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鄭和原來的名字是什麼
鄭和出生於明洪武四年(1371年),原名:馬三寶
Ⅱ 鄭和的原名是什麼
鄭和原名:馬三寶。
人物簡介:鄭和(1371年-1433年),回族, 明朝太監 ,原姓馬,名和,小名三寶, 又作三保,雲南昆陽(今晉寧昆陽街道)寶山鄉知代村人。中國明朝航海家、外交家。
在靖難之變中,馬和在河北鄭州(今河北任丘北,非河南鄭州,另一說為「燕京鄭村壩」,今日北京東壩村)為燕王朱棣立下戰功。永樂二年(1404年),明成祖朱棣在南京御書「鄭」字賜馬和鄭姓,以紀念戰功,史稱「鄭和」。並升任為內官監太監,官至四品,地位僅次於司禮監。鄭和有智略,知兵習戰,明成祖對鄭和十分信賴 。1405到1433年,鄭和七下西洋,完成了人類歷史上偉大的壯舉。宣德六年(1431年),欽封鄭和為三寶太監。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鄭和在印 度西海岸古里去世,賜葬南京牛首山。
Ⅲ 朱棣為什麼賜鄭和姓「鄭」
因為鄭和在在靖難之役中有功,朱棣賜鄭和姓鄭,並升任為內官監太監。
1399年(建文元年),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明史·鄭和傳》記載,鄭和在靖難之役中立有功勛, 但未言明具體的立功地點。有學者推測,鄭和立功應該是在1399年的鄭村壩之戰中,而鄭和被賜姓「鄭」也與這一立功地點有關。
(3)鄭和名字的由來擴展閱讀:
鄭和為明朝所做的貢獻
1、建立海外聯盟:時帖木兒帝國強大,威脅明之西陲,成祖遣使聯系海外諸國建立聯盟,以作牽制。
2、發展國際貿易:成祖為加強社會經濟發展,遣使打通往南洋之路,以增進國際貿易。
3、誇耀富強:成祖遣使南下,以宣揚明室之富強,樹主威信。
4、宣揚國威:鄭和多次下西洋,恩威並施,西洋三十餘國遣使入貢,明國威遠播。
5、刺激經濟發展:海外貿易開拓後,迅速發展,推動我國手工業生產。
6、增加航海知識:鄭和下西洋所繪制之航海圖及其隨員之著述,豐富中國之航海、地理知識,對東西交通貢獻甚大。
7、國人外移日增:鄭和下西洋後,明室在海外之聲望日隆,華僑地位日高,激發國人移民南洋之興趣,奠定華僑在南洋之地位。
8、傳播中國文代:鄭和下西洋,中國文代亦隨之傳至海外,西洋各地均深梁染華風,諸蕃王子亦多來華留學。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鄭和
Ⅳ 馬文和為什麼又叫鄭和
在朱棣爭奪政權的斗爭中,馬文和一直傾力協助。朱棣當了皇帝後,對追隨他的人論功行賞。在侍衛人員中,自然馬文和的功勞最大。當時,他的名字叫馬文和,朱棣一高興,就給他賜了一個「鄭」姓。從此,他就改名叫鄭和。
Ⅳ 鄭和的原名叫什麼
鄭和原名:馬三寶。
人物簡介:鄭和(1371年-1433年),回族, 明朝太監 ,原姓馬,名和,小名三寶, 又作三保,雲南昆陽(今晉寧昆陽街道)寶山鄉知代村人。中國明朝航海家、外交家。
在靖難之變中,馬和在河北鄭州(今河北任丘北,非河南鄭州,另一說為「燕京鄭村壩」,今日北京東壩村)為燕王朱棣立下戰功。永樂二年(1404年),明成祖朱棣在南京御書「鄭」字賜馬和鄭姓,以紀念戰功,史稱「鄭和」。並升任為內官監太監,官至四品,地位僅次於司禮監。鄭和有智略,知兵習戰,明成祖對鄭和十分信賴 。1405到1433年,鄭和七下西洋,完成了人類歷史上偉大的壯舉。宣德六年(1431年),欽封鄭和為三寶太監。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鄭和在印 度西海岸古里去世,賜葬南京牛首山。
Ⅵ 鄭和這個名字是怎麼來的
樓上請不要誤導:
鄭和(1371年-1433年),原姓馬名和,小名三寶,又作三保,雲南昆陽(今晉寧昆陽街道)寶山鄉知代村人。中國明代航海家、外交家、宦官。穆斯林太監鄭和的一生,是中國明成祖時期海洋擴張政策「最驚人的展現」
鄭和是回族人,其波斯名為Hajji Mahmud Shamsuddin(حاجی محمود شمس الدين),六世先祖賽典赤·贍思丁(Sayyid Ajjal Shams al-Din Omar)是元朝初期來自中亞的色目貴族,是布哈拉國王穆罕默德的後裔,曾任雲南行省平章,後追封為咸陽王。曾祖父伯顏(Bayan)在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任中書平章,曾祖母馬氏。祖父哈只米的納,祖母溫氏。父親原名米里金,漢名馬哈只(馬姓是漢化的阿拉伯語「穆罕默德」),襲封滇陽候,母溫氏。族人自稱咸陽世家。
鄭和出生於明洪武四年(1371年),是馬哈只第二子,鄭和有姐妹四人。洪武十三年1381年冬,明朝軍隊進攻雲南,馬和10歲,被明軍副統帥藍玉掠走至南京。閹割成太監之後,進入朱棣的燕王府。永樂元年(1403年),姚道衍和尚收馬和為菩薩戒弟子,法名福吉祥。在靖難之變中,馬和在河北鄭州(在今河北任丘北,非河南鄭州),另一說為「燕京鄭村壩」,今日北京東壩村為燕王朱棣立下戰功。永樂二年(1404年)明成祖朱棣在南京御書「鄭」字賜馬和鄭姓,以紀念在鄭州的戰功,史稱「鄭和」。並任為內官監太監,官至四品,地位僅次於司禮監。鄭和有智略,知兵習戰,明成祖對鄭和十分信賴。宣德六年(1431年)欽封鄭和為三寶太監。
根據明代御用相士中書舍人袁忠徹記述:鄭和「身長九尺,腰大十圍,四岳峻而鼻小,眉目分明,耳白過面,齒如編貝,行如虎步,聲音洪亮」;下西洋前夕,明成祖有意選派鄭和領兵出洋,曾征詢袁忠徹,袁回答:「三保姿貌、才智,內侍中無與比者,臣察其氣色,誠可任」;「遂令統督以往,所至威服」。
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鄭和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賜葬南京牛首山。
鄭和收納長兄馬文銘之長子為嫡,名鄭文銘,字恩來,世襲錦衣衛千戶,居南京三山街(今馬府街)馬府;太平天國時期,馬府毀於戰火,室家盪然無存。鄭和後裔至今已傳21代。
所以說,鄭和的名是本有的,不是賜名,只是賜姓而已,沒有改名一說!
所有資料來自《鄭氏家譜首序》,《咸陽世家宗譜 鄭和家世研究資料匯編》明 袁忠徹 《古今識鑒》 鄭鶴聲等編 《鄭和下西洋資料匯編》
Ⅶ 鄭和簡介
鄭和簡介
--------------------------------------------------------------------------------
2005年06月30日 16:07
鄭和(公元1371-1435年)本姓馬,小字三保,雲南昆陽(今昆明市晉寧縣)人,鄭和約於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出生。由於信仰伊斯蘭教的原因,幼年時的鄭和已開始學習伊斯蘭教的教義和教規。鄭和父親與祖父均曾朝拜過伊斯蘭教的聖地麥加,熟悉遠方異域、海外各國的情況。從父親與祖父的言談中,年少的鄭和已對外界充滿了強烈的好奇心,而父親為人剛直不阿、樂善好施、不圖回報的秉性也在鄭和的頭腦中留下了抹不去的記憶。1382年元朝統一雲南戰爭後,鄭和給帶到南京,受閹,作了宦官後被分到北平,在燕王府服役,成為朱棣的近侍。
鄭和在燕王府期間,因為學習刻苦、聰明伶俐、才智過人、勤勞謹慎,取得了燕王的信任,被朱棣選在身邊作為貼身侍衛。此時的鄭和本身所具有的優秀光榮傳統和領袖才能開始逐漸顯露,在長達四年之久的"靖難之役"中,鄭和跟隨朱棣出生入死,南征北戰,參加了多次戰斗,建立了許多戰功,成為朱棣奪取政權即位稱帝的主要功臣之一,明成祖朱棣登上皇位之後,對跟隨自己多年的武將文臣大都提升重用。其中也包括身為宦官的鄭和,朱棣賜"鄭"姓與鄭和,又將其升遷為內官監太監,由於鄭和又名"三保",所以人們也叫"三保太監"。當時印度洋沿岸國家大都信仰伊斯蘭教,南亞許多國家則信仰佛教,由於鄭和信奉伊斯蘭教,懂航海,又擔任內宮大太監,因此,明成祖選拔他擔任正使,率船隊出海。
鄭和下西洋,比其他國家的航海家都早了近百年。鄭和船隊超過二百艘,其寶船的載送量達到一千多噸,船隊總人數達二萬多人。鄭和不愧是一位偉大的航海家。
Ⅷ 「鄭和」這個名字是如何得來的
鄭和是回族人,原名叫做馬和,小名三保。明洪武二十三年,人燕王府作了太監。後來燕王朱棣兵變當了皇帝,因鄭和在戰斗時的出色表現,於永樂二年特賜馬和姓鄭,於是馬和改名為鄭和,被封為內宮監太監。
Ⅸ 鄭和名字的由來是什麼
鄭和本人除信奉伊斯蘭教外,對佛教及民間崇奉的神,如東南沿海的海神天妃也並不排斥。據明初人的記載,鄭和「身長九尺,腰大十圍,四岳峻而鼻小,眉目分明,耳白過面;齒如編貝,行如虎步,聲音洪亮。」真是儀表堂堂,氣度非凡。大概就在其父去世前不久,他入宮當了宦官。在宮中,皇帝後妃都叫他「三保奴」(或「三寶奴」),一般人都叫他三保。在靖難之役中,他跟隨燕王征戰有功,被提升為太監,賜姓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