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太原名字的來歷
太原:公元前246年,秦始皇分天下為36郡,初設太原郡,郡址就設在晉陽,晉陽因此又稱為太原。
㈡ 「太原」名字的由來
稱謂由來
原,指寬廣平坦的地形,若平原、高原、草原、沙原、苔原者然。我國最早詮釋詞義的專著《爾雅》說:「廣平曰原」。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毛澤東《沁園春·雪》「山舞銀蛇,原馳蠟象」,皆「原」之妙用。太,古通「大」,如太宰亦作「大宰」,太子亦作「大子」;大、太也有差異,太者大加一點,猶言比大還大,表示大之不盡,或謂很大、極大。我國最早記載「太原」的文獻,首推《尚書·禹貢篇》和《毛詩·小雅·六月》。前者是為「既載壺口,治灘及岐。既修太原,至於岳陽」;後者則為「薄伐嚴狁,至於太原」。前者所謂壺口,即迄今聞名於世的吉縣西黃河壺口瀑布,梁、岐是呂梁山於不同地段的不同稱謂,岳陽為太岳之陽(南),都說的是當今晉南,顯然指的汾河下游廣袤平川地區。後者據顧亭林《日知錄·太原》條,則在今甘肅平涼為中心的涇水上游平川地帶。《禹貢》太原也罷,《六月》太原也罷,顯然都已超逾當初《爾雅》地形名——通名而進入地區名——專名了。誠然,這類「太原」系作為地區名出現,還不是建制名。
㈢ 為什麼山西太原稱為 龍城
有兩千五百多年歷史的太原是龍潛之地。歷史上許多皇帝都與這座城市有過特別密切的關系,因此被稱為龍城。
龍城,太原市的別稱,太原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古稱晉陽,簡稱並(州)。
自春秋晉定公十五年(公元前497年)趙簡子築晉陽城迄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戰國時為趙國早期都城;秦漢置郡;北魏、北齊稱「霸府」、「別都」。
公元617年,李淵父子從晉陽起兵,推翻隋王朝,建立了唐朝的統治後,晉陽被稱為「北都」、"北京",與京都長安、東都洛陽齊名。
五代十國時的後唐、後晉、後漢、北漢都以晉陽為國都或陪都,因此,太原素有「龍城」之別稱。
(3)太原名字的由來擴展閱讀:
太原古稱晉陽,創建於公元前497年。春秋末期,晉定公十五年(前497年)顯赫於世的晉陽古城問世於汾河晉水之畔,迄今已有2500年的歷史。太原是九朝古都、龍興之地。
自建城以來,是趙國、前秦、北漢三個政權的都城,是東魏、北齊、唐朝、後唐、後晉、後漢六個政權的陪都。565年(河清四年),北齊武成帝高湛因晉陽城位於龍山之下,改汾西晉陽縣為龍山縣,隋開皇十年(590)復改龍山縣為晉陽縣。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龍城
㈣ 山西太原為什麼叫龍城
從夏商周直到宋元明清,先後有群狄、諸戎、匈奴、鮮卑、羯、氐、羌、突厥、回紇、女真、契丹、蒙古、滿族等民族在此與漢民族進行過激烈的沖突和斗爭。在這樣的歷史環境下,或緣於仿效,或緣於抵禦外敵,保家立國,太原一帶「人性勁悍,習於戎馬」,如杜佑在《通典》中說的「並州近狄俗,尚武藝」,形成了尚武,強悍、俠義的民風。太原地區方言為太原話。歷史上許多皇帝都與這座城市有過特別密切的關系,因此被稱為龍城。
㈤ 太原的別稱「龍城」來歷緣由是什麼
有兩千五百多年歷史的太原是龍潛之地。歷史上許多皇帝都與這座城市有過特別密切的關系,因此被稱為龍城。
趙簡子,趙襄子以太原為基地成就戰國七雄。漢文帝劉恆八歲來到太原為代王,16年後即位並開創文景之治,成就西漢盛世。漢景帝劉啟出生在晉陽。
司馬氏先被封為晉公,封於並州,晉封為晉王,因此立國號為晉。劉淵以晉陽為據點建立前漢。前秦苻丕在晉陽稱帝。北齊高歡、高洋父子以晉陽為基地,建立東魏、北齊。隋煬帝楊廣即位前為晉王,封晉陽。
太原古稱晉陽,創建於公元前497年。春秋末期,晉定公十五年(前497年)顯赫於世的晉陽古城問世於汾河晉水之畔,迄今已有2500年的歷史。
太原是九朝古都、龍興之地。自建城以來,是趙國、前秦、北漢三個政權的都城,是東魏、北齊、唐朝、後唐、後晉、後漢六個政權的陪都。
565年(河清四年),北齊武成帝高湛因晉陽城位於龍山之下,改汾西晉陽縣為龍山縣,隋開皇十年(590)復改龍山縣為晉陽縣。
㈥ 太原為什麼叫太原或叫並州
並州為古州名。相傳禹治洪水,劃分域內為九州。山西太原古稱並州,三國魏黃初元年(220年)復置,領太原、上黨、建興、西河、雁門、樂平、新興等七郡,仍治晉陽。
晉沿用,建興後淪沒。隋唐以後亦有並州,然其地屢有縮小。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置並州於榆次,五月更名新並州,七年(982年)移治唐明鎮,嘉佑四年(1059)改名太原府,並州之名遂廢。
(6)太原名字的由來擴展閱讀:
太原的地形:
太原西、北、東三面環山,中、南部為河谷平原,整個地形北高南低呈簸箕形。海拔最高點為2670米,最低點為760米,平均海拔約800米,市區坐落於海拔800米的汾河河谷平原上。
太行山雄居於左,呂梁山巍峙於右,雲中、系舟二山合抱於後,太原平原展布於前,汾水自北向南縱貫全境。 黃河的第二大支流——汾河,自北向南橫貫太原市全境,流經境內約100公里。市區東有太行山阻隔,西有呂梁山。
㈦ 中國太原迎澤大街名稱的由來
中國太原迎澤大街名稱的由來:
迎澤二字源於太原古城大南門——迎澤門,明朝擴建後,太原城周長二十四里,高三丈五尺,外側包磚,共開八門,東曰宜春、迎暉,俗稱大東門、小東門,西曰振武、阜成,俗稱水西門、旱西門,北曰鎮遠、拱極,俗稱大北門、小北門,南曰迎澤、承恩。
也就是民間所謂的大南門和新南門。大南門的地名至今仍在沿用,而迎澤二字,更是成為太原城建史中出現頻率最高的一個詞,迎澤區,迎澤大街、迎澤大橋、迎澤公園、迎澤賓館等等。
甚至還有迎澤啤酒、迎澤肥皂。迎澤、承恩之名來自於一首古老的民歌《南風歌》:南風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
這首相傳是舜帝時代歌頌南風造福於運城鹽池人民的民歌,大意是說世間萬物都迎承南風的恩澤。於是,兩座南門分別被命名為迎澤門和承恩門。
(7)太原名字的由來擴展閱讀:
迎澤大街分別修建於1956年,1959年,1976年,1985年,於1996年全線貫通,道路規劃紅線寬為70米、66米。
現狀道路為三塊板斷面,其中機動車道寬20米、26米、28米、31米。與迎澤大街相交的主要城市道路平均交叉口間距為600米。
2008年,迎澤大街進行了全線改造升級,將原有車道擴至寬敞的八車道。更整頓了周遭建築,整體形成了龍城的又一大景色。
古城太原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是全國聞名的歷史文化名城。所以,整個迎澤大街以「復古」「典雅」為特色,在大街兩邊,築起了棕銅色的柱欄,話亭及座椅等等。
㈧ 太原名稱由來
晉祠始建於北魏,初名唐叔虞祠, 是為紀念晉國開國諸侯唐叔虞而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