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深圳的歷史來由
從史料來看 早在1600年前,深圳地區就曾有過移民浪潮,內地人曾為開發新安立下了汗馬功勞。在東官郡所轄六縣中,第一個就是寶安縣,縣治與郡治同在一處,系江海交通要沖,海防軍事重鎮。新安故城開創了深圳城市發展的源頭,成為深圳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的中心。歷史的變遷經常表現在「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新安故城的發展變化也是如此。梁天監六年(507年),東官郡改為東莞郡,陳將郡治移至增城。唐肅宗至德二年(757年),將寶安縣名改為東莞,縣治從南頭移到今天的東莞市。到了五代,宋、元以後,深圳在行政方面的隸屬關系都發生過一些變化。今天我們所看到的南頭城,即明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廣州左衛千戶崔皓在原舊城址上修建的「東莞守御千戶所城」。明萬曆元年(1573年)從東莞縣又分設新安縣,以該所城為縣城。/據近幾年的考古發現,深圳迄今已有6000年的歷史。據有關地下考古挖掘和地面古代遺址的資料表明,深圳的歷史源遠流長。在大黃沙、大梅沙沙丘遺址發現的陶器、石器顯示,早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生息在這片美麗富饒的土地上。 創造了深圳光輝燦爛的歷史文化。目前已查明,深圳有文化遺址103處,古墓葬234處,古建築和歷史紀念建築68處,近現代史跡和革命紀念建築97處,舊海關稅 站和界碑等有12處。經過篩選,市政府已分3批公布了36處文物保護單位。其中的大鵬城和「中英街」界碑於1989年被省政府確認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深圳地處南中國海之濱,椰風海韻,細浪白沙,景色怡人,歷來被視為「華夏南大門、連陲風景線」。自東晉以來,深圳在政治、文化、經濟、交通及海防軍事等方面就有重要的地位。考古材料證明,早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勞動、生息、繁衍在深圳這塊美麗富饒的土地上。
自秦之後,深圳百越族居民已統屬封建中央集權統制,漢在深圳已有鹽官之設,在南頭、西鄉、沙井、大鵬以及香港李鄭屋村等地,均發現漢代墓葬。從葬禮及出土文物看,當時已融合了先進的中原文化。
東晉南朝250多年間,是深圳鼎盛時期,置東官郡,領寶安、興寧等六縣,管轄范圍包括珠江三角洲及惠陽一帶,當時的寶安縣轄地大概為今天的東莞市、深圳市和香港地區。
唐代深圳水域成了海路交通要沖。在南頭設屯鎮,駐有嶺南節度兵;宋代設「巡海水師營」,宋代以來,深圳成了中國南方海路交通貿易的樞紐,經濟上有著重大的發展。
明代是深圳歷史上的中興時期,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築南頭東莞守御千戶所城和大鵬守御千戶所城。稍後立南頭寨,形成寵大的軍事機構,為「虎門之外衛,、省會之屏藩」,抵禦倭冠、海盜以及其他外來侵略者。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南頭軍民在巡海道汪宏的率領下,在南頭海域殲滅了葡萄牙艦隊。
到了清朝嘉慶年間,新安縣居民已達到225979人。人口大增,農業生產和漁、鹽業得到很大的發展。
民國二年(1913年),新安縣復名寶安縣,治所仍設在南頭城。在舊民主主義革命才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深圳人民為民族解放寫下了可歌可泣的篇章。特別是抗日東江游擊縱隊,活躍在惠東,寶一帶,狠狠地打擊了日本侵略者,並將困於香港的文化人士護送到解放區,為中國的文化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
深圳歷史悠久,文化發達,因此文物古跡豐富,風景名勝屯為數不少,如晉、隋時期的「晉績隋園」廟,唐代的海光寺,靈渡寺南唐的懷度寺,宋代的赤灣天後廟,明清兩面代的「新安八景」,以及伶仃山、龍岐澳、七娘山等。
到20世紀80年代,深圳被辟為中國第一經濟特區後,旅遊業發展異常迅猛,新建的旅遊景點及設施獨具魅力,並以其新奇、特、異的風格蜚聲海內外。
B. 陝西西鄉和深圳西鄉有淵源嗎
陝西的西鄉是縣級行政單位。最早源於三國的時候是張飛封侯地,叫西鄉侯而得名。而深圳的西鄉是一個街道級的。這是相對於原來深圳鎮的地方,在西部的一個鄉而得名,它們之間沒有任何淵源。
C. 西鄉縣的上高川為什麼叫紅廟子
過去應該有廟
D. 深圳西鄉碧海灣名字的由來(為啥這里叫碧海灣)
有個佔地2000畝的碧海灣高爾夫球場
E. 漢中西鄉縣的來歷
張飛,劉備義弟,五虎大將中第二位。字翼德,涿郡(今河北省涿縣)人。少時即與關羽共事劉備。曾在虎牢關與關羽、劉備一起迎戰呂布。長坂坡橋頭上一聲吼,嚇退曹操百萬軍。葭萌關夜戰馬超,巴西大戰張郃,一支丈八蛇矛勇冠三軍。劉備入川以後拜為本騎將軍。公元二二一年為替二哥關羽報仇,同劉備起兵攻伐東吳。臨行前,因鞭撻士卒被部將范疆、張達刺殺,死時只有五十五歲。後人有詩嘆道:
安喜曾聞鞭督郵,黃巾掃盡佐炎劉。
虎牢關上聲先震,長坂橋邊水逆流。
義釋嚴顏安蜀境,智欺張飛定中州。
伐吳未克身先死,秋草長遺閬地愁。
由於張飛在西鄉、鎮巴一帶立有赫赫戰功,章武元年(公元二二一年),劉備提張飛為車騎將軍,後來借地寄封張飛為「西鄉侯」(張飛原籍河北涿郡的西鄉,當時在曹魏政權控制之下)。晉太康元年(二八一年),司馬炎統一全國,才正式命名張飛之封地為西鄉縣,屬漢中郡。
其實西鄉最早的縣名叫南鄉縣。三國時(公元221年)從當時的城固縣分出,因為在城固的南邊,所以叫南鄉縣,轄地包括現在的西鄉和鎮巴。
公元221年(蜀漢昭烈帝章武元年),張飛被劉備封為西鄉侯。因為他的家鄉涿郡西鄉(今北京房山一帶)在曹魏統治下,由於揚名鄉里是封建社會封爵的慣例,所以劉備借地封侯,以原籍之名,寄食采地於南鄉。
晉太康二年(公元281),晉武帝因張飛曾封西鄉侯於此,故改南鄉縣為西鄉縣。
縣內有張飛題名的「飛鳳山」。飛鳳山在漢中市111公里的西鄉縣城西的午子山側。峰巒凌空聳拔,有鳳飛欲翔之勢;山巔有稀世針葉樹-白皮鬆,又如飛鳳之羽毛。臨河的石崖上刻有「飛鳳山」三字,自上而下,每字直徑約一米,字體為三國時代流行的「八分書」。相傳是張飛於建安二十四年(公元二一九年)由巴中揮師北上,迎擊曹真於巴蜀邊境大獲勝利,曹軍敗退,張飛直追出午子山口。至此,心曠神怡,觸景生情,遂用丈八一長矛在山崖上書寫的。「飛鳳山」由此得名。
「飛鳳山」三個字是否張飛手跡,眾說紛紜。因為一般人對張飛印象是個大老粗。據有的同志考證,在《佩文齋書畫譜》中明代楊升庵所記:「涪陵有張飛《刁斗銘》其文字甚工,飛所書也。」刁斗是古代軍營中的一種炊具,白天用來煮飯(能容一斗米),晚上吊空,遇著情況,敲擊之,便可報警。《刁斗銘》的字體系金文(鍾鼎文),是商周至戰國時常用的一種文字。張飛能工於此書,肯定對古代文字是有造詣的。另外,據明人陳繼儒所記:「飛不獨有『八分書,《刁斗銘》』在流江縣(今四川渠縣)也有張飛手書『紀功題名』雲:『漢將軍率精卒萬人,大破賊首張郃於八氵蒙,勒馬立銘』」。他能騎在馬上舉筆在崖壁上直書胸臆,可見其書法的功夫是非凡的。另據清人陸章《望江樓筆記》所載:在常德附近的山上有張飛所書「戎馬歌」,書法剛勁,揮灑自如。可見「飛鳳山」三字是張飛手跡無疑。
史謂張飛「萬人之敵,為世虎臣」。他不僅在攻取西川時,收服了遠謀深算的老將嚴顏,雒城會師時,竟跑在諸葛亮的前頭。而且連有名的魏將張郃也是他手下敗將,可見張飛不但是一位書法家,而且是智勇雙全,粗中有細,具有儒將之風的帥才。
F. 西鄉改名為市什麼名字好
就叫西鄉市
G. 漢中歷史和這個名字的由來
漢中的名字由來:漢中市因漢水而得名。
漢中的歷史:
唐代設梁州總管府,後改為都督府,下設梁、興、洋、集4州,貞觀元年,廢府設道,漢中屬山南道。開元二十一年,山南道分為東、西兩道,漢中屬山南西道,道治設於漢中。
天寶元年設漢中郡、洋川郡、順政郡;後又改為梁州、洋州、興州,興元元年,唐德宗避朱砒之亂,車駕幸梁州。
改梁州為興元府,道、府同治於南鄭,開中國歷史上用帝王年號命府名之先河,興元府地位同於京都長安、東都洛陽、北都太原。
五代十國時期,前蜀、後唐、後蜀先後據有漢中,仍設興元府及洋、興2州。北宋至道三年境內置興元府及洋、興2州,屬峽西路。熙寧五年設利州路及所屬興元府,治所均設於漢中。利州路轄秦嶺以南、長江以北地區。
(7)西鄉名字由來擴展閱讀:
漢中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素有生物寶庫之美稱,具備建設現代化明星城市的客觀條件。地上地下資源十分豐富,有著廣闊的開發前景。
並且生物資源繁多。我市為南北動植物交匯地帶。農作物主要有水稻、小麥、玉米、油菜,水稻產量佔全省的70%。
森林覆蓋率52%,植被覆蓋率56%,活立木蓄積量8781立方米,可利用草場500萬畝。野生植物達3000多種。
其中葯用植物1300多種,有天然葯庫之稱,天麻、西洋參、棗皮久負盛名,杜仲為全國第二大基地。
棲息在秦巴山區的野生動物280多種,列入國家和省上保護的珍稀動物42種,大熊貓、朱䴉、金絲猴等稀世之寶馳名中外。
H. 深圳名字的由來
深圳經濟特區成立於1980年,是我國除海南省以外最大的經濟特區。深圳是"移民城市",它的人口多數是來自外地,它也是個狹長的城市,東西長81.4公里,南北最窄處卻只有10.8公里。
深圳地處南中國海之濱,椰風海韻,細浪白沙,景色怡人,歷來被視為"華夏南大門、連陲風景線"。自東晉以來,深圳在政治、文化、經濟、交通及海防軍事等方面就有重要的地位。考古材料證明,早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勞動、生息、繁衍在深圳這塊美麗富饒的土地上。
自秦之後,深圳百越族居民已統屬封建中央集權統制,漢在深圳已有鹽官之設,在南頭、西鄉、沙井、大鵬以及香港李鄭屋村等地,均發現漢代墓葬。從葬禮及出土文物看,當時已融合了先進的中原文化。
東晉南朝250多年間,是深圳鼎盛時期,置東官郡,領寶安、興寧等六縣,管轄范圍包括珠江三角洲及惠陽一帶,當時的寶安縣轄地大概為今天的東莞市、深圳市和香港地區。
唐代深圳水域成了海路交通要沖。在南頭設屯鎮,駐有嶺南節度兵;宋代設"巡海水師營",宋代以來,深圳成了中國南方海路交通貿易的樞紐,經濟上有著重大的發展。
明代是深圳歷史上的中興時期,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築南頭東莞守御千戶所城和大鵬守御千戶所城。稍後立南頭寨,形成寵大的軍事機構,為"虎門之外衛,、省會之屏藩",抵禦倭冠、海盜以及其他外來侵略者。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南頭軍民在巡海道汪宏的率領下,在南頭海域殲滅了葡萄牙艦隊。
到了清朝嘉慶年間,新安縣居民已達到225979人。人口大增,農業生產和漁、鹽業得到很大的發展。
民國二年(1913年),新安縣復名寶安縣,治所仍設在南頭城。在舊民主主義革命才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深圳人民為民族解放寫下了可歌可泣的篇章。特別是抗日東江游擊縱隊,活躍在惠東,寶一帶,狠狠地打擊了日本侵略者,並將困於香港的文化人士護送到解放區,為中國的文化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
深圳歷史悠久,文化發達,因此文物古跡豐富,風景名勝屯為數不少,如晉、隋時期的"晉績隋園"廟,唐代的海光寺,靈渡寺南唐的懷度寺,宋代的赤灣天後廟,明清兩面代的"新安八景",以及伶仃山、龍岐澳、七娘山等。
深圳這座新興的城市整潔美麗,四季草木蔥籠,當地政府因地制宜地開發了不少旅遊景點,將自然風光與人工建築巧妙結合。值得一提的是,深圳的人造景觀開發得相當成功,對於這座天然美景相對匱乏的城市來講,眾多優秀的主題樂園使它仍然成為一個旅遊熱點。
深圳這個昔日的邊陲小鎮,如今已經成為屹立在中國南海之濱的一顆明珠。
I. 寶安的由來
「寶安寶安,得寶而安」
寶安境內有寶山,「得寶而安」。明朝有書記載:「得其寶者安,凡以康民也。」「寶安」在歷史上就這樣擁有了自己的名字,含有吉祥用意。
這座「寶山」位於現在的東莞市樟木頭鎮境內。宋朝有書記載:寶安「山有寶,置場煮銀,名石瓮場。」所以,此「寶」實為銀礦。
「寶安」作為縣名,從公元331年的東晉年間算來,已有1670多年的歷史。公元331年,東晉設郡,下轄寶安等6縣,寶安縣范圍包括今日深圳市、香港特別行政區、東莞市部分地區、番禺縣南部、中山市等地區。這是在深圳地區設立郡、縣級行政機構的開始,也是深圳城市歷史的開端。
深圳地區自從唐朝中期起,歸入東莞縣管轄,畢竟距離較遠,治理鞭長莫及,深圳、香港地區頻受倭寇、海盜侵擾,尤其在明朝中期以後,兵災不斷,因此經南頭鄉紳的提議,在廣東海道副使劉穩的支持與籌劃下,明朝萬曆元年(1573年),在寶安故地建「新安縣」,取「革故鼎新,去危為安」的意思。從「得寶為安」到「去危為安」,可見人民的生存環境與理想。
1914年,因全國行政區域整編,廣東省新安縣因與河南省新安縣同名,改回「寶安」縣名。1993年1月1日,寶安撤縣,設立寶安、龍崗兩區,由深圳市直轄。
現在寶安區的新安街道辦事處,沿襲了歷史上「新安」之名。有新安大道、新安一路至四路,都直接以新安取名。還有一些道路以「安」字取名,像裕安一路二路、建安路、安樂路等。
西鄉:南頭之西
明朝東莞所城(今南頭城)建成之後,西鄉就逐漸形成。原住民多姓陳,據張一兵博士介紹,他們是南山陳氏分支,分居到此,因村子位於南頭城西面,就以南頭城為坐標,命名西鄉。
現在,西鄉陳氏後人已不多。據嘉慶《新安縣志》記載,明末進士張家玉帶領反清復明的隊伍,從廣州、東莞撤退到西鄉,與鄉紳陳文豹會合。寡不敵眾,被清軍鎮壓,陳文豹死在戰役中,家族被滿門抄斬,陳姓族人陸續他遷……
西鄉一條巡撫街,因巡撫廟得名,它聯系著深圳古代史上最大的一次移民潮。容達賢先生介紹,清初,朝廷將東南沿海居民內遷50里,新安縣並入東莞縣,原廣東巡撫王來任冒死上書,力陳遷界之害,康熙八年,朝廷下令復界,恢復新安縣,並以優惠的招墾政策,吸引大批客家人遷入,推動了深圳東部地區經濟、文化迅速恢復和發展。復界後,新安縣百姓在西鄉修建了「巡撫廟」,即今天的「王大中丞祠」,又命名巡撫街,以紀念為民請命的王來任。
西鄉是農副產品的集散地,布匹、棉紗、火水(煤油)的中轉站,有一條興隆街,1950年改名為真理正街,後街則被改名為真理後街,均沿用至今。常盛街則從舊的興隆街至河西街,取的是「經常繁榮昌盛」之意。
因西鄉河從境內流過,河東路、河西路就因地理位置得名,原名分別為坑邊、坑砂。
沙井:井中沙多
沙井曾稱龍津。曾觀來先生介紹,村民挖井取水,井中沙多,而得名「沙井」。
張一兵博士認為,沙井興起與陳氏家族有關。北宋末年,為避亂,陳氏經福建侯官遷入廣東南雄珠璣巷,南宋中期,陳朝舉遷入歸德鹽場(現在的沙井、松崗等一帶)涌口裡。陳朝舉可能是個級別不太高的鹽官,當時古深圳地區的鹽業已經非常發達,歸德鹽場的附近,有一個叫雲林的地方,已經比較繁榮,陳氏就在雲林的附近定居生活,這里入海河道多沙,掘井時沙很多,就取地名為沙井。
後來,歸德鹽場的陳氏又發展出了荷坳、竹村、燕川、南山等陳氏分支,成為深圳陳氏的始祖。
舊時的歸德鹽場經多年的演變,成為今天的沙井鎮沙四村,深圳地區最早的古塔「龍津石塔」,就位於這里。蔡惠堯先生介紹,南宋1221年,鹽場大使在沙井村河上建石橋,建成之日波濤洶涌,似有蛟龍要出,就建石塔「以鎮之」。
在沙井新橋橋頭居民點,還有座1785年建的古橋「永興橋」,這是深圳地區現存的、有明確年代可考的最早的橋。據這里老人說,新橋村是由人名而立的村名。
福永:幸福永遠
福永之名由來已久,曾觀來先生介紹,據傳這里地接海灘,只有一條街,後由於海泥淤積,沿海灘塗伸展為陸地。靠近海邊處加建了上、下街,商業活動逐漸移來,舊街則成了居民區。肥沃的土地、豐富的物產,吸引了東莞、番禺、中山、順德等地移民集居,日漸成墟,取名「福永」,表達「永遠幸福」的吉祥寓意。
張一兵博士認為,明天順年間《東莞縣志》記載,公元1575年,明政府在福永村南面,設立「福永巡檢司」———主管社會治安的基層政府機構,這是關於「福永」的最早文字記載。
固戍:宋代軍事要沖
固戍位於西鄉鎮。宋朝時固戍就是一個純軍事要沖,從最初的屯門寨,到固戍角寨,再到宋元之際的南頭固戍寨,軍營的名字就這樣流傳下來。
歷史上,固戍角寨的附近,有個規模不大的居民小村,張博士認為,村名中可能就含有「固」字。現在的固戍保存有一座明朝晚期所建的祠堂,是深圳保存下來的最古老的祠堂之一。
松崗:明月夜,黃松崗
很長時間以來,依山傍水的松崗被稱為黃松崗。曾觀來先生告訴記者,早在宋咸淳六年,即1270年,這里就開始建立墟市,因墟場建在一個黃姓村落旁,村附近有一個長滿松林的山崗,所以墟場就被叫成「黃松崗」。1950年改稱松崗。
南宋末年,文天祥之弟在惠州做知府,南宋軍徹底失敗後,他帶領文氏族人和16名家丁,逃到了黃松崗的鶴仔園(現在的根竹園,在公明鎮境內),其後人後來又遷到福永嶺下村。鎮內世居者以文氏為多。
燕川村是歸德鹽場陳氏後代的一個分支所建,村前是沖積平原,村後青山環抱,宋時,燕川的莞香就非常有名。關於村名的來歷,一種說法認為,得於村前的山川河流。另一種說法,則如張博士所說,「燕川」村名很可能是因陳氏某個祖先的別號而得來的。
沙浦、沙浦圍村,因為河涌較多,且多沙,所以地名帶「沙」。它們都是以蔡姓人家為主,一種傳說是,今天羅湖區蔡屋圍的祖先就是從沙浦圍村過去的。張博士還解釋,「浦」指水中沙洲,也是「埔」字的別寫,有碼頭之意,而這兩個村落位於茅洲河邊,歷史上曾建有茅洲渡,所以得名。
公明墟:公道光明
1929年,公明墟建立,這個相對年輕的墟市,是宗族糾紛的結果。曾觀來先生當年在編撰《寶安縣志》時,了解到公明建墟的來龍去脈。
他告訴記者:明朝天順年間,在現在將石村的附近,就有了周家村墟;到清嘉慶年間,出現了白龍崗墟,也就是今天的薯田埔村的前身,還有永長墟(在今松崗羅田);清光緒年間,原來的白龍崗墟附近,又出現了豐和墟。其中,以豐和墟最為興旺。後來,因為這幾個宗族之間發生糾紛,在樓村武舉人陳海神、合水口村麥曉孫的倡議下,於1929年,在合水口與上村的交界處,按照香港元朗墟的模式,建公平墟,取意「買賣公平」,又叫義和圩(即移和圩)。1931年改名公明墟,取「公道光明」的含義。
「觀瀾」:原名「官難」
觀瀾原來叫「官難」。曾觀來先生告訴記者,在建立觀瀾墟之前,附近的居民趕集都到附近的清湖墟,後來,東莞知縣派人勘定了觀瀾墟的地址,它坐落於新安、東莞兩縣之間,而新安、東莞各自都在墟內設置了地方治所,當官的互相牽制,所以,老百姓都叫此墟「官難」,以為一種諷喻。
後來,一位很有名氣的風水先生叫鄧坤的,雲游到這里的河東岸,看著波瀾壯闊、綠水盈盈的河水,大贊好風水,從此留戀此地,每天清早坐在河邊「觀望波瀾」,並在這里建了觀音廟,取名「觀瀾」,於是「官難」墟也就改名為「觀瀾」。
石岩:石頭的傳說
地處風光秀麗的羊台山北側山腳下的石岩,是個古老的居民點,遠在北宋時期,已有居民在此居住生活,清嘉慶年間,這里開始建墟。
石岩的名稱來歷,與一個古寺有關。記者聽曾觀來先生介紹,石岩原叫「烏石岩」,這里有個天然的大石洞,供奉觀音,洞中央有一大石座,供奉的人燃放鞭炮,投擲在石座上,見石座呈現褐黑色,就說是顯靈,於是將大石洞稱為「烏石岩廟」。後有人在此修建廟宇,名為「慈石古寺」,有石級通到大門,牌樓上書「烏石岩」。「烏石岩墟」因而得名,後來改為石岩。抗戰時,「石岩慈石古寺」還是抗日游擊隊的聯絡點。
石岩有個「應人石」村,其村名也跟石頭有關。這塊石頭「形似仙姑」,呈朱紅色,又叫「仙姑化石」。《新安縣志》有這樣的記載:「仙姑化石,在羊台山,石面四時紅艷又名應人石」。記者在當地,還聽到這樣一個傳說:應人石原來只有一半,擋在山洞口,村人感覺奇怪,就呼喊另一半石頭,喊著喊著,那另一半石頭竟真飛來了,而且與原來的半塊完全密合成完整的一塊石頭,大家就叫它「應人石」。現在,只有「應人石」地名,石頭已經不存在了。
龍華賴屋山村無人姓賴
龍華賴屋山村,卻沒一戶人家姓賴,這還有一個悲慘的故事:
早年,這里的村民都姓賴。有一個豪紳,村民暗裡叫他為「螃蟹」。他竟立下「規矩」:凡在村內經過的新娘,都必須在他家留宿一夜方可放行。若不從,是外村路過的,就派家丁強行搶奪;是本村的則打上門去,直鬧得這家家破人亡。
有一天,一位新娘乘轎途經,「螃蟹」照例派人劫新娘行暴。不料,那新娘是東莞一帶土匪頭子的親戚,土匪頭子得知此事後,連夜糾集幾十名土匪下山,血洗賴屋山村,惡貫滿盈的「螃蟹」橫屍花廳,可憐全村百姓也倒在血泊。
據說,只有個接生婆躲過滅頂之災,她挑著一對剛降生的雙胞胎男嬰,躲進山洞,後乘黑夜逃出,挑著兩個啼哭的孩子一直走到坪山才歇腳,就在此落戶。現在龍崗坪山鎮不少姓賴的居民就是他們的後代,而賴屋山村從此只剩個地名,盡管後來陸續有了人家,只是再沒一戶姓賴。
J. 長治街道古名的由來以及與之相關的歷史故事
1、宏門街
此街因潞安府城隍廟正門南面建有宏偉的廟門而得名。由南往北原依次建有六龍壁、宏門、木牌樓、石牌樓、山門、玄鑒樓、戲樓、獻殿、正殿、寢宮及各院東西配殿、廊房等建築。
2、甜水巷
古時,上黨古城內水鹼性大,多數水井苦澀難飲。相傳有一年,一位老者來到古城內,在該巷的一個飯鋪飲酒吃飯,酒足飯飽後卻無錢付賬,飯鋪老闆是個好心人,不僅不向他要錢,還送給他些銅錢作路費。
這位老者大概喝醉了,起身向旁邊的一口水井嘔吐。但井裡的水從此變得甘甜無比,人們都說那位老者就是酒仙李白,後該巷得名甜水巷。
3、東獅子街、西獅子街
東獅子街位於延安南路東側,西起長興南路,東至延安南路,全長約560米,以鐵匙巷(現為長興南路)為界,分東獅子巷和西獅子巷。過去沿街住戶門前多雕刻精美的石獅,故名。
西獅子街位於延安路西側。西起爐坊巷,東達延安路,全長約560米,寬10米。以鐵匙巷為界,西獅子街過去沿街有若干尊石獅,故名。
4、廟道巷
位於長興中路東側。西起長興中路,東達延安中路,東西走向,巷長約430米。因是潞安府城隍廟正門前東西方向的小巷,故名。
5、府坡街
位於上黨古城西大街北側,南起西大街,北至東州門街,全長約460米。以上黨門為界,分為府上街和府坡街,為古時進入潞安府的重要官道。
6、中山巷
位於新市西街西端,為東西走向的小巷,西起兵士巷,東至新市西街,長約240米。原名「張皮巷」,明清時期,為皮貨生產銷售聚集地。1932年國民黨長治縣黨部設於此巷,遂命名中山巷。
7、梅輝坡巷
位於古城大十字街西南、太行太岳烈士陵園東側,舊為煤市,堆積煤炭,地勢南高北低,形成坡狀,俗稱「煤灰坡」,命名雅化為梅輝坡巷,分為上梅輝坡和下梅輝坡。
8、石頭街
位於英雄南路東側,西起英雄南路,東至花園街,長約270米,是明朝時皇城沈王府通向其花園之路,因路面用石頭輔成,故名。
9、花園街
位於延安路西側。東起延安路,西至鐵匙巷(現為長興路),長約360米。這里是明清時期沈王府花園,民國時期為孟家范圍,故名。
10、英雄街
明清時稱衛前街。衛為明代軍事編制,於要地設衛。明永樂年間設潞州衛,按所處方位分衛前、衛後、衛東、衛西4個街巷。
1946年,為了慶祝和紀念太行區第二次群英會的勝利召開,長治人民在衛前街築起了一座雄偉壯觀的英雄門,門楣上嵌有雄鷹,並將長治當時最繁華的衛前街更名為英雄街,同時命名的還有英雄廣場和英雄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