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大雁塔名字的由來(簡要一些,50字左右)
大雁塔的名字的來源有很多傳說。
1.來源於印度傳說。佛教分大乘和小乘,大乘吃素,小乘吃葷,一天,在一個小乘派寺院中,做飯的僧人因為沒有找到肉給方丈吃,仰天長嘆。正巧天上飛過一群大雁,飯僧就想,如果有隻大雁給方丈吃就好了。突然真的有一隻大雁從空中掉到地上,飯僧很吃驚,就告訴了方丈。方丈驚奇的說:「這不是雁,是菩薩顯聖捨身布施,為了別人犧牲自己。」寺中僧人大受感動,從此不再吃肉。為了紀念這只菩薩化身的大雁,便在雁掉落的地方建造了一座五層的佛塔,名為雁塔。流傳到中國後,也叫雁塔。
2.與釋迦摩尼佛有關。傳說在釋迦摩尼成佛之前,他一度也像其他人一樣修苦行僧。有一天佛在樹下打坐,身體十分飢餓和疲憊,這時天上飛過一群大雁。佛祖依然入定苦修。為了考驗佛的意志,一隻大雁忽然墜落在佛的腳下。可是佛祖絲毫沒有動搖自己的心智。後來人們為了紀念佛祖的意志,就將藏佛經的塔稱為雁塔。
3.相傳在玄奘法師西天拜佛求經的路途中,有一天走在大漠里的時候遇上風沙,迷失方向。糧食和水所剩無幾,眼看就要陷入絕境。但玄奘法師依然淡然盤膝而坐,念經呼法號。這時飛來一隻大雁,法師跟隨這只大雁走出了荒漠,找到了水源。所以玄奘法師對大雁充滿感激之情。回國後修建大慈恩寺的時候,就將塔命名為「雁塔」。
② 大雁塔名字的由來
1、玄奘所著《大唐西域記》中記載的他在印度所聞僧人埋雁造塔的傳說,解釋了最可信的雁塔由來之論說。《大唐西域記》卷九載:在摩伽陀國的因陀羅勢羅婁河山中,有雁塔,相傳雁投身欲開悟小乘教徒,也許這一記事就是雁塔名稱的出處。
2、相傳很久以前,摩揭陀國的一個寺院內的和尚信奉小乘佛教,可吃三凈肉。一天,空中飛來一群雁。有位和尚見到群雁,說:"今天大家都沒有東西吃了,菩薩應該知道我們肚子餓呀!"話音未落,一隻雁墜死在這位和尚面前,他遍告寺內眾僧,都認為這是如來佛在教化他們。於是就在雁落之處,以隆重的儀式葬雁建塔,並取名雁塔。
3、玄奘在印度游學時,瞻仰了這座雁塔。回國後,在慈恩寺譯經期間,為存放從印度帶回的經書佛像,於652年在慈恩寺西院,建造了仿印度雁塔形式的磚塔,這座塔就叫雁塔。名稱延續至今未變。而塔名的來歷是這樣的:大雁塔是玄奘仿照印度的雁塔而建,故沿襲印度塔之原名。塔名前加一"大"字是代表大乘佛教的意思。
(2)大雁塔名字由來擴展閱讀:
大雁塔
1、大雁塔位於唐長安城晉昌坊(今陝西省西安市南)的大慈恩寺內,又名"慈恩寺塔"。唐永徽三年,玄奘為保存由天竺經絲綢之路帶回長安的經卷佛像主持修建了大雁塔,最初五層,後加蓋至九層,再後層數和高度又有數次變更,最後固定為今天所看到的七層塔身,通高64.517米,底層邊長25.5米。
2、大雁塔作為現存最早、規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樓閣式磚塔,是佛塔這種古印度佛寺的建築形式隨佛教傳入中原地區,並融入華夏文化的典型物證,是凝聚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結晶的標志性建築。
3、1961年3月4日,國務院公布大雁塔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6月22日,在卡達多哈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大雁塔作為中國、哈薩克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合申遺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中的一處遺址點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4、價值意義
(1)大雁塔的修建,是佛塔這種古印度佛教的建築形式隨著佛教傳播而傳入中國的結果。大雁塔是唐長安城保留至今的標志之一。
(2)大雁塔最初仿西域窣堵坡形制,磚面土心,不可攀登,每層皆存舍利,由玄奘法師親自主持修建。而後經歷代改建、修繕,逐漸由原西域窣堵坡形制逐漸演變成具有中原建築特點的磚仿木結構,成為可登臨的樓閣式塔。
(3)這一過程生動地體現了佛教建築藝術傳入中國並逐漸的中國化。其所存石碑"大唐三藏聖教序"和"大唐三藏聖教序記"進一步佐證了大雁塔與絲綢之路佛教傳播的歷史。大雁塔內收藏的貝葉經也是彌足珍貴的佛教文物。
③ 大雁塔名字有著怎樣的由來
據《大唐西域記》卷九記載:古印度釋窟東峰有座小乘寺院,不禁食「三凈肉」,但寺僧經常得不到肉食。一日,有一群大雁飛過,領頭的雁突然墜落地上,寺內和尚大驚,以為是菩薩顯靈,所以決定在這里建一座高塔,把墜落的死雁埋在塔下。這就是「大雁塔」的出典。至於此塔名為「慈恩」,則是唐王李治為其母親追薦冥福而取名的;
④ 大雁塔的名字是怎麼來的
找的 。供參考。大雁塔位於陝西省西安市南郊慈恩寺內,是全國著名的古代建築,被視為古都西安的象徵。相傳是玄奘大法師從印度(古天竺)取經回來後,專門從事譯經和藏經之處。因仿印度雁塔樣式的修建故名雁塔。由於後來又在長安薦福寺內修建了一座較小的雁塔,為了區別,人們就把慈恩寺塔叫大雁塔,薦福寺塔叫小雁塔,一直流傳至今。大雁塔平面呈方形,建在一座方約45米,高約5米的台基上。塔七層,底層邊長25米由地面至塔頂高64米。塔身用磚砌成,磨磚對縫堅固異常。塔內有樓梯,可以盤旋而上。每層四面各有一個拱券門洞,可以憑欄遠眺。長安風貌盡收眼底。塔的底層四面皆有石門,門桅上均有精美的線刻佛像,傳為唐代大畫家閻立本的手筆。塔南門兩側的磚龕內,嵌有唐初四大書法家之一的褚遂良所書的大唐三藏聖教序》和《述三藏聖教序記》兩塊石碑。唐末以後,寺院屢道兵火,殿宇焚毀,只有大雁塔巍然獨存。
另一說,大雁塔建於唐高宗永徽三年,因坐落在慈恩寺內,故又名慈恩寺塔。慈恩寺是唐貞觀二十二年(648)太子李治為了追 念他的母親文德皇後而建。
大雁塔初建時五層,表面磚砌,土心,後來塌毀,重建時為十層,唐武則天長安年間(701—704年)改建成為樓閣式的青磚塔,七層,平面呈正方形,由塔基和塔身兩個部分組成。塔基邊長48米,高4.2米,其上是塔身,邊長25米,高59.9米,塔基和塔身通高64.1米。塔身各層壁面都用磚砌扁柱和闌額,柱的上部施有大斗,並在每層四面的正中開辟磚券的大門。塔內的平面也呈方形,各層均有樓板,設置扶梯,可盤旋而上至塔頂。明代在塔外包砌一層厚磚,磨磚對縫,堅固異常。 大雁塔初建時為磚表土心五層方塔,後改造為七層方形樓閣式,唐大歷年間再改為十層,到明代,又以磚面加砌唐塔之外。現塔身通高64米,每層為仿木結構,底層門楣有精美的線刻佛像,西門楣為阿彌陀佛說法圖,圖中刻有富麗堂皇的殿堂。塔底層南門內的磚龕里,嵌有兩通石碑:《大唐三藏聖教序》和《大唐三藏聖教序記》,都是由唐代著名的書法家褚遂良書寫的,字體清秀瀟灑,是唐代的兩通名碑。西面石門楣上有唐刻建築圖案和佛像等線刻畫,畫面布局嚴謹,線條遒勁流暢,傳說出自唐代著名畫家閻立本和尉遲乙僧之手,是研究中國古代建築的重要資料。大雁塔在唐代就是著名的游覽勝地,因而留有大量文人雅士的題記,僅明清時期的題名碑就有二百餘通。至今,大雁塔仍是古城西安的標志性建築,也是聞名中外的勝跡。國務院於1961年頒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⑤ 大雁塔的由來是怎麼回事
大雁塔之名的由來
大雁塔自建成以後,就有「雁塔」之稱。它的得名有多種說法。
一種說法是:古印度迦藍佛曾「穿石山做塔五層,最下一層作雁形,謂之雁塔」。玄奘最初設計建造的塔就採用這種形制。另一說法是:按照印度佛教說,當初佛教有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兩大派,小乘佛教不忌葷腥。有一天一座小乘佛教寺院的和尚買不到肉做飯,正好這天是菩薩布施日,天空一群大雁飛過,一個和尚仰面望著雁群自言自語道:「今日僧房無肉吃,大慈大悲的菩薩一定不會忘記這是什麼日子。」話音未落,領頭的大雁折翅墜地。全寺和尚大驚失色,領悟出這大雁分明是菩薩化現。他們在大雁墜地處建造石塔,從此戒絕葷腥,改信大乘佛教。因此佛塔又稱大雁塔。
再一說法是:當年玄奘取經途中曾困沙漠,後來得到大雁引領,才找到水源,得以生還。建造這座佛塔是為了報答菩薩所化身指點迷津的大雁之恩。
還有一種說法:它和佛祖釋迦牟尼曾化身為鴿救生的佛教故事有關。唐代人習尚雁,通常以雁泛指鳥類,因此得名雁塔。
⑥ 西安大雁塔的來歷
唐永徽三年(652年),玄奘為保存由天竺經絲綢之路帶回長安的經卷佛像主持修建了大雁塔,最初五層,後加蓋至九層,再後層數和高度又有數次變更,最後固定為今天所看到的七層塔身,通高64.517米,底層邊長25.5米。
大雁塔的名稱來源於印度傳說。佛教分為大乘和小乘,大乘吃素,小乘吃葷。一天,在一個小乘派寺院中,做飯的僧人因為沒有找到肉給方丈吃,仰天長嘆。正巧天上飛過一群大雁。飯僧於是就想,如果有大雁給方丈吃就好了。
突然真有一隻大雁從空中掉在地上,飯僧很吃驚,就告訴了方丈,方丈驚異地說:「這不是雁,是菩薩顯聖捨身布施,為了別人犧牲自己。」寺中僧人大受感動,從此小乘派也不再吃肉了。為了紀念這只菩薩化身的大雁,便在雁掉落得地方建造一座五層的塔,名為雁塔。
慈恩寺的塔式仿照印度雁塔,所以也叫雁塔,為了和薦福寺內一座較小的雁塔區別,所以,又稱大雁塔。
(6)大雁塔名字由來擴展閱讀:
大慈恩寺是唐長安城內最著名、最宏麗的佛寺,是唐代皇室敕令修建的,是皇家主持建造的寺院,有著顯赫的地位和宏大的規模。玄奘是大慈恩寺第一任住持方丈,被尊稱為「三藏法師」。
玄奘與唐貞觀三年(629年)從長安出發,游學西域。他單人獨騎沿著「絲綢之路」,克服重重艱難險阻,經過整整三年的艱難跋涉和五萬余里孤征,終於達到佛教聖地天竺,如願以償地就學於著名的那爛陀寺拜戒賢長老為師。
後又用了五年時間在天竺佛國尋道,遍游全印眾國。當返回那爛陀寺時,已位居這座佛教最高學府的主講,僅次於恩師戒賢。
唐貞觀十九年(645年),玄奘攜經卷657部、佛像八尊和大量舍利,載譽回到長安。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大慈恩寺落成,玄奘任該寺首任主持,興建大雁塔,用於收藏從天竺帶回的舍利、佛像和經卷,並專心致力於佛經翻譯事業。
⑦ 誰知道西安大雁塔名字的來歷,請說一下,謝謝呵
大雁塔原名慈恩寺塔,位於慈恩寺內。慈恩寺始建於隋代,初名無漏寺,唐貞觀二十一年(647年)太子李治為追念其母文德皇後而擴建寺院,更名為大慈恩寺。寺院里樓閣、殿宇、禪房相間,共有院落十進,總計有房舍1897間,著名畫家閻立本、尉遲乙僧、吳道子、伊琳等都曾揮筆作畫,使得滿壁生輝。寺院建成後不久,當時的名僧玄奘由弘福寺遷往此處翻譯佛經,歷時十九年,譯經74部,並在此寺創立了佛教慈恩宗,因此寺院名聲遠揚,香客雲集,盛極一時,大雁塔建於永徽三年(652年),就是唐高宗李治為安置玄奘由印度帶回的經籍而專門建造的。不幸的是寺院在唐末遭遇兵火,殿宇全部燒毀,只有此塔保存了下來,今日寺內所存的建築都是明清兩代重建的。
相傳是玄奘大法師從印度(古天竺)取經回來後,專門從事譯經和藏經之處。由於後來又在長安薦福寺內修建了一座較小的雁塔,為了區別,人們就把慈恩寺塔叫大雁塔,薦福寺塔叫小雁塔,一直流傳至今。塔七層,底層邊長25米由地面至塔頂高64米。塔身用磚砌成,磨磚對縫堅固異常。塔內有樓梯,可以盤旋而上。每層四面各有一個拱券門洞,可以憑欄遠眺。長安風貌盡收眼底。塔的底層四面皆有石門,門桅上均有精美的線刻佛像,傳為唐代大畫家閻立本的手筆。塔南門兩側的磚龕內,嵌有唐初四大書法家之一的褚遂良所書的大唐三藏聖教序》和《述三藏聖教序記》兩塊石碑。
另一說,大雁塔建於唐高宗永徽三年,因坐落在慈恩寺內,故又名慈恩寺西院浮屠(塔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