴陽「九門四閣十三關」中的大關在哪裡嗎

大關又稱鳳凰關、大鵬關,在古代是從六廣門出了貴陽城經過小關城門洞之後,通往遵義、四川方向上的官道所必經的第二道關卡,因此也是一處非常有名的關隘,屬於貴陽盆地周圍的「十三關」之一。貴陽「十三關」中的大多數關隘,都只是兩山夾一峽口,沒有什麼建築遺跡,但是小關與大關至晚在清代都建有像城門一樣的關城與城牆,小關城門洞至今尚在,可惜大關的城門卻已經倒塌了,僅有石基還可辨認。現在很少有人知道這個大關遺址,其實位置並不偏僻,就在觀山東路小關特大橋西頭的大關村裡,關口下的斜坡上,還有一小段古驛道遺跡尚可辨認。

改哥經常乘車經過大關村,之前卻一直不知道這處古跡居然留存了下來,直到前幾年在《貴陽地名故事》叢書上看到相關照片,才專門前往實地尋訪這處古跡。在大關村裡問路時,剛巧有位坐在家門口歇息的老伯知道大關關口的所在。老伯怕改哥找不到具體位,指過路之後,過了一會兒又急急忙忙追來,親自確認路兩邊的殘牆就是大關的關城。

那位胖胖的老伯,還非常熱心地進行了解說,從前古驛道的走向,現在已修成了大關美食村的排污溝,一直通往位於半山腰的污水處理廠。排污溝旁依稀可見一些磨得圓滑的石板,想來一定就是古驛道上的舊物了。

老伯又說,大關的關城之上,以前是有城樓的;關口這里,左邊曾經有一口古井,原址已經被覆蓋了,現在成了某家飯館的地基;關口右邊的房子處,以前是一座不大的三王廟(或山王廟)。有井有廟,想必大關這里在古代應該就住有不少居民了。

老伯說,離這里不遠之外,因為修貴陽高鐵北站而搬遷的那個村莊,以前叫做太平哨,寨子後面的蒼翠山峰名為翠峰山,曾有一座古廟叫翠峰寺,這跟改哥在《貴陽市烏當區地名志》上查到的資料完全吻合。老伯還講了當地的傳說:清朝康熙年間,赤松和尚在黔靈山修建弘福寺的時候,就是從相距不遠的翠峰寺搬取過去的建材,這可是在任何文史資料上都沒有記載的喲。沒想到前來尋訪大關遺址,還意外收獲了這么一段聞所未聞的民間口頭歷史。

關口石垣下面的排污溝旁,尚有一段殘存的古驛道依稀可辨。

希望相關部門能夠對大關遺址引起重視,這處文物點離大關美食村和尋夢谷山莊都不遠(那位老伯還說了,有不少在村裡餐館吃飯的遊客,飯後會選擇走近路去尋夢谷玩,也會經過大關遺址),如果能夠把大關遺址列為文物保護單位,並立一塊解說石碑,就能夠讓來此遊玩消費的客人順便也了解一點貴陽的歷史,感受大關村深厚的歷史底蘊。

《貴陽地名故事4》這本書上,有一篇趙修朝先生的文章提及了大關的歷史,說這里是明代建立的老鴉關堡,隸屬於貴州衛左千戶,怪不得曾經有井又有廟呢。文中附帶的那幅照片應該是前些年拍攝的,時間剛好在大關村發展美食產業之前,還沒有修建排污管道,所以關樓遺址前的那段古驛道還比較完好。

可以跟改哥拍的照片對比一下變化

下面附上大關遺址附近的衛星地圖

如果乘坐公交車前往,可在48路、58路、70路、262路、281路大關站下車,然後從車站旁的路口進入大關村,遇到岔路向右往山下走幾步在路的盡頭就可以看到大關殘牆了。

想要自駕前往的朋友,也可把車停在尋夢谷山莊門口的停車場,然後沿著旁邊的排水溝即古驛道走嚮往山上走幾十米,就能看到大關遺址了。

其實乘車從貴陽老城區到觀山湖區經過小關特大橋時,在西北側橋頭上就能俯瞰到這兩堵石牆,只是來來往往的匆匆過客,可能都不知道它的存在吧。

閱讀全文

與貴陽九門四閣名字由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我的世界怎麼改馬的名字好聽 瀏覽:355
謝梓汐名字打分 瀏覽:793
最好聽的陳字開頭的名字 瀏覽:879
不錯的英文名字男孩 瀏覽:45
五行木配水女孩名字 瀏覽:372
大眾名字男孩 瀏覽:628
楊思彤鼠年女孩名字好嗎 瀏覽:862
呂子開頭三個字的名字 瀏覽:311
黃樂琪的名字五行屬性 瀏覽:132
園區起名 瀏覽:767
水配什麼名字好聽 瀏覽:406
穿越火線近戰武器名字大全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428
跟妝工作室名字英文 瀏覽:537
葉艷華名字如何打分 瀏覽:198
趙姓紹字輩男孩名字鼠年 瀏覽:751
姓李字五行屬什麼名字好 瀏覽:150
測試你在古代叫什麼名字游戲 瀏覽:462
尚姓起名字大全2020鼠寶寶大名 瀏覽:420
兩個字好聽的名字女生帶陌字 瀏覽:99
五行喜火缺水怎麼起名字 瀏覽: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