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字寓意 > 武漢名字由來

武漢名字由來

發布時間:2021-04-05 03:28:21

A. 武漢名稱的來歷

武昌之名始於東漢末三國初,孫權為了與劉備奪荊州,於公元221年把都城從建業(今南京)遷至鄂縣,並更名"武昌",取「以武治國而昌」之意,武昌之名是與今鄂州市互換的。從考古發掘來看,武昌在新石器時代的水果湖放鷹台和南湖老人橋、洪山區花山鄉的許家墩和棋子墩等處,就是古人棲居之地。

舊時的舞場手工業發達,以造船、冶金、鑄造錢幣為主,武昌的陶瓷名叫影青瓷。另外,,在武昌最值得一提的事情就是黃鶴樓的屢次興廢,從三國時代至今已歷十餘次,每次重建都呈現出不同的風貌,反映出各個不同時代的建築風格和特點。

漢陽一名的來歷與漢水密切相關,古語「水北為陽,山南為陽」,古時漢陽在漢水之北,龜山之南,又因得日照多的地方也稱陽,故名漢陽。

公元606年,即隋朝大業二年,改漢津縣為漢陽縣,漢陽名稱自此開始。唐代將縣治移至漢陽市區後,才迅速發展起來。

漢陽,特別是鸚鵡洲一帶,歷來是長江中游商船集散的地方。唐宋元明各朝代,商業手工業很是繁華。同時,漢陽還是游覽勝地,位於漢陽的歸元寺是武漢市佛教叢林保護得最好的一處,為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武昌和漢陽築城起始於同一時期,約有1800年歷史。

歷史上,漢口,漢陽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是同步發展的。直至明代成化十年(公元1474年)漢水改道(漢水在歷史上改道不下8次)從龜山北麓入江以後,漢口才獨立發展,僅有500多年的歷史。漢陽、漢口很早就築有城牆,分別被當作過縣治之所在。

漢口後來迅速成為一座新興商埠,名聲和發展速度遠遠超過了武昌和漢陽,,明末清初,漢口已與河南朱仙鎮、廣東佛山鎮、江西景德鎮並列為全國四大名鎮,海外譽為「東方芝加哥」。漢口的港口貿易運輸業頗為發達,成為我國內河最大的港口,有「十里帆檣依市立,萬家燈火徹夜明」(吳琪詩)狀其景,「居民填溢商賈輻樓,為楚中第一繁盛處」。頗能反映其繁盛。清乾隆年間,漢口更盛於世,僅「鹽務一事,亦足甲於天下」。

清朝末年,湖廣總督張之洞於1905年在漢口修築張公堤。這條堤對逐年降低後湖一帶的水位,使荒湖野洲形成陸地,對起初狹小的漢口擴建面積提供了方便條件,有著不可磨滅的歷史功績。

1927年初,武漢國民政府將武昌與漢口(轄漢陽縣)兩市合並作為首都,並定名為武漢。今天由武昌、漢口、漢陽三鎮組合而成的「武漢市」,其歷史只有74年。

B. 武漢名字的來歷,簡短,

"武漢"一詞,在明代《重修晴川閣記》中,即有出現。 然市民習慣稱夏口為漢口,故"武漢"之名順理成章成為三鎮的統稱,因武昌、漢陽、漢口皆有一字在其中。

C. 武漢名字的由來

武漢市是湖北省省會,我國歷史文化名城,華中地區和長江中游的經濟、文化、信息中心,素有"九省通衢"之稱。

武漢具有悠久的歷史,遠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中期,在離漢口僅30里的府河北岸,就建有古城,遺址在盤龍湖畔被發掘出來。可見,自商、周以來武漢地區即是重要的古城鎮。

武漢是武昌、漢陽、漢口的合稱,即"武漢三鎮"的合稱。武漢成為統_的大城市,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過程。

武漢三鎮在歷史上形成的時序為江北(漢陽)先於江南(武昌),而漢口在明代以前,不過是毗連漢陽的一個水曲荒洲,因此,在明代以前,所謂"武漢",乃是武昌、漢陽兩地的合稱。元代武昌、漢陽均屬湖廣行省,鄂(武昌)漢(漢陽)並稱,是為雙城。元代詩人余闕在詩中把武昌。漢陽稱為"雙城",顯示了武昌、漢陽由單稱到合稱的趨勢。

明憲宗成化(146--1487)年初,漢水改道人江,漢口 始形成市集。但每到夏天漲水之際,江水漫溢,人們仍無 法安居。1635年(明崇偵八年)通判袁倡創築長堤(上起硚口,下迄堤口)以障水患,此堤名曰"袁公堤",即今日 之長堤街。此後,居民日增,到清仁宗嘉慶時,漢口居民 已達 36,929戶,129,183人,但漢口在很長一段時間 里,一直隸於漢陽縣,因此,早期的"武漢"概念仍是武 昌、漢陽雙城的合稱。如 1822年(清道光二年),范鍇所 著《漢口叢談》中"遂陷武漢等郡"一句,即指武昌、漢 陽等郡(府),漢口是稱不上郡(府)的。咸豐年間,湖北巡撫胡林翼在其奏章、函牘中常用"武漢"兩字,如"武漢為荊襄咽喉"、"若使武漢克復"、"武漢兩城對峙"等等,顯然也是指武昌、漢陽(當然也包括了漢口)兩地的, "武漢"實際上應讀作"武、漢"。

漢口的獨立地位是在1899年(光緒二十五年)才確立的,當時湖廣總督張之洞奏請陽、夏分治,改漢口同知為撫民同知,分漢陽漢水以北地段北至攝口,西至嬌口,撥歸同知管轄,立名曰"夏口廳"。到民國初年,改同知為知事,易廳而為縣,於是便有了夏口縣。當時,武昌(江夏)、漢陽、漢口(夏口)仍以各自名稱為主,而且各有隸屬,如清末時江夏屬武昌府,漢陽、夏口屬漢陽府,民初時夏口屬江漢道,故未形成統一的行政建制,在歷史上,亦有將漢陽、漢口聯稱為"陽夏",將武昌、漢陽聯稱為 "武陽",將武昌、漢陽、漢口聯稱為"武陽夏"者。

1926年秋,國民革命軍攻克武漢。次年初,國民政府將漢口市(轄漢陽縣)與武昌合並,劃為京兆區,作為首都,並建立統一的武漢市政府,此時,武漢才取得了作為政區、市區的稱謂。此後,武昌、漢陽、漢口時分時合,直到 1949年解放前夕,漢口作為直轄市,武昌作為省轄市,漢陽作為縣而分治。

解放後,政務院將漢口、武昌、漢陽(縣府所在地及鄰近地區)合並為武漢市(原漢陽縣治所遷至蔡甸,保留縣的建制),武漢市人民政府設在漢口。至此,武漢三鎮才名符其實地合三為一了。

武昌:三國時孫權在今鄂城建都,名武昌,不久在現在的蛇山築城,稱夏口;公元280年,晉朝將江夏郡改為武昌郡,即為今天武昌城的正名之始,後又改名江夏直至清末,康熙時曾設武昌府。辛亥革命後改江夏縣為武昌縣,武昌即成為正式名稱。

D. 武漢名字的來歷

滄海的變遷.武漢三鎮的由來

【武昌】三國時孫權在今鄂城建都,名武昌,不久在現在的蛇山築城,稱夏口;公元280年,晉朝將江夏郡改為武昌郡,即為今天武昌城的正名之始,後又改名江夏直至清末,康熙時曾設武昌府。辛亥革命後改江夏縣為武昌縣,武昌即成為正式名稱。

【漢口】南北朝時期,漢口作為地名在史籍上出現。今天的漢口其實只有500餘年歷史,始於明代成化年間的漢水改道。漢水原來從龜山南邊注入長江,成化年間其主流則從龜山北的集家嘴注入長江。漢水改道後的低窪荒洲地帶,至清嘉慶年間發展成為與河南朱仙、江西景德 、廣東佛山並稱四大名鎮之盛譽的漢口。鴉片戰爭後漢口開埠通商,發展更趨快速。

【漢陽】公元606年,即隋朝大業二年,改漢津縣為漢陽縣,漢陽名稱自此開始。唐代將縣治移至漢陽市區後,才迅速發展起來。1927年初,武漢國民政府將武昌與漢口(轄漢陽縣)兩市合並作為首都,並定名為武漢。今天由武昌、漢口、漢陽三鎮組合而成的「武漢市」,其歷史只有74年。

E. 武漢這個名稱的由來

武漢由經長江和漢江分隔來的武昌、漢口、漢陽三鎮組成。1927年初,武漢國民政府將武昌與漢口(轄漢陽縣)兩市合並作為首都,並定名為武漢。今天由武昌、漢口、漢陽三鎮組合而成的「武漢市」,其歷史只有74年。

F. 誰知道武漢名稱的由來

武漢具有悠久的歷史,遠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中期,在離漢口僅30里的府河北岸,就建有古城,遺址在盤龍湖畔被發掘出來。可見,自商、周以來武漢地區即是重要的古城鎮。

武漢是武昌、漢陽、漢口的合稱,即"武漢三鎮"的合稱。武漢成為統_的大城市,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過程。

武漢三鎮在歷史上形成的時序為江北(漢陽)先於江南(武昌),而漢口在明代以前,不過是毗連漢陽的一個水曲荒洲,因此,在明代以前,所謂"武漢",乃是武昌、漢陽兩地的合稱。元代武昌、漢陽均屬湖廣行省,鄂(武昌)漢(漢陽)並稱,是為雙城。元代詩人余闕在詩中把武昌。漢陽稱為"雙城",顯示了武昌、漢陽由單稱到合稱的趨勢。

明憲宗成化(146--1487)年初,漢水改道人江,漢口 始形成市集。但每到夏天漲水之際,江水漫溢,人們仍無 法安居。1635年(明崇偵八年)通判袁倡創築長堤(上起硚口,下迄堤口)以障水患,此堤名曰"袁公堤",即今日 之長堤街。此後,居民日增,到清仁宗嘉慶時,漢口居民 已達 36,929戶,129,183人,但漢口在很長一段時間 里,一直隸於漢陽縣,因此,早期的"武漢"概念仍是武 昌、漢陽雙城的合稱。如 1822年(清道光二年),范鍇所 著《漢口叢談》中"遂陷武漢等郡"一句,即指武昌、漢 陽等郡(府),漢口是稱不上郡(府)的。咸豐年間,湖北巡撫胡林翼在其奏章、函牘中常用"武漢"兩字,如"武漢為荊襄咽喉"、"若使武漢克復"、"武漢兩城對峙"等等,顯然也是指武昌、漢陽(當然也包括了漢口)兩地的, "武漢"實際上應讀作"武、漢"。

漢口的獨立地位是在1899年(光緒二十五年)才確立的,當時湖廣總督張之洞奏請陽、夏分治,改漢口同知為撫民同知,分漢陽漢水以北地段北至攝口,西至嬌口,撥歸同知管轄,立名曰"夏口廳"。到民國初年,改同知為知事,易廳而為縣,於是便有了夏口縣。當時,武昌(江夏)、漢陽、漢口(夏口)仍以各自名稱為主,而且各有隸屬,如清末時江夏屬武昌府,漢陽、夏口屬漢陽府,民初時夏口屬江漢道,故未形成統一的行政建制,在歷史上,亦有將漢陽、漢口聯稱為"陽夏",將武昌、漢陽聯稱為 "武陽",將武昌、漢陽、漢口聯稱為"武陽夏"者。

1926年秋,國民革命軍攻克武漢。次年初,國民政府將漢口市(轄漢陽縣)與武昌合並,劃為京兆區,作為首都,並建立統一的武漢市政府,此時,武漢才取得了作為政區、市區的稱謂。此後,武昌、漢陽、漢口時分時合,直到 1949年解放前夕,漢口作為直轄市,武昌作為省轄市,漢陽作為縣而分治。

解放後,政務院將漢口、武昌、漢陽(縣府所在地及鄰近地區)合並為武漢市(原漢陽縣治所遷至蔡甸,保留縣的建制),武漢市人民政府設在漢口。至此,武漢三鎮才名符其實地合三為一了。

武漢是一座具有光榮革命斗爭傳統的城市。封建時代的農民起義多次在此捲起巨瀾。唐代王仙芝,元末徐壽輝與陳友諒,明末李自成、張獻忠,清代洪秀全等,都曾親臨武漢。在近代,一舉埋葬清王朝的辛亥革命首發於武昌。中國共產黨成立後,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董必武、陳潭秋、惲代英等在這里留下了光輝的革命業績。"二七"大罷工,國民革命軍北伐和武漢國民政府的建立,"八七"會議的召開,抗戰初期的武漢會戰等,都在中國現代史冊上熠熠生輝。

1986年,國務院批准武漢為全國歷史文化名城。

G. 武漢地名的來歷

武漢名稱的來歷是民國十六年(1927年)1月1日,國民黨中央臨時聯席會議宣布,國民政府在漢口開始辦公。武昌、漢口、漢陽三鎮合為京兆區,從此定名為「武漢」。武漢即為武昌、漢口、漢陽的統稱,武昌、漢口、漢陽又被稱為武漢三鎮。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5月16日,武漢三鎮解放;同年合武昌市、漢口市和漢陽縣城為武漢市,由中央人民政府直轄。

截至2017年末,武漢市下轄江岸區、江漢區、硚口區、漢陽區、武昌區、青山區、洪山區、蔡甸區、江夏區、黃陂區、新洲區、東西湖區、漢南區等13個行政區 。武漢市人民政府駐江岸區沿江大道188號。

(7)武漢名字由來擴展閱讀

武漢地區的歷史沿革

武漢地方建制始於西漢,為江夏郡沙羨縣地。東漢末年,在今漢陽先後興建卻月城和魯山城,在今武昌蛇山興建夏口城。時荊州牧劉表派黃祖為江夏太守,將郡治設在位於今漢陽龜山的「卻月城」中,「卻月城」遂成為武漢市區內已知的最早城堡。

吳黃武二年(223年),東吳孫權在武昌蛇山修築夏口城,同時在城內的黃鵠磯上修築瞭望塔,取名黃鶴樓。南朝時,夏口擴建為郢州,成為郢州的治所。

隋朝置江夏縣和漢陽縣,分別以武昌、漢陽為治所。唐時江夏(武昌)和漢陽分別升為鄂州和沔州的州治,成為長江沿岸的商業重鎮。江城之稱亦始於隋唐。唐朝詩人李白曾在此寫下「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因此武漢自古又稱江城。此後經宋以迄明、清,均為歷代州府治所。

兩宋時武昌屬鄂州,漢陽、漢口屬漢陽軍。南宋抗金將領岳飛駐防鄂州(今武昌)八年,在此興師北伐。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年),武昌成為湖廣行省的省治,這是武漢第一次成為一級行政單位(相當於現代的省一級)的治所。

明代,朱元璋第六子朱楨被分封到武昌做楚王。由於成化年間漢水改道從龜山以北匯入長江,到嘉靖年間在漢水新河道北岸(凹岸)形成新興的漢口鎮,奠定了武漢三鎮的地理基礎。

明末清初,漢口與北京、蘇州、佛山並稱「天下四聚」,又與朱仙鎮、景德鎮、佛山鎮同稱天下「四大名鎮」,成為「楚中第一繁盛處」,為全國性水陸交通樞紐,享有「九省通衢」的美譽。

清咸豐八年(1858年),清政府與英國簽訂不平等條約《天津條約》,漢口被辟為對外通商口岸。

咸豐十一年(1861年)3月,漢口正式開埠。老漢口鎮的下游沿長江先後開辟了漢口英租界、漢口德租界、漢口俄租界、漢口法租界和漢口日租界五國租界,這些租界獨立於中國政府管轄之外,在界內分別設置工部局、巡捕房、領事法院(庭)等迥異於中國政治體制的管理機構。

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分漢水以北地置夏口廳,治所即今漢口。至此,漢口與漢陽城區、武昌城區統稱「三鎮」。宣統三年(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首義於武昌,宣布脫離清朝,成立中華民國,建立中華民國軍政府,武漢成為革命中心。

民國元年(1912年),改江夏縣為武昌縣,廢漢陽府留漢陽縣,改夏口廳為夏口縣。民國三年(1914年),同屬江漢道。民國十三年(1924年),湖北省在武昌設立市政籌備處。民國十五年(1926年),改武昌縣城區為武昌市(12月成立市政廳),夏口縣與漢陽縣城區並為漢口市。

民國十六年(1927年)1月1日,國民黨中央臨時聯席會議宣布,國民政府在漢口開始辦公。武昌、漢口、漢陽三鎮合為京兆區,定名「武漢」,作為中華民國臨時首都。

H. 介紹一個武漢地名的來歷

三國時孫權在今鄂城建都,名武昌,不久在現在的蛇山築城,稱夏口;公元280年,晉朝將江夏郡改為武昌郡,即為今天武昌城的正名之始,後又改名江夏直至清末,康熙時曾設武昌府。辛亥革命後改江夏縣為武昌縣,武昌即成為正式名稱。

南北朝時期,漢口作為地名在史籍上出現。今天的漢口其實只有500餘年歷史,始於明代成化年間的漢水改道。漢水原來從龜山南邊注入長江,成化年間其主流則從龜山北的集家嘴注入長江。

漢水改道後的低窪荒洲地帶,至清嘉慶年間發展成為與河南朱仙、江西景德 、廣東佛山並稱四大名鎮之盛譽的漢口。鴉片戰爭後漢口開埠通商,發展更趨快速。

公元606年,即隋朝大業二年,改漢津縣為漢陽縣,漢陽名稱自此開始。唐代將縣治移至漢陽市區後,才迅速發展起來。1927年初,武漢國民政府將武昌與漢口(轄漢陽縣)兩市合並作為首都,並定名為武漢。今天由武昌、漢口、漢陽三鎮組合而成的「武漢市」,其歷史只有74年。

(8)武漢名字由來擴展閱讀:

武漢地區考古發現的歷史可以上溯到距今8000年-6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早、中期,其考古發現有東湖放鷹台遺址的含有稻殼的紅燒土、石斧、石錛以及魚叉。

市郊黃陂境內的張西灣古城遺址為4300年前古人類生活的重要遺存。盤龍城遺址是距今約3500年前的商朝方國宮城。春秋戰國時期,武漢屬楚國管轄。

武漢地方建制始於西漢,為江夏郡沙羨縣地。東漢末年,在今漢陽先後興建卻月城和魯山城,在今武昌蛇山興建夏口城。時荊州牧劉表派黃祖為江夏太守,將郡治設在位於今漢陽龜山的「卻月城」中,「卻月城」遂成為武漢市區內已知的最早城堡。

公元223年(吳黃武二年),東吳孫權在武昌蛇山修築夏口城,同時在城內的黃鵠磯上修築瞭望塔,取名黃鶴樓。南朝時,夏口擴建為郢州,成為郢州的治所。

I. 武漢名字的由來

民國十六年(1927年)1月1日,國民黨中央臨時聯席會議宣布,國民政府在漢口開始辦公。武昌、漢口、漢陽三鎮合為京兆區,定名「武漢」,作為中華民國臨時首都。

4月16日,武漢市政委員會成立,武昌市政廳撤銷;三鎮首次統一行政建制。民國十八年(1929年)武漢分治,武昌、漢陽縣城劃出,漢口仍為特別市。漢口為省轄市,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改為特別市。


(9)武漢名字由來擴展閱讀:

發展歷程

武漢地區考古發現的歷史可以上溯到距今8000年-6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早、中期,其考古發現有東湖放鷹台遺址的含有稻殼的紅燒土、石斧、石錛以及魚叉。

市郊黃陂境內的張西灣古城遺址為4300年前古人類生活的重要遺存。盤龍城遺址是距今約3500年前的商朝方國宮城。春秋戰國時期,武漢屬楚國管轄。

隋朝置江夏縣和漢陽縣,分別以武昌、漢陽為治所。唐時江夏(武昌)和漢陽分別升為鄂州和沔州的州治,成為長江沿岸的商業重鎮。江城之稱亦始於隋唐。

唐朝詩人李白曾在此寫下「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因此武漢自古又稱江城。此後經宋以迄明、清,均為歷代州府治所。

兩宋時武昌屬鄂州,漢陽、漢口屬漢陽軍。南宋抗金將領岳飛駐防鄂州(今武昌)八年,在此興師北伐。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年),武昌成為湖廣行省的省治,這是武漢第一次成為一級行政單位(相當於現代的省一級)的治所。

閱讀全文

與武漢名字由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我的世界怎麼改馬的名字好聽 瀏覽:355
謝梓汐名字打分 瀏覽:793
最好聽的陳字開頭的名字 瀏覽:879
不錯的英文名字男孩 瀏覽:45
五行木配水女孩名字 瀏覽:372
大眾名字男孩 瀏覽:628
楊思彤鼠年女孩名字好嗎 瀏覽:862
呂子開頭三個字的名字 瀏覽:311
黃樂琪的名字五行屬性 瀏覽:132
園區起名 瀏覽:767
水配什麼名字好聽 瀏覽:406
穿越火線近戰武器名字大全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428
跟妝工作室名字英文 瀏覽:537
葉艷華名字如何打分 瀏覽:198
趙姓紹字輩男孩名字鼠年 瀏覽:751
姓李字五行屬什麼名字好 瀏覽:150
測試你在古代叫什麼名字游戲 瀏覽:462
尚姓起名字大全2020鼠寶寶大名 瀏覽:420
兩個字好聽的名字女生帶陌字 瀏覽:99
五行喜火缺水怎麼起名字 瀏覽: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