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天安門為什麼要叫天安門
在清明兩朝代的時候,天安門是故宮的正門,開始修建的時候是明朝時期的永樂十五年,那時候它的名字為「承天門」,有著「承天啟運,壽命朝天」的含義,是地位的象徵,而它的建造也是受到南京的承天門的啟發才有的靈感,所以這個建築是皇宮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是不可或缺的!
而這個偉大的建築命運也是多舛的,它在傳承的歷史中曾經遭受過好幾次非常嚴重的破壞。
在明朝的天順元年的時候,它的城樓受到了嚴重的雷擊,被燒壞了很大一部分,但是並沒有引起當時人們的注意,沒有人提出要去修復它,就這樣到了成化元年,它終於被人想起,得到了重修的機會,這一次不僅重修了當時被損壞的部分,也在它的基礎上做出了調整,在它原來的建築上進行擴張,形成了宮殿的樣式。
這座雄偉的建築因為變得更龐大了,所以就改了名字,叫「天安門」,這個名字具有「受命於天,安邦定國」的美好寓意!
(1)天安門名字的由來擴展閱讀:
天安門地位價值
門在明、清兩朝是皇帝頒發詔令之地。稱為「金鳳頒詔」,遇有新皇帝登基、大婚等重大慶典活動和皇帝父母進宮,都要啟用天安門。只有每年祭天、祭地、祭五穀時,才由此門出入。
此外,皇帝大婚、將領出征時祭旗、御駕親征時祭路、刑部秋審等重大儀式也都在此舉行。同時,還是「金殿傳臚」的場所。
天安門城樓外觀穩健持重,又不失美麗的曲線,實在是古代建築中不可多得的佳作。其結構布局巧妙、建築工藝精湛,凝聚了中國上千年來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偉大創造,集中體現了他們高超的建築水平和藝術表現力。
它不僅是中國古代宮殿建築史上輝煌的傑作,也是中華文明悠久歷史的象徵。
1949年以後,天安門已經成為現代中國的象徵,並被設計入國徽。天安門以其500多年厚重的歷史內涵,高度濃縮的中華古代文明和現代文明,同時它還是新中國的象徵和無與倫比的政治矚目和神往,成為了世界和中國各族人民嚮往的地方。
② 天安門的由來
安門始建於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原名「承天門」,取「承天啟運」、「受命於天」之意。 當時天安門是一座黃瓦飛檐、三層樓的五洞牌坊,朱漆金釘,光彩奪目。一條筆直的中心御道,穿過端門,直通皇宮正門的午門。御道兩側,按左宗廟、右社稷的傳統建制排建。御道兩側增築紅牆,一直延伸到天安門外,與兩道干步廊相連,成為一個封閉狀態的宮廷廣場。廣場外圍,左為文官官署,右為武官官署,充分顯示了中央集權的浩浩聲勢。
清順治八年(1651年),改建為「天安門」,取「受命於天」、「安邦治民」之意。它有漢白玉石的須彌座,高大而色彩濃郁的牆台,上有兩層重檐大樓,東西九間,南北五間,象徵皇權的「九五之尊」。通高33.7米,36扇朱紅菱花門扉,60根通天圓柱,貼金的「雙龍合璽」彩錦,團龍圖案的天花藻井,由一個450公斤八角宮燈和16個各重350公斤的六角宮燈組成的眾星捧月圖案,使整個大殿庄嚴雄偉,金碧輝煌。門前開通的金水河,一枕碧流,飛架起七座精美的漢白玉橋,橋面略拱,橋身如虹,構成綺麗的曲線美。橋南東西兩側,各有白玉石華表矗立,雲繞龍盤,極富氣勢。面前是封閉狀態的宮廷廣場,文武百官到此下馬,庶民百姓不得入內,探頭一看,即犯「私窺宮門」的重罪,格殺無赦。
明清五百年間,天安門是新帝登基、皇後冊封而頒詔天下的地方,是皇帝金殿傳臚、招賢取士的場所,也是皇帝出征赴太廟祭祖的必經之路,對老百姓來說,它是拒人千里之外的禁區。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以後,宮廷廣場兩側緊閉的大門自然而倒,東西長安街變成交通暢行的要道。自此以後,炳彪中國革命史冊的「五四運動」、「一二九運動」、開國大典、「四五運動」等等重大歷史事件,都以此為舞台,威武雄壯地在這里演出。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後,天安門成了偉大祖國的象徵,新擴建的天安門廣場成了世界上最大最壯麗的人民廣場。
天安門是人間的瓊樓玉宇,集古代建築藝術之大成。它又是封建等級制的形象體現:中間最突出的一座雕著蟠龍柱頭的橋面,只許皇帝一人通過,叫「御路橋」;左右兩座雕有荷花柱頭的橋面,只許親王通過,叫「王公橋」;再兩邊的,只許三品以上的文武大臣通過,叫「品級橋」;最靠邊的普通浮雕石橋,才是四品以下官吏和兵了走的,叫「公生橋」。
自1987年11月開始,天安門正式對中外遊客開放。在此之前,極少有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像今天這樣可以接近天安門,盡情瞻仰她的豐美雄姿,和像當年國家領導人一樣,自由自在地扶欄遠眺廣場壯闊的全景。因而,自開放後,吸引著成千上萬的中外遊客競相登樓暢游。天安門簡介
③ 天安門城樓的名稱由來
清朝滿清貴族入主中原後,為了達到其長期統治目的,除採用其它措施外,還在城門的名稱上大做文章。由於當時接連不斷的反清斗爭危及著滿清封建貴族的統治,清代統治者特別注重「安」與「和」的策略,以求得清朝統治的「長治久安」。
如清代紫禁城內「皇極殿」、「中極殿」、「建極殿」改名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即取內宮平穩之意。「承天門」更名為「天安門」,既涵蓋了「承天啟運」的命名意旨,又納入了「安邦治國、國泰民安」的思想,還有皇城的「地安門」、「東安門」、「西安門」三個門,都突出了一個「安」字,以示外安內和。
④ 天安門的由來是什麼
天安門是明清皇城的正門,建於永樂十五年(1417),原名承天門。表示承天啟運、受命於天的意思,總高337米,底座是漢白玉的須彌座(這是我國古建築台基的一種形式,又名金剛座,原來是供佛像和神龕用的,後來也用於宮殿的牆基、柱腳、雕塑的基座等。形狀為多層迭合式,上層和下層最寬,中間略有收束,座上刻有凹凸線腳及花紋)。座上是十多米高的紅色磚台,用每塊24千克重的大城磚砌成,磚台上建兩層重樓大殿,頂上覆蓋金燦燦的琉璃瓦。
天安門在明清兩代的用處很多。每個新皇帝即位或冊立皇後時,要在城樓上向人民宣讀詔書。每當皇帝出征時,要在這里祭路,如果送大將軍出征,便在這里送行並祭旗。皇帝出去舉行祭天地、耕藉田等大典,都從天安門出入。皇帝的父母進宮,皇帝迎娶皇後,也從天安門進入。但任何人的喪禮,包括皇帝的喪禮也不許從天安門出入,連空棺材也不準從這里抬進去。每年五月,刑部衙門把各省判處了死刑的囚犯名冊匯集起來,送皇帝過目。到八月中旬,皇帝詔令有關官員在天安門進行最後判決,這叫秋審。霜降前,對北京刑部監獄里判死刑的犯人進行審處,叫做朝審。秋審和朝審都在天安門舉行。此外,明清兩代皇帝親自主持舉人的考試,叫做殿試。殿試後兩天,皇帝在天安門召見考中前三名的舉人,即狀元、榜眼、探花,依次傳呼他們的姓名,這叫金殿傳臚。
天安門城樓下的金水橋是五座雕刻精美的漢白玉石橋,因橫跨於金水河上而得名。
⑤ 天安門廣場名稱由來
清朝滿清貴族入主中原後,為了達到其長期統治目的,除採用其它措施外,還在城門的名稱上大做文章。由於當時接連不斷的反清斗爭危及著滿清封建貴族的統治,清代統治者特別注重「安」與「和」的策略,以求得清朝統治的「長治久安」。 如清代紫禁城內「皇極殿」、「中極殿」、「建極殿」改名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即取內宮平穩之意。「承天門」更名為「天安門」,既涵蓋了「承天啟運」的命名意旨,又納入了「安邦治國、國泰民安」的思想,還有皇城的「地安門」、「東安門」、「西安門」三個門,都突出了一個「安」字,以示外安內和。http://ke..com/view/65256.htm#3
⑥ 「天安門」這個稱呼的由來是什麼
建在高聳的城樓之上,雄偉壯麗,增加了皇城大門的威嚴與神聖之感。由於當時天下已經漸漸安定,於是該門正式命名為天安門———比喻天下平安的意思。
⑦ 天安門來歷
天安門原是明清兩代皇城的正門,始建於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建成於永樂十八年(1420年),因仿建於南京的承天門,故亦命名承天門,寓意「承天啟運」、「受命於天」。清朝順治八年(1651年)更名為天安門。
新中國成立後的十餘年間,天安門成為每年「五一」、「十一」國家領導人檢閱遊行隊伍的地方,是國家重大政治活動的中心,這里記錄了新中國從艱難起步到奮發前進的歷程。
天安門已經歷了近600年的風雨滄桑,從昔日的帝王宮禁到今天共和國的象徵,它見證了中國謀求獨立自強的歷史,也是中華民族凝聚力的標志。
(7)天安門名字的由來擴展閱讀:
天安門建築特點
天安門位於北京城的傳統的中軸線上,由城台和城樓兩部分組成,造型威嚴莊重,氣勢宏大。 明清時,天安門是皇城的正門,城門五闕,重樓九楹,高為33.87米;1970年翻建後高達34.7米。
天安門城樓為中國傳統的重檐歇山頂建築,即由四個傾斜的頂面、一條正脊、四條垂脊、四條戧脊(垂脊下端折向的一條)和兩側傾斜層面上部轉折成垂直的三角形牆面組成,形成兩坡和四坡屋頂的混合形式。故有「八檐九脊」之稱。
⑧ 天安門的名字是怎麼來的,為什麼要叫天安門呢
天安門是中國庄嚴地象徵,中國1949年10月1日毛在天安門廣場上庄嚴地宣布了一件對中國人相當重要的事情,那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今天成立了。那麼,為什麼叫天安門?它又是怎麼來的?
原來,滿清封建貴族入主中原後,為了達到其長期統治的目的,除採用其他措施外,還在城門的名稱上大做文章。由於當時接連不斷的反清斗爭危及著滿清封建貴族的統治,清代統治者特別注重「安」與「和」的 策略,以求清朝統治的「長治久安」。 如清代紫禁城內「皇極殿」、「中極殿」、「建極殿」改名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即取內宮平穩之意。「承天門」更名為「天安門」,既涵蓋了「承天啟運」的命名意旨,又納入了「安邦治國」、「國泰民安」的思想。
還有皇城的「地安門」、「東安門」、「西安門」三個門,都突出了一個「安」字,以示外安內和。 文字變遷 據考證,天安門匾額在清初刻有滿、漢、蒙三種文字,並按滿語語法直譯為「天安之門」。後來不知何故又將匾額上三種文字改為滿漢兩種文字,漢字改成用楷書書寫的「天安門」三字,去掉了「之」字,字體也相應擴大。
民間傳說 關於清改「承天門」為「天安門」,民間還流傳著一則逸聞。傳說李自成攻進京城後,在承天門前彎弓搭箭射向承天門匾額上的「天」字,可惜沒有射中。其下屬以寬慰他的口氣說:「有天命者任自為。」意思是李闖王是有天命的,不必在乎這一箭准不準。李自成卻誤解了他的意思,以為是在說他沒有天命,勃然大怒,要殺了這個下屬,之後被人勸解開。清統治者入京後可能聽說了這則逸聞,故而將「承天」改為「天安」。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朝政府後,匾額上的滿文被除掉,只剩下「天安門」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