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有意思的地名的來歷
1、鹿泉
相傳在楚漢戰爭期間,韓信在此地一清泉處射死一隻白鹿而得名。
2、介休
春秋時期,介子推與母親隱居綿山,晉文公焚林求賢,介子推竟與母親抱樹而死,介休即因介子推休於此而得名。
3、侯馬
古稱新田。明末,李自成率軍經過此地,由於李自成睡不著覺,他索性讓馬卧下,自己則靠著馬背歇息,士兵們也都學李自成的樣子過了一夜。次日,李自成對大家說:「我們伺候了一夜馬啊」。侯馬由此而得名。
4、舒蘭
舊時舒蘭境內的霍倫川、四合川一帶盛產山果,舒蘭就是滿語果實的意思。
5、圖們
名稱來自圖們江。圖們江滿語原為「圖們色禽」,就是萬水之源的意思。
6、文登
秦始皇曾東巡至此召文人學士登山吟詩作賦,文登即「文人登山」之意。
7、榮成
因境內有榮山和成山而得名。
8、高郵
因秦始皇在此地築高台、置郵亭,故名高郵。
9、儀征
西周時期一個叫「蟻」的太子封地在此。到了北宋,傳說境內的二亭山發現了王氣,皇帝便命人在此塑真武像,因儀容逼真而賜名儀真。清代為避雍正皇帝胤的諱,改名儀征。
10、句容
境內有勾曲山(即茅山),山形如「已」字,勾曲而有所容,故名勾容。因古代勾句二字相通,勾容就演變成了今天的句容。
11、金壇
因茅山華陽洞內有「金壇百丈」而得名。
12、義烏
古稱烏傷。傳說秦時有個叫顏烏的人,父死後負土築墳,一群烏鴉銜土相助,結果烏鴉嘴喙皆傷,烏傷由此得名。唐代烏傷改稱義烏。
13、石獅
相傳隋代此處建有一石亭,亭外立有一對石獅,商旅往來都以石獅為標記。久而久之,這個地方原來的名字就沒有人知曉了,石獅就順理成章變成了地名。
14、樟樹
因盛產樟樹而得名,樟樹市是著名的南國葯都,自古以來就享有「葯不到樟樹不齊,葯不過樟樹不靈」之美譽。
15、登封
因武則天登嵩山、封中嶽,故名登封。
16、仙桃
古稱沔陽。相傳一仙女手捧仙桃前去為王母娘娘祝壽,驀然之間發現一片綠洲,仙女向這片綠洲撒桃祝福。轉眼之間,此地桃花灼灼、仙桃累累,仙桃由此得名。
地名具有社會性、時代性、民族性和地域性及代表性等特性:
1、社會性
地名是社會的產物,它的命名、演變始終都受到社會發展水平的制約。沒有航海知識的積累和15~17世紀的地理大發現,就不會有像太平洋、印度洋等海域的名稱。地名由少數人稱說到為廣大社會成員所公認,要經過一定的傳播和篩選過程。
2、時代性
恢復有歷史文化內涵地名,體現一定區域地名序列化,調整更新重名名稱不雅,有歧義道路名稱保持與周邊道路名稱協調性增強地名命名的指位性以時代特徵為主題創意地名的命名通常反映命名時代的特徵。
3、民族性
不同民族分布區域內的地名,一般總是由生息在當地的居民以其語言命名。地名的命名依據還能反映一個民族的心理狀態、風俗習慣和其他文化特徵。
4、地域性
地名是地方的指稱,它的命名常反映當地當時的某些自然或人文地理特徵。
❷ 侯馬的由來
明洪武八年(1375年),絳州金台驛遷此,設侯馬驛,北接平陽府,直達幽燕,南出鐵嶺關,通往秦、豫、蜀、楚,為北方最大的驛站之一。因配備馬匹多,過往的朝政要員多在此食宿等候,換乘馬匹,故稱侯馬。
------------
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設巡司,屬平陽府。
民國元年廢府,屬河東道。民國35年(1946年)1月,侯馬首次獲得解放,從此揭開了歷史上新的一頁。
1949年2月屬晉南區新絳分區,1950年屬臨汾專區。1956年10月成立侯馬市籌備處,1957年12月撤銷。1958年8月曲沃、新絳、汾城三縣合並為侯馬市,屬晉南專區,1962年因國民經濟暫時困難,侯馬市下馬緩建。1963年5月,恢復曲沃縣,縣政府駐侯馬。1971年7月國務院批准析出曲沃縣5個公社恢復侯馬市,屬臨汾地區。1971年8月1日侯馬市與曲沃縣分署辦公,曲沃縣址遷回新城。2000年11月1日臨汾撤地設市,縣級侯馬市改由山西省直轄、地級臨汾市代管。
❸ 絳州名稱的來歷
絳州即今 山西省運城市新絳縣西周時期,武王封文王第十七子為郇侯轄今新絳地,為侯國。春秋時期,郇國為晉所滅,此地屬晉。 戰國時期,韓、趙、魏三家分晉後,地屬魏,稱汾城。隸屬河東郡。 秦仍屬河東郡。北部為臨汾縣,西部為長修縣。臨汾舊城在今縣城北25公里處(襄汾縣晉城村)。長修故城在今縣城西北15公里處泉掌鎮。 漢高祖時,封御史杜恬為長修侯,長修為侯國。東漢改為長修鎮。 三國時屬魏,置臨汾縣,隸平陽郡。 西晉時,臨汾縣屬平陽郡。 南北朝時,北魏太武帝始光四年(427)於柏壁鎮置東雍州。分臨汾縣為太平縣和南太平縣。太和十一年(487)置正平郡,鄰聞喜、曲沃二縣。北周明帝武成二年(560)改東雍州為絳州,徒聞喜縣龍頭城(今禮元鎮龍興堡)。武帝時復移於柏壁。建德六年(577)再徒稷山縣玉壁。 隋代開皇三年(583)州治從玉壁遷至今縣城處。廢正平郡,改為絳郡。領正平(今新絳)、龍門、太平、曲沃、翼城、稷山、絳、垣曲等8縣。 唐武德元年(618)置絳州總管府。轄絳、潞、蓋、建、澤、沁、韓、晉、呂、澮、秦、蒲、虞、芮、邵等十五州。絳州領正平、太平、曲沃、聞喜、稷山等5縣。武德三年(620)罷總管府稱雄郡。領正平、翼城、曲沃、聞喜、垣曲、太平、絳等7縣。貞觀中,絳州屬河東道。領治仍舊。五代襲唐制。 宋為雄州,置絳郡防禦。轄正平、曲沃、翼城、太平、稷山、絳、垣曲等7縣。 金置絳陽軍節度使。興定二年(1218)升為晉安府,總管河東南路兵馬。興定三年(1219)又置河東南路轉運司,領正平、翼城、曲沃、聞喜、垣曲、太平、絳、平水等8縣。 元初為中州,置絳州行元帥府,轄河、解二州各縣。後罷元帥府,仍為絳州,隸平陽路,領正平、翼城、曲沃、聞喜、垣曲、太平、絳等7縣。 明為絳州,屬山西布政司,隸平陽府,領稷山、垣曲、絳等三縣。 清初屬領仍舊。雍正二年(1724)改為直隸絳州,領稷山、河津、聞喜、垣曲、絳等5縣。 1912年(民國元年)5月,廢州改縣,取咸與維新之義,又兼與鄰近的絳縣相區別,始改稱新絳縣,屬河東道。1927年(民國16年)廢道,直隸省府。1937年(民國26年)新絳縣屬山西省第九專員公署。1939年(民國28年)民國縣政府移駐鄉寧縣下川村,1945年(民國34年)遷回。日偽縣政府仍駐舊城。1945年(民國34年)5月,新絳縣抗日民主政府公開(屬晉冀豫邊區太岳三專署),駐文侯村。同年8月,改稱新絳縣民主政府,仍駐文侯村,兼轄聞喜北塬28村。 1947年(民國36年)4月,新絳縣城解放,成立新絳縣人民政府。本年秋以汾河為界,南為絳南縣,屬太岳三專力量,駐文侯村,仍轄聞喜北塬一帶。北為新絳縣,屬晉綏呂梁十專署。1948年8月,絳南縣並入新絳縣,同屬晉綏器梁十專署。專署與縣治均駐今縣城。 1949年2月,成立晉南行政公署,駐新絳,下設3個分區。新絳分區轄新絳、稷山、河津、曲沃、鄉寧、吉縣、汾城等7縣。1949年6月晉南專署成立(駐今臨汾市),新絳屬晉南專署。1949年底,運城專署成立,新絳屬運城專署。 1958年11月,新絳並入侯馬市,屬晉南專署。1961年11月,從侯馬市析出,恢復新絳縣建置,仍屬晉南專署。 1971年,晉南專署分為臨汾、運城兩個地區,新絳屬運城地區。 1979年,運城地區改稱運城行政專員公署,新絳仍屬所轄縣之一。 2000年,運城地區改稱運城市,新絳仍屬所轄縣之一。
❹ 侯馬市名稱的由來
侯馬在春秋戰國時叫"新田"。明朝末年,李自成帶領起義軍經過這里,天色已晚,人困馬乏,於是他便下令在這里過夜。但在這荒無人煙的地方,可怎麼睡覺呢?李自成讓馬卧下,把馬料放在馬的嘴邊,自己也便靠著馬背坐在地下,邊吃干糧,邊休息。大家一見,都學他的樣兒,就這樣過了一夜。第二天早晨,當大家准備出發時,李自成對大家說:"我們靠著馬蹲了一夜,可說是伺候了一夜馬啊!"從此,這里便改稱"侯馬"。
❺ 山西為什麼叫山西,山西的簡稱為什麼是晉,有什麼來歷
山西之所以叫山西,是因為一座山,這座山就是太行山,從地理上看,山西在太行山的西邊,所以叫山西,山東在太行山的東邊,所以叫山東,其實准確地說,太行山是山西和河北兩省的分界線。
山西二字最早是在明朝開始使用,明朝劃分全國行政區時,在山西設置了山西布政使司和山西都指揮使司,相當於管理行政與軍事的機構,山西二字就開始流傳,到了清朝,沿用了山西二字,設置山西省,一直沿用到了今天。
其實,在明朝之前的中國歷史上,今天的山西不叫山西,有兩個比較俗稱的叫法:一是叫做河東,二是叫做三晉。
一、河東
隨後三晉開始演變地理名詞,代指原晉國所屬的土地,也指韓國、趙國、魏國三家所屬的土地,也稱三晉大地,三晉沒有準確的地理劃分,而是一個文化上俗稱地理名詞,但是,晉國最初的封地和都城都是在今天山西南部的,同時曲沃代翼之後,後來的晉國國君的宗廟都設曲沃,曲沃是山西臨汾下轄縣,所以三晉的核心地區還是山西,這里也是晉國的發源地。
到了後來,就乾脆把晉作為山西的代稱,一提到晉,首先想到的就是山西,戰國時期仍然叫韓、趙、魏為三晉,比如:
《商君書 徠民》:秦之所與鄰者,三晉也。
商鞅稱韓、趙、魏為三晉,戰國時期也都是如此,這個道理就和現在的陝西被稱為三秦大地一樣,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設置郡縣制,山西就是河東郡,然後就是上面說到的歷史淵源,而晉這個名字的由來,就是來自唐叔虞的兒子姬燮,然後晉到了現在就成為山西省的簡稱,就是這個原因和來歷。
❻ 臨汾地名的來歷
北魏時在今臨汾市區建「白馬城」,移平陽縣於此。隋開皇三年(583年),隋文帝楊堅嫌「平陽」與「平楊」諧音,改平陽縣為臨汾縣,取「濱臨汾河」之意。
歷史悠久,是華夏民族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和黃河文明的搖籃,有「華夏第一都」之陳稱。有蒲州梆子、威風鑼鼓等多種民間藝術形式,被譽為「梅花之鄉」、「剪紙之鄉」和「鑼鼓之鄉」。
(6)侯馬名字的由來擴展閱讀:
臨汾市地處半乾旱、半濕潤季風氣候區,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雨熱同期。氣溫的特點是冬寒夏熱。
全市氣候的主要特徵是:冬季寒冷乾燥,降雪稀少;春季乾旱多風,秋季陰雨連綿;夏季酷熱多暴雨,伏天旱雨交錯。年平均日照時數為1748.4—2512.6小時,年平均氣溫9.0—12.9℃,降水量420.1—550.6毫米,無霜期127—280天。
全市平均降水量756.0毫米,年內分布特點為:前早後澇,冬季雪多,秋季連陰雨多。
❼ 山西的由來
山西是以太行山的西邊為名。
山西,省會太原市,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簡稱「晉」。唐大部分屬河東道;宋設河東路;金分河東北,南路;元設山西河東道,為山西得名的開始;明置山西省,後改山西布政使司;清改山西省,省名至今未變。
(7)侯馬名字的由來擴展閱讀
山西歷史沿革
唐高祖李淵起兵太原,建立了大唐王朝,山西被唐高祖認為是「龍興」之地,封太原為唐王朝的「北都」、「北京」。
宋代,山西是中國北方的主要發達地區。
元代,全國共11個行省,山西與山東、河北,並稱為元朝「腹地」,大同、平陽(今臨汾)、太原三城則成為黃河流域的著名都會。
山西作為革命老區,在紅軍長徵到達陝北後,毛澤東率領紅軍主力渡河東征,在晉西、晉中、晉南各地遍撒革命火種。
抗戰爆發後,八路軍三大主力挺進山西,創立了敵後抗日根據地。十四年抗戰中,山西是全國抗戰的重要戰略支點;山西地方黨組織培養了15萬名共產黨員,根據地向八路軍輸送了60萬熱血青年。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4月,山西全省解放。9月,成立山西省人民政府。
❽ 有關中國地名的傳說
中國地名來歷
天津——意為「天子的津渡」,明代永樂帝朱棣在這里率領大軍渡過海河南下推翻建文帝
邯鄲——城市名押an韻,邯鄲意為「邯山至此而盡」,鄲同單,「單」意思是山脈的盡頭,邯鄲是中國沿用最古老的地名之一
秦皇島——秦始皇求仙入海之島,秦皇島是中國唯一用古代帝王稱號來命名的城市
太原——取「廣大的平原」之意
大同——取自「天下大同之地」,「大同」是古代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長治——長治古稱上黨,明代在此地設置長治縣,取「長治久安」之意
赤峰——得名於城東北的褐色孤峰
包頭——包頭由蒙古語「包克圖」演化而來,意思是「有鹿的地方」,包頭由此別稱為鹿城
烏海——烏達與海勃灣的合稱
大連——大連舊稱青泥窪,青泥窪大部分都是山東移民,在山東有一種很流行的事物叫做褡褳,大連就是由褡褳演變而來,另一說大連來自俄語「達里尼」
阜新——取「物阜民豐,煥然一新」之意
盤錦——盤山和錦州各取一字而成,也取「盤根錯節,錦上添花」之意
本溪——本溪得名於境內的本溪湖,本溪湖古稱杯犀湖,杯犀湖因「湖底上闊下窄,狀如犀牛之角」而得名,清代雍正年間因杯犀湖名稱過雅又難寫難辨,故取其諧音改稱為本溪湖
長春——意為「長年春色的城市」,東北的春天是非常寒冷的,以長春命名城市說明了該城的氣候特點是寒冷占據主導
吉林——吉林全稱吉林烏拉,滿語意思是「沿江的城市」,吉林市是中國唯一省市同名的城市
佳木斯——佳木斯清代又稱「嘉木寺」,在滿語是「驛丞」的意思,因為佳木斯在古代地處松花江通往黑龍江江口的驛道
華東:
煙台——意為「狼煙升起的炮台」
青島——因島上「山岩聳秀,林木蓊鬱」而得名,且與「琴島」諧音
威海——明代在此地設威海衛,取「威震東海」之意
日照——取「日出初光先照」之意
淄博——淄川與博山的合稱
萊蕪——萊是植物名,俗稱灰菜,蕪指田野荒蕪,古時這里是一片荒涼的地方,故名萊蕪
菏澤——城市名押e韻,菏山與雷澤的合稱,菏澤也是中國沿用最古老的地名之一
合肥——因東淝河與南淝河在此匯合而得名
蚌埠——意為「盛產蚌珠的港埠」,蚌埠由此別稱為珠城
宿遷——春秋時為鍾吾子國,後宿國遷都於此,宿遷由此得名
連雲港——意為「在連島與雲台山之間的港灣」,雲台山是江蘇省的最高峰
鎮江——唐代為鎮海軍節度使的駐地,到了宋代因地理環境的變化,此地距大海較遠,故而更名為鎮江,取「鎮守長江」之意
無錫——先秦錫山產錫,至漢朝錫盡,故名無錫
上海——得名於松江(即蘇州河)的一條支流上海浦,上海意為「通向大海的地方」
金華——意為「金星與婺女爭華之地」
寧波——寧波古稱明州,寧波得名於「海定則波寧」
莆田——取「莆口成桑田」之意,莆田是極具閩越特色的地名,莆是由蒲字演化而來
廈門——明代築廈門城,意為「國家大廈之門」
龍岩——因城南的翠屏山麓有一龍岩洞而得名,龍岩是中國唯一用洞穴名稱來命名的地級市
鷹潭——因信江南岸龍頭山下有一深潭,「急流漩其中、雄鷹舞其上」,故名鷹潭
上饒——上饒之名得於「山郁珍奇,上乘富饒」,在古代這里是物產豐饒之地
九江——九江名稱來源於「劉歆以為湖漢九水入彭蠡澤也」,九是古代中國人認為的最大數字,因而九江也有「眾水匯集的地方」之意
宜春——宜春之名源於城西美泉,以其「夏冷冬暖,瑩媚如春,飲之宜人」而得名
中南:
商丘——商丘是商王朝的發祥地,傳說遠古時期這里有一座叫「閼伯台」的土丘,後來帝嚳把閼伯的封地號為商,商丘由此而得名
開封——開封古稱汴梁,開封二字取「開土封疆」之意
鶴壁——因相傳「仙鶴棲於南山峭壁」而得名
焦作——焦作的名稱來自焦作村,作指的是作坊,其村民以姓焦的為主
武漢——武昌、漢口、漢陽三鎮相連而得名,武昌取「以武治國而昌」之意
襄樊——襄陽與樊城的合稱,襄陽以地處襄水之陽而得名,樊城因周宣王封樊穆仲於此而得名
孝感——因「東漢孝子董永賣身葬父,行孝感天動地」而得名
黃石——黃石港與石灰窯的合稱,黃石港得名於長江岸邊的黃石磯,磯是指長江岸邊突出的岩石,因「石色皆黃」故名黃石磯
十堰——古代此地農民為了飲水灌溉,就在這里的百二河和張灣河上修建了十個小水庫,分別取名為一堰至十堰,久而久之十堰就成了這里的地名
長沙——因長沙星而得名,長沙由此別稱為星城,另一說長沙得名於湘江中的橘子洲,取「綿長的沙洲」之意,《路史》記載曰「少昊氏始於雲陽,胙土長沙」
株洲——城市名押u韻,洲字取自古人以湘水兩岸為洲,株洲即出產櫧木的岸洲,株是由櫧字演變而來
婁底——因相傳是天上28個星宿中的「婁星」和「氐星」交相輝映之處而得名
汕頭——汕頭得名於海濱泥沙積聚而成的沙脊,由於韓江泥沙在海濱地帶的不斷沖積,並在潮汐風浪的作用下,在今天汕頭老市區一帶形成一條自然的沙堤,這種沙堤就叫做汕,開端處稱為汕頭
深圳——城市名押en韻,意為「深邃的水溝」,深圳是極具南粵特色的地名
東莞——因境內盛產一種叫莞草的水草而得名
清遠——意為「香清溢遠之地」
珠海——意為「出產珍珠的海灣」,另一說珠海得名於「珠江入海」
茂名——名稱來源於西晉道士潘茂名,後人為了紀念潘茂名用丹葯撲滅了此地的瘟疫,茂名是中國唯一以古代道士名字來命名的城市
湛江——古代曾在湛江境內的東海島設立椹川巡檢司,湛江即由椹川演變而來,也取「湛藍的江水」之意
香港——城市名押ang韻,香港意為「盛產香料的海港」,另一說古時此地有一條小溪被稱為香江,香江入海沖積成的港灣即為香港
澳門——澳在古代是泊口的意思,門是中國內河通往海洋的海峽總稱,澳門是因本地內港的媽閣廟隔海同灣仔的銀坑相望,形成的海峽像門
桂林——取「桂樹成林」之意
百色——由壯語中原始村落「博澀寨」的名稱演變而來,意思是「洗衣服的好地方」
河池——古時這里是一片平原,缺少大海和水,壯族的祖先莫一神就在此地修築一座山壩,並日夜灌水,終因操勞過度而逝,此地最終還是沒有形成大海,只形成了幾條河與池塘,後人為了紀念莫一神就把此地命名為河池
玉林——玉林是由鬱林演變而來,鬱林取「鬱江兩岸森林繁茂」之意
來賓——取「來者上賓」之意,一看地名就知道這里是個熱情好客的地方
西南和西北:
重慶——意為「雙重喜慶」,宋光宗先封恭王後即帝位,自詡「雙重喜慶」,因而升恭州為重慶府,重慶由此得名
成都——得名於「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宜賓——意為「適宜四方賓客之地」
自貢——自流井與貢井的合稱,自貢自古以來盛產井鹽
攀枝花——在金沙江渡口發現一株上百年的攀枝花大樹而得名
六盤水——六枝、盤縣、水城各取一字而成
昆明——昆明之名取自「雲南洪水退除,昆侖山南方有黎明景象」,另一說昆代表萬物生長的春天,昆明即「春光明媚」之意,昆明由此別稱為春城
曲靖——曲靖是唐代曲州和靖州的合稱,也取蠻夷「屈服平定」之意
玉溪——得名於珠江源頭之一的玉溪河,玉溪河因「河水澄碧透亮,如玉帶潺潺流淌在萬畝田疇之中」而得名
昭通——昭通舊稱烏蒙,清代雲貴總督鄂爾泰望文生義曲解烏蒙為「烏暗蒙敝」,因而在請示雍正皇帝改烏蒙府為昭通府的奏章中寫到「舉前之烏暗者,易而昭明,前之蒙敝者,易而宣通」,昭通由此得名
麗江——因元代金沙江稱作麗江而得名,麗江古城全城為世界文化遺產
寶雞——寶雞古稱陳倉,因唐代城東南的雞峰山有「石雞啼鳴」之祥兆而改稱寶雞
商洛——因境內有商山和洛水而得名
榆林——因古代此地「榆樹成林」而得名
平涼——意為「平定涼國」,前秦皇帝苻堅曾率軍經此地攻滅前涼國
白銀——早在漢代這里的采礦業就非常興盛,明代在今天白銀境內的鳳凰山和火焰山專設礦業機構「白銀廠」,白銀由此得名,白銀市也是中國唯一以金屬名稱來命名的地級市
武威——漢武帝征服河西走廊後設置武威郡,以彰顯大漢帝國的武力軍威
張掖——取「張國臂掖,以通西域」之意
酒泉——酒泉以「城下有泉,其水若酒」而得名
吳忠——得名於古代鎮守邊關的將士吳忠之姓名,寧夏有很多以邊關將士來命名的村鎮,但一個堂堂地級市的名稱也是出自一位歷史小人物的姓名,這在中國僅吳忠一例
②中國大陸名稱優美且極具歷史文化內涵的縣級市:
鹿泉——相傳在楚漢戰爭期間,韓信在此地一清泉處射死一隻白鹿而得名
介休——春秋時期介子推與母親隱居綿山,晉文公焚林求賢,介子推竟與母親抱樹而死,介休即因介子推休於此而得名
侯馬——侯馬古稱新田,明末李自成率軍經過此地,由於李自成睡不著覺,他索性讓馬卧下,自己則靠著馬背歇息,士兵們都學李自成的樣子過了一夜,轉天李自成對大家說道「我們伺候了一夜馬啊」,侯馬由此而得名
舒蘭——舊時舒蘭境內的霍倫川、四合川一帶盛產山果,舒蘭就是滿語果實的意思
圖們——圖們市的名稱來自圖們江,圖們江滿語原為「圖們色禽」,「圖們色禽」就是萬水之源的意思
安達——安達市的名稱來自蒙古語中的朋友一詞
即墨——因戰國時城池臨近墨水河而得名,即墨也是中國沿用最古老的地名之一
蓬萊——蓬萊是中國神話傳說中渤海里仙人居住的三座神山之一(另外兩座為方丈、瀛洲),漢武帝東巡至此望神山不遇,遂築一座小城命名為蓬萊
文登——秦始皇曾東巡至此召文人學士登山吟詩作賦,文登即「文人登山」之意
榮成——因境內有榮山和成山而得名,成山頭在古代被譽為「天之盡頭」
曲阜——曲阜二字來源於《禮記》「成王以周公有勛勞於天下,是以封周公於曲阜」,曲阜是中國儒家文化的發祥地
如皋——皋指水邊的高地,如皋為「到水邊的高地去看美麗的日出」之意
高郵——因秦始皇在此地築高台、置郵亭,故名高郵
儀征——西周時期一個叫「蟻」的太子封地在此,到了北宋,傳說境內的二亭山發現了王氣,皇帝便命人在此塑真武像,因儀容逼真賜名儀真,清代為避雍正皇帝胤禛的諱,改名儀征
句容——境內有勾曲山(即茅山),山形如「已」字,勾曲而有所容,故名勾容,因古代勾句二字相通,勾容就演變成了今天的句容
金壇——因茅山華陽洞內有「金壇百丈」而得名
常熟——常熟之名取「土壤膏沃、歲無水旱」「原隰異壤,雖大水大旱,不能概之為災,則歲得常稔」之意
義烏——義烏古稱烏傷,傳說秦時有個叫顏烏的人,父死後負土築墳,一群烏鴉銜土相助,結果烏鴉嘴喙皆傷,烏傷由此得名,唐代烏傷改稱義烏
諸暨——諸暨意為「天下諸侯到達駐留議事之所」
上虞——相傳父系氏族社會後期,虞舜避丹朱之亂而來此,上虞也是中國沿用最古老的地名之一,郭沫若曾在殷商的甲骨文中發現上虞的名稱
餘姚——舜後支庶所封之地,舜姓姚,故名餘姚
建甌——建甌是「福建」二字中「建」的由來,由建安和甌寧兩城合並而成
石獅——相傳隋代此處建有一石亭,亭外立有一對石獅,商旅往來都以石獅為標記,久而久之這個地方原來的名字就沒有人知曉了,石獅就順理成章變成了地名
樟樹——因盛產樟樹而得名,樟樹市是著名的南國葯都,自古以來就享有「葯不到樟樹不齊,葯不過樟樹不靈」之美譽
衛輝——衛輝古稱汲邑,衛輝意為「衛河之濱,輝煌之城」
登封——因武則天登嵩山、封中嶽,故名登封
偃師——周武王伐紂,回師息戎經過此地,偃師由此得名
仙桃——仙桃古稱沔陽,相傳一仙女手捧仙桃前去為王母娘娘祝壽,驀然之間發現一片綠洲,仙女向這片綠洲撒桃祝福,轉眼之間此地桃花灼灼、仙桃累累,仙桃由此得名
鍾祥——因明代嘉靖皇帝生養發跡於此,故賜名為鍾祥,取「祥瑞鍾聚」之意
大冶——取「大興爐冶」之意
武穴——武穴是由武家穴演變而來,武家穴是古代長江九穴之一
石首——因有石孤立於城北的石首山而得名
恩施——東晉末年桓誕竄流蠻中,在此地自稱施王,清代雍正皇帝改施縣為恩施,恩施即「雍正皇帝恩賜於施縣」之意
汨羅——汨水與羅水匯合之處,汨羅市被譽為中國龍舟名城
冷水江——因境內漣溪兩岸多井,且井水極冷而得名,冷水江市被譽為世界銻都
陽春——取「漠水之陽,四季如春」之意
畢節——在夜郎國時代這里以老虎為圖騰,畢節就是彝語老虎的意思
邛崍——因邛崍山而得名,邛崍山名稱來源於一種叫「筇竹」的竹子
綿竹——因此地濱綿水兩岸,且竹林茂盛,故名綿竹
什邡——什邡古稱十方,什邡就是由十方演變而來,中國古代中原人習慣上稱邊域之地為「方」,諸如鬼方、蠻方、朔方等,十方就是四川眾多小方國之概稱
華鎣——因華鎣山而得名,華鎣山由華銀山演變而成,「雪積顛頂,遠望如瓊瑤撒地,晶玉鋪山,故名華銀山」
個舊——個舊是由彝語「果作」的音譯演化而來,意思是種蕎子、吃蕎飯的地方
楚雄——戰國末期庄蹻入滇,他的部下有一個叫南雄侯的人到過此地,東晉時期又有一個叫威楚的彝族酋長在這里建築威楚城,後世將威楚和南雄侯各取一字組成楚雄
大理——得名於歷史上的大理國,大理是白族文化的發祥地
景洪——景洪在傣語就是「黎明之城」的意思
敦煌——取「盛大輝煌」之意
青銅峽——得名於黃河上游著名峽谷名稱,黃河穿過賀蘭山與牛首山之間的谷地,山光水色相映,宛如開然銅鏡,青銅峽由此而得名
❾ 山西省侯馬市古代的時候叫什麼名字
侯馬,位於山西省西南部,地理坐標東經111°23′5″——111°41′1″、北緯35°24′2″——35°52′9″,東鄰曲沃縣,西接新絳縣,南連聞喜縣,北靠襄汾縣。
據考古發現,早在7000年前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
公元前585年,晉景公以新田「土厚水深,居之不疾,有汾、澮以流其惡,且民從教,十世之利」,將晉國都城自今翼城縣境遷至新田(今侯馬市區),稱為新絳。至公元前376年,韓、趙、魏三分其地,靜公廢為庶人,晉國絕祀,共歷13公,209年。
秦統一全國後,置絳縣,縣治新田,屬河東郡。
東漢為絳邑縣,屬平陽郡。三國魏屬平陽郡。
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年)改曲沃縣,徙治今曲沃縣境,此後歷代俱為曲沃縣轄地。
唐貞觀十年(636年)曾於此置新田府,後廢。
明洪武八年(1375年),絳州金台驛遷此,設侯馬驛,北接平陽府,直達幽燕,南出鐵嶺關,通往秦、豫、蜀、楚,為北方最大的驛站之一。因配備馬匹多,過往的朝政要員多在此食宿等候,換乘馬匹,故稱侯馬。
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設巡司,屬平陽府。
民國元年廢府,屬河東道。民國35年(1946年)1月,侯馬首次獲得解放,從此揭開了歷史上新的一頁。
侯馬風貌 (16張)
1949年2月屬晉南區新絳分區,1950年屬臨汾專區。1956年10月成立侯馬市籌備處,1957年12月撤銷。1958年8月曲沃、新絳、汾城三縣合並為侯馬市,屬晉南專區,1962年因國民經濟暫時困難,侯馬市下馬緩建。1963年5月,恢復曲沃縣,縣政府駐侯馬。1971年7月國務院批准析出曲沃縣5個公社恢復侯馬市,屬臨汾地區。1971年8月1日侯馬市與曲沃縣分署辦公,曲沃縣址遷回新城。2000年11月1日臨汾撤地設市,縣級侯馬市改由山西省直轄、地級臨汾市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