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請問那位大蝦知道湖北的十堰地名的來歷
看這里
http://ke..com/view/7455.html?wtp=tt#4
成名由來 十堰地名始於明朝。明成化二十年 (1484年) ,薛剛纂修《湖廣圖經志》載有:「十堰,在縣 ( 今鄖縣 ) 南,因溪築十堰,以灌田」,這是關於十堰地名的最早記載。由此可見,十堰是因為在百二河上壘石為埂,攔蓄河水,共修築十道堰,以灌溉農田而得名的。志中錄有明代韓弼詩一首——《十堰春耕》:「布穀聲中水滿溪,南疇北隴把鋤犁,勸農不費田官力,腰鼓一聲人自齊」,生動地描繪了當時的十堰人民辛勤勞作的情景。
『貳』 十堰市名稱的由來
十堰地名由來:十堰歷史悠久,過去農民為了飲水灌溉,在當地的白二河和張灣河上修建了10個小水庫,分別為一堰二堰,十堰由此得名。後來歷盡變遷,堰就成了地名。
十堰最早的地名叫陳家街。曾經是鄖縣的一個區。實際上「十堰」這個地名早就有了,是個村莊名,在現今火車站附近,後來推而廣之,泛指整個市區。
(2)十堰名字的由來擴展閱讀:
十堰市地處中緯度地域,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域內多年平均氣溫15.4℃,年極端最高氣溫為41.9℃(1996年7月19日),年極端最低氣溫為零下11.9℃(1976年1月16日);多年平均降水量為769.6mm,降雨量多集中在6、7、8、9四個月;
降水量達456mm,佔全年降雨量的59.2%。降雨量表現為東南部略多於西北部。區內年總平均降水日數為115-120天,夏季最多(34.5天),秋季略高於春季(分別為32.2天和30.7天),冬季最少(僅15.8天)。
十堰市境內以青峰斷裂為界,南屬揚子准地台區的青峰台褶束,北為秦嶺褶皺系。其中秦嶺褶皺系區又以兩鄖斷裂、竹山斷裂分別隸屬於金雞嶺復向斜區、武當山復背斜區及北大巴山褶皺區,各區構造形跡差異明顯。
『叄』 湖北名字的由來
Hubei Province
湖北省位於中國的中部,長江中游的洞庭湖以北,故稱湖北,簡稱鄂。湖北省北接河南省,東連安徽省,東南和南鄰江西、湖南兩省,西靠重慶市,西北與陝西省為鄰。介於北緯29°05′~33°20′,東經108°21′~116°07′。東西長約740公里,南北寬約470公里,面積18.59萬平方公里,佔全國總面積的1.94%,居全國第16位。截止2000年11月,全省人口6027.82萬人。全省設有武漢、黃石、十堰、荊州、宜昌、襄樊、鄂州、荊門、孝感、黃岡、咸寧、隨州12個省轄市,仙桃、天門、潛江3個省直管市,1個恩施自治州和1個神農架林區;市轄區(縣級)35個,市轄縣(市)63個,其中22個縣級市,39個縣,2個自治縣。省會城市為武漢市。
湖北是中國開發較早的省份之一。京山縣屈家嶺文化遺址發掘證明,距今四五千年前已有陶器製作和水稻種植;戰國時,今荊州市江陵區紀南城為楚郢都遺址,亦是長江流域「楚文化」的中心,楚國曾建都於此達411年。春秋戰國時大冶已有采銅冶煉。秦漢時,由於湖北接近黃河中下游地區,江陵和襄陽發展成為經濟和軍事重鎮。南北朝時中國經濟中心開始南移,中原居民大量南遷,加速兩湖地區的開發。唐代湖北地區稻、麥、麻、茶和蠶絲等農作物有較大發展。江陵成為中國南方經濟中心。宋代江漢平原廣泛挽堤圍垸,使汛期漫水常淹的江漢平原成為主要農業區,故元明時流行「湖廣熟,天下足」的民諺。唐宋時,武漢即以商業著稱,江夏城(今武漢市武昌)和建康(今南京)、臨安(今杭州)並列為南宋三大都會。明中後期,漢江下游和舉水、倒水下游地區引種棉花,至清中期棉花種植面積和產量已躍居經濟作物首位,手工紡織業迅速發展,武漢成為長江、漢江沿岸和兩湖地區農副產品的大集散地,漢口發展成為中國四大商業名鎮之一。鴉片戰爭後,帝國主義勢力由沿海侵入湖北,漢口、宜昌、沙市辟為商埠,開辦工廠,在漢口等地建立制茶、煙草等加工工業。1904年京漢鐵路和1918年粵漢鐵路武昌至長沙段通車後,武漢成為華中最大水陸交通樞紐,內地最大港口。同時建立近代工業,有漢陽兵工廠、漢陽鐵廠(漢冶萍公司),武昌紡、織、絲、麻四局等,成為中國近代工業發祥地之一。
1911年10月10日,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人在武昌起義,舉起了辛亥革命的大旗。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湖北人民為了自由和解放進行了不懈的斗爭,北伐戰爭、黃麻起義、湘鄂贛邊區革命根據地以及將軍縣——紅安在中國革命史上都寫下了壯麗的篇章。
1947年後,劉鄧大軍南下,相繼在鄂北、豫南一帶建立江漢、桐柏和豫南行政公署。1949年5月6日,武漢解放。
『肆』 十堰的前身是什麼
成名由來 十堰地名始於明朝。明成化二十年 (公元1484年) ,薛剛纂修《湖廣圖經志》載有:「十堰,在縣 ( 今鄖縣 ) 南,因溪築十堰,以灌田」,這是關於十堰地名的最早記載。由此可見,十堰是因為在百二河上壘石為埂,攔蓄河水,共修築十道堰,以灌溉農田而得名的。志中錄有明代韓弼詩一首——《十堰春耕》:「布穀聲中水滿溪,南疇北隴把鋤犁,勸農不費田官力,腰鼓一聲人自齊」,生動地描繪了當時的十堰人民辛勤勞作的情景。
歷史變遷 現在的十堰地域古稱鄖陽,位於鄂、豫、渝、陝毗鄰地區,秦巴山區腹地,漢江中游,漢江在境內流程 216 公里,襄渝鐵路自東向西穿境而過,老 ( 老河口市 ) 白 ( 白河 ) 公路、 316 和 209 國道縱橫其間。 20 世紀 60 年代,中國第二汽車製造廠 ( 今東風公司 ) 建於這里。境內還坐落著世界文化遺產——武當山,占建築群,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主要水源區三其境內。十堰市是一座年輕的汽車城、旅遊城、生態園林城和區域性中心城市。
十堰是人類的發祥地之—。據中國科學院等單位對鄖縣梅鋪西寺溝口龍骨洞、鄖西縣神霧嶺白龍洞猿人牙齒化石和鄖縣曲遠河口古遺址中猿人頭骨化石的考證,大約在距今 80~100 萬年之前,就有人類在十堰這塊土地上生息繁衍。相傳黃帝時代,在漢水之南有彭、庸兩個部落,屬現在十堰市南三縣 ( 竹山、竹溪、房縣 ) 的地域。在鄖陽設府建制前,十堰市所轄疆域之歸屬不定。大禹治水,劃中國為九州,那時十堰屬於雍、梁兩州。到了商朝,大體也是如此。春秋時期,五霸競相爭斗,當時庸、彭、麇 ( 今鄖縣 ) 等國,先後敗於楚國,那時十堰屬於楚國疆域;戰國時期,七雄互相征伐,十堰歸屬常有變化,故史有「朝秦暮楚」之說。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為加強中央集權,分天下為 36 郡,十堰一部分屬漢中郡 ( 今陝西漢中 ) ,一部分屬南陽郡 ( 今河南南陽 ) 所轄。
漢承秦制。到漢武帝時,為加強對地方政權的控制,在全國設 13 個州部 ( 監察區 ) ,十堰屬益州 ( 今四川成都市 ) 管轄。
三國時期,十堰先屬蜀國,後屬魏國的荊州。西晉時期,十堰仍屬荊州,後來曾一度屬梁州 ( 今陝西勉縣 ) 所轄。到了南北朝時,前期屬成國,後期屬南朝。
隋朝建立後,先襲漢制,後廢郡,置州縣,那時的十堰屬豫州 ( 今河南省汝南 ) ,後又劃歸梁州 ( 今陝西省 ) 管轄。唐初承隋制。貞觀年間為加強對地方的管理,把全國劃分為十個監察區,稱為「道」。十堰屬山南道東道 ( 今湖北省大部,陝西省南部和河南一部 ) 。
五代十國時期,十堰屬前蜀管轄。宋朝中期以後將道改為路,下設府、州、郡縣,十堰初屬京西路,中期以後改屬京西南路,以襄陽守臣兼任。元朝實行行省制,省下設路、府、州、縣,十堰屬湖廣行省襄陽路管轄,這樣的行政區劃一直延續到明朝中葉。
明成化十二年 (公元1476 年 ) ,封建統治者為了加強對十堰山區流民的管理,設立鄖陽府,府治鄖縣,轄鄖縣、房縣、竹山、竹溪、上津和保康 6 縣 ( 後改上津縣為鄖西縣,將保康縣劃歸襄陽府。 1936 年又將屬襄陽府管轄的均縣劃歸鄖陽專署,從而奠定了現在十堰市行政區劃格局 ) ,屬湖廣行省下荊南道 ( 監察區 ) 管轄。
清朝初期,仍沿明制,鄖陽府屬湖廣承宣布政使司管轄。清康熙六年 (公元1667年) ,全國地方行政機構實行省、府、縣三級管理制度,劃全國為 23 省。將湖廣布政使司劃分為湖北、湖南兩省,鄖陽府屬湖北省管轄。這種區劃一直沿襲到中華民國時期。
民國時期,湖北省劃為 11 個行政督察區,鄖陽隸屬第八行政督察區。
1949 年 5 月,十堰全境解放後,在十堰設立兩鄖專署,歸屬陝南公署 ( 今陝西省 ) 管轄。 1950 年 2 月將該地區劃回湖北省,將兩鄖專署改為鄖陽專員公署。 1952 年 12 月,襄陽、鄖陽兩專署合並。 1965 年,為加快山區建設,又分設襄陽、鄖陽兩專署,鄖陽專署轄鄖縣、竹山、竹溪、鄖西、房縣、均縣 6 縣。 1967 年,中央決定在十堰建設我國第二汽車製造廠。先後劃出鄖縣的十堰區、黃龍區及茶店區的茅坪公社,成立十堰辦事處,隸屬鄖陽地區管轄。 1969 年撤銷十堰辦事處,在境內設置十堰市,由鄖陽專署領導。 1973 年 2 月,十堰市升格為地級市,為湖北省直轄。 1994 年,鄖陽地區和十堰市合並,仍稱十堰市,轄丹江口市、鄖縣、竹山、竹溪、鄖西、房縣及張灣、茅箭兩區至今。
『伍』 十堰市原來是什麼樣子的
自鄖縣青龍泉考古發現十堰新石器時代文化既有仰韶文化,又有龍山文化,兼有屈家嶺文化,十堰境內是我國遠古三大文化的交匯區。我國的行政區劃,最早見於《尚書·禹貢》,有九州之說,十堰夏時為梁、豫、荊三州的域匯地,《尚書·禹貢》「華陽黑水惟梁州」,華山南包括整個秦嶺、四川、雲南、陝西漢中等均為梁州。十堰商為庸國之地,西周為庸麇輿地。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伐紂,司馬遷《史記》「西土八國,助周克商」,盟軍在牧野宣誓,據考證,在西部八國中,十堰屬庸、麇等國,十堰歸楚,公元前280年楚割漢北及上庸於秦,十堰由楚歸秦,十堰竹溪蔣家堰鎮土城牆歷史上有朝秦暮楚之說。秦統一中國,廢分封立郡縣,十堰東部小部分屬南陽郡,西部大部分屬漢中郡,漢沿秦制。公元1476年建立鄖陽府,十堰域屬湖北省,1948年十堰解放後屬陝南行署,1950年3月17日回歸湖北建制。1967年,國家為建設第二汽車製造廠(現東風汽車集團),設立了鄖縣十堰辦事處,1969年12月經國務院批准成立十堰市(縣級市),1973年升格為省轄市。1975年,十堰市、二汽實行「市廠合一」。合一之後,黨政名稱為「中共十堰二汽委員會」,「十堰二汽革命委員會」。十堰與二汽,頭一次在稱謂上緊緊連在了一起。當時二汽的廠領導,直接就是十堰市的黨政領導。這種政企不分的狀況一直持續到1982年4月19日,中共湖北省委頒下通知,分別組成中共十堰市委員會和中共第二汽車製造廠委員會。1994年,原十堰市和鄖陽地區合並,成立新的十堰市。1994年10月,原十堰市和鄖陽地區合並,成立新的十堰市。實現以市帶縣的管理體制。 成名由來 十堰地名始於明朝。明成化二十年(公元1484年),薛剛纂修《湖廣圖經志》載有:「十堰,在縣(今鄖縣) 南,因溪築十堰,以灌田」,這是關於十堰地名的最早記載。由此可見,十堰是因為在百二河上壘石為埂,攔蓄河水,共修築十道堰,以灌溉農田而得名的。志中錄有明代韓弼詩一首——《十堰春耕》:「布穀聲中水滿溪,南疇北隴把鋤犁,勸農不費田官力,腰鼓一聲人自齊」,生動地描繪了當時的十堰人民辛勤勞作的情景。 歷史變遷 現在的十堰地域古稱鄖陽,位於鄂、豫、渝、陝毗鄰地區,秦巴山區腹地,漢江中游,漢江在境內流程 216 公里,襄渝鐵路自東向西穿境而過,老(老河口市)白(白河)公路、 G316和G209國道縱橫其間。20 世紀60年代,中國第二汽車製造廠(今東風汽車集團)建於這里。境內還坐落著世界文化遺產——武當山,占建築群,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源頭在其境內。十堰市是一座年輕的汽車城、旅遊城、生態園林城和區域性中心城市。 十堰是人類的發祥地之—。據中國科學院等單位對鄖縣梅鋪西寺溝口龍骨洞、鄖西縣神霧嶺白龍洞猿人牙齒化石和鄖縣曲遠河口古遺址中猿人頭骨化石的考證,大約在距今 80~100 萬年之前,就有人類在十堰這塊土地上生息繁衍。相傳黃帝時代,在漢水之南有彭、庸兩個部落,屬現在十堰市南部三縣(竹山、竹溪、房縣)的地域。在鄖陽設府建制前,十堰市所轄疆域之歸屬不定。大禹治水,劃中國為九州,那時十堰屬於雍、梁兩州。到了商朝,大體也是如此。春秋時期,五霸競相爭斗,當時庸、彭、麇(今鄖縣)等國,先後敗於楚國,那時十堰屬於楚國疆域;戰國時期,七雄互相征伐,十堰歸屬常有變化,故史有「朝秦暮楚」之說。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為加強中央集權,分天下為36郡,十堰一部分屬漢中郡(今陝西漢中),一部分屬南陽郡(今河南南陽)所轄。漢承秦制,到漢武帝時,為加強對地方政權的控制,在全國設13個州部(監察區),十堰屬益州(今四川成都)管轄。三國時期,十堰先屬蜀國,後屬魏國的荊州。西晉時期,十堰仍屬荊州,後來曾一度屬梁州(今陝西勉縣)所轄。到了南北朝時,前期屬成國,後期屬南朝。隋朝建立後,先襲漢制,後廢郡,置州縣,那時的十堰屬豫州(今河南省汝南),後又劃歸梁州(今陝西省)管轄。唐初承隋制。貞觀年間為加強對地方的管理,把全國劃分為十個監察區,稱為「道」。十堰屬山南道東道(今湖北省大部,陝西省南部和河南省一部分)。五代十國時期,十堰屬前蜀管轄。宋朝中期以後將道改為路,下設府、州、郡縣,十堰初屬京西路,中期以後改屬京西南路,以襄陽守臣兼任。元朝實行行省制,省下設路、府、州、縣,十堰屬湖廣行省襄陽路管轄,這樣的行政區劃一直延續到明朝中葉。明成化十二年(公元1476 年),封建統治者為了加強對十堰山區流民的管理,設立鄖陽府,府治鄖縣,轄鄖縣、房縣、竹山、竹溪、上津和保康6縣(後改上津縣為鄖西縣,將保康縣劃歸襄陽府。1936年又將屬襄陽府管轄的均縣劃歸鄖陽專署,從而奠定了現在十堰市行政區劃格局),屬湖廣行省下荊南道(監察區)管轄。清朝初期,仍沿明制,鄖陽府屬湖廣承宣布政使司管轄。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全國地方行政機構實行省、府、縣三級管理制度,劃全國為23省。將湖廣布政使司劃分為湖北、湖南兩省,鄖陽府屬湖北省管轄。這種區劃一直沿襲到中華民國時期。民國時期,湖北省劃為11個行政督察區,鄖陽隸屬第八行政督察區。 1949年5月,十堰全境解放後,在十堰設立兩鄖專署,歸屬陝南公署(今陝西省)管轄。 1950年2月將該地區劃回湖北省,將兩鄖專署改為鄖陽專員公署。 1952年12月,襄陽、鄖陽兩專署合並。1965 年,為加快山區建設,又分設襄陽、鄖陽兩專署,鄖陽專署轄鄖縣、竹山、竹溪、鄖西、房縣、均縣6 縣。1967 年,中央決定在十堰建設中國第二汽車製造廠(現東風汽車集團)。先後劃出鄖縣的十堰區、黃龍區及茶店區的茅坪公社,成立十堰辦事處,隸屬鄖陽地區管轄。1969年撤銷十堰辦事處,在境內設置十堰市,由鄖陽專署領導。1973 年2月,十堰市升格為地級市,為湖北省直轄。1994 年,鄖陽地區和十堰市合並,仍稱十堰市,轄丹江口市、鄖縣、竹山、竹溪、鄖西、房縣及張灣、茅箭兩區至今。
『陸』 湖北省十偃市的由來拜託了各位 謝謝
十堰地名由來:十堰歷史悠久,過去農民為了飲水灌溉,在當地的白二河和張灣河上修建了10個小水庫,分別為一堰二堰。。。。十堰由此得名。後來歷盡變遷,堰就成了地名
記得採納啊
『柒』 湖北省十堰市溢水鎮白龍寨名字的由來
這個在當地的縣志上應該有記載,因為縣志對古代地名的演變有很詳細的記載
『捌』 十堰為什麼被稱為車城
十堰之所以被稱為車城,是因為它是我國重要的汽車生產和科研基地,是以汽車工業為主的新興工業城市。
十堰有舉世聞名的東風汽車公司,每三分鍾有一輛車走下生產線,昂首走向世界,被稱為「車輪上的城市」。十堰是真正的車城,卻並不因車而擁擠,因為十堰道路寬敞,城市主幹道全是六車道和八車道。
此外,十堰還擁有全國唯一一所以汽車命名的本科院校——湖北汽車工業學院。
(8)十堰名字的由來擴展閱讀
十堰市是鄂、豫、陝、渝毗鄰地區的區域性中心城市,是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的核心城市。十堰是世界文化遺產著名道教聖地武當山、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調水源頭丹江口水庫、東風商用車有限公司總部所在地。
十堰是一座新興的現代化城市。汽車產業、水電產業、旅遊產業、生態產業成為十堰經濟發展的四大支柱產業。十堰先後榮獲國家衛生城市、中國宜居城市、全國最佳生態保護城市、全國地下綜合管廊試點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森林城市等榮譽稱號。
十堰交通通訊便捷,襄渝鐵路橫貫東西,每天有73對旅客列車停靠十堰站,可直達北京、天津、上海、重慶、成都、西安、寶雞、武漢、鄭州、哈爾濱、合肥、南京、南昌、杭州、廣州、福州等地,有兩列始發動車組到武漢。
參考資料
網路-十堰
『玖』 湖北的十堰地名的來歷
十堰地名由來:十堰歷史悠久,過去農民為了飲水灌溉,在當地的白二河和張灣河上修建了10個小水庫,分別為一堰二堰。。。。十堰由此得名。後來歷盡變遷,堰就成了地名。
很有意思的是:十堰人問你住在那裡時,喜歡問:你在幾堰?呵呵。
個人認為十堰這個地名是無比優美的,讓人想到田野阡陌,小橋流水,山嵐疊翠,清泉淙淙。民風純朴,情意浪漫。夏天想到這個地名就透出清涼無比,冬天想到這個地名就透出暖意融融。一些人主張把十堰市改為武當市車城市東風市南水北調市,我看純粹是瞎折騰。這么多地名,叫也叫不過來啊!乾脆一年改一個,輪番著叫。那才不落俗套呢,呵呵。
據地方誌記載,十堰最早的地名叫陳家街。曾經是鄖縣的一個區。實際上「十堰」這個地名早就有了,是個村莊名,在現今火車站附近,後來推而廣之,泛指整個市區。
攔水用的堤壩叫做「堰」,十堰,即十道攔水堤壩。十堰作為地名存在,其來歷有兩種說法。一說:十堰的地名來源於十堰鎮。相傳,古時此地原名張家莊,後改名陳家街。清代中葉,人們在陳家街東側的百二河攔河築壩,沿河先後築起頭堰、二堰、三堰、四堰、五堰、六堰,在花果園犟河上攔河修起了頭堰、二堰、三堰、四堰,兩處共有十個堰。自從築起十個堰以後,十堰便成為行政區劃的一個專名。另一說:明代志書記載堰有10處。即十堰、九傾坪堰、虎尾堰、白龍堰、尖山堰、黃龍堰、雙龍堰、佃戶堰(白浪上堰)、么堰(白浪中堰)、譚家堰(白浪下堰),十堰作為地名,便由此而來。
現在橫穿市區的百二河已經被修成了一個水泥河道,只留下中間窄窄的一個小水道。因為水量太小,所以也沒有一個在堰壩。非汛期河道里乾涸的河道,成了人們散步的地方,以前在河道上建的很多菜市場因為環境臟亂差,嚴重污染了河道前年已經全部取消了。河道的用途網上也流傳著很多說法,可是目前仍像是一個水泥的大溝
『拾』 介紹一下湖北省的十堰市
十堰市位於湖北省西北部,漢江中上游,是鄂、豫、陝、渝毗鄰地區唯一的區域性中心城市。全市國土面積2.4萬平方公里,轄五縣(鄖縣、鄖西、竹山、竹溪、房縣)、一市(丹江口)、兩區(茅箭、張灣),總人口達346萬餘人。
十堰是聞名全國的汽車工業基地。十堰因車而建、因車而興,是馳名中外"東風車"的故鄉,是全國聞名的"汽車城",是"中國第一、世界前三"的商用車生產基地。東風公司十堰基地現有各類專業廠28家,固定資產300多億元,職工8萬多人,年產東風系列商用車20多萬輛。全市與東風公司配套的汽車及零部件企業達200多家,從業人員17萬人,汽車工業佔全市工業經濟的80%,是全國汽車產業化程度最高、產業集群優勢最為明顯的地區之一。
十堰是享譽中外的旅遊勝地。十堰山川秀美,歷史悠久,自然人文景觀交相輝映,旅遊資源豐富密集。境內擁有世界文化遺產、4A級旅遊區、"亘古無雙勝景,天下第一仙山"的道教聖地武當山,有亞洲第一大人工淡水湖丹江口水庫,有轟動中外、240萬年前的"鄖陽人"頭骨化石,有舉世罕見的白堊紀青龍山恐龍蛋化石群,有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漢民族第一民歌村和故事村,有神秘瑰奇的野人洞、野人谷、溫泉等8大類90多處旅遊景點,是華中黃金旅遊圈的重要一環。
十堰是物產富饒的資源大市。全市水資源總量401億立方米,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500多萬千瓦,可開發利用的達340多萬千瓦。水域面積154萬畝,可養殖水面62.3萬畝。素有"世界水都、亞洲天池"之美譽的丹江口水庫,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調水源頭和核心水源區,自然水質達到國家二類標准,2010年全線建成後年可調水100億立方米潤澤京、津及華北廣大地區。生物資源3100餘種,森林覆蓋率達51.6%,香菇、木耳、魔芋、有機綠茶、山野菜等綠色食品暢銷國內外;中葯材資源共有1360多種,素有"華中葯庫"之稱,是全國重點中葯材產區之一。礦產資源儲量巨大,已探明的礦藏有50多種,潛在開發價值達4000億元以上,綠松石、金銀、稀土、大理石等開發前景十分廣闊。
十堰是貫穿東西的交通走廊。十堰位於鄂豫陝渝四省市毗鄰地區的結合部,距武漢、鄭州、西安、重慶均為500公里左右,自古就有"南船北馬、川陝咽喉、四省通衢"之稱。貫穿十堰的襄渝鐵路是華中進入西南的交通大動脈,已建成通車的西康鐵路是華中經十堰進入西安的最便捷通道。漢十高速公路已建成通車,到武漢可早出晚歸。隨著十漫高速、銀滬高速、襄渝鐵路二線建設步伐的加快,以及襄天高速、鄖房高速的啟動,十堰連南帶北、承東接西、通江達海,交通樞紐地位將進一步提升。
十堰是充滿生機的投資熱土。近年來,十堰市委、市政府堅持實施大開放戰略,培植壯大汽車、水電、旅遊、生物醫葯、綠色食品等"一主四大"產業,突破性發展特色經濟、民營經濟和外向型經濟,經濟發展勢頭強勁。2007年,十堰市全市生產總值突破400億元,地方財政總收入37.54億元。在國家統計局發布的全國地級以上城市綜合實力評估中,2002至2004年十堰市連續三年躋身"全國綜合實力百強城市"。先後獲得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全國衛生城市、全國綠化十佳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全國生態示範區和全國文明創建先進城市等殊榮。
地理狀況
十堰市位於湖北省西北部,地處秦巴山區腹地,漢江中上游,跨東經109°29′至111°16′,北緯31°30′至33°16′,在中國「雄雞」型版圖中正處於「雞心」部位,在歷史上曾有"南船北馬、川陝咽喉、四省通衢"之稱。她東與湖北襄樊接壤,西與陝西安康為鄰,南與湖北神農架和重慶萬州交界,北與陝西商洛和河南南陽相連,是鄂、豫、陝、渝毗鄰地區政治、經濟、軍事、文化重鎮,是華中、西南、西北三大經濟板塊的結合部。全市轄五縣一市兩區和一個經濟技術開發區,即鄖縣、鄖西縣、竹山縣、竹溪縣、房縣、丹江口市、張灣區、茅箭區和白浪經濟技術開發區。國土總面積2.36萬平方公里,總人口346萬。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均降水量834㎜,平均氣溫15.2℃,年日照總時數1655至1958小時,無霜期244~255天,空氣質量和水質均達到國家二級標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