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陶行知的真名是什麼
陶行知,生於1891年10月18日,於1946年7月25日逝世,漢族,徽州歙縣人,原名文浚,大學期間推崇明代哲學家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學說,取名「知行」。畢業於金陵大學(1952年並入南京大學)文學系,中國人民教育家、思想家,偉大的民主主義戰士,愛國者,中國人民救國會和中國民主同盟的主要領導人之一。曾任南京高等師范學校教務主任,中華教育改進社總幹事。先後創辦曉庄學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學團、育才學校和社會大學。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三大主張,生活教育理論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論核心。郭沫若曾贊道:「二千年前孔仲尼,二千年後陶行知」。為了紀念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安徽、南京、上海於上世紀八十年代經省委、省政府批准修建了陶行知紀念館。
⑵ 陶知行為何改名為陶行知
陶行知為何要改名
2009-05-11 09:42閱讀:6,307
(去南京陶行知紀念館參觀,受益頗多。總的印象是陶先生離我們很近很近。記下幾個片段,以備今後學習之用。)
陶行知原名陶文俊。1910年在金陵大學讀書時,敬慕王陽明的哲學思想,奉「知為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為至理名言,於是改名為陶知行。後來在曉庄學校工作期間,他的思想在實踐中發生巨變,對知行關系有了新的認識。他說,對王陽明的觀點,「余體驗所得,適為其反。」他認為,弗蘭克林、瓦特等人都是先有實踐,而後才有了新的發明創造的。於是決定把以前信仰的觀點倒轉過來,確認「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1931年他寫了一首短詩《三代人》:「行動是老子,知識是兒子,創造是孫子。」到1934年7月16日,他在《生活教育》半月刊上公開聲明,改名為陶行知。他曾解釋說,我的理論就是行、知、行。行是知之始,知又可以反過來引導行。改名字是力求名實相符。
我們這些後人,學過毛澤東的《實踐論》,對實踐、認識、再實踐的規律都有所了解。陶行知先生在30年代初已經探索達到這樣的高度,實在令人敬佩。他不只是這樣說了,而且堅定不移地這樣做了。他大力推進 「教學做合一」的新教育,就是他的唯物主義哲學思想的體現。理解這一點,可能是理解陶行知教育理論與實踐之關鍵。
⑶ "陶文浚"改名為"陶行知"是因為
先改為陶知行的哦,後來才是陶行知陶行知一生中曾三次給自己改名。父母給他取名陶文浚,到了19歲,讀大學期間深受明代思想家王陽明「知行合一」論的影響,給自己改名「陶知行」,認為「知是行之始」,認識先於實踐。但很快,他認識到其中的唯心論色彩,於是把王陽明的學說翻了個個兒,提出「行是知之始」,有實踐才有認識。到了43歲時,再一次給自己改名「陶行知」。不過,陶行知很快又認識到,「從行到知」只是認識的第一階段,再由知到行又是認識的更高階段,他曾寫了一首小詩:行動是老子,知識是兒子,創造是孫子。這就是他的「行-知-行」理論。為了在名字中反映這一思想,他還創造了一個字。這個字既像「行知」,又像「知行」,代表「行知行」的意思。
⑷ 陶行知為什麼要改名
姓名:陶行知
原名:陶文睿
乳名:和尚
出生日期:1891年10月18日(農歷清光緒十七年九月六日)
病逝日期:1946年7月25日
籍貫地:安徽省歙縣西鄉黃潭源村
家人:父,陶位朝;母,曹翠仂;妹,陶文之;妻,汪純宜,汪病逝後又娶妻吳樹琴;長子,陶宏生;次子,陶曉光;三子,陶剛
身份:中國偉大的人民教育家
個人簡介: 陶行知,1914年畢業於金陵大學,後赴美留學。1917年回國,歷任南京高等師范學校教授、教務主任等,反對「沿襲陳法,異型他國」。推行平民教育。
「五·四」運動後,從事平民教育運動,創辦曉庄師范。1930年4月,國民黨反動政府以「勾結叛逆,陰謀不軌」為借口,武力封閉曉庄學校。陶行知受到通輯,被迫臨時避難日本。1931年春,陶氏返回上海,任《申報》總管理處顧問,對當時《申報》的革新起了相當大的作用。
1932年起,先後創辦了「山海工學團」,「晨更公學團」,「勞工幼兒團」,首創「小先生制」,成立「中國普及教育助成會」,開展「即知即傳」的普及教育運動。1934年主編《生活教育》半月刊。7月,正式宣布將自己的名字由「知行」改為「行知」
「九.一八」事變後,陶行知積極從事抗日救亡運動。1936年,當選為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執行委員和常務委員。7月,與沈鈞儒、鄒韜奮、章乃器聯合發表《團結禦侮宣言》,毛澤東主席復信表示支持。接著,受全國救國聯合會的委託,擔任國民外交使節,出訪歐、美、亞、非二十八個國家和地區,出席「世界和平大會」,「世界新教育會議」第七次年會。
1938年8月,陶氏回國路過香港,倡導舉辦了「中華業余學校」,推動香港同胞共赴國難。
1939年7月,在四川重慶附近的古聖寺為兒童創辦育才學校,培養有特殊才能的兒童。1945年,陶行知當選為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員會主任委員。1946年1月,陶行知在重慶創辦社會大學,推行民主教育。
抗日戰爭勝利後,陶行知回到上海,立即投入反獨裁,爭民主,反內戰,爭和平的斗爭。民主戰士李公朴、聞一多遭國民黨特務暗殺,陶行知被列為黑名單上的第三名。他一面作好了「我等著第三槍」的犧牲准備,一面繼續堅持斗爭,視死如歸,始終站在民主運動的最前列。終因「累過度,健康過虧,刺激過深」於1946年7月25日患腦溢血逝世,享年五十五歲。
⑸ 陶行知的原名是什麼為什麼改名
姓名:陶行知
原名:陶文睿
乳名:和尚
出生日期:1891年10月18日(農歷清光緒十七年九月六日)
病逝日期:1946年7月25日
籍貫地:安徽省歙縣西鄉黃潭源村
家人:父,陶位朝;母,曹翠仂;妹,陶文之;妻,汪純宜,汪病逝後又娶妻吳樹琴;長子,陶宏生;次子,陶曉光;三子,陶剛
身份:中國偉大的人民教育家
個人簡介: 陶行知,1914年畢業於金陵大學,後赴美留學。1917年回國,歷任南京高等師范學校教授、教務主任等,反對「沿襲陳法,異型他國」。推行平民教育。
「五·四」運動後,從事平民教育運動,創辦曉庄師范。1930年4月,國民黨反動政府以「勾結叛逆,陰謀不軌」為借口,武力封閉曉庄學校。陶行知受到通輯,被迫臨時避難日本。1931年春,陶氏返回上海,任《申報》總管理處顧問,對當時《申報》的革新起了相當大的作用。
1932年起,先後創辦了「山海工學團」,「晨更公學團」,「勞工幼兒團」,首創「小先生制」,成立「中國普及教育助成會」,開展「即知即傳」的普及教育運動。1934年主編《生活教育》半月刊。7月,正式宣布將自己的名字由「知行」改為「行知」
「九.一八」事變後,陶行知積極從事抗日救亡運動。1936年,當選為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執行委員和常務委員。7月,與沈鈞儒、鄒韜奮、章乃器聯合發表《團結禦侮宣言》,毛澤東主席復信表示支持。接著,受全國救國聯合會的委託,擔任國民外交使節,出訪歐、美、亞、非二十八個國家和地區,出席「世界和平大會」,「世界新教育會議」第七次年會。
1938年8月,陶氏回國路過香港,倡導舉辦了「中華業余學校」,推動香港同胞共赴國難。
1939年7月,在四川重慶附近的古聖寺為兒童創辦育才學校,培養有特殊才能的兒童。1945年,陶行知當選為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員會主任委員。1946年1月,陶行知在重慶創辦社會大學,推行民主教育。
抗日戰爭勝利後,陶行知回到上海,立即投入反獨裁,爭民主,反內戰,爭和平的斗爭。民主戰士李公朴、聞一多遭國民黨特務暗殺,陶行知被列為黑名單上的第三名。他一面作好了「我等著第三槍」的犧牲准備,一面繼續堅持斗爭,視死如歸,始終站在民主運動的最前列。終因「累過度,健康過虧,刺激過深」於1946年7月25日患腦溢血逝世,享年五十五歲。
⑹ 陶行知的名字來源於哪句成語
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本名陶文濬,因欣賞王陽明「知行合一」學說改名為知行,後認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又改名為行知。
⑺ 陳魯豫,陶行知,蔡國慶這個名字的來歷
陶行知先生原名文浚,大學期間推崇明代哲學家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學說,取名「知行」。43歲時,他在《生活教育》上發表《行知行》一文,認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並改名為陶行知
陳魯豫:父母的籍貫分屬河南、山東
簡稱就是魯
豫
絕對真實
蔡國慶:只是因為預產期為10月1日,但事實上他提前到9月17日出生,但他父親定下的名字卻沒有改。
⑻ 陶行知為什麼叫陶行知
他覺得要先「行」才能「知」,也就是要先實踐,才能從中發現真理,是唯物主義的思想。所以他把名字改為行知,先行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