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我國各種橋介紹以及名字的來歷
中國古代十大名橋
內容:
我國歷代能工巧匠所建的橋梁不計其數,流傳至今,已成為一種豐富的旅遊資源,其中有十大名橋不可不知。
五亭橋:位於江蘇揚州瘦西湖內,橋基由12條大青石砌成,橋身為拱圈形。由3種不同的圈洞聯合,共有15孔,孔孔相通,橋上置有五亭,而且亭之間又以廊相連。
盧溝橋:坐落在北京廣安門西南約10KM之處,該橋因跨越在盧溝橋上因而得名盧溝橋。全橋均用白石建成,兩邊石欄雕柱各140根,石柱頭上雕有蹲伏形態各異石獅子485隻。
鐵索橋:位於四川省瀘定縣城西大渡河上,以9根鐵鏈鋪以木板構成,左右兩側各安兩根鐵鏈當扶手,鐵鏈粗如碗口,每根長150M左右,重約1T。
廣濟橋:俗稱汀子橋,位於廣東省潮州東門外,是我國古代一座集交通集市於一體的綜合橋,也是世界上第一座可開關的活動式石橋,自古有「一里長橋一里市」之稱。
安平橋:位於福建省晉江縣的安海鎮,建於宋代,當地人俗稱「五里橋」。橋面由7條。大石板鋪成,橋頭有五層六角磚砌成的寶塔一座,此橋為古代跨度最大的梁式石橋,有「天下無此長橋」的美稱。
趙州橋:位於河北省趙縣城南交河上,為一座空腹式的單孔圓弧石拱橋,橋面寬10M,兩邊42塊橋欄板上,都有精刻的龍獸浮雕。
十字橋:位於山西省太原市西南約15KM的晉祠內。橋梁為十字形,建於魚沼之上,又名魚沼飛梁。全橋由立於沼中的34根鐵青八角石支撐,柱頂又有柏木斗拱與縱、橫梁連接,上鋪十字橋面,兩側有漢白玉石欄桿。
風雨橋:坐落在廣西三江縣程陽村邊的林溪河上,全橋為石墩木面瓦頂結合而成。橋上建有五座寶塔形狀的樓亭,可避風雨。整座橋無一鐵釘,全用桁槽接,它斜穿直套、縱橫交錯,十分精緻牢固。
玉帶橋:此橋位於北京頤和園內,全橋用漢白玉石建成,拱圈為蛋形,兩側雕刻精美的欄板和望柱,通體潔白、線條流暢。遠望猶如一條玉帶點綴在碧波粼粼的昆明湖上,被遊客贊為「海上仙島」。
五音橋:位於河北省東陵順治帝孝陵神道,此橋兩側裝有方解石欄板126塊,敲擊時能發出叮叮咚咚的悅耳音樂,包羅我國古代聲樂中宮、商、角、征、羽五音,所以稱此橋為「五音橋」。
漫話中國古橋
中國北宋時期的"飛橋"(也稱虹橋)北宋張擇端名畫《清明上河圖》,描繪公園1111-1125年寧都汴京(今河南開封)汴水上的虹橋。這座拱式木橋建於宋·慶歷間(1041-1048),以三桿構架與四桿構架相間排列,節點貫穿橫梁,互相固結,構成板拱:四桿構架的兩端嵌固於由巨石疊砌而的台座中,構成無較拱。其特有的結構形式是高度想像力和構思取得的成果,已聞名於世。
玉帶橋 :位於北京頤和園昆明湖西堤上,是一座單孔石拱橋,建於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全橋用漢白玉琢成,主拱圈採用蛋形尖拱,配以雙向反彎曲線的橋面,宛如駝峰高聳,玉帶票揚,俗稱駝背橋。這座橋凈跨徑11.38米,為取得通航凈空,拱矢特高,約7.5米,橋下曾通行小火輪船,供清慈禧游園使用,以纖鄉、挺拔、輕巧為其特色。
永慶橋位於三魁鎮戰州下溪坪村。建於清嘉慶二年(1797年),全長33米,寬4.5米,離水面高8米。為伸臂式木廊橋,橋墩青石砌築,上置二層直角相交的挑梁木,面鋪行道橋板,有廊屋12間,明間為二層重檐樓閣,內設扶梯上下,屋面四翼高翹,造型雅朴,是泰順縣優美的古代木廊平橋。
浙江湖州市南潯宋代古橋通津橋,清嘉慶三年(1798)重建,俗稱大橋
浙江湖州市南潯明代洪濟橋,洪濟橋明萬曆時地方誌中已有記載,俗稱新橋
三條橋位於羊溪、洲嶺二鄉界溪上,通壽寧。舊瓦有「貞觀」年號。現橋為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年重建,解放後縣文博部門查舊瓦沿有宋「紹興」年號(約為1137年)。橋長32米,寬3.96米,高9.55米,單跨21.26米,橋屋單檐如弓,為木拱廊橋結構。
薛宅橋:始建於明,長51米,寬5.2米,高10.5米,單跨29米,橋屋14間,此橋跨梁長而斜度大,橋頭坡度30多,是泰順縣內橋面坡度最大的木拱廊橋,造型古樸,被載入《中國橋梁史話》一書。
程陽橋又叫永濟橋、盤龍橋,建於1916年,是侗寨風雨橋的代表作,是目前保存最好、規模最大的風雨橋,是侗鄉人民智慧的結晶,也是中國木建築中的藝術珍品。這座橫跨林溪河的木石結構大橋,有5個石砌大墩,橋面架杉木,鋪木板,橋長64.4米,寬3.4米,高10.6米,橋的兩旁鑲著欄桿,好似一條長廊;橋中有5個多角塔形亭子,飛檐高翹,猶如羽翼舒展;橋的壁柱、瓦檐、雕花刻畫,富麗堂皇。整座橋雄偉壯觀,氣象渾厚,彷彿一道燦爛的彩虹。它的建築驚人之處在於整座橋梁不用一釘一鉚,大小條木,鑿木相吻,以榫銜接。全部結構,斜穿直套,縱橫交錯,卻一絲不差。橋上兩旁還設有長凳供人憩息。
安濟橋位於趙縣南門外約3公里的洨河上,為古代中國南北交通要道上的一座單孔石栱橋,是隋大業年間(公元605年至617年)在匠師李春的主持下建造的。趙縣古稱趙州,古安濟橋又稱為趙州橋。
蘇州寶帶橋全長316.08米,橋面寬4.1米。始建於唐元和十四年(819),因蘇州刺史王仲舒為建橋捐助玉寶帶而得名。後屢經興廢。明正統十一年(1446)重建。1863年,英國侵略軍拆毀該橋大孔,造成北端26橋孔均塌毀。日軍侵華時期,曾炸毀南端6孔。1956年,按明代形制規模重修了此橋
盧溝橋是北京地區現存最古老的一座聯拱石橋。盧溝橋工程浩大,建築宏偉,結構精良,工藝高超,為我國古橋中的佼佼者。橋全長266.5米,橋面寬綽,橋身全用堅固的花崗石建成,下分11個券孔,中間的券孔高大,兩邊的券孔較小。10座橋墩建在9米多厚的鵝卵石與黃沙的堆積層上,堅實無比。橋墩平面呈船形,迎水的一面砌成分水尖。每個尖端安裝著一根邊長約26厘米的銳角朝外的三角鐵柱,這是為了保護橋墩,抵禦洪水和冰塊對橋身的撞擊,人們把三角鐵柱稱為「斬龍劍」。在橋墩、拱券等關鍵部位,以及石與石之間,都用銀錠鎖連接,以互相拉聯固牢。這些建築結構是科學的傑出創造,堪稱絕技。由於橋上石獅多得叫人無法數清楚,因而北京地區流傳著一句歇後語:「盧溝橋上的石獅子——數不清」。1961年,文物工作者採用編號的辦法,共清點出石獅485頭。1984年。又一次核查,查清橋上的石獅多達489頭。
洛陽橋,又名萬安橋。位於泉州城東13公里,是我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與北京的盧溝橋,河北的趙州橋,廣東的廣濟橋並稱為我國古代四大名橋.早在北宋,我們的先民就以驚人的毅力和無窮的智慧,創造了一種直到現代才被人們所認識的新型橋基——筏型基礎。所謂的筏型基礎就是沿著橋梁中軸線的水下底部拋置大量的石塊,形成一條連結江底的矮石埕作橋基,然後在上面建橋墩,這種建造方式對中國乃至世界造橋科學都是一個偉大的貢獻。為了鞏固橋基,在橋下養殖了大量的牡蠣,巧妙地利用牡額外殼附著力強,繁生速度快的特點,把橋基和橋墩牢固地膠結成一個整體,這是世界造橋史上別出心裁的「種蠣固基法」,也是世界上第一個把生物學應用於橋梁工程的先例。
廣濟橋,位於潮州古城東門外,扼控閩粵,向為交通要津,全長518米。因傳說當年「八仙」之一的韓湘子曾在橋畔的石碑上書「洪水止此」,故此橋又俗稱湘子橋。廣濟橋集梁橋、拱橋、浮橋於本體的建築風格,在中國橋梁史上獨具匠心。並被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譽為「世界上最早的開合式橋梁」,廣濟橋是中國古代著名橋梁之一,始建於南宋乾道六年(1170),歷時57年建成,全長515米,分東西兩段18墩。中間一段寬約百米,因水流湍急,未能架橋,只用小舟擺渡,時稱濟州橋。明朝重修,增建六墩,共24墩。橋墩用花崗石塊砌成,是中國橋梁建築中的一份寶貴遺產。
『貳』 風雨橋因什麼得名
風雨橋流行於湖南、湖北、貴州、廣西、重慶等地。由橋、塔、亭組成。全用木料築成,橋面鋪板,兩旁設欄桿、長凳,橋頂蓋瓦,形成長廊式走道。
塔、亭建在石橋墩上,有多層,檐角飛翹,頂有寶葫蘆等裝飾。因行人過往能避風雨,故得名。
『叄』 風雨橋的歷史淵源是什麼啊
風雨橋(wind-rain bridge)
侗族獨有的橋。流行於湖南、湖北、貴州、廣西等地。由橋、塔、亭組成。全用木料築成,橋面鋪板,兩旁設欄干、長凳,橋頂蓋瓦,形成長廊式走道。塔、亭建在石橋墩上,有多層,檐角飛翹,頂有寶葫蘆等裝飾。因行人過往能避風雨,故名。
簡介
風雨橋亦稱花橋。是侗族的一種交通風俗。流行於湖南、湖北、貴州、廣西等地。多建於交通要道。方便行人過往歇腳,也是迎賓場所。通常由橋、塔、亭組成。用木料築成,靠鑿榫銜接,風格獨特,建築技巧高超。建橋時,不用一顆鐵釘,只在柱子上鑿通無數大小不一的孔眼,以榫銜接,斜穿直套,縱橫交錯,結構極為精密。其堅固程度不亞於鐵、石橋,可延二三百年而不損。橋面鋪板,兩旁設置欄、長凳,形成長廊式走道。石橋墩上建塔、亭,有多層,每層檐角翹起,繪鳳雕龍。頂有寶葫蘆、千年鶴等吉祥物。歷來由民眾集資、獻工、獻料建成,橋頭立石碑,鐫刻捐資、獻工料者姓名,建造風雨橋現已成侗鄉的一項公益事業。
『肆』 恩施風雨橋簡介
恩施風雨橋2004年3月建成,位於恩施境內清江河之上,連接清江東西兩岸。東臨施州大道,西接鳳凰山森林公園,是人行橋。
主橋分為上下兩層,一層是人行橋面,橋寬約18米,橋長約96米;二層是「清和園」茶樓。整座橋既有古老風韻和民族特色,又具現代氣息和人行景觀。
恩施風雨橋
地址:恩施市其他施州大道清河園
交通:
鳳凰山公園-公交站81米
途徑公交車:8路內環8路外環18路29路內環29路外環31路內環31路外環
『伍』 風雨橋的由來
風雨橋,又稱回龍橋、花橋,是侗族建築中最具特色的民族建築之一。侗寨多修在河溪兩旁,跨水而居。故出現了石拱橋、石板橋等,而最具民族特色的便是風雨橋。
風雨橋多跨河而建,整個橋身不用一釘一鉚以及其他鐵件,皆以質地耐力的杉木鑿榫銜接。風雨橋集橋、廊、亭、塔、樓、閣的建築特色於一體。橋狀似長廊,兩側有凳,遭風遇雨,行人可以在上面躲避,故名風雨橋。關於風雨橋的來歷,還有這樣一段美麗的傳說。
古老的時候,侗家住在半山坡上,其中有一個小山寨,只有十幾戶人家。山寨里有個後生,名叫布卡,妻子名叫培冠。夫妻倆十分恩愛,形影不離。兩人幹活回來,一個挑柴,一個擔草,一個扛鋤,一個牽牛,總是前後相隨。這培冠長得十分漂亮,夫妻兩人過橋時,河裡的魚兒也羨慕地躍出水面來看他們。
一天早晨,河水突然猛漲。布卡夫婦急著去西山幹活,也顧不了許多,同時往寨前的小木橋走去。正當他們走到橋中心,忽然刮來一陣大風,將培冠刮落河中。布卡睜眼一看,妻子不見了,他就一頭跳進水裡,潛到河底。可是,來回找了幾圈都沒有找到。鄉親們知道了,也紛紛趕來幫他尋找,可是找了很長時間,還是找不到培冠。
原來河灣深處有一個螃蟹精,把培冠卷進河底的岩洞里去了。忽然,螃蟹精變成一個漂亮的後生,要培冠做他的老婆,培冠不依,還打了他一巴掌。他馬上露出兇相威脅培冠。培冠大哭大罵,哭罵的聲音從河底傳到上游的一條花龍耳朵里。
這時風雨交加,浪濤滾滾,只見浪頭里現出一條花龍。花龍在水面上打了一個圈,向河底沖去。頓時,河底「骨碌碌骨碌碌」的響聲不斷傳來,大漩渦一個接一個飛轉不停。原來花龍是在與螃蟹精展開大戰。經過一番撕殺,花龍終於打敗螃蟹精,救出了培冠。
上岸以後,培冠對布卡說:「多虧花龍搭救啊,大家這才知道是花龍救了她,都很感激花龍。這時,花龍已往上游飛去了,還不時向人們頻頻點頭。
這件事很快傳遍了整個侗鄉。大家把靠近水面的小木橋改建成空中長廊似的大木橋,還在大橋的四條中柱刻上花龍的圖案,祝願花龍常在。空中長廊式的大木橋建成以後,舉行了隆重的慶賀典禮,非常熱鬧。這時,天空中彩雲飄來,形如長龍,霞光萬道,眾人細看時,正是花龍回來看望大家。因此後人稱這種橋為回龍橋。有的地方也叫花橋,又因橋上能避風躲雨,所以又叫風雨橋。
『陸』 侗家風雨橋得名的原因是什麼
我是廣西三江人,我們縣有很多風雨橋、鼓樓等,風雨橋是古代人在橋的基礎上搭建木樓,渡河的同時可以遮風擋雨,因此得名「風雨橋」,後著名詩人郭沫若到我們三江程陽風雨橋遊玩,並為其提名「程陽永濟橋」從此三江侗族風雨橋、鼓樓等聞名。今年2010年三江政府投資3200萬人民幣在三江縣城古宜鎮按照古老風雨橋樣式興建三江二橋,並取名為「三江風雨橋」。歡迎前來觀賞!
『柒』 風雨橋的名字是怎麼來的
風雨橋(wind-rain bridge)是侗族獨有的橋。流行於湖南、湖北、貴州、廣西等地。由橋、塔、亭組成,全用木料築成,橋面鋪板,兩旁設欄桿、長凳,橋頂蓋瓦,形成長廊式走道。塔、亭建在石橋墩上,有多層,檐角飛翹,頂有寶葫蘆等裝飾,被稱為世界十大最不可思議橋梁之一。因為行人過往能躲避風雨,故名風雨橋。
『捌』 風雨橋的來歷
風雨橋,又稱回龍橋、花橋,是侗族建築中最具特色的民族建築之一。侗寨多修在河溪兩旁,跨水而居。故出現了石拱橋、石板橋等,而最具民族特色的便是風雨橋。
風雨橋多跨河而建, 整個橋身不用一釘一鉚以及其他鐵件,皆以質地耐力的杉木鑿榫銜接。風雨橋集橋、廊、亭、塔、樓、閣的建築特色於一體。橋狀似長廊,兩側有凳,遭風遇雨,行人可以在上面躲避,故名風雨橋。關於風雨橋的來歷,還有這樣一段美麗的傳說。 古老的時候,侗家住在半山坡上,其中有一個小山寨,只有十幾戶人家。山寨里有個後生,名叫布卡,妻子名叫培冠。夫妻倆十分恩愛,形影不離。兩人幹活回來,一個挑柴,一個擔草,一個扛鋤,一個牽牛,總是前後相隨。這培冠長得十分漂亮,夫妻兩人過橋時,河裡的魚兒也羨慕地躍出水面來看他們。 一天早晨,河水突然猛漲。布卡夫婦急著去西山幹活,也顧不了許多,同時往寨前的小木橋走去。正當他們走到橋中心,忽然刮來一陣大風,將培冠刮落河中。布卡睜眼一看,妻子不見了,他就一頭跳進水裡,潛到河底。可是,來回找了幾圈都沒有找到。鄉親們知道了,也紛紛趕來幫他尋找,可是找了很長時間,還是找不到培冠。 原來河灣深處有一個螃蟹精,把培冠卷進河底的岩洞里去了。忽然,螃蟹精變成一個漂亮的後生,要培冠做他的老婆,培冠不依,還打了他一巴掌。35sk.com他馬上露出兇相威脅培冠。培冠大哭大罵,哭罵的聲音從河底傳到上游的一條花龍耳朵里。 這時風雨交加,浪濤滾滾,只見浪頭里現出一條花龍。花龍在水面上打了一個圈,向河底沖去。頓時,河底骨碌碌骨碌碌的響聲不斷傳來,大漩渦一個接一個飛轉不停。原來花龍是在與螃蟹精展開大戰。經過一番撕殺,花龍終於打敗螃蟹精,救出了培冠。 上岸以後,培冠對布卡說:多虧花龍搭救啊1大家這才知道是花龍救了她,都很感激花龍。這時,花龍已往上游飛去了,還不時向人們頻頻點頭。 這件事很快傳遍了整個侗鄉。大家把靠近水面的小木橋改建成空中長廊似的大木橋,還在大橋的四條中柱刻上花龍的圖案,祝願花龍常在。空中長廊式的大木橋建成以後,舉行了隆重的慶賀典禮,非常熱鬧。這時,天空中彩雲飄來,形如長龍,霞光萬道,眾人細看時,正是花龍回來看望大家。因此後人稱這種橋為回龍橋。有的地方也叫花橋,又因橋上能避風躲雨,所以又叫風雨橋。
『玖』 關於風雨橋的有哪些傳說
在那古老的時候,侗鄉人居住的地方還沒有平原大寨,侗鄉人大多住在半山坡上,一個小山寨,只有10幾戶人家。有個小山寨里有個小後生,名字叫布卡,他娶了一個妻子,名叫培冠。
夫妻兩人十分恩愛,幾乎總是形影不離。每次兩人幹活回來,不是一個挑柴,一個擔草。就是一個扛鋤,一個牽牛,總是前後相隨。妻子培冠長得十分美麗,夫妻兩人過橋時,連河裡的魚兒也羨慕得躍出水面來偷看他們。
有一天早晨,下大雨了,河水突然猛往上漲。布卡夫婦急著去西山幹活,也顧不得這個了,同往寨前大河彎的小木橋走去。正當他們走到橋中心,忽然一陣風卷著大雨刮來,刮的卡布睜不開眼,妻子「哎呀」的一聲跌進水裡。
卡布睜開眼一看,卻不見了妻子的蹤影,他知道一定是剛才讓風給刮進河裡去了,於是就一頭栽入水裡,潛到了河底。可是卡布在河裡來回尋找了好幾次,卻還是不見妻子的影子。
鄉親們知道了,也紛紛跑來幫卡布尋找妻子培冠,找了半天工夫,還是找不到他的妻子。這下人們便覺得不對勁,一定是有妖怪在這里作怪了。
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村裡人四處打聽,後來知道了原來在河彎深處有一隻螃蟹精,把妻子培冠卷進河底的岩洞里去了。然後一下子螃蟹精便變成了一個俊俏的後生,要培冠做他的老婆,培冠不依,還打了它一個巴掌,但它馬上露出兇相來威逼培冠。
培冠大哭大罵,哭罵聲在水底一陣陣傳到河上游的一條花龍耳朵里。
花龍馬上來到這里,想要施法救人。這時突然天氣風雨交加,浪濤滾滾,只見浪里有一條花龍,昂首東張西望。龍頭向左望,浪往左打,左邊山崩;龍頭往右看,浪往右沖,右邊岸裂。小木橋也早已被波濤捲走了,沖得無蹤無影。
人們都感到心驚膽戰的!可是花龍來到布卡所在的沙灘邊時,龍頭連點幾下之後浪濤就平靜了。隨後,花龍在水面打了一個圈,向河底沖去。
頓時,河底「骨碌骨碌」的響聲不斷傳來,大漩渦一個接一個地飛轉不停。
接著,從水裡冒出來了一股黑煙,升到半空變作一團烏雲,那花龍也緊追沖上半空,翻騰著身子,把黑雲壓了下來,終於壓得它現出原形。原來這團黑雲正是那隻黑螃蟹精所變,現形的螃蟹精足有鼓樓頂那麼大。
黑螃蟹慌慌張張想要逃跑,剛爬上崖壁10米多高。花龍到水裡翻個跟斗,龍尾一擺,又把黑螃蟹橫掃下水來。這樣連著幾次,把螃蟹弄得筋疲力盡,搖搖晃晃爬向竹林,想借竹林擋住花龍。
可是花龍一躍騰空,張口噴水,噴得竹林一片片倒塌下去,黑螃蟹又跌進河中。
花龍緊緊追進水底後,浪濤翻騰著便順河而下,這時再也看不見黑螃蟹露面了。後來,在離河彎不遠露出一塊螃蟹形狀的黑色大石頭,就是花龍把螃蟹精鎮住的地方。這塊大石頭,後人稱它為「螃蟹石」。
等到河水平靜了之後,聽到對面河灘上有個女人的叫喊聲音……
布卡定睛一看,那女人不是別人,正是自己的妻子培冠,布卡叫了幾聲培冠的名字,就馬上游水過去救她。
當布卡上岸之後,培冠對布卡說:「多虧了花龍搭救啊!」
大家才知道是花龍救了她,都感激花龍。這時花龍往上游飛去了,還不時回身向人頻頻點頭。
這件事一傳十,十傳百,很快傳變了整個侗鄉。侗鄉人便把靠近水面的小木橋,改建成了空中長廊式的大木橋,不光在大木橋上建了亭子,還在大橋的4條中柱刻上花龍的圖案,以祝願花龍長駐人間。
空中長廊式大木橋建成後,舉行慶賀典禮時,奏蘆笙,唱多耶歌,人山人海,非常熱鬧。這時,天空彩雲飄來,形如長龍,霞光萬丈;眾人細看,正是花龍回來看望大家!因此後人稱這種橋為「回龍橋」。
關於回龍橋,有的地方也叫「花橋」,後來人們為了統一名稱,也因為橋上能避風躲雨,所以最後人們稱它為「風雨橋」。
風雨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