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甘肅很多地名「蘭州,武威,敦煌,天水」是怎麼由來的
一直以來有不少網友發現甘肅省的很多地名都特別有詩意,特別好聽,比如蘭州,武威,敦煌,天水,酒泉、隴南等等,那麼這些非常有文採的地名到底是如何來的呢,下面就具體介紹下蘭州,武威,敦煌和天水,這四個地名的由來。
蘭州和武威
蘭州,在古代曾被稱為“金城”,之所以取名為金城,一個說法是因為初次在這里築城時,有人挖出了金子 ;還有一種說法是依據“金城湯池”的典故,比如其堅固不摧。 隋文帝時期,在廢掉郡一級建制後合並了一些州縣,改為二級制,又因金城郡南端有皋蘭山,鑒於古人約定俗成的省略方法,就將皋蘭一詞去“皋”留“蘭”, 改名為蘭州,置總管府。 直到清代又改為蘭州府。辛亥革命後,蘭州市從此成為了甘肅省的省會。
武威,位於甘肅省河西走廊的東部,石羊河的上游。武威原本是月氏領地,在西漢初為匈奴所佔據。後來漢武帝派霍去病徵服河西,凱旋而歸後,漢武帝為了紀念這一勝利,就把這塊地方取名武威,並設置武威郡,用來彰顯西漢王朝的強大軍事實力和武功。在經歷了幾次變更地名,西漢稱姑臧,東漢又改回武威。再到明朝時期改為涼州衛, 清代改回武威縣,一直到1985年才正式定為武威市。
以上就是甘肅省的蘭州市,武威市,敦煌市和天水市地名的由來,非常有歷史淵源和故事色彩。
㈡ 「天水」名稱的由來是什麼
天水名稱的由來
天水在周朝時期一直是秦國的屬地,春秋戰國時被稱作邽縣,到了秦朝被命名為上邽。那麼後來為什麼又叫做天水呢,這背後還有一個神奇的傳說。相傳在東漢武帝元鼎三年的時候,上邽經歷了一次史無前例的大旱災。那個夏天,驕陽似火,氣候炎熱,卻許久未下過一場雨。看著田裡的莊稼一天天枯竭,喝著河裡僅剩的一點渾濁苦澀的河水,人們都心急如焚,天天虔誠地祈求神靈降雨。
可能是人們的誠心終於感動了上天,這天半夜,正當人們都沉入夢鄉時,天上突然響起了震耳的雷聲。這雷聲夾雜著閃電像是從天邊滾來,愈來愈強烈。一時間,大地狂風四起、飛沙走石。人們都被這種陣式嚇壞了,以為老天爺發怒了。就在這時,地面上出現一片紅光,接著,大地不斷震動,彷彿要裂開了一般。
突然,隨著天空的一聲炸雷,地面下傳來了震耳欲聾的響聲,大地真的裂開了,就像張開了嘴一般,裂口處飄散著白白的霧氣。同時,只見天上倒下一股粗粗的河水,剛好注入裂開的地下,就好像天公知道大地乾渴已久,用天河的水為他解渴似的。這樣的場面十分壯觀,人們都驚奇地睜大了雙眼。
天河的水就這樣一直流了很長時間,直到風也停了、雷也息了,大地恢復一片安寧。人們好奇地跑到大地裂口處一瞧,這里竟出現了一個大大的湖泊,湖裡的水清澈透明、甘甜可口。接下來的幾天,天空一直落著綿綿細雨,把整個世界從乾旱燥熱中解救出來。有了水的滋潤,到處都變得綠油油的,山野蒼翠,溪流潺潺。
經歷了這樣一個變化,人們都認為是神靈的威力,於是將「天河注水」傳得神乎其神。其實按我們今天來看,這很可能只是一個自然現象,是一次大地震。但那時的人們還無法解釋這些,所以他們把那片湖水稱之為「天水井」,還傳說這水「春不涸,夏不溢,四季瀅然」。用這水灌溉,長出的禾苗茁壯、樹木蔥蘢,就連養育的姑娘也格外俊俏。從此,上邽成為了名副其實的隴上綠洲,而「天河注水」的故事也一代代地流傳了下來。
當時,為了更好地進行管理,漢王朝決定將隴西郡(今天水地區)分為兩郡。在聽說了「天河注水」的傳說後,漢武帝下旨在上邽湖邊,築起一座城池,把新郡設在這里,取名為「天水郡」。天水得名,由此而來
㈢ 天水郡的郡名由來
天水郡郡名的由來是因為漢武帝時期「天河注水」的美麗傳說,故名天水。
遠在三千多年前,天水地區人煙稠密,屋宇毗連,「山水靈秀,林木密茂」。可是,到了秦末漢初,長期的征戰、廝殺加上連年的乾旱,使當時繁華、富饒的上城變得殘垣斷壁,民不聊生。傳說,在一天夜裡,正當人們進入夢鄉的時候,忽然天空狂風呼嘯,雷電交加,隨著一道金光閃耀,地上現出紅光。頓時,大地連續震動,在轟隆隆巨響聲中,地面裂開一條大縫。只見天上河水傾瀉而下,注入裂開的大縫中,於是形成一湖,名曰「天水湖」。此湖水位穩定,水質純凈,甘冽醇厚,「春不涸,夏不溢,四季瀅然」。人說這湖與天河相通,又叫它「天水井」。後來,這個傳說被漢武帝聽到了,他就命令把要新設的郡建在上邽北城的湖旁,起名「天水郡」。從此,有了「天水」之名。
其實在我們今天來看,這很可能只是一個自然現象,是一次大地震。但那時的人們還無法解釋這些,所以他們把那片湖水稱之為「天水井「,用這水灌溉,長出的禾苗茁壯、樹木蔥蘢,就連養育的姑娘也格外俊俏。從此,上邽成為了名副其實的隴上綠洲,「天河注水」的故事也一代代地流傳下來。
天水郡是古代行政區劃,即今甘肅天水市及所轄兩區五縣:秦州區(秦城區)、麥積區(北道區),武山縣、秦安縣、甘谷縣、清水縣、張家川縣。 秦州區和麥積區是當時最主要的地區。
㈣ 天水香的「天水 香」名字的意義
天水香國樂計劃(天水香PROJECT)
「天」為天籟;「水」為音樂,音樂的來源取自水的波浪;「天水」;為天籟之音,「香」為形容詞,音樂之香為美妙。總義:「天水香」為天庭傳播下來美妙的天籟之音。
特徵:
天藍色的長發,頭上系著帶有小風鈴的金敍,白中帶淡藍色的唐朝直領式襦裙,是一位喜愛國樂並擅長多種中華樂器的女孩,主要以笛子為主。
㈤ 天水這個名字是從哪來的
天水
陳永強
今甘肅省天水市,作為行政地區被命名為「天水」,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漢書·地理志》雲:「天水郡,武帝元鼎(1)三年置。」(一)武帝,即漢武帝。元鼎三年,即公元前114年,初置天水郡,即用「天水」之名。西漢之郡(2),相當於今天的地區,天水郡之范圍也與今天的「天水」地區差不多。西漢天水郡,郡治平襄(3),在通渭西北;東漢移治冀縣(4),即甘谷;西晉移治上邽(5),即今天水市。平襄在渭水北岸,離水較遠。冀縣、上邽緊傍渭水,在水之南。平襄、冀縣、上邽之地均不是渭水之源,只是渭水的流經區域。而渭水之源以及渭水的任何一個區段都不名「天水」,亦別無支流名「天水」,故漢武帝置郡名「天水」不能不是一個謎。這個謎引起了唐人的注意,注《漢書》的顏師古第一次對「天水」二字提出了解釋。顏師古雲:
《秦州地記》雲,郡前湖水冬夏無增減,因以名焉。
㈥ 天水最早的名字是什麼
天水市是甘肅省第二大城市,位於甘肅東南部,自古是絲綢之路必經之地。全市橫跨長江、黃河兩大流域,新歐亞大陸橋橫貫全境。現轄武山、甘谷、秦安、清水、張家川回族自治縣五縣和秦州、麥積兩區,總人口328萬人。境內四季分明,氣候宜人,物產豐富,素有西北「小江南」之美稱。
"天水",是當地歷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地名。最早始於漢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天水得名,源於"天河注水"的美麗傳說。遠在三千多年前,天水地區人煙稠密,屋宇毗連,"山水靈秀,林木密茂"。可是,到了秦末漢初,長期的征戰、廝殺加上連年的乾旱,使當是繁華、富饒的上城變得殘垣斷壁,民不聊生。傳說,在一天夜裡,正當人們進入夢鄉的時候,忽然天空狂風呼嘯,雷電交加,隨著一道金光閃耀,地上現出紅光。頓時,大地連續震動,在轟隆隆巨響聲中,地面裂開一條大縫。只見天上河水傾瀉而下,注入裂開的大縫中,於是形成一湖,天水湖"。此湖水位穩定,水質純凈,甘冽醇厚,"春不涸,夏不溢,四季瀅然"。當時人說這湖與天河相通,又叫它"天水井"。後來,這個傳說被漢武帝聽到了,他就命令把要新設的郡建在上邽北城的湖旁,起名"天水郡"。從此,有了"天水"之名。
1949年8月3日,天水縣解放。8月15日,天水分區行政督察區成立,轄天水、甘谷、武山、徽縣、兩當、通渭、秦安、清水8縣。同年12月,天水分區改稱天水專區。
1950年2月,析天水縣置天水市,以城區為其行政區域。5月25日,平涼專區析出庄浪縣劃歸天水專區;撤銷岷縣專區,所屬隴西、漳縣劃歸天水專區。天水專區轄天水市及天水、秦安、徽縣、兩當、武山、漳縣、甘谷、清水、庄浪、隴西、通渭11縣,81個區公所,614個鄉。
1952年,天水專區轄91個區公所,635個鄉。1953年7月6日,張家川自治區成立(1955年10月改稱縣)。同年底,天水專區轄1市12縣887個鄉。
1956年1月,天水專區的隴西縣、通渭縣劃歸定西專區,武都專區的禮縣、西和、成縣劃歸天水專區,天水專區的庄浪縣劃歸平涼專區。同年底,天水專區轄天水市及天水、秦安、禮縣、西和、成縣、徽縣、兩當、武山、漳縣、甘谷、清水、張家川12縣,67個區,531個鄉,9個鎮,9個街道辦事處。
1958年4月4日,撤銷兩當並入徽縣。4月8日,撤銷武都專區,所轄宕昌、文縣、武都、康縣、岷縣5縣劃歸天水專區。9月5日,撤銷西和縣、禮縣,合並成立西禮縣。撤銷徽縣、成縣,合並成立徽成縣。12月16日,天水專區的岷縣劃歸定西專區。12月20日,撤銷天水縣劃歸天水市。撤銷甘谷縣,甘谷、漳縣、武山合並成立武山縣。撤銷張家川縣和清水縣,合並成立清水回族自治縣。同年實現人民公社化,實行政社合一體制。天水專區轄天水市及秦安、清水、武山、西禮、徽成、武都、文縣8縣。129個人民公社,4個街道辦事處。
1961年11月15日,恢復武都專區。原劃歸天水專區的武都、宕昌、康縣、成縣、文縣仍劃歸武都專區。12月15日,恢復天水、甘谷、漳縣、兩當、西和、禮縣、清水縣和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漳縣劃歸臨洮專區。至年底,天水專區轄天水市及天水、西和、禮縣、徽縣、兩當、武山、甘谷、秦安、清水、張家川等10個縣,60個區,440個人民公社,4個街道辦事處。
1963年10月23日,撤銷臨洮專區,將其所屬漳縣劃歸天水專區。天水專區轄1市11縣,482個人民公社,3個鎮,4個街道辦事處。
1969年10月1日,天水專區改為天水地區,轄1市11縣,223個人民公社,5個鎮,4個街道辦事處。
1980年,天水地區轄1市11縣,232公社,5個鎮,8個街道辦事處。1983年,政社分設,改社為鄉。
1985年7月8日,撤銷天水地區,天水市升為地級市。原屬天水地區的西和、禮縣、徽縣、兩當4縣劃歸新成立的隴南地區,漳縣劃歸定西地區。新設秦城、北道2區。天水市轄秦城、北道2區,秦安、清水、甘谷、武山、張家川回族自治縣5縣,138個鄉,11個鎮,11個街道辦事處。
1992年5月30日,武山縣遠鴛鴦鄉改為鴛鴦鎮。
1998年11月16日,北道區甘泉鄉改為甘泉鎮。
至2002年底,天水市轄秦城、北道2區,秦安、清水、甘谷、武山、張家川回族自治縣5縣,40個鎮,109個鄉,11個街道辦事處 。
經國務院批准,從2005年1月1日起,秦城、北道區更名為秦州區、麥積區。
歷史文化 在天水,飛翠流玉的馬跑泉,香美勝乳的甘泉,四季如湯、去病健身的溫泉,珠簾垂掛的菩薩泉,寒徹沁人的八卦泉,魚隨泉涌的神魚泉等,分布面廣,知名度高。這些泉水水質甜美,四季不斷,久飲能使人皮膚潔白。天水居民皮膚多白嫩,因而有"天水白娃娃"的說法。
天水自漢代設立郡,先後為軍、為縣、為鎮,所轄區域及治所曾多次發生過變動。1913年,廢秦州(今天水)設立了天水縣,屬渭川道所轄。1927年國民軍進駐隴南,廢道,改為天水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49年8月3日,天水解放,設天水分區,1950年設天水專區。
天水別稱秦州。秦州之名最早始於魏文帝元年(220年)。
秦的來源是由種植禾(即毛谷)而來的。遠在西周以前,如今天水河谷盆地土地肥沃,地勢開闊,峰青水旺,水草豐茂,就是牧馬養畜的好地方。居住在這里的秦人祖先伯益,就因替舜養馬繁殖很快,曾得到舜的封土和賜嬴姓。到西周時,伯益之後非子又因替周孝王養馬有功,受到孝王贊賞。孝王不僅讓他繼承了舜時伯益的"嬴"姓,還"封其地為附庸,邑之秦(即今清水、張川一帶)"叫"秦地"。這就是我國歷史上秦國的開端。</p>
天水是"秦"的發祥地,自三國以來,在天水以"秦"字命名的地方很多,如秦安、秦嶺、秦州等.
在唐開元盛世,秦州是我國西去長安的一大重鎮,被稱為"千秋聚散地",因而名噪一時。據《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載,唐玄奘西去印度拜佛取經,曾途經天水,"過秦州,停一宿",至今在天水流傳著許多唐僧取經的傳說。唐安史之亂後第四年,杜甫為迴避動亂,也曾毅然棄官,攜帶家小,越隴山,奔到秦州。
開始居住在秦州城東南50里的東柯谷,即現今天水市北道區街子鄉八槐村的柳家河(曾名子美村),後移居秦州城內。杜甫三秦州住了三個月,所寫《秦州雜詩二十首》以及由隴入蜀的12首紀行詩,在他一生詩詞創作中,佔有重要地位.
天水還有一古稱,叫"成紀"。成紀之名,始地西漢,但宋代以前只是在秦安縣境內,宋時才改移天水。
成紀得名與傳說中的伏羲氏有關。稱天水為"龍城",因它是"人首龍身"的人類始祖伏羲出世之地,是龍的故鄉。《漢書·地理志》也載,天水郡有成紀縣,故天水素有"羲皇故里"之稱。據有關資料證,現天水市西關伏羲廟,首建年代距今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廟內南天殿天花板上繪有完整的64卦及河圖圖形,這在其它地方是少有的。伏羲是中華民族的始祖,天水人總喜歡把伏羲廟稱為"人宗廟
天水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發祥地,享有「羲皇故里」的殊榮,是海內外龍的傳人尋根問祖的聖地。境內文化古跡甚多,現有國家和省、市級重點保護文物169處,其中大地灣遺址保存有大量新石器時代早期及仰韶文化珍品。國內唯一有伏羲塑像的天水伏羲廟,雕梁畫棟,古柏森森。中國四大石窟之一、被譽為「東方雕塑館」的麥積山石窟,薈萃了從公元4世紀末到20世紀,約1600年間的7730餘尊塑像,並與大像山、水簾洞、拉梢寺、木梯寺等共同組成了古絲綢之路東段的「石窟藝術走廊」。同時,環繞麥積山方圓數十里分布的植物園、仙人崖、石門、凈土寺、曲溪和街子溫泉度假村,共同組成了國家級森林公園---麥積山風景名勝區。人文景觀與自然秀色交相輝映,巧奪天工,吸引著無數海內外遊人。
㈦ 天水這個地名的由來
天水在周朝時期一直是秦國的屬地,春秋戰國時被稱作邽縣,到了秦朝被命名為上邽。那麼後來為什麼又叫做天水呢,這背後還有一個神奇的傳說。相傳在東漢武帝元鼎三年的時候,上邽經歷了一次史無前例的大旱災。那個夏天,驕陽似火,氣候炎熱,卻許久未下過一場雨。看著田裡的莊稼一天天枯竭,喝著河裡僅剩的一點渾濁苦澀的河水,人們都心急如焚,天天虔誠地祈求神靈降雨。可能是人們的誠心終於感動了上天,這天半夜,正當人們都沉入夢鄉時,天上突然響起了震耳的雷聲。這雷聲夾雜著閃電像是從天邊滾來,愈來愈強烈。一時間,大地狂風四起、飛沙走石。人們都被這種陣式嚇壞了,以為老天爺發怒了。就在這時,地面上出現一片紅光,接著,大地不斷震動,彷彿要裂開了一般。 突然,隨著天空的一聲炸雷,地面下傳來了震耳欲聾的響聲,大地真的裂開了,就像張開了嘴一般,裂口處飄散著白白的霧氣。同時,只見天上倒下一股粗粗的河水,剛好注入裂開的地下,就好像天公知道大地乾渴已久,用天河的水為他解渴似的。這樣的場面十分壯觀,人們都驚奇地睜大了雙眼。 天河的水就這樣一直流了很長時間,直到風也停了、雷也息了,大地恢復一片安寧。人們好奇地跑到大地裂口處一瞧,這里竟出現了一個大大的湖泊,湖裡的水清澈透明、甘甜可口。接下來的幾天,天空一直落著綿綿細雨,把整個世界從乾旱燥熱中解救出來。有了水的滋潤,到處都變得綠油油的,山野蒼翠,溪流潺潺。 經歷了這樣一個變化,人們都認為是神靈的威力,於是將「天河注水」傳得神乎其神。其實按我們今天來看,這很可能只是一個自然現象,是一次大地震。但那時的人們還無法解釋這些,所以他們把那片湖水稱之為「天水井」,還傳說這水「春不涸,夏不溢,四季瀅然」。用這水灌溉,長出的禾苗茁壯、樹木蔥蘢,就連養育的姑娘也格外俊俏。從此,上邽成為了名副其實的隴上綠洲,而「天河注水」的故事也一代代地流傳了下來。 當時,為了更好地進行管理,漢王朝決定將隴西郡(今天水地區)分為兩郡。在聽說了「天河注水」的傳說後,漢武帝下旨在上邽湖邊,築起一座城池,把新郡設在這里,取名為「天水郡」。天水得名,由此而來。
㈧ 誰知道,天水市這個名字的由來為什麼叫天水
一、「天水」之名非始於西漢,而始於先秦時。1971年,在禮縣出土的「天水家馬鼎」銘文,以及《漢書·百官志》記載看出:「天水」之得名在秦代以前;「天水」乃秦人所命名。
二、「天水」的命名,取於「天漢源頭」之意。「天水」是漢代以前漢水(今之西漢水、東漢水的合流)的發源地。「天水」之得名,同其地在漢水上游有關。
三、秦漢時所謂「天水」,並非今日天水市的秦州區(1950年至八十年代的專署或地區所在地天水市),而是指今天秦州區西南七十里的小天水(天水鎮)及其以西至禮縣冒水河一帶之地。
四、1990年,在隴南市禮縣東部冒水河中游草壩村出土了一通《南山妙勝廨院碑》,碑文雲:「秦州南山妙勝院,敕額古跡,唐貞觀二十三年賜額昭玄院天水湖。」又雲:「南山妙勝廨院,在天水縣茅城谷。」「茅城谷」即今冒水河兩岸之地。這里所謂「天水湖」的「天水」,應即漢元鼎三年置天水郡之地。聯系禮縣永興鄉出土的兩件「家馬鼎」看,這里的「天水」之名,應產生於先秦之時。
五、人們有因為漢也是天漢的漢稱,而將其發源地名為「天水」。
綜上所論,秦先民最早居於漢水上游,因而將晴天夜晚天空呈現的銀白色光帶也稱作「漢」。周秦文化融合後,「漢」或「雲漢」「天漢」成了銀河的通用名稱。秦人將位於銀漢北側呈三角狀排列的一大星兩小星稱作「織女」,以紀念自己的始祖,保留了他們最古老的記憶。這個星名後來也成了織女星座的通用名稱。天水的命名要遲得多,但也在先秦之時,那時「漢」既指天上的雲漢、天漢,也指發源於嶓冢山,哺育了秦人、秦文化的那條大水,因而人們有因為漢也是天漢的漢稱,而將其發源地名為「天水」。
㈨ 甘肅省的天水因何得名為天水
天水名稱的由來
天水在周朝時期一直是秦國的屬地,春秋戰國時被稱作邽縣,到了秦朝被命名為上邽。那麼後來為什麼又叫做天水呢,這背後還有一個神奇的傳說。相傳在東漢武帝元鼎三年的時候,上邽經歷了一次史無前例的大旱災。那個夏天,驕陽似火,氣候炎熱,卻許久未下過一場雨。看著田裡的莊稼一天天枯竭,喝著河裡僅剩的一點渾濁苦澀的河水,人們都心急如焚,天天虔誠地祈求神靈降雨。
可能是人們的誠心終於感動了上天,這天半夜,正當人們都沉入夢鄉時,天上突然響起了震耳的雷聲。這雷聲夾雜著閃電像是從天邊滾來,愈來愈強烈。一時間,大地狂風四起、飛沙走石。人們都被這種陣式嚇壞了,以為老天爺發怒了。就在這時,地面上出現一片紅光,接著,大地不斷震動,彷彿要裂開了一般。
突然,隨著天空的一聲炸雷,地面下傳來了震耳欲聾的響聲,大地真的裂開了,就像張開了嘴一般,裂口處飄散著白白的霧氣。同時,只見天上倒下一股粗粗的河水,剛好注入裂開的地下,就好像天公知道大地乾渴已久,用天河的水為他解渴似的。這樣的場面十分壯觀,人們都驚奇地睜大了雙眼。
天河的水就這樣一直流了很長時間,直到風也停了、雷也息了,大地恢復一片安寧。人們好奇地跑到大地裂口處一瞧,這里竟出現了一個大大的湖泊,湖裡的水清澈透明、甘甜可口。接下來的幾天,天空一直落著綿綿細雨,把整個世界從乾旱燥熱中解救出來。有了水的滋潤,到處都變得綠油油的,山野蒼翠,溪流潺潺。
經歷了這樣一個變化,人們都認為是神靈的威力,於是將「天河注水」傳得神乎其神。其實按我們今天來看,這很可能只是一個自然現象,是一次大地震。但那時的人們還無法解釋這些,所以他們把那片湖水稱之為「天水井」,還傳說這水「春不涸,夏不溢,四季瀅然」。用這水灌溉,長出的禾苗茁壯、樹木蔥蘢,就連養育的姑娘也格外俊俏。從此,上邽成為了名副其實的隴上綠洲,而「天河注水」的故事也一代代地流傳了下來。
當時,為了更好地進行管理,漢王朝決定將隴西郡(今天水地區)分為兩郡。在聽說了「天河注水」的傳說後,漢武帝下旨在上邽湖邊,築起一座城池,把新郡設在這里,取名為「天水郡」。天水得名,由此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