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字寓意 > 山名字由來

山名字由來

發布時間:2021-04-07 05:49:21

1. 三清山的名字的由來是什麼

位於我國江西省上饒市玉山縣與德興市交界處,距玉山縣城50千米,距上饒市78千米,為懷玉山脈主峰。因玉京、玉虛、玉華「三峰峻拔,如三清列坐其巔」而得其名,三峰中以玉京峰為最高,海拔1819.9米,是江西第五高峰,也是信江的源頭。2008年第三十二屆世界遺產大會將三清山列入世界自然遺產。

2. 峨嵋山名字的來歷謝謝!

峨眉山屹立在大渡河邊上,大渡河古稱「涐水」山愛水而得名,故稱「涐眉山」。峨湄山只是因為是山,才離開了水,由「涐湄」變成了「峨眉」。

峨眉山自春秋戰國以後,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素有「峨眉天下秀」之稱。

公元1世紀中葉,佛教經南絲綢之路由印度傳入峨眉山,葯農蒲公在今金項創建普光殿。公元3世紀,普賢信仰之說在山中傳播,中國僧慧持在觀心坡下營造普賢寺(今萬年寺)。

6世紀中葉,世界佛教發展重心逐步由印度轉向中國,四川一度成為中國佛教禪宗的中心,佛寺的興建便應運而生,歷史上寺廟最多時曾多達100多座。公元8世紀,禪宗獨盛,全山禪宗一統。9世紀中葉,宋太祖趙匡胤,派遣以僧繼業為首的僧團去印度訪問。

千百年來,峨眉山這個「佛門聖地」便以「普賢道場」之名,與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華山並稱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蜚聲中外。

(2)山名字由來擴展閱讀

在峨眉山漫長的發展歷史過程中,按人類在峨眉山所進行的主要社會實踐活動,及其發展趨向研究,峨眉山的整個發展時可概分為:東漢以前的農耕時期,以農業耕作為主,幾乎沒有旅遊活動。

東漢時期至公元19世紀中葉,是以宗教為主的發展時期,是峨眉山旅遊的初級階段,以峨眉山的寺廟建設為主,旅遊者主要是遊方僧侶。

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70年代末,這時主要以科研為主的發展時期,峨眉山因為其豐富的地質生物資源和悠久的佛教文化成為科研工作者研究的熱點,這一時期旅遊者多為科研工作者、佛教參拜者為主,是峨眉山旅遊的發展階段,這一時期旅遊人數逐年增加,主要以佛教參拜,科學研究為主,旅遊業的發展基本還處於探索和無序階段。

20世紀八十年代以後是以峨眉山旅遊為中心的高速發展階段,1979年峨眉山管委會制定《峨眉山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標志著峨眉山風景名勝區旅遊進入有計劃、有規劃的發展階段,這一時期的旅遊主要以娛樂休閑,休假觀光,商務交流為主,遊客也主要是城市居民。

3. 東方山的山名由來

關於東方山的山名,歷來有兩種說法,一是三國時「地域方位其名說」,另一則是為紀念東方朔而命名。
地域方位其名說
三國時期,當代的鄂州市城區是東吳政權治下的疆土。公元220年,孫權在今日鄂州市的鄂城區置武昌郡,管轄區域擴大,西起今日的武漢市,東至江西省的湖口縣的長江兩岸,是東吳最大的一郡。三國鼎立之後,東吳政權一直視長江為生命線路,而東方山以其險要的地形,與屹立長江中流的西塞山、張家湖,結成水陸聯防基地,成為東吳首都的東方要塞和屏障,由此而得名,如今的走馬寨,就是東吳首都衛隊的營地遺跡。即使後來吳蜀聯合,吳魏之間的戰場轉移到合肥,遷都建業,結束了武昌郡作為吳軍國重鎮的地位,東方山依然是拱衛軍國重鎮的形勝之地,只不過把走馬寨中的禁軍換成了野戰的國防軍而已。
上述就是關於東方山山名的由來的「地域方位起名說」的根源,持此說者以鄂州市的西山作為佐證,一東一西,以武昌古都城為識別方位,自以為順理成章。而且東方山脈中的鳳凰、白稚兩峰,是由東吳皇帝命名的,更加佐證了這一點。
紀念東方朔說
這種說法則把東方山的得名推向更早的西漢時期,此說認為,山名的由來,起源於紀元前的西漢中期,並與歷史上頗有名氣的東方朔有牽連,是因東方朔曾來此隱居,並以他的姓氏得名的。約在公元前九十六年,東方朔為了卻游歷荊楚吳的夙願,不顧年近桑榆,千里迢迢,乘船順漢江而下江南。途中,於大冶縣境內舍舟登岸,結廬於東方山小住,唯一的原因,恐是實地考察殷周古城及冶銅故址。所以,大冶縣很多地方留有關於東方朔的傳說和遺址。
此說後來引起一些人的懷疑,是由於明朝嘉靖、萬曆年間,一些文人騷客,在登臨東方山的記敘、題詠中,把東方朔來山隱居的時間「太始元年」弄成「本始元年」。
根據與東方朔同時代的史學家司馬遷的記載,東方朔逝世的時候,漢武帝還活在世上,東方朔病危臨終前不久,西漢武帝劉徹還帶著一些臣僚去看望了他,留下了傳頌千古的「人之將死,其言也善」的歷史典故。說東方朔「本始元年」來東方山隱居,人們當然不能相信,因為這時漢武帝劉徹已經死了十四年,而東方朔去世更早於漢武帝,一個死了十幾年的人不可能跋涉數千里荒山野嶺隱居。
「本始」、「太始」,一字之誤,傳訛七百餘年。造成此訛誤的原因,經仔細考證東方山弘化禪寺僧尼譜牒,基本上課斷定不出以下三種:
一、嘉靖時活版印刷質量尚差,衍墨致誤,以訛傳訛。
二、嘉靖後人不敢越雷池半步,人雲亦雲,致使錯上加錯。
三、印刷人員歷史知識少,不能把關改正。
而且,現存的東方山弘化禪寺僧尼譜牒中,錯訛之處,比比皆是。師小徒大,先死後生,屢見不鮮。

4. 名山名字的來歷

中國有許多名山,它們都有著悠久而美麗的名字,但你知道這些名山「名字」的來歷嗎? 1.問:廬山風景秀麗,名滿天下,你知道為什麼叫「廬山」嗎? 答:廬山也稱匡山、廬阜,總名匡廬。相傳秦末有匡氏兄弟七人築廬居住此處,因以得名。 2.問:黃山是中國著名風景名勝,名叫「黃山」是因為是黃色的山嗎? 答:不是。黃山古名黟(yī)山,因峰岩青黑,遠望山色黛綠而得名。相傳此山是軒轅黃帝與容成子、浮丘公煉丹之處,唐天寶六年(公元747年),唐明皇依此敕改為黃山。 3.問:武當山位於湖北省十堰市境內,古代的道教勝地,我國著名的風景名勝區。「武當」由何得名? 答:「武當」的得名緣由歷來爭論頗多。最流行的是道教中的說法。在道教中,武當山是「真武大帝」得道飛升之地,道教典籍中說:「非真武不足以當之」,意思是:只有真武大帝才足以與此山相匹。「武當」即由此得名。 4.問:位於安徽省境內長江南岸的九華山,是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九華」是什麼意思? 答:九華山原名九子山,其中九座主峰高聳入雲,秀異無比,唐代大詩人李白曾作詩稱贊其秀如蓮花,詩曰:「昔在九江上,遙望九華峰。天河掛綠水,綉出九芙蓉。」「九子山」因此改名「九華山」。李白詩中的「華」即「花」,可見「九華」的意思是「九花」,即「九朵花」。 5.問:天目山是浙西名勝,曾是道教「三十六小洞天」之一,名曰「天目」意思是天神之目嗎? 答:不是。天目山位於浙江臨安境內,山上有兩座山峰,峰頂各有一池,宛如雙目仰望蒼穹,故名天目山。《元和郡縣圖志》卷二十五:「天目山……有兩峰,峰頂各一池,左右相對,故曰天目。」 6.問:長白山橫亘在吉林省東南部中朝兩國的國境線上,有「關東第一山」之稱,為什麼稱作「長白山」? 答:長白山原是一座火山,山頂草木不生,覆蓋著乳白色的火山灰,加之常年積雪,望去白色一片,故稱「長白山」,簡稱「白山」,俗稱「老白山」。 7.問:雁盪山位於浙江樂清市境內,景色優美迷人,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曾嘆曰:「欲窮雁盪之勝,非飛仙不能!」你知道為什麼叫「雁盪山」嗎? 答:雁盪山主峰頂上有湖盪,湖水常年不幹,南飛的秋雁常棲宿其間,因而得名「雁盪山」。 8.問:三清山位於江西上饒玉山和德興兩縣交界處,歷史上的道教勝地,素有「江南第一仙峰」之稱。「三清山」由何得名? 答:三清山因山中玉京、玉華、玉虛三峰峻拔,猶如道教所尊崇的玉清境洞真教主元始天尊、上清境洞玄教主靈寶天尊、太清境洞神教主道德天尊三神列坐其巔,故名。 9.問:位於安徽省滁州市西南郊的琅琊山,是皖東最大的旅遊勝地。此山何以名叫「琅琊山」? 答:《晉書琅邪王亻由傳》記載:西晉初年,宗室司馬亻由被封為琅邪王。「平吳之役,(亻由)率軍數萬出塗(滁)中,(吳主)孫皓奉箋送璽綬,詣亻由請降。」又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卷二十九雲:「琅邪山,在(滁)州南十里。晉伐吳,命琅邪王亻由出滁中,時嘗駐此,因名山。」 10.問:莫干山位於浙江德清境內,素有「清涼世界」之美譽,是我國著名的避暑勝地。你知道「莫干山」得名的原由嗎? 答:莫干山的得名有個動人的傳說。相傳吳王闔閭命干將在此鑄劍,可是煉爐中總是不出鐵水,干將之妻莫邪捨身跳入爐中,鐵水始出,終於鑄成兩柄寶劍,雄名干將,雌名莫邪。後世此山便名「莫干」。 11.問:四川名山峨眉山是我國著名的旅遊勝地和佛教名山,何以名曰「峨眉」? 答:峨眉山的得名,通常都相信酈道元的說法。酈道元在《水經注》中說:「峨眉山去成都千里,然秋日清澄,望見兩山對峙,如蛾眉 焉。」酈道元其實並未到過四川。峨眉山海拔三千餘米,周圍無一山能與之爭高,所謂「兩山對峙」,純屬想當然耳。峨眉山坐落於大渡河邊。大渡河古稱氵我水,「湄」義為水邊,氵我湄山即大渡河邊的山,後演變為峨眉山。 12.問:麥積山位於甘肅省天水市東南30多公里。世界知名的藝術寶庫麥積山石窟,就是在這座山上開鑿出來的。你知道為什麼叫麥積山嗎? 答:和山的形狀有關。《太平廣記》卷三九七引王仁裕《玉堂閑話》稱:麥積山「高百萬尋,望之團團,如民間積麥之狀,故有此名」。《方輿勝覽》卷六九也稱麥積山「狀如麥積」,到過敦煌的人都會對這座形如麥垛的山留有深刻的印象。

5. 崆峒山名字的由來

要說崆峒山名由來,先得說崆峒一詞來源,"崆峒"一詞,在甘肅境內"。最早見於春秋時期成書的《爾雅》一書載:"北戴斗極為崆峒"。平涼崆峒山正位於北斗星座的下方,即為所指。《汲冢周書》記載:"崆峒"是大夏、莎車、姑地、旦略、貌胡、其尤、戎翟、匈奴、樓爛、月氏、奸胡、北秋等十二個氏族的首領。所以說崆峒是周時一個強大氏族部落的名稱。又在《史記.趙世家》、《姓氏考》等記載:有商代始祖契的後代分封於空桐(崆峒亦寫作空同、空桐、實是同名異寫),遂以國為姓。崆峒山為當地一座名山,故以姓命山名。

6. 山字的來歷

◎ 山 shān

〈名〉

(1) (象形。甲骨文和金文字形,象山峰並立的形狀。「山」是漢字的一個部首。本義:地面上由土石構成的隆起部分)

(2) 同本義 [mountain]

山,土有石而高。——《說文》

山,土之聚也。——《國語·周語》

山人取之。——《左傳·昭公四年》

夏後代山。——《禮記·明堂位》

太行、 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列子·湯問》

如山如阜,如岡如陵。——《詩·小雅·天保》

生於山阜,處於室堂。——《荀子·賦》

為山九仞,功虧一簣。——《書·旅獒》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陸游《游山西村》

(3) 又如:山靄(山上的雲氣);山靈(山神);山阿(山中凹曲的地方);山岩(山峰;山崖);山隈(山角);山啜(山岔);山落(山岔;山角落);山孤釘(小山包);山頭(綠林好漢占據的山寨;墳地;山牆);山長(科舉時代的書院主講及總領院務者);山主(寺院的主持);山觀(山中道觀);山關(依山而建的城堡)

(4) 形狀像山的東西 [anything in the shape of a mountain]

刃樹劍山。——《南齊書·高逸傳倫》

(5) 又如:冰山;鰲山;山枕(枕頭。古代枕頭多用木、瓷製作,中凹,形似山);山堆阜積(東西堆積得像山一樣);山棚(結綵的牌樓;比武台,戲台);山家(佛寺)

(6) 特指「五嶽」 [the Five mountains]

奠高山大川。——《書·禹貢》。孔傳:「高山,五嶽。大川,四瀆。」

(7) 又如:山斗(「泰山北斗」的縮略。借指卓有成就令人仰慕的人物);山右(指山西省,西在太行山之右);山左(山東的別稱)

(8) 山牆 [gable wall]。如:山架(把幾層木板鑲嵌在牆里的架子)

(9) 指酒肆的樓上 [storey of a bar]

酒閣名曰廳院,若樓上則又或名為山,一山、二山、三山之類。牌額寫過山,非特有山,謂酒力高遠也。——宋· 灌圃耐得翁《都城紀勝》

(10) 山中。指隱居之處 [hermitage]。如:山谷臣(隱士的自稱);山谷之士(隱士);山囚(隱居山野不得志的士人);山巾(山野隱士的便帽)

(11) 墳 [mound]。如:山陵(帝王的陵墓);山園(墳地);山門(墓門)

(12) 蠶簇。由禾桿、油菜桿搭成的小簇 [a small bundle of straws,etc.,for silkworms to spin cocoons on]。如:蠶上山了

(13) 姓

詞性變化

--------------------------------------------------------------------------------

◎ 山 shān

〈形〉

(1) 大,巨大 [big]。如:山嚷怪叫,太吵人了;山響

(2) 粗俗 [hoarse]

你道山不山?中了狀元一道煙。——《牡丹亭》

(3) 山野——謙稱 [my rustic]。如:山妻(隱士之妻)

常用片語

--------------------------------------------------------------------------------

◎ 山隘 shān'ài

[nick;notch;mountain pass] 山脈中的隘口和小山口,泛指山間險要的地方

◎ 山坳 shān'ào

[col;mountain ridge] 通常指在跨越分水嶺山脈高處的要隘;山間平地

幾處炊煙,在山坳里徐徐飄盪

◎ 山包 shānbāo

[hill] 〈方〉∶不高的小山

一個小山包,一棵小樹…都是指揮員們觀察研究的對象。——《奠基禮》

◎ 山胞 shānbāo

[Gaoshan nationality] 山地同胞

◎ 山崩地裂 shānbēng-dìliè

(1) [mountains collapsing and the earth cracking up] 山倒塌,地裂開。形容聲勢巨大

忽聽得一聲霹靂,一如山崩地裂

(2) 亦作「山崩地陷」

◎ 山崩鍾應 shānbēng-zhōngyìng

[the hill convulsed and the bell echoed] 南朝宋· 劉敬叔《異苑》卷二:「魏時殿前大鍾無故大鳴,人皆異之,以問張華。華曰∶『此蜀郡銅山崩,故鍾鳴應之耳。』尋蜀郡上其事,果如華言。」後因以「山崩鍾應」比喻事物相感應

◎ 山不轉路轉 shān bù zhuàn lù zhuàn

[the world is very small] 比喻世界渺小,這里不遇那裡遇

◎ 山茶 shānchá

[camelia] 山茶屬灌木或喬木,葉光滑常綠,花紅色或白色,很美麗,是名貴的觀賞植物

◎ 山產 shānchǎn

[mountain procts] 山裡出產的野生動植物

◎ 山場 shānchǎng

〈方〉∶[field on the mountain] 山地

種山場

◎ 山川 shānchuān

[mountains and rivers—landscape] 山嶽、江河

祖國壯麗的山川

◎ 山叢 shāncóng

[hills] 山峰林立的群山

遙遠的山叢中,長著參天的大樹

◎ 山村 shāncūn

[mountain village] 山區中的自然村落

沿著山村小道,我找到了大隊部,可是不見一個人。——《太行青松》

◎ 山道年 shāndàonián

[santonin] 草木植物,有特殊的香氣,花可制葯物,用來驅除蛔蟲

◎ 山地 shāndì

(1) [mountainous region]∶許多山嶺、山谷連綿交錯組合而成的地區。高差一般在200米以上,地質復雜

(2) [hilly country]∶多山的地帶

(3) [fields on a hill]∶在山上的農業用地

◎ 山頂 shāndǐng

[peak] 通指山的最高部位。按形態可分為平頂、圓頂、尖頂(又稱山峰),在地形圖上一般比較主要的山頂注有高程和表示凸起或凹入的示坡線

◎ 山頂洞人 Shāndǐngdòngrén

[Upper Cave Man] 生活在舊石器時代晚期的古代人類,化石於1933年和1934年在北京周口店龍骨山山頂洞中發現

◎ 山東 Shāndōng

[Shandong province] 中國東部沿海的省,簡稱魯。面積15.3萬平方公里,人口8493 萬(1990),省會濟南。山東工農業總產值居全國前列,經濟作物花生、棉花、煙草居 全國前列,煙台蘋果,肥城桃,平度葡萄久有盛名。勝利油田及由此發展的石油化工在國內占重要地位。是全國重要黃金產地

◎ 山洞 shāndòng

[cave;cave in the mountain] 山中自然形成的洞穴

◎ 山阿 shān'ē

[hill] 山嶽;小陵

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晉· 淘潛《輓歌》

◎ 山風 shānfēng

[mountain wind] 起於山野之間的風

◎ 山峰 shānfēng

[peak]山的尖頂

◎ 山腹 shānfù

[the middle of a mountain] 山中腹地,山中間的部分

◎ 山旮旯兒 shāngālár

[faraway hilly area] 偏僻的山區。也說「山旮旯子」

無奈他又住在這山旮旯子里,外間事務一概不知

◎ 山岡 shāngāng

(1) [low hill] 較矮的山

團指揮所設在一座山岡的背坡

(2) 亦稱「山崗子」

◎ 山高海深 shāngāo-hǎishēn

[infinite bounties;be lofty like the mountain and deep like the ocean] 比喻恩情深厚

◎ 山高皇帝遠 shān gāo huángdì yuǎn

[far away and unreachable by the central government] 指那種地極偏遠沒人管的地方

◎ 山高水長 shāngāo-shuǐcháng

[noble and far-reaching;last forever as the high mountains and long rivers] 像山一樣高聳,像水一樣流長。比喻人品德高尚,聲譽流傳久遠,也比喻恩德、情誼深厚

◎ 山高水低 shāngāo-shuǐdī

[something unfortunate] 比喻意外的災禍或不幸的事情(多指死亡)

若是留提轄在此,誠恐有些山高水低,教提轄怨悵。——《水滸傳》

◎ 山高水險 shāngāo-shuǐxiǎn

[mountains are high,torrents swift] 比喻征途中的艱難險阻

◎ 山歌 shāngē

[folk song] 短小質朴、節奏自由的民間歌曲,流行於中國南方農村或山區

舟子在那裡一面搖櫓,一面唱山歌

◎ 山根 shāngēn

(1) [radix nasi]∶鼻樑的別名。古人認為可作心望診的參考,因其位於闕庭之下,又稱為下極

(2) [the foot of the mountain]∶山腳

◎ 山溝 shāngōu

(1) [gully]∶山澗

(2) [ravine;(mountain) valley]∶山谷

(3) [remote mountain area]∶偏僻山區

他在山溝里長大

◎ 山谷 shāngǔ

[valley] 兩山之間狹窄低凹的地方

[楊樹]不論在河灘、平原、丘陵、山谷或高山都能生長。——《楊樹》

◎ 山海關 Shānhǎiguān

[Shanhaiguan] 中國明代萬里長城東端第一關。位於河北省秦皇島市境內,扼遼西走廊西南口,城固樓雄,自古為交通要沖

◎ 山河 shānhé

[mountains and rivers—the land of a country] 山嶺和河流,指國家的疆土

錦銹山河

◎ 山洪 shānhóng

[mountain torrents] 因暴雨等原因引發的山區大水

山洪暴發

◎ 山迴路轉 shānhuí-lùzhuǎn

[mountain with winding paths;with the turnings of mountain and the twists of paths] 形容山勢環繞,山路曲折

7. 山名的來歷

五朵山,來歷:古名倚帝山、岐棘山、騎立山、北頂,以山有五垛山峰並峙;得名五垛山。
泰山
泰山崛起於華北大平原東緣,凌駕於齊魯丘陵之上。主峰玉皇頂海拔1524米,如鶴立雞群,格外巍峨,大有通天拔地之勢,故被古人視為頂天立地,「直通帝座」的天柱。滿山的蒼松翠柏更顯出它的壯美。泰山因其高,氣候垂直變化,山下為暖溫帶,山頂為中溫帶。山上多雲霧,年平均降水量達1132毫米,而山下只有75O毫米。這種復雜的自然現象,古人得不到科學解釋,便產生了神秘感,認為泰山是「出雲播雨」、「神靈所居」的天府,因而成為人們崇拜的山神。
自秦始皇至清乾隆,在2000多年間,先後有13代帝王31次到泰山封禪或祭祀,使泰山擁有「五嶽獨尊」、「雄鎮天下」的至高無上地位。
泰山還有悠久的宗教活動史,廣大文人學士的游覽觀賞史,學者的科學研究史以及農民起義活動史等等,從而構成了極為豐富的泰山歷史文化內容。
據歷史記載,東漢時,泰山的道教就已相當興盛,尤其是宋真宗封泰山碧霞元君,在岱頂建碧霞祠以後,更是盛極一時,至明代,達到了頂峰。佛教亦於東晉時傳入泰山,最早的寺院,就是今天泰山的靈岩寺。
泰山作為游覽審美對象的歷史,也源遠流長,詩經中就有「泰山岩岩,魯邦所瞻」的頌歌。最早在泰山留下足跡的名人當是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漢代史學家司馬遷、天文學家張衡、文學家蔡邕、學者班固、馬融等,都游歷過泰山。東漢學者應劭〔shào紹〕的《泰山封禪儀記》,就是現存最早的游記之一。曹植、陸機、謝靈運、李白、杜甫、蘇東坡、徐霞客等人都是泰山風景美學的重要開拓者。
泰山的文化遺跡中,尚有1800多處碑碣和摩崖石刻,其中大部分集中在岱廟至岱頂的登山道兩旁。其年代,自秦漢至當代,連續兩千多年;論書體,真、草、隸、篆,無不齊備;流派,歐、趙、顏、柳,各呈風彩;內容,大多是點化名山勝景,弘揚民族精神,真是洋洋大觀,浩浩古今。
自本世紀初開始,現代地質學開創了泰山自然科學的研究篇章,揭開了泰山自然發展歷史的奧秘,確認了泰山北側張夏——崮山地區的寒武系地層是我國北方寒武系地層的標准剖面。在我國寒武系區域地層對比和國際寒武系地層對比研究中起著重要作用,因而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
雄偉壯觀的泰山,數千年來,自然景觀融入了帝王封禪、宗教神話、書畫意境、詩文渲染、工匠藝術以及科學家的探索等等山水文化,構成了獨特的泰山風景。其主景區逐漸形成三重空間一條軸線的景觀格局。所謂三重空間,一是以岱廟為中心的人間鬧市泰安城,它是封禪、游覽、朝山進香的服務基地,是古代的旅遊城,二是城西南蒿里山的「陰曹地府」,三是南天門以上的仙界天府。一條軸線是指連接這三重空間的景觀帶,主要是泰安城岱廟中軸線北延岱宗坊上至玉皇頂長達6300級(號稱7000級)的登道「天階」。通過沿途三里一旗桿,五里一牌坊,一天門、中天門、南天門,構成一條「步步登天」雄偉壯麗的景觀序列。
在泰山雄偉博大的懷抱里潛藏著秀麗的桃花峪,險峻的龍角山,奇特的天生橋,幽深的靈岩寺,奧秘的後石塢、天燭峪,高曠的岱頂等。
泰山具有特殊的內蘊,即自然山體之宏大,景觀形象之雄偉,賦存精神之崇高,山水文化之燦爛,名山歷史之悠久。因而,泰山無論在帝王面前,或平民百姓心目中,都是至高無上的,凡我炎黃子孫,無不敬仰泰山精神,「穩如泰山」、「重如泰山」、「有眼不識泰山」的意識深入人心。世界上很難有第二座山像泰山那樣,幾千年來深入到整個民族億萬人的心中,並以其自然和文化融為一體的獨特性立於世界遺產之林。這座同時具有科學、美學和歷史文化價值的泰山,於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列入世界遺產目錄。
今天,登泰山已成為世界性的嚮往,讓我們沿著7000級台階,踏著數千年來億萬炎黃子孫的足跡,領悟「華夏之魂」的精髓,激勵奮發向上的人生精神,為攀登事業的高峰而奮斗!
嶧山
嶧〔yì易〕山有小泰山之稱,位於山東鄒縣南。孔子、孟子、秦始皇、漢高祖等都曾登臨嶧山,並有秦始皇先立嶧山碑、後刻泰山碑之說,可見嶧山成名之早。更重要的是嶧山的誘人之美。它海拔555米,拔起於鄒魯平原,相對高差大,顯得十分雄偉。嶧山是一座造形地貌十分豐富的花崗岩丘陵,節理發育,形成三峰聳峙,峭壁如削的氣勢;其球狀風化也十分典型,渾圓的丸石漫坡相挨相疊,異常壯觀。石間多孔穴,幽奧迷離。嶧山有不少歷代名人的摩崖石刻,是現存的重要人文景觀。
梁山
嶧山因帝王登臨而出名,梁山則因農民造反而聞名,尤其是《水滸傳》的藝術魅力,使水泊梁山的名字,幾乎家喻戶曉。梁山位於山東梁山縣,在宋代是800里水泊中的島嶼。明代以後,因黃河泛濫淤為平川。滄海桑田,前些年還在平地之下挖出一條較完好的明朝的船。梁山不高,海拔197米。歷史上之所以成為多次地區性農民起義的根據地,是因為有800里水域,使官兵無可奈何,故有「梁山之險在水,不在山也」之評說。現在山上仍有宋江寨的寨牆及「水滸勝跡」可尋。梁山不但是歷史紀念地,更主要的是一座因《水滸傳》而揚名的文化名山。
嵩山位於河南省登封縣境內,聳立於中州大地。嵩山是由東部的太室山和西部的少室山組成,太室山主峰——峻極峰海拔1494米,少室主峰1512米。嵩山構造復雜,斷塊隆起,巍峨壁立,形成「嵩高惟岳,峻極於天」的雄偉氣勢。它介於古都洛陽和開封之間,為「地之中」而被封為中嶽,嵩山地形險要,自周、秦、漢以來,一直是軍事重鎮和兵家必爭之地,也是文人墨客游覽歌詠的勝地。
古代帝王一般都要巡幸五嶽,封禪泰山,唯有武則天,封禪中嶽嵩山。她於公元696年臘月,登嵩山封太室,禪少室,為表示她大功告成,改嵩陽縣為登封縣,改陽城為告城。定年號為「萬歲登封元年」。
嵩山風景區是人文薈萃之地,各級文物保護單位50多處,人文景觀格外突出。著名的景點有嵩山中嶽廟、少林寺、嵩岳寺、法王寺、嵩陽書院、測景台和觀星台等。
嵩山中嶽廟是規模宏大的宮殿式建築群(圖5),布局嚴謹,軸線對稱的九進院落,現存房屋400多間,古柏300多株,碑碣百餘通。整個建築群坐落在坐北朝南的山谷小盆地中,是典型的「風水寶地」。它背依黃蓋峰,左右環山,前屏玉案山,軸線長達數公里,實為風景建築佳例。
少林寺位於太室與少室山之間的小溪畔,風景優美。少林寺建於公元495年,是中國禪宗的祖寺,又是少林武術發源地。寺西松柏林中聳立著240多座少林寺高僧墓塔,造型各異,高低
華山
成書於兩千多年前的《山海經》說:「太華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廣十里。」這就非常形象地描繪出西嶽華山的氣勢。華山位於黃河與渭河之濱,北臨平原,南接重巒,主峰海拔2100米,超然於眾山。杜甫有詩贊曰:「西嶽峻嶒竦處尊,諸峰羅立似兒孫。」
華山「聳峙關中,照臨西土」,體勢如立,昂首天外,氣魄之大,無與倫比。
常言道:「自古華山一條路」,主要是指青柯坪往主峰攀登的險道。青柯坪海拔1125米,是華山高度的一半,是一處較為開闊的山谷台地,往上,便是危崖絕壁的西峰。兩地水平距離只有六七百米,而高差竟達千米。攀登這千米危崖,須歷經五大險道,無數險境。一是「千尺■」,是一條沿花崗岩垂直節理風化形成的岩石縫隙,略經人工斧鑿而成的豎槽式登道。石級之寬僅容半足,縫隙之寬僅容兩人側身相錯。二是夾壁懸梯的「百尺峽」。三是絕壁臨壑深不及底的「老君犁溝」。過此即可登上四面凌空頂平如台的雲台峰(北峰)。北峰是觀景的好地方,巨峰環立,高擎天際,最為壯觀的是南望雄險絕倫的主峰景觀。從雲台登主峰,還要經歷「擦耳崖」和「蒼龍嶺」兩大險道。蒼龍嶺是一道窄如牆、深若淵的花崗岩嶺脊。嶺長一華里,寬僅一二米,形似龍脊魚背,古人過此,「須騎嶺抽身,漸以就進」,就是兩腿跨騎嶺脊,撐著過去。現在兩側有護欄,可以安步登嶺,充分領略險峰之美。
過了嶺,再翻過「龍口」和「通天門」,便到了蒼松古木成蔭、瑤草琪花爭艷的華頂。華頂是東、西、南三峰環抱,中較低平的絕頂小谷地,古木森森,外險內幽,置身其間,一切險景都不見了。這種強烈的夷險對比,非歷盡艱險者難以享受得到它的美。華頂以鎮岳宮為中心,西登百米便是外削千米的西峰,站在「手可摩天」的「摘星台」,讀李白詩句:「西嶽崢嶸何壯哉,黃河如絲天際來」,更能領略華岳真意。南峰略高於西峰,為華岳主峰。到此,便覺「只有天在上,更無山與齊。舉頭紅日近,回首白雲低」(宋代寇準詩)。東峰因峭壁上有五道指狀形跡而成為自古聞名的仙掌峰(圖6)。東峰觀日出稱奇,又以千姿百態
圖6 華山仙掌峰
的華山古松而美不勝收。
西嶽華山,有規模宏大的岳廟,建在北麓平原上,一條中軸線使岳廟與華山在景觀上連成一體。華山曾是道家天下,華山的人文景觀如道路、宮觀充分體現了道教崇尚自然、追求玄秘以及審美上的奇險意境,因而與華山天險相得益彰。如群仙觀,建於巉岩峭壁之間,下棋亭築於孤峰絕頂,賀老洞構於崖壁,真是奇構絕築,為華山添上一筆險彩。華山登道,幾乎無路不險,無險不路,卻又險而不危。華山就美在險字,只有攀崖歷險,才能領略無限風光。
恆山
北嶽恆山,位於山西渾源縣城南六公里。北嶽歷史上有兩處,另一處是河北曲陽縣的常山。常山在河北平原之西,聳立於太行山前,景觀雄偉,而且交通方便,曲陽還有規模宏大的北嶽廟。晚明以後明確恆山為北嶽。
恆山相對高度1000多米,氣勢磅礴,儀態非凡。主峰海拔2017米。其西為翠屏山,東西兩峰對峙,中間被一條斷層切開,渾河沿斷裂切割成峽谷,名為金龍峽。形勢險要,是古代山西高原與華北平原之間的重要交通孔道。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因而被譽為控關帶水的「絕寨名山」。近代鐵路交通興起,改變了原有交通格局,所以恆山作為通道「絕寨」意義也發生了變化。但是恆山作為祖國歷史文化和自然遺產來看,仍然不失光彩。尤其是構築於恆山峽谷懸壁之上的懸空寺,堪稱光照千古的名山奇構。懸空寺坐落在金龍峽西崖峭壁上,懸空寺的選址,確非常人所能想像。它建在高約200多米,近乎垂直的懸崖凹壁間,凹深不過10米,長約40—50米,下距谷底80米,上離山頂150米左右。就在這凹壁上,倚岩作基,就崖起屋。背負翠屏峰,面對天峰嶺。上載危崖,下臨絕谷。棧道飛架,樓閣懸空。結構奇險,造型奇特。明代旅行家徐霞客贊它是「天下巨觀」。
懸空寺大小殿宇40間,始建於北魏,歷代維修,是一座佛、道、儒三教合一的寺廟,寺內還有銅、鐵、石、泥塑佛像80餘尊。
此外,恆山的北嶽寢宮,北嶽廟和會山府都與山岩洞壁巧妙地結成一體,令人心馳神往。
五台山
五台山在恆山之南,位於山西五台縣北。素有「華北屋脊」之稱。五台山因有五座高聳如平台的山巒環圍而成,故稱五台。最高峰為北台的北斗峰,海拔3058米,五峰之中為低凹的山谷盆地——台懷鎮,海拔1700米左右。台懷鎮夏季最熱月氣溫為17.8℃,有「清涼世界」之稱,因此五台山也叫清涼山。
五台山以佛教名山聞名中外,東漢永平年間,印度僧人來中國傳教,稱五台山為文殊菩薩演教道場。奏請漢明帝在此建寺。此後,經歷1900多年的建設與發展,形成寺廟林立、殿宇相望,不同時代不同形式的寺院建築,構成五台山獨特的佛教文化景觀。寺廟最集中的地區是台懷鎮,這里五台環抱,土地平廣,清泉淙淙,環境幽雅,頗有超凡脫俗的意境。著名的寺廟有14座,主要大寺又集中在盆地東南勃然凸起的靈鷲山周圍,因山就勢,直貫頂峰,其中規模最大、歷史最早的是靈鷲山麓的顯通寺。佔地八萬多平方米,各種建築400多間,有許多珍貴的文物、如銅殿、銅塔、大銅鍾、大銅鍋及無量殿等。此外靈鷲山上的菩薩頂,山下塔院寺高達56米的白塔,都是佛地的標志和象徵(圖7)。
在五台山的寺廟中,還有兩座舉世矚目的古寺——南禪寺和佛光寺。這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木結構建築,是我國建築史上的瑰寶。南禪寺在五台山西南的陽白鄉李家莊。大殿建於唐建中三年(公元782年),殿內佛像大部為唐代原塑,形象豐滿,線條流暢,色彩豐富。佛光寺位於五台縣東北的佛光村,全寺120餘間,其中大殿為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所建。佛光寺的唐塑、壁畫、墨跡與建築合稱「四絕」。它們不僅在中國,而且在世界建築史上也佔有重要地位。
隨著科學的發展,上世紀末就開始對五台山進行地質科學研究,揭示了它的科學價值。五台山因前寒武系地層發育典型,層序較全,而成為全國研究地層對比的重點地區之一,還有大量第四紀冰川活動的遺跡,不愧為地質科學博物館。
北武當山
北武當山地處呂梁山脈中段,位於山西方山縣境。由香爐峰、天柱峰、松都峰、千疊峰等十幾座山峰,高低錯落組成。主峰香爐峰海拔2254米,其餘多在1800米以上。北武當山四周臨河溝低谷,群峰突起,雄渾壯闊。此山為花崗岩山體,有數處大面積的摩崖,蔚為壯觀。植被繁茂,生態環境良好。
北武當山是我國北方道教勝地之一。北武當道觀始建於唐代。山中古跡眾多,現存明、清時代的建築有20餘處,以及碑刻等,還有古國城遺址等歷史遺跡。

8. 照母山的山名由來

馮時行,原江北縣洛磧人,南宋時與岳飛同朝為官的狀元郎,因遭奸臣秦檜陷害,貶至黎州作地方官。時行帶著母親和妻子趕去赴任,途經大竹林,見山上山下翠綠成蔭,恰逢其母染病,便在山上結廬而居;待母親病癒,再趕去黎州赴任。誰知其母病重,竟至卧床不起,已達三月無好轉,時行焦急萬分,而母親與妻子深知時行王命在身,不能久留,義勸其赴任。時行狀元百感交集,既不忍母子離別,更被妻子的深明大義感動,便將結廬而成的山莊取名為照母山莊。其母不久去世,其妻在山莊後院墓地守護三年。公元一一五九年,宋高宗恩准狀元郎回鄉守孝。時行回家守孝三年,日夜照母守孝,兼著書立說,表述他憂國憂民,不忘老母養育深恩照母山因此而得名。又有一說在張獻忠屠川時重慶城內屍橫遍野,七星崗成一亂墳崗,市容混亂,後清政府將許多墳墓以及一些屍體遷至現照母山掩埋,後人也稱照墓山。

9. "山山"這個名字的由來

同桌叫、、*子山、、
男孩、狠可愛、嘴唇厚厚的、
我們就叫他山山、、
是愛稱、昵稱叻、、、

10. 蒙山的山名由來

蒙山,又名東山、東蒙。蒙山在古代曾是一座宗教文化名山,有「岱宗之亞」的稱號,近代又因是沂蒙山區革命根據地而聞名遐邇。
大凡山川的得名,多由來於本身的主要特徵,如東岳泰山,古時作「大山」,「大」字讀「太」音,即大山的意思;西嶽華山,因其形似蓮花,華與花通;東北的長白山,因石色多白;新疆的火焰山,因石為紅色;黃河因其水濁色黃;長江因其源遠流長等等。也有因歷史人物或物產得名的。或象形,或狀體,或表色,或傳史,莫不名實相符。那麼蒙山的「蒙」字,其確切的涵義是什麼呢?這在我國古典名著稱為群經之首的《易經》中可以找到答案。《易經》六十四卦中第四卦是「蒙卦」,其卦體符號是艮上坎下,艮代表山,坎代表水,艮上坎下的卦象,即象徵山下有水;另外,坎又象徵凶險,艮又代錶停止,因此,解釋蒙卦卦象和卦義的彖辭說:「山下有險,險而止,蒙。」「山下出泉,蒙。」對此,三國魏王弼註解說:「退則困險,進則閡(阻隔之意)山,不知所適,蒙之義也。」又說:「山下出泉,未知所適,蒙之象也。」再看蒙山的形勢,它綿亘於魯中南大地,跨平邑、蒙陰、費縣、沂南等縣,層巒疊嶂,雲霧彌漫,給人以深邃莫測、晦冥難辨之感;千峰聳峙,萬壑爭流,常陷人於山重水復、進退無路之境地。蒙山的形勢,不正是蒙卦卦象的標本嗎?反過來,蒙卦卦義也正是蒙山形勢的寫照。再者,上古時期的蒙山,被洪水包圍著(《尚書·夏書》:「洪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當比以後的蒙山險惡得多。由此,我們可以得出蒙山的「蒙」字有山水相連,形峻勢險,深邃莫測,使人迷茫之義,簡言之,蒙山即險峻莫測之山。
八卦符號「是先人對天地萬物的一種抽象,是先人們關於自然界中各種認識對象其中包括事物發生發展規律的概括抽象」。(周山《易經新論》1992年遼寧出版社)八卦符號的抽象過程,戰國時期的學者有此描述:「古者包犧(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八卦後來重疊推演成六十四卦,其表現內容更為豐富多彩。六十四卦卦名的產生也是先人望形生義,寓意於形,取諸自然的結果。由此推知,蒙卦或因蒙山而得名,蒙山則因蒙卦而名義得彰。
蒙山與蒙卦的關系,前人已經有所論及。光緒《費縣志》載,金承安五年(公元1200年),在蒙山著名的道教活動中心玉虛觀(今萬壽宮)石碑碑文《蒙山祈雨記》中,引道書《靈寶經》、《岳瀆洞天圖》描述蒙山形勢說:「東蒙,靖廬福地,東浮雲氣口接於蓬萊,西根連於三宮空洞之天,南隸衡岳為佐命,北重艮坎為蒙卦,中有靖廬仙宮,神仙僚佐萬眾,主校罪福生死之籍……」。這里談到「北重艮坎為蒙卦」,按文王後天八卦圖。坎代表北方,艮代表東北方,如果登上龜蒙頂,放眼向北及東北方望去,陵谷千重,一望無際,正是蒙卦卦象的實際反映。
其後,清乾隆皇帝在詩中也談到蒙山與蒙卦的關系。乾隆多次下江南巡視途中,有六次駐蹕於蒙山腳下,寫了多首詠蒙山的詩,其中乾隆十六年(1751)寫的《望蒙山雪色》:「崇巒積雪昔年同,聖祖巡蹤景仰中。奄有海邦為魯鎮,果然山下出泉蒙。逢年民鮮飢寒色,敦俗戶多淳樸風。百歲熙和九州晏,自維奚以繼鴻功。」其中第四句,用「果然」二字肯定了蒙山真是像蒙卦彖辭說的那樣「山下出泉蒙」。
蒙山見於最早的文字記載是《書經》和《詩經》,《書·禹貢》載「淮沂其乂,蒙羽其藝」,意思是說淮沂二水經過大禹的治理,蒙山和羽山地區已能種植作物了。但據考據家考證,《書經》內容多系後人偽托,《禹貢》一篇也是後人追述之作,成書時間不能肯定。《詩經·魯頌·閟宮》有「奄有龜蒙,遂荒大東」的詩句。據袁梅《詩經譯注引言》,《詩》的創作年代基本在西周初葉至春秋中葉,《閟宮》一詩是歌頌魯僖公(公元前659年~前627年)政績的,其創作時間當在公元前七世紀或者更晚一些。由此知道,蒙山之名見於《詩經》迄今至少已有2600多年了。
東蒙一名,見於《論語·季氏》孔子和學生冉有的一段對話:「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論語·邢疏》:「蒙山在東,故曰東蒙」。蒙山在東的「東」字,當指魯國國境的東部,魯國境內只有一個蒙山,且顓臾城就在蒙山腳下,毫無疑義,孔子說的東蒙,就是《詩經》上說的「蒙」,在「蒙」字上加一「東」字,意在指明其方位,因此說「東蒙」不過是當時的俗稱而已。
至於「東山」的稱呼。見諸《孟子·盡心》「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記載。孟子說的這個東山指的是哪個山呢?據《孟子·孫奭疏》載:「孟子言孔子登魯國之東山而覽者大,故小其魯國,以魯國莫大於東山也。」這里孫奭雖未明指「東山」即蒙山,但已圈定是魯國之東山,非他國之東山,進而推之,魯國東境有龜山和蒙山,但龜山高度面積與蒙山相比,猶如小巫見大巫,聯系孔子說的「東蒙」可以斷定孟子說的「東山」,即今臨沂市境內之蒙山,「東山」只是蒙山當時的俗稱而已。這猶如過去的城門,都有一個雅名。可是人們在交談中,往往不呼其名,而以「東門」、「西門」稱之,聽者不會誤解。蒙山西麓的人們,還經常以「東山」代稱蒙山,此種情況恐怕是古今相通的。楊伯峻《孟子譯注》(1960年中華書局版)注釋:「東出――當即蒙山,在今山東平邑縣北。」這是很有見地的。平邑縣境內有傳為孔子登東山途中住過宿的「子宿村」,紀念孔子與老萊子門徒相迂的「迂聖橋」,以及龜蒙頂上「孔子小魯處」、「聖憩石」等遺跡,可謂事出有據,不為無因。
蒙山舊稱有七十二峰,三十六洞之勝景。有名的山頭就有1076座,他們的名號有的俗,有的雅;有的載入地方誌書,有的僅流傳於群眾口碑。就其大者,俗分在東者稱東蒙,中間者稱雲蒙,在西者稱龜蒙。清《一統志》:「蒙山高峰數處,雲蒙,龜蒙,東蒙,其實一山,未嘗中斷。」由此得知,俗分的「龜蒙」、「東蒙」等,只是蒙山山脈某一山峰的稱呼。

閱讀全文

與山名字由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我的世界怎麼改馬的名字好聽 瀏覽:355
謝梓汐名字打分 瀏覽:793
最好聽的陳字開頭的名字 瀏覽:879
不錯的英文名字男孩 瀏覽:45
五行木配水女孩名字 瀏覽:372
大眾名字男孩 瀏覽:628
楊思彤鼠年女孩名字好嗎 瀏覽:862
呂子開頭三個字的名字 瀏覽:311
黃樂琪的名字五行屬性 瀏覽:132
園區起名 瀏覽:767
水配什麼名字好聽 瀏覽:406
穿越火線近戰武器名字大全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428
跟妝工作室名字英文 瀏覽:537
葉艷華名字如何打分 瀏覽:198
趙姓紹字輩男孩名字鼠年 瀏覽:751
姓李字五行屬什麼名字好 瀏覽:150
測試你在古代叫什麼名字游戲 瀏覽:462
尚姓起名字大全2020鼠寶寶大名 瀏覽:420
兩個字好聽的名字女生帶陌字 瀏覽:99
五行喜火缺水怎麼起名字 瀏覽: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