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媽媽一詞的由來
小孩最初不會說話,在母親餵奶的時候,嘴裡只會發出類似「mama」的聲音,因此媽媽一詞是這么來的。
2. 媽媽這個詞的 由來
媽媽這個詞的由來如下:
「媽」這一詞最早記載於《廣雅·釋親》——媽,母也。由此可見,「媽媽」一詞並不是由西文音譯過來的。當然,最為值得一提的是,在《廣雅·釋親》中,也出現了與對「媽」相對應的「爸」。《廣雅·釋親》:爸,父也。王念孫曰:「爸者,父親之轉。」
很明顯,「媽」和「爸」是同時出現的,並且都不是音譯過來的。從「媽,母也」中,我們可以看出,「媽」最早不叫「媽」,而是叫做「母」或者「妣」(唐代以後,「妣」這個字不再泛指母親,而是專門用來指代去世的母親)。
先秦時期的《詩經·小雅·蓼莪》中這樣寫道:「父兮生我,母兮鞠我」。秦漢之際的《爾雅·釋親》中也提道:「父為考,母為妣。」「母」這個字呢,最開始出現在商朝的甲骨文上,其甲骨文字形,是「女」字加上兩乳,象徵哺乳女性之形。
後續出現的稱呼「母親」,也正是隨著甲骨文「母」字的正式出現而水到渠成的。看到這里,「媽媽」最早的稱呼,比較正式的便是「媽」,「母」,「妣」這三個字了。其中,「媽」這個稱呼,大家再熟悉不過了,不管是在今天,還是在古代,被廣泛使用的就是「媽」這個稱呼。
可能是古人覺得叫「媽」不太順口,「媽」這個稱呼被使用了大概1000多年後,於是,我們最熟悉的稱呼,「媽媽」終於出現了。關於這個稱呼,曾經學界有觀點認為,「媽媽」這個詞是西文音譯過來的,當然,這種觀點自然是錯誤的,「媽媽」這個詞在南宋時期就被用來指代母親了。
南宋詩人汪應辰(此人被稱作歷上最年輕的狀元)曾經寫道:「維年月日,爹爹媽媽以清酌、時果、庶羞之奠……」也正是從宋元時代開始,隨著小說、雜劇等半白話文體的出現,口語化的表達才變得比較常見了,
於是「媽媽」這個詞開始出現在一些文學作品中:宋末元初俞琰所撰《席上腐談》中:「今人稱婦人為媽媽。」元末戲曲作家高明《琵琶記》中:「喜爹媽雙全,謝天相佑。」當然,在宋元時代,「媽媽」還有一個比較極端的用法,那就是我們在影視劇中常聽的「老鴇」。
成書於宋元之際的《大宋宣和遺事》中對李師師的老鴇子就稱為「媽媽」。施耐庵的《水滸傳》中:「『相煩姐姐請出媽媽來,小閑自有話說。』梅香入去不多時,轉出李媽媽來。」這個極端的稱呼難免有些難聽,於是另一個比較雅的稱呼,「娘」也就被開始廣泛使用了。
但是「娘」這個字,它最開始用來指代年輕女子,並不指代「母親」,在當時,「娘」才是用來指代母親的。到了隋唐時期,「娘」才成為「母親」的代稱。《隋書》中有記載:「韋世康為絳州刺史,與子弟書雲:況娘春秋已高,溫清宜奉。」
而到了宋元時代,「娘」和「娘」徹底混用,既可用來稱呼母親,也可用來指代年輕女子,到今天,這兩個字也合成了一個字,「娘」成了「娘」的繁體。當然,不論是在古代,還是在今天,關於「媽媽」的稱呼,還有其他很多別稱,甚至有些在今天都還在保留著。
(2)媽媽名字的由來擴展閱讀:
1、媽媽的世界語言:
漢藏語系:漢語普通話:媽媽(mā mā);
印歐語系:日耳曼語族:英語:mother, mom,mummy,mama;德語:die Mutter, Mutti
羅曼語族:法語:mère, maman(發音類似英語mammo);義大利語:madre;西班牙語:madre
希臘語族:希臘語:μητέρα(羅馬字mitera),μαμ;俄語:ма́ть(matvi)
烏拉爾語系:芬蘭語:äiti;阿拉伯語:أمي;芬蘭語:mor;愛沙尼亞語:ema.;保加利亞語:мамо;泰語:แม่
未定語系:日語:おかあさん(o kaa san)、はは(haha);韓語:어머니(o mo ni)
據報道,除黑人外,世界其他人種都有2%的尼安德特基因,人類起始於同一批祖先,所以都發媽媽的音不足為奇。
2、媽媽的生理學定義:
在生物學上,子女體細胞中成對的染色體,有一半是由母親的卵子的提供,因此可藉由DNA分析來辨別親屬關系,且父親精子與卵子結合時,只有提供細胞核的遺傳物質,因此子女細胞中粒線體的DNA皆來自母親,可由此來判別母系祖譜。
3、媽媽的社會學定義:
社會學上,母親可能代表了養育與教養子女成長的女性,在法律上,女性也可以經由合法的管道,領養子女,或與有子女的男性結婚,進而成為該子女的法定母親。經領養而成為母親的稱為養母,與有子女男性結婚而成為母親的則稱為繼母、後母、後媽或晚娘。
口語稱:媽, 是一種親屬關系的稱謂,是子女對雙親中女性一方的稱呼。口語中(mā mā),媽媽有不少不同的稱呼,包括老媽、娘、母親、媽咪(來自英語「Mummy」的粵語發音)或阿媽,有些地區子女(特別是古代)對母親的稱呼是娘、阿娘或娘親,
又有阿母、老媽子(粵語,北方話「老媽子」是指中年或老)也會用兒女對母親的稱呼(媽媽或孩子他媽)代表他的妻子。日本漢字和網路用語中,娘則是女兒、少女或女子的意思)。子女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對其母親的稱呼也有所不同。
幼兒及少兒時期,子女通常用一些較親切的稱呼,如媽媽等。青年之後,稱呼通常為媽等。而另一些稱呼,如媽咪、娘、阿媽等,可見於大多年輕階段。在古代中國的漢族皇族中,皇後所出的皇子和公主稱母親為母後,嬪御所出的子女需認皇後為嫡母,稱皇後為母後,
稱生母為母妃,皇子、親王的子女亦稱母親為母妃。清代的皇子和公主則稱母後作皇額娘。英語「母後」(Queen Mother)一詞是指現任國王或女王的母親,即王太後,但王太後包括並非現任君主母親的前任王後。
3. 媽媽,一詞的由來
在語音學里,m是個雙唇音,也是人在無意識狀態下就能發出來的最簡單的一個音。如果你注意過就會發現,很多語言里的母親都和mama這個音相近。因為小孩子最初並不會說話,可是他很容易就會在無意識的狀態下發出mm的音。愛子心切的母親們就會認為那聲音是在叫喚自己,是孩子餓了,想吃奶了。慢慢的mm的音就變成了母親的代詞。而中文裡最初沒有媽媽這個音,實在近現代,也就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從英語里借來的。
希望可以幫到你~
4. 媽媽的由來,為什麼要這么叫呢!!!
因為這是最容易發音最容易學會的一句話,張口就是。
嬰兒最親近的人就是母親了,於是學會了第一句話就是叫母親為「媽媽」。
同樣,「爸爸」也是容易學會 的。
5. 南拳媽媽名字的由來
南拳媽媽:名字是周傑倫起的 第一次來內地演出的南拳媽媽組合,目前正是年輕人中十分火爆的新流行組合,因為其曲風與周傑倫甚是相像,不僅多次被媒體拿來與周傑倫相比,更有腦子不清的盜版販子舉著南拳媽媽的專輯,叫著周傑倫的名字,實在是掛羊頭賣狗肉。四個高矮不一、年齡參差不齊的大男孩竟然起了個「媽媽」的名字,不禁讓人疑問名字的由來。不過在采訪時,他們倒是透露了自己與周傑倫真正的親屬關系:「我們四個人的組合是周傑倫撮合的,平時我們都和周傑倫有這樣那樣的關系,要麼給他填詞,要麼給他製作音樂,不僅工作在一起,生活上也是十分要好的夥伴,連我們的名字也是周傑倫起的。」問到「南拳」和「媽媽」的關系,樂隊透露,南拳代表了四個人都有很強的創作能力,而媽媽代表了寬容,我們四個人盡管年齡相差很大,但仍能很好地融合在一起。而提到以後的發展,樂隊表示,「我們不怕與周傑倫比,盡管壓力很大,但作為藝人還是做好自己的音樂最重要,其他人的評論我們不會考慮。」
6. 媽媽這個稱呼的由來
ma ma,這個音是人的聲帶構造最容易發出的音之一(最簡單的哭泣~啊啊啊啊~~這個。)
而嬰幼兒階段,孩童有意使用語言頻率最高的場合就是有需要(比如飢餓、排泄了),呼叫監護人,而通常來說監護人是母親,所以,這個使用頻率很高的「mama」,就和出現頻率最高的「母親」掛鉤了,再經過若干年語言的演變,兩者融合也是很自然的事
7. 爸爸,媽媽名稱的由來
媽媽」是最簡單的發音,是嬰兒張嘴吐氣的自然結果,第二個最簡單的發音就是「爸爸」。
當嬰兒的兩隻眼睛的視線逐漸形成了焦點能看清東西,並且視線的接觸范圍也開始逐漸擴大時,就開始了對環境的認識的過程,首先第一個就是感知了溫飽的來源——「媽媽」(從世界范圍內來看,各種語言之間的差異甚遠,但例外的是對「媽媽」發音是極其驚人的一致,這主要是由嬰兒發音的特點和對溫飽基本本能需要的一致性造成的,「媽媽」是最簡單的發音,是嬰兒張嘴吐氣的自然結果,第二個最簡單的發音就是「爸爸」。)此時「媽媽」的含義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媽媽」,而只是乳汁和溫暖的象徵,當隨著嬰兒對環境的識別能力的加強,這些基本的本能需要就逐漸和特定的環境、對象結合在一起了;隨著發音器官的發育,嬰兒有一天一張嘴,無意中發出了一個最簡單的「ma」音,一般最先聽到這個聲音的總是擔任哺育任務的母親,於是母親就會主觀地認為這是孩子在叫自己,於是就作出了一些驚喜地反映,例如:主動地餵奶,呵護,等等,終於有一天,使嬰兒逐漸發出了在除了哭作為表達需要的手段之外的另一個手段,即:發出「ma」的聲音,最後這種聲音就以條件反射的方式與溫飽的來源連在了一起,固化了嬰兒對環境的認識。這時,嬰兒在認識與不認識的基礎上就會出現熟悉與不熟悉、適應與不適應的感覺,漸而出現了安全的需要,當象徵著溫飽、熟悉的「mama」不在時,恐懼就會來臨。這個階段時間上,應該是哺乳的前期到哺乳的中後期。
8. 「媽媽」的由來
「媽媽」是最簡單的發音,是嬰兒張嘴吐氣的自然結果,第二個最簡單的發音就是「爸爸」。
當嬰兒的兩隻眼睛的視線逐漸形成了焦點能看清東西,並且視線的接觸范圍也開始逐漸擴大時,就開始了對環境的認識的過程,首先第一個就是感知了溫飽的來源——「媽媽」(從世界范圍內來看,各種語言之間的差異甚遠,但例外的是對「媽媽」發音是極其驚人的一致,這主要是由嬰兒發音的特點和對溫飽基本本能需要的一致性造成的,「媽媽」是最簡單的發音,是嬰兒張嘴吐氣的自然結果,第二個最簡單的發音就是「爸爸」。)此時「媽媽」的含義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媽媽」,而只是乳汁和溫暖的象徵,當隨著嬰兒對環境的識別能力的加強,這些基本的本能需要就逐漸和特定的環境、對象結合在一起了;隨著發音器官的發育,嬰兒有一天一張嘴,無意中發出了一個最簡單的「ma」音,一般最先聽到這個聲音的總是擔任哺育任務的母親,於是母親就會主觀地認為這是孩子在叫自己,於是就作出了一些驚喜地反映,例如:主動地餵奶,呵護,等等,終於有一天,使嬰兒逐漸發出了在除了哭作為表達需要的手段之外的另一個手段,即:發出「ma」的聲音,最後這種聲音就以條件反射的方式與溫飽的來源連在了一起,固化了嬰兒對環境的認識。這時,嬰兒在認識與不認識的基礎上就會出現熟悉與不熟悉、適應與不適應的感覺,漸而出現了安全的需要,當象徵著溫飽、熟悉的「mama」不在時,恐懼就會來臨。這個階段時間上,應該是哺乳的前期到哺乳的中後期。
9. 「媽媽」的稱呼的由來
嗯,其實我也不知道,反正我媽媽從小就是這么教的。中國以前好像沒有這個稱呼,只是一個單字「娘」。後來才叫媽媽。
ma ma,這個音是人的聲帶構造最容易發出的音之一(最簡單的哭泣~啊啊啊啊~~這個。)
而嬰幼兒階段,孩童有意使用語言頻率最高的場合就是有需要(比如飢餓、排泄了),呼叫監護人,而通常來說監護人是母親,所以,這個使用頻率很高的「mama」,就和出現頻率最高的「母親」掛鉤了,再經過若干年語言的演變,兩者融合也是很自然的事
10. 媽媽這個詞的由來
還是多看看歷史書吧
呵呵
我不信有誰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