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太原台駘山名字的由來
太原台駘山的由來,這個就說來話長了。
說到台駘山,我們就不得不提「台駘」。
千百年來,台駘山屹立於太原東山之巔,默默守護著龍城太原。
❷ 洪湖地名的由來
洪湖的由來
在公元前2000多年,由於長江泛濫,泥沙堆積成帶狀平陸,就開始有人類居住。成為春秋時期州國的故土,沿邊地帶(即現在的濱湖、汊河、峰口、曹市等)稱為「雲夢澤區」,天蒼蒼,地茫茫,河湖不分,雲水漫漫。魏晉時期,夏、涌二水淤成的三角洲,成為著稱於世的夏州,當時已是「處處路邊千頃稻,家家門外一渠蓮」。
一次次的江水和漢水泛濫,帶來的大量泥沙,把「雲夢澤區」抬高,低窪的地方形成了一連串的湖泊,其中最著名的馬骨湖,「周三四百里,渺若滄海,洪潭巨浪,榮連江沔」(《水經.沔水注》)。
到了唐代,江水又一次把泥沙注入馬骨湖,湖面大大縮小,「夏秋泛漲,淼漫若海;春冬水涸,即為平地,周回一十五里」(《元和志》)。唐代詩人范成大過馬骨湖時,目睹「水落魚可拾,船進魚飛旋。」的動人情景。北宋時,馬骨湖變成了由50多個小湖泊組成的沼澤窪地,「北民紛紛南徒,流入白沙萬余家」(《水注經》),設置玉沙縣,著名詩人陸游三過玉沙,稱贊道:「牛聲不斷農夫出,捕魚船隻起檣干」。南宋時期,大片沼澤地得到全面開發,整個玉沙縣變成了壯觀的魚米之鄉。大詩人蘇軾寫道:「玉沙三月飛桃花,牌樓店鋪斗繁華。江湖連接五百里,柳拂湖堤千萬家」。大量的人工圍墾,人水爭地,水與人殃。
元代,玉沙縣平均11年遭受一次洪災,明代是九年一災,「湖堤垸堤俱決,漫大江邊城垣數尺,衙署、廟宇、民戶倒塌殆盡」,「原州陵縣富庶上百民垸,至是已淹沒無遺」,上洪湖、下洪湖就此形成。到了清代,圍墾再次加劇,洪災不斷,上下洪湖被連成一片,「綿亘二百里,成為第二大馬骨湖」。
從高空鳥瞰洪湖,大地上鑲嵌著一面面巨大的鏡子,倒映著藍天白雲,映襯著紅花綠柳,顯示出水鄉澤國獨有的清麗景色。這一面面鏡子,就是以洪湖為首的一百零二個湖泊。
❸ 蒙山的山名由來
蒙山,又名東山、東蒙。蒙山在古代曾是一座宗教文化名山,有「岱宗之亞」的稱號,近代又因是沂蒙山區革命根據地而聞名遐邇。
大凡山川的得名,多由來於本身的主要特徵,如東岳泰山,古時作「大山」,「大」字讀「太」音,即大山的意思;西嶽華山,因其形似蓮花,華與花通;東北的長白山,因石色多白;新疆的火焰山,因石為紅色;黃河因其水濁色黃;長江因其源遠流長等等。也有因歷史人物或物產得名的。或象形,或狀體,或表色,或傳史,莫不名實相符。那麼蒙山的「蒙」字,其確切的涵義是什麼呢?這在我國古典名著稱為群經之首的《易經》中可以找到答案。《易經》六十四卦中第四卦是「蒙卦」,其卦體符號是艮上坎下,艮代表山,坎代表水,艮上坎下的卦象,即象徵山下有水;另外,坎又象徵凶險,艮又代錶停止,因此,解釋蒙卦卦象和卦義的彖辭說:「山下有險,險而止,蒙。」「山下出泉,蒙。」對此,三國魏王弼註解說:「退則困險,進則閡(阻隔之意)山,不知所適,蒙之義也。」又說:「山下出泉,未知所適,蒙之象也。」再看蒙山的形勢,它綿亘於魯中南大地,跨平邑、蒙陰、費縣、沂南等縣,層巒疊嶂,雲霧彌漫,給人以深邃莫測、晦冥難辨之感;千峰聳峙,萬壑爭流,常陷人於山重水復、進退無路之境地。蒙山的形勢,不正是蒙卦卦象的標本嗎?反過來,蒙卦卦義也正是蒙山形勢的寫照。再者,上古時期的蒙山,被洪水包圍著(《尚書·夏書》:「洪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當比以後的蒙山險惡得多。由此,我們可以得出蒙山的「蒙」字有山水相連,形峻勢險,深邃莫測,使人迷茫之義,簡言之,蒙山即險峻莫測之山。
八卦符號「是先人對天地萬物的一種抽象,是先人們關於自然界中各種認識對象其中包括事物發生發展規律的概括抽象」。(周山《易經新論》1992年遼寧出版社)八卦符號的抽象過程,戰國時期的學者有此描述:「古者包犧(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八卦後來重疊推演成六十四卦,其表現內容更為豐富多彩。六十四卦卦名的產生也是先人望形生義,寓意於形,取諸自然的結果。由此推知,蒙卦或因蒙山而得名,蒙山則因蒙卦而名義得彰。
蒙山與蒙卦的關系,前人已經有所論及。光緒《費縣志》載,金承安五年(公元1200年),在蒙山著名的道教活動中心玉虛觀(今萬壽宮)石碑碑文《蒙山祈雨記》中,引道書《靈寶經》、《岳瀆洞天圖》描述蒙山形勢說:「東蒙,靖廬福地,東浮雲氣口接於蓬萊,西根連於三宮空洞之天,南隸衡岳為佐命,北重艮坎為蒙卦,中有靖廬仙宮,神仙僚佐萬眾,主校罪福生死之籍……」。這里談到「北重艮坎為蒙卦」,按文王後天八卦圖。坎代表北方,艮代表東北方,如果登上龜蒙頂,放眼向北及東北方望去,陵谷千重,一望無際,正是蒙卦卦象的實際反映。
其後,清乾隆皇帝在詩中也談到蒙山與蒙卦的關系。乾隆多次下江南巡視途中,有六次駐蹕於蒙山腳下,寫了多首詠蒙山的詩,其中乾隆十六年(1751)寫的《望蒙山雪色》:「崇巒積雪昔年同,聖祖巡蹤景仰中。奄有海邦為魯鎮,果然山下出泉蒙。逢年民鮮飢寒色,敦俗戶多淳樸風。百歲熙和九州晏,自維奚以繼鴻功。」其中第四句,用「果然」二字肯定了蒙山真是像蒙卦彖辭說的那樣「山下出泉蒙」。
蒙山見於最早的文字記載是《書經》和《詩經》,《書·禹貢》載「淮沂其乂,蒙羽其藝」,意思是說淮沂二水經過大禹的治理,蒙山和羽山地區已能種植作物了。但據考據家考證,《書經》內容多系後人偽托,《禹貢》一篇也是後人追述之作,成書時間不能肯定。《詩經·魯頌·閟宮》有「奄有龜蒙,遂荒大東」的詩句。據袁梅《詩經譯注引言》,《詩》的創作年代基本在西周初葉至春秋中葉,《閟宮》一詩是歌頌魯僖公(公元前659年~前627年)政績的,其創作時間當在公元前七世紀或者更晚一些。由此知道,蒙山之名見於《詩經》迄今至少已有2600多年了。
東蒙一名,見於《論語·季氏》孔子和學生冉有的一段對話:「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論語·邢疏》:「蒙山在東,故曰東蒙」。蒙山在東的「東」字,當指魯國國境的東部,魯國境內只有一個蒙山,且顓臾城就在蒙山腳下,毫無疑義,孔子說的東蒙,就是《詩經》上說的「蒙」,在「蒙」字上加一「東」字,意在指明其方位,因此說「東蒙」不過是當時的俗稱而已。
至於「東山」的稱呼。見諸《孟子·盡心》「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記載。孟子說的這個東山指的是哪個山呢?據《孟子·孫奭疏》載:「孟子言孔子登魯國之東山而覽者大,故小其魯國,以魯國莫大於東山也。」這里孫奭雖未明指「東山」即蒙山,但已圈定是魯國之東山,非他國之東山,進而推之,魯國東境有龜山和蒙山,但龜山高度面積與蒙山相比,猶如小巫見大巫,聯系孔子說的「東蒙」可以斷定孟子說的「東山」,即今臨沂市境內之蒙山,「東山」只是蒙山當時的俗稱而已。這猶如過去的城門,都有一個雅名。可是人們在交談中,往往不呼其名,而以「東門」、「西門」稱之,聽者不會誤解。蒙山西麓的人們,還經常以「東山」代稱蒙山,此種情況恐怕是古今相通的。楊伯峻《孟子譯注》(1960年中華書局版)注釋:「東出――當即蒙山,在今山東平邑縣北。」這是很有見地的。平邑縣境內有傳為孔子登東山途中住過宿的「子宿村」,紀念孔子與老萊子門徒相迂的「迂聖橋」,以及龜蒙頂上「孔子小魯處」、「聖憩石」等遺跡,可謂事出有據,不為無因。
蒙山舊稱有七十二峰,三十六洞之勝景。有名的山頭就有1076座,他們的名號有的俗,有的雅;有的載入地方誌書,有的僅流傳於群眾口碑。就其大者,俗分在東者稱東蒙,中間者稱雲蒙,在西者稱龜蒙。清《一統志》:「蒙山高峰數處,雲蒙,龜蒙,東蒙,其實一山,未嘗中斷。」由此得知,俗分的「龜蒙」、「東蒙」等,只是蒙山山脈某一山峰的稱呼。
❹ 洪洞縣的名字的由來
洪洞縣,縣名的來源,傳統的說法是取城南洪崖城城北古洞而得名。隋屬臨汾郡,義寧元年(公元 617)改名洪洞縣,自此歷代縣名不改。1954年洪洞與趙城二縣合並為洪趙縣,1958年仍名洪洞縣。
❺ 洪口鄉地名來歷
洪口鄉隸屬於福建省寧德市蕉城區,
1987年析霍童鎮置洪口鄉。1997年,轄庫山、洪口、花蘭、朝陽、莒洲上村、莒洲下村、金山、吉壟、呈峰、大道頭10個村委會。後洪口水庫移民搬遷,增設洪洲村、瀛洲村,現轄7個行政村,5個移民點。
洪口鄉地處低緯度中亞熱帶,背山臨海,受海洋性季風氣候顯著,具有夏長冬短、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溫暖濕潤等氣候特點。
❻ 姓氏'洪'的由來
一、源於軒轅氏,出自黃帝的後裔,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遠古黃帝的帝號為「帝鴻」,其後裔中有以先祖帝號為姓氏者,稱鴻氏。在古代,「鴻」、「洪」二字同義通假,後有假稱洪氏者,世代相傳。
二、源於姜姓,出自上古炎帝神農氏之後共工,屬於以先祖官稱名字為氏。傳說共工撞倒不周山後引發了大洪水時代,因此被逐出中原。共工氏為了不讓自己的後代子孫忘記自己是水神,便在自己名字「共」的旁邊加上「氵」偏旁,成「洪」字,留給後世子孫為氏。
三、源於姬姓,出自西周時期古洪洞國之子民,屬於以國名為姓氏。
四、源於姬姓,出自春秋初期鄭國君主鄭武公次子共叔段,屬於以先祖名號為氏。
五、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魯國大夫慶父,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六、源自古代共國之子民,屬於以國名為氏。
七、源於官位,出自南北朝時期北齊官吏洪贊,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6)洪山坡名字由來擴展閱讀
洪姓名人:
1、洪咨夔,(1176~1236),南宋詩人,字舜俞,號平齋。臨安(今屬浙江杭州)人。嘉泰二年(1202)進士。授如皋主簿,尋為饒州教授。作《大治賦》,受到樓鑰賞識。著作有《春秋說》3卷、《西漢詔令攬鈔》等。
2、洪鈞(1839-1893) 清末外交家。字陶士,號文卿。江蘇吳縣(今蘇州)人。祖上原籍安徽歙縣,曾祖時遷來蘇州。同治三年(1864)26歲時參加南京鄉試中舉,同治七年(1868)中狀元,任翰林院修撰。
後出任湖北學政,主持陝西、山東鄉試,並視學江西。1881年任內閣學士,官至兵部左侍郎。1889年至1892年任清廷駐俄、德、奧、荷蘭四國大臣。
3、洪秀全(1814年1月1日—1864年6月1日),曾用名火秀,族名仁坤,後來為了避上帝「爺火華」名諱而改為現名,太平天國建立者,清末太平天國運動領袖。
❼ 洪這個字的起源
姓氏起源
為上古炎帝神農氏之後--共工的後代。共工本姓共氏,從黃帝時起就擔任了治理天下水利的官職,被人們尊為水神。顓頊帝時,共工起兵爭天下,後失敗。傳說他失敗後一怒之下撞倒了西北方支撐天地的不周山。到大禹時,共工氏又起了不臣之心,大禹鎮壓了他們後,就把他們放逐到了江南蠻荒之地,共工氏的後人在江南定居後,為了讓後世子孫記住他們的祖先作過水神,就給共字加上水旁,以此作為自己的姓氏,這樣就形成了洪姓。
以國為姓。西周時,有人被封到共,建立共國,稱為共伯。春秋時,共國被衛國所滅。共伯的後代就用國名"共"作為自己的姓氏。後來因為避仇改為洪姓。
為避諱改姓洪。如豫章宏氏,為避唐明皇忌諱,改姓洪。五代時參知政事劉弘昌、劉弘果二人,為避宋太祖之父趙弘殷之諱,遂改"弘"為"洪",並改劉姓為洪姓。
聚集地( 遷徙分布)
現今河北北部和遼寧一帶地區(即古「九州」之一的幽州),洪姓在先秦時期是以「共氏」的面目出現的,在秦漢之後才為「洪氏」所代替,並逐漸由北到南,至隋唐之時,皖、贛一帶已有許多洪姓人家了。幽州洪姓南遷是因為當時南北朝的五胡亂華,導致民族大遷移。洪氏在江南人數聚增,還有江西豫章(今南昌)弘氏改姓為洪。從上看來歷史上洪氏有三個支系組成:一是四千多年之前的共工氏;二是唐明皇時江西南昌的弘氏改洪氏;三是唐德宗時江蘇武進的弘氏改姓洪氏。三支中以共工氏最為源遠流長。這三支均活躍於南方各處,並成為南方的望族之一。相比之下幽州的洪氏在北方就比較少見了。
台灣的洪姓位居十七,也是屬名門望族之列。洪氏的分布以嘉義為最多,其次是台中、南投,再為澎湖等地。他們主要來自福建,在永曆二十八年(公元1674年),一個叫洪應興的福建人率徐降華等七人,從閩來台旗後捕魚,以後在次修建始祖宮。以後有福建人來台。
堂號
"雙忠堂":宋代洪皓,以禮部侍郎的身份出使金國。金人扣留了他,他堅決不屈服。被扣15年中,他經常暗自派人向宋朝廷匯報金國的情況,人們把他比作蘇武。他的兒子洪邁,又以翰林學士的身份出使金國,金人強迫他稱"陪臣"(諸侯的大夫朝見天子,自稱陪臣),他堅決拒絕,因此被金人拘留。他父子都為了祖國恪盡忠誠,人稱"父子雙忠"。
歷史名人
洪秀全:清朝人。1843年創立了農民革命組織"拜上帝會",自稱是"天帝"次子。著有《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訓》等。1851年,在廣西桂縣與楊秀清、馮雲山、蕭朝貴、韋昌輝、石達開等起義,建號太平天國,洪秀全稱天王。太平天國十四年,洪秀全病逝,不久,天京陷落,起義失敗。
洪 適:宋代名醫。洪皓之子,少時聰慧。與弟洪遵、洪邁同中博學宏詞科,時稱"三洪"。以文章著稱於時,好收藏金石拓本,並以據訂正史傳的訛誤。
洪亮吉:清代學者兼文學家。乾隆進士,任翰林院編修。工篆書,著有《洪北江全集》。
洪咨夔:南宋詩人。嘉定進士,官至刑部尚書,翰林學士。
❽ 太行山名字的來歷
太,有極大至高的意思,行,應該就是行列的意思,聯系起來,就是極大的一行。再看太行山的形勢,基本是南北走向,綿延千里,分割西部黃土高原和東部華北平原,真是極大地一行列。古人命名為太行,名副其實。
太行山在我國的史籍中有諸多名稱,《列子》謂之「大形」,《淮南子》、《山海經》謂之「五行山」、「盤古山」,《隋書·地理志》謂之「母山」、《太平寰宇記》謂之「皇母山」、「女媧山」等。對太行山的限定《括地誌》載:「太行數千里,始於懷而終於幽,為天下之脊。」
(8)洪山坡名字由來擴展閱讀:
太行山是中國東部地區的重要山脈和地理分界線。聳於北京、河北、山西、河南4省、市間。北起北京西山,南達豫北黃河北崖,西接山西高原,東臨華北平原,綿延400餘公里,為山西東部、東南部與河北、河南兩省的天然界山。
太行山北高南低,大部分海拔在1200米以上。2000米以上的高峰有河北的小五台山、靈山、東靈山,白石山,山西的太白山、南索山、陽曲山、等。北端最高峰為小五台山,高2882米;南端高峰為陵川的佛子山、板山,海拔分別為1745米、1791米。
太行山山勢東陡西緩,西翼連接山西高原,東翼由中山、低山、丘陵過渡到平原。山中多雄關,著名的有位於河北的紫荊關,山西的娘子關、虹梯關、壺關、天井關等。山西高原的河流經太行山流入華北平原,流曲深澈,峽谷毗連,多瀑布湍流。
河谷及山前地帶多泉水,以娘子關泉為最大。河谷兩崖有多層溶洞,著名的有陵川的黃圍洞、晉城的黃龍油、黎城的黃崖洞和北京房山的雲水洞等。
❾ 烏尤山的名稱來源
相傳在遠古時候,有青衣神在山上種桑養蠶,人們為感激其教民蠶桑,在山上供奉青衣神。漢代班固以為山下有石室「玉女房」,是青衣神居住的地方。烏尤寺門聯:「海穴通潮玉女房」,意謂與洞庭和包山相通。烏尤山又名「離堆」,是兩千多年前蜀守李冰的治水業績之一。據《史記·河渠書》載:「蜀守冰,鑿離堆以避沫水之害。」青衣山正當岷江、青衣江和大渡河(沫水)三江匯流處,沫水自西而來,驚濤拍岸,水脈漂疾。為了分洪減煞水勢,通正水道,李冰在凌雲山和烏尤山連接處開鑿麻浩溢洪道,引部分江水繞烏尤山而下,便使烏尤山成為水中孤島,也就是「離堆」。也有人稱為「青衣別島」,並與普陀山相提並論。「烏尤」二字的由來,一說因山形似烏牛突出水中而被古人稱作烏牛山。到宋朝時,詩人黃庭堅覺得不雅,便改名為烏尤山,取意此山竹樹茂盛,墨綠尤甚。另一說稱山中原有唐時銅鑄觀音菩薩的化身「面然」,也稱「烏尤大士」的佛像,因名「烏尤」。
❿ 「洪」這一個姓氏的由來
洪 姓 溯 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