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請簡單說說為什麼叫九華山
九華山古屬於陵陽山區,號九子山。宋《太平御覽》:「此山奇秀,高出雲表,峰巒異狀,其數有九,故號九子山。」詩仙李白曾五游秋浦(今安徽池州市貴池區),三上九華,唐天寶十三年(754)冬。李白應有人韋權輿、高霽的邀請,聚會於九子山西麓夏侯回家,寫下了《改九子山為九華山聯句》。詩有序:青陽縣南有九子山。山高數千丈。上有九峰如蓮花。按圖徵名。無所依據。太史公南遊。略而不書。事絕古老之口。復闕名賢之紀。雖靈仙往復。而賦詠罕聞。予乃削其舊號。加以九華之目。時訪道江漢。憩於夏侯回之堂。開檐岸幘。坐眺松雪。因與二三子聯句。傳之將來。詩文如下:
妙有分二氣,靈山開九華。--李白
層標遏遲日,半壁明朝霞。--高霽
積雪曜陰壑,飛流噴陽崖。--韋權輿
青瑩玉樹色,縹緲羽人家。--李白
這首詩就成了九華山的定名篇。
這才是有根有據的資料,之前那位答得非常多,故事很精彩,但是並不一定是真實的歷史。
『貳』 九華山的由來50字
九華山(Jiuhua Mountain),古稱陵陽山、九子山,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位於安徽省池州市青陽縣境內,素有「東南第一山」之稱,傳說因唐朝李白《望九華贈青陽韋仲堪》詩:「昔在九江上,遙望九華峰。天河掛綠水,秀出九芙蓉。」而更名為「九華山」。
『叄』 九華山名字的來源
九華山名稱的由來
與李白有關開始時九華山叫九子山,因為李白只見蓮花峰佇立入雲,雲霧飄飄走動,把山峰遮住一半,很快就把山峰吞沒了,變成茫茫一片。不一會兒,雲消霧散,山巒又顯現出來。瞬息萬變,景色迷人,看得李白如痴如醉。高興地說:「不親臨九子,怎知九子山絢麗多姿?這九子山比花還好看,比畫還美,你看,多象出水芙蓉!」改名為九華(花)山。就是這么由來的。
『肆』 九華山的人文歷史
名稱來源 南朝時,九華山以此山奇秀,高出雲表,峰巒異狀,其數有九,故號九子山。唐天寶年間詩仙李白曾數游九華山,睹此山秀異,九峰如蓮花,觸景生情,在與友人唱和的《改九子山為九華山聯句並序》中曰:「妙有分二氣,靈山開九華」,因此「九子山」改為「九華山」。 歷史事件 相傳唐開元(713~742)末年,新羅國高僧金喬覺來九華山開闢地藏道場,唐至德二年(757年)寺院建成。
唐天寶年間詩仙李白曾數游九華山,睹此山秀異,九峰如蓮花,觸景生情,在與友人唱和的《改九子山為九華山聯句並序》中曰:「妙有分二氣,靈山開九華」,因此「九子山」改為「九華山」。李白吟九華山詩雲:「昔在九江(長江)上,遙望九華峰,天河掛綠水,秀出九芙蓉。我欲一揮手,誰人可相從?君為東道主,於此卧雲松。」其中「天河掛綠水,秀出九芙蓉」詩句成為描繪九華山秀美景色的千古絕唱。唐代劉禹錫觀山時贊嘆:「奇峰一見驚魂魄」,「自是造化一尤物」。「江邊一幅王維畫,石上千年李白詩」。
九華山是地藏王菩薩道場,金喬覺駐錫九華,苦心修煉數十載,唐貞元十年(794年),於九十九歲高齡,跏趺示寂。其肉身置函中經三年,仍「顏色如生,兜羅手軟,羅節有聲,如撼金鎖」。根據金喬老的行持及眾多跡象,僧眾認定他即地藏菩薩化身,遂建石塔將肉身供奉其中,並尊稱他為「金地藏」菩薩。九華山遂成為地藏菩薩道場,由此名聲遠播、譽滿華夏乃至全球,逐漸形成與五台山文殊、峨眉山普賢、普陀山觀音並稱的地藏應化聖地。據明代編《池州府志》,清代《九華山志》等文獻記載,東晉隆安五年(即401年),天竺僧杯渡禪師來山傳經佈道,創立茅庵,《安徽通志》卷四十載,晉隆安五年,杯渡禪師創寺於九華山。百年後的503年,有僧人伏虎,居拾寶岩,建伏虎庵為道場。唐開元(713--741)末年,有僧檀號,張姓,自郡館至,為鄉老胡彥請住,廣度男女;觸時豪所嫉,長吏不明,熒其居而廢之。該時期,佛教憑特異功能(如杯渡)或憑鄉老/舉薦(如檀號),雖播下了佛教的種子,但末能常住九華。
佛教立足九華(中、晚唐)。唐開元末,金地藏卓錫九華,洞居澗飲閉目苦修,感動諸葛節等人,買檀號舊地,建化城寺。金地藏圓寂後,肉身不壞,後人建肉身塔供奉,九華山化城寺被辟為地藏菩薩靈跡。地藏道場名聲漸播。此間,佛教靠苦行感化,靠名僧奠定根基,而李白改九子山為九華山,更增添了九華山的名氣。南宋末禪宗的進入,明清四大名山之一。南宋末,臨濟宗、曹洞宗先後傳入九華山,為九華山佛教輸入了血液。其間有希坦等一大批詩僧組成的九華詩社及《九華詩集》;因反秦檜並遇迫害而名聲大振,圓寂後被尊為定光佛的宗杲傳經化城寺;北、南兩宋,王安石、范成大等名臣墨客游覽九華山;清初四帝弘佛,尤其是明代無瑕和尚,百歲圓寂,肉身不壞,封為應身菩薩,遂使九華山在明末清初為江表諸山之冠,成為四大佛教名山之首。
此間佛教主要靠自身主動吸收新養份,名僧行持而興。文人騷客的雅助、帝王的扶助,遂使九華山佛教至於鼎盛。九華山佛教結社護教(民國至新中國成立前)。九華山成立佛教協會,結社護教。成立九華山佛學院加強佛學研究與交流,廣泛增進同朝、印、日等國外佛教界的交往。此間佛教對內主要靠自立自強、對外靠擴大交往,擴大國際影響。建國後至今。從建國初農禪兩不誤到文化大革命浩劫。期間雖有佛教界鼎力支持抗美援朝的壯舉,但佛教的正常活動受干擾;改革開放後,九華山抓住大好機遇,成立協會、建立佛學院、保護文物、開展學術交流,九華山佛教也隨對外開放、旅遊產業的興起真正走向世界。 唐代劉禹錫觀山時贊嘆:「奇峰一見驚魂魄」,「自是造化一尤物」。「江邊一幅王維畫,石上千年李白詩」。慕名而來的文人墨客,為九華山幽奇秀麗的風光傾倒的同時,時常也會抒發自己慕仙懷古的情懷,留下了不少優美的詩篇。這些浪漫清逸的詩歌,為九華山的靈山秀水更添許多宗教文化意蘊。
《改九子山為九華山聯句並序》李白
《九華山賦》王守仁
《龍池》高子洪
《過九華山》蘇轍
《詠斧柯嶺》陳岩
《至陵陽山登天柱石酬韓侍御見招隱黃山》李白
《費征君舊居》張賓
《贊九華山》劉禹錫
《列仙峰》陳岩 地藏王
九華山開辟為大願地藏王菩薩道場,成為一千多年來僧侶及大眾的朝聖地,緣起於新羅國僧人「金地藏」的修道故事。新羅國王族金喬覺,於唐玄宗開元年間到九華山求法,經南陵等地登上九華山,於山深無人僻靜處,擇一岩洞棲居修行。當時九華山為青陽縣閔員外屬地,金喬覺向閔氏乞一袈裟地。閔員外以為幾畝或數頃都不在話下,何況只是區區一袈裟地,自然不暇思索、慷慨應允。金喬覺袈裟輕輕一抖,展衣後竟遍覆九座山峰。閔員外既十分詫異,又大開眼界、嘆未曾有,由靜而驚,由驚而喜,心悅誠服地將整座山獻給「菩薩」,並為持戒精嚴、艱苦修行的高僧修建廟宇。
陵陽子明
據九華山古山志記載,西漢中葉的道教代表人物之一竇伯玉,字子明,丹陽人。他曾為陵陽縣令,以道家清凈無為的道理治理縣政,化導民眾,卓有政績,世人稱之為「陵陽子明」。《列仙傳》等書記載,他曾放生小白龍於九華山(屬陵陽山區)的游龍澗,後小白龍為報恩而密授他修仙要訣。他依法於九華山苦修,終於一日乘白龍仙去。傳說伯玉飛升時,白鶴翔舞其上。後來他的兩個女兒採薇於九華山仙姑尖峰頂時,他下凡面授她們道術,不久她們也成仙飛升而去。
采葯煉丹
三國時期,道教人物趙廣信,從東吳入九華,采葯煉丹,相傳丹名為「九華丹」。晉代著名道教人物葛洪,也曾煉丹於九華,居住於真人峰。今卧雲庵北,有葛仙丹井,雙峰下,有葛仙洞。
張果老
「八仙」中的張果老,唐朝時,初隱居於中條山中。傳說他愛騎白驢,能日行萬里,休息時則將白驢折為紙納入竹箱中。唐玄宗聞其道行高潔,非常仰慕,以璽書迎至京都,欲以美麗的玉貞公主許配給他。張果老拒不奉詔,大笑而去。不久他騎白驢到了江南九華山,在拾寶岩觀花時,驢行石上,留下蹄跡一道,至今宛然可見,後人稱之為「果老石」。
趙知微
唐朝高道趙知微,曾建延華觀於九華山鳳凰嶺,並煉丹於大還嶺和沙彌峰。其道術高妙,聞名遐邇。皇帝屢次詔令亦不出山,乃欽賜碧雲星冠,青霞羽衣。傳說他曾帶領眾人登九華山會仙峰,時值中秋陰雨,而到峰之絕頂時則忽然萬里無雲,月如明鏡,諸峰呈露,景色奇麗,就象別有天地一樣令隨從們驚異不已。趙知微曾與弟子們在鳳棲峰岩下植桃千樹,花皆碧色。桃子成熟時落在澗中隨水流出,居民們視之為仙果。他仙去後,人們命名其岩為「碧桃岩」,其澗為「浮桃澗」。
仙翁
九華山舊志載,山民寧成曾於山中遇仙翁,並得食仙翁所贈仙桃,後寧成亦隱居山中修仙。入九華採薪的鄧羽,遇異人授符籙,遂能呼風喚雨,療病除妖,甚為靈驗,後亦入九華山修道,不知所終。據舊志記載,仙人峰為竇子明、劉光世、楊元秉、陳升卿所經游處。頂昂石壇,夜吐金碧光。有樵夫曾入萬壑煙霞中,見若仙者在此。歲旱之時,用柴燔燒其壇,則會下雨。古仙峰上傳說曾有仙人居住於此。列仙峰頂石有人形,接踵而從,儼然仙侶之列。傳說有一柯姓樵夫遇二仙下棋並得食仙餚之處,被稱為「斧柯嶺」。
『伍』 誰知道九華山的成因告訴我下!!!
九華山地區奇特的自然景觀的形成是在自然力的作用下,經歷了漫長的發生、發展及演化過程。自然力主要為內動力地質作用和外動力地質作用,內動力地質包括區域性地殼運動、岩漿侵入作用、斷裂節理作用等,外動力地質作用包括侵蝕、風化、冰川、重力作用等。
1、區域性地殼運動
在4-6億年前,九華山地區為揚子海的濱海或淺海地帶,形成了石灰岩、頁岩、泥岩及粉砂岩等濱海或淺海沉積物。在2億年左右的晚古生代,印支造山運動結束了揚子海的歷史,使包括九華山在內的晚南地區上升形成古陸地,並有青岩華侵入,在1億年左右燕山期,構造運動強烈,形成運動使九華山地區急劇上升,升幅達700-1000m,形成了現代九華山群峰競秀的中低山地貌。
2、岩漿侵入作用
九華山地區岩漿侵入作用主要有二次:第一次為印支期花崗閃長岩侵入,形成青陽岩體,面積506km2。從岩體中心向外側岩性依次為粗粒花崗閃長岩——中細粒花崗閃長岩——細粒花崗閃長岩,礦物顆粒向外也變細,主要分布於二聖殿以西和十王峰以南地區。第二次岩漿侵入在燕山晚期,在青陽岩體的中心部位有九華山花崗岩岩體侵入,面積400km2,形成九華山主脈,從岩體中心向外顆粒變粗,依次為細粒花崗岩二長花崗-中粗粒斑狀鉀長花崗岩,其中中粒鉀長化崗岩面積約300km2,構成岩體的主體,主要分布在九華街以東地區。
3、斷裂節理作用
九華山地區主要斷裂為燕山晚期形成的北北東向九華山斷裂,分布於二聖殿以東,是控制九華山岩體的斷裂。沿斷裂兩側的近南北向和近東西向剪切節理十分發育,由於九華山岩體堅硬,抗蝕能力強,在構造發育程度不同的地段會形成各種不同的、奇特的自然景觀:在垂直節理發育水平節理不發育的地區,往往高聳入雲的山峰,如「天柱峰」;在一些垂直節理和水平節理均較稀疏的地區,由於山頂和山坡沿節理風化而形成的形態各異的巨石,中「雙桃峰」「打鼓峰」等;在一些地方,只發育一組垂直節理,則形成「一線天」等景觀;縱橫節理間距相當時,常形成棋盤石。
4、冰川作用
安徽省第四紀有三大冰期,第一次為鄱陽冰期,發生在職更新世早期,雪線在300m左右;第二次為大姑冰期,發生在中更新紀晚期,雪線500-700m;第三次為廬山冰期,發生在晚更新世早期,雪線可能在900m左右,僅限於1000m左右的高山區,冰川遺跡比較典型,屬於山嶽冰川類型,期特點以懸冰川為主。九華山地區奇特的自然景觀有些是冰川作用形成的,如九華街是冰川的刨蝕作用形成的「冰蝕窪池」,「四方尖」是冰川活動形成的角峰,「龍池瀑布」「舒潭映月」等均是當年的「懸冰川穀」。
5、風化剝蝕作用
九華山地區的岩石主要有花崗閃長岩、二長花崗岩、鉀長花崗岩等,由於岩石的礦物成分、顆粒大小不一樣,岩石的風化強度存在差異。如花崗閃長岩和斑狀二長花崗岩易風化,長期風化剝蝕形成較低的地形;在同一些網狀節理發育地段易形成球狀風化,使山峰園滑,如「蓮化峰」「觀音峰」等;而中細粒花崗岩抗風化強,常形成尖峭的山峰,如「十王峰」等。
6、重力崩塌作用
岩石在遭受強烈的構造擠壓破碎後,由於重力作用影響,破碎的岩石易失穩而崩塌,長期崩塌形成了大小不一的洞穴,如「文殊洞」「古長生洞」等均為重力崩塌作用形成的。
7、流水侵蝕作用
九華山地區地下水主要為構造裂隙水,在斷裂發育地段,岩石破碎,為地下水的運移、富集提供了場所。因此,在一些斷裂破碎帶處常有地下水溢出,形成一道道清泉,如「甘泉」等地。另外,由於流水沿斷裂構造侵蝕,形成一道道深溝峽谷,並匯集地表逕流形成山中溪流,在陡坎峭壁處形成狀觀的飛流瀑布。
『陸』 西九華山的來歷是神馬.
華山為地藏王菩薩的道場,分為東九華山和西九華山,東九華山在安徽池州,一般介紹地藏王菩薩的道場時均以安徽九華山介紹,所以東九華山廣為人知,而西九華山卻默默無聞。西九華山位於河南信陽固始縣境內,北依淮河,南靠大別山,為國家AAA級景區,觀賞面積80平方公里,是中原地區最大的集「茶、竹、禪、山水情」為一體的生態旅遊勝地。西九華山旅遊風景區森林覆蓋率達95%以上,並有多處原始森林;整個景區主要以萬畝茶園、竹海、森林、湖泊和峽谷瀑布群為主體,以佛教文化為內涵,以豫南民俗為基調,形成茶、竹、禪三位一體,山、水、情天人合一的景觀特色。目前,西九華已開放迎賓的景區有禪文化景區、茶文化景區、竹文化景區、民俗體驗區、山水游覽區,以及旅遊服務區。此外,茶竹文化民俗體驗旅遊區、白鷺湖溫泉度假區目前正在建設中,預計兩年內,景區所有項目設施將在兩年內全部建成。屆時,固始西九華山將成為山水交融,動靜結合的豫東南地區最大的旅遊勝地。
『柒』 九華山為什麼叫「九」華山
九華山,原名九子山,九華山一名的由來,得從唐朝詩聖李白說起。「五嶽尋仙不辭遠,一生好人名山游」的李白,浪跡天涯,漫遊四方,他走遍了祖國的名山大川。
有一年初春,九子山還被積雪覆蓋著,李白從秋浦經五溪,直奔青陽,他是應好友韋仲堪之邀,來游九子山的。
韋仲堪得知李白快到了,驚喜萬分,連聲對衙役吩咐道:「快!快!快隨我去迎接謫仙!」
皖南的初春。寒氣逼人,韋仲堪一口氣登上了清泉嶺,他喘了口氣,又下嶺來到五溪,安排好山珍美酒。
這時,忽見李白舞劍哼歌而來。韋仲堪欣喜若狂,忙迎上前去,連聲說道:「恭迎謫仙,恭迎謫仙!」
李白一見老友韋仲堪,連聲謝道:「韋處士,你我之間何必如此?」
韋仲堪說:「你不辭路途遙遠,來到這窮山僻野,為九子山爭榮,為我韋仲堪添光,理應親迎。」
李白說:「看你,越說越把我當外人了。」
二人在五溪亭落座,韋仲堪連忙吩咐擺宴,為李白洗塵。李白先飲一盅,連誇好酒好酒。韋仲堪說:「我這香酒,就是朝中大臣和州官來了也休想嘗一口,是專為你精心釀造的呵!」
「你真是有心人啊!好,老友相逢,開懷痛飲!來,我敬韋處士一杯!」李白又一飲而盡。
李白酒喝多了,話也多了,說這說那:「韋處士,此處是何處?」
「九子山上流下五條溪水,在這里變成一條流入長江,所以此地叫五溪。這就是五溪亭,來往行人都要在這里喝茶飲酒,眺望九子。哦,請問謫仙近來到了哪些名山?」
李白說:「前些時候在廬山轉了轉,近來在秋浦寺待了一些日子,現在來到九子,得好好玩玩。韋處士,你知道九子山的來歷嗎?」
「若不是謫仙問起,險些忘了介紹。」韋仲堪向李白講了「九子戰妖的傳說」。
李白興致勃勃地說:「早有竇縣令釣龍成仙和東晉葛洪在此修道煉丹,現如今有何高僧名道修煉?」
韋仲堪說:「有位新羅國王近宗金喬覺來這里修行。他住山洞,食黃精,信奉地藏王菩薩,闢地藏王道場。」
李白聽後問:「能上山會見這位高僧嗎?」
「這高僧是詩佛,他曾要我請謫仙到山上一聚。」
「看來這高僧心誠,我們就上山見他。」
韋仲堪急忙阻止,說山上大雪封路,清明以後准陪同他拜見高僧。酒過數盅,韋仲堪生怕李白掃興,忙又和李白介紹五溪山色和神奇的六泉(青陽縣地名),說:「五溪的山,一天四變,五光十色,請仔細觀看。」李白張開醉眼,向前望去,十分驚奇,只見峰巒疊嶂,山色凝秀,輕煙繚繞,薄霧縹緲。忙問:「對面是什麼山?」
韋仲堪說:「對面是九子的雙峰,這邊是小蓮花峰和大蓮花峰,進了六泉,就一目瞭然了。」
李白說:「山俊峰秀!快去六泉口一游!」
兩人沿著五溪河,進了六泉口。一路上,怪石林立,山巒映水,李白忍不住贊道:「妙哉!妙哉!韋處士,看來五溪乃九子山第一勝景。」
韋仲堪見李白興致百倍,甚是高興,又說:「這才開始,好景還在後頭。」說著,領李白看了六泉。果然,地下冒出六股泉水,水越冒越高,象六朵鮮花在飛舞,好看極了。韋仲堪打趣說:「看那!六位水姑娘在歡迎謫仙呢!」
李白哈哈大笑:「韋處士真會開玩笑。」
韋仲堪說:「謫仙,快看雲來霧去。」
李白抬頭望去,只見蓮花峰佇立入雲,雲霧飄飄走動,把山峰遮住一半,很快就把山峰吞沒了,變成茫茫一片。不一會兒,雲消霧散,山巒又顯現出來。瞬息萬變,景色迷人,看得李白如痴如醉,高興地說:「不親臨九子,怎知九子山絢麗多姿?這九子山比花還好看,比畫還美,你看,多象出水芙蓉!」
韋仲堪忙說:「謫仙高見,很象,象極了。」
李白說:「芙蓉是花,我想為它改個名字,韋處士意下如何?」
韋仲堪求之不得,連忙拱手拜請:「正合我意,請給九子賜名!」
李白說:「改名九華(花)山好不好?」
韋仲堪說:「九華山,好,太好了!」
從此九子山就更名為九華山了。
『捌』 九華山與佛教的淵源
九華山古稱陵陽山、九子山,因有九峰形似蓮花,唐天寶年間(742756)改名九華山。為皖南斜列的三大山系(黃山、九華山、天目山)之一。位於安徽省池州市青陽縣境內,西北隔長江與天柱山相望,東南越太平湖與黃山同輝,是安徽「兩山一湖 」(黃山、九華山、太平湖)黃金旅遊區的北部主入口、主景區。方圓120 公里,總面積334平方公里,最高峰海拔1342米,中心位置九華街地理坐標為東經 117°,北緯30°。九華山春來遲,秋偏早,夏短冬長,有著典型的高山氣候特點。3月至11月是游覽九華山最好的季節。 九華山主體由燕山期花崗岩構成,群山眾壑,以峰為主,怪石古洞,錯落其間,溪流飛瀑,交織其中,奇麗清幽,相映成趣。山勢嶙峋嵯峨,共有99座山峰,其中以天台、天柱、十王、蓮花、羅漢、獨秀、芙蓉等九峰最為雄偉。十王峰最高,海拔1342米。主要風景集中在100平方公里的范圍內,有九子泉聲、五溪山色、蓮峰雲海、平岡積雪、天台曉日、舒潭印月、閔園竹海、鳳凰古松等。山間古剎林立,香煙繚繞,古木參天,靈秀幽靜,素有「蓮花佛國」之稱。現存寺廟78座,佛像6000餘尊。著名的寺廟有甘露寺、化城寺、祇園寺、旃檀林、百歲宮、上禪堂、慧居寺等,收藏文物達千餘件。山中還有金錢樹、叮當鳥、娃娃魚等珍稀動植物。 南朝時,以此山奇秀,高出雲表,峰巒異狀,其數有九,故號九子山。 唐天寶年間詩聖李白曾數游九華山,睹此山秀異,九峰如蓮花,觸景生情,在與友人唱和的《改九子山為九華山聯句並序》中曰:「 妙有分二氣 , 靈山開九華 」,因此「九子山」改為「九華山」。 李白吟九華山詩雲: 昔在九江 上 , 遙望九華峰 , 天河掛綠水 , 秀出九芙蓉 。 我欲一揮手 , 誰人可相從 ? 君為東道主 , 於此卧雲松 。」 其中「天河掛綠水,秀出九芙蓉」詩句成為描繪九華山秀美景色的千古絕唱。 唐代劉禹錫觀山時贊嘆: 奇峰一見驚魂魄,自是造化一尤物。 江邊一幅王維畫,石上千年李白詩。 北宋文學家王安石贊曰:「 楚越千萬山,雄奇此山兼 」(《答平甫舟中望九華》)。九華山間,遍布深溝峽谷,垂澗淵潭,流泉飛瀑,氣象萬千,宛如一幅清新自然的山水畫卷。它處處有景,人移景換,清代時概括有「九華十景」。對外開放後,新辟八大景區,百餘處新景點。新老景點交相輝映,自然秀色與人文景觀相互融合,加之四季分明,時景、日出、晚霞、雲海、霧凇、雪霰,佛光等天象奇觀,美不勝收,令人贊嘆不已,流連忘返。素有「東南第一山」、「江南第一山」之譽。 九華山開辟為大願地藏王菩薩道場,成為一千多年來僧侶及大眾的朝聖地,緣起於新羅國僧人「金地藏」的修道故事。 新羅國(位於朝鮮半島南端)王族金喬覺(696 —794年),24歲時削發為僧,於唐玄宗開元年間來華求法,經南陵等地登上九華,於山深無人僻靜處,擇一岩洞棲居修行。當時九華山為青陽縣閔員外屬地,金喬覺向閔氏乞一袈裟地,幾畝或數頃都不在話下,何況只是區區一袈裟地,閔氏自然不暇思索、慷慨應允,此時只見金喬覺袈裟輕輕一抖,不料展衣後竟遍覆九座山峰。這使閔員外既十分詫異,又大開眼界、嘆未曾有,由靜而驚,由驚而喜,心悅誠服地將整座山獻給「菩薩」,並為持戒精嚴、艱苦修行的高僧修建廟宇,唐至德二年(757年)寺院建成,金大師有了修行道場和收徒弘法的條件。金喬覺由此威名遠揚,許多善男信女慕名前來禮拜供養。連新羅國僧眾聞說後,也相率渡海來華隨侍。閔員外先讓其子拜高僧為師,遂後自己亦欣然皈依、精進修行。至今九華山聖殿中地藏像左右的隨侍者,即為閔氏父子。 金喬覺駐錫九華,苦心修煉數十載,唐貞元十年(794年),於九十九歲高齡,跏趺示寂。其肉身置函中經三年,仍「顏色如生,兜羅手軟,骨節有聲,如撼金鎖」。根據金喬老的行持及眾多跡象,僧眾認定他即地藏菩薩化身,遂建石塔將肉身供奉其中,並尊稱他為「金地藏」菩薩。九華山遂成為地藏菩薩道場,由此名聲遠播、譽滿華夏乃至全球,逐漸形成與五台山文殊、峨眉山普賢、普陀山觀音並稱的地藏應化聖地。九華山以「香火甲天下」、「東南第一山」雙重桂冠而聞名於海內外。 九華山有三座肉身殿,分別在神光嶺、百歲宮、雙溪寺。神光嶺肉身殿是安置金地藏肉身的地方,亦稱「地藏塔」。 歷經唐、宋、元各個時期的興衰更迭,九華山佛教至明初獲得顯著的發展,清代達到鼎盛時期,有寺廟300餘座,僧尼4000多人,「香火之盛甲天下」。今存寺廟90餘座(其中9座列為全國重點寺院,30座列為省級重點寺院),有僧尼近600人,存真身(肉身)5尊,佛像6300餘尊,藏歷代經籍、法器等文物2000餘件。
『玖』 關於九華山的歷史傳說
娘娘塔井
相傳金地藏的母親,因思兒心切,也親臨九華山。她面對金地藏修行的決意,自己也在九華山留了下來。
一日,金地藏對母親說:「這廣場中有一口井,井下別有天地,可超脫娑婆世界之人,免受地獄之苦,登臨法堂「此後,一天黃昏,娘娘見兒子在池邊台上作晚課,但她在井邊,卻又分明看到兒子在井底誦經,感到奇怪,便不顧一切,躍身跳下井去。
眾僧人急忙救人,卻撈不到。此時但見西邊天際,暮靄升騰,現出娘娘的身影。識者皆說,這是地藏菩薩的法力,超度母親升天,嗣後,世人建七層鐵塔於井上,以志紀念。該塔原位於九華山化城寺廣場東南側,清末被毀,後在原塔址掘井,恢復了當年廣場原貌,待福德之人重建此塔。
(9)九華山名字由來擴展閱讀:
九華山典故:閔公施地
相傳九華山有一代主人名叫閔讓和,為人樂善好施,在九子山中修橋補路,行醫送葯,齋僧佈道。人們都稱他為閔公。閩公家中,經常開設齋會,款待四方僧眾。常來他家參加齋會的僧人共有九十九位,閔公因所齋僧眾不滿整百深感遺憾。
有一日,閔公聽說山中來了一位被稱為洞僧的苦行僧,住在南台的一個山洞裡。心中頗為高興。希望洞僧也來參加齋會,以實現齋僧百人的心願;這年農歷七月三十日,閔公又邀請山上的僧人齋會,並派兒子親自去南台拜請洞僧前來參加。
金喬覺想,自己是異鄉人,也該向施主討一塊立足之地。於是欣然赴約,來到閔家。閔公見洞僧前來,上前就拜,並提出:「高僧如不嫌棄,日後還請多多光臨」的請求。
金喬覺稱謝畢,說出:「小僧外鄉之人,來貴地修行,還望施主慈悲為懷,借小僧一席之地為貧僧作棲息之所」的心願。閔公問:「不知高僧相中了何處風水,需要多大道場?」金喬覺表示:「貧僧但求一袈裟之地足矣!」
閔公說:「這有何難,九子山中九十九峰,山山水水都是老夫的領地,高僧盡可隨意選定」。此時,金喬覺說聲:「蒙施主厚賜」。
隨即脫下身上的袈裟,向空中一展,頓時山風驟起,一襲袈裟,越旋越高,越展越大,最後將九子山大大小小九十九座峰嶺一齊罩住。
閔公一見大驚,趕緊匍伏於地,說:「老朽鄉野俗人,不知神僧今日駕到,罪過,罪過!老夫願將這九子山中九十九座山峰,方園百里領地,盡獻神僧,以作道場,請神僧笑納。」
金喬覺連忙伸出雙手伏起閔公,連說:「多謝施主,多謝施主。」後來,閔公受佛家影響越來越深,他先送兒子出家,自己也隨後出家,父子倆都拜金地藏為師。從此,閔公父子就和金喬覺一起在九子山中虔誠苦修。終成正果。
『拾』 地藏菩薩與「九華山」的命名有聯系嗎
安徽九華山是地藏菩薩的道場。
道場——據說唐代時,新羅國僧人金喬覺,泛舟渡海,來到中國,見九華山峰巒疊起,是修道的好去處,於是在山中擇地而居,潛心修行。據說他那時雖已六十歲,但身體異常健壯,「項聳奇骨,軀長七尺,而力倍百夫」(唐費冠卿《九華山化城寺記》)。他選擇東崖岩石,終日坐禪誦經,後被山民諸葛節發現,民眾大為感動。其事跡傳開後,得到本地閔姓山主等人的捐助,於是建寺廟,辟道場。金喬覺去世後,葬於神光嶺的真身寶殿,俗稱「肉身塔 」。據《宋高僧傳》、《重僧搜神記》等稱,金喬覺「趺坐函中,遂沒為地藏王」,過了三載,「開函視之,顏色如生,舁之,骨節俱動,若撼金鎖焉,隨(遂)名金地藏」。因其生前篤信地藏菩薩,而且傳說其容貌酷似地藏瑞相,人們便認定他是地藏菩薩轉世。九華山也就被認為是地藏菩薩道場。而對地藏菩薩的信仰,在民間也日益流行。每年農歷七月三十日,即傳說的地藏菩薩誕辰之日,各地前來九華山朝拜的信徒絡繹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