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百家姓每個名來歷
《百家姓》出《兔園集》,乃宋初錢唐老儒所作。時錢俶據浙,故首趙次錢,
孫乃俶妃,李謂南唐主也。次則國之大族。隨口葉韻,掛漏實多,識者訾之。然
傳播至今,童蒙誦習,奉為典冊。乃就其所載,粗為箋注;方諸古今《姓苑》、
《氏族》諸書。其猶射者之嗃矢也夫!琅琊王相題。
△趙錢孫李 周吳鄭王
〔趙〕角音。天水郡。伯益裔孫。造父事周穆王,以功封於趙城,子孫因氏
焉。其後叔帶仕晉,至趙夙世為晉卿;傳趙籍,始滅晉為諸侯。漢有趙廣漢,為
京兆尹,宋太祖之遠祖。
〔錢〕徵音。彭城郡。系山篯氏。彭祖姓篯名鏗。支子去竹而為錢氏。○篯,
音尖。鏗,音坑。
〔孫〕宮音。樂安郡。系出姬姓。衛武公子惠孫之孫,以祖字為氏,世為衛
卿。又楚有孫氏。蒍姓之後。孫叔敖為楚相。又齊有孫氏,陳姓之後,陳無宇子
子佔有功,賜姓孫氏。其後有孫武子。為吳將。武子之裔,世居富春。漢末有孫
權,為吳帝,武子之裔也。○蒍,音委。
〔李〕徵音。隴西郡。系出理氏。皋陶之後,代為理官,子孫以官為氏。有
理利貞避紂居李樹下,改為李氏,老子之祖也。其後李牧仕趙,李廣仕漢。唐祖
李淵,廣之裔也。又晉有里克,衛有禮至,皆理氏之後,與李同源。
〔周〕角音。汝南郡。系出姬姓。周平王少子烈之後,以國為氏。周有周任,
戰國有周霄。
〔吳〕羽音。延陵郡。系出姬姓,武王封太伯弟仲雍曾孫於吳,其後子孫以
國為氏。戰國有吳起;漢有吳芮,世為長沙王。
〔鄭〕徵音。滎陽郡。系出姬姓。周厲王少子友封於鄭。支子以國為氏。孔
子弟子有鄭國,秦有鄭安平。漢有鄭子真,裔孫鄭露,避晉亂,徙閩莆,興立學
校,化行七閩。宋鄭樵、鄭俠皆其後。
〔王〕商音。太原郡。系出姬姓。周靈王太子晉之後。周有王詡,齊有王蠋。
秦將王翦子賁生離,離子元,居琅琊郡;元弟威,居太原郡。又田齊之後,避難
改為王氏。又魏信陵君子孫改姓王氏。又殷王子比干後亦曰王氏。凡二十一望。
惟太原、琅琊二郡最著。
△馮陳褚衛 蔣沈韓楊
〔馮〕宮音。始平郡。系出姬姓。文王子畢公高支子,食采於馮阝,子孫去
邑為馮氏。戰國有馮亭。漢有馮異。馮阝,音馮。
〔陳〕徵音。潁川郡。虞舜之後胡公滿封於陳,子孫以國為氏。孔子弟子陳
亢。漢有陳寔,為太丘長,裔孫陳霸先,代齊有天下,國號陳。
〔褚〕羽音。河南郡。系出子姓。宋共公子段食采於褚,號曰褚師,子孫因
以為氏。漢有褚少孫,補《史記》。
〔衛〕羽音。河東郡。系出姬姓。文王子康叔封封於衛,其後以國為氏。漢
有大將軍衛青,丞相衛綰。
〔蔣〕商音。樂安郡。系出姬姓。周公子伯齡封於蔣,子孫以國為氏。漢有
蔣詡,吳有蔣子文、蔣欽。
〔沈〕宮音。吳興郡。系出姬姓。文王子聃季食采於沈,其後以邑為氏。楚
有沈尹戍子沈諸梁,為今尹,封於葉,號葉公。
〔韓〕商音。南陽郡。系出姬姓。武王少子封於韓,晉滅之,封桓叔子萬於
韓原,世為韓氏。至韓虔分晉國為諸侯。漢有韓信。
〔楊〕商音。弘農郡。系出姬姓。周宣王子尚父,封於楊,晉滅之。晉武公
子伯僑,食采於羊舌,後為羊舌氏。至叔向更封於楊,子孫為楊氏。戰國有楊朱。
漢有楊喜,封赤泉侯,孫楊敞為丞相;後裔楊寶生震,震生秉,秉生賜,賜生彪,
四世為三公,隋文帝楊堅之遠祖也。又有揚氏,從手不從木。周有揚侯,失國後
為揚氏。漢有揚雄,是也。
△朱秦尤許 何呂施張
〔朱〕角音。沛郡。顓頊之後。周武王封曹挾於邾,其後子孫去邑為朱氏。
戰國有朱亥。漢有朱買臣、朱雲。
〔秦〕徵音。天水郡。系出嬴姓。伯益之後,有嬴非子仕周孝王,牧馬於汧、
渭,有功,封附庸之國於秦;至孫秦仲,始列為諸侯,支子以國為氏。孔子弟子
有秦祖、秦非。周有醫師秦緩,字越人。
〔尤〕徵音。吳興郡。系出沈氏。五代王審知稱閩王,國人姓沈者避審音,
去水為尤。宋有尚書尤袤。
〔許〕羽音。高陽郡。系出姜姓,神農之裔。周武王封文叔於許,以主大岳
之祀,其後以國為氏。
〔何〕角音。廬江郡。系出韓姓。韓王安為秦所滅,其子孫避難,轉音為何
氏。漢有何休、何進。
〔呂〕羽音。河東郡。系出姜姓。神農後伯夷仕堯掌禮,佐禹治水,封於呂,
世主太岳祀。周有呂尚,封齊。秦有呂不韋,其妾有娠,獻庄襄王而生始皇帝。
〔施〕徵音。吳興郡。系出姬姓。魯惠公子施父之後。五代孫施伯,以高祖
字為氏。孔子弟子施子常。
〔張〕商音。清河郡。黃帝第五子青陽生揮,觀弧星,始制弓矢,為弓正,
主祀弧,遂為張氏。周有張仲,漢有張良。
△孔曹嚴華 金魏陶姜
〔孔〕角音。魯郡。系出子姓。武王封商微子於宋,至閔公捷生弗父何,何
玄孫嘉字孔父。孔父孫睾夷父以祖字為孔氏。夷父子防叔仕於魯國。防叔孫叔梁
紇生孔子。又衛有大夫孔文字圉。○睾,音亦。圉,音語。
〔曹〕角音。譙郡。顓頊五世孫陸終第五子安,大禹賜為曹姓。邾國、黎、
郳皆其後也。又姬姓。文王子曹叔振鐸封國於曹,其後以國為氏。魯有曹劌。
邾國之曹,世居譙郡。漢有曹參,後裔曹騰為中常侍,養甥夏侯氏之子嵩為子,
生操,為漢相;子丕,代漢為魏文帝。○顓,音專。頊,音旭。劌,音貴。
〔嚴〕宮音。天水郡。楚莊王庶孫,以王父謚為氏。後避漢明帝諱,改庄為
嚴。凡《漢書》嚴青翟、嚴助、嚴遵、嚴光,皆生時姓庄,死後史官改其姓為嚴
也。
〔華〕角音。武陵郡。系出子姓。宋戴公孫督食采於華,以邑為氏。世為宋
卿。齊有華周,漢有華佗、華歆。
〔金〕角音。彭城郡。少昊金天氏之後。又漢滅休屠國,以王子日磾入侍大
庭,後以功封侯,賜姓金氏。○休屠,音朽除。日磾,音密低。
〔魏〕宮音。巨鹿郡。系出畢公高。裔孫畢萬,仕晉為大夫,食采於魏,世
為晉卿;至魏斯分晉為諸曌,以國為氏。秦有魏冉;漢有魏無知、魏相。
〔陶〕徵音。濟陽郡。系出陶唐氏。唐堯始封於陶,支子因氏。周有陶答子,
漢有陶青。
〔姜〕商音。天水郡。系出神農氏。神農生於姜水,因姓姜氏。黃帝時,神
農氏子孫,世主太岳之祀。周武王封呂望於齊,以主太岳,復賜姓姜氏。漢有姜
詩、姜維。
△戚謝鄒喻 柏水竇章
〔戚〕商音。東海郡。衛大夫孫林父食采於戚,支子以邑為氏。漢有戚鰓,
高祖戚夫人父,封臨轅侯。
〔謝〕商音。陳留郡。周宣王封舅申伯於謝,支子以地為氏。晉有謝安。
〔鄒〕商音。范陽郡。周曹挾封於邾,戰國時改國號鄒,支子以國為氏。周
有鄒衍,齊有鄒忌,漢有鄒陽。
〔喻〕羽音。江夏郡。鄭之公族。漢蒼梧守諭猛,改姓喻氏。
〔柏〕商音。魏郡。系出柏皇氏。上古有柏招。為炎帝師;柏同,為帝嚳師,
封國於柏。漢有大鴻臚柏英。
〔水〕宮音。吳興郡。系出姒姓。明鄞縣有水甦民,其先世以禹王庶孫留居
會稽。以水為氏,科第甚蕃。又有水丘氏。復姓。
〔竇〕徵音。扶風郡。系出姒姓。夏帝相後有仍氏,遭寒浞之難,逃出自竇。
而生少康。少康次子龍留。居有仍。以竇為氏。晉有竇鳴犢,漢有竇嬰。
〔章〕商音。河間郡。系出姜氏。齊太公支子,封於鄣,子孫去邑為章氏。
齊有章子,秦有章邯。
△雲蘇潘葛 奚范彭郎
〔雲〕徵音。琅琊郡。系出雲陽氏。隋有雲定興。
〔蘇〕羽音。武功郡。顓頊裔孫陸終子樊,封於昆吾,世為夏伯,支子封於
蘇。蘇公忿生,為周司寇。戰國有蘇秦,漢有蘇武。
〔潘〕羽音。滎陽郡。周畢公高支子食采於潘,以邑為氏。楚有潘崇,吳有
潘璋。
〔葛〕商音。頓丘郡。系出嬴姓。顓頊之後,封於葛。其後以國為氏。秦有
葛嬰,晉有葛洪仙翁。
〔奚〕商音。譙郡。黃帝子禺陽封於任,裔孫仲為夏車正,食采於奚,故曰
奚仲。支子以邑為氏。孔子弟子奚容箴,漢功臣奚涓。○箴,音點。
〔范〕宮音。高平郡。堯後劉累裔孫杜隰,仕晉為士師,子蒍以官姓士氏。
後食采於范,世為晉卿,以邑為氏。秦有范雎,楚有范增。
〔彭〕宮音。隴西郡。系出篯氏。顓頊裔孫陸終氏第三子篯鏗,封於彭,是
為彭祖。歷唐、虞、夏、商,壽八百歲,子孫世為諸侯,即大彭氏與豕韋氏,作
商二伯。其後孟子弟子彭更。漢有彭越,封梁王。
〔郎〕商音。中山郡。魯懿公孫費伯,城郎邑以居,子孫因氏焉。漢有郎
<豈頁>,唐有郎士元。
△魯韋昌馬 苗鳳花方
〔魯〕羽音。扶風郡。系出姬姓。周公元子魯公伯禽封於魯,支子以國為氏。
戰國有魯仲連,漢有魯恭。
〔韋〕羽音。京兆郡。系出豕韋氏。世為夏、商侯伯,子孫以國為氏。漢有
韋賢、韋玄成,父子皆為丞相。
〔昌〕商音。汝南郡。系出有熊氏。黃帝子昌意,昌意子帝顓頊高陽氏,高
陽支子以王父字為氏。漢有昌豨。
〔馬〕羽音。扶風郡。系出趙姓。趙王子趙奢,封馬服君,子孫以為氏。漢
有馬援。
〔苗〕羽音。東陽郡。楚令尹斗椒之子賁皇仕晉,食采於苗,因氏焉。漢有
苗;唐有苗晉卿,相肅宗。
〔鳳〕宮音。邰陽郡。系出蒙氏。南召主閣羅鳳之裔。唐南召國君姓蒙氏。
尋羅閣生閣羅鳳,閣羅鳳生鳳迦異,鳳迦異生異牟尋。其長子名重父下一字,其
支子即以父名下一字為姓。故閣羅鳳庶子即姓鳳氏。滇、黔之人多有此姓。
〔花〕宮音。東平郡。系出華氏。古無花字,通作華,後專用花為花草之花,
故華姓亦有改為花者。唐有花驚定,蜀大將;明有花雲。
〔方〕商音。河南郡。系出方雷氏。周有方叔,為宣王卿士。
△俞任袁柳 豐鮑史唐
〔俞〕角音。河間郡。黃帝臣俞伯名跗,注《素問》。周有俞伯牙。
〔任〕宮音。東安郡。系出有熊氏。黃帝子禺陽封於有任,以國為氏。文王
妃太任,任國之女。魏有任座,秦有任囂。
〔袁〕羽音。汝南郡。系出媯姓。陳大夫庄伯轅孫濤塗,以祖字為氏,後世
去車為袁,或作爰,實同出一源也。漢有袁盎。○媯,音圭。
〔柳〕商音。河東郡。系出展氏。魯公子夷伯孫無駭子展獲,字禽,食邑柳
下,後世以為氏。戰國有柳庄;漢有柳隗,為齊王相。
〔豐〕宮音。京兆郡。系出姬姓。文王少子封於豐,其後有豐舒,相潞國。
〔鮑〕宮音。上黨郡。系出姒姓。禹王之後,有敬叔,仕齊,食邑於鮑。後
有鮑叔牙。
〔史〕徵音。京兆郡。系出史皇氏。倉頡之後史佚,為周太史。漢有史高。
〔唐〕徵音。晉昌郡。系出陶唐氏。舜封堯子丹朱於唐,其後子孫以國為氏。
漢有東園公唐宣明,四皓之一。
△費廉岑薛 雷賀倪湯
〔費〕羽音。江夏郡。系出嬴姓。伯益治水封於大費,裔孫昌仕商,以國為
氏。紂臣有費仲,魯有費伯。○費,音秘。
〔廉〕角音。河東郡。顓頊曾孫,大廉之後。以祖字為氏。趙有廉頗。
〔岑〕宮音。南陽郡。系出姬姓。周武王封叔耀子渠於岑,子孫以國為氏。
後漢有岑彭,封武陽侯。
〔薛〕徵音。河東郡。系出任姓。黃帝裔孫奚仲封於薛,歷夏、商、周,世
為諸侯。後世子孫以國為氏。宋有薛居州,趙有薛公。
〔雷〕商音。馮翊郡。系出黃帝子雷公之後。漢有雷義,晉有雷煥。
〔賀〕商音。廣平郡。系出慶氏。齊公子慶父之後。漢侍中慶純,避安帝父
清河王諱,改賀氏。晉有賀循,唐有賀知章。
〔倪〕宮音。千乘郡。周有黎、郳,附庸小國,後號小邾,子孫去邑為皃
氏。漢有皃寬,後加人為倪。
〔湯〕商音。中山郡。系出子姓。宋公子盪意諸。後去草為湯氏。晉有湯休。
△滕殷羅畢 郝鄔安常
〔滕〕宮音。南陽郡。系出姬姓。武王封弟叔綉於滕,其後以國為氏。戰國
有滕更,漢有滕嬰。
〔殷〕宮音。汝南郡。系出子姓。商自盤庚遷國,改號曰殷,其後以國為氏。
晉有殷浩,唐有殷開山。
〔羅〕徵音。豫章郡。系出祝融氏。春秋有羅國,子孫以國為氏。晉有羅結,
唐有羅藝。
〔畢〕徵音。河南郡。系出姬姓。周文王子畢公高之後,以國為氏。晉國有
畢萬,晉朝有畢卓。
〔郝〕徵音。太原郡。系出太昊氏。太昊弟郝省封於郝。漢有郝賢,晉有郝
隆。
〔鄔〕商音。太原郡。晉大夫鄔藏之後。孔子弟子有鄔單。
〔安〕商音。武陵郡。系出有熊氏。昌意子安。居於西戎,是為安息國。後
魏時,世子入侍,賜姓名安同。唐有安金藏。
〔常〕商音。平原郡。黃帝相常先之後。漢有常惠,晉有常璩,明有開平忠
武王常遇春。
△樂於時傅 皮卞齊康
〔樂〕角音。南陽郡。系出子姓。宋戴公子衍字樂父,其後以王父字為氏。
燕有樂毅。又有樂正、樂羊,皆復姓。又葯姓出河內郡。漢有葯崧。
〔於〕羽音。河內郡。系出姬姓。武王子封於邘,後世去邑為於氏。漢有
於定國,相宣帝。
〔時〕徵音。隴西郡。宋大夫公子來,食采於時。齊有時子,漢有時苗。
〔傅〕商音。清河郡。商有傅說,為武丁相;漢有傅介子。
〔皮〕羽音。天水郡。周卿士樊仲皮之後,以字為氏。北齊有皮景和,唐有
皮日休。
〔卞〕羽音。濟陽郡。曹叔振鐸之後,仕魯為卞邑大夫。有卞莊子。楚有卞
和,東晉有卞壺。
〔齊〕徵音。汝南郡。系出姜姓。太公封齊。其後以國為氏。唐有齊映、齊
抗。族兄弟同時為相。
〔康〕商音。京兆郡。衛康叔之後,以謚為氏。漢有康衡、康穆。
△伍余元卜 顧孟平黃
〔伍〕羽音。安定郡。系出芊姓。楚公族有伍氏。伍舉、伍奢世為楚卿。伍
員之祖與父也。
〔余〕商音。下邳郡。秦穆公伐西戎,獲其臣由余以為上卿。其後以王父字
為氏。宋有餘靖、余玠。
〔元〕商音。河南郡。衛大夫元咺之後。又出北魏拓拔氏。孝文帝改姓元
氏。唐有元稹。○咺,音喧,上聲。
〔卜〕羽音。西河郡。周有太卜之官,其後以官為氏。晉有卜偃,孔子弟子
卜商,漢有卜式。
〔顧〕羽音。武陵郡。夏有顧國。後以為氏。吳有顧雍,晉有顧愷之。
〔孟〕羽音。平陸郡。系出姬姓。魯桓公子慶父,世為卿,號孟孫氏,孟子
其裔也。漢有孟敏、孟嘗。
〔平〕商音。河內郡。韓哀侯少子婼,食采於平,後以邑為氏。漢有丞相平
當。○婼,音綽。
〔黃〕商音。江夏郡。顓帝曾孫陸終之後,封於黃,子孫以國為氏。楚有春
申君黃歇,漢有丞相黃霸,孝子黃香。
△和穆蕭尹 姚邵湛汪
〔和〕商音。汝南郡。堯臣和仲後,以官為氏。北齊有和士開,五代有和凝。
〔穆〕羽音。河南郡。系出子姓。宋穆公支孫,以謚為氏。漢有穆生。
〔蕭〕角音。蘭陵郡。系出子姓。微子支孫封於蕭。為宋附庸,子孫以國為
氏。漢有丞相蕭何,裔孫道成為南齊高帝,傳七世;道成族孫衍,受齊禪,為梁
武帝,傳四世。
〔尹〕徵音。天水郡。系出少昊裔孫尹壽,為帝堯師。周有尹吉甫,老子弟
子尹喜,漢有尹賞。
〔姚〕商音。吳興郡。系出有虞氏。瞽瞍生舜於姚墟,故姓姚氏。帝堯降二
女於舜,賜姓媯氏;禹封商均與虞城;武王封虞舜之後胡公滿為陳國:皆以國為
氏。又胡公支子姓胡氏;陳敬仲奔齊,子孫姓田氏;田齊失國,居元城,又姓王
氏:凡七姓,皆舜之後。
〔邵〕商音。博陵郡。系出姬姓。召康公封於燕,其次子世為畿內諸侯,作
王卿士,號曰召公,因為召氏。後世子孫,增邑為邵氏。秦有邵平,漢有召信臣,
同出一祖。
〔湛〕商音。豫章郡。系出姒姓。夏同姓諸侯斟灌氏,其後子孫去斗去雚,
合二字為湛氏。漢有湛重,明有湛若水。
〔汪〕商音。平陽郡。汪茫氏之後。又魯桓公庶子滿食采於汪,因邑為氏。
魯有汪錡,唐有汪華,封越公,世居於歙。
△祁毛禹狄 米貝明臧
〔祁〕徵音。太原郡。帝堯伊祁之後。晉有祁彌明、祁奚。
〔毛〕羽音。西河郡。系出姬姓。文王子毛伯之後,世為周卿士,因國為氏。
趙有毛公,漢有毛萇。
〔禹〕羽音。隴西郡。系出妘姓。雲、夢之間有鄅國,為楚附庸,後去
邑為氏。○妘,音雲。鄅,音禹。
〔狄〕徵音,天水郡。系出姬姓。周康王封弟孝伯於狄城,其後以地為氏。
唐有狄仁傑,宋有狄青。
〔米〕徵音。京兆郡。系出西域米國。漢有米楷,宋有米芾。○芾,音費。
〔貝〕宮音。清河郡。系出姬氏。召康公支子,食采於巨野之浿水,後為
郥國,子孫去邑為貝氏。漢有貝瑗。
〔明〕宮音。吳興郡。系出譙明氏。其後明由為燧人相。南齊有明僧紹,唐
有明崇儼,元有明玉珍。
〔臧〕商音。東海郡。系出姬姓。魯孝公子彄食采於臧,其後僖伯、哀伯、
文仲、武仲、世為魯卿,漢有臧宮、臧洪。○彄,口平聲。
△計伏成戴 談宋茅龐
〔計〕商音。京兆郡。系出姒姓。越大夫計倪、計然,越之公族也。
〔伏〕商音。太原郡。系出風姓。伏羲子孫,因號為氏。漢有伏勝、伏湛。
〔成〕商音。上谷郡。系出姬姓。文王子郕叔武之後,去邑為成氏。齊有
成覸。○郕,音成。
〔戴〕徵音。譙郡。系出子姓。宋戴公支孫,以謚為氏。宋有戴盈之、戴不
勝,漢有戴德、戴聖。
〔談〕徵音。廣平郡。系出籍氏。周大夫籍談之後,避項籍諱,為談氏。
〔宋〕宮音。京兆郡。系出子姓。周武王封紂庶兄微子啟於宋,後世子孫,
以國為氏。楚有宋玉、宋義。漢有宋昌。
〔茅〕商音。東海郡。系出姬姓。周公支子封於茅,其後以國為氏。秦有茅
焦。
〔龐〕宮音。始平郡。系出高陽氏。高陽才子龐降之後。魏有龐涓。漢有龐
德公。
△熊紀舒屈 項祝董梁
〔熊〕宮音。江陵郡。系出高陽氏。顓頊孫陸終第六子季連為芊姓,子附敘
封於熊。後有鬻熊,為文王師。武王封其曾孫熊繹於楚。至熊渠僣稱王,更姓熊
氏。漢有熊喬、熊尚。
〔紀〕徵音。平陽郡。姜姓。四岳之後,封國於紀,後以國為氏。楚有紀昌,
漢有紀信。
〔舒〕徵音。京兆郡。顓頊之後,封於舒,後以國為氏。唐有舒元輿。
〔屈〕宮音。臨淮郡。系出芊姓。楚武王子瑕封於屈,後以為氏。楚有屈原。
又有屈突,復姓也。
〔項〕商音。遼西郡。系出芊姓。楚公子燕,封項城,姓項氏。又姬姓。齊
桓公滅項,子孫以國為氏。楚有項羽。
〔祝〕商音。太原郡。系出有熊氏。周武王封黃帝之後於祝,後以國為氏。
衛有祝鮀,鄭有祝聃。○聃,音耽。
〔董〕角音。隴西郡。系出有熊氏。黃帝孫飂叔安子董父之後。晉有董
狐,漢有董仲舒。○飂,音留。
〔梁〕商音。安定郡。顓頊之後,封於梁,後以國為氏。漢有梁松。又梁丘
復姓也。
△杜阮藍閔 席季麻強
〔杜〕商音。京兆郡。帝堯之後,封於唐,周滅之,處其族於唐、杜之間,
居杜者姓杜氏。周有杜伯,晉有杜原款,漢有杜延年。
〔阮〕角音。陳留郡。商有阮國,後以國為氏。魏有阮籍。
〔藍〕徵音。汝南郡。系出芊姓。楚公子亹封於藍,謂之藍尹,後以邑為氏。
○亹,音尾。
〔閔〕宮音。隴西郡。系出姬姓。魯公族閔馬父封於閔鄉,因以為氏。後有
閔子騫。
〔席〕商音。安定郡。系出籍氏。晉大夫籍談後世避項籍名,改姓席氏、談
氏。
〔季〕徵音。渤海郡。系出姬姓。魯桓公子季友之後。又隨國大夫季梁。漢
有李布。
〔麻〕商音。上谷郡。系出熊姓。楚公族熊嬰奔齊,更姓麻氏。隋有麻叔謀。
〔強〕商音。天水郡。系出姜姓。齊大夫公孫疆之後。疆與強相近,後以為
氏。鄭有大夫強鉏。○鉏,音徂。
△賈路婁危 江童顏郭
〔賈〕商音。武威郡。系出姬姓。唐叔虞少子封於賈,後以為氏。晉有賈華,
漢有賈誼、賈復。
〔路〕商音。內黃郡。系出高辛氏。封於路,其後以國為氏。漢有路博德。
〔婁〕商音。譙郡。系出姒姓。杞東樓公後,去木為婁。漢有婁敬,唐有婁
師德。
〔危〕宮音。汝南郡。系出三危氏。唐有危仔昌,後賜姓元氏。
〔江〕商音。濟陽郡。系出嬴姓,。國於江、漢之間,支子以國為氏,漢有
江革。
〔童〕宮音。雁門郡。系出胥氏。晉大夫胥童後,以王父字為氏。漢有童恢。
〔顏〕商音。魯郡。系出姬姓。魯公柏禽少子顏之後,以字為氏。有顏路、
顏淵。
〔郭〕商音。太原郡。系出姬姓。武王封王季次子虢仲於東虢,虢叔為西虢,
召曰二虢。後虢叔之國改號郭,支子以國為氏。漢有郭解、郭泰;唐有郭子儀;
五代有郭威,為周太祖。
△梅盛林刁 鍾徐丘駱
〔梅〕羽音。汝南郡。系出子姓。殷王太丁封弟於梅,是為梅伯,後以國為
氏。漢有梅鋗、梅福。
〔盛〕羽音。汝南郡。系出姬姓。召公奭支孫封於盛,為燕附庸,姓奭氏。
後避漢元帝諱,更以國為盛氏。
〔林〕宮音。西河郡。系出子姓。王子比乾子堅,避亂居長林山,因姓林氏。
魯有林放,孔子弟子。
〔刁〕徵音。弘農郡。系出姬姓。文王同姓有雕國,後更為刁氏。齊有豎刁,
晉有刁協。
〔鍾〕角音。潁川郡。系出芊氏。楚公族鍾建封於鍾吾,其後為鍾吾氏,或
為鍾氏。楚有鍾儀、鍾期,魏有鍾繇。
〔徐〕商音。東海郡。系出嬴姓。伯益子若木生調,封於徐,歷夏、商、周
為諸侯,後以國為氏。漢有徐遲,吳有徐盛。
〔丘〕宮音。河南郡。系出姜姓。太公封於營丘,支子以地為丘氏。又有閭
丘、梁丘,俱復姓也。
〔駱〕商音。內黃郡。系出嬴姓。非子父大駱,大駱長子成世居太丘,國號
大駱;厲王時滅於西戎,餘子以國為氏。唐有駱賓王。
△高夏蔡田 樊胡凌霍
〔高〕角音。渤海郡。系出姜姓。齊文公子子高後,以字為氏。高徯世為齊
卿,孔子弟子高柴,漢有高鳳。
〔夏〕羽音。會稽郡。系出姒姓夏後氏,子孫以國為氏。又陳公子夏征舒,
秦有夏無且。
〔蔡〕徵音。濟陽郡。系出姬姓。文王子叔度封蔡,後以國為氏。晉有蔡墨,
秦有蔡澤,漢有丞相蔡義。
〔田〕徵音。雁門郡。系出陳氏。陳桓公子完,仕齊為卿,姓陳氏。至陳恆
更姓田氏,孫田和代有齊國。漢有田延年。
〔樊〕商音。上黨郡。系出仲氏。仲山甫封樊侯,以國為氏。孔子弟子樊遲,
漢有樊噲。
〔胡〕羽音。安定郡。系出媯姓。陳胡公滿支子,以謚為氏。齊有胡齕,漢
有胡廣。
〔凌〕徵音。河間郡。系出姬姓。衛公子仕於周,為凌人,以官為氏。吳有
凌統。
〔霍〕羽音。太原郡。系出姬姓。文王子霍叔之後,以國為氏。漢有霍光。
△虞萬支柯 昝管盧莫
〔虞〕商音。陳留郡。系出媯姓。舜後封虞,以國為氏。又姬姓。太伯弟虞
仲雍之後。魏有虞丘子。漢胡虞詡。
〔萬〕商音。扶風郡。畢萬之後。孟子弟子萬章。
〔支〕徵音。邰陽郡。漢宣帝時郅支單於世子入侍,其裔留於京師,遂姓支
氏。漢有支雄,晉有支遁。
〔柯〕商音。濟陽郡。系出姬姓。吳王柯盧之後。
〔昝〕徵音。太原郡。系出咎氏。商相咎單之後。咎,古音高,又音災咎之
咎。故增一畫為昝氏。
〔管〕徵音。晉昌郡。系出姬姓。文王第三子管叔鮮後。齊有管仲,漢有管
寧。
〔盧〕商音。范陽郡。系出姜姓。齊文公子子高之孫,食采於盧,因氏焉。
漢有盧綰。
〔莫〕商音。巨鹿郡。系出高陽氏。封於鄚,子孫去邑為氏。漢有莫藏用。
○鄚,音莫。
△經房裘繆 干解應宗
〔經〕徵音。滎陽郡。系出京氏。鄭公子京、叔段之後,有京氏。漢京房子
孫,避仇改經氏。
〔房〕商音。清河郡。系出陶唐氏。舜封丹朱於房陵,國號唐;又封支子於
房竹,其後以國為氏。漢有房植,唐有房玄齡。
〔裘〕角音。渤海郡。衛大夫食采於裘,後以邑為氏。漢有裘仲友。
〔繆〕羽音。蘭陵郡。系出嬴氏。秦繆公之後,以謚為氏。漢有繆彤。
〔干〕徵音。潁川郡。系出子姓。宋大夫干犨之後。晉有干寶。又段干氏支
子,亦為干氏。○犨,音抽。
〔解〕商音。平陽郡。唐叔虞子良食采於解,因氏焉。後有解揚。
〔應〕宮音。汝南郡。系出姬姓。武王第四子封於應,其後以國為氏。漢有
應劭。○應。平聲。
〔宗〕宮音。京兆郡。周大夫宗伯之後,以官為氏。漢有宗資。
△丁宣賁鄧 郁單杭洪
〔丁〕徵音。濟陽郡。系出姜姓。齊太公子丁公之後,以謚為氏。漢有丁公、
丁固。
〔宣〕徵音。始平郡。系出姬姓。魯大夫宣伯之後,以謚為氏。漢有宣秉。
〔賁〕徵音。宣城郡。系出苗氏。晉大夫苗賁皇之後。以祖字為氏。
〔鄧〕徵音。南陽郡。商武丁封叔曼季於鄧,後以國為氏。漢有鄧彭祖、鄧
禹。
〔郁〕宮音。黎陽郡。魯相郁黃之後。
〔單〕徵音。南安郡。系出姬姓。周成王封少子臻於單。為畿內諸侯,世相
王室,號單伯。
〔杭〕商音。餘杭郡。系出姒姓。禹王治水,所餘舟航,以支子統之,因封
國為餘航,其後去舟加木為杭氏。
〔洪〕角音。豫章郡。舊傳共工之後避仇改為洪。又雲:衛大夫弘演之後,
至唐始避高宗子弘之諱為洪氏。三國有洪矩,宋有洪皓。
△包諸左石 崔吉鈕龔
〔包〕羽音。上黨郡。楚大夫申包胥後,以祖字為氏。漢有包咸。
2. 中國的百家姓是誰編寫的
《百家姓》,相傳為北宋時人編撰。《百家姓》編撰者不可詳考。
3. 李白是那一代的詩人
首頁李白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李白與杜甫合稱李杜(小李杜則是李商隱、杜牧)。中國唐朝詩人,有「詩仙」、「詩俠」、「酒仙」、「謫仙人」等稱呼,公認為是中國歷史上最傑出的浪漫主義詩人。其作品天馬行空,浪漫奔放,意境奇異,才華橫溢;詩句如行雲流水,宛若天成。
基本信息
中文名:李白
外文名:Li Bai
別名:李太白,青蓮居士、詩仙
國籍:中國
民族:漢族
出生地:唐劍南道綿州或西域碎葉
出生日期:701年(辛丑年)
逝世日期:762年
職業:詩人 。供奉翰林
主要成就:創造了古代積極浪漫主義文學高峰為唐詩的繁榮與發展打開了新局面批判繼承前人傳統並形成獨特風格歌行體和七絕達到後人難及的高度開創了中國古典詩歌的黃金時代
代表作品:《蜀道難》《行路難》《望廬山瀑布》《夢游天姥吟留別》《靜夜思》等
人物簡介
李白是中國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尊稱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李白的詩以抒情為主。其詩風格豪放飄逸灑脫,想像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於從民歌、神話中汲取營養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麗絢爛的色彩,是屈原以後中國最為傑出的浪漫主義詩人,代表中國古典積極浪漫主義詩歌的新高峰。他具有超異尋常的藝術天才和磅礴雄偉的藝術力量。他的大量詩篇,既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繁榮氣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統治集團的荒淫和腐敗,表現出蔑視權貴,反抗傳統束縛,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積極精神。存詩近千首,有《李太白集》,是盛唐浪漫主義詩歌的代表人物。
名字由來
第一種說法:那是李白七歲時,父親要給兒子起個正式的名字。李白的父母親就酷愛讀書,他們要培養兒子做個高雅脫俗的李白人。
父親平時喜歡教孩子看書作詩,父親在醞釀起名之時,同母親商量好了,就在庭院散步時考考兒子作詩的能力。父親看著春日院落中蔥翠樹木,似錦繁花,開口吟詩道:「春國送暖百花開,迎春綻金它先來。」母親接著道:「火燒葉林紅霞落」。
李白知道父母吟了詩句的前三句,故意留下最後一句,希望自己接續下去。他走到正在盛開的李樹花前,稍稍想了一下說:「李花怒放一樹白」。
「白」——不正說出了李花的聖潔高雅嗎?父親靈機一動,決定把妙句的頭尾「李」「白」二字選作孩子的名字,便為七歲的兒子取名為「李白」。
第二種說法:李陽冰的《草堂集》序中說:「逃歸於蜀,復指李樹而生伯陽。驚姜之夕,長庚入夢。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
范傳正的《唐左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中寫道:「公之生也,先府君指天(李)枝以復姓,先夫人夢長庚而告祥,名之與字,咸取所象」。
從以上文獻中我們不難看出,李白的姓名是李白的父親回到蜀中先給自己恢復了李姓後才給後來出世的李白取的名字,李母夢到太白金星後於是有了身孕,在陣痛難忍中生出李白,李白的名字就是根據這一夢境得來的。
人物年譜
701年(武則天長安元年)李白生。
705年 (中宗神龍元年)李白五歲。發蒙讀書始於是年
711年(睿宗景雲元年)李白十歲。攻讀《詩》、《書》及諸子百家。
715年(開元三年)李白十五歲。已有詩賦多首,並得到一些社會名流的推崇與獎掖,開始從事社會干謁活動。亦開始接受道家思想的影響,好劍術,喜任俠。
718年(開元六年)李白十八歲。隱居戴天大匡山(在今四川省江油縣內)讀書。往來於旁郡,先後出遊江油、劍閣、梓州(州治在今四川省境內)等地。
720年(開元八年)李白二十歲。出遊成都、峨嵋山。謁頲於成都。頲甚贊其才,復勵之以學。
721年(開元九年)李白二十一歲。春歸家昌明。此後三年均在匡山讀書。
724年(開元十二年)李白二十四歲。離開故鄉而踏上遠游的征途。再游成都、峨眉山,然後舟行東下至渝州(今重慶市)。
725年〔開元十三年)李白二十五歲。春三月自三峽東下。經荊門山至江陵(今湖北省江陵縣)。在江陵與當時著名的道士司馬承禎相遇。夏遊洞庭(在今湖南省境內)、廬山(在今江西省境內)。秋遊金陵(即今江蘇省南京市)。
726年(開元十四年)李白二十六歲。春往會稽(紹興)。秋,病卧揚州。冬,北游汝州(今河南省臨汝縣),至安陸(今湖北省安陸縣)。途經陳州時與李邕相識。結識孟浩然。
727年(開元十五年)李白二十七歲。居於安陸壽山,與故宰相許圉師之孫女結婚,遂家於安陸。
728年(開元十六年)李白二十八歲。早春,出遊江夏(今湖北省武漢市),與孟浩然相會於斯。
730年(開元十八年)李白三十歲。春在安陸。前此曾多次謁見本州裴長史,因遭人讒謗,於近日上書自白,終為所拒。初夏,往長安,渴宰相說,並結識其子張相。寓居終南山玉真公主(玄宗御妹)別館。又曾謁見其它王公大臣,均無結果。暮秋遊邢州(在長安之西)。冬遊坊州(在長安之北)。
731年(開元十九年)李白三十一歲。窮愁潦倒於長安,自暴自棄,與長安市井無賴之徒交往,初夏,離長安,經開封(今河南省開封市),到宋城(今河南省商丘縣)。秋到篙山,戀故友元丹丘的山居所在,遂有隱居之意。暮秋,滯留洛陽。
732年(開元二十年)李白三十二歲。自春歷夏在洛陽,與元演、崔成甫結識。秋,自洛陽返安陸。途經南陽(今河南省南陽市),結識崔宗之。冬,元演自洛陽到安陸相訪,二人同游隨州(今湖北省隨縣)。歲未,歸家安陸。
733年(開元二十一年)李白三十三歲。構石室於安陸白兆山桃花岩。開山田,日以耕種、讀書為生活。
735年(開元二十三年)李白三十五歲。五月應友人元演之邀游太原。秋,滯留太原。
736年(開元二十四年)李白三十六歲。春在太原,曾北游雁門關(今山西省代縣)。南下洛陽與元丹丘相逢。秋,至篙山元丘處,結識岑勛。南返途經襄陽時,與孟浩然再會。是年杜甫二十五歲。在齊魯燕趙一帶漫遊。
738年(開元二十六年)李白三十八歲。春,又出遊南陽、篙山(元丘的居所)、陳州、楚州(今江蘇省淮安縣)。
739年(開元二十七年)李白三十九歲。春至初夏,在安宜(今江蘇省寶應縣)。夏,漫遊於吳地(今江蘇省蘇州市)一帶。秋,逆長江西上,經當塗(今安徽當塗縣),至巴陵(今湖南省岳陽縣),適逢王昌齡被貶謫嶺南(今廣東省、廣西壯族自治區一帶),二人會晤。冬,自巴陵歸安陸。
741年(開元二十九年)李白四十一歲。居東魯,與韓淮、裴政、孔巢父、張叔明、陶河等隱於 徂徠山(音cúlaí,在今山東省泰安市境內),縱酒酣歌,號稱「竹溪六逸」。又以學道為事,意欲出遊越地。
742年(玄宗天寶元年)李白四十二歲。四月,游泰山。夏,與子女一道至南陵(今安省南陵縣),欲游越中。玄宗徵召入京,返南陵。秋,赴長安。與太子賓客相遇,賀以「謫仙人」稱之,復推薦於朝廷,得玄宗優遇,命為翰林院供奉。
743年(天寶二年)李白四十三歲。詔翰林院。初春,玄宗於宮中行樂,李白奉詔作《官中行樂詞》,賜宮錦袍。暮春,興慶池牡丹盛開,玄宗與楊玉環同賞,李白又奉詔作《清平調》。對御用文人生活日漸厭倦,始縱酒以自昏穢。與賀知章等人結「酒中人仙」之游,玄宗呼之不朝。嘗奉詔醉中起草詔書,引足令高力士脫靴,宮中人恨之,讒謗於玄宗,玄宗疏之。
744年(天寶三年)李白四十四歲。春正月,去紹興,送賀知章歸越。三月,自知不為朝廷所用,上書請還山,賜金,離長安而去。初夏,與杜甫識於洛陽。旋往開封,請北海高天師授其道,決心遁入方外。秋,與高適、杜甫共游梁宋(在今河南省)。冬,北往安陵(唐屬平原郡,在今河北省吳橋縣北),乞蓋寰為造真(道教的秘籍),由高天師如貴道士授錄濟南(今山東省濟南市)的道觀紫極宮。成為一個真正的道士,還歸任城。
745年(天寶四年)李白四十五歲。春在任城。杜甫來東相方。二人同游於任城一帶。夏,與高適、杜甫同渴北海太守李邕於濟南。秋,與杜甫復會於郡(今山東省曲阜市),二人同游甚密。秋冬,在魯郡別杜甫,游金鄉(今山東省金鄉縣)、單父(今山東省單縣)。
746年(天寶五年)李白四十六歲。春,游魯郡。卧病任城甚久。秋,病癒,又游於魯郡。是年自春以來屢有南遊之念,終於秋末啟程。至宋城,又游梁園(漢梁孝王所造的一座的御苑,又名兔園),旋到揚州。
747年(天寶六年)李白四十七歲。在路上遇崔成甫。秋到紹興,往會稽吊賀知章。登天台山(在今浙江天台縣)。冬返金陵,此後二年,留居金陵。
748年(天寶七年)李白四十八歲。春在金陵,夏至楊州,秋遊霍山(今安徽省六安縣南),冬到廬江(今安徽廬江縣),謁見江太守昊王李抵。
751年(天寶十年)李白五十一歲。春在任城。秋滯留在高鳳(後漢的隱士)石門山(又名西塘山,在今河南省葉縣西南)元丹丘居處。秋末,自開封北游幽州(今北京市),經河北道、鄴郡(今河南省安陽市)。
752年(天寶十一年)李白五十二歲。北上途中,游廣平郡(今河北省南部),沿途留連。十月,抵達范陽郡(即幽州,今北京市)。初識安祿山跋啟與邊地戰事之真相,頗感危險,即離范陽而去。
753年(天寶十二年)李白五十三歲。早春,自范陽南下魏郡(今河北省魏縣東),游西河郡(今山西省汾陽縣),繼續沿汾水南下,入潼關(關所在今陝西省,為洛陽與長安之問的要地),登西嶽華山。至歷陽(今安徽省和縣)橫江浦渡長江。秋,又南下游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句溪、敬亭山等地。
755年(天寶十四年)李白五十五歲。夏遊當塗。秋遊秋浦(今安徽省貴池縣),冬返宣城。旋至金陵,獲安祿山亂。門人武諤許去魯中(今山東省)接其子女南下。分別後,自往宋城接其妻宗氏。
756年(肅宗至德元年)李白五十六歲。歲初,與妻子宗氏一道南奔避難。春在當塗。旋聞洛陽失陷,中原橫潰,乃自當塗返宣城,避難刻中(今浙江省膝縣)。至漂陽(今江蘇省灤陽縣),與張旭相遇。夏至越中(紹興)。聞郭子儀、李光弼在河北大勝,又返金陵。秋,聞玄宗奔蜀,遂沿長江西上,入廬山屏風疊隱居,永王數次下達聘書,幾經猶豫,終於決定下山入其幕府。
757年(至德二年)李白五十七歲。正月,在永王軍營,作組詩《永 王東巡歌》。永王兵敗丹陽,李白自丹陽南逃。旋被縛入尋陽獄中。妻宗氏為救其四處奔走。江南宣慰使崔渙與御史中承相宋若思極力救之,乃獲釋。宋若思辟白為軍幕參謀,以掌軍中文書事務。並隨宋若思一同至武昌(今湖北省鄂城縣)。九月,病卧宿松(今安徽省宿松縣)。曾兩次贈詩宰相張鎬求救。終以參加永王東巡而被判罪長流夜郎。
758年(肅宗乾元元年)李白五十八歲。李白自尋陽出發,開始長流夜郎,妻弟宗嫌相送。春末夏初。途經西塞驛(今武昌縣東),至江夏,訪李邕故居,登黃鶴樓,眺望鸚鵡洲。秋至江陵,冬入三峽。
760年(肅宗上元元年)李白六十歲。春由洞庭返江夏。秋至尋陽,再登廬山。決意遊仙學道以度余年。冬在建昌(今江西省修水縣西北)。歲末至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
761年(上元二年)李白六十一歲。流落江南的金陵一帶。靠人賑濟為生,聞史朝義勢力復盛,李光弼派兵鎮壓,再次請纓入其軍幕,但因病而半道還。冬初,寄宿於當塗縣令(縣知事)李陽冰處。曾出遊歷陽,旋歸當塗,卧病於斯。
762年(代宗寶應元年)李白六十二歲。早春,卧病當塗。晚春三月,作最後的一次旅行,游宣城、南陵。秋歸當塗,病況日下,自知無望。而李陽冰又退隱在即,欲走無路,精神失常。臨終之際,將平生所著托李陽冰。十一月,卒於當塗,有絕筆《臨終歌》一首。據邵康節《紫微斗數》的記載 李白生於丙辰年十一月初十日午時 不是辛丑年。
名詩名句
1、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行路難》
2、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
3、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台。 《北風行》
4、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樂府·將進酒》
5、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 《樂府·將進酒》
6、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樂府·將進酒》
7、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望天門山》
8、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9、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望廬山瀑布》
10、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鷺洲。(另作「二水中分白鷺洲」) 《登金陵鳳凰台》
11、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南陵別兒童入京》
12、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 《蜀道難》
13、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登金陵鳳凰台》
14、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送友人》
15、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渡荊門送別》
16、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 《菩薩蠻》
17、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另作「隨君直到夜郎西」)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18、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贈汪倫》
19、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秋浦歌》
20、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子夜吳歌》
21、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下獨酌》
22、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早發白帝城》
23、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 《越中覽古》
24、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把酒問月》
25、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夢游天姥吟留別》
26、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靜夜思》
27、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同居長干里,兩小無嫌猜。 《長干行》
28、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 《夢游天姥吟留別》
29、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閑。《獨坐敬亭山》
30、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
31、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
32、 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 《俠客行》
33、黃金白璧買歌笑,一醉累月輕王侯。《憶舊游寄譙郡元參軍》
34、乍向草中耿介死,不求黃金籠下生。《設辟邪伎鼓吹雉子斑曲辭》
35、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上李邕》
36、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俠客行》
37、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樂府·將進酒》
38、黃河捧土尚可塞,北風雨雪恨難裁。《北風行》
39、黃河西來決昆侖,咆哮萬里觸龍門。《公無渡河》
40、有長鯨白齒若雪山,公乎公乎掛罥於其間!箜篌所悲竟不還。 《公無渡河》
41、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古風其三》
42、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玉階怨》
43、三川北虜亂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但用山東謝安石,為君談笑凈胡沙。《永王東巡歌其二》。
44、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蜀道難》。
45、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月下獨酌》
46、功名富貴若長在,漢水亦應西北流。《江上吟》
47、屈平辭賦懸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江上吟》
48、世人不識東方朔,大隱金門是謫仙。《玉壺吟》
49、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靜夜思》
50、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峨眉山月歌》
51、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清平調詞》
52、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台月下逢。《清平調詞》
53、西風殘照,漢家陵闕。 《憶秦娥》
54、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經離亂後天恩流夜郎億舊游書懷》
55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靜夜思》
4. 袁姓的由來
袁姓,主要源自媯姓,是中華民族的姓氏之一,其人口在全國姓氏中排名第33位,人口約有700萬,佔全國總人口的0.54%。
袁氏姓源主要出自媯姓,即為舜帝後裔。相傳上古五帝之一的舜是顓頊的後代,因生在姚墟(今山東菏澤東北)而得姚姓。他又曾住在媯汭河(今山東永濟南),所以後代又有媯姓。
以媯為姓的後裔中有被周武王滅商後封為陳侯(建都於宛丘——今河南淮陽)的陳胡滿,陳胡公媯滿的11世孫有個叫諸的,字伯爰,其孫濤塗,以祖父的字命氏,稱爰氏,春秋時世襲陳國上卿。
袁隆平
(4)兔園名字由來擴展閱讀:
袁姓的其他由來傳說
1、出自軒轅黃帝,軒轅以土德得天下。軒轅氏,又稱玄袁氏,為少典氏之子,因其族善製作大車轅,駕車周流天下,故而稱軒轅氏。其居住地又因黃帝軒轅氏而命名軒轅之丘,軒轅氏起兵革炎帝,以車帳相結為營,因是軒轅氏發明,世稱行轅。
軒轅氏初都有熊之墟(鄭州或開封),所居之地,有以轅為名之邑,後稱為袁邑。上古時爰字和袁、轅、榬、溒、援等字音同意同,軒轅氏革炎成功,代炎帝而當天子,號黃帝。其後裔以邑為氏,世代相傳姓袁。後衍遷河北,這就是河北袁氏。
2、源於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北魏王朝皇族拓拔氏族,屬於以氏族名稱漢化改姓為氏。鮮卑拓跋氏族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在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遷都洛陽後,大力推行漢化改革政策,其中即有胡姓漢化的內容。
他將皇族姓氏「拓跋」改為漢姓元氏,成為朝中第一姓,自己就稱為元宏。到了隋朝時期,一些拓拔氏後裔已經分不清元、袁二姓的區別,故而有稱袁氏者,世代相傳至今。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袁姓
5. 誰知道"袁"姓氏的來歷
姓氏來源
1、袁氏姓源比較純正,主要出自媯姓,即為虞舜之後。相傳上古五帝之一的舜是顓頊的後代,因生在姚墟(今山東菏澤東北)而得姚姓。他又曾住在媯汭河(今山東永濟南),所以後代又有媯姓。以媯為姓的後裔中有被周武王滅商後封為陳侯(建都於宛丘--今河南淮陽)的陳胡滿,陳胡公媯滿的11世孫有個叫諸的,字伯爰,其孫濤塗,以祖父的字命氏,稱爰氏,春秋時世襲陳國上卿。由於當時"爰"字和"袁、轅、榬、溒、援"等字音同,所以後來的子孫就分別以這6個字為姓。正如《袁樞年譜》所雲"一姓有六字五族之異"。
2、出自其他少數民族有袁姓。如滿、蒙、回、土家、彝、瑤、白、朝鮮族等均有此姓。
遷徙分布
袁氏早期主要是在其發祥地河南發展繁衍,其發展中心為陳郡,尤其是汝南。秦漢時期袁氏以向外地播遷。由於戰亂、官職調遷等原因,陳郡袁氏與汝南袁氏又派生出許多支脈,如袁乾的後裔有一支徙居彭城(今江蘇徐州),還有一支徙居河東(今山西永濟西南);袁紹的後裔有一支徙居東陵東光(今屬河北);袁術的子孫分散於江、淮間,有一支居住在襄陽;袁渙的後裔有一支徙居京兆(今陝西西安),又有一支徙居華陰。
南宋有史學家袁樞為建安人(今福建建甌),說明南宋以前,已有袁氏徙居福建。據《袁氏族譜》記載,袁安第38世孫袁志君因任廣東布政使,自江西信豐遷至廣東東莞溫塘茶園定居,為廣東袁氏開基始祖,其後裔分居興寧、梅縣、惠陽等地。閩、粵袁氏於清代開始陸續有人移居台灣,有的又進而徙居新加坡、印尼及其他國家。
6. 百家姓的來歷
對大自然的敬畏之心和關注生命起源的初始宗教觀念。
中華民族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民族,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確立姓氏制度的國家。據歷史傳說、文獻記載、考古發現,和人類社會學的調查考察,早在原始氏族社會,中華先民出於對大自然的敬畏之心和關注生命起源的初始宗教觀念:
即藉助圖騰崇拜、生殖崇拜、祖先崇拜、英雄崇拜等多種形式,繪制、使用了標志各自氏族的符號和圖形徽記,用以表達和認知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以及人類自身發展、族群差異的相互關系,從而孕育了中華姓氏的原始雛形。
(6)兔園名字由來擴展閱讀:
中華民族姓氏的特點:
姓出多元,是我們中華民族姓氏的特點。更是我們民族漫長的發展過程中文化特色的再現。在異彩紛呈、品類繁多的姓氏中,豐富的內涵才是值得探究的根本原因。每一個姓氏的產生,都有一個美妙的故事,都有一段曲折的歷史,這才是姓氏五彩繽紛的所在。
華夏民族的姓氏,因時代的久遠,漫長的歲月,讓我們的姓氏在時代變遷中而發生著變化。古老的姓氏,有的延續下來,也有的消失了。而根據不同的時期,新的姓氏也有出現的。漢民族與少數民族的融合,少數民族入主中原成為統治集團,皆是姓氏不斷發生變化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