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字寓意 > 首山名字由來

首山名字由來

發布時間:2021-04-01 18:11:58

⑴ 遼陽地名的來歷

遼陽古稱襄平。遼陽名稱始於漢代。據《漢書·地理志》載:「大梁水(太子河)西南至遼陽入遼(指遼河)莽曰遼陽」(小遼)水出遼山西南流經遼陽縣與大梁水會。「小遼水即現在的渾河。「水北曰陽」,漢代的遼陽(今遼中縣茨榆坨公社偏堡子古城址)因地處小遼水之北,故名曰遼陽。遼陽市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有兩千多年的建置。從公元前3世紀到17世紀,一直是中國東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交通樞紐,也是軍事重鎮。遼陽一名,始見於唐朝晚期,最早的稱謂見於《史記》,名曰襄平。以後曾先後易名為昌平、遼東、遼州、東平、鐵鳳、天福、南京、東京等名稱。

⑵ 遼陽縣瓦子溝名字的來歷

華表山位於遼陽東部山區,離比較著名的參窩水庫約三公里。史料記載了遼陽華表山圓通寺(也叫大瓦寺)由來傳說:古時太子河連年泛濫成災,沿岸民不聊生。人們經神點化,在寺廟東南的天壇附近樹立了一座華表,又叫定水神針。從此後太子河安分多了,盡管有時也發大水,但老百姓說那是人鬧騰的!大瓦寺和棒槌山的來歷:相傳現寺的舊址在好多好多年以前有一座寺廟,只有一個老和尚和一個小和尚。小和尚總向老和尚念叨,說他經常看到一個穿紅肚兜的小孩。老和尚叮囑他說你千萬不要碰,那是千年人參精!那小和尚越發好奇,又問老和尚怎麼樣才能捉住那小孩,老和尚無意中說系紅線唄!結果,小和尚還真把人參精給捉住了,而且還用千年古井的水給煮了!老和尚回來一看大驚失色,就拎著那鍋參湯沿寺廟倒了一周。這時,村莊里的人們突然發現寺廟不見了,只剩下幾片殘瓦!人們管這種現象叫做「網生西天」。後來人們就稱原來的寺廟叫大瓦寺。那千年古井現今仍在,水質甘甜。2012年5月6日,成明應同學張先生邀請,與毛先生、衣女士四家自駕同游遼陽弓長嶺瓦子溝、姑嫂峽谷、華表山大瓦寺

⑶ 泰安社首山的來歷

社首山遺址

社首山遺址位於泰城西南隅,與蒿里山相連。清顧炎武《考古錄》稱:「社首 山有社首壇,古帝降禪多於此,有宋王欽若壇頌碑。」歷代帝王封泰山禪社首或蒿 里山的,有周成王、漢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等。《宋史》記載:「太平 興國中(976~984),有得唐玄宗禪社首玉冊、蒼璧,至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令瘞 於舊所。」明查志隆《岱史》載:「明洪武初,居民於山中得玉匣,內有玉簡十六, 有司獻於朝,驗其刻,乃宋真宗祀後土文也。」
1931年春,泰安駐軍馬鴻逵部在蒿里山頂修烈士祠,掘出唐玄宗和宋真宗禪地玉冊。1950年,馬鴻逵將其存入美國洛杉磯某銀行。1977年其夫人攜玉冊到台灣,今存台灣故宮博物院。
1951年,社首山因鑿石被毀。蒿里山降禪遺址今存烈士祠基址及《光明正大碑》 。

蒿里山

又名高里山、英雄山,漢以前稱作「高里山」。為古代帝王的禪地之所,《漢書》中多處記載了漢武帝「親禪高里」。約到魏晉時期,出現「蒿里」之稱。蒿里山曾建有規模宏大的蒿里山神祠,又名森羅殿。

蒿里山地質結構與泰山迥然不同。泰山出露的是距今28億年的太古代變質岩,而蒿里山則是距今5—6億年的晚寒武紀的石灰岩。寒武紀時,泰山一帶還是一片汪洋大海,泰山古老的變質岩上沉積,形成了上千米厚的海相石灰岩,之後又整體上升為陸地,在距今2億年左右時,泰山南麓產生了斷裂,處於斷裂北盤的古泰山抬升隆起,遭受風化剝蝕,最後在山體高處,抖落了全部石灰岩沉積蓋層;而蒿里山位於斷裂南側的下降盤,因此便殘存了寒武紀地層,造成了泰山斷裂兩側的巨大差異。蒿里山上有我國以「蒿里山蟲」命名的三葉蟲化石,它是劃分寒武紀地層的標准化石之一。

泰山神主管生與死的神權歷史,可上溯至先秦時期。據顧炎武《考古錄》雲,泰山自周末便有了神仙的傳說。春秋戰國出現陰陽學、五行學之後,泰山就成為陰陽交替、萬物發育的地方了。東漢時,由於道教的產生,社會上隨之出現了「泰山治鬼說」,泰山神便掌管了天下生殺大權,古帝王降禪之壇,一變而為閻王殿。唐代學者顏師古注《漢書》中「上親禪高里」之句說:「此』高』字應為高下之高,二死人之里;高里山在泰山前麓,是鬼魄之地。」晉代干寶《搜神記》、張華《博物志》均言泰山掌管生死,書中還有不少托夢做陰間泰山官職而應驗的故事。晉陸機的《泰山吟》頌道:「泰山一何高,迢迢造天庭。峻極周以遠,層雲郁冥冥。梁父亦有館,蒿里亦有亭。幽岑延萬鬼,神房集百靈。長吟泰山側,慷慨激楚聲。」

明人許仲琳在所編《封神演義》中,讓姜子牙封周朝武將黃飛虎任東岳大帝之職:「執掌幽冥地府一十八重地獄,凡一應生死轉化人神仙鬼,俱從東岳勘對,方許施行。」

元代翰林集賢學士徐世隆在重修泰山《蒿里山神祠記》中,敘述了蒿里山陰曹地府的歷史。蒿里山又叫高里山,蒿里本是古人送葬的歌名。秦末農民起義首領田橫在楚漢相爭時,自立為齊王,不久被漢軍所滅。漢朝建立後,田橫率徒黨500餘人逃亡海島,漢高祖劉邦命其到洛陽,田橫不願稱臣於漢,便在被迫前往的途中自殺。其黨徒遂作蒿里輓歌送葬,並集體自殺。樂曲經音樂家李延年加工整理,分為二曲:韰(音:瀉)露曲送王公跺人出殯,蒿里曲送士大夫、平民百姓出殯。漢之後以為人死精魂歸於泰山蒿里,其山便築閻王殿,因立75司,以為追逮收捕,出入死生之所。

⑷ 首山在哪裡

不知道是不是你說的那一座

首山
首山,因三峰矗立,狀若人首而得名。它是屹立古城東北的天然屏障,欲守古城,必扼首山。因此,首山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明末清初的"寧錦大捷",首山就是主戰場。其主峰上保存著明朝時修築的烽火台。它現已被定為國家森林公園。 首山俊美多姿,遠望象一位仰卧著的少女,渾身都充滿了秀氣。每當輕雲落靄繚繞雲峰時,就會出現"三首雲冠"佳景。雲霧漫漫似白紗飄飄然然,若有若無,峰巒時隱時現,分外妖嬈,就象少女猶抱琵琶半遮面,婷婷玉立,婀娜多姿,古人曾給她起個響亮的名字---"三首雲冠",並定為興城八景之首。"三首雲冠"、"三首懸流"、"朝霞賞春",古時列入興城八景"美人卧睡"、"雄師望城"天然成趣。站在遠處觀望,逸興閣、望海亭、半斜亭、噴泉、望海塔,亭台樓閣與山門甬道、奇松、怪石相交輝映,亭、台、樓、閣分布有致。攀山者可穿青松、步石岩、登墩台、看日出、觀滄海、能一覽"天開雲霧東南碧,日射波濤上下紅"的瑰麗景色。登了峰頂,俯瞰西坡,怪石嶙峋,早年依坡就勢栽植的青松翠柏已蔚然成林。遠看那非常鮮明的五角星形的青松林帶,像嵌掛在山間的綠色的偌大的翡翠,拔萃於綠叢之中,擢秀於青峰之上,真乃:"松拋山面重重翠,雲峰青插碧雲天。" 是啊,首山那蒼松、奇石、山路、古跡、亭台、流水、鮮花、碧空、白雲,的確能使遊人慾醉,留連忘返。

⑸ 撫州著名古樓「擬峴台」名字含義如何!擬峴如何理解

地之高者叫台。或者高平的建築也叫台。
峴台,就是著名的峴首山。羊祜鎮荊襄時,常到此山置酒言詠。有一次,他對同游者喟然嘆曰:「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來賢達勝士,登此遠望如我與卿者多矣,皆湮滅無聞,使人悲傷!」時人無不墜淚。
此後,每當名士登峴首山,都要哭的稀里嘩啦的,然後寫點文字。峴首山成了著名的「墮淚山」,所以古代峴首山名氣非常非常大。

撫州擬峴台,其得名就是因為這個。《擬峴台記》說的很明白:尚書司門員外郎、晉國裴君治撫之二年,因城之東隅作台以游,而命之曰擬峴台,謂其山溪之形,擬乎峴台也。(擬就是相似的意思)

⑹ 求中國神話中的武器名字及來歷

萬斤力弓弩 千斤重利箭 ——《後羿射日》
神斧——《盤古開天》盤古的一顆牙所化
青龍偃月刀(冷艷鋸)——《三國演義》相傳,天下第一鐵匠只選月圓之夜打造它。完工時,突然風起雲涌,從空中滴下1780滴鮮血。當地術士分析,那是青龍的血。所以,有青龍偃月刀之名。所以,有青龍偃月刀要殺1780人之說。——後來,這把刀殺1300人,斬首480人。
上寶遜金鈀——《西遊記》豬八戒的九齒釘耙 上寶遜金鈀:此鈀為神冰鐵鍛煉,太上老君親手打造。九齒玉垂牙,雙環金墜葉,玉皇大帝冊封豬八戒為天篷大元帥的時候,將此兵器賜予。

軒轅劍: 黃帝所鑄,首山之銅,天文古字,廣黃帝東行,紀雲帝崩,葬喬山,五百年後山崩室空,惟劍在焉,一旦亦失去畫影

騰空顓: 頊所有,拾遺記曰:「顓頊高陽氏有此劍,若四方有兵;此劍飛赴指其方,則克在匣中常如龍吟虎嘯」

禹劍: 夏禹所鑄,腹上刻二十八宿,面文明星晨,背記山川,藏之會稽山

啟劍: 夏王啟鑄,銅,三尺九寸,後藏之秦望山

太康劍: 夏王太康鑄,銅,三尺二寸,太康在位二十九年辛卯三日鑄

夾劍: 夏王孔甲鑄,牛首山之鐵,銘曰「夾」,孔甲在位三十一年以九年甲辰鑄

定光: 殷太甲鑄,文曰「定光」,太甲在位三十二年以四年甲子鑄

照膽: 殷武丁鑄,銘曰「照膽」,武丁在位五十九年以元年戊午鑄

含光: 殷代,列子曰:「衛周孔其得殷之寶劍,童子服之卻三軍之眾。一曰含光,二曰承景,三曰脊練,承景脊練」

鎮岳尚方: 周昭王鑄,銘曰「鎮岳尚方」,昭王在位五十一年以二年壬年鑄五劍各投五嶽

昆吾劍: 周穆王時西戎獻,鏈鋼,長欠有咫,用之切玉如泥

駿: 周簡王鑄:銘曰「駿」,簡王在位十四年以元年癸酉鑄

干將,莫邪: 吳人干將,莫邪所造。《吳越春秋》載:「吳王闖廬使干將作二劍,其妻莫邪斷發翦爪投爐中,劍成,雄號「干將」,雌號「莫邪」

越五劍: 越,歐冶子造,銅錫,越絕書載:「歐冶因天之精神,悉其伎巧,鑄成五劍,一曰「湛盧」,二曰「純ぬ」,三曰「勝邪」,四曰「魚腸」, 五曰「巨闕」

越八劍: 越王使工人所鑄,採金。拾遺記載:「越王以白牛白馬祀昆吾之神,以成八劍,名曰「掩日」「斷水」「轉魄」「懸翦」「驚鯢」「滅 魂」「卻邪」「真剛」

龍淵: 楚命歐冶干將所造,鐵英,越絕書載:「楚王聞吳有干將,越有歐冶子,命風鬍子往見之,使作鐵劍因成龍淵」

太阿工布: 鐵劍,秦昭王鑄。銘曰「太阿」,昭王在位五十二年以元年丙午鑄

定秦: 秦始皇鑄,采北祗銅。銘曰「定秦」,皇在位三十七年以三年丁巳鑄

神劍: 漢太公所得,命訣載:「太公微時有冶為天子鑄劍指太公腰間佩刀曰:『若得雜冶即成神劍,可以克天下』太公解投冶中劍成授太公」

赤霄: 漢高帝所得,鐵。銘曰「赤霄」,高帝以秦始皇三十四年得於南山及貴常服之斬蛇即此劍

神龜: 漢文帝鑄,三尺六寸,同時鑄三劍刻龜形故名,帝崩命入劍玄武宮

八服: 漢武帝鑄,銘曰「八服」,以元光五年鑄凡八劍五嶽皆埋之

茂陵劍: 漢昭帝所得,上銘「直千金壽萬歲」昭帝時茂陵人獻一寶劍故名

毛貴:漢宣帝鑄,「以本始四年鑄,一曰毛二曰貴以足下有毛故為之貴」

衍: 漢平帝所得,上有帝名,平帝在位五年以元始元年辛酉掘得上有帝名衍因服之

乘勝萬里伏: 王莽鑄,銘曰「乘勝萬里伏」,莽造威斗及神劍皆鏈五色石為之

更國: 更始劉聖公鑄,銘曰「更國」

秀霸: 漢光武所得,銘曰「秀霸」,未貴時在南陽鄂山得之

玉具劍: 光武以賜馮異,七尺,馮異傳赤眉暴亂三輔,以馮異為征西將軍,討之車駕送至河南,賜以乘輿七尺玉具

劍龍彩: 漢明帝鑄,永平元年鑄,上 作龍形,沉之洛水中,水清時,常有見之者

金劍: 漢章帝鑄,金質,建初八年鑄投入伊水中

安漢: 漢順帝鑄,銘曰「安漢」,永建元年鑄

中興: 漢靈帝鑄,文曰「中興」,建寧三年鑄,同時鑄四劍銘文皆同後一劍無故自失

孟德: 曹操所得,上有金字銘曰「孟德」,獻帝建安二十年操於幽谷得之

思召: 袁紹所得,上銘曰「思召」解思召為紹字,古今註:「袁紹在黎陽夢神人授一寶劍,及覺果在卧所。」

蜀八劍: 蜀昭烈帝鑄,採金牛山鐵,三尺六寸,一備自服,余賜太子禪,梁王理,魯王永,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各一

鎮山劍: 蜀後帝禪造,一丈二尺,廷熙二年造此巨劍以鎮劍口山,故名

倚天: 其利斷鐵如泥,操自佩

青虹: 操賜夏侯恩持之

三劍: 魏太子丕造,一曰「飛星」,一曰「流采」,一曰「華鋌」

文士劍: 楊修獻魏文帝,文士傳楊修以寶劍與魏文帝帝佩之語,人曰此楊修劍也

吳六劍: 吳大帝所有,古今注載:「吳大皇帝有寶劍六,一曰「白虹」,二曰「紫電」,三曰「辟邪」,四曰「流星」,五曰「青冥」,六曰「百里」

大吳: 吳大帝孫權鑄,采武昌銅鐵,文曰「大吳」,黃武五年共作劍千口

流光: 吳王孫高鑄,文曰「流光」,建興二年鑄

皇帝吳王: 吳主孫皓鑄,文曰「皇帝吳王」,建衡元年鑄

步光: 晉懷帝鑄,銘曰「步光」,永嘉元年鑄

五方單符: 晉穆帝鑄,銘曰「五方單符」

隸書: 晉孝帝鑄,銘曰「神劍隸書」,以太元元年埋此於華山頂

定國: 宋武帝鑄,銘曰「定國」,永初元年鑄此劍後入於梁

永昌: 宋廢帝昱造,銘曰「永昌」,元徽二年造於蔣山之巔

梁神劍: 陶弘景造,金銀銅錫鐵五色合為之,文曰「服之者永治四方」,長短各依劍術法,梁武帝依普通中庚子命弘景造神劍十三口

鎮山: 北魏道武帝造,登國元年帝於嵩阿鑄

太常: 北魏明元帝造,銘背曰「太常」

四尺千金劍: 唐晉公王鐸所有,劍俠傳唐晉公有千金劍,以獲李龜壽

火精劍: 唐德宗所有,杜陽雜綿載:「夜見數尺光明斫鐵即碎」

酉蕃寶劍: 宋監載:「右相都督張浚請御前降西蕃,寶劍給賜有功將士以為激勸」

古銅劍: 宋蘇軾所得,東坡集載:「郭祥正遺古銅劍,東坡謝以詩」

楚銅劍: 宋鄭文所得,方輿志載:「宋奉官鄭文嘗官楚武昌江岸裂出古銅劍,文得之冶鑄精巧,非人工所能成者」

安定劍: 明初安定王所貢,咸賓集載:「洪武甲寅安定王遣使貫異劍賜以織金文綺命其酋長立」

==========================================================
古代名劍2

干將: 古代名劍名。干將,本人名,相傳他與其妻莫邪鑄有名劍二枚,因以名其劍。《吳越春秋·闔閭內傳》:「請干將作名劍二枝。干將者,吳人也;莫邪,干將之妻也。干將作劍,金鐵之精不流,於是干將夫妻,乃斷發剪爪,投於爐中,金鐵乃濡,遂以成劍,陽曰干將,陰曰莫邪。」一說干將、莫邪鑄劍,鐵汁不流,莫邪投身於爐而成劍。參見「莫邪」。
①古代劍名。與「莫邪」劍齊名。②人名。是戰國越人歐治子之徒。《吳越春秋》:「吳王闔閭,使干將鑄劍,鐵計不下,莫邪(干將之妻)斷發剪爪投入爐中,金鐵乃濡,遂以成劍。陽曰「干將」,陰曰「莫邪」,命其名以記之。」

莫邪: 古代寶劍名。或作「鏌邪」、「鏌鋣」、「莫鋣」。唐·陸廣微《吳地記·院門》載:吳王闔閭使干將鑄劍,鐵汁不流。干將妻莫邪問該如何辦,干將說:從前先師歐冶子鑄劍時,曾以女子配爐神,即得。莫邪聞言即投身爐中,鐵汁出,鑄成二劍。雄劍叫「干將」,雌劍叫「莫邪」。一說莫邪斷發剪爪.投於爐中,而後劍成。參見「干將」。
①古代名劍。②春秋時期吳國鑄師干將之妻。《吳地記》:「匠門之名干將門。吳王使干將於此鑄劍,……其妻莫邪……躍入爐中,鐵汁遂出。成二劍,雄號干將,作龜紋;雌號莫邪,鰻文。」參見「干將」條。

吳干: 指春秋時期吳國名劍「干將」。《戰國策·趙策》:「夫吳干之劍,肉試則斷牛,金試則截盤義。」《呂氏春秋·疑似》高誘註:「吳干,吳之干將者也。」參見「干將」條

干勝: 古代名劍。《廣雅·釋器》:「斷蛇、魚腸、純鉤、燕支、蔡愉、屬鏤、干勝、墨陽,並稱名劍。」

雌雄劍: ①古代名劍。晉·王嘉《拾遺記》載:昔吳國武庫之中,兵刃鐵器,俱被物食盡,而封署依然。王令檢其庫穴,獵得雙兔,一白一黃。殺之,開其腹,而有鐵膽腎,方知兵之鐵為兔所食。王乃召其劍工,令鑄其膽腎為劍,一雌一雄。號『干將『者雄,號;『莫邪』者雌。其劍可以切玉斷犀,王深寶之,遂霸其國。」②指插於一鞘之雙劍,二劍把扁平,劍身一邊平,另一邊有脊,相合成一劍之形。

龍淵: 古代寶劍名。相傳春秋時楚王令歐冶子、干將師徒鑄鐵劍。歐冶子、干將作成鐵劍三支:一名龍淵、二名太阿、三名工布,獻給楚王。楚王見後非常高興,問道:「何謂龍淵、太阿、工布?」答曰:「欲知龍淵,觀其狀,如登高山,臨深淵;欲知太阿,觀其(紋),巍巍翼翼,如流水之波;欲知工布,(紋)從文起,至脊而止,如珠不可衽,文若流水不絕。」(見《越絕書·外傳記寶劍》)「(紋)」即刃上碎錦式花紋。唐人為避高祖李淵諱,改「淵」為「泉」,因稱「龍泉。」又相傳晉代張華見斗、牛二星之間有紫氣,後使人於豐城獄中掘地得二劍,一曰龍泉,一曰太阿(見《晉書·張華傳》)。 也泛指寶劍。

龍淵劍: 古代名劍。《漢書·武帝紀》龍淵:「在西平界,其水可用淬刀劍,特堅利。古龍淵之劍,取於此水。」一雲即「龍泉劍」 。

工布: 古代名劍。《越絕書·越絕外傳記寶劍》:「歐冶子,干將鑿茨山,匯其溪,取鐵英,作為鐵劍三枚:一曰龍淵,二曰泰阿,三曰工布。」

龍泉劍: 古代名劍。亦稱「龍淵劍」。出自河南西平縣。取當地龍泉水淬劍而得名。《東觀漢記》:「章帝賜尚書劍,韓棱淵深有謀,故得龍泉劍」。又,浙江龍泉縣所鑄之劍,亦稱「龍泉劍」。

豐城劍: 古代名劍。即龍泉、太阿劍。《晉書·張華傳》;「吳之未滅也,鬥牛之間常有紫外紫氣。及吳平之後,紫氣愈明。華聞豫章人雷煥妙達偉象,乃要煥宿,因登樓仰觀。華曰:『是何祥也?』煥曰:『寶劍之精,上徹於大耳。』華曰:『在何郡』?煥曰:『在豫章豐城。』華即補煥為豐城令。煥到縣掘獄屋基得一石函,中有雙劍,並刻題,一曰龍泉,一曰太阿。煥遣使送一劍與華,留一自佩。」

太阿: 古代寶劍名。相傳為歐冶子、干將所鑄。也作「泰阿」。《戰國策·韓策一》:「韓卒之劍戟,……龍淵、太阿,皆陸斷馬牛,水擊鵠雁」。《史記·李斯列傳》:「服大阿之劍.乘纖離之馬」。參見「龍淵」。

太阿劍: 古代名劍。亦作「泰阿劍」。李斯《諫逐客書》:「今陛下致崑山之玉,有隨和三寶,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乘纖離之馬,建翠翠鳳之旗,樹靈龜之鼓。」一作「太哥」。

太哥: 「太阿劍」之異名。敦煌遺書《王陵變文》:「不可別物,請大王腰間太哥寶劍。」

泰阿: 春秋時期名劍之一。這作寶劍的通稱。為鑄劍名師歐冶子、干將所鑄。見《越絕書·越絕外傳·記寶劍》。《史記·李斯列傳》:「今陛十……服太阿之劍,乘纖離之馬」。一作「太阿」。參見「太阿劍」條。

湛盧: 古代寶劍名。相傳為春秋時人歐冶子所鑄。《越絕書·外傳記寶劍》:「歐冶子乃因天之精神,悉其伎巧,造為大刑三,小刑二:一曰湛盧,二曰純鉤,三曰勝邪,四曰魚腸,五曰巨闕。吳王闔廬之時,得其勝邪、魚腸、湛盧。」杜甫《大歷三年出瞿塘峽久居夔府將適江陵》:「朝士兼戎服.君王按湛盧。」

湛盧: 春秋時期越國冶師歐冶子所鑄五大名劍之一。晉·左太沖《吳都賦》:「吳鉤越棘,純鈞湛瀘。」相傳歐冶子所鑄五大名劍為三大二小。其大者有湛盧、純鈞、勝邪;其小者有魚腸、世闕。湛瀘寶劍因通體「湛湛然黑色也」(宋·沈括《夢溪筆談·器用》)而得名。一作「冗盧」。

磐郢: 古代名劍。《吳越春秋》:「吳王得越所獻寶劍三枚。一曰魚腸,二曰磐郢,三曰湛瀘。」一作「豪曹」。

毫曹: 古代名劍。《吳越春秋》:「(越)王以毫曹示薛燭,燭曰:『夫寶劍五色並見,毫曹暗無光,殞其光芒,其神亡矣』。」

魚腸: 春秋時期越國冶師歐冶子所鑄五大劍之一。漢·袁康《越絕書·外傳·記寶劍》:「闔閭以魚腸之劍刺吳王僚。」參見「湛盧」條。

蟠鋼劍:「魚腸」劍之別名。宋·沈括《夢溪筆談》:「魚腸即蟠鋼劍也。」亦稱松紋劍。參見「魚腸」條。

松紋: 古代名劍「魚腸」之別稱。《夢溪筆談》:「魚腸,即今蟠鋼劍也。又謂之松經緯度。」

巨闕: 代寶劍名。相傳為春秋時人歐冶子所鑄。《荀子·性惡》:「闔閭之干將、莫邪、巨闕、辟閭,皆古之良劍也。」或直稱「闕」《藝文類聚》:「桓公之慈、太公之闕、立王之琢,……皆古良劍也。」參見「湛盧」。

巨闕: 春秋時期越國冶師歐冶子所鑄五大名劍之一。《荀子·性惡》:「闔閭之干將、莫邪、巨闕、辟閭,皆古之良劍也。」

辟閭: 古代名劍。《旬子·性惡》:「恆公闔閭之干將、莫邪、鉅闕、辟閭,此皆古之良劍也。」

純鉤: 古代寶劍名。相傳為春秋時人歐冶子所鑄。《越絕書·外傳記寶劍》:「越王勾踐有寶劍五,聞於天下。客有能相劍者名薛燭,王召而問之,(客曰)……揚其華,(揪)如芙蓉始出,觀其(紋)(花紋〉,爛如列星之行,觀其光,渾渾如水之溢於塘,觀其斷,岩岩如瑣石,觀其才,煥煥如冰釋,此所謂純鉤耶。」參見「湛盧」。

純鈞: 春秋時期越國冶師歐冶子所鑄五大名劍之一。《文選·吳都賦》:「吳鉤越戟,純鈞湛盧。」唐·劉良註:「純鈞、湛盧,二劍名也。」也稱「純鉤」。

純鉤: 古代寶劍。「純鈞」之異名。《淮南子·修務》:「夫純鉤,魚腸之始下型,擊則不能斷,刺則不能入,及加之砥礪,摩其鋒鄂,則水斷龍舟,陸團犀甲。」參閱「純鈞」條

淳鈞劍: 古代名劍。相傳為歐冶子所煉。《淮南子》:「山崩而落洛之水涸,歐治子而淳鈞之劍成。」亦名純鈞劍。

燕支: 古代名劍。《廣雅·釋器》:「斷蛇、魚腸、純鉤、燕支、蔡愉、屬鏤、干勝、墨陽,並稱名劍。」

蔡愉: 古代名劍。參見「干勝」條。

畫影劍: 傳說中古代部族首領顓頊所用的寶劍。《名劍記》曰:「顓頊高陽氏有畫影劍、 空劍。若四方有兵,此劍飛赴,指其方則克,未用時在匣中,常如龍虎嘯吟。」

騰空劍: 傳說中古代部族道領顓頊所用的寶劍。《名劍記》曰:「瑞頊高陽氏有畫影劍、騰空劍。」參見「畫影劍」條。

軒轅劍: 古代名劍。《名劍記》:「軒轅采首山之銅,鑄劍,以天之古字題名。」

啟劍: 古代名劍。相傳為夏禹之了啟在位時所鑄。梁·陶弘景《古今刀劍錄》:「夏禹子帝啟在位十年,對庚戌八年鑄一銅劍,長三尺九寸,後藏之秦塑山,腹上刻二十八宿,文有背面。面文為星辰,背記山月日月。」

夾劍: 古代名劍。傳說殷帝孔甲在位時所鑄。梁·陶弘景《古今刀劍錄》:「孔甲在位三十一年,以九年歲次甲辰,采牛首山鐵,鑄一劍,銘名曰『夾』,古文篆書,長四尺一雨。

太康劍: 古代名劍。以此劍造於殷帝太康在位時,故名。梁·陶弘景《古今刀劍錄》:「啟子太康在位二十九年,歲在三月辛卯春,鑄一銅劍,上有八方面,長三尺三寸頭,頭方。」

定光: 古代劍名。傳說殷帝太甲在位時所鑄。梁·陶弘景《古今刀劍錄》:「殷太甲在位三十二年,以四年歲次甲子鑄一劍,長二尺,文曰『定光』,古文篆書。」

含光: 古代名劍。春秋時衛人孔周藏有殷代留下來的三把寶劍:含光、承影、宵練。《列子·湯問》:「孔周曰:『吾有三劍,惟子所擇。一曰含光,視不可見,運之不知其所觸,泯然無際,經物而物不覺。』」

承影: 古代名劍:為春秋時衛人孔周所藏。《列子·湯問》:「孔周曰:『吾有三劍,惟子所擇。……二曰承影,味爽之交,日夕昏有之際,北面察之,淡炎焉若有物存,莫有其狀。其觸物也,竊然有聲,經物而物不見』。」《文苑英華·唐並州都督鄂國公尉遲恭碑銘》:「蛟分承影,雁落忘歸。」

宵練: 古代名劍。為春秋時期衛人孔周所藏。《列子·湯問》:「孔周曰:『吾有三劍;惟子所擇……三曰宵練,方晝則見影不見光,方夜則見方而不見形。其觸物也,驁然而過,隨過隨合,覺疾而不血刃焉』」。一作「霄練」。

夏禹劍: 古代名劍。傳說為夏朝大禹時所鑄。《名劍錄》:「夏禹鑄一劍,藏會稽山,腹上刻二十八宿,文有背面,文為日月星辰,背記山川。」

銅劍: 古代劍名。以銅鑄成。《刀劍錄》:「夏君在位,以庚茂八鑄一銅劍。

錕戎: 古代名劍。《列子·湯問》:「周穆王大征西戎,西戎獻錕之劍,……切玉如泥。亦作昆吾。」註:「昆吾,龍劍也。」

輕呂: 古代名劍。《逸周書·克殷》:「武王答拜。先入,適王所,乃施射之,三發而後下車,而擊之以輕呂,斬之以典鉞。」

鎮岳尚方劍: 古代名劍。相傳為西周時期昭王瑕在位時所鑄的寶劍。梁·陶弘景《古今刀劍錄》:「昭王瑕在位五十一年,以二年歲次壬午,鑄五劍,名五嶽,銘曰:『鎮岳尚書』,古文篆書,長五尺。」

掩日: 春秋時越王勾踐所督鑄的八把長劍之一。

轉魄: 春秋時期越王勾踐所督鑄的八把長劍之三。

懸翦: 春秋時越王勾踐所督造的八把長劍之四。

驚鯢: 春秋時越王勾踐所督鑄的八把長劍之五。

滅魂: 春秋時期越王勾踐所督鑄的八把長劍之六。

卻邪: 春秋時期越王勾戰所督鑄的八把長劍之七。參見「八劍」條。

真剛: 春秋時期越王勾踐所督鑄的八把長劍之八。

光劍: 古代名劍。春秋時吳王夫差所用之物,長約一尺五寸,莖為圓柱形,有兩道箍棱。劍身有兩行陰刻篆字,銘文「攻玉王光自(乍)用劍以戰茂人。」為安徽省南陵縣出土文物。

吳王劍: 古代名劍。《項奎虎丘山詩》:「當時吳王劍,礪光裂岩幽。」

吳王夫差劍: 古劍名。為春秋時期吳國君主夫差所用。河南輝縣出土文物。劍通體長59.1厘米,劍身寬厘米。劍身上有陰刻篆字銘文:「攻吾王夫差自作其之用。」

吳王光劍: 古劍名。為春秋時期吳國君至光所用。安徽南陵縣出土文物。劍通體長50厘米,莖為圓柱形,有二道環棱形箍。劍身有脊,近臘處有兩行陰刻篆字銘文:「攻吾王光自乍(作),用劍以戰戍人。」

吳越劍: 古代名劍。《周禮·冬官》:「鄭之刀,宋之斤,魯之削,吳越之劍,遷手其他而弗能為良,地氣然也。」

永用劍: 古代名劍。《拳劍指南》:「永用劍是銅質鑄,為古吳季子之子逞之佩劍。……此劍式樣頗小,度為古代佩持之手劍。」此刻全長一尺五寸六分,重為一斤六兩,劍柄較短。

伍子胥劍: 春秋時吳國大夫伍子胥所帶寶劍。清·俞越《茶香室三鈔·伍子胥劍》:「伍子劍,在澹臺潮中,長五尺許,有伍子胥 ,時浮水面,人取之必病,棄之好安。」

必盧劍: 古代名劍。《吳越春秋》:「越王賜文種屬盧之劍。」一作「屬鏤」。參見「屬鏤」條。

屬鏤: 古代名劍。《左傳·魯哀公十一年》載有:「吳王夫差賜伍子胥屬鏤自刎」事。《吳越春秋》作「屬盧」;《廣雅·釋器》作「屬鹿」;揚雄《太玄賦》作「屬婁」;《荀子·成相》作「獨鹿」。參見「干勝」條

獨鹿: 古代劍名。《荀子·成相》:「恐為子胥身離凶,進諫不聽,剄而獨鹿棄之江。」《注》:「獨鹿與屬鏤同」。「屬鏤」系吳王夫差賜伍子胥劍名。

越王勾踐劍: 古劍名。為春秋越國君主勾踐所用。

⑺ 靈寶一個有趣的地名來歷

天寶元年(742年)更名虢州,領弘農、閿鄉、湖城、朱陽、玉城、盧氏6縣。同年因於函谷關尹喜故宅掘得「靈符」,改桃林縣為靈寶縣,屬陝州。

靈寶地處黃河中游,屬中華文明發祥地之一,位居豫秦晉三省交界的樞紐地帶。境內的函谷關形成一道天然屏障,是古代通洛陽、達長安、連京都、接帝畿的要沖,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早在約170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先民們就在靈寶點燃了人類文明的聖火,繁衍生息在這塊古老的土地上。特別是近五六千年間,靈寶這一地域,已出現了燦爛的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留下了三皇五帝眾多的歷史傳說。

(7)首山名字由來擴展閱讀

靈寶黃帝傳說:

黃帝鑄鼎塬位於靈寶市陽平鎮,距三門峽市80公里。《史記·封禪書》記載,古時荊山一帶災情嚴重,黃帝聞訊從昆侖山來到荊山察看。

為了煉出仙丹給老百姓治病,他采首山之銅,汲湖水,鑄鼎於荊山之下。相傳黃帝鑄好鼎,黃龍來迎黃帝升天時,百姓苦苦哀求,死活不讓他走,有的牽衣扯袍,有的抱手拽腳,拖下了他的金靴,扒下了龍皮、拔掉了龍須。

人們把黃帝的靴子埋在他鑄鼎之地,這里就成了世人拜祖的地方。黃帝陵高300米,長5000米。嶺的西端有一高6米、周長42.5米的土堆,傳為黃帝陵冢。

陵西南有一龍須溝,傳說是龍須墜落之地,此間生長一種龍須草,說是龍須所變,周圍皆無。由於這里位於長安古道,函谷關和潼關兩雄關之間,屢遭戰火毀滅,但歷代都曾進行過修復和重建。

現已修復的主要遺跡有:獻殿、始祖殿、長廊、墓冢、祀功柱、闕樓等,並鑄造了象徵天神、地神、祖宗的天、地、人三尊大銅鼎。

黃帝又在今河南靈寶鑄鼎原采首山銅,鑄造九鼎於荊山下。鼎是國家權力的象徵。正如一位詩人所說的:「欲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問鼎於河洛。」黃帝寶鼎置於寶鼎壇的中宮位置,其他八鼎分別為愛鼎、壽鼎、財鼎、仕鼎、安鼎、豐鼎、智鼎、嗣鼎,按八卦之位放置。

⑻ 遼陽地名的由來

遼陽歷史沿革
遼陽市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有兩千多年的建置。從公元前3世紀到17世紀,一直是中國東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交通樞紐,也是軍事重鎮。遼陽一名,始見於唐朝晚期,最早的稱謂見於《史記》,名曰襄平。以後曾先後易名為昌平、遼東、遼州、東平、鐵鳳、天福、南京、東京等名稱。

歷 史 • 建 置

據考古發現,太子河流域中游,分布著許多石器時代文化的遺址;遠在六七千年前,遼陽地區就有人類在這里勞動、生息、繁衍。
夏商時代
春秋時期以前,這里是中國先民(主要是東胡族)和殷商移民居住的地方,東胡族勇猛慓悍,善於騎射,他們經過漫長的原始氏族生活之後,進入奴隸社會。
夏商時代,今遼陽地區屬營州地區,是為自然分區,不具有國家行政區意義。
周代
周代遼陽屬幽州。周武王四年(公元前1066年),武王克商「釋箕子之囚,去之朝鮮(即今遼陽地區),因以封之」。箕子「至則教民以禮義、田蠶、織作」,帶來了中原的文化和先進的生產技術,促進了生產發展,促進了民族融合。
燕昭王二十八至三十三年(約公元前284年至公元前279年),燕派大將秦開奔襲東胡,使「東胡卻千餘里」,又進擊箕氏朝鮮,「取地二千里」,然後在遼河流域設置遼東郡,同時置襄平縣,郡、縣治地均在襄平城(今遼陽市老城區)。
自從燕國於襄平設郡,隨著行政機構和駐軍逐漸增多,襄平便成為遼東地區邊陲重鎮。中原相繼有晉、冀、魯等地遷民於此,定居者越來越多,中原文化進一步在本地傳播,致使襄平地區的商業、手工業、采礦業和建築業都有比較迅速的發展。史料記載和出土實物證明,當時采礦冶銅冶鐵技術都達到較高水平,可以鑄造銅幣,可以鍛冶鐵器,如鋤、鐮、鍤、鏟等農具及鐵鍋;農業生產技術也達到較高水平,今遼陽及其周圍地區已成為燕長城以南主要農業區之一。商業已經形成固定市場,郡治有專門的官員管理商品交易,城市雛形已經出現。
秦代
燕王喜二十九年(公元前226年),秦王政為報燕太子丹派荊軻行刺之仇,舉兵攻燕,秦軍攻陷燕國都薊(今北京市)「太子丹匿於衍水」(今太子河)。燕王喜聽從趙國代王嘉之計,殺太子丹,將其頭顱獻秦王以求罷兵,秦王不予理會,繼續進兵遼東。五年後(公元前222年),燕國終於為秦所吞並。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全國分為36郡,遼東郡仍沿襲燕國郡制,郡府設在襄平縣。
漢代
西漢沿襲秦制,遼東郡郡府仍設在襄平縣,郡轄襄平、居就、新昌、無慮、望平、房、侯城、遼隊等18縣。其中在今遼陽市境內的有襄平縣、居就縣(今遼陽縣河欄鎮亮甲山麓附近)、遼隊縣(今遼陽縣小北河鎮高坨子附近)。西漢末年(公元9年)王莽篡漢,國號稱新。仍設遼東郡,領18縣,郡府設在襄平,並將襄平縣改為昌平縣。新朝亡,復名為襄平縣。
東漢初期,仍置遼東郡,郡治襄平,領11個縣,襄平為首縣,東漢末(189年)遼東太守公孫度(襄平人)自立為遼東侯,稱平州牧,分遼東郡為遼東、中遼、遼西三郡,遼東郡領襄平、居就、安市等8縣。公孫度之孫公孫淵執政後,自立為燕王,置百官有司,不久稱藩於東吳孫權。
西漢時期這里已是中國東北方的嚴疆重鎮,在商業、手工業、采礦業及文化藝術等方面,已經是遼東的中心城市。早在西漢武帝時,遼東郡即設有鐵官、鹽官管理冶鐵業、鹽業的生產和交易。當時遼東郡設有官辦鐵場100餘戶;陶器、漆器、紡織品、銅飾產品等,都有較高的水平。已出土的文物證明,西漢時期襄平城人口密集,農牧業生產、建築技術、糧食加工技術及築井技術都相當發達。1955年在遼陽市郊發現大批古墓群,說明當時襄平人居住村落密集,規模較大。在三道壕西漢村落遺址中,發掘出鐵制生產工具265件,農業生產工具佔一半以上,其次是手工業生產工具、車馬具、兵器和生活用具。這些工具比燕秦時期大有進步,其中發掘的鐵鏵分大、中、小三種類型,證時當時已經大量使用畜力耕作。在商業方面,遼東郡18個縣的商人,聚集襄平直接進行交易。東漢末年,軍閥割據,中原少安,而遼東郡偏居東北一隅,則得以振興,不僅商業、手工業等經濟建設得到進一步發展,在文化教育藝術方面也成就顯赫。當時為戰亂所迫,中原一批賢良高士避居遼東,管寧、邴原、王烈號稱遼東三傑,他們於襄平城北「因山為廬、鑿坯為室」,設館授課,從事文化教育。在東漢、魏晉墓葬中發現的車騎儀仗、宴飲、樂舞、雜技、倉稟、庖廚等壁畫,說明當時襄平城的物質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都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據記載,此時襄平城的規模宏大,土築方城,四面有門,城內外居住人口達到30餘萬人,是遼東郡轄縣中最大的縣城,不僅是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也是商品貿易、各種貨物的集散地。
三國
魏景初二年(238年),司馬懿奉命率魏軍討公孫淵,同年公孫氏割據政權被消滅,遼東郡並入魏國版圖。魏在原公孫氏控制地區設平州(始治今遼陽東下平州,後移襄平城),轄遼東等5郡。在襄平設東夷校尉,以統管。遼東郡轄9縣,襄平為首縣。其後,平州合並於幽州。
晉代
晉武帝泰始十年(274年),復置平州。(治所先移至昌黎、今義縣,後復移回襄平)。轄遼東、玄菟、昌黎3郡。遼東郡轄8縣,襄平為首縣。同時,又設護東夷校尉,平州刺史兼護東夷校尉,管理自平州以北至今黑龍江流域東北大陸及朝鮮半島各民族,實為東北行政機構。咸寧三年(227年)封司馬蕤為遼東王,遼東郡改為遼東國。六年後,國除,復為遼東郡。
晉大興二年(319年)鮮卑族慕容廆再建前燕,攻陷遼東郡,占據襄平,並把遼河以東地區劃為遼東屬國,治所在襄平。前燕時期,平州下轄遼東、遼西等10郡,遼東郡轄襄平、居就、安市等12縣,州府、郡府均設在襄平縣。東晉咸和八年(333年),慕容廆死,子慕容皝嗣位,遼東國仍治襄平,轄襄平、居就等8縣。東晉太元五年(380年),前秦滅前燕,遼東歸前秦管轄,平州、遼東郡領縣及治地均同前燕。公元384年,慕容皝子慕容垂起兵復國,是為後燕,平州、遼東郡領縣及治所均同前秦。
東晉末,中國北方高句麗部族興起。公元404年(東晉元興三年)高句麗據有遼東之地,改襄平城為遼東城。襄平一名由燕國始稱,至此廢除。
南北朝
北魏太延元年(435年),高句麗王璉派使臣進貢於北魏,北魏拜璉都督遼海諸軍事,為遼東郡公,高句麗王。公元492年,後魏以高句麗王雲都督遼海諸軍事,為遼東郡開國公。公元519年高句麗王雲卒,以世子安為遼東郡開國公、高句麗王。北周武帝建德六年(577年),封高句麗王陽為遼東郡開國公,遼東王。在高句麗族占據遼東城時,城郭位置和規模與西漢時期相同。
由前燕至南北朝末期近300年間,遼東地區先後由前燕、後魏、北周等王朝統治。這個時期,各族統治者在此割據,互有戰爭,致使秦漢以來發展起來的遼東經濟,遭到破壞,襄平社會動盪,不再見昔日繁華景象。
隋代
隋朝時期,遼東地區仍沿用高句麗族的建制。隋王朝不容忍地方割據勢力存在,曾三次出兵遼東,均遭失敗。
唐代
唐貞觀十九年(645年),唐太宗李世民親率大軍征討高句麗,始克遼東城(今遼陽市老城區)。唐朝佔領遼東城後,以其城為遼州。次年罷,仍稱遼東城。同年,唐軍攻取白岩城(今燕州城),以其地改為岩州。唐高宗總章元年(668年),唐軍攻陷平壤,設安東都護府,管轄9個都督府,42個州,100個縣。公元676年安東都護府遷至遼東城。
遼代
公元10世紀,契丹族興起,建國稱遼。神冊三年(918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攻佔遼東城,置遼陽府。翌年,在襄平老城的基礎上,修葺遼陽故城,改為東平郡,置防禦使,並「鑄鐵鳳以鎮之」,因稱鐵鳳城。天顯三年(928年),遼太宗耶律德光即帝即位,改遼陽府為南京,作為遼代的陪都,遷東丹國首都於遼陽,建東丹王宮(今遼陽市老城東北隅),徙耶律倍居之(遼天顯元年即公元926年,遼滅渤海,改其國為東丹國—東契丹之意,立太子耶律倍為人皇王)。遼會同元年(938年),改南京為東京,置遼陽府。設東京道,統轄40州。其轄境西至今康平縣以西大凌河下游,東臨濱海(日本海),東南至今鴨綠江下游南岸,北至今松、嫩合流起點,東北直達黑龍江下游。東京遼陽府轄遼陽、仙鄉、鶴野、析木、紫蒙、興遼、肅慎、歸仁、順化等9縣。遼聖宗太平九年(1029年),被遷徙至遼陽的渤海人,為反抗遼朝當局加稅和虐待船工而起義。東京遼陽府軍事首領渤海人大延琳參加起義,取得領導地位並宣布獨立,建立政權,定國號為興遼,建元天慶。一年之後,起義失敗。遼天祚帝天慶六年(1116年),渤海人高永昌聯合漢人在東京(遼陽)起義,自稱大渤海皇帝,改元隆基,數月後失敗。
東丹國在遼陽首尾50餘年,這里是遼國五京之一,在契丹、漢族、渤海、女真、高句麗等族人民的辛勤開發下,遼海地區已成為「邊戶數十萬,耕墾千里」的富庶農業區。這時期,遼陽城人口又恢復到近30萬人,手工業、商業十分發達,遼陽中心城市的作用已經體現。在采礦冶鐵方面,東京遼陽府設有戶部司,管理遼東地區的礦冶生產。《遼史•食貨志》記載:東平縣(今遼陽市)產鐵礦,置采煉者300戶,隨賦供納。今首山附近考古發現有遼代礦坑遺址兩三處,深者達18米,可見當時礦冶規模。這個時期遼陽城內的手工冶鐵、鍛鐵工藝也達到相當高的水平,生產的鑌鐵農具和兵器,以精好見稱,馳名中原。東京遼陽府也是遼代紡織業的重要基地,遼初,東丹國每年以細布5萬匹,精布10萬匹,向遼朝中央納貢。陶瓷生產也是當時東京遼陽府的突出成就,可以大量生產白瓷、青瓷、三彩瓷產品,其中「契丹鞍、夏國劍……皆為天下第一」。手工業技術的進步,促進了商業更加繁榮。東京遼陽府已經是東北方的商業中心,城內有朝夕終日不斷的貿易市場,生意興隆,來自朝鮮、蒙古、黑龍江等地的商品,棧垛如山,南方的羅紈、茶葉、中草葯,本地生產的牛、馬、羊、人參、貂皮、鹿茸等各色商品,在城中進行交易。其他如建築技術、造船技術等等。也都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文化、教育、宗教、藝術都比漢、魏時期有更高的發展,建築和陶瓷製品的造型藝術都有相當高的造詣。遼代遼陽已設有教育機構,正式設學教授士民子弟。在文學藝術方面,遼貴族中的耶律倍、耶律德光都是知名的學者、詩人,他們甚至可以熟練地運用漢、契丹兩種文字寫詩著文。

http://cache..com/c?word=%C1%C9%D1%F4%3B%C0%FA%CA%B7&url=http%3A//bbs%2Enetadmin%2Ecom%2Ecn/dispbbs%2Easp%3Fboardid%3D184%26id%3D80273&b=45&a=17&user=

⑼ 遼陽地名的由來

遼陽古稱襄平。遼陽名稱始於漢代。據《漢書·地理志》載:「大梁水(太子河)西南至遼陽入遼(指遼河)莽曰遼陽」(小遼)水出遼山西南流經遼陽縣與大梁水會。「小遼水即現在的渾河。「水北曰陽」,漢代的遼陽(今遼中縣茨榆蛇公社偏堡子古城址)因地處小遼水之北,故名曰遼陽。遼陽市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有兩千多年的建置。從公元前3世紀到17世紀,一直是中國東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交通樞紐,也是軍事重鎮。遼陽一名,始見於唐朝晚期,最早的稱謂見於《史記》,名曰襄平。以後曾先後易名為昌平、遼東、遼州、東平、鐵鳳、天福、南京、東京等名稱。
遼陽歷史悠久,據考古證明,遠在六七千年之前,遼陽地區就有人類在此活動、開發。公元前三世紀的戰國末期,開始出現國家行政區意義的行政建制,並一直到十七世紀,始終是東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交通樞紐、軍事重鎮。
夏·商·周時代春秋之前,遼陽地區為東胡族和殷商移民居住之地,據《尚書》載,夏、商時遼陽屬營州地域,這只是自然分區,不具有國家行政區意義;周代遼陽為箕氏朝鮮侯國的屬地;公元前248至279年(燕昭王二十八年至三十三年),燕國遺大將秦開進擊東胡和箕氏朝鮮,「取地二千里」,在遼河流域,設遼東郡,同時設襄平縣。郡、縣治地襄平城(今遼陽市老城區)。 秦·漢時代公元222年(始皇二十五年),秦滅燕,統一地方行建置,廢封建,置郡縣,襄平縣仍隸屬遼東郡。漢承秦制,西漢遼東郡郡府仍設在襄平縣。郡轄18縣,其中:襄平、居就、遼隊三縣在現遼陽境內;東漢末,遼東太守公孫度自立為遼東侯,置平州,治襄平。其孫公孫淵執政後,自立為平州王,不久稱藩於東吳。
魏晉·南北朝公元238年(魏景初二年),司馬懿滅公孫氏,遼東郡納入魏國版圖,設平州,下轄遼東五郡,在襄平設東夷校尉。其後,平州合並於幽州。公元274年(晉武帝秦始十年)復置平州,治襄平。轄遼東、玄菟、昌黎三郡。其中遼東郡轄八縣,襄平為首縣。不久司馬蕤為遼東王,遼東郡一度稱遼東國,仍治襄平。自此之後的前燕、前秦、後燕等幾個地方政權均屬遼東郡,治襄平。東晉末年,高句麗部族興起,公元404年(東晉元興三年),高句麗占據遼東,改襄平城為遼東城,襄平城一名由燕國始稱,至此廢除。
隋·唐隋代遼東仍為高句麗所佔據,隋王朝不容忍割據勢力存在,曾三次出兵遼東,均遭失敗。公元645年(唐貞觀十九年),唐太宗李世民率軍征討高句麗,攻克遼東城,置遼州,第二年罷遼州,設安東都護府。公元676年(儀鳳元年),安東都護府移治遼東城。
遼·金十世紀初,契丹族興起,建立遼國。公元918年(遼神冊三年),遼太祖攻佔遼東城,置遼陽府,第二年修葺舊城,改為東平郡;公元928年(天顯三年),改遼陽府為南京,並遷東丹國首都於遼陽。作為遼國的陪都,五京之一,東丹國在遼陽存在50餘年。公元1116年,新興女真族建立的金國,攻克遼東京遼陽府,金襲遼制,以遼陽為東京,仍為國之陪都,以後改東京道遼陽府為東京路遼陽府,路、府均治遼陽老城。遼陽府轄四縣一鎮:遼陽縣、鶴野縣、宜豐縣、石城縣、長宜鎮(隸屬鶴野)。
元·明·清元朝建立後,公元1287年(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設遼陽等處行中書省。行省直轄七路一府,省、路治所均在遼陽城;遼陽路領遼陽、蓋州、懿州三縣。明代在遼東廢州縣,實行軍衛制。公元1384年(洪武十七年)置定遼中衛、治遼陽城。遼東都指揮使司治所亦在遼陽。遼東都司下轄二十五衛、二州,其轄區相當今遼寧省的大部。公元1621年(後金天命六年),遼陽為後金攻克。當年努爾哈赤便定都遼陽,在太子河東岸建了新城——東京城,三年後又遷都沈陽。公元年(清順治十年),遼陽設府,下轄遼陽、海城兩縣,府、縣均治遼陽老城,不久府治移至沈陽。1664年(清康熙三年)升遼陽縣為遼陽州,屬奉天府管轄。此建制延續至清末。
中華民國民國三年(1914年),遼陽改為縣,屬遼沈道,1929年屬遼寧省。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遼陽屬偽奉天省。1937年八月設遼陽市。1945年建立遼寧省人民政府。遼陽市屬第一行政監察專員公署,公署駐遼陽市,遼陽縣為轄縣之一。國民黨時期,1946年10月,裁遼陽市並入遼陽縣,屬遼寧省。中華人民共和國遼陽解放後,1948年7月,屬遼寧省一專署,專署駐遼陽市,遼陽縣為轄縣之一。1949年屬遼東省,遼陽縣變為省屬縣。1956年,置遼陽專區,公署駐遼陽市,遼陽縣屬遼陽專區。1959年,撤專區建制,遼陽縣並入遼陽市。1960年,復建遼陽縣,屬鞍山。1965年,遼陽縣改屬遼南專署,遼陽市改屬省轄市。1975年,遼陽市轄文聖、白塔兩個市區和沙嶺、燈塔、蘭家三個農村區。1980年,恢復遼陽縣制,駐首山鎮,設燈塔縣,駐燈塔鎮。1982年以來,又先後設立了宏偉區、弓長嶺區,並將遼陽市郊區更名為太子河區,1996年,燈塔撤縣設市。至此遼陽市轄兩縣(市)五區,即:遼陽縣、燈塔市、白塔區、文聖區、宏偉區、弓長嶺區、太子河區.

⑽ 中國和日本的妖刀大全..包括名稱的由來..

日本的妖刀:
天下五劍
1.名物大典太光世:刃長66.1CM,刀的彎度大,外形很有氣魄。平安後期築後國刀匠三池典太光世所作,本來為室町將軍家足利氏所有,在桃山時代落入秀吉手中,後來秀吉將它賜予前田利家。
刀銘:三池光世

2.數珠丸恆次:找遍所有相關資料都是一句話「具體情況不明,傳說為日蓮上人所有」。從刀的名字上分析,「數珠丸」表示和尚用的刀就像平常掛在脖子上的念珠一樣,類似中國的戒刀。至於「恆次」就不好分析了,日本刀的名字很亂套,有正式名稱,有別號,刀工的名字,執刀者的名字,甚至不少名刀都是因為被殺者而知名。日蓮上人是日本鐮倉幕府時代最後一位宗教改革家,而且也是一位最富於戰斗精神的宗教實踐者,創有日蓮宗。

3.童子切安綱:太刀,刀身長80厘米,形狀似古刀,直刃,刀幅、刀鍔2.9厘米,刀尖1.9厘米。由伯耆國的刀匠安綱打造。源賴光用此刀斬殺大江山中名叫酒吞童子的鬼神之後,由此而得此名。這柄刀在室町的將軍家流傳,豐臣秀吉、德川家康和家忠相繼使用過,現在也作為國寶在東京國立博物館收藏。

4.三日月宗近:相傳是山城國刀工三條宗近所作的刀。沿刀紋排列有半月形模樣花紋,因此而得此名。關於此刀的其它事跡也如「數珠丸恆次」一般,相關資料皆語焉不詳。

5.鬼丸國綱:鍛冶匠國綱齋戒三年打造的名刀。相傳鐮倉幕府的第一個將軍北條時政在夢中以此刀砍下鬼首而得名「鬼丸」,成了北條家的傳家寶。北條家滅亡後,被新田義貞和足利將軍家、織田信長、豐臣秀吉等當時的當權者所擁有,且被他們視為天下的名刀,明治時代被天皇收藏,流傳至今。

傳說中的靈劍
1.天業雲劍:此劍就是超級聞名的草剃劍。劍身通體白色,長二尺七、八寸,劍刃的樣子象菖蒲葉,和中國劍的類型相似,劍身很厚,劍柄的裝飾猶如魚的骨節。此劍和八尺瓊曲玉、八尺鏡並為日本三寶。傳說為須佐之男殺死八岐大蛇時,從大蛇尾巴內發現的神劍,就連日本諸神使用的十握劍都有所不如。因為八岐大蛇的頭上經常有雲覆蓋,所以這柄劍被稱做業雲劍(天是尊稱),又因為這柄劍能自己出鞘砍草,所以得到「草雉劍」的別名。據說天業雲劍有實物,但在源平合戰時,安德天皇溺水身亡,天從雲劍隨之沉入海底。

2.十握劍:相傳是日本創世神依邪那崎的配劍,據說得名的原因是劍身有十拳長。須佐之男用來斬斷八岐大蛇的就是這柄十握劍,因此十握劍又被叫做天羽羽斬。天是尊稱,羽羽是大蛇的意思,也就是說天羽羽斬就是斬斷大蛇的聖劍的意思。在《日本書記》中還有另一個稱呼是天蠅斫斬,起因是蒼蠅飛到劍刃會被劍氣所傷的傳言。這柄劍在砍碎八岐大蛇時與天從雲劍相擊而損毀。

3.布都御魂:是建御雷神的配劍,在《古事記》中是被叫做布都御魂,或者佐土布都神,在《日本書記》中叫做師魂,《源平盛衰記》中叫做布流劍。明治時代的大宮司菅政友挖掘禁地石上神宮,確認了這把傳說靈劍的存在,此劍現在還在石上神宮作為主祭品供奉著。但是,據說在鹿島神宮還供奉著另外一柄布都御魂,是一柄很長的單刃直刀,刃的長度達到七尺四寸(224厘米,含劍柄達到270厘米)。具有區別於普通長劍的威嚴感覺,而且劍身比較細長,劍鍔也只有4.2厘米寬,劍刃前端2.8厘米。這柄劍現在被定為國寶,公開讓人們參觀。

4.鬼切:源氏多田滿仲守衛天下的兩把名刀之一,原名髭切,與另一把名刀膝切配為一對。據說手持兩刀攻擊的時候一刀攻擊面門,一刀攻擊膝蓋,因而得名。後來兩把刀傳到源賴光手裡,他將其中的髭切交給渡邊綱。傳說渡邊綱用髭切在五條渡口切下鬼神茨木童子的手腕,因此髭切有了「鬼切」的稱呼,後來木曾義仲又用鬼切在戶隱山殺鬼。再後來此刀又傳到源賴朝手中,成為日本當權者才能使用的寶刀

5.蜘蛛切:原名膝切,源氏多田滿仲守衛天下的兩把名刀之一。源賴光斬殺酒吞童子以後,得了瘧疾而躺在病床上,用膝切斬殺了趁他得病而化身為妖僧法師,前來暗害他的蜘蛛精。於是斬殺蜘蛛精的膝切就又有了「蜘蛛切」這一別稱。

日本古代十大名刀~~!
十、天國:平安時代平氏立功後從朝廷處拜領的平氏家傳寶刀,此刀以奇特的雙刃形狀聞名。

九、肥前國忠吉:江戶時期刀工肥前忠吉所作,後為武士半平太的得意弟子岡田以藏所有。

八、葵文越前康繼:江戶時期著名刀工越前康繼所作,只作為御神刀供奉在尾張熱田神宮。

七、長船:名刀工長光作品,室町時代價值六百貫,故又稱為大般若長光,為足利義輝所有。

六、正宗:全稱名物觀世正宗,相州名刀工正宗作於鐮倉末期,戰國時期為石田三成所有。

五、村正:伊勢國刀工村正作品,德川家康祖父、父親與長子均死其下,被斥為「妖刀村正」。

四、掘川國廣:著名刀工九州日向住國廣作品中的第一傑作,後為新撰組劍士土方歲三所有。

三、雷切:立花道雪被視為雷的化身,因此他的寶刀被稱為雷切,傳說道雪曾用其斬殺雷神。

二、菊一文字:備前國刀工則宗作品,刀柄刻有十六朵菊花而名,後為新撰組一組組長沖田總司所有。

一、鬼丸:北條家傳寶刀,輾轉足利義輝、織田信長和豐臣秀吉之手,象徵號令天下的權威。

中國的:
1、鳴鴻刀:
上古時期軒轅黃帝的金劍出爐之時,原料尚有剩餘,由於高溫未散,還是流質的鑄造原料自發流向爐底,冷卻後自成刀形。黃帝認為其自發的刀意太強,足以反噬持刀者。黃帝恐此刀流落人間,欲以軒轅劍毀之,不料刀在手中化為一隻雲鵲,變成一股赤色消失在雲際之中。
該刀長為三尺,其餘資料無記載。後由漢武帝得到,轉贈東方朔。
評定:光從材質的資歷上來看,鳴鴻刀足以與軒轅劍相提並論,如果也能在逐鹿之戰中取得一些戰績的話,其地位不亞於天下第一劍的軒轅黃金劍。然而黃帝恐其「喧賓奪主」,封殺了這把名刀的前途。

2、苗刀之祖:
苗刀,短刀的一種。刀長一尺二,向外曲凸。刀背隨刃而曲,兩側有兩條血槽及兩條紋波形指甲印花紋,刃異常犀利,柄長三寸至四寸,用兩片木料,牛角或獸骨夾制而成,以銷釘固定。
上古三苗九藜部落聯盟首領蚩尤的配刀,被後世命名為「苗刀之祖」,逐鹿之戰中,敗給了軒轅劍。
評定:為什麼鳴鴻、苗祖著兩把刀之祖都或直接或間接地敗給了軒轅劍呢?難道註定是天意,軒轅劍下不容第二……

3.4.5、龍牙、虎翼、犬神
上古三大邪器,造刀者不明,相傳鍛造原料中使用了許多惡毒之物,並有多種詛咒纏縛。夏朝末期為君主桀所有,之後暴政開始。三刀被供奉於夏朝太廟,據史料記載,商湯攻入夏朝太廟之時,黑雲蔗天,鬼哭神嚎,龍牙、虎翼、犬神三大邪刀化為三股妖風襲來,頓時商朝大軍死傷無數。湯王棄戈下馬,手持軒轅黃金劍單人闖入太廟主殿,揮劍疾斬,三大邪刀被擊成碎片封印於地下。
時代遷移,北宋朝著名鐵匠韓蘄在一處深山之中發現了商朝太廟的遺址,並開啟封印得到了龍牙、虎翼、犬神三邪刀的碎片,其時「碎鐵中隱隱有黑氣,觸之即發」。後由韓蘄與宮廷鑄劍師合力鑄造,耗時一年零八天,鑄成降龍、伏虎、斬犬三把鍘刀,由大宋天子御批存放於開封府,時任開封府尹包拯成為第一個「開封三鍘」的持刀人。
評定:又是軒轅劍……唉,沒什麼話好說了。值得一提的倒是,數千年前的三大邪器在被軒轅劍擊碎之後,長年封印,日後居然成了代表天下正氣的「青天三鍘刀」,真可謂物極必反。

6、大夏龍雀
古代名刀,為春秋五霸中之晉文公所有,後世相傳,在後來的第三次晉楚戰爭時,敗給了名劍湛盧。
評定:刀為什麼一定要敗給劍呢?或許可以這么理解:劍代錶王道,刀是霸道的象徵,而中國一直都是以「仁」之王道為主流的,所以刀這種武器就被時代所壓制了。

7、青龍偃月
東漢末年名將關羽所用戰刀,為重騎兵大刀類型。身經百戰,所向披靡,具體的就不多說了,實在是名副其實的「眾所周知」。
評定:青龍偃月跟關羽一樣,都已經變成了中國人心中「神」之化身,可以說是今天我所評點的刀中算是比較成功的一把了,不論其材質、資歷、戰績、神韻,都是無可挑剔,實可當為「中華刀祖」。

8、新亭侯
漢末名將張飛初拜為新亭侯時,命鐵匠取煉赤珠山鐵,打造成一刀,隨身佩帶。後關羽戰死,張飛為報兄仇出征東吳,出兵前酒後鞭打士卒,部將不堪忍受,趁夜晚潛入張飛營帳,用新亭候斬下張飛首級,連夜叛逃東吳。
評定:純屬剋死主人的「邪器」,與日本的名刃「妖刀村正」有得一比。

9、寒月
戰國末年趙國徐夫人的名刃,形若新月,寒氣四射。後燕國皇室花重金購買,交由宮廷匠師反復淬煉之後,終於成為一把見血封喉的毒刀,其強度也得到大幅提升,足以斬斷當時的秦王佩劍——干將莫邪。
燕國刺客荊柯攜寒月刃刺殺秦王,失敗被殺,後寒月刃不知下落。
評定:典型的「菜鳥扛神兵」,一個垃圾刺客,帶那麼好的裝備干什麼,純屬浪費資源。

10、庖丁菜刀
古代名廚庖丁所用菜刀,是用最普通的鐵刃和最常見的木柄製成,然而由於庖丁技術高超,即便用之解牛也是「游刃有餘」,所以經久不壞,數十年不磨依然刃口如新。
評定:幾乎所有的刀都是殺人的利器,而唯獨這把刀宣揚的卻是道家經典的養生之道,隨波沉浮,消極無為,一切順其自然,則再普通的事物都能「游刃有餘」,刀不在利,而在用刀之人。庖丁菜刀是最朴實無華的刀,卻是最完美的刀。

中國古代十大名劍
第十名——承影

遠古的一個黎明,天色黑白交際的一瞬間,一雙手緩緩揚起。

雙手合握之中是一截劍柄,只有劍柄不見長劍劍身,但是,在北面的牆壁上卻隱隱投下一個飄忽的劍影,劍影只存片刻,就隨著白晝的來臨而消失,直到黃昏,天色漸暗,就在白晝和黑夜交錯的霎那,那個飄忽的劍影又再次浮現出來。揚起的雙手劃出一條優雅的弧線,揮向旁邊一棵挺拔的古松,耳廓中有輕輕的「嚓」的一聲,樹身微微一震,不見變化,然而稍後不久,翠茂的松蓋就在一陣溫和掠過的南風中悠悠倒下,平展凸露的圈圈年輪,昭示著歲月的流逝。天色愈暗,長劍又歸於無形,遠古的暮色無聲合攏,天地之間一片靜穆。這把有影無形的長劍就是在《列子。湯問》之中被列子激賞的鑄於商朝後來被春秋時衛國人孔周所藏的名劍:承影。

承影是一把精緻優雅之劍

第九名——純鈞

春秋時期,一個風和日麗的午後,經過數年卧薪嘗膽終於擊敗吳國的越王勾踐,睡了一個甜美的午覺醒了過來,心情非常舒暢。飲了一壺上好的龍井新茶後,勾踐興致勃勃地派手下去找一個人。這個人就是薛燭。薛燭是秦國人,此時正在越國游歷。薛燭雖然年紀輕輕,但卻已經名動列國,被人稱為天下第一相劍大師。不大一會兒,眉清目秀文質彬彬的薛燭就趕來了。賓主一番客套寒喧之後,就帶著隨從來到室外寬闊的露台之上。越王勾踐酷愛刀劍,這個露台高達數丈,氣勢舒張,光線充沛,專門用來看劍賞刀。落座之後,勾踐掃了一眼身邊的薛燭,心想這個年輕人雖然年紀輕輕但卻閱劍無數,一般刀劍肯定難入他的法眼,於是,勾踐一開口就叫手下取來了自己頗為得意的兩把寶劍:毫曹和巨闕。哪知,薛燭走馬觀花地看了一遍,隨便地說了一句:「這兩把劍都有缺點,毫曹光華散淡,巨闕質地趨粗,不能算寶劍。」說完他還在溫暖的陽光里懶懶地打了一個哈欠。勾踐頗感意外,覺得很沒面子,他想了一想,一咬牙,俯在一個貼身侍從耳邊吩咐了幾句,過了一會兒,侍從率領幾百個鐵甲武士護送一把寶劍來到台下。薛燭感到好笑,問道:「大王這么興師動眾,拿來的是什麼劍啊?」勾踐對薛燭的態度有一絲不快,他沒好氣地吐出了兩個字:「純均」。只聽見「咣啷」一聲,薛燭從座位上仰面摔倒,束發的金釵掉在地上,一頭長發披散下來,面色突然凝住、呆滯。好大一會兒,才突然驚醒,只見他腳尖點地幾個縱躍掠下台階,來到劍前,深深一躬,然後又表情肅然地整理好自己的衣服,從侍者手中接過寶劍,小心翼翼地敲了幾敲掂了幾掂之後方才將劍從鞘中緩緩拔出。只見一團光華綻放而出宛如出水的芙蓉雍容而清冽,劍柄上的雕飾如星宿運行閃出深邃的光芒,劍身、陽光渾然一體象清水漫過池塘從容而舒緩,而劍刃就象壁立千丈的斷崖崇高而巍峨……過了好久,薛燭才用顫抖的聲音問道:「這就是純鈞嗎?!」勾踐點了點頭:「是,」他得意地接著說道:「有人要用千匹駿馬三處富鄉兩座大城來換這把寶劍,你看行嗎?」薛燭連忙說道:「不能換。」勾踐做作地皺了一下眉頭問道:「為什麼?你說說道理。」薛燭激動地大聲對道:「因為這把劍是天人共鑄的不二之作。為鑄這把劍,千年赤堇山山破而出錫,萬載若耶江江水乾涸而出銅。鑄劍之時,雷公打鐵,雨娘淋水,蛟龍捧爐,天帝裝炭。鑄劍大師歐冶子承天之命嘔心瀝血與眾神鑄磨十載此劍方成。劍成之後,眾神歸天,赤堇山閉合如初,若耶江波濤再起,歐冶子也力盡神竭而亡,這把劍已成絕唱,區區駿馬城池何足道哉……」勾踐滿意地頻頻點頭:「說得有理,既是無價之寶,我就永遠把它珍藏吧。」故事見於《越絕書》。

純均是一把尊貴無雙之劍。

第八名——魚腸

黑鐵一般的大鷹向大殿疾飛的時候,專諸也正端著親手烹制的梅花鳳鱭炙走上殿來。

天空里陽光獵獵,大鷹疾飛如故。大殿間甲士陳列,專諸穩步向前。雲朵被飛鷹的氣勢驚呆紛紛遊走起來。王僚被專諸手裡的菜香所吸引,提了提鼻子,向前欠了欠身,他只看到菜沒有看到專諸。那道菜叫梅花鳳鱭炙,梅花是嚴冬的寒梅,鳳鱭是太湖裡只在酷暑出現的鳳尾鱭魚,炙,是用嚴冬寒梅的枝桿來烤炙盛夏太湖裡的鳳尾鱭魚。

飛鷹已經看到大殿的輪廓,天色突然暗了下來。專諸已經來到王僚的面前,把菜放在案上,殿內燈火依舊。

烏雲在天空翻滾,大鷹已經收翅。

王僚吞著口水,看著面前的美味。專諸穩穩地正在用手掰魚。伴隨著一聲響雷,飛鷹向大殿凌空擊下。王僚突然感到一股凜冽的殺氣從魚腹中激射而出,他被驚呆了。魚腸劍已經出鞘(魚腹),它穩穩地依偎在專諸的手中,疾速向前,兩把訓練有素的鐵戈從面前交叉攔住,魚腸劍從縫隙中穿了出去,依然疾進。面前有三層狻猊鎧甲。第一層穿透,第二層穿透,穿透第三層時,魚腸劍發現自己已變成了斷劍。劍斷,然而殺氣未斷。魚腸劍依舊向前。飛鷹將大殿擊碎的時候,魚腸劍也挺進了王僚的心臟。飛鷹在受傷下墜的時候滿足地打了一聲呼哨。斷成一半的魚腸劍在王僚漸漸減弱的心跳中哼起了無聲的歌曲。被刀鋒劍雨撲倒的專諸,用最後一絲力氣,向著臉下的土地,綻出了一個寂寞的微笑。……夫專諸之刺王僚,飛鷹擊殿……見於司馬遷《史記。刺客列轉》

魚腸劍是一把勇絕之劍。

第七、第六名——干將莫邪

干將、莫邪是兩把劍,但是沒有人能分開它們。干將、莫邪是兩個人,同樣,也沒有人能將他(她)們分開。干將、莫邪是干將、莫邪鑄的兩把劍。干將是雄劍,莫邪是雌劍。干將是丈夫,莫邪是妻子。干將很勤勞,莫邪很溫柔。干將為吳王鑄劍的時候,莫邪為干將扇扇子,擦汗水。三個月過去了,干將嘆了一口氣。莫邪也流出了眼淚。莫邪知道干將為什麼嘆氣,因為爐中采自五山六合的金鐵之精無法熔化,鐵英不化,劍就無法鑄成。干將也知道莫邪為什麼流淚,因為劍鑄不成,自己就得被吳王殺死。干將依舊嘆氣,而在一天晚上,莫邪卻突然笑了。看到莫邪笑了,干將突然害怕起來,干將知道莫邪為什麼笑,干將對莫邪說:莫邪,你千萬不要去做。莫邪沒說什麼,她只是笑。干將醒來的時候,發現莫邪沒在身邊。干將如萬箭穿心,他知道莫邪在哪兒。莫邪站在高聳的鑄劍爐壁上,裙裾飄飛,宛如仙女。莫邪看到干將的身影在熹微的晨光中從遠處急急奔來。她笑了,她聽到干將嘶啞的喊叫:莫邪……,莫邪依然在笑,但是淚水也同時流了下來。干將也流下了眼淚,在淚光模糊中他看到莫邪飄然墜下,他聽到莫邪最後對他說道:干將,我沒有死,我們還會在一起……

鐵水熔化,劍順利鑄成。一雄一雌,取名干將莫邪,干將只將「干將」獻給吳王。干將私藏「莫邪」的消息很快被吳王知曉,武士將干將團團圍住,干將束手就擒,他打開劍匣絕望地向裡面問道:莫邪,我們怎樣才能在一起?劍忽從匣中躍出,化為一條清麗的白龍,飛騰而去,同時,干將也突然消失無蹤。在干將消失的時候,吳王身邊的「干將」劍也不知去向。而在千里之外的荒涼的貧城縣,在一個叫延平津的大湖裡突然出現了一條年輕的白龍。這條白龍美麗而善良,為百姓呼風喚雨,荒涼的貧城縣漸漸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縣城的名字也由貧城改為豐城。可是,當地人卻時常發現,這條白龍幾乎天天都在延平津的湖面張望,象在等待什麼,有人還看到它的眼中常含著淚水。

六百年過去了。一個偶然的機會里,豐城縣令雷煥在修築城牆的時候,從地下掘出一個石匣,裡面有一把劍,上面赫然刻著「干將」二字,雷煥欣喜異常,將這把傳誦已久的名劍帶在身邊。有一天,雷煥從延平津湖邊路過,腰中佩劍突然從鞘中跳出躍進水裡,正在雷煥驚愕之際,水面翻湧,躍出黑白雙龍,雙龍向雷煥頻頻點頭意在致謝,然後,兩條龍脖頸親熱地糾纏廝磨,雙雙潛入水底不見了。在豐城縣世代生活的百姓們,發現天天在延平津湖面含淚張望據說已存在了六百多年的白龍突然不見了。而在第二天,縣城裡卻搬來了一對平凡的小夫妻。丈夫是一個出色的鐵匠,技藝非常精湛,但他只用心鍛打掙不了幾個錢的普通農具卻拒絕打造有千金之利的兵器,在他幹活的時候,他的小妻子總在旁邊為他扇扇子,擦汗水。

干將、莫邪是一把摯情之劍。

第五名——七星龍淵

這把劍傳說是由歐冶子和干將兩大劍師聯手所鑄。歐冶子和干將為鑄此劍,鑿開茨山,放出山中溪水,引至鑄劍爐旁成北斗七星環列的七個池中,是名「七星」。劍成之後,俯視劍身,如同登高山而下望深淵,飄渺而深邃彷彿有巨龍盤卧。是名「龍淵」。此劍鑄造的技藝固然精湛,但它的聞名還在於無法知道其真實姓名的普通漁翁:魚丈人。話說伍子胥因奸臣所害,亡命天涯,被楚國兵馬一路追趕,這一天荒不擇路,逃到長江之濱,只見浩盪江水,波濤萬頃。前阻大水,後有追兵,正在焦急萬分之時,伍子胥發現上游有一條小船急速駛來,船上漁翁連聲呼他上船,伍子胥上船後,小船迅速隱入蘆花盪中,不見蹤影,岸上追兵悻悻而去,漁翁將伍子胥載到岸邊,為伍子胥取來酒食飽餐一頓,伍子胥千恩萬謝,問漁翁姓名,漁翁笑言自己浪跡波濤,姓名何用,只稱:「漁丈人」即可,伍子胥拜謝辭行,走了幾步,心有顧慮又轉身折回,從腰間解下祖傳三世的寶劍:七星龍淵,欲將此價值千金的寶劍贈給漁丈人以致謝,並囑托漁丈人千萬不要泄露自己的行蹤,漁丈人接過七星龍淵寶劍,仰天長嘆,對伍子胥說道:搭救你只因為你是國家忠良,並不圖報,而今,你仍然疑我貪利少信,我只好以此劍示高潔。說完,橫劍自刎。伍子胥悲悔莫名。故事見於《吳越春秋》。

七星龍淵是一把誠信高潔之劍。

第四——泰阿

楚國的都城已被晉國的兵馬圍困了三年。晉國出兵伐楚,是想得到楚國的鎮國之寶:泰阿劍。世人都說,泰阿劍是歐冶子和干將兩大劍師聯手所鑄。但是兩位大師卻不這樣認為,他們說泰阿劍是一把諸侯威道之劍早已存在,只是無形、無跡,但是劍氣早已存於天地之間,只等待時機凝聚起來,天時、地利、人和三道歸一,此劍即成。晉國當時最為強大,晉王當然認為自己最有資格得到這把寶劍,但是事與願違,此劍卻在弱小的楚國鑄成,出劍之時,劍身果然天然鐫刻篆體「泰阿」二字,可見歐冶、干將所言不虛。晉王當然咽不下這口氣,於是向楚王索劍,楚王拒絕,於是晉王出兵伐楚,預以索劍為名借機滅掉楚國。兵力懸殊,楚國大部分城池很快陷落並且都城也被團團圍住,一困三年。城裡糧草告罄,兵革無存,危在旦夕。這一天,晉國派來使者發出最後通牒:如再不交劍,明天將攻陷此城,到時玉石俱焚!楚王不屈,吩咐左右明天自己要親上城頭殺敵,如果城破,自己將用此劍自刎,然後左右要拾得此劍,騎快馬奔到大湖,將此劍沉入湖底,讓泰阿劍永留楚國。第二天拂曉,楚王登上城頭,只見城外晉國兵馬遮天蔽日,自己的都城宛如汪洋之中的一葉扁舟,隨時有傾滅危險。晉國兵馬開始攻城,吶喊聲如同山呼海嘯,城破在即。楚王雙手捧劍,長嘆一聲:泰阿劍啊,泰阿劍,我今天將用自己的鮮血來祭你!於是,拔劍出鞘,引劍直指敵軍。匪夷所思的奇跡出現了:只見一團磅礴劍氣激射而出,城外霎時飛砂走石遮天蔽日,似有猛獸咆哮其中,晉國兵馬大亂,片刻之後,旌旗仆地,流血千里,全軍覆沒……

這件事情過後,楚王召來國中智者風鬍子問道:泰阿劍為何會有如此之威?風鬍子對道:泰阿劍是一把威道之劍,而內心之威才是真威,大王身處逆境威武不屈正是內心之威的卓越表現,正是大王的內心之威激發出泰阿劍的劍氣之威啊!見於《越絕書》。

泰阿劍是一把威道之劍。

第三名——赤霄

秦朝時,有這樣一個沒有出息、渾身都是毛病的青年。他懶,從來不幹家裡的農活。他好酒,常常醉成一灘爛泥。他好色,見著漂亮姑娘就邁不開腿。他沒有禮貌,對官對民都大大咧咧。最可氣的是他好撒謊,好吹牛。他經常讓人看他左腿上的七十二個黑痣,他不說這是皮膚病而說是天相圖。他經常遙望咸陽,搖頭嘆氣: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他撒謊越來越離譜。他不知從哪兒弄來一根生銹的鐵棍,告訴鄉里人說這是一把從南山仙人那裡得來的寶劍,名字叫:赤霄。他把它奉為至寶,整日「劍」不離身。他還說自己不是人而是天上的一條赤龍。他的牛越吹越大。他說他早就認識始皇帝,始皇帝是白龍,他還說始皇帝不如他,因為他是法力更高的赤龍,他將來要取而代之也做皇帝。他還說他知道始皇帝的元氣已化為一條白蛇最近一段時間正在豐西澤附近游弋。他說他要斬去這條白蛇,他邊說還邊用撿來的鐵棍比劃了一下。人們都把他的話當笑話、大話,沒有人相信。可是,在一個晚上,一切都變了。這天晚上,鄉里幾十個結伴去縣里學徒做工的青年走到了豐西澤,這個青年也在其中,但他不是去做工而是湊熱鬧,他一邊走一邊掏出酒壺喝酒。這幫人走到豐西澤時停住了腳步,說來也怪,最近,去縣城學徒做工的人經常有人莫名其妙地消失在豐西澤附近,所以,為保險起見,大家派了一個身手敏捷的青年先走幾步前去打探,過了一會兒,探子嚇得面無人色逃了回來,他說他走一段路聞到前面隱隱有腥氣,於是爬上一棵大樹瞭望,看見一條碩大的凶惡的白蛇正擋在道路中間,象在等待什麼。人群大驚失色,再也不敢向前。這時,這個青年分開眾人向前走去,他說那條白蛇在等他,他要斬了它。他一邊說一邊拔出鐵棍,腳步踉踉蹌蹌,看來他喝了一路,到現在已經喝醉了。人們屏住呼吸看著他歪歪扭扭遠去的背影,心裡都在說:這個傻小子……一夜過去,這個青年也沒有回來,人們知道他一定成了蛇的美餐。雲開霧散,大家繼續前行。走了一段路,突然,他們看見一條碩大的白蛇,被斬為兩截扔在路邊。再向前走了幾里地,發現這個青年正躺在路邊呼呼大睡,他的身體上方有一團雲氣籠罩,雲中有條赤龍正在懶懶洋洋地飛來飛去。而手中的那根鐵棍不見了,代之的是一把飾有七彩珠、九華玉的寒光逼人、刃如霜雪的寶劍,劍身上清晰鐫刻著兩個篆字:赤霄。這一刻,人們都相信了這個青年原來說的話都是真的。這個青年就是劉邦。這把劍就是斬蛇起義的赤霄劍。

赤霄劍是一把帝道之劍。

第二名——湛瀘

湛瀘是一把劍,更是一隻眼睛。湛瀘:湛湛然而黑色也。這把通體黑色渾然無跡的長劍讓人感到的不是它的鋒利,而是它的寬厚和慈祥。它就象上蒼一隻目光深邃、明察秋毫的黑色的眼睛,注視著君王、諸侯的一舉一動。

君有道,劍在側,國興旺。

君無道,劍飛棄,國破敗。

五金之英,太陽之精,出之有神,服之有威。

歐冶子鑄成此劍時,不禁撫劍淚落,因為他終於圓了自己畢生的夢想:鑄出一把無堅不摧而又不帶絲毫殺氣的兵器。所謂仁者無敵。湛瀘劍是一把仁道之劍。

第一名——轅夏禹劍

眾神采首山之銅為黃帝所鑄,後傳與夏禹。劍身一面刻日月星辰,一面刻山川草木。劍柄一面書農耕畜養之術,一面書四海一統之策。軒轅夏禹劍!對這樣一把劍我們還能說些什麼呢。

黃帝、夏禹!對這樣兩個人我們還能說些什麼呢。勇氣、智慧、仁愛……一切歸於兩個字:聖道。

軒轅夏禹劍是一把聖道之劍。

閱讀全文

與首山名字由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我的世界怎麼改馬的名字好聽 瀏覽:355
謝梓汐名字打分 瀏覽:793
最好聽的陳字開頭的名字 瀏覽:879
不錯的英文名字男孩 瀏覽:45
五行木配水女孩名字 瀏覽:372
大眾名字男孩 瀏覽:628
楊思彤鼠年女孩名字好嗎 瀏覽:862
呂子開頭三個字的名字 瀏覽:311
黃樂琪的名字五行屬性 瀏覽:132
園區起名 瀏覽:767
水配什麼名字好聽 瀏覽:406
穿越火線近戰武器名字大全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428
跟妝工作室名字英文 瀏覽:537
葉艷華名字如何打分 瀏覽:198
趙姓紹字輩男孩名字鼠年 瀏覽:751
姓李字五行屬什麼名字好 瀏覽:150
測試你在古代叫什麼名字游戲 瀏覽:462
尚姓起名字大全2020鼠寶寶大名 瀏覽:420
兩個字好聽的名字女生帶陌字 瀏覽:99
五行喜火缺水怎麼起名字 瀏覽: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