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字寓意 > 安化名字由來

安化名字由來

發布時間:2021-04-05 00:54:14

『壹』 湖南益陽的原名是什麼啊!

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區境即有人類繁衍生息。出土文物證明,距今5000年左右,在今安化縣馬路口、江南,南縣北河口,赫山區鄧石橋和沅江市漉湖等地,就已形成村落。進入青銅器時代後,在今桃江縣馬跡塘、灰山港,沅江市蓮子塘以及赫山區赫山廟、龍光橋、筆架山一帶,聚居村落已趨密集[5]。東周以前,區境屬《書·禹貢》所載九州中的荊州管轄。戰國時期為楚國黔中郡屬地。秦屬長沙郡。
益陽之得名,據東漢時應劭說:「在益水之陽,當為縣名。」清人周樹榮有「益陽賦」雲:「益水所經,水北曰陽,縣以此名。」看來,經流益陽之大江資水,古或為益水。街市在江北向,故稱益陽。有趣的是,益陽的名字,幾千年來無論轄地怎麼變異頻繁,它一直沒有改易過名稱,這在我國地名中是比較少見的。 據文獻記載和出土文物證明,早在新石器時代,我們的就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距今5000年左右,在今益陽鄧石橋、舞嶺、蓮子塘、灰山港一帶,均有密集的聚居群體。
據《禹貢》載,今益陽地區遠古屬荊州。春秋時為楚地,戰國時隸楚黔中郡,公元前221年秦滅楚,立長沙郡,下設益陽等九縣。初置益陽縣包括今日之桃江、益陽、安化、新化各縣和益陽市、冷水江市的全部以及寧鄉、湘陰、漣源、新邵和沅江市的部分土方,范圍廣達18000平方公里。今益陽地區所轄縣、市,除沅江部分和南縣外,均在古益陽版圖之內。
西漢,郡縣與封國兩制並行。今益陽地區分屬長沙國,武陵郡,統隸荊州刺史部。東漢,沿襲西漢州、郡、縣制,廢長沙國為郡。今益陽地區分屬長沙國,武陵郡、統隸荊州刺史部。
三國鼎力,吳、蜀分荊州。這一時期,荊州處於魏、蜀、吳逐鹿爭雄的疆場。赤壁之戰後,曹操退出南方,吳、蜀為爭奪荊州展開了一場錯綜復雜的爭斗。公元207年先為蜀劉備奪取。孫權索取荊州未成時,乃派呂蒙奪取長沙。劉備為救長沙,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令關羽屯兵益陽與呂蒙相拒。《吳志?甘寧傳》載:「寧隨魯肅益陽拒關侯,侯擇精銳五千投縣上流十餘里淺瀨,雲欲夜渡。肅選兵益寧,寧乃夜住,侯聞之,住不渡而結寨營。」魯肅則則率程普、甘寧據城東南龜山屯駐,於陸賈山溪口約會關羽。這次約會,便是名震千古的「單刀會」。而益陽城垣,即為肅築土城屯兵所建。
三國吳太二年(公元357)分長沙西部都尉設置衡陽郡。益陽屬於衡陽郡。這時分置南部地方設新陽縣(即今寧鄉),公元266年又從西部地方分設高平縣(今新化和新邵縣的一部分),益陽縣疆域開始縮小。公元280年,晉滅吳後,分全國為20州,益陽屬荊州。南朝宋時(公元420年),改衡陽郡為國,益陽屬於衡陽國。又劃給湘陰一部分土地。南朝齊時(公元479年)復改為衡陽為郡,直到梁時仍屬於衡陽郡、葯山郡、武陵郡、巴陵郡、南平郡。隋朝時分屬潭州、岳州、朗州和澧州。唐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公全國為10道,開元中分為15道,道下州郡並稱。益陽隨潭州、長沙郡時更所屬,變遷不定四次之多。
五代,十國割據,湖南屬楚國。後梁(公元479年)益陽屬潭州。後唐(公元923年)馬殷為楚國,益陽屬長沙府。後周(公元951~959)益陽屬潭州府。
宋朝,初分天下為15路,後分23路,南宋為16路,路高安撫司,直隸京師,路以下置府、州郡、軍。北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益陽屬湖南路潭州長沙郡。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以益陽梅山等地方分置新化、安化等縣。宋史神宗本紀載:五年章惇開梅山,置安化縣,取名為「歸安德化」之意。
公元1279年,忽必烈滅南宋建元朝,置路,元成宗元貞元年(公元1296年)以益陽縣有萬戶升為益陽州,屬潭州路。天歷二年(公元329年)隨潭州路改為天臨路屬。
明朝分全國為13省,省高布政使司(後改改承布政使司),省下置府、州、司,益陽屬湖廣行省,即湖廣布政使司(江夏,今武漢市)長沙府 。明代洪武初(公元1368年)復降益陽州為益陽縣。
公元1636年,愛新覺羅氏改國號為清。採用「省」、「道」、「府和直隸廳、直隸州」、「縣和散廳、散州」四級制,初分全國18省,後為23省,省高總督、巡撫、駐布政使司。益陽屬湖南省長寶道長沙郡。
公元1852年10月20日,洪秀全統率太平軍經長沙轉戰益陽,改益陽縣為「得勝縣」。這是益陽歷史上僅有的一次短暫更名。
民國初,分全國22省、4特區,後增至35省及西藏。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湖南廢府、廳、州,長寶道改為湘江道,轄益陽。民國十一年廢道,益陽屬於省。民國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全省劃為9個行政督察區,益陽屬第1區;後又調整為10個區。
民國29年(1940),湖南省府以原9個行政督察區轄境過廣和督察不便,將之調整為10個。同年4月,劃益陽、安化、湘鄉、寧鄉、漢壽、沅江等6縣,組成第五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駐益陽縣城,是為區境地區一級行政建置之始。南縣屬第四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駐常德)。
民國33年(1944),侵華日軍大舉進犯,湖南部分地域淪陷,各行政督察區的建置名存實亡。省政府遂設安化、沅陵、洪江3個行署,作為非常時期省政府臨時派出機關,分領各縣。安化行署是年10月18日於安化縣梅城建立。原第五行政督察區所屬各縣均為安化縣行署領轄。翌年7月31日,安化行署撤銷,恢復第五行政督察區。
1949年湖南各地相繼解放,國民黨政府在湖南的統治宣告結束,各行政督察區的建置隨之瓦解。是年8月,成立新的湖南省臨時政府(1950年4月正式成立省人民政府)後,全省設1個省轄市、10個專區。專區設專員公署,為省政府派出機關。益陽專區於1949年8月成立,專員公署駐益陽縣城關區,轄益陽、安化、湘鄉、寧鄉、沅江、漢壽6縣。
1950年3月,益陽縣城關區改為益陽城關區,升為縣級;同年9月,建立益陽市,直屬益陽專署領導。1951年4月,省政府執行中共中央關於「在100萬人口左右的大縣,領導困難,可以劃小」的指示,析湘鄉縣第九、十區,安化縣第三、四區和蘭田鎮,以及邵陽、新化縣部分地域,置蘭田縣;析湘鄉縣第三、六、七區,置永峰縣。同年七月,析益陽縣第六、七、八、九、十一區,置桃江縣,均屬益陽專區管轄。當時,全區共轄9縣、1市。南縣則屬常德專區。
1952年11月,益陽專區建置撤銷,原轄寧鄉縣劃屬湘潭專區,湘鄉、雙峰、漣源3縣劃歸邵陽專區,益陽、桃江、安化、漢壽、沅江5縣及益陽市劃歸常德專區,歷時10年。其間,益陽市於1953年4月改為省轄市,授權常德專署領導,1958年7月改為益陽縣領導,但1961年復改專區轄市,仍由常德專署領導。
1962年12月,恢復益陽專區建置,專員公署駐益陽市桃花侖,轄南縣、沅江、華容、益陽、寧鄉、桃江、安化7縣和益陽市。大通湖、千山紅、金盆、北洲子、茶盤洲、錢糧湖6個國營農場,同時劃歸益陽專區管轄。
1964年9月,華容縣及錢糧湖農場劃歸岳陽專區。
1968年,益陽專區改稱益陽地區。
1983年7月,寧鄉縣劃屬長沙市。至此,全區轄益陽、桃江、安化、沅江、南縣和益陽市,及大通湖、北洲子、金盆、千山紅、茶盤洲5個國營農場和大通湖漁場。
1994年3月,國務院批准撤銷益陽地區,設立地級益陽市;5月,新的中共益陽市第一次代表大會選舉產生中共益陽市第一屆委員會和紀律檢查委員會;原益陽縣、益陽市分別以資水為界,以南改為赫山區,以北改為資陽區。7月1日,「益陽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益陽市人民政府」、「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益陽市委員會」正式掛牌。從此標志著地級益陽市的成立。全市轄3縣(南縣、桃江、安化)、1市(沅江市)、2區(赫山、資陽)、5大國營農場(大通湖、北洲子、金盤、千山紅、茶盤洲)和大通湖漁場。
2000年12月18日,中共大通湖區委員會、大通湖區管委會成立。5大國營農場撤銷。場部所在地改設建置鎮。大通湖區由大通湖、北洲子、金盤、千山紅4大國營農場合並而成;茶盤洲農場改茶盤洲鎮劃歸沅江市管轄。市轄境包括3縣、1市、3區(赫山、資陽、大通湖)。

『貳』 尋找姓氏來源。貴州省的古地名安化(花)縣,是否今為思南縣,有個地方叫李子灣

一、為共氏所改。據《古今姓氏書辨證》所載:其先共氏,避難,加龍為龔。其時約在戰國末年秦漢之際。 二、唐《元和姓纂》雲:共工後有共、龔二氏。關於龔氏的來源,所有古籍的記載都異口同聲,看法一致。譬如,《古今姓氏書辨證》指出:「其先共氏避難,加龍為龔,漢有龔遂」;《姓纂》則指出:「共工後有共、龔二氏」;《萬姓統譜》也指出:「龔氏之先共氏,避難加龍為龔,望出武陵。」一說,黃帝臣共工司水土,子句龍繼其職,其後為龔氏。據此,龔氏是以祖先的官職及名的一字組成的。 龔氏源自上古共工氏,由上述的文獻看來,是絲毫不容置疑的。同時,在過去漫長的好幾千年時間里,也一直未曾發現他們有被外族或外姓所冒姓的記錄。因此,龔氏可以說是一個一脈相傳,血統單純的大家族,所有姓龔的人,不管身處天南地北,統統都是不分彼此的一家人。當然,龔姓男女之間的論婚娶,也是一向不被允許的。 共工氏是上古時期一個幾乎與黃帝的姬氏之族分庭抗禮的顯赫家族。4000多年前,他們被列為所謂「四凶」之一,被聖君虞舜流放到現在的河北和遼寧,山東一帶,並且開始以單字的「共」為整個家族的姓氏。然後,經過了若干年代,他們為了避仇,又分別巧妙地改變了自己的姓氏,有的在原來姓氏「共」的左旁加上三點水,變成了洪氏;有的則在共字的上面加上一個龍字,成為了龔氏。兩個姓氏盡管在外表上有很大的不同,但全都包括有「共」字在內,十足顯示了他們的不忘本源,更明白表露了他們的所自來,真是妙不可言。 由此看來,長久以來在中國各地一直都是族大人眾,很有名氣的龔、洪二姓,實際上根本就是系出一源的同一家人,彼此間的關系親密異常呢!

徧考史乘,溯源追遠,海內「龔」姓,淵源有八: 其一·源自共工。據《元和姓纂》所載,黃帝之臣共工氏(炎帝系,姜姓),因治水有功,被奉為社神。其後以單字「共」為整個家族的姓氏。後又加龍成「龔」氏。 其二·源自共國。據《通志·氏族略》載,共國(今河南省共城,一說今甘肅省涇川縣北),亦作恭國,為商代諸侯國。以侵周而受文王姬昌之討伐,為周所滅。共國滅亡後,其子孫以國為氏,即共氏。後演變為龔姓。 其三·源自共伯和。西周後期,有王室貴族姬和,封於共(今河南省輝縣),為伯爵,史稱共伯和。時周厲王於「國人暴動」中被逐出國都,諸侯共舉共伯和行天子政,史稱「共和行政」, 是為中國歷史有確切紀年之肇始。伯和之後氏共,後演變為龔姓。 其四·源自晉世子申生。據《尚友錄》所載,春秋時,晉獻公(晉國為姬姓諸侯國)之子奚齊即位後,諡申生曰「恭」。史稱恭世子或恭君,其後代因諡為氏,後演變為龔姓。 其五·源自共叔段。據《元和姓纂》、《史記·鄭世家》所載,春秋時,鄭庄公即位,察知其弟叔段欲篡政,將圖之,母後請封,封之共,史稱共叔段。其後代氏段,或氏共叔,或氏共。氏共後裔演為龔姓。 其六·源自周昭王支庶孫翁氏。據《六桂堂業刊》所載,周昭王的支庶子孫受封於翁山,其後以邑為氏,稱「翁」氏。宋初福建泉州有翁乾度,生有六子,分姓洪、江、翁、方、龔、汪六姓,其中第五子分姓龔。洪氏後為避仇,改氏龔。 其七·源自周室。周文王第十四子曰叔綉,叔綉之後裔際遠封於滕國之共邱,亦作龔邱,因地賜姓為龔。際遠子諱堅,春秋時為晉國大夫,其後裔龔選、龔遂著稱於漢。龔遂於漢宣帝地節四年任渤海大守,繼任水衡都尉,卒於位。配王氏,生二子:奇英、奇傑。奇英於漢元帝時為武陵守令(今湖南省常德市),辭官後定居武陵,遂開「武陵龔氏」之源。配耿氏,生一子名勝,漢哀帝時為諫議大夫,後因王莽篡政而歸隱武陵。龔勝配郭氏,生二子:龔蒼、龔苔。龔蒼避兵去楚而徒居福建汀州府上杭瓦子街,弟龔苔仍居武陵。 其八·源自少數民族漢姓。 一 貴州黎平三龍鄉兜房族吳姓有改龔姓者。 二 土族龔塔氏漢姓龔。 ③ 京、瑤、彝、白等族均有龔姓。 綜上八源,其八乃少數民族之漢姓不計,括約之為三: 一曰:源出炎帝系之姜姓。其一是也; 再曰:源自黃帝系之子姓。其二是也。 三曰:源自黃帝系之姬姓。其三,其四,其五,其六,其七均是也。

『叄』 古代的安化叫什麼名字

古代地理著作《尚書·禹貢》,按自然區域把天下劃為九州,以「荊及衡陽惟荊州」,今安化自在荊州之域。
春秋時期,湘境之群蠻與鄂境之荊楚常相爭戰。至春秋中期,楚國勢力擴張至今湘北,戰國吳起相楚悼王,始並蠻、越,取得洞庭、蒼梧之地,此時湘境大部分並入楚國疆域,今安化當屬之。
唐溪茶園
秦嬴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並六國,分天下為三十六郡,今安化屬長沙郡。
西漢初,置益陽縣(一說秦置),屬長沙郡。高祖五年(前202),改長沙郡為國,東漢光武時期改為郡。今安化屬荊州長沙郡益陽縣。
東漢建安年間,劉備借荊州,長沙郡一度為劉所據,今安化地當屬之。三國時期,今安化屬吳長沙郡益陽縣。太平二年(257),吳分長沙郡為湘東、衡陽二郡,今安化屬吳衡陽郡益陽縣。
西晉因舊制,今安化屬荊州衡陽郡益陽縣。西晉懷帝永嘉元年(307),析荊、廣二州地置湘州,今安化屬湘州衡陽郡益陽縣。
南北朝仍沿用晉制,安化隸屬關系無變。
隋初,廢郡為州,長沙郡改為潭州,隸屬荊州,今安化隸荊州潭州益陽縣。大業三年(607),復改州為郡,今安化屬長沙郡益陽縣,仍隸荊州。
唐代,州郡並稱,一地二名,長沙郡即潭州,史稱潭州長沙郡。貞觀元年(627),分全國為10道,潭州長沙郡屬江南道。開元二十一年(733),分江南道為東西兩道,今安化屬江南西道潭州長沙郡益陽縣。
晚唐時,藩鎮割據,梅山土著民族起而攻州縣,反統治。光啟(885—888)年間,梅山「為蠻所據」,不聽朝命,不服州統、不為縣轄,「不與中國通」。今安化縣境史稱「梅山蠻地」,經五代至北宋中期無變。
北宋熙寧五年(1072),朝廷遣章惇開梅山置縣,六年敕名安化(取歸安德化之義),隸荊湖南路潭州長沙郡[5] 。縣治初設伊溪東啟安坪(今東華啟安坪),南宋建炎四年(1130),毀於戰火,縣治遷伊溪西,即今梅城鎮。
元世祖分華夏為1個中書省和11個行中書省(簡稱行省)。大德(1297—1307)初年,又分全國為22道,道下置若幹路。今安化屬湖廣行省湖南道潭州路。文宗天歷二年(1329),改潭州路為天臨路。今安化隨之改屬湖南道天臨路。
明初,改天臨路為潭州府。洪武五年(1372),改為長沙府。九年,改湖廣行省為湖廣布政使司(即湖南省),省下分設四道,今安化縣隸湖南省長寶道長沙府。
民國初年,廢府保留道,改長寶道為湘江道,今安化屬湖南省湘江道。民國十一年(1922年),撤銷道,保留省、縣兩級,今安化直隸湖南省。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湖南劃分9個行政督察區2個市,今安化隸第六區。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改劃10個行政督察區,安化改隸湖南省第五行政督察區。
1949年6月28日,中共安化縣工委率人民武裝進入縣城,宣布安化解放,8月,湖南成立益陽專區,安化屬益陽專區。
1951年8月,安化劃出部分區、鄉歸新建的藍田縣(今漣源市),並隨縣域變動,將縣治遷至東坪。
1952年12月,撤銷益陽專區,安化改隸常德專區。
1962年底,重建益陽專區(後改稱地區),安化復隸益陽專(地)區。
1994年3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益陽地區,建立地級益陽市,安化屬之。
請採納

『肆』 上海市安化路命名由來

上海市安化路屬於上海浦西老城區,其命名是依據解放後上海市政府對於原來的市區、部分浦東老城區的命名辦法進行的。

其具體的命名方法如下:

1、方位:上海的路名(主要是浦西和浦東老城區)很多以中國各地地名來命名的。其中也是頗有根據的,大致方式是按照中國版圖中各地的方位來命名的。例如,松花江路、長白路、敦化路、延吉路、圖們路等在城市的東北面;天山路、長寧路、茅台路、武威路等在城市的西面,延長路、宜川路、洛川路等在城市的北面,桂林路、合川路、欽州路等在城市的西南面。
2、縱向:老城區主要道路縱向(南北向)基本上以省名來命名。如浦西地區由外灘東向西主要道路名分布是,四川路-江西路-山西路-河南路-山東路-福建路-浙江路,同時以上這些命名規則符合第一條。當然中間是有特例的,如,雲南路、西藏路、新疆路就反而在浙江路的西邊了。又如,湖南路就反而到了淮海路沿線了,但是基本走向還是南北縱向的。
3、橫向:老城區的道路橫向(東西向)基本以地名來命名。如由北向南分布的,北京路-天津路-南京路-九江路-福州路。另一組,汶水路-靈石路-廣中路-大寧路-延長路-洛川路。

4、特別地區(五角場)是沿用解放前的舊政府規劃、已經建設好的命名;通常就是以「國」「政」命名的:比如國權路、國和路、政通路、政治路等。

『伍』 您知道湖南人的由來嗎

謝南斗 看到此標題,肯定會有朋友說:我祖宗三代都是湖南人,土生土長的湖南人,哪會不知道呢?可事實上呢,您的祖先究竟是何許人也,您還真未必知道!那就且聽我簡單說說。 我們湖南是一個移民的省份,原住民不到6%,也就是說94%的湖南人都是從外省移過來的。所以您查查您的族譜,是湖南的可能性恐怕不到10%。譚其驤先生在他的《湖南人由來考》這樣說,湖南人來自天下,江 浙 皖 閩 贛 東方之人居其什九,江西一省又居東方之什九。也就是說,湖南人來自天下,90%是來自外省,其中這個90%的外省人,江西人又佔了90%。湖南人大約有四次大的遷徙,第一次發生在公元前2650年,炎帝部落從河北涿鹿遷到湖南的郴州,也就是衡山以南,他就成為我們湖南的第一批移民;第二批移民,也發生在公元前2650年左右,就是蚩尤的部落,就遷移到洞庭以南衡山以北大約就在安化新化這一帶.但是後來他們又遍及三湘四水;第三次大約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也就是淮河流域的揚越人,從淮河流域沿著長江慢慢地遷移到了我們湖南;第四次,就是朱元璋搞的1364年的四省填湘,這一次填的移民人口特別多,包括廣東、福建、江西、安徽四個省,大約填了湖南人一千萬左右,所以,現在的湖南人,恐怕90%都是這一次四省填湘的後代。 如果您想全面了解自己的祖先,想了解自己的由來,想知道咱們的祖先炎帝,這個中原部落聯盟的領袖,為何會出現在千里之外的湖南?

『陸』 湖南安化龍塘黃姓的由來及派號順序

湖南安化龍塘黃氏概述

始遷祖揚名,名昭,字貞利,宋時自江西泰和縣圳上遷居安化龍塘。
龍塘鄉80%以上的人口為黃貞利公之後裔,安化縣約有10多萬黃氏後裔。黃貞利的後裔古典文風極其濃厚,有清代榜眼書法家黃自元、清代武術家黃鳳歧(譚嗣同的武術教師)、黃德廉等。
字派:始祖元貞利,族緒吉州分;文守永宗友,應夢萬元承;仕思福如海,孝義永安寧;明時崇德力,正學一維興;厚澤開賢嗣,成才尚景行;俊英宜世用,忠順慶朝升。

『柒』 新化縣名字得由來

北宋熙寧五年(1072年)在梅山設上、下兩邑。上邑為「新化」,取「王化之新地」之意;下邑為「安化」,取「人安德化」之意。

『捌』 安化縣茶馬古道是怎樣得名的

一、關於這個名稱的由來可以概括為,後世的歷史學家根據茶馬古道的歷史淵源,結合安化茶馬古道位於湖南安化縣的事實,為方便學術交流,特命名為」安化茶馬古道「。
二、詳解:
1、
基本情形簡介:
【在湖南省安化縣(主要為洞市,江南)的崇山峻嶺和山澗溪流之間】,就綿延著一條神秘的茶馬古道。千百年來,無數的馬幫在這條道路上默默行走,悠遠的馬鈴聲,回盪在山谷、急流和村寨上空,也成就了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的交融。如今,茶馬古道上的馬蹄印仍然歷歷在目,跨越溪流的廓橋仍屹立在風雨中,彷彿在遙憶著那一片歷史的風景。
2、
安化茶馬古道的起源:
馬幫文化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安化馬幫是梅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資水古稱益水,又叫蚩尤江。據新化縣梅山文化研究協會考證,與安化相鄰的大熊山區域為蚩尤出生地及與黃帝等北方部落征戰的大本營根據地。安化縣梅山文化專家陳首濤的研究成果表明:安化思游區域留下了部分與蚩尤有關的史料、遺存和風俗,該地地名以「蚩尤」而命。後來,因避諱而改成諧音「思游」,一直沿用至今。蚩尤部落聯盟為了戰爭的需要引進優良馬種並大量繁殖,以供運輸和騎兵作戰之需。此為安化及古梅山地區養馬的起始階段。在安化置縣(1072年)以前,這里地域荒野,人丁橫蠻,不服當時朝廷的管制,分庭抗禮,謔稱「梅山峒蠻」。
梅山主要包括安化、新化、冷水江、邵陽、隆回等地,其中安化為梅山中心。土著居民多為苗、瑤、侗族,他們為了自身生存和生活所需,不得不與外界尤其是生產力發達的中原地區通商貿易,用本地的茶葉、桐油、茶油等特產與中原及沿海地區交換食鹽、布匹等生活日用品。而當時商品最便利的運輸工具是馬匹。宋神宗年間,朝廷派軍鎮壓梅山南蠻,大小戰事數百起。梅山人民一次次用步兵和騎兵粉碎了朝廷的鎮壓,馬匹在戰時大多服務於戰事。朝廷最後一次殺梅山人5000餘眾,血流成河,梅山土著居民幾乎全遷湘西、貴州等地,馬匹也隨之遷移。明朝初期,洪武帝「血洗湖廣」,省內繁華地區的居民紛紛遷往深山老林的梅山地區,而遷來者鮮用馬匹工具,致使梅山馬匹的數量日漸減少,馬幫進入低谷時期。後來,隨著茶馬古道的形成,馬幫迎來了新的發展時期。

『玖』 茯磚茶名字的由來

我們從歷史記載上面可以看到,茯磚茶名字很多種叫法,如湖茶、官茶、副茶、府茶等等,但是唯獨沒有「茯茶」這種稱呼。

現在看來,「茯磚茶」這個名字的由來,突然變得撲朔迷離了。那麼,是不是因為近現代(1950後),安化黑茶在工藝和技術上的改進,使得茯磚可以在三伏天壓制而得名的呢?

新中國成立之後,中國茶葉公司希望擴大邊銷,所以希望能在安化本地直接生產茯磚(那時候稱之為邊銷茶),並且幾經試驗,效果都不好,那時候的產量也非常低,只有區區一千擔到兩千擔,後來經過幾年的長時間摸索鑽研,到1955年之後才初步掌握正確的發花環境,產量開始大量提升。

只要是湖南本土人,可能都知道,湖南普通話和普通話有很大的差別,「湖」字的發音很多人都發不準,為什麼呢?

因為湖南人吐字很難分清「F」和「H」,而茯茶以前的名字叫湖茶,用帶有本地方言的普通話說出來,'湖茶'那就是fu(二聲)茶 ,又因為茶葉本草木,所以取「茯」字。

『拾』 常德這個名字的由來

從新石器時代起,就有一支古老部族,一直活動在湘西北(今常德)一帶。這支部落,史藉中統稱為「百濮」和「群蠻」。常德處於沅水下游,古代為出入滇黔必經之地。素有「西楚唇齒」、「黔川咽喉」之稱。。《史記》和《資治通鑒》載:「秦孝公元年,河山以東強六國……,楚自漢中,南有巴、黔中。」楚人擁有「黔中」相當於戰國中期偏早。屈原《離騷》雲:「濟沅湘以南征兮,就重華以陳辭。」詩人言「濟沅湘以南征」,當是追憶楚自文王以來對南方夷越、百濮的征伐事業。《史記》載:「秦昭王三十年(公元前277),蜀中郡守張若伐楚,取得巫郡和江南,設為黔中郡。」《後漢書·南蠻》說:「漢興改為武陵。」可見,傳說張若伐楚,奪取「黔中」地後,在此築城是可信的。中國收藏家協會會員、常德人周新國先生《武陵藏珍》考證:常德地下有三個文化堆積層。第一文化層(上層)器物以明清磚瓦和碗、碟為主。第二文化層(中層)有唐開元通寶、宋崇寧通寶錢、雙鳳紋銅鏡及陶瓷器。第三文化層(下層)出土物有:陶罐、陶豆、銅矛,為春秋戰國時期之物。可見,這第三文化層屬於春秋戰國時期無疑。常德城就是在此基礎上堆積起來的。據此,中國收藏家協會會員周新國先生推斷:常德古城始建於戰國時期,迄今已是2290年左右。

麻煩採納,謝謝!

閱讀全文

與安化名字由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我的世界怎麼改馬的名字好聽 瀏覽:355
謝梓汐名字打分 瀏覽:793
最好聽的陳字開頭的名字 瀏覽:879
不錯的英文名字男孩 瀏覽:45
五行木配水女孩名字 瀏覽:372
大眾名字男孩 瀏覽:628
楊思彤鼠年女孩名字好嗎 瀏覽:862
呂子開頭三個字的名字 瀏覽:311
黃樂琪的名字五行屬性 瀏覽:132
園區起名 瀏覽:767
水配什麼名字好聽 瀏覽:406
穿越火線近戰武器名字大全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428
跟妝工作室名字英文 瀏覽:537
葉艷華名字如何打分 瀏覽:198
趙姓紹字輩男孩名字鼠年 瀏覽:751
姓李字五行屬什麼名字好 瀏覽:150
測試你在古代叫什麼名字游戲 瀏覽:462
尚姓起名字大全2020鼠寶寶大名 瀏覽:420
兩個字好聽的名字女生帶陌字 瀏覽:99
五行喜火缺水怎麼起名字 瀏覽: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