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富順才子,內江官是怎麼由來的
內江官的由來:趙貞吉內江最大的官 「明朝禮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明趙貞吉(1507-1576年),號大洲,內江桐梓壩人。生於明武宗正德三年,卒於神宗萬曆四年,年六十九歲。嘉靖十四年(公元一五三五年)進士。授翰林編修。遷冠鍾司業,教士以知本率性之學、俺答薄都域,貞吉廷蘸合帝意,擢左論德、監察御史,奉旨宣諭諸軍。會嚴嵩以事中之,廷杖謫官。後累官至戶部侍郎,又忤嵩奪職。隆慶初(公元一五六七年)復起歷禮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 富順人傑地靈,自古享有「才子之鄉」的美譽。明代,富順人考中進士 139人、舉人492人、貢生386人,著名人物有景泰十才子之首的晏鋒、嘉靖八才子之一的熊過等。清代,全縣考中進士31人、舉人315人、貢持477人。此外,戊戌六君子之一的劉光弟、紅軍將領鄧萍、革命烈士江竹筠、四川報業第一人宋育人、厚黑學創始人李宗吾、中央黨校常務副校長鄧必堅、川南才女賴雨等,都是富順這片熱土孕育的優秀兒女。
⑵ 四川自貢富順縣鄧關鎮的名字由來知道的告訴我一下,謝謝
據唐代《元和郡縣志》載:「富義鹽井在縣西南五十步(古制:一步約6古尺)」.......,其餘亦有井七所。」」又據宋代《元豐九域志》載:「富順有鎮十三" ...「鼓井(監西60里)、彭井(監西80里}、鄧井(監西50里―當系15里之誤)」。也就是說,唐代元和元年(506年)到北宋元豐元年(1075年)之前.當地就有姓鄧者開始在這里鑿辦鹽井了。因鑿井制鹽以鄧姓井為盛,隨著人口的不斷增加,加之此地為鹽轉運必經之地,人們在這里建造房星,經商興場,宋代才以鄧井為據,設置鄧井鎮,屬富順監
⑶ 四川18個地級市名稱的來歷
成都的來歷:《蜀王本紀》:「蜀王據有巴、蜀之地,本治廣都樊鄉,徙居成都。」
自貢市的來歷:自流井和貢井的合稱攀枝花市:1965年2月5日3月20日,攀枝花特區人民委員會正式成立,4月改稱渡口市。渡口市區內到處生長著高大挺拔的攀枝花樹(攀枝花又稱木棉花、英雄花),開花時嬌艷粗獷,無一片綠葉,氣質卓越,深受市民喜愛。1987年1月,經國務院批准更名為攀枝花市,成為中國唯一以花命名的城市。瀘州市:西漢景帝時,趙國丞相蘇嘉因協助削藩有功,位封江陽侯。《水經注》雲:「江陽縣枕帶雙流,據江、洛會也。漢景帝六年,封趙相蘇嘉為侯國。」 漢景帝六年(前151年),這是瀘州有確切歷史紀年的開始,也是瀘州有確切政歷域名的開始。江,指今長江,陽,指長江之北,洛,指今沱江。說明古江陽治地位於長江北岸與沱江交匯處,也即今瀘州城區中心半島。瀘州稱江陽,就源於二千多年前的封侯故地。南北朝時期,南朝梁武帝大同三年(537),從統治需要出發,設置瀘州。段玉裁說:「梁置瀘州,治馬湖江口,以馬湖江即瀘水,故曰『瀘州』也。」馬湖江概指今三峽至金沙江一段長江河道,別稱瀘水。瀘州建置於江陽,從此相沿成名。南朝瀘州管轄范圍,大體相當於今日瀘州市四縣三區和江安、富順及貴州習水、赤水、仁懷、畢節、大方諸縣一帶,是控扼三江兩河(長江、沱江、岷江、永寧河、赤水河),柔治川滇黔結合部的西南會要之地。當時瀘州的管轄重點是長江以南的廣大滇黔地區,確立了以後歷代瀘州地方政府行政管理的基本方向,即拓殖疆土、化育邊民是主要目的。在歷史上,州,主要設置在漢人與少數民族聚居交錯生活的邊地,兼有軍事彈壓、行政管理、鎮邊防禦、文明教化多重功能,如幽州、涼州。瀘州正好位於西南苗彝族與漢人交錯生活的結合部地區,它的設置符合政歷慣例和統治需要,符合瀘州歷史實際和地緣狀況。梁武帝建置的瀘州,其轄地范圍大體相當於現在省一級行政區。瀘州有此建制歷史距今已有1469年,說明瀘州在歷史上設置獨特,政歷深厚,政功卓有。
⑷ 自貢由來
自貢的得名淵源於兩座古老的鹽井「自流井」、「貢井」。
據史書記載,自貢因鹽建鎮、置縣、設市。建市前分屬榮縣和富順縣。遠古時期四川東西部分屬巴國、蜀國,榮縣歸蜀,富順屬巴。北周武帝天和二年(公元567年)析江陽縣北部富世鹽井及其附近地區置雒原郡、富世縣((以井名命縣名),是為富順境域立縣之初。同期在榮縣境東部建公井鎮(因附近有著名鹽井曰大公井,故以井名命鎮名),是為榮縣設立行政單位之初。
後經歷代歷朝變遷,到抗日戰爭時期因沿海淪陷,川鹽濟楚,富榮鹽場在保證軍需民食和支援前方抗戰方面十分重要。為了克服兩縣長期分治鹽場的弊端,加速鹽業經濟的發展,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八月經四川省政府批准,劃出富順、榮縣緊密相連的主要產鹽區,面積160.9平方公里新成立市,市名取自流井和貢井之合稱名曰自貢市。同年九月一日,自貢市正式成立,隸屬四川省政府。
1949年12月5日自貢和平解放。解放後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行政區多次調整,1978年4月榮縣劃歸自貢市,1983年3月富順縣又劃歸自貢管轄。
⑸ 富順豆花的來歷是什麼
豆花-名字由來和魅力
閱讀:4232010-10-01 03:58
標簽:雜談
富順豆花-名字由來 X
漢武帝時,漢高祖劉邦的孫兒劉安承襲父親封為淮南王。他喜歡招賢納士,門下食客常有數千人。為了解決這么多人的吃飯問題,他們利用淮河流域產鹽有鹵水做凝固劑的條件發明了豆腐。三國時期,豆腐製作技術傳到益周(含今四川和重慶)後,在江陽縣(今瀘州市)的金川驛地區(今富順縣)很受歡迎。因為這里也是一個重要的鹽產區,有一口「出鹽最多」的富世鹽井。同時地處亞熱帶,土質肥沃,雨量光照條件好,適於大豆生長。富順由於產鹽,與鄰近地區的商貿往來十分頻繁,人氣也就非常旺盛,餐飲業極為發達,豆腐這種新鮮食品自然擺上了人們的餐桌。到北周武帝天和二年富順因鹽設縣時,這里的鹽產量已列於劍南道(相當於今川東和重慶市部分地區)之冠。鹽業手工工人和居民、客商增多,水陸交通便利,豆腐食品需求量大增。在一種偶然情況下,一些等著吃飯的客人實在沒有耐心等豆腐成型後再加工成菜餚端上桌來,就跑到廚房,看見那鍋內還慢悠悠煮著的嫩豆腐,便要店主賣給他們,因為沒有充分凝固,無法煎炒,只能用鹽兌水蘸著做「下飯菜」。人們驚喜地發現,這種吃法比起煎炒過的老豆腐更加鮮美可口,就一傳十,十傳百,「嫩豆花」即傳到了民間。 富順豆花-傳說
關於富順豆花的起源,有一段可以追溯遠久的歷史和一個有趣的傳說:三國時期,由於當時的金川驛地區(今富順縣)有一口「鹽量最多」的富順鹽井,加上適宜大豆生長的氣候條件和地理環境,豆腐流傳到了富順後備受歡迎。此後,由於發達的產鹽業吸引了來自四面八方的商賈,富順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幾乎成了自貢市的經濟文化中心,人氣異常旺盛,豆腐食品需求量自然顯著上升。 發展到民國時期,一天,一位來富順販鹽的商人來到當地有名的朱氏餐館,由於實在沒有耐心等待,就跑到廚房催廚子快點把自己點的炒豆腐端上桌來,當他看見那還沒成型的豆腐正熱氣騰騰地在鍋內慢悠悠煮著的時候,由於實在沒時間再等了,便要求朱氏餐館的店主將此「嫩豆腐」賣給他。沒有充分凝固,當然就不能煎炒,於是,老先生就吩咐廚子備辣椒水讓這位客人蘸著下飯。可是不僅沒感到難吃,相反,他還覺得這樣吃起來比起煎炒過的老豆腐更加鮮美可口。老先生受此啟發,在此基礎上反復研究豆花的鮮嫩程度,蘸水的配方以及最適合配豆花的米飯。後來,便有了讓人百吃不厭、回味無窮的「富順豆花」,並成為川菜里的一個經典招牌菜。
富順豆花-魅力
從2002年開始,富順人開始了豆花經營的又一場壯舉,這場壯舉是一場戰略轉移,或者說戰略調整——塑造富順豆花的品牌,希望用品牌的力量拉動富順豆花的更大發展。這就是「富順豆花節」的由來。富順豆花節每兩年舉辦一屆,到今年已是第五屆了。其間通過文藝專場的展演、開展胃王大賽、豆花民間製作工藝表演等形式,充分挖掘了富順豆花這一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豐富內涵;同時,還舉行了富順豆花名店的評薦授牌活動,這對於有效提升富順豆花的品味和品質,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五屆下來,現在,你走在富順的大街上,幾十家名店的牌匾一家比一家鮮亮,一家比一家大氣,「李二豆花」、「白玉豆花」、「晶品豆花」、「雷三豆花」、「胡三豆花」、「余大豆花」「黃六豆花」等等,一家比一家味道好,一家比一家米飯香,集聚了人氣,掙得了大錢。更有一家大老闆,為了傳承劉錫祿的衣缽,弘揚劉錫祿的精神,不惜投放幾十萬資金,在縣城的商業繁華地段開辦了一座「劉錫祿豆花城」,這是富順最有規模最有氣派最上檔次的富順的豆花之都,它彰顯了富順人對當代豆花價值的另一種把握。或許,在當下,豆花在富順人的腦子之中,已不僅僅再是一種美食的認知了,她早已上升為一種豆花文化的價值認同,一種超功利的人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富庶之地造就了「豆花之鄉」,富順因豆花而聞名。富順豆花名店結合現代飲食需要,博採眾家之長,通過長時間的摸索與嘗試,在做絕豆花之基礎上,更是加入四川的經典燒菜和蒸炒菜品,不僅形成了自己店完善的產品系統,還在經營上創造了極適合的操作模式。
富順大廚在北京用富順料,沒能調出富順豆花應有的美味。正應驗了那句話: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只是,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富順豆花在縣城這一個層面是很難得見到她的真實的廬山面目的,在這樣一座充滿豆花芳香的千年古城,每一家豆花店裡都再也見不了豆花製作的真實過程,惟一能見的是那些製作豆花過程中所應用到的工具實物。豆花製作的全過程:包括從泡豆子,用石磨把豆子碾成漿,再把漿倒進鍋里用柴火燒滾燙,再將燒滾燙的漿倒進用支架架好的粗布里,經搖架、瀝水,這時瀝出的水就是豆漿了,再用鹵水一滴一滴地滴在豆漿里,一邊再用鍋鏟之類的器物在豆漿里攪拌,慢慢的,渾濁的豆漿就一步步變得清亮起來,最後是把篾制的筲箕放在鍋里輕輕碾壓,這時,豆花與滜水(因味甘甜因而也叫甜湯)也就日漸的分明開來,一鍋豆花經過這樣
⑹ 四川省自貢市以前的地名叫什麼
秦代,富順和榮縣地區分屬巴郡、蜀。
漢代置犍為郡,富順地區屬犍為郡江陽縣,榮縣則屬犍為郡南安縣。
東漢章帝時,自貢地區即生產井鹽,著名的鹽井有富世井、大公井。
北周武帝時,因鹽置縣設鎮。以富世井為名置富世縣。
唐代改名為富義縣,唐代升公井鎮為公井縣,隸榮州,宋代廢公井縣入榮德縣。
明代易名富順縣;以大公井為名設公井鎮,降榮州為縣。
明代嘉靖年間,富順縣自流井鹽區與榮縣貢井鹽區產、運、銷聯系十分密切,「前明以來本屬一廠,名曰富義」 。富義廠是構成今日自貢城市框架的雛形。
1939年8月,經四川省政府批准,劃出富順縣第五區和榮縣第二區的產鹽區,取自流井和貢井第一字合稱自貢市。9月1日,自貢市政府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