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魯迅名字的由來
魯迅說:「因為我的母親姓魯,她小時候叫我『阿迅』,所以就取了『魯迅』的筆名——」
這個說法和後來文學史說的有出入,也許是玩笑。
近有王長坤先生在《光明日報》發表《關於「魯迅」筆名的索隱》一文(下略稱「王文」),對「魯迅」這一筆名的「深意」進行探賾索隱道:「『魯』取自母姓,『迅』古意為浪子」,故該筆名可被「理解為牝狼的一個有大力的兒子」;而魯迅之所以「以母為姓,以禽獸為名」、「把自己比喻成一個牝狼的兒子」,是在對「無父無君,是禽獸也」這一舊時代天經地義的命題進行否定,「無父無君的人既然是禽獸,那麼我就是禽,我就無父無君,無綱常名教,我就『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我就不受舊時代的束縛,我就可以迅猛奮起,頑強地向舊勢力、舊思想、舊文化作堅決的攻擊」,所以該筆名「反映了魯迅反封建的思想,以及同舊時代決裂,與之作堅決斗爭的決心,表現了一個革命者的偉大抱負。」
王文從「魯迅」二字「索」出的新謎底,奇則奇矣,然筆者對此卻不敢苟同。
其實,「魯迅」這一筆名本已無「隱」可「索」。該筆名於《狂人日記》發表時首次使用,其後不久,魯迅曾就這一筆名當面對其好友許壽裳作過一番解釋:「因為新青年編輯者不願意有別號一般的署名,我從前用過迅行的別號是你所知道的,所以臨時命名如此。理由是:(一)母親姓魯,(二)周魯是同姓之國,(三)取愚魯而迅速之意。」(許壽裳:《魯迅的生活》)這段出自魯迅之口的話,不僅明示了「魯迅」二字是在別號「迅行」不便使用的情況下,「臨時命名」的,而且還為何以使用「魯迅」二字為筆名,提供了三條明明白白的「理由」。
筆者認為,凡存實事求是之心,去刻意求奇求怪之意者,已能得出「魯迅先生對『魯迅』這一筆名的說明是真實可信的」結論;而有悖於魯迅先生本意的種種奇談怪論,則終是不可信的無稽之談。
② 魯迅的小說 裡面的人物姓名的寓意
在這個方面 可能《紅樓夢》表現的更突出一些
魯迅先生取名字的方法有很多種。 《葯》的這一種可算作暗喻法(包括『華家』『夏家』喻為華夏)即小說中人物的姓名,其實暗指另一個人,而這個人讀者能一目瞭然。
如《鑄劍》中的宴之敖者,明眼人一看便知是燕國的大刺客荊軻,同時作者在此還以其自喻,暗指他自己。有時用雙關,如《狂人日記》中的古久先生,從「陳年流水簿子」可看出幾千年的封建禮教。《高老夫子》中的高爾礎,原名「干亭」,因仰慕俄國大文豪高爾基而改成「高爾礎」,這么一改,儼然成了大文豪的兄弟,以一篇小文章便妄想與大文豪高爾基齊名,卻只是一個胸無點墨的傢伙,偏偏要附庸風雅,改名高爾礎,最終只能出盡洋相,逃離講台。此外還有《傷逝》中的男主角史涓生,意即軟弱無力的讀書人。而小說中的他正是這樣一個形象。
其他方法:
行輩命名法 形象命名法 習俗法取名 諧音法取名 綽號法取名……
詳見下面博客
③ 魯迅姓名的由來
魯迅(1881.9.25—1936.10.19),
原名周樟壽、周樹人,字豫山、豫亭,後改為豫才。
魯迅,1881年9月出生於浙江紹興。當時其祖父周福清在京做官,當抱孫的喜訊傳到他那裡時,恰巧張之洞來訪,於是其祖父便以所遇為孫取名「阿張」,之後又以同音異義的字取作大名「樟壽」,號「豫山」。魯迅7歲進私塾就以此為名。紹興話「豫山」和「雨傘」音近,同學們常以此取笑他,便請祖父改名,後改名豫亭,再改豫才。1898年,17歲的魯迅離開了家鄉,來到南京,投奔一個名叫椒生的叔祖,入了江南水師學堂。
周椒生本人在水師學堂做官,卻對這種洋務學堂極為蔑視,認為本族的後輩不走光宗耀祖的正路,而跑到這里來准備當一名搖旗吶喊的水兵,實在有失「名門」之雅。為了不給九泉之下的祖宗丟臉,他覺得魯迅不宜使用家譜中的名字,遂將「樟壽」的本名改為「樹人」,取「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之意。
1918年5月,在錢玄同的激勵和介紹下,魯迅在《新青年》第4卷第5號發表了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文小說《狂人日記》,首次使用筆名「魯迅」。在「魯迅」之前,還曾用過「迅行」的筆名。魯迅一生用了140多個筆名,而以筆名「魯迅」聞達於天下。筆名「魯迅」。理由和原因之一是母親姓魯,其二母親平時稱他為「迅兒」,所以起名「魯迅」。
補充:「魯迅」這個筆名,歷來有兩種解釋:一種說法是指「魯」字乃魯迅先生母親的姓,他的小說中常提到的「魯鎮」,就是他母親的老家;「迅」是他的小名,所以在他的小說里也出現過「迅哥兒」一詞。另一種解釋是先生摯友許壽裳所說,他親自問過魯迅先生,先生笑道:「取愚魯而迅行的意思。」此乃先生自謙之辭。這兩種說法,都是從字面上解釋,也切合魯迅的生平,都說得通。
最近又有人發現了第三種解釋。認為「迅」字,古義為狼。出處見《爾雅·釋獸》:「狼子絕有力者曰迅。」照這樣註解引申出來,「魯迅」是指狼的一個勇敢有力的兒子。持此一說的是歷史學家侯外廬。他說,魯迅是封建社會的叛逆者,他的小說代表作《狂人日記》就是抨擊封建社會「吃人」制度的,他取用這兩個字為名,正是鮮明表示他甘以「狼子」自居,與封建社會制度徹底決裂之心聲。
據說侯外廬的這種解釋,曾向魯迅夫人許廣平提起過,許廣平連連稱謝,表示首肯。
此外,魯迅還有很多不同的筆名,寫來麻煩,就魯迅就夠了吧。
許壽裳曾對此作過解釋:「(一)母親姓魯,(二)周魯是同姓之國,(三)取愚魯而迅速之意。」
④ 魯迅名字的由來
魯迅學醫是因為他認為自己的父親被庸醫給耽誤了,想要通過學醫來改變中國人的健康,在學習的過程中魯迅發現當時中國人存在的主要問題,並不是身體健康問題,而是思想問題,覺得文學更能喚醒中國人的家國天下情懷,所以才開始放棄了學醫,希望通過文學作品的方式來激勵和喚醒當時國人的麻痹思想,尤其是當他得知當時的民族圍觀革命志士被殺害的場面,甚至華老栓用革命烈士的血來治自己孩子的癆病,來藉此比喻當時民眾的麻痹思想和愚昧的行為。
之所以選擇「魯迅」作為筆名,有人曾這樣猜測,「魯」是他母親的姓,而「訊」是他的乳名,他的作品《故鄉》中頻繁提到魯鎮,還有人們對他的稱呼「訊哥」,依據是從這里來的,其實這些都不重要,魯迅給我們留下了很多優秀的作品,名字只是一個代號,我們能夠記住就行了。
魯迅的小說,需要多次閱讀,仔細品味,才能理解透徹。
⑤ 魯迅的筆名的含義是什麼
魯迅」這個筆名,歷來有兩種解釋:一種說法是指「魯」字乃魯迅先生母親的姓,他的小說中常提到的「魯鎮」,就是他母親的老家;「迅」是他的小名,所以在他的小說里也出現過「迅哥兒」一詞。另一種解釋是先生摯友許壽裳所說,他親自問過魯迅先生,先生笑道:「取愚魯而迅行的意思。」此乃先生自謙之辭。這兩種說法,都是從字面上解釋,也切合魯迅的生平,都說得通。
可最近又有人發現了第三種解釋。認為「迅」字,古義為狼。出處見《爾雅·釋獸》:「狼子絕有力者曰迅。」照這樣註解引申出來,「魯迅」是指狼的一個勇敢有力的兒子。持此一說的是歷史學家侯外廬。他說,魯迅是封建社會的叛逆者,他的小說代表作《狂人日記》就是抨擊封建社會「吃人」制度的,他取用這兩個字為名,正是鮮明表示他甘以「狼子」自居,與封建社會制度徹底決裂之心聲。
據說侯外廬的這種解釋,曾向魯迅夫人許廣平提起過,許廣平連連稱謝,表示首肯。
⑥ 魯迅為什麼叫「魯迅」這個筆名有何寓意
魯迅以"魯迅"筆名而聞名,人們甚至於忘了他的原名叫周樹人.
魯迅在1918年4月2日作《狂人日記》時始用"魯迅"筆名。
為什麼魯迅要給自己起個筆名叫"魯迅"呢?
對於這個筆名的含義,許壽裳先生曾向魯迅作過詢問,魯迅的回答是:「我以前用過迅行的別號是你知道的,所以臨時命名如此。理由是:一,母親姓魯;二,周魯是同姓之國;三,取愚魯而迅速之意。」
史學家侯外廬認為:一般人把魯迅的迅字釋為「快速」,是不確切的。《爾雅.釋魯》雲:「牧狼,其子,絕有力,迅。」魯迅的魯,取自魯迅母親的姓。迅,古義的狼子。魯迅之以狼子自居,是因為他甘做封建制度的逆子貳臣。從歷史的邏輯看,這個名字反映出他前期思想上,刻印著資產階級民主主義者的叛逆精神。上述解釋,侯外廬曾向許廣平講過,許廣平連聲說,謝謝!謝謝!
我以為,侯外廬先生的解釋有些強牽,明顯違背了魯迅先生"取愚魯而迅速之意"的原意,有點硬是要把"魯迅"這個筆名也要拔高之嫌.許廣平的稱謝或許也僅僅是客氣而已.
注:魯迅(原名:周樟壽後改周樹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魯迅的精神被稱為中華民族魂,並且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之一。浙江紹興人(祖籍河南省正陽縣),原名周樟壽、字豫才。母親魯瑞、父親周伯宜。後改字為豫才。
⑦ 魯迅的所有筆名和含義
關於這一筆名的含義,魯迅先生的好友許壽裳在其《亡友魯迅印
象記》一文中說魯迅曾對此作過解釋:
「(一)母親姓魯,(二)周魯是同姓之國,(三)取愚魯而迅速之意」。其實,在此含義之外,「魯迅」這一筆名還另有「深意」。先看「魯」,魯確是其母親的姓,魯迅16歲喪父,與其母相依為命,母子感情篤深,以魯為姓,寄託著對仁厚而善良的母親魯瑞的愛;另外在古代,周魯是同姓之國。我們知道,在原始氏族時期,人類第一個「社會組織形式」即為「血緣家族」(馬克思語),同一血親的幾個家族構成一個部落。氏和姓是同其他部落和家族交際時使用的,氏和姓是同義關系,氏這里表示部落,進入文明社會後,氏名為國名所取代。而同一部落中的幾個家族,為標明所由出生的血緣關系都有自己的標記,這就是姓。這種血緣關系最初是從女性來確定,因而一些出現較早的姓,如姬、姜、姒、嬴等,大都從女,這正是母系氏族的遺制。我國氏姓的第一次重大變革,當在武王立國前後,這時由於部落的瓦解,社會的基本單位以家庭為主,作為血緣關系的兩大標志——氏和姓,自然隨著社會的發展出現一些必要的調整。《史記—五帝本紀》集解引鄭玄曰:「姓者,所以統系百世使不別也;氏者,所以別子孫之所出。」就是這次調整的結果,即姓已經成為表示家族的族號,而氏則用來表示家族的分支。姬姓為我國最古老的「姓」之一。周王族為姬姓,戰國以後傳說,黃帝亦姓
「姬」,據《帝王世紀》載:「黃帝長於姬水,固以為姓。」周人的
祖先後稷據《元和姓篡》載是黃帝之曾孫帝嚳的兒子,姓姬。至古公
父時率領姬姓部落遷至周,建立周國,文王時以國為氏,周武王時
克商紂,建立周朝,至前256年,為秦所滅,周王族淪為平民,遂以
「周」為氏。而「魯」亦出自姬姓,以國為氏。據《姓譜》和《元和
姓篡》所載,西周初年周公旦之子伯禽受封於魯,當姓姬,與天子同
姓,氏魯。至魯頃公時,滅於楚,遷至下邑,子孫遂以國名「魯」為
氏。顧炎武《日知錄》雲:「自戰國以下之人,以氏為姓,五帝以來
之姓亡矣。」而周魯本為同姓之國亦鮮為人知!
再看「迅」字,除愚魯而迅速之意外,還有「深意」。據《爾雅
-釋獸》雲:「牝狼,其子,絕有力,迅。」「」即激,從犬言
獸性,從水言水性。在文字學上,即孳乳而為激烈的意思。現將「魯」
和「迅」和起來看,「魯」取自母姓,「迅」古意為狼子,那麼「魯
迅」由此可以理解為牝狼的一個有大力的兒子。這里就有一個問題,
為什麼要把自己比喻成一個牝狼的兒子呢?這個問題侯外廬先生在其
《韌的追求》一書中有過解釋,他說:「近代啟蒙思想運動有一個邏
輯規律,即先修改舊時代天經地義的命題,進而否定舊時代這個天經
地義的命題。」以「魯迅」為筆名正符合了這一邏輯規律,孟子曾講:
「無父無君,是禽獸也。」(《孟子-滕文公下》)「魯迅」以母為
姓,以禽獸為名,是在承認舊時代這一天經地義命題的基礎上對他的
否定,無父無君的人既然是禽獸,那麼我就是禽,我就無父無君,無
綱常名教,我就「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我就不受舊時代的束
縛,我就可以迅猛奮起,頑強地向舊勢力、舊思想、舊文化作堅決的
攻擊。由此看出,「魯迅」這一筆名反映了魯迅反封建的思想,以及
同舊時代決裂,與之作堅決斗爭的決心,表現了一個革命者的偉大抱
負。
⑧ 魯迅名字的故事
魯迅說:「因為我的母親姓魯,她小時候叫我『阿迅』,所以就取了『魯迅』的筆名--」
這個說法和後來文學史說的有出入,也許是玩笑。
近有王長坤先生在《光明日報》發表《關於「魯迅」筆名的索隱》一文(下略稱「王文」),對「魯迅」這一筆名的「深意」進行探賾索隱道:「『魯』取自母姓,『迅』古意為浪子」,故該筆名可被「理解為牝狼的一個有大力的兒子」;而魯迅之所以「以母為姓,以禽獸為名」、「把自己比喻成一個牝狼的兒子」,是在對「無父無君,是禽獸也」這一舊時代天經地義的命題進行否定,「無父無君的人既然是禽獸,那麼我就是禽,我就無父無君,無綱常名教,我就『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我就不受舊時代的束縛,我就可以迅猛奮起,頑強地向舊勢力、舊思想、舊文化作堅決的攻擊」,所以該筆名「反映了魯迅反封建的思想,以及同舊時代決裂,與之作堅決斗爭的決心,表現了一個革命者的偉大抱負。」
王文從「魯迅」二字「索」出的新謎底,奇則奇矣,然筆者對此卻不敢苟同。
其實,「魯迅」這一筆名本已無「隱」可「索」。該筆名於《狂人日記》發表時首次使用,其後不久,魯迅曾就這一筆名當面對其好友許壽裳作過一番解釋:「因為新青年編輯者不願意有別號一般的署名,我從前用過迅行的別號是你所知道的,所以臨時命名如此。理由是:(一)母親姓魯,(二)周魯是同姓之國,(三)取愚魯而迅速之意。」(許壽裳:《魯迅的生活》)這段出自魯迅之口的話,不僅明示了「魯迅」二字是在別號「迅行」不便使用的情況下,「臨時命名」的,而且還為何以使用「魯迅」二字為筆名,提供了三條明明白白的「理由」。
筆者認為,凡存實事求是之心,去刻意求奇求怪之意者,已能得出「魯迅先生對『魯迅』這一筆名的說明是真實可信的」結論;而有悖於魯迅先生本意的種種奇談怪論,則終是不可信的無稽之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