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佛山名稱的來歷
佛山古稱季華鄉。東晉隆安二年(公元三九八年),剡賓國(現克什米爾)的三藏法師達昆耶舍尊者航海東來,在境內塔坡崗上(即今塔坡街),建寺傳授佛教。他回國後,隨著時間推移,寺宇倒塌。至唐貞觀二年(公元628年)鄉人在塔坡出上掘地,得銅佛三等,就在崗上重建寺,供奉三尊銅佛。從此把季華鄉改名為佛山,這是佛山得名的由來,所以佛山有這樣一句傳統諺語:「未有佛山,先有塔坡」。到元末,這寺毀於戰火。
明洪武二十四年,鄉人再重建寺宇,但這時塔坡崗附近,已逐漸有居民建築房舍聚居,不便於建築佛寺,擊擇地於郊重建(舊名石閣,現郊區環市公社朝東生產大隊所屬范圍,即佛山地委黨校現址的一部分),命名為塔坡古寺。到清光緒年間,寺僧勤安入京作法事,為慈德太後祝壽,得御賜佛經一批,勤安又在京募捐擴建佛寺,在寺內增建藏經樓貯藏這批佛經,所以塔坡古寺又稱為經堂古寺。至於原來的塔坡寺,由鄉人在此改建為古廟。供奉東岳大帝神象,改名為塔坡廟。
後來年代久遠,經過多次返修,為紀念這一佛山初地,在重修時,鄉人特別在底前狀卜,嵌上兩塊石塊, 一塊刻著「佛山初地」,另一塊刻著「牧唱遺風」 (古代佛山有八景,其中一景就叫「塔坡牧唱」)。另外,在廟前的水井上安上一塊石牓,刻有「佛山、貞觀二年」等字樣。
這些石刻的歷史文物,在解放後已被佛山市博物館拆去祖廟保存起來了。
常有人問:這里雖叫"佛山",但為什麼既無佛又無山?
這里叫"佛山"(又稱"禪城"),始於唐代貞觀二年(628年)。當時有居民在塔坡崗上掘獲三尊小銅佛像,人們認為這里是佛家之山,於是取名"佛山",並重建佛寺。這里漸漸成為珠江三角洲的佛教中心,故又稱禪城。
相傳東晉隆安二年(398年),剡賓國(今克什米爾)得僧人達毗耶舍,攜來三尊小銅佛像,在塔坡崗搭棚寮講佛經,宣揚佛法。後人稱那"棚寮"為"經堂"。從此,信佛得男女不斷增多。人們捐資為達毗耶舍建造了塔坡寺來棲身和祀佛。達毗耶舍回國之後,寺因日舊失修而倒塌。至貞觀二年所掘獲得三尊小佛像,可能就是寺內原祀的佛像。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塔坡寺被拆毀。以後曾重建。明天啟七年(1627年)塔坡崗被平整,人們便在醫靈鋪萬壽坊重建塔坡寺。清咸豐四年(1854年)天地會首領陳開與粵劇戲行名伶李文茂在佛山起義反清失敗,塔坡寺和大基尾粵劇戲行的"瓊花會館"被清兵燒毀,盪然無存。清光緒三年(1877年)省華林寺方丈勤安募捐重建。勤安親作法事,為慈禧太後60壽辰祝福,獲太後恩賞龍藏金經和賜名"萬壽塔坡古寺",後擴建寺地,改名"經堂"。在勤安圓寂後,由於繼任主持和寺僧不守法規,觸犯眾怒,群眾要捕捉僧人,僧人逃走,眾人毀壞"經堂",三尊小銅佛像也無蹤可尋了。民國年代,經堂內雖有一個老僧人看守,但也因日舊失修二荒蕪。建國後,"經堂"被劃入佛山地區黨校(今尚存)。
B. 佛山名稱的由來
佛山「肇跡於晉,得名於唐」,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5000年前,佛山人就在這里以漁耕和制陶開創原始文明。唐貞觀二年(公元628年),因在城內塔坡崗上挖掘出三尊佛像,遂立石榜稱「佛山」而得名。
C. 佛山地名的由來
佛山地名由來
佛山古稱季華鄉。東晉隆安二年(公元三九八年),剡賓國(現克什米爾)的三藏法師達昆耶舍尊者航海東來,在境內塔坡崗上(即今塔坡街),建寺傳授佛教。他回國後,隨著時間推移,寺宇倒塌。至唐貞觀二年(公元628年)鄉人在塔坡出上掘地,得銅佛三等,就在崗上重建寺,供奉三尊銅佛。從此把季華鄉改名為佛山,這是佛山得名的由來,所以佛山有這樣一句傳統諺語:「未有佛山,先有塔坡」。到元末,這寺毀於戰火。
明洪武二十四年,鄉人再重建寺宇,但這時塔坡崗附近,已逐漸有居民建築房舍聚居,不便於建築佛寺,擊擇地於郊重建(舊名石閣,現郊區環市公社朝東生產大隊所屬范圍,即佛山地委黨校現址的一部分),命名為塔坡古寺。到清光緒年間,寺僧勤安入京作法事,為慈德太後祝壽,得御賜佛經一批,勤安又在京募捐擴建佛寺,在寺內增建藏經樓貯藏這批佛經,所以塔坡古寺又稱為經堂古寺。至於原來的塔坡寺,由鄉人在此改建為古廟。供奉東岳大帝神象,改名為塔坡廟。
後來年代久遠,經過多次返修,為紀念這一佛山初地,在重修時,鄉人特別在底前狀卜,嵌上兩塊石塊, 一塊刻著「佛山初地」,另一塊刻著「牧唱遺風」 (古代佛山有八景,其中一景就叫「塔坡牧唱」)。另外,在廟前的水井上安上一塊石牓,刻有「佛山、貞觀二年」等字樣。
這些石刻的歷史文物,在解放後已被佛山市博物館拆去祖廟保存起來了。
D. 佛山地名的來歷
佛山原名季華鄉,"肇跡於晉,得名於唐",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據考證,佛山的歷史起源於現禪城區瀾石街道區域,距今約4500-5500年前,百越先民沿西江、北江來此繁衍生息,以漁耕和制陶開創原始文明。唐貞觀二年(公元628年),因在城內塔坡崗上挖掘出三尊佛像,認為此地是佛家之地,遂立石榜改季華鄉為"佛山"。
E. 佛山的由來
佛山得名的由來
佛山古稱季華鄉。東晉隆安二年(公元三九八年),剡賓國(現克什米爾)的三藏法師達昆耶舍尊者航海東來,在境內塔坡崗上(即今塔坡街),建寺傳授佛教。他回國後,隨著時間推移,寺宇倒塌。至唐貞觀二年(公元628年)鄉人在塔坡出上掘地,得銅佛三等,就在崗上重建寺,供奉三尊銅佛。從此把季華鄉改名為佛山,這是佛山得名的由來,所以佛山有這樣一句傳統諺語:「未有佛山,先有塔坡」。到元末,這寺毀於戰火。
明洪武二十四年,鄉人再重建寺宇,但這時塔坡崗附近,已逐漸有居民建築房舍聚居,不便於建築佛寺,擊擇地於郊重建(舊名石閣,現郊區環市公社朝東生產大隊所屬范圍,即佛山地委黨校現址的一部分),命名為塔坡古寺。到清光緒年間,寺僧勤安入京作法事,為慈德太後祝壽,得御賜佛經一批,勤安又在京募捐擴建佛寺,在寺內增建藏經樓貯藏這批佛經,所以塔坡古寺又稱為經堂古寺。至於原來的塔坡寺,由鄉人在此改建為古廟。供奉東岳大帝神象,改名為塔坡廟。
後來年代久遠,經過多次返修,為紀念這一佛山初地,在重修時,鄉人特別在底前狀卜,嵌上兩塊石塊, 一塊刻著「佛山初地」,另一塊刻著「牧唱遺風」 (古代佛山有八景,其中一景就叫「塔坡牧唱」)。另外,在廟前的水井上安上一塊石牓,刻有「佛山、貞觀二年」等字樣。
這些石刻的歷史文物,在解放後已被佛山市博物館拆去祖廟保存起來了。
F. 佛山的歷史沿革
佛山古稱忠義鄉、季華鄉,「肇跡於晉,得名於唐」,據考證,佛山的歷史起源於現禪城區瀾石街道區域,距今約4500-5500年。
春秋戰國時期,佛山屬於百越地。
秦、漢時期,現禪城、順德、南海、三水屬南海郡番禺縣;高明屬高要縣。
晉代,禪城稱「季華鄉」。
590年(隋開皇十年),從番禺縣分置南海縣,因舊置南海郡得名。
628年(唐貞觀二年),季華鄉稱「佛山」,意為「佛家之山」,簡稱「禪」。
五代十國時佛山、順德屬咸寧縣,宋初重新並入南海縣。
1452年(明景泰三年),敕封佛山為「忠義鄉」,屬南海縣。同年,置順德縣,意為「順天威德」。1475年(明成化十一年)置高明縣,因原有高明巡檢司而得名。
1819年(清嘉慶二十四年)置三水縣,意為「三水合流」。
1912年(民國初期)設立南海縣府於佛山鎮。
1924年(民國十三年)設立佛山市政廳,三年後因貪污腐敗而撤銷。
1934年(民國廿三年)改名佛山特別區,屬下六個鄉公所。
1938年(民國廿七年)佛山淪陷後偽日時期。
1945年(民國卅四年)抗日勝利,撤銷佛山特別區,改六鄉為三鎮。
1946年(民國卅五年)設南海縣府,撤三鎮為佛山鎮,直至1949年10月佛山解放。
1949年10月19日,高明縣全境解放,高明縣人民政府由合水移至明城。10月29日,佛山軍管會成立,並接管南海縣;順德縣、三水縣、高明縣也分別由中國人民解放軍實施軍事管制。10月31日,佛山市人民政府成立。 地名由來 「佛山」來源
佛山古稱季華鄉。東晉隆安二年(公元398年),剡賓國(現克什米爾)的三藏法師達毗耶舍帶了二尊銅像來到季華鄉,在塔坡崗上(即今塔坡街)建佛寺,傳佛教。他回國後,隨著時間推移,寺宇倒塌 。
到唐朝時,這里又變成了一片崗地。唐貞觀二年(公元628年)某日,塔坡崗上異彩四射,鄉人奔走相告。於是人們便齊聚起來,在塔坡崗上發掘,竟掘出三尊銅佛,搬開佛像,便有一股清泉湧出。根據碑文記載,得知東晉曾有剡賓國僧人達毗耶舍,在此講經及建過經堂。鄉人於是建井取水,並在崗上重建塔坡廟寺,供奉三尊銅佛。人們認為這里是佛家之山,於是將季華鄉改名為「佛山」 。
這就是佛山得名的由來。後來,世人傳誦著這樣一句諺語:「未有佛山,先有塔坡」 。
「忠義鄉」來源
明代正統年間,廣東洪水為患,農田失收,朝廷賦稅不減,終於釀成1449年爆發的黃蕭養起義。景泰元年(1450)二月,明將董興率軍隊至,黃蕭養兵敗被擒,起義失敗,佛山城圍立解。景泰二年(1451),皇帝論功賞賜,封冼灝通等二十二人為「忠義官」,建「忠義流芳祠」,佛山賜名「忠義鄉」,祖廟敕封為「靈應祠」,永享春秋崇祀 。
G. 佛山為什麼叫佛山與佛有關嗎
佛山的得名確實是跟佛有關的,佛山得名來由:
佛山古稱季華鄉。東晉隆安二年(公元398年),剡賓國(現克什米爾)的三藏法師達毗耶舍帶了二尊銅像來到季華鄉,在塔坡崗上(即今塔坡街)建佛寺,傳佛教。他回國後,隨著時間推移,寺宇倒塌 。
唐貞觀二年(公元628年)某日,塔坡崗上異彩四射,鄉人奔走相告。於是人們便齊聚起來,在塔坡崗上發掘,竟掘出三尊銅佛,搬開佛像,便有一股清泉湧出。
根據碑文記載,得知東晉曾有剡賓國僧人達毗耶舍,在此講經及建過經堂。鄉人於是建井取水,並在崗上重建塔坡廟寺,供奉三尊銅佛。人們認為這里是佛家之山,於是將季華鄉改名為「佛山」。
(7)佛山的名字由來擴展閱讀:
佛山佛教初地溯源
塔坡廟是傳說中的佛山初地,塔坡廟是東晉一名僧人在塔坡崗講經的「經堂」舊址,相傳塔坡崗在唐貞觀二年曾出土經堂的銅佛三尊,遂得名「佛山」,故此地與佛山得名有關。
唐朝以後建有經堂寺,至明初洪武間大毀寺觀時被拆,明朝天啟七年擬重建時,塔坡崗已被開辟為普君墟,於是遷址到萬壽坊重建塔坡禪寺,即如今的經堂古寺。而該舊址則建為東岳廟,又稱塔坡廟,於清嘉慶元年重修。
在井台旁的屋牆上,原鑲嵌有「佛山初地」石匾等遺物。塔坡廟雖小,卻是佛山得名的重要物證。
H. 佛山名字由來佛山為什麼叫佛山
佛山名字由來:
根據碑文記載,東晉曾有剡賓國僧人達毗耶舍,在此講經及建過經堂。鄉人於是建井取水,並在崗上重建塔坡廟寺,供奉三尊銅佛。人們認為這里是佛家之山,於是名為佛山。
佛山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 ,其市區歷史上是中國天下四聚、四大名鎮之一,有陶藝之鄉、武術之鄉、粵劇之鄉之稱, 是中國龍舟龍獅文化名城, 粵劇的發源地,嶺南文化分支粵文化的發源地和興盛地、以及傳承地之一。
(8)佛山的名字由來擴展閱讀:
佛山文化語言:
1、禪城區境內通用粵方言。
2、南海區境內除和順鎮(已並入里水鎮)、松崗鎮(已並入獅山鎮)個別村的極少數人操客家方言外,主要使用粵方言 。
3、三水區境內絕大部分地區講廣州方言,大塘鎮六和片多數村落講客家方言,南山鎮也是客家人聚居點 ,約佔全區總人口的3%。這些客家大部分是清代從嘉應州等地遷來六和鎮 。
4、高明區境內主要使用粵方言,少數使用客家方言。
5、順德區境內通用粵方言。
I. 廣東的佛山名字的由來跟佛教有關系嗎
佛山古稱季華鄉。東晉隆安二年(公元三九八年),剡賓國(現克什米爾)的三藏法師達昆耶舍尊者航海東來,在境內塔坡崗上(即今塔坡街),建寺傳授佛教。他回國後,隨著時間推移,寺宇倒塌。至唐貞觀二年(公元628年)鄉人在塔坡出上掘地,得銅佛三等,就在崗上重建寺,供奉三尊銅佛。從此把季華鄉改名為佛山,這是佛山得名的由來,所以佛山有這樣一句傳統諺語:「未有佛山,先有塔坡」。到元末,這寺毀於戰火。
明洪武二十四年,鄉人再重建寺宇,但這時塔坡崗附近,已逐漸有居民建築房舍聚居,不便於建築佛寺,擊擇地於郊重建(舊名石閣,現郊區環市公社朝東生產大隊所屬范圍,即佛山地委黨校現址的一部分),命名為塔坡古寺。到清光緒年間,寺僧勤安入京作法事,為慈德太後祝壽,得御賜佛經一批,勤安又在京募捐擴建佛寺,在寺內增建藏經樓貯藏這批佛經,所以塔坡古寺又稱為經堂古寺。至於原來的塔坡寺,由鄉人在此改建為古廟。供奉東岳大帝神象,改名為塔坡廟。
後來年代久遠,經過多次返修,為紀念這一佛山初地,在重修時,鄉人特別在底前狀卜,嵌上兩塊石塊, 一塊刻著「佛山初地」,另一塊刻著「牧唱遺風」 (古代佛山有八景,其中一景就叫「塔坡牧唱」)。另外,在廟前的水井上安上一塊石牓,刻有「佛山、貞觀二年」等字樣。
這些石刻的歷史文物,在解放後已被佛山市博物館拆去祖廟保存起來了。
還有一種說法就是,黃飛鴻的佛山無影腳。
你看黃飛鴻的電影,就是說黃飛鴻是在佛山的。
因此的來這個名字。
J. 佛山沒有山為什麼叫佛山啊
佛山古稱季華鄉。東晉隆安二年(公元398年),剡賓國(現克什米爾)的三藏法師達毗耶舍帶了二尊銅像來到季華鄉,在塔坡崗上(即今塔坡街)建佛寺,傳佛教。他回國後,隨著時間推移,寺宇倒塌。
到唐朝時,這里又變成了一片崗地。唐貞觀二年(公元628年)某日,塔坡崗上異彩四射,鄉人奔走相告。於是人們便齊聚起來,在塔坡崗上發掘,竟掘出三尊銅佛,搬開佛像,便有一股清泉湧出。鄉人於是建井取水,並在崗上重建塔坡廟寺,供奉三尊銅佛。人們認為這里是佛家之山,於是將季華鄉改名為「佛山」。
這就是佛山得名的由來。後來,世人傳誦著這樣一句諺語:「未有佛山,先有塔坡」。
塔坡廟和古井
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詔毀寺觀,塔坡寺未能倖免。明天啟七年(公元1627年)鄉人商議重建寺宇。但這時塔坡崗附近,已逐漸有居民建房聚居,已經沒有大塊空地修建佛寺。於是,寺廟被遷往萬壽坊(現佛山地委黨校校址的一部分)重建,名為「塔坡禪寺」。而該舊址則建為「塔坡廟」,供奉東岳大帝神像。
清光緒年間,寺僧勤安入京作法事,得御賜佛經一批,勤安於是在京募捐,擴建佛寺。寺內增建了藏經樓,用以貯藏御賜佛經。因此,「塔坡禪寺」又稱為「經堂古寺」。
年代日久,塔坡廟漸漸破敗,人們也漸漸忘記了這片佛山初地。為了保存先民記憶,鄉人重修塔坡廟,並在廟前嵌上兩塊石塊,一塊刻著「佛山初地」,另一塊刻著「牧唱遺風」。
而廟前的水井,泉水清洌,永不枯竭。鄉人在水井邊上,安下一塊石碑,刻上「佛山、貞觀二年」等字樣,以此紀念佛山的誕生。
這些石刻的歷史文物,解放後被佛山市博物館移去祖廟,妥善保存下來。
塔坡牧唱
「塔坡崗上,塔坡牧唱」。古代佛山有八景,其中一景就叫「塔坡牧唱」。
相傳,明洪武二十四年,塔坡寺被毀,僧眾逃散。後來,山岡荒蕪,草木叢生,成為附近鄉村牧童放牛的場所。每當有餘閑的時候,牧童們就吹起了笛子,唱起當地的民謠山歌。牧笛悠揚,歌聲清越,遠近相聞,吸引了不少過路的人們。久而久之,附近村民都知道了這件事,並給它取了一個動聽的名字,就是「塔坡牧唱」。後來,「塔坡牧唱」被列為佛山古八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