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字寓意 > 西安名字由來

西安名字由來

發布時間:2021-04-03 07:13:39

1. 西安地名的來歷

明代形成了今天西安的格局,西安的名稱也源於明代。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三月,大將軍徐達進兵奉元路,明朝政府即改奉元路為西安府。


西安是國務院公布的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歷史上有周、秦、漢、隋、唐等在內的13個朝代在此建都,是世界四大古都之一,曾經作為中國首都和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長達1100多年。早在100萬年前,藍田古人類就在這里建造了聚落;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這里已經出現了城垣的雛形;2008年,西安高陵楊官寨出土距今6000餘年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城市遺跡,被選為當年中國考古發現之首,這是中國發現的迄今最早的城市遺址,也將西安地區城市歷史推進到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

2. 陝西名字的由來

由來:陝西這個名稱始於西周初年,據《國語》載,西周初年,周王朝以「陝原」(今河南陝縣境內)為界。陝原以東曰「陝東」,由周公管轄;陝原以西曰「陝西」,由召公管轄。陝西因此得名。

唐安史之亂後設陝西節度使,陝西始轉化為政區名稱。宋初設陝西路,為陝西得名的開始,後分設永興軍路,以軍事鄜延、邠寧、環慶、秦鳳、熙河五路設陝西五路經略使;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正式設陝西行省,並將今陝西南部地區並入管轄;明置陝西省,後改陝西布政使司;清改陝西省,省名至今未變。

(2)西安名字由來擴展閱讀:

源自陝縣以西,陝縣位於今河南省。起於西周,西周成王時,周公與召公分陝而治。陝,指古之陝塬,今河南陝縣。當時規定,周公治陝之東,召公治陝之西。陝西始見於史。陝西的簡稱是「秦」,最早指今甘肅天水一帶。

西周時,秦人先祖非子因養馬有功,受封於「秦地」,公元前770年,秦襄公因護駕周平王東渡有功,受封「岐山以西之地」,建秦國。從此,陝西始有「秦」的概念。

陝西在口語中還被稱為「三秦」:最早為楚漢戰爭之際項羽在關中設置的三秦王。楚漢戰爭初期,項羽封劉邦為漢中正王,為防止他北上,將三員秦國降將分封在以咸陽為中心的關中地區。

他們分別是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這就是最早的「三秦」概念。現在的「三秦」,是指陝北黃土高原、關中平原和陝南秦巴山區。

3. 西安地名的來歷是什麼

明洪武二年(1369年),明政府改奉元路為西安府,取義「安定西北」。西安之名由此而來。

元初,長安城的范圍依然沿用五代初期唐長安城被毀後節度使韓建所重建的「新城」,並使用京兆府的名稱。至元九年(1272年),元世祖封其三子忙哥為安西王,鎮守其地,建安西王府。

至元十六年(1279年)遂該京兆府為安西路。後來由於發生安西王叛亂,安西國被撤。皇慶元年(1312年),又改安西路為奉元路。

明代形成了西安的格局,西安的名稱也源於明代。明洪武二年(1369年)三月,大將軍徐達進兵奉元路,改奉元路為西安府。

(3)西安名字由來擴展閱讀:

「西安城」,在西周時稱為「灃鎬」。「灃鎬」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別修建的灃京和鎬京的合稱。「灃鎬」所在地區稱為「宗周」。

秦時稱「內史」,至西漢初年,劉邦定都關中,建築新城立名「長安」,意即「長治久安」,改長安城所在地區為「京兆」,意為「京畿之地」。

絲綢之路開通後,「長安」成為東方文明的中心。史稱「西有羅馬,東有長安」,隋時,隋文帝更名為「大興城」。唐朝時,又恢復「長安」之名。

元代,「長安」喪失首都地位,「長安城」所在地「京兆府」易名為「奉元路」。明朝改「奉元路」為「西安府」,「西安」之名由此而來。

但「長安城」仍稱「長安」,歸長安縣管轄,「長安」之名並未廢除,一直保存至近代將「長安城」剝離「長安縣」獨立設立「西安市」為止,「長安」之名廢止。

西安有一個地方叫後宰門,據《唐六典》記載,東都洛陽有個「厚載門」,元代出現了同音的「後宰門」,「厚載」應是從厚德載物而來,《西遊記》《徐霞客游記》中也都有「後宰門」的記載。

西安的後宰門也許也是由「厚載門」同音演變而來。也有一說,古時有專管王室衣食供給的機構,稱為後宰,他們常從都城北門通過,所以稱為北門就被稱為「後宰門」。

西安有一個地方叫三過村,位於戶縣中部,治水有功的大禹的家鄉就在這里。《戶縣鄉土志》引籍說:「禹治灃水,三過家門而不入。」

禹一心為公,三過家門也沒有回家看望臨產和產後的妻子,後世將此傳為千古美談,便將村名改為三過村。

西安有一個地方叫等駕坡,明代時,董姓人居於此地,得名董家坡,到了清初,村東聚居了許多別姓人家,取諧音名為東等駕坡,而董家坡便成了西董家坡。

清嘉慶年間的《咸寧縣志》也分別記載了西董家坡、東等駕坡兩個村名,而村名改為現在的等駕坡是因為當時的街道辦事處在東村,便隨了村名。

西安有一個地方叫北院門,據清《咸寧縣志》記載,此地在明代稱為宣平坊,清代西大街以南為陝甘總督部院衙門,稱南院,街北側為巡撫部院衙門,稱北院。

清光緒二十六(公元1899年),慈禧太後那拉氏為躲避八國聯軍的入侵,攜光緒帝逃奔西安,先住南院,後移北院,北院成為當時的國家行政中心。各省進貢

的銀兩、物品也隨之運進西安,有不少銀號、店鋪應運而生,南、北院門一帶盛極一時。西安有一個地方叫雞市拐。

據《東關舊事》里介紹,「明末清初,養雞者集中在此賣雞,喚作『雞兒市』」,後因為道路狹窄且朝東南方向拐彎,便叫作了雞市拐,沿用至今。

西安有一個地方叫粉巷,這里的「粉」可不是「脂粉」的粉,考諸方誌,這條被賦予浪漫色彩的道巷,與脂粉、青樓並無關聯,是因明清時期遍布磨面的作坊和糧店而得名。

據清康熙年間的《咸寧縣志》記載,當時的粉巷是西安府城裡的豬市所在,由此可知,粉巷是實實在在與「飲食」相關的。

西安有一個地方叫湘子廟街,據元《類編長安志》載:「安上門(今南門)內街西有唐末遷杜祁公(杜佑)祠,欲呼為嵇康廟。」

史載稱,杜相公廟,明代在街東段建為湘子廟,街隨廟名,稱大湘子廟街,偏西南街稱小湘子廟街。1981年將大、小湘子廟街合並為湘子廟街。

西安有一個地方叫索羅巷,相傳,唐天寶年間,此地有娑羅園,種有異香的娑羅樹,明代時此地稱為娑羅巷。

《酉陽雜俎》慈恩寺寫:「殿庭大娑羅樹,大歷中安西進其木椿。」「娑羅」與「索羅」諧音,清末改叫「索羅巷」。

西安有一個地方叫玉祥門,也叫小西門。1926年,北洋軍閥劉鎮華包圍西安8個月之久,馮玉祥將軍率國民軍擊敗劉鎮華後西安才得以解圍。

後來,省主席宋哲元為紀念馮玉祥的歷史功績,特開此門,取名玉祥門。西安有一個地方叫端履門,明初在此處建秦王府後,在今東大街南沿,北大街街心建秦王府蕭牆。

當時在此街北口蕭牆開一門叫端履門。此門是僚臣晉見秦王等候傳喻的地方,端履意示行止檢點之意。

西安有一個地方叫北廣濟街,1984年唐城考古隊證實,此街北端即唐承天門遺址(今蓮湖公園內),宋代時修建廣濟渠引滻河水供府城飲用而得名廣濟街。

元《長安志圖》載,此街稱廣濟街,今南廣濟街稱葯市街。明清時期將西大街南側的葯市街改為南廣濟街,遂將此街改為北廣濟街。

4. 誰知道西安這個名字的來歷

隋初,仍都漢長安城。後以此城從漢以來,「凋殘日久,屢為戰場,舊經喪亂」,又因渭水河床南移、位於龍首原北的漢代故城,逼近渭水,城內潮濕,易為水淹,便另於龍首原南地勢較高的「六陂」地帶,築建新都。隋文帝開皇二年(582年),開始營建新都。據《長安志》卷七記載,隋文帝初封大興公,因起名大興城。 唐沿隋制,又恢復長安舊名,並續有增建。隋唐長安城的建設,自隋文帝開皇二年(公元582年)開始,至唐高宗永徽五年(公元654年)閻立德築羅城止,基本就緒,歷時72年。 唐長安城不僅是國內交通的樞紐,西域諸國的商賈通過絲綢之路前來長安的常達數千人,是當時世界上著名的國際都會。 唐末藩鎮割據,長安城幾經兵火,「宮室廛閭,鞠為灰燼」。但在長安城的原址上,又新建起新的城市,直至今天的西安城,未再作遷移。 公元880年,黃巢軍攻克潼關,唐僖宗逃往成都。黃巢率軍進入長安城後,在長安大明宮即位稱皇帝,國號大齊。但沒過多久,唐王朝重新調集各路兵馬,圍攻長安,大齊軍大敗,只好撤出長安。 唐昭宗天?元年(904年),佑國軍節度使韓建為適應軍事上防守的需要,放棄了破敗不堪的外郭城和宮城,重修皇城,稱為「新城」,即五代、宋、元的長安城。 重修後的長安「新城」,其范圍不及原長安城的十五分之一。長安城縮小以後,原來的長安、咸寧兩縣的縣治已被隔在新城之外,後又另修建了兩個小城作為二縣的縣治。這樣三城並列,在當時戰亂的形勢下,便於相互聲援。 五代時期,長安已廢不為都,北宋統一後,宋太祖雖有遷都長安之議,終未實現,但長安地區京兆的名稱仍繼續被沿用。 五、元 安西路 到了元代,由於統一王朝的重建以及通往中西亞的絲綢之路的再度暢通,長安城又因其地理位置的重要而有所發展,成為控制西北和西南的軍事重鎮。元世祖至元九年(1272年),封其第三子忙哥剌為安西王,次年,於長安城東北?河西的龍首原余脈上,營建了安西王宮。 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在他的行記中,描寫京兆府城(即長安城)「工商繁盛」,居民製造「種種金、錦、絲、絹」和「武器」等「凡人生必需之物,城中皆有,價值甚賤」。安西王宮「周圍約五里」,其宮室「皆以金繪飾」,「壯麗之甚,布置之佳,罕有與比」。反映了元代長安城的繁榮以及安西王宮建築的富麗堂皇,堪稱是繼唐長安城三大宮之後興建的最後也是最輝煌的宮殿。 至元十六年(1279年),改京兆府為安西路。元仁宗皇慶元年(1312年)又改安西路為奉元路。後來隨著元王朝被推翻,安西王宮也被毀不存。 六、明、清 西安 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三月,大將軍徐達進兵奉元路後,改奉元路為西安府,今西安名稱即從此開始。朱元璋為加強對西北、西南的控制,又封次子於西安,稱秦王。 洪武七至十一年(1374—1378年)朱元璋派都督濮英增修西安城,其西、南兩面仍保留韓建新城的位置不變,北、東兩面向外擴展了約四分之一。後至崇禎末年,又增修了四關城。這就是保存到今天的西安城。 公元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政權,國號大順,但為時甚短。至公元1645年,李自成被迫放棄西安,後向襄陽轉移。

5. 西安城市名字的由來

西安城」,在西周時稱為「灃鎬」。「灃鎬」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別修建的灃京和鎬京的合稱。「灃鎬」所在地區稱為「宗周」。秦時稱「內史」,至西漢初年,劉邦定都關中,建築新城立名「長安」,意即「長治久安」,改長安城所在地區為「京兆」,意為「京畿之地」。絲綢之路開通後,「長安」成為東方文明的中心。史稱「西有羅馬,隋時,隋文帝更名為「大興城」。唐朝時,又恢復「長安」之名。元代,「長安」喪失首都地位,「長安城」所在地「京兆府」易名為「奉元路」。明朝改「奉元路」為「西安府」,「西安」之名由此而來。

6. 「西安」名字的來源

西安,古稱長安,又曾稱西都、西京、大興城、京兆城、奉元城等,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朝代最多、歷時最久的城市。從奴隸制臻於鼎盛的西周,到封建社會達到巔峰狀態的唐王朝,先後有西周、秦、西漢、新、西晉(愍帝)、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唐等12個王朝在這里建都達1100餘年之久。又曾為赤眉、綠林、大齊(黃巢)、大順(李自成)等農民起義政權的都城。自公元前約11世紀至公元9世紀末,西安曾長期是古代中國的政治、經濟與文化中心,並歷來為地方行政機關----州、郡、府、路、省和長安、咸寧兩縣的治所。在多數朝代,西安屬於郡、府級建制-京兆府(郡)轄區,元代改京兆為安西路(後改奉元路),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廢奉元路設西安府,西安即由此而得名。1928年,在西安首次設市,1948年由省轄市改為國民政府行政院轄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西安市曾經是陝甘寧邊區轄市、西北行政區轄市、中央直轄市、計劃單列市,從1954年以來,一直為陝西省省會所在地,現屬副省級城市,轄新城、碑林、蓮湖、灞橋、未央、雁塔、閻良、臨潼八區及長安、藍田、周至、戶縣、高陵五縣。

7. 西安名字的來歷

西安一名的由來
西安,在西周時稱為「豐鎬」。「豐鎬」,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別修建的豐京和鎬京的合稱。至西漢初年,劉邦定都關中,取當地長安鄉之含意,立名「長安」,意即「長治久安」。
絲綢之路開通後,長安成為東方文明的中心。史稱「西有羅馬,東有長安」,隋時,隋文帝楊堅曾被周明帝封為「大興都公」,因而將新都命名為「大興城」。唐朝時,又恢復長安之名。元代,易名為「奉元城」。
明洪武二年 (1369年),明政府改奉元路為西安府,取義「安定西北」。西安之名由此而來。

看看網路吧...
http://ke..com/view/2155.htm?fr=ala0_1_1

8. 歷史上西安都有過什麼名稱

西安,古稱豐鎬、咸陽、長安、常安、鎬京、大興、西京等。

1、西安,在西周時稱為「豐鎬」。「豐鎬」,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別修建的豐京和鎬京的合稱。

2、秦都城咸陽,阿房宮大部分面積在今西安市境內,秦咸陽城地跨渭河南北。

3、公元前202年,劉邦在長安(今西安城西北郊漢城)建立西漢王朝。劉邦定都關中,取當地長安鄉之含意,立名「長安」,意即「長治久安」。

4、王莽稱帝,曾改都城長安為「常安」。

5、隋開皇二年(582年),隋文帝頒令在漢長安城東南的今西安城址營建新都大興城。隋開國之初,都城仍在長安舊城。

6、唐朝定都長安後,改隋大興城為長安城,並進行了增修和擴建。

7、明代形成了西安的格局,西安的名稱也源於明代。明洪武二年(1369年)三月,大將軍徐達進兵奉元路,改奉元路為西安府。

(8)西安名字由來擴展閱讀:

盛唐時期,由於政治清平,經濟繁榮,社會相對安定,中外交往頻繁,長安文化藝術的各個門類競相發展,取得了光照千古的輝煌成就。

文學方面,詩歌創作進入黃金時代,李白、杜甫、白居易、孟浩然、王維、杜牧、李賀、李商隱等一大批傑出的詩人匯聚長安,古體詩、律詩、絕句都由完備而達於全盛。

散文創作由韓愈、柳宗元高舉起古文運動的旗幟,反對艷冶淫靡之風,主張「言必己出」、「文從字順」,以其精煉、含蓄、犀利、優美的散文作品,而跨入「唐宋八大家」之列。唐代傳奇的出現表明中國小說創作進入一個新階段,並已逐漸成熟。

音樂、舞蹈方面,涌現了一批傑出的音樂家、歌唱家和舞蹈家,誕生了諸如《秦王破陣樂》、《九功舞》、《霓裳羽衣曲》等場面宏大、氣氛熱烈的樂舞,在中國音樂、舞蹈史上譜寫了華美、絢麗的篇章。

美術、雕塑、書法、篆刻方面,名家薈萃,高手迭出,佳作層出不窮,影響至為深遠。雜技藝術花團錦簇,戲劇藝術嶄露頭角,民間文藝和民間工藝體現了民間藝術家的才智。

唐代,長安的文化藝術事業生機勃勃,氣象萬千,生動地反映了中國封建社會鼎盛時期海納百川,昂揚奔放,奮發進取的時代精神。

9. 西安名字的由來

歷史上的西安叫做長安,還有過大安府(後梁)、京兆府(後唐)、陝西路(宋)、安西路(元)、奉元路(元)等不同名稱,一直是「八百里秦川」的中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建立了明朝,第二年春,大將軍徐達攻下奉元路,將奉元路改名為西安,就是安定的大西北的意思。

10. 古城西安 名字的由來

西安,在西周時稱為「豐鎬」。「豐鎬」,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別修建的豐京和鎬京的合稱。至西漢初年,劉邦定都關中,取當地長安鄉之含意,立名「長安」,意即「長治久安」。
絲綢之路開通後,長安成為東方文明的中心。史稱「西有羅馬,東有長安」,隋時,隋文帝楊堅曾被周明帝封為「大興都公」,因而將新都命名為「大興城」,長安隋時也被稱為「大興城」。唐朝時,又恢復長安之名。元代,易名為「奉元城」。
明洪武二年 (1369年),明政府改奉元路為西安府,取義「安定西北」。西安之名由此而來。
西安與雅典、羅馬、開羅並稱為世界四大古都,從公元前11世紀到公元10世紀左右,先後有13個朝代或政權在西安建都及建立政權,歷時1100餘年。
自公元前約11世紀至公元9世紀末,西安曾長期是古代中國的政治、經濟與文化中心,並歷來為地方行政機關——州、郡、府、路、省和長安、咸寧兩縣的治所。在多數朝代,西安屬於郡、府級建制——京兆府(郡)轄區,元代改京兆為安西路(後改奉元路),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廢奉元路設西安府,西安即由此而得名。1928年,在西安首次設市,1948年由省轄市改為國民政府行政院轄市。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西安市曾經是陝甘寧邊區轄市、西北行政區轄市、中央直轄市、計劃單列市,從1954年以來,一直為陝西省省會所在地,現屬副省級城市,轄九區、四縣。 1981年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把西安確定為世界歷史名城

閱讀全文

與西安名字由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我的世界怎麼改馬的名字好聽 瀏覽:355
謝梓汐名字打分 瀏覽:793
最好聽的陳字開頭的名字 瀏覽:879
不錯的英文名字男孩 瀏覽:45
五行木配水女孩名字 瀏覽:372
大眾名字男孩 瀏覽:628
楊思彤鼠年女孩名字好嗎 瀏覽:862
呂子開頭三個字的名字 瀏覽:311
黃樂琪的名字五行屬性 瀏覽:132
園區起名 瀏覽:767
水配什麼名字好聽 瀏覽:406
穿越火線近戰武器名字大全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428
跟妝工作室名字英文 瀏覽:537
葉艷華名字如何打分 瀏覽:198
趙姓紹字輩男孩名字鼠年 瀏覽:751
姓李字五行屬什麼名字好 瀏覽:150
測試你在古代叫什麼名字游戲 瀏覽:462
尚姓起名字大全2020鼠寶寶大名 瀏覽:420
兩個字好聽的名字女生帶陌字 瀏覽:99
五行喜火缺水怎麼起名字 瀏覽: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