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字寓意 > 廬山名字的由來

廬山名字的由來

發布時間:2021-04-05 02:13:57

A. 廬山的名字從何而來不能用古詩短的急用

有一種傳說,早在商初,也有說在周威烈王時候,有一位匡俗先生,在廬山學道求仙。據說匡俗字君孝,有的書稱匡裕,字子孝,也有稱為匡續的。從中國傳統的名與字的聯義看,其名為裕,是較為合理的,俗字是誤傳,俗、續二字罔音,也是傳聞之悅。但普遍流傳的名字是稱他匡俗,匡裕很少有人知道了。為了方便,這里依照人們熟悉的稱呼。此外,還有稱匡俗為廬俗,這種傳說乃是因名山而臆想其人,以地名為氏,以氏為姓,倒還符合古代的慣例。至於他確切的姓氏,自然毋庸予以追究,要追究也無從著手。據說,匡俗在廬山尋道求仙的事跡,為朝廷所獲悉。於是,周天子屢次請他出山相助,匡俗也屢次迴避,潛入深山之中。後來,匡俗其人無影無蹤。有人說他成仙去了,這自然是無稽之談。後來人們美化這件事把匡俗求仙的地方稱為「神仙之廬」。並說廬山這一名稱,就是這樣出現的。因為「成仙」的人姓匡,所以又稱『匡山』,或稱為『匡廬』。到了宋朝,為了避宋太祖趙匡胤脫匡字的諱,而改稱『廬山』。

另一種傳說,在周武王時候,有一位方輔先生。同老子李耳一道,
騎著白色驢子,入山煉丹,二人也都「得道成仙」,山上只留下一座空廬。人們把這座「人去廬存」的山,稱為廬山。「成仙」的先生名輔,所以又稱為「輔山」。但是老子與武王並不同時,這同樣是神話故事。

第三種傳說,仍然是匡俗先生的故事,但時間較晚,情節也有些不同。說是匡俗的父親東野王,曾經同都陽令吳芮一道,輔佐劉邦平定天下,東野王不幸中途犧牲。朝廷為了表彰他的功勛,封東野王的兒子匡俗於鄔陽(鄔,音xiao,鄔陽為今都陽縣一部分),號越「廬君」。越廬君匡俗,有兄弟七人,愛好道術,都到都陽湖邊大山裡學道求仙。這座越廬君兄弟們學道求仙的山,被人們稱為「廬山」。

第四有人認為廬山的名稱,是因為山嶽的形狀而命名的。廬,廬舍也,廬山巍然屹立在遼闊的鄱陽湖平原上,恰如「中田有廬」《詩經·小雅·信南山》的形狀。晉朝思想家孫放在他的《廬山賦》中說,「尋陽郡南有廬山,九江之鎮也,臨彭蠡之澤,持平敝之原」,也是這個意思。廬山名稱的來歷,應得之於它自身四圍峻拔,中間平凹的形狀。廬山又名匡廬,匡山,仍是因山的形狀如箕筐而得名。縱觀山東歷城縣,浙江龍泉縣,四川江油縣,均有匡山,也都是以山形而命名的。

第五也有人認為廬山的命名是有歷史依據的。廬山地區的長江北岸,即今安徽合肥、六安一帶,古代曾有個「廬子國」。春秋戰國時期,「廬子國」成了楚國的一部分。據《國語·楚語》記載,楚王曾去過廬邑。秦漢時期的廬江縣、廬江國、廬江都以及後來的廬州,都是因廬邑和廬子國而得名的。後來,廬邑范圍逐漸向南擴展,在它境內的山命名為「廬山」。廬山在漢代已是眾所周知的名山,它的得名,不會晚於漢文帝設置廬江國和隨後設置廬江郡的時候,距今已有2100多年的歷史了。
廬山之名,數千年不衰。隨著旅遊事業的迅猛發展,廬山已由過去封閉式的療養避暑地開放為旅遊觀光的勝地,廬山的聲名傳播得更遠了。「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當我們欲親登廬山,欣賞「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美景時,不妨先了解一下廬山得名的真面目吧。

B. 廬山這名稱的來歷是什麼

江西廬山,天下名山也。它一山飛峙於江湖之間,飽含雲霧之氣,繚繞蒸騰,詭特奇妙,故以「不識廬山真面目」,名揚海內外。
「匡廬奇秀甲天下山」——白居易語。自古以來,廬山就被人們傳為「神仙之廬」。廬山的得名也因為這些傳說而確定下來了,而其他諸如匡山、康山、輔山

C. 廬山的名字由來.

廬山位於江西省九江市,山體呈橢圓形,典型的地壘式塊段山,長約25公里,寬約10公里,綿延的90餘座山峰,猶如九疊屏風,屏蔽著江西的北大門,主峰漢陽峰,海拔1474米。廬山自古命名的山峰便有171座。
名字由來:
有一種傳說,早在商初,也有說在周威烈王時候,有一位匡俗先生,在廬山學道求仙。據說匡俗字君孝,有的書稱匡裕,字子孝,也有稱為匡續的。從中國傳統的名與字的聯義看,其名為裕,是較為合理的,俗字是誤傳,俗、續二字罔音,也是傳聞之悅。但普遍流傳的名字是稱他匡俗,匡裕很少有人知道了。為了方便,這里依照人們熟悉的稱呼。此外,還有稱匡俗為廬俗,這種傳說乃是因名山而臆想其人,以地名為氏,以氏為姓,倒還符合古代的慣例。至於他確切的姓氏,自然毋庸予以追究,要追究也無從著手。據說,匡俗在廬山尋道求仙的事跡,為朝廷所獲悉。於是,周天子屢次請他出山相助,匡俗也屢次迴避,潛入深山之中。後來,匡俗其人無影無蹤。有人說他成仙去了,這自然是無稽之談。後來人們美化這件事把匡俗求仙的地方稱為「神仙之廬」。並說廬山這一名稱,就是這樣出現的。因為「成仙」的人姓匡,所以又稱『匡山』,或稱為『匡廬』。到了宋朝,為了避宋太祖趙匡胤脫匡字的諱,而改稱『廬山』。
另一種傳說,在周武王時候,有一位方輔先生。同老子李耳一道, 騎著白色驢子,入山煉丹,二人也都「得道成仙」,山上只留下一座空廬。人們把這座「人去廬存」的山,稱為廬山。「成仙」的先生名輔,所以又稱為「輔山」。但是老子與武王並不同時,這同樣是神話故事。
第三種傳說,仍然是匡俗先生的故事,但時間較晚,情節也有些不同。說是匡俗的父親東野王,曾經同都陽令吳芮一道,輔佐劉邦平定天下,東野王不幸中途犧牲。朝廷為了表彰他的功勛,封東野王的兒子匡俗於鄔陽(鄔,音xiao,鄔陽為今都陽縣一部分),號越「廬君」。越廬君匡俗,有兄弟七人,愛好道術,都到都陽湖邊大山裡學道求仙。這座越廬君兄弟們學道求仙的山,被人們稱為「廬山」。

D. 廬山由來

廬山!就位於江西省的北部,它的北面,有一條大河滾滾而下,就是中國的黃金水道----萬里長江,而它的東面和南面,是中國的第一大淡水湖—鄱陽湖,在地形上,它形成了一江一湖夾一山的格局。全山面積有三百多個平方公里,山體是呈橢圓形的,呈東北西南走向,並且全山由99座山峰組成,其中五老峰是廬山的代表山峰,但是它只是算比較險峻和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它有不同的造型,並不是最高,廬山的最高峰為漢陽峰。它海拔1474米,當然,較之於全國的其他一些名山來講,廬山它算不上最高,但我們中國有一句古話說的好叫「山不在高,有仙則名」這次我們登臨廬山將要去拜會一位仙人。從高空俯瞰廬山就象一片清涼的薄荷葉、靜靜地帖伏在江河水澤(長江、鄱陽湖)之間。為此廬山有了「涼島」之美譽。遠古時期,在《禹貢》、《山海經》等書中記載,廬山當時並不是叫廬山,而是稱「敷淺源」「南鄣山」「天子都」名字眾多,山頂常被煙嵐霧氣籠罩,虛幻飄渺,神奇異常。春秋戰國之前為「廬子國」屬地,後被楚國兼並。相傳在殷周時期,當時有一位姓匡名俗,字君孝的人,與幾位愛好仙術朋友結伴,一同前往敷淺源,登上此山結廬修煉。那時有個周定王,非常愛慕匡俗等人的才華。想利用這幾位在文治武功方面的才能。請他們出山輔佐朝政。就派使者帶厚禮入「敷淺源」,使者登上山頂四處尋找打探,發現山巔有很多遺棄的草廬,就向當地農民,樵夫打聽,詢問匡俗等人的下落,當地人告訴說,這些人已「羽化登仙」而去。唯「人去廬存」以後人們就把匡俗等人留下草廬的山,稱之為「廬山」「匡山」。「匡廬」也因此而得名。宋代以後因要避趙匡胤,「匡」字諱,稱「匡山」者漸稀少,遂直呼廬山。《詩經》中所說的「田中有廬,疆場有瓜」就是當時人們認為的美好生活,意思是自家有幾塊田地,圍繞著自己的房子,山坡上種植了一些瓜果,又與世隔絕,能避開戰亂,可過著安逸自給自足的生活,廬山就是當時那種比較理想的地方。陶淵明的詩文可以得到佐證。若要從外部看廬山,廬山險峻挺拔,四周多懸崖峭壁,而登上山頂後,山峰卻顯得平緩舒展,加之植被繁茂透出綿延秀麗的本色。因此有「磅礴五百里,奇秀甲東南。」之說。又因山體中間凹陷,象個竹筐,喻之筐山。這個竹筐的特點是「外險而內秀」。從地質學上講,廬山形成於七千萬年前中生代白堊紀時期,地質史稱「燕山運動」當時由淮陽弧形山系和江南古陸相夾持、擠壓。使廬山呈斷塊山隆起、並產生了褶皺和斷裂,有的地方上升為高山,有的地方下降為湖泊。廬山恰好是斷層上升之地,山岩疊起呈斷塊地壘狀。亦稱「地壘式斷塊山」。距今三百萬年前的新生代第四紀,廬山頂部超出了雪線以上,又經數十萬年間歇型冰川二至三次的洗禮,雪蝕冰削,形成了廬山典型的冰川地貌特徵,鑄就了廬山斷岩溝壑縱橫、流泉飛瀑密布的特徵。自然風光奇秀。如果(你)乘船從長江和鄱陽湖上北望廬山,就有毛主席詩中說的「一山飛歭大江邊」的氣勢。如果(你)乘火車從京九線上南觀廬山,就有蘇東坡說的「橫看成嶺側成峰」的味道。如果(你)站在廬山頂部看四周,就有李白說的「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的意境。所以廬山千百年來,游廬山的名士足踵相接、肩肘相磨。皆道出了許多不同說法。早在三十年代,大文豪胡適先生就對廬山做出了這樣的評價,他說廬山代表著我們中國的三大趨勢「一是以廬山東林寺為代表的中國佛教化和佛教中國化,二是以白鹿洞書院為代表的陳朱理學文化,三是以廬山別墅村為代表的西洋文化對中國的滲透」,如此深厚的文化,使得廬山能永久地保持她的青春,1996年,經過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的專家考證,廬山一次性通過並獲得國際級的「歷史文化遺產」的名山之稱。1858年《天津條約》簽定後,九江、南京、上海等地相繼成為通商口岸,外國人可以自由出入經商、定居、傳教、租賃房產、買賣土地。這時廬山還未得到真正意義上的開發,群山中只零星地散落著一些小的寺院,沒有真正的居民。1885年(光緒十一年)一位俄國商人,了解廬山是個逃避盛夏酷熱的好地方,竄到廬山九峰寺馬尾水附近,(因飛瀑如同馬尾)發現此地景色絕佳,氣候涼爽,就向寺院中的匯東和尚租賃了正殿後面的半間禪院和一些菜地,並給了匯東50大洋。50大洋在當時蠻多,約定第二年再來住幾個月。這件事很快傳遍了附近的鄉里。當時這么多錢也的確讓人眼熱,鄉里的頭面人物和鄉紳找借口說:「黃頭發,藍眼睛,高鼻樑的外國人住在這里,與傷化於風水。對風水不好。」紛紛到縣衙去告狀,匯東和尚害怕官府降罪於他,聞風而逃。就在這不久,英國傳教士,也來到九峰寺要求買地。匯東潛逃在外,換了主持叫繼慈,繼慈怕沾上這件事不願意在租地,英國人沒辦法,就百般糾纏,繼慈與洋人語言不和,產生口角斗毆。英國傳教士李德立就轉向其他地方購地。祖宗基業不能隨便向外國人出讓,幾處求購皆被鄉里人告發終止。可李德立並不甘心,轉向廬山山頂,發現山上長沖河一帶地勢平坦開闊,林木茂盛,環境幽雅,氣候更佳,是個開辟避暑修養的寶地。為了購得這快地皮,李德立吸取了上幾次的教訓經驗,改英國人姓名為中國人姓名,又通過第三者中國的一個傳教士戴鵠臣和德化縣舉人萬和賡撮合,用二百元銀器賄賂九江縣令盛富懷。購地和賄賂一起共用了五百多元的花消,購得廬山牯嶺長沖河一帶五百畝山地。九江縣令盛富懷認為是個姓李名德立的中國人,草草簽定了契約。但不久盛富懷得知李德立是個外國人時,就要收回契約。李德立堅決不同意,第二年就在租界地上著手建房。這時有人向朝廷告發,江西巡撫親自過問此事,並拘押了幾個促成此事的當事人,盛富懷脫不了干係,畏罪吞金自殺。案件隨之被擱置,當時正是中法戰爭之際,1894年(光緒20年)中日甲午戰爭失敗,清政府害怕再與英國人惹出事端,總理衙門敦促江西巡撫盡快結束此案,次年與英國駐九江領事簽定了出賣廬山土地《牯牛嶺案十二條》。協議,規定廬山長沖河一帶永久租給英國人李德立,使購地合法化。李德立隨後成立了牯嶺開發公司,將土地劃分為3.7畝為一號,在上海、南京、武漢等地登報出售,售價300元,幾年之內全部售完,盈利豐厚,並在期間開通了登山小道,又將每一號地連成一片,牯嶺租地事件對外影響很大,接著1897年俄國東正教牧師尼娑,買到蘆林地域,1898年美國傳教士海格思租到牯嶺醫生窪地段,1914年法國人樊體愛租到廬山狗頭石地段,紛紛如法炮製,以後就有了葡萄牙、義大利、芬蘭、瑞典、德國等二十五個不同國籍的商人、名流、政要來山建造別墅,構築夏季避暑的安樂窩,到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之前,廬山已形成一座具有一定規模,擁有多種異國風情的田園山城。這也是使後來廬山有了萬國別墅花園的美稱。這個特點在廬山東谷等地清晰可見。到目前為止廬山還尚存八百棟左右的外國別墅。由於近二十年來旅遊事業發展,地皮緊張,危房疊出,很多單位將原有體量小的別墅推倒重建或擴建,房屋的密度不斷增加,那種原汁原味的歐洲鄉村風情在一點點消失。近幾年由於旅遊開發,認識上有所提高,有一些名人別墅正在搶救保護之中。並打算開發一些名人別墅供遊客參觀。

------------------------------------------------------------------------------------------------------------------------------------------------------------------

一、從自然風光方面講。廬山以飛瀑著稱於世,它與黃山石筍,雁盪龍湫並為天下三奇。以傍大江大湖為特點。擠身於我國三大老牌避暑勝地之列。它與承德避暑山莊、北戴河齊名。且避暑效果最好。1920年隨著長江上定期班輪的開通,廬山出現了我國最早的現代旅遊,上海有專門組織客源來山旅遊。當時胡適、豐子凱、林語堂、梁實秋等大批文人,就是通過此途徑游廬山的,廬山也出現了多家專門接待遊客的旅舍旅館。而三十年代前後,廬山一度成為了民國政府夏季辦公的「夏都」五六十年代又成為接待東歐國際友人和國內勞模的「涼城」。1978年成為首批開放城市。1982年成為國家首批重點風景名勝區。1985年成為國家最早的四大森林公園之一。1991年,列為我國風景名勝四十佳。1996年12月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批准為「世界文化景觀」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2000年被列為首批4a級風景區,2001年3月首批榮獲「國家地質公園」稱號。2003年1月17日,被列為「中華十大名山」。二、從廬山文化歷史方面講。自東漢初司馬遷在《史記》中,記有「余南登廬山,觀禹疏九江,」司馬遷到廬山追考大禹、秦皇漢武足跡以來,名人足跡接踵。在東晉廬山腳下就出了一個「不為五斗米折腰」的著名田園詩人陶淵明。同期還有謝靈運,江庵等均寫下了大量以廬山為題材的田園詩。到了唐代有李白、杜甫、孟浩然、張九齡、王唯、等文壇重量級人物涉足廬山,宋代名人來訪更多,有周敦頤、范仲淹、歐陽修、蘇軾、黃庭堅、米芾、朱熹、岳飛、陸游、文天祥等等,元代有趙孟頫,明代上至帝王、下到普通百姓,能詩善吟者無數,其中代表有高啟、解晉、唐寅、徐霞客等,清代更是名人佳士燦若星河,其中代表有袁枚、姚鼐等、晚清時有李鴻章、陳三立、康有為等,民國有吳宗慈、徐志摩、林語堂、胡適、張大千等,解放後有毛澤東、朱德、郭沫若、陶鑄等名人名詠。可以這么說,廬山文化淵源,就象一條流動的長河,自東晉後,游歷廬山的帝王將相,名人佳士從未間斷。因為古時候廬山地處西路南下北上的交叉點上,長江水路貫穿東西,一些上任、謫貶人士皆要在此轉道、停留。遷客騷人途經「匡廬」免不了要縱情山水,懷古傷今。廬山很好地擔當了這個可釋放感情,懷悟人生的載體。歷經二千餘年名人足跡不衰,留下名人名詩4000餘首。被清人黃宗羲喻為「南北東西詩章交匯口」光李白詠廬山的詩就有24首之多,其中名詩六七首,白居易600餘首。三、從宗教方面講早在公元前385年,慧遠率十餘名弟子,為逃避北方戰亂,打算去廣東的羅浮山弘法,途經廬山,拜見師兄慧永,卻意外地受到江洲(今九江)刺史桓伊的優待和挽留。慧遠「見廬山閑曠,是理想的息心之所」,於是打消了去羅浮山的計劃,在廬山西林寺旁築「龍泉精舍」(之後稱東林寺),開辟創立了「彌陀凈土法門」亦稱「蓮宗」,或「凈土宗」。東林寺「凈土宗」是我國佛教八大道場之一。與禪宗一起,被視為漢地佛教最有影響里力的一分支。由於它的傳播與發展使廬山一度成為我國佛教文化的第二中心。慧遠在東林寺素食布衣「影不入俗,跡不出山」達三十餘年,致力於佛教中國化,將儒、釋、道三家經典之說融於一爐,兼收並蓄,請印度高僧達摩多羅、佛陀耶舍、等傳經講學,並翻譯了大量經卷,教化信徒,當時就有123人發願,來世共往西方極樂世界,留下了眾多佚事佳話,將原宗教的排它性,改造成兼收百家之長的宗教,並使之簡便易修。到了唐代(748年)揚州龍興寺名僧鑒真來廬山傳經講律時,邀請了東林寺智恩等和尚十餘人同往日本,把東林凈土教義傳到了海外,因此在日本有個很流行的說法,叫「東向嵇首,獻心廬岳」。每年都有日本高僧來東林寺朝聖「祖庭」。慧遠之後,廬山的寺院有如雨後春筍,大林寺、雲頂山寺、九峰寺相繼建成,猶以南北朝時為鼎盛,先後建起了秀峰寺、海會寺、萬杉寺、棲賢寺、歸宗寺五大叢林,香火歷經千年不斷,廬山一時可謂僧海佛國。現如今廬山寺院經「太平天國」和「文革」的洗禮,已「無可奈何花落去」。廬山不僅是個佛教名山,它又是個道教名山,公元461年道教泰斗型人物陸修靜來山創立了「簡寂觀」道場,在此修行,采葯煉丹,執筆注經收集葯方、圖符,奠定了我國「道藏」的基礎,到了唐代道教被朝廷推崇為國教。宮觀建設發展奇快,建有白鶴觀、廣福觀、太平宮等,且規模宏大,全山道徒一度達到三千多人,盛況空前。上至宰相李林莆女兒李騰空,蔡侍郎的女兒蔡尋真,雙雙來廬山修煉。李白也送妻子宗氏來廬山尋仙訪道。到了近代廬山還出現了許多其他山沒有的宗教。象伊斯蘭教、基督教、天主教、俄國東正教、藏傳佛教等,因此有這樣的說法「廬山七大教,名山找不到」。四、儒學在廬山的發展,使廬山有了教育名山的稱號北宋:熙寧4年(1071年),理學創始人,周敦頤赴任廣東,由於身體不適,請求改道南康任知軍。在廬山蓮花峰下建起「濂溪書院」從事講學。到了南宋諄熙六年(公元1179年),理學家朱熹在南康任職,極力推崇「恢復建學」上書朝廷重建白鹿洞書院。在朱熹的苦心經營下,使廬山白鹿洞很快成為一所有綱領、有校規、有影響的、開放式講學書院。一度繁榮鼎盛,使之成為我國古代學術討論和教育研究中心,為封建社會培養了大量人才,並榮獲「海內第一書院」「廬山國學」的美譽。朱熹的教育理念統治中國達700餘年之久。五、廬山現代政治風雲廬山與近代許多歷史事件有牽連,有不少關系著中國的命運。這是在其他名山中絕無僅有的1.二、三十年代國民黨幾次對紅軍圍剿失敗,1933年夏,蔣介石叫嘯「攘外必先安內」要把死了的革命精神恢復起來,在廬山搞了個《中國國民黨贛粵閩湘鄂北路剿匪軍軍官訓練團》,針對山地游擊戰訓練,訓練軍官達25041人,這些人很多參加了井岡山會剿。最後導致紅軍北上。2.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件爆發,蔣介石在廬山發表了著名的「廬山談話」「如果站端一開,那就地無分南北,人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7月17日又在黨、政、軍、文化、教育、社會知名人士二百多人參加的集會上,提出了解決盧溝橋事件的四項條件a任何解決不得侵害中國主權與領土完整,b冀察行政組織不容任何不合法改變c中央所派地方官吏不能任人要求撤換d第二十九軍現在所駐地區不能受任何約束,。廬山談話受到了世界的重視和全國人民的歡迎,毛澤東說:「這個談話,確定了准備抗戰的方針,為國民黨多年以來在對外問題上作出的第一次正確宣言」。之後,周恩來、林伯渠來山促成國共兩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協議的簽定。承認了中共的合法地位。3.1946年美國特使馬歇兒為國共兩黨調停,及後來八上廬山。尋求劃江分制的鬧劇就發生在這里。到解放前蔣介石「民國政府」在廬山召開了黨、政、軍包括「三青團」會議在內的重要會議達十一次之多。4.解放後1959年「八屆八中全會」(廬山會議)導致國家進入一系列混亂狀態。5.1970年的「九屆二中全會」毛澤東在設立國家主席問題上與林彪產生了分歧。林彪的倒台,至使權利產生真空一批批庸人進入高層領導圈,象(陳永貴、吳貴賢、胡阿素、孫健)國家領導人成了工匠勞模的薈萃。「四人幫」想搶在這批大字不識之人前浮出水面,結果還是栽了。總之廬山自然風光旖旎,人文歷史豐厚。內涵包羅萬象,應有盡有。

-------------------------------------------------------------------------------------------------------------------------------------洞天與福地

洞天福地是道教仙境的一部分,多以名山為主景,或兼有山水。認為此中有神仙主治,

乃眾仙所居,道士居此修煉或登山請乞,則可得道成仙。分而言之,「洞天」意謂山中有洞

室通達上天,貫通諸山。東晉《道跡經》雲:「五嶽及名山皆有洞室。」所列十大山洞名與

十大洞天一一對應。《真誥·稽神樞》謂句曲山(茅山),「洞虛內觀,內有靈府,……清

虛之東窗,林屋之隔沓,……真洞仙館也」。陶弘景注雲:

「清虛是王屋洞天名,言華陽與比,並相貫通也。」二書皆言句曲山又名為句金之壇,

「以洞天內有金壇百丈,因以致名」,即以「洞天」指謂山洞。「福地」則意謂得福之地,

即認為居此地可受福度世,修成地仙。《道跡經》雲,句曲山(又為地肺山,七十二福地之

一)「居月弗地,必度世,見太平」。多為山洞泉源,與風水觀念不無關系。道書所列福地

,多為地仙、真人所主宰,是次於洞天一級的仙境。

「洞天福地」的觀念大約形成於東晉以前,編集上清派仙人本業的《道跡經》《真誥》

均已提到有「十大洞天」、「地中洞天三十六所」,《道跡經》還稱引道書《福地誌》和《

孔丘福地》。戰國以來盛傳「三神山」說和「昆侖山」說,但三神山是海中仙境,昆侖山則

遠在西方。道教形成以後,隨著道士入山隱居、合葯、修煉和求乞成仙,群山壯麗的景色,

奇峭的峰巒,幽奧的洞壑,從洞中湧出的溪流,和山中變化的萬千氣象,都足以引起共鳴並

激發他們的幻想,加之原有的種種傳說,從而逐漸形成大地名山之間有洞天福地的觀念。早

期道經如《抱朴子內篇》《真誥》等都講到,欲求神仙,須登山請乞、入山居住或合葯。葛

洪按引仙經,其中提到華山、泰山、霍山、恆山、嵩山、少室山、長山、太白山、終南山、

女兒山、地肺山、王屋山、抱犢山、安丘山、潛山、青城山、峨眉山、緌山、雲台山、羅浮

山、陽駕山、黃金山、鱉祖山、大小天台山、四望山、蓋竹山、括蒼山等二十餘座,並謂:

「此皆是正神在其山中,其中或有地仙之人。上皆生芝草,可以避大兵大難,不但於中以合

葯也,」而其中不少就被道教認為是洞天福地。

按照道教觀點,天、地、水乃至於人皆一氣所分;仙境也是「結氣所成」,它們相互感

通,構成縱橫交織的立體網路;

但因氣質清濁之異,而上下有別。故《天地宮府圖序》稱:

「道本虛無,因恍惚而有物;氣元沖始,乘運化而分形。精象玄著,列宮闕於清景;幽

質潛凝,開洞府於名山。……誠志攸勤,則神仙應而可接;修煉克著,則龍鶴升而有期。至

於天洞區畛,高卑乃異;真靈班級,上下不同。」《洞天福地岳瀆名山記序》亦雲:「乾坤

既辟,清濁肇分,融為江河,結為山嶽,或上配辰宿,或下藏洞天。皆大聖上真主宰其事,

則有靈宮閟府,玉宇金台。或結氣所成,凝雲虛構;或瑤池翠沼,注於四隅;或珠樹瓊林,

疏於其上。神鳳飛虯之所產,天驎澤馬之所棲。或日馭所經,或星纏所屬;含藏風雨,蘊蓄

雲雷,為天地之關樞,為陰陽之機軸。」按照這一理論,不僅天上有仙境,而且地上海中皆

有仙境;不僅地上海中有仙山,而且天上亦有仙山。天上仙山乃真氣所化,又下應人身宮府

洞天福地就是地上的仙山,它包括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構成道教地

上仙境的主體部分。除此之外,道教徒還崇拜五鎮海瀆、三十六靖廬、二十四治等,中國五

岳則包括在洞天之內。

洞天福地多系實指。歷代道士多往其間建宮立觀,精勤修行,留下不少人文景觀、歷史

文物和神話傳說。

-----------------------------------------------------------------------------------------------------------------

十大洞天

《天地宮府圖》雲:「十大洞天者,處大地名山之間,是上天遣群仙統治之所。」東晉

道經《道跡經》(編集東晉上清派「仙人本業」,實為《真誥》別本)臚列十大山洞及與此

相應的十大洞天,後為唐司馬承禎《上清天地宮府圖經》和杜光庭《洞天福地岳瀆名山記》

等道書所據。它們是:

第一,王屋山洞,號「小有清虛天」。在王屋縣(今山西垣曲、陽城和河南濟源等縣之

間);

第二,委羽山洞,號「大有空明天」(「空」,一作「虛」)。在黃岩縣(今屬浙江)

第三,西城山洞,號「太玄總真天」。未詳所在,陶弘景《登真隱訣》疑在終南太一山

,杜光庭雲在蜀州;

第四,西玄山洞,號「三玄極真天」。亦莫知其所在。杜光庭雲在金州;

第五,青城山洞,號「寶仙九室天」。在青城縣(今四川都江堰市);

第六,赤城山洞,號「上玉清平山」(《天地宮府圖》作「上清玉平之洞天)。在唐興

縣(今浙江天台);

第七,羅浮山洞天,號「朱明耀真天」(「耀」,一作「輝」)。在博羅縣(今屬廣東

);

第八,句曲山洞,號「金壇華陽天」。在句容縣(今屬江蘇);繫上清道壇,茅山宗本

山;

第九,林屋山洞,號「左神幽虛天」(《天地宮府圖》作「龍神幽虛之洞天」)。在洞

庭湖口,而杜光庭則稱在蘇州吳縣(今屬江蘇);

第十,括蒼山洞,號「成德隱玄天」。在樂安縣(今浙江仙居。主峰在臨海縣境內)。

■三十六小洞天

三十六小洞天是相對於十大洞天而言。《天地宮府圖》雲:

「三十六小洞天在諸名山之中,亦上仙所統治之處也。」《洞天福地岳瀆名山記·序》

引《龜山玉經》則謂,三十六洞天「別有日月星辰靈仙宮闕,主御罪福,典錄死生,有高真

所據,仙王所理」。三十六洞天一詞,始見於東晉上清派道書。《真誥·稽神樞》雲:「大

天之內,有地中之洞天三十六所。」據道書所載,它們是:

第一,霍桐山洞,名「霍林洞天」。在福州長溪縣(今福建霞浦縣南);

第二,東岳太山洞,名「蓬玄洞天」。在兗州乾封縣(今山東泰安),自漢以來認為系

考校死魂鬼神處;

第三,南嶽衡山洞,名「朱陵洞天」。在衡州衡山縣(今屬湖南),《元始上真眾仙記

》謂赤帝祝融氏治衡霍山。又雲魏夫人(魏華存)治南嶽山。按安徽霍山,古名衡山,一名

天柱山。《抱朴子內篇》所謂「衡霍正岳」指此。

第四,西嶽華山洞,名「總仙洞天」,亦號「極真洞天」。在華州華陰縣(今屬陝西)

第五,北嶽常山洞,名「總玄洞天」。在恆州曲陽縣(今屬河北),明清以後改祀於山

西渾源;

第六,中嶽嵩山洞,名「司馬洞天」。在登封縣(今屬河南);

第七,峨眉山洞,名「虛陵洞天」。在嘉州峨眉縣(今四川峨眉山市);

第八,廬山洞,名「洞靈真天」。在江州德安縣(今江西九江);

第九,四明山洞,名「丹山赤水天」。在越州上虞縣(今屬浙江。山實在寧波市西南)

第十,會稽山洞,名「極玄大元天」。在越州山陰縣(今浙江紹興)鏡湖中,或雲為蜀

郡陽平山;

第十一,太白山洞,名「玄德洞天」。在京兆府長安縣(實在今陝西周至、眉縣、太白

等縣間);

第十二,西山洞,名「天柱寶極玄天」。在洪州南昌縣(今江西南昌);

第十三,小溈山洞,名「好生玄上天」。在潭州醴陵縣(今屬湖南)。按小溈山洞,一

作大圍山;

第十四,潛山洞,名「天柱司玄天」。在舒州懷寧縣(晉置,治今安徽潛山);

第十五,鬼谷山洞,名「貴玄司真天」。在信州貴溪縣(今屬江西),傳為張陵煉丹處

第十六,武夷山洞,名「真升化玄天」。在建州建陽縣(今福建崇安,晉屬建陽縣,南

唐置崇安場);

第十七,玉笥山洞,名「太玄法樂天」。在吉州永新縣(今屬江西);

第十八,華蓋山洞,名「容成大玉天」。周回四十里,在溫州永嘉縣(今溫州市),按

此與江西華蓋山同名異地;

第十九,蓋竹山洞,名「長耀寶光天」。在台州黃岩縣(今屬浙江);

第二十,都嶠山洞,名「寶玄洞天」。在容州普寧縣(今廣西容縣);

第二十一,白石山洞,名「秀樂長真天」。在鬱林州(今廣西鬱林)南海之南,或雲和

州含山縣(今屬安徽);

第二十二,句漏山洞,名「玉闕寶圭天」。在容州北流縣(今屬廣西),傳為葛洪煉丹

處;

第二十三,九疑山洞,名「朝真太虛天」。在道州延唐縣(今湖南寧遠);

第二十四,洞陽山洞,名「洞陽隱觀天」。在潭州長沙縣(今湖南瀏陽縣西北);

第二十五,幕阜山洞,名「玄真太元天」。在鄂州唐年縣(今湖南、湖北、江西三省邊

境處);

第二十六,大酉山洞,名「大酉華妙天」。在辰州(今湖南沅陵)西北;

第二十七,金庭山洞,名「金庭崇妙天」。在越州剡縣(今浙江嵊縣);

第二十八,麻姑山洞,名「丹霞天」。在撫州南城縣(今屬江西);

第二十九,仙都山洞,名「仙都祈仙天」。在處州縉雲縣(今屬浙江);

第三十,青田山洞,名「青田大鶴天」。在處州青田縣(今屬浙江);

第三十一,鍾山洞,名「朱日太生天」。在潤州上元縣(今江蘇南京);

第三十二,良常山洞,名「良常放命洞天」在潤州句容縣(今屬江蘇),近小茅山;

第三十三,紫蓋山洞,名「紫玄洞照天」。在荊州當陽縣(今屬湖北);

第三十四,天目山洞,名「天蓋滌玄天」。在杭州餘杭縣(今屬浙江);

江西廬山是中華文明的發揚地之一。這里的佛教和道教廟觀,代表理學觀念的白鹿洞書院,代表古代高科技建築的觀音橋,以其獨特的方式融匯在具有突出價值的自然美之中,形成了具有極高的美學價值,與中華民族精神和文化生活緊密聯系的文化景觀之一。

廬山又稱匡山、匡廬。中國江西省北部名山,位於九江以南,星子縣以西。聳峙於長江中下游平原與鄱陽湖畔,自東北向西南延伸約25公里,寬約15公里。東西兩側為大斷裂,山體多峭壁懸崖,相對高1,200~1,400公尺。主峰漢陽峰海拔1,474公尺。[1]


第三十五,桃源山洞,名「白馬玄光天」。在玄洲武陵縣(今湖南桃源);

第三十六,金華山洞,名「金華洞元天」。在婺州金華縣(今屬浙江)

E. 廬山的原名叫什麼

匡嶺、匡岳、匡阜、匡俗山、南障山、康廬、匡廬,等等,都是廬山的別稱。

江西廬山,天下名山也。它一山飛峙於江湖之間,飽含雲霧之氣,繚繞蒸騰,詭特奇妙,故以「不識廬山真面目」,名揚海內外。
「匡廬奇秀甲天下山」——白居易語。自古以來,廬山就被人們傳為「神仙之廬」。廬山的得名也因為這些傳說而確定下來了,而其他諸如匡山、康山 、輔山 敷山、以及敷淺原、天子都,天子鄣、南鄣山等名稱卻不大為人們所稱道。
千百年來宗教的面紗猶如這峭峰雲霧,將廬山得名的「真面目」蔽匿於層層的「謎團」中,令人迷惑、費解。現在該是廓清迷霧,還廬山得名歷史的真面目的時候了。
公元前126年,司馬遷游歷廬山,後來在《史記·河渠書》中寫道:「余南登廬山,觀禹疏九江」。這是第一次記下「廬山」這個名稱,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
廬山名稱有種種傳說,眾說紛紜,概括起來,主要有三種:
一種傳說,早在周朝時,有個名叫匡俗的人,在廬山學道求仙。周天子獲悉了他的事跡,屢次請他出山相助,而匡俗卻都潛入深山,逃避不去。後來,匡俗其人無影無蹤了,傳為成仙而去。人們便稱匡俗所住的地方為「神仙之廬」,故名「廬山」。
另一種傳說,也是周朝時,有位叫方輔的人,同老子李耳一道騎白驢入山煉丹,二人也都「得道成仙」,山上只留下一座空廬——「人去廬存」,因此稱此山為「廬山」。 第三種傳說,仍然是匡俗的故事,但時間、情節皆不同。時在漢初,匡俗的父親東野王曾輔佐劉邦平定天下,不幸逝世朝廷為表彰東野王的功績,便封其子匡俗於陽今鄱陽縣一部分,號越廬君。越廬君匡俗酷愛道術,棄官入山學道求仙。這座越廬君學道求仙的山,被人們稱為廬山。
上述三種傳說,都與求仙有關。
在古代,從秦始皇起,許多皇帝都相信方士之說,為使自己長生不老,常派人到各地求仙訪葯,故廬山這神秘的雲霧,神秘的傳說,為人們所津津樂道。但這些傳說雖然是文字所記載的,但均無確切的史實依據,很難使人相信。
匡俗、方輔一類傳說,是道教與佛教爭奪廬山的產物。東漢初年我國傳入了佛教,東漢末年又正式建立了道教,兩教都要依附名山。廬山從來就是一座名山,必然成為道教、佛教爭奪的中心。道教為使廬山成為自己的洞天福地,竭力要把佛教從廬山排擠出去,所以編出種種傳說,稱這座山為「神仙之廬」為自己占據廬山提供歷史根據。其實,這些傳說見諸記載,全在漢魏以後,比司馬遷的《史記》至少晚三四百年。而道教創始人張道陵,是東漢末年人,廬山有道教活動及種種傳說,決不會早於東漢,更不可能早於西漢《史記》成書的年代。只是廬山在古代曾有過一個方士們甚為活躍的時期,這無疑助長了廬山有神靈的傳說。
那麼,廬山真正的得名原因這一歷史之謎,已基本解開,但由於很復雜,有二種不同的觀點。
有人認為廬山的名稱,是因為山嶽的形狀而命名的。廬,廬舍也,廬山巍然屹立在遼闊的鄱陽湖平原上,恰如「中田有廬」《詩經·小雅·信南山》的形狀。晉朝思想家孫放在他的《廬山賦》中說,「尋陽郡南有廬山,九江之鎮也,臨彭蠡之澤,持平敝原」,也是這個意思。廬山名稱的來歷,應得之於它自身四圍峻拔,中間平凹的形狀。
廬山又名匡廬,匡山,仍是因山的形狀如箕筐而得名。縱觀山東歷城縣,浙江龍泉縣,四川江油縣,均有匡山,也都是以山形而命名的。
也有人認為廬山的命名是有歷史依據的。廬山地區的長江北岸,即今安徽合肥、六安一帶,古代曾有個「廬子國」。春秋戰國時期,「廬子國」成了楚國的一部分。據《國語·楚語》記載,楚王曾去過廬邑。秦漢時期的廬江縣、廬江國、廬江都以及後來的廬州,都是因廬邑和廬子國而得名的。後來,廬邑范圍逐漸向南擴展,在它境內的山命名為「廬山」。廬山在漢代已是眾所周知的名山,它的得名,不會晚於漢文帝設置廬江國和隨後設置廬江郡的時候,距今已有2100多年的歷史了。
廬山之名,數千年不衰。隨著旅遊事業的迅猛發展,廬山已由過去封閉式的療養避暑地開放為旅遊觀光的勝地,廬山的聲名傳播得更遠了。「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當我們欲親登廬山,欣賞「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美景時,不妨先了解一下廬山得名的真面目。

F. 廬山的來歷

廬山,《禹貢》將其稱為「敷淺原」,次後《山海經》又稱其為「天子都」、「天子鄣」和「南鄣山」。後來,為何改用「廬山」為名呢?相傳,在殷周,有一姓匡名俗字子孝的人,兄弟七個,很有學問,不願為官,隱居山上,人們說他們是住在仙廬里的神仙。天子聞悉,派使臣來山訪賢。結果尋找不到,僅見殘存茅廬一座,基於「唯廬獨存「而取廬山之名。又傳說,周朝時候,方輔和李聃跨白驢入山,煉丹得道,後來成仙,所謂「仙去廬存」,廬山因此得名。兩種說法雖異,但內容差不多。

舊社會里,廬山也經受過一段黑暗的日子。鴉片戰爭以後,一些帝國主義分子披著宗教外衣染指廬山。他們先後在山上蓋教堂,造別墅,擅定規章,擅自成立公事房,大有獨霸廬山之勢。二十年代中期以後,國民黨蔣介石盤踞廬山,在將近十年當中廬山既是他們消夏作樂的天地,又是反革命的大本營,不可一世。三十年代末期日軍攻陷廬山,日寇焚毀名勝古跡,砍伐森林樹林,搞得到處烏煙瘴氣。1949年廬山得解放,回到人民懷抱,為了適應旅遊療休事業發展,廬山進行了一系列的經濟文化建設,建立了許多生活服務設施,修建了山南山北兩條高級公路,廬山開始成為廣大人民嚮往旅遊和休息的樂園。

牯嶺,因街南有座峻山形象半躺著的牯牛而得名,為廬山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為園林式街區,是雲中山城最繁華地方,向有「雲中山鎮牯嶺」之稱。市面上有酒家、餐館、旅社、茶莊、書店、銀行、郵電局、汽車站、照相館、理發室、醫務所,以及五金南雜副食、百貨公司,還有肉食水果市場和其他自由市場等。廬山住宿交通條件較優於全國其他名山。山上的賓館、飯店、旅社、招待所,遍布牯嶺街及東西兩谷,各種高、中、低檔旅居條件都有。來山賓朋,可找到適合自己要求的住處。旅遊公司和旅行社,接待國的旅遊者,港、澳、台同胞和僑胞,國內外的旅遊團體,大中型的會議安排;旅遊公司的廬山大夏、廬山賓館、雲中賓館、廬林飯店、牯嶺飯店、雲天飯店等,分別設有高檔、中檔、和低檔的客房。其他單位的賓館還另有部分普通低檔床位。

G. 關於廬山的傳說

歷史傳說
有一種傳說,早在周初(大約公元前十七十六世紀),也有說在周威烈王時候(即公元前四世紀),有一位匡俗先生,在廬山學道求仙。據說匡俗字君孝,有的書稱匡裕,字子孝,也有稱為匡續的。從中國傳統的名與字的聯義看,其名為裕,是較為合理的,俗字是誤傳,俗、續二字罔音,也是傳聞之悅。但現在普遍流傳的名字是稱他匡俗,匡裕很少有人知道了。為了方便,這里依照人們熟悉的稱呼。此外,還有稱匡俗為廬俗,這種傳說乃是因名山而臆想其人,以地名為氏,以氏為姓,倒還符合古代的慣例。至於他確切的姓氏,自然毋庸予以追究,要追究也無從著手。據說,匡俗在廬山尋道求仙的事跡,為朝廷所獲悉。於是,周天子屢次請他出山相助,匡俗也屢次迴避,潛入深山之中。後來,匡俗其人無影無蹤。有人說他成仙去了,這自然是無稽之談。後來人們美化這件事把匡俗求仙的地方稱為「神仙之廬」。並說廬山這一名稱,就是這樣出現的。因為「成仙」的人姓匡,所以又稱匡山,或稱為匡廬。到了宋朝,為了避宋太祖趙匡胤脫匡字的諱,而改稱康山。
另一種傳說,在周武王時候,有一位方輔先生。同老子李耳一道, 騎著白色驢子,入山煉丹,二人也都「得道成仙」,山上只留下一座空廬。人們把這座「人去廬存」的山,稱為廬山。「成仙」的先生名輔,所以又稱為輔山。但是老子與武王並不同時,這同樣是神話故事。
第三種傳說,仍然是匡俗先生的故事,但時間較晚,情節也有些不同。說是匡俗的父親東野王,曾經同都陽令吳芮一道,輔佐劉邦平定天下,東野王不幸中途犧牲。朝廷為了表彰他的功勛,封東野王的兒子匡俗於鄔陽(鄔,xiao音肖,鄔陽為今都陽縣一部分),號越廬君。越廬君匡俗,有兄弟七人,愛好道術,都到都陽湖邊大山裡學道求仙。這座越廬君兄弟們學道求仙的山,被人們稱為廬山。

H. 廬山是怎樣得名的

有一種傳說,早在周初(大約公元前十七十六世紀),也有說在周威烈王時候(即公元前四世紀),有一位匡俗先生,在廬山學道求仙。據說匡俗字君孝,有的書稱匡裕,字子孝,也有稱為匡續的。從中國傳統的名與字的聯義看,其名為裕,是較為合理的,俗字是誤傳,俗、續二字罔音,也是傳聞之悅。但現在普遍流傳的名字是稱他匡俗,匡裕很少有人知道了。為了方便,這里依照人們熟悉的稱呼。此外,還有稱匡俗為廬俗,這種傳說乃是因名山而臆想其人,以地名為氏,以氏為姓,倒還符合古代的慣例。至於他確切的姓氏,自然毋庸予以追究,要追究也無從著手。據說,匡俗在廬山尋道求仙的事跡,為朝廷所獲悉。於是,周天子屢次請他出山相助,匡俗也屢次迴避,潛入深山之中。後來,匡俗其人無影無蹤。有人說他成仙去了,這自然是無稽之談。後來人們美化這件事把匡俗求仙的地方稱為「神仙之廬」。並說廬山這一名稱,就是這樣出現的。因為「成仙」的人姓匡,所以又稱匡山,或稱為匡廬。到了宋朝,為了避宋太祖趙匡胤脫匡字的諱,而改稱康山。
另一種傳說,在周武王時候,有一位方輔先生。同老子 李耳一道,騎著白色驢子,入山煉丹,二人也都「得道成仙」,山上只留下一座空廬。人們把這座「人去廬存」的山,稱為廬山。「成仙」的先生名輔,所以又稱為輔山。但是老子與武王並不同時,這同樣是神話故事。
第三種傳說,仍然是匡俗先生的故事,但時間較晚,情節也有些不同。說是匡俗的父親東野王,曾經同都陽令吳芮一道,輔佐劉邦平定天下,東野王不幸中途犧牲。朝廷為了表彰他的功勛,封東野王的兒子匡俗於鄔陽(鄔,xiao音肖;鄔陽為今鄱陽縣一部分),號越廬君。越廬君匡俗,有兄弟七人,愛好道術,都到鄱陽湖邊大山裡學道求仙。這座越廬君兄弟們學道求仙的山,被人們稱為廬山。

I. 廬山因什麼而得名

江西廬山,天下名山也。它一山飛峙於江湖之間,飽含雲霧之氣,繚繞蒸騰,詭特奇妙,故以「不識廬山真面目」,名揚海內外。
「匡廬奇秀甲天下山」——白居易語。自古以來,廬山就被人們傳為「神仙之廬」。廬山的得名也因為這些傳說而確定下來了,而其他諸如匡山、康山、輔山敷山、以及敷淺原、天子都,天子鄣、南鄣山等名稱卻不大為人們所稱道。為什麼稱之為「廬山」?有什麼依據?千百年來宗教的面紗猶如這峭峰雲霧,將廬山得名的「真面目」蔽匿於層層的「謎團」中,令人迷惑、費解。現在該是廓清迷霧,還廬山得名歷史的真面目的時候了。
公元前126年,司馬遷游歷廬山,後來在《史記·河渠書》中寫道:「余南登廬山,觀禹疏九江」。這是第一次記下「廬山」這個名稱,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
廬山名稱究意是怎樣來的?這有種種傳說,眾說紛紜,概括起來,主要有三種:
一種傳說,早在周朝時,有個名叫匡俗的人,在廬山學道求仙。周天子獲悉了他的事跡,屢次請他出山相助,而匡俗卻都潛入深山,逃避不去。後來,匡俗其人無影無蹤了,傳為成仙而去。人們便稱匡俗所住的地方為「神仙之廬」,故名「廬山」。
另一種傳說,也是周朝時,有位叫方輔的人,同老子李耳一道騎白驢入山煉丹,二人也都「得道成仙」,山上只留下一座空廬——「人去廬存」,因此稱此山為「廬山」。
第三種傳說,仍然是匡俗的故事,但時間、情節皆不同。時在漢初,匡俗的父親東野王曾輔佐劉邦平定天下,不幸逝世朝廷為表彰東野王的功績,便封其子匡俗於陽今鄱陽縣一部分,號越廬君。越廬君匡俗酷愛道術,棄官入山學道求仙。這座越廬君學道求仙的山,被人們稱為廬山。
上述三種傳說,都與求仙有關。在古代,從秦始皇起,許多皇帝都相信方士之說,為使自己長生不老,常派人到各地求仙訪葯,故廬山這神秘的雲霧,神秘的傳說,為人們所津津樂道。但這些傳說雖然是文字所記載的,但均無確切的史實依據,很難使人相信。
匡俗、方輔一類傳說,是道教與佛教爭奪廬山的產物。東漢初年我國傳入了佛教,東漢末年又正式建立了道教,兩教都要依附名山。廬山從來就是一座名山,必然成為道教、佛教爭奪的中心。道教為使廬山成為自己的洞天福地,竭力要把佛教從廬山排擠出去,所以編出種種傳說,稱這座山為「神仙之廬」為自己占據廬山提供歷史根據。其實,這些傳說見諸記載,全在漢魏以後,比司馬遷的《史記》至少晚三四百年。而道教創始人張道陵,是東漢末年人,廬山有道教活動及種種傳說,決不會早於東漢,更不可能早於西漢《史記》成書的年代。只是廬山在古代曾有過一個方士們甚為活躍的時期,這無疑助長了廬山有神靈的傳說。
那麼,廬山真正的得名原因如今有人解開了嗎?目前這一歷史之謎,已基本解開,但由於很復雜,有二種不同的觀點。
有人認為廬山的名稱,是因為山嶽的形狀而命名的。廬,廬舍也,廬山巍然屹立在遼闊的鄱陽湖平原上,恰如「中田有廬」《詩經·小雅·信南山》的形狀。晉朝思想家孫放在他的《廬山賦》中說,「尋陽郡南有廬山,九江之鎮也,臨彭蠡之澤,持平敝之原」,也是這個意思。廬山名稱的來歷,應得之於它自身四圍峻拔,中間平凹的形狀。廬山又名匡廬,匡山,仍是因山的形狀如箕筐而得名。縱觀山東歷城縣,浙江龍泉縣,四川江油縣,均有匡山,也都是以山形而命名的。
也有人認為廬山的命名是有歷史依據的。廬山地區的長江北岸,即今安徽合肥、六安一帶,古代曾有個「廬子國」。春秋戰國時期,「廬子國」成了楚國的一部分。據《國語·楚語》記載,楚王曾去過廬邑。秦漢時期的廬江縣、廬江國、廬江都以及後來的廬州,都是因廬邑和廬子國而得名的。後來,廬邑范圍逐漸向南擴展,在它境內的山命名為「廬山」。廬山在漢代已是眾所周知的名山,它的得名,不會晚於漢文帝設置廬江國和隨後設置廬江郡的時候,距今已有2100多年的歷史了。
廬山之名,數千年不衰。隨著旅遊事業的迅猛發展,廬山已由過去封閉式的療養避暑地開放為旅遊觀光的勝地,廬山的聲名傳播得更遠了。「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當我們欲親登廬山,欣賞「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美景時,不妨先了解一下廬山得名的真面目吧。 有一種傳說,早在周初(大約公元前十七十六世紀),也有說在周威烈王時候(即公元前四世紀),有一位匡俗先生,在廬山學道求仙。據說匡俗字君孝,有的書稱匡裕,字子孝,也有稱為匡續的。從中國傳統的名與字的聯義看,其名為裕,是較為合理的,俗字是誤傳,俗、續二字罔音,也是傳聞之悅。但現在普遍流傳的名字是稱他匡俗,匡裕很少有人知道了。為了方便,這里依照人們熟悉的稱呼。此外,還有稱匡俗為廬俗,這種傳說乃是因名山而臆想其人,以地名為氏,以氏為姓,倒還符合古代的慣例。至於他確切的姓氏,自然毋庸予以追究,要追究也無從著手。據說,匡俗在廬山尋道求仙的事跡,為朝廷所獲悉。於是,周天子屢次請他出山相助,匡俗也屢次迴避,潛入深山之中。後來,匡俗其人無影無蹤。有人說他成仙去了,這自然是無稽之談。後來人們美化這件事把匡俗求仙的地方稱為「神仙之廬」。並說廬山這一名稱,就是這樣出現的。因為「成仙」的人姓匡,所以又稱匡山,或稱為匡廬。到了宋朝,為了避宋太祖趙匡胤脫匡字的諱,而改稱康山。
另一種傳說,在周武王時候,有一位方輔先生。同老子 李耳一道,騎著白色驢子,入山煉丹,二人也都「得道成仙」,山上只留下一座空廬。人們把這座「人去廬存」的山,稱為廬山。「成仙」的先生名輔,所以又稱為輔山。但是老子與武王並不同時,這同樣是神話故事。
第三種傳說,仍然是匡俗先生的故事,但時間較晚,情節也有些不同。說是匡俗的父親東野王,曾經同都陽令吳芮一道,輔佐劉邦平定天下,東野王不幸中途犧牲。朝廷為了表彰他的功勛,封東野王的兒子匡俗於鄔陽(鄔,xiao音肖;鄔陽為今鄱陽縣一部分),號越廬君。越廬君匡俗,有兄弟七人,愛好道術,都到鄱陽湖邊大山裡學道求仙。這座越廬君兄弟們學道求仙的山,被人們稱為廬山。

閱讀全文

與廬山名字的由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我的世界怎麼改馬的名字好聽 瀏覽:355
謝梓汐名字打分 瀏覽:793
最好聽的陳字開頭的名字 瀏覽:879
不錯的英文名字男孩 瀏覽:45
五行木配水女孩名字 瀏覽:372
大眾名字男孩 瀏覽:628
楊思彤鼠年女孩名字好嗎 瀏覽:862
呂子開頭三個字的名字 瀏覽:311
黃樂琪的名字五行屬性 瀏覽:132
園區起名 瀏覽:767
水配什麼名字好聽 瀏覽:406
穿越火線近戰武器名字大全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428
跟妝工作室名字英文 瀏覽:537
葉艷華名字如何打分 瀏覽:198
趙姓紹字輩男孩名字鼠年 瀏覽:751
姓李字五行屬什麼名字好 瀏覽:150
測試你在古代叫什麼名字游戲 瀏覽:462
尚姓起名字大全2020鼠寶寶大名 瀏覽:420
兩個字好聽的名字女生帶陌字 瀏覽:99
五行喜火缺水怎麼起名字 瀏覽: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