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德陽為什麼叫德陽
名稱由來
在中華大地上,有很多帶「陽」字的地名,「德陽」,就是一個很有內涵、很有深度的名字,一個耐人尋味、令人羨慕的名字。
所謂德,是指人們共同生活及行為的准則和規范、品行、品質。國人自古就把「德」作為做人立身之本。《左傳》中講,人生有三不朽,即立德、立功和立言。立德被列為三不朽之首。世人評價一個人德高望重、德藝雙馨、德才兼備,也都是把「德」放在第一位的。可見,在「陽」字之前冠之以「德」而取名德陽,在尊崇道德的古代,是一件很榮幸的事情。
說起德陽這個地名的來歷,有一個故事在元代以後曾廣為流傳:西晉太康初年,道教仙人許遜任旌陽縣令,因其能點石成金、救濟貧困、畫符水祛除瘟疫而有德於民,朝廷詔改旌陽縣為德陽縣。而據史料考證,自東漢起,江油小溪壩、遂寧龍鳳場先後以德陽之名設縣,後又撤消,到唐高祖武德3年(公元620 年)才「分雒縣、綿竹地置德陽縣」。德陽之名最終紮根此地,未再變遷。孝泉鎮的「一門三孝」故事「姜詩孝親」、「湧泉躍鯉」、「安安送米」,被譽為「二十四孝」之首,成為德孝文化的典範。德陽這個小縣城的孔廟竟然位列西南之最,高鐫在東西大門之上的 「道冠古今」、「德配天地」八個大字,似乎昭示著:道德,就是這塊土地的「靈根」。 1300多年來,生活在鍾鼓樓和龍護舍利寶塔下的人們,遵循著儒家的道德教義,延續著傳統的德孝民風,在川西平原豎起了一座獨特的「德」字紀念碑。到了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當德陽壯大成為380萬人的共同家園以後,伴隨著經濟社會的巨大進步,她的文化品位得到了新的升華,德孝文化已經成為德陽一張特殊的名片。
而今,大德陽度過28周歲生日,面向21世紀的朝陽,邁上了「共建大德陽,推進新跨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征程。站在新的歷史坐標上,我們德陽人有必要對「德陽」的文化內涵進行更深地挖掘,作出更新的詮釋。筆者認為,「德陽」內涵的最好表述是:德政如陽、德行如陽。
德政如陽——何謂德政?《高級漢語大詞典》的解釋是「指有益於人民的政治措施和政績。」古人說:「上善若水,厚德載物」,「治國之道,愛民而已」,「政之所行,在順民心」。「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願我們德陽市各級班子和領導幹部堅持「三個代表」,清正廉潔,勤政務實,執政為民,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愛民之心像陽光一樣溫暖,為民執政像陽光一樣透明,利民實事像陽光一樣灑滿四面八方。
德行如陽——德行,即道德品行。《周禮·地官》註:「德行,內外之稱,在心為德,施之為行」。古人認為,一個地方「宜其德行,順其憲政」,才能興盛富強,「使越於諸侯」,超過其他地方。德陽人應以德立市,大力建設精神文明,樹立社會公德,加強職業道德,弘揚家庭美德,使德陽成為文明之鄉,讓來德陽投資創業、旅遊觀光、探親訪友的人們如沐春暉,讓全市人民在社會主義道德的陽光照耀下,創造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㈡ 四川這個名字的由來誰知道
以前有四條河在這里
㈢ 德陽古代叫什麼名字
要弄清這個問題,首先必須搞清古德陽、今德陽、古旌陽、今旌陽以及許旌陽(仙人許遜又名真君)等的來龍去脈和彼此間的關系。古德陽縣,在東漢時就存在,但不在今德陽屬地內,是在今江油縣所轄的小溪壩;後又移治於今遂寧縣龍鳳場,古德陽縣廢於北周時期。今德陽是指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從廣漢、綿竹分劃出部分而建立的德陽縣,直至現在,約有1300多年歷史。古旌陽,據《晉書•地理志》載:旌陽古縣,故址在今湖北枝江縣北,漢文帝十八年(公元441年)廢。查諸有關史志,德陽這個地方從未建置過旌陽縣。今旌陽:元朝年間,道教盛行。有南昌許道人,在德陽縣北街修建「許旌陽祠」,並借元代著名文人虞集之名作《許旌陽祠堂記》,說德陽即古旌陽。至明成化年間,時任知縣吳淑因推崇名人虞集而重刻《許旌陽祠堂記》。經過道家宣揚,官員提倡,文人點染,德陽即古旌陽之說就盛傳於民間了。然而官方並沒有下文改德陽縣為旌陽縣,德陽之名仍沿用至今。至於今旌陽,實際應從民國29年(公元1940年)政府改聯保制為鄉鎮制始設旌陽鎮,後改為旌陽區,旌陽之名歷時不足百年。
㈣ 四川這個名字的來歷
公元前316年,秦來巴蜀後,四川地區就成為中國各朝代所管轄地區。而直至北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將川陝路分為益州、梓州、利州、夔州四路,簡稱四川路,至此始有「四川"之名
我記得內江師院教授上古代史時說過四川之前簡成"川四路"而不是"有四條大河" 這里的"路"是一種行政名稱 .中國古代有道\ 路\ 府等名稱..這些名稱在韓國\朝鮮\日本仍在沿用.
㈤ 四川的德陽在古代叫什麼名稱
德陽市於1983年8月經國務院批准成為省轄地級市,1998年轄旌陽區、廣漢市、什邡市、綿竹市、中江縣、羅江縣。據歷史記載,兩千多年來,由於政治、經濟、社會等因素,其地名和領屬關系更迭繁復。
【三星堆都邑興廢】
今德陽地區為古蜀國地,現代考古發掘證明,公元前21世紀後的夏商時期,今廣漢三星堆為古蜀國重要都邑。可能因洪災或兵燹被毀於商末周初。
【周秦政區】
周慎靚王五年(公元前316年),即秦惠文王更元九年,秦滅巴蜀二國建巴蜀二郡,今德陽地區屬蜀郡。郡下設縣,縣下有鄉亭。
【李冰治水綿雒 】 公元前276-251年,李冰任蜀郡太守,治水雒、綿(地名,今德陽石亭江、綿遠河一帶),除患興利,自流灌溉,受益至今。古今什邡有李冰祠墓承祀。1994年江澤民總書記為重建李冰陵題詞立碑紀念。
【姜氏一門三孝子】
東漢初期,雒縣汛鄉(今旌陽區孝泉鎮)有姜氏一門三孝子(姜詩、龐三春、姜石泉),漢明帝永平二年(公元59年)姜詩舉孝廉,授江陽縣令。時"赤眉"亂軍至此皆敬畏孝子地。
【龐統攻雒陣亡】
建安十八年(213)劉備進圍雒縣(今廣漢),軍師龐統"中流矢"死亡,後封靖侯,葬今白馬關,有祠墓歷代承祀。
【秦宓諫阻下獄】
漢末蜀中學士綿竹人秦宓諫阻劉備興兵伐吳,被下獄幽閉。備死後,放出,受諸葛亮重用,官至蜀國大司農,助亮治蜀有政績。
【德陽建縣】
唐武德三年(620),析雒綿建置德陽縣,為德陽縣名之始,至今歷時1300餘年,唐時德陽縣上屬益、漢州。
【玄宗駐蹕萬安驛】
唐玄宗天寶十五年(756),避"安史亂"奔蜀,宿萬安驛(今德陽羅江縣),反感"萬安"地名,曰"一安且不可,況萬安乎"?乃移宿縣城東外玉京山寶明寺。
【王建襲鹿關據蜀】
唐僖宗光啟三年(887),西川節度使陳敬瑄書召曾任利州(今廣元),壁州(今通江)刺史的王建議事。王建亦謀不軌,率全軍進逼鹿頭關,瑄悔,力止之。王建大怒,破關而入,據德陽,進殺陳敬瑄據成都,後取東川,稱王號帝,建國前蜀。
【德陽趙鐸起義】
明英宗天順八年(1464)德陽趙鐸於孝泉鄉起義,聚眾數千人,稱趙王,設置將軍、評事等官,聯絡川中多處義軍,流動作戰,成為著名首領,後被明軍和綿竹地方武裝殺死。
【德陽王的興亡】
明洪武十一年(1378),朱元璋封第十一子朱椿為蜀王,蜀王之下陸續封郡王16人,華陽王已傳九代,德陽王僅傳三代,有8個郡王僅傳一代。崇禎十七年(1644),張獻忠占成都稱王時,德陽郡王朱至璇逃奔夔州(今重慶),部屬幕僚7人死守德陽藩王城,被義軍殺死,藩樓被毀。
【李調元藏書樓被毀】
嘉慶時(公元1800年前後),白蓮教起義活動在德陽、羅江、中江一帶盛行。羅江李調元的川西第一家萬卷藏書樓毀於此次兵火之中。
【德陽工業區】
1958年10月25日 中共中央總書記鄧小平視察德陽工業區東電和二重的建設工地。鄧小平說:"德陽的工業是國家的大工業,拿製造冶金設備、電站設備的大工廠來說,是目前全國最大的,是機械工業之母,這里將成為一個新興的工業城市。"
【德陽建市】
1983年8月18日 國務院函安(1983)156號文批復:"同意設立德陽市。德陽市駐德陽城關,轄城區街道辦事處、漢旺鎮和旌陽、城區、八角三個公社。將綿陽地區的德陽、中江、綿竹三縣和成都市的廣漢、什邡兩縣劃歸德陽市管轄。"
【德陽縣撤銷】
1984年9月12日 國務院批復四川省人民政府《關於設德陽市市中區的請示》:"同意撤銷德陽縣建制,將德陽縣的行政區域劃歸德陽市;德陽市設立市中區。" 1996年8月3日撤銷市中區建旌陽區、復置羅江縣。
㈥ 四川名字的由來
上古時我們先民在四川盆地及其四周創造了四川文化的那個區劃,在秦時置為巴郡、蜀郡,汗代叫益州,唐代改為劍南道,後分為劍南西川道和劍南東川道,分別在成都和三台設立治所。在唐玄宗以前的行政區劃,只有東、西兩川,故簡稱「兩川」。唐玄宗時,他又對此區劃作了調整,有了劍南西川道、劍南東川道和山南西道的設置(山南西道轄今陝南、川北地區、治所在汗中)。這樣,便有了「三川」的簡稱。由於宋真宗這一調整,又在益(成都)、梓(三台)、利(汗中)州三州之外,新置夔州(奉節),於是,這一區域在宋代便被稱為「川峽四路」,後來就簡稱為「四川」。這就是我們「四川」的來源。
㈦ 四川名字的由來是
四川是以益、利、梓、夔四路得名。
唐大部屬劍南道和山南東、山南西道,宋設川峽路(註:非川陝路),後分設西川路和峽西路,再分西川路為益州路和利州路,分峽西路為梓州路和夔州路,合稱四川。
其間設四川制置使,為四川得名的開始,後改益州路為成都府路,改梓州路為潼川府路,分利州路為利州東、西路。
元置四川省和四川行省和西蜀四川道,明置四川省,後改四川布政使司,清改四川省,建國初分為川東、川南、川西、川北四行署,後合並恢復四川省,省名至今未變。取全稱中的「川」字作為簡稱。又因轄區西部古為蜀國地,故又簡稱「蜀」。
(7)德陽名字的由來擴展閱讀
位置境域:
位於中國西南腹地,介於東經97°21'~108°33'和北緯26°03'~34°19'之間,地處長江上游,轄區面積48.6萬平方公里,與7個省(區、市)接壤,北連陝西、甘肅、青海,南接雲南、貴州,東鄰重慶,西銜西藏。是承接華南華中、連接西南西北、溝通中亞南亞東南亞的重要交匯點和交通走廊。
行政區劃:
截止2019年9月,四川省下轄18個地級市,3個自治州,18個縣級市,107個縣,4個自治縣,54個市轄區。
㈧ 四川 名字的來歷
樓主您好:麻煩的話就點擊鏈接
名稱由來
川峽四路
川峽四路,今名「四川」的源頭,宋元時代行政區劃名,包括益州路(成都府路)
四川省地圖
本數據來源於網路地圖,最終結果以網路地圖數據為准。
、梓州路(潼川府路)、利州路、夔州路,共計四路。 宋太祖乾德三年(965年),宋軍滅後蜀,設西川路,治益州(四川成都); 開寶六年 (973年),又設峽西路,治梁州(興元府,陝西漢中); 太平興國六年 (981年),將西川路和峽西路合並為川峽路; 至道三年(997年),又分設西川路、峽西路兩路; 咸平四年(1001年),將西川路析置為益州路、梓州路兩路;將峽西路析置為利州路、夔州路兩路,故宋人合稱其為「川峽四路」,簡稱為「四川」。 川峽四路的行政管轄區域大致包括:今四川大部、重慶全境、陝西漢中,湖北恩施、貴州的安順、貴陽、遵義、銅仁等區域,以及甘肅文縣。 川峽四路(四川)與兩浙路(江南)成為宋代最主要的兩大經濟區,是宋朝政府的主要財政來源地,尤其宋後期,成都已經取代揚州,成為宋代經濟最發達的城市。
四川行省
元置四川行省,並將自古與巴蜀一體的興元府(梁州,今陝西漢中)劃入陝西行省; 明置四川布政使司;清改為四川省。
㈨ 四川名稱的來歷
來歷:
北宋年間,將地處今四川盆地一帶的川峽路分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和夔州路,合稱為「川峽四路」或「四川路」。其間設四川制置使、四川宣撫使等官職,後來簡稱「四川」,四川由此得名。
元朝至元二十三年合並川峽四路,設「四川等處行中書省」,簡稱「四川行省」,「四川省」之名自此問世。
1997年,原四川省計劃單列市重慶市與地級市涪陵市、萬縣市、黔江地區從四川省整體劃出組建重慶直轄市。至此川渝分治,形成今四川省行政區域。
(9)德陽名字的由來擴展閱讀
四川,簡稱川或蜀,省會成都,位於中國內陸西南部,北連陝西、甘肅、青海,南接雲南、貴州,東鄰重慶,西銜西藏。
四川是中國重要的經濟、文化、工業、農業、軍事、旅遊大省,擁有中國(四川)自由貿易試驗區、天府新區等經濟發展高地,是中國西部物資集散地,長江經濟帶組成部分,也是國寶大熊貓的故鄉,中國三大名酒」茅五劍」中的五糧液與劍南春原產地。是中國人民解放軍西部戰區機關駐地。
參考資料
網路-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