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字寓意 > 泗溪名字由來

泗溪名字由來

發布時間:2021-03-24 09:38:29

Ⅰ 郭騰蛟名字測試打分

泰順縣:羅陽鎮、百丈鎮、泗溪鎮、雅陽鎮、仕陽鎮、三魁鎮、筱村鎮、彭溪鎮、龜湖鎮、西暘鎮、司前畲族鎮;包垟鄉、新浦鄉、九峰鄉、柳峰鄉、松垟鄉、東溪鄉、雪溪鄉、仙稔鄉、南院鄉、嶺北鄉、黃橋鄉、碑排鄉、峰門鄉、翁山鄉、聯雲鄉、鳳垟鄉...

Ⅱ 橋的發展史

我國的橋梁,大致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以西周、春秋為主,包括此前的歷史時代,這是古代橋梁的創始時期。此時的橋梁除原始的獨木橋和汀步橋外,主要有梁橋和浮橋兩種形式。

當時由於生產力水平落後,多數只能建在地勢平坦,河身不寬、水流平緩的地段,橋梁也只能是寫木樑式小橋,技術問題較易解決。而在水面較寬、水流較急的河道上,則多採用浮橋。

第二階段以秦、漢為主,包括戰國和三國,是古代橋梁的創建發展時期。秦漢是我國建築史上一個璀璨奪目的發展階段,這時不僅發明了人造建築材料的磚,而且還創造了以磚石結構體系為主題的拱券結構,從而為後來拱橋的出現創造了先決條件。

戰國時鐵器的出現,也促進了建築方面對石料的多方面利用,從而使橋梁在原木構梁橋的基礎上,增添了石柱、石樑、石橋面等新構件。不僅如此,它的重大意義,還在於由此而使石拱橋應運而生。

石拱橋的創建,在中國古代建橋史上無論是實用方面,還是經濟、美觀方面都起到了劃時代的作用。石樑石拱橋的大發展,不僅減少了維修費用、延長了橋的使用時間,還提高了結構理論和施工技術的科學水平。

因此,秦漢建築石料的使用和拱券技術的出現,實際上是橋梁建築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故從一些文獻和考古資料來看,約莫在東漢時,梁橋、浮橋、索橋和拱橋這四大基本橋型已全部形成。

第三階段是以唐宋為主,兩晉、南北朝和隋、五代為輔的時期,這是古代橋梁發展的鼎盛時期。隋唐國力較之秦漢更為強盛,唐宋兩代又取得了較長時間的安定統一,工商業、運輸交通業以及科學技術水平等十分發達,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國家。

東晉以後,由於大量漢人貴族官宦南遷,經濟中心自黃河流域移往長江流域,使東南水網地區的經濟得到大發展,經濟和技術的大發展,又反過來刺激橋梁的大發展。

因此,這時創造出許多舉世矚目的橋梁,如隋代石匠李春首創的敞肩式石拱橋--趙州橋,北宋廢卒發明的疊梁式木拱橋--虹橋,北宋創建的用筏形基礎、植蠣固墩的泉州萬安橋,南宋的石樑橋與開合式浮橋相結合的廣東潮州的湘子橋等。

這些橋在世界橋梁史上都享有盛譽,尤其是趙州橋,類似的橋在世界別的國家中,晚了七個世紀方才出現。縱觀中國橋梁史,幾乎所有的重大發明和成就,以及能爭世界第一的橋梁,都是此時創建的。

第四階段為元、明、清三朝,這是橋梁發展的飽和期,幾乎沒有什麼大的創造和技術突破。這時的主要成就是對一些古橋進行了修繕和改造,並留下了許多修建橋梁的施工說明文獻,為後人提供了大量文字資料。

此外,也建造完成了一些像明代江西南城的萬年橋、貴州的盤江橋等艱巨工程。同時,在川滇地區興建了不少索橋,索橋建造技術也有所提高。 到清末,即1881年,隨著我國第一條鐵路的通車,迎來了我國橋梁史上的又一次技術大革命。

(2)泗溪名字由來擴展閱讀:

歷史發展

橋梁是道路的組成部分。從工程技術的角度來看,橋梁發展可分為古代、近代和現代三個時期。

人類在原始時代,跨越水道和峽谷,是利用自然倒下來的樹木,自然形成的石樑或石拱,溪澗突出的石塊,谷岸生長的藤蘿等。人類有目的地伐木為橋或堆石、架石為橋始於何時,已難以考證。古巴比倫王國在公元前1800年(公元前19世紀)就建造了多跨的木橋。

據史料記載,中國在周代(公元前11世紀~前256年)已建有梁橋和木浮橋,如公元前1134年左右,西周在渭水架有浮橋。,橋長達183米。古羅馬在公元前621年建造了跨越台伯河的木橋,在公元前 481年架起了跨越赫勒斯旁海峽的浮船橋。

古代美索不達米亞地區,在公元前 4世紀時建起挑出石拱橋(拱腹為台階式)。

古代橋梁在17世紀以前,一般是用木、石材料建造的,並按建橋材料把橋分為石橋和木橋。

石橋的主要形式是石拱橋。據考證,中國在東漢時期(公元25~220年)就出現石拱橋,如出土的東漢畫像磚,刻有拱橋圖形。

趙州橋(又名安濟橋),建於公元605~617年,凈跨徑為37米,首創在主拱圈上加小腹拱的空腹式(敞肩式)拱。中國古代石拱橋拱圈和墩一般都比較薄,比較輕巧,如建於公元816~819年的寶帶橋,全長317米,薄墩扁拱,結構精巧。

羅馬時代,歐洲建造拱橋較多,早在公元前200~公元200年間就在羅馬台伯河建造了8座石拱橋,其中建於公元前62年的法布里西奧石拱橋,橋有2孔,各孔跨徑為24.4米。

公元98年西班牙建造了阿爾橋,高達52米。此外,出現了許多石拱水道橋,如現存於法國的加爾德引水橋,建於公元前1世紀,橋分為3層,最下層為7孔,跨徑為16~24米。羅馬時代拱橋多為半圓拱,跨徑小於25米,墩很寬,約為拱跨的三分之一。

羅馬帝國滅亡後數百年,歐洲橋梁建築進展不大。11世紀以後,尖拱技術由中東和埃及傳到歐洲,歐洲開始出現尖拱橋,如法國在公元1178~1188年建成的阿維尼翁橋,為20孔跨徑達34米尖拱橋。英國在公元1176~1209年建成的泰晤士河橋為19孔跨徑約 7米尖拱橋。

西班牙在13世紀建了不少拱橋,如托萊多的聖瑪丁橋。拱橋除圓拱、割圓拱外,還有橢圓拱和坦拱。公元1542~1632年法國建造的皮埃爾橋為七孔不等跨橢圓拱,最大跨徑約32米。當時橢圓拱曾盛行一時。

1567~1569在佛羅倫薩的聖特里尼塔建了三跨坦拱橋,其矢高同跨度比為1∶7。11~17世紀建造的橋,有的在橋面兩側設商店,如義大利威尼斯的里亞爾托橋。

石樑橋是石橋的又一形式。中國陝西省西安附近的灞橋原為石樑橋,建於漢代,距今已有2000多年。公元11~12世紀南宋泉州地區先後建造了幾十座較大型石樑橋,其中有洛陽橋、安平橋。安平橋(五里橋)原長2500米,362孔,現長2070米,332孔。英國達特穆爾現存的石板橋,有的已有2000多年。

木橋早期木橋多為梁橋,如秦代在渭水上建的渭橋,即為多跨梁式橋。木樑橋跨徑不大,伸臂木橋可以加大跨徑。中國 3世紀在甘肅安西與新疆吐魯番交界處建有伸臂木橋,「長一百五十步」。公元405~418年在甘肅臨夏附近河寬達40丈處建懸臂木橋,橋高達50丈。

八字撐木橋和拱式撐架木橋亦可以加大跨徑。16世紀義大利的巴薩諾橋為八字撐木橋。

木拱橋出現較早,公元104年在匈牙利多瑙河建成的特拉楊木拱橋,共有21孔,每孔跨徑為36米。中國在河南開封修建的虹橋,凈跨約為20米,亦為木拱橋,建於公元1032年。日本在岩國錦川河修建的錦帶橋為五孔木拱橋,建於公元300年左右,是中國僧戴曼公獨立禪師幫助修建的。

中國西南地區有用竹篾纜造的竹索橋。著名的竹索橋是四川灌縣珠浦橋,橋為8孔,最大跨徑約60米,總長330餘米,建於宋代以前。

古代橋梁基礎,在羅馬時代開始採用圍堰法施工,即打木板樁成圍堰,抽水後在其中修築橋梁基礎和橋墩。1209年建成的英國泰晤士河拱橋,其基礎就是用圍堰法修築,但是,那時只能用人工打樁和抽水,基礎較淺。中國11世紀初,著名的洛陽橋在橋址江中先遍拋石塊,其上養殖牡蠣二三年後膠固而成筏形基礎,是一個創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橋梁

Ⅲ 浙江的著名橋梁有哪些

迎仙橋位於浙江省新昌縣桃沅鄉劉門塢附近的惆悵溪上,該橋系國內首次發現的近似於懸鏈線拱的古石拱橋。該橋在明萬曆《新昌縣志》有載,清代道光時重修。迎仙橋長29米,寬4.6米,凈跨15.6米。懸鏈線拱橋型系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國外發明的世界先進橋梁科技。迎仙橋遠早於國外應用了這項橋型技術。該橋的橋名源於民間傳說。相傳東漢時吳縣青年劉晨和阮肇入天佬山采葯迷路。在劉門塢遇見了二位仙女,雙結伉儷。不幾日,劉、阮回鄉,世上已是其七世孫時代。此橋因劉、阮在此遇仙得名。此橋位於劉宋詩人謝靈運開辟的「唐詩之路」通向天姥山的門戶處,經歷了數百年商賈軍旅的穿行,至今安然無恙,足見其結構的科學性。
玉成橋位於浙江省嵊州市谷來砩頭村,與迎仙橋同為准懸鏈線石拱橋。橋長12.15米,寬4.7米,拱高5.7米。建成於道光丙申年(1836)。坑舉馬正炫所建。馬氏家譜中載有建橋的記錄。該橋建成後當地村民認為橋拱這么平坦,可能要塌,拒付工錢。馬正炫為了表達為民造橋的善意,竟然未收工錢,玉成其事,取橋名為玉成橋。橋建成後至今已160多年,完好無損,此祖業被馬氏後人傳為美談,寫入馬氏家譜。該橋為新發現的又一座古代優秀橋型,已被收入《中國科學技術史》(橋梁卷)。
廣寧橋位於紹興市廣寧橋直街,橫跨漕河。南鄰八字橋,與大善塔相望。廣寧橋為紹興現存最長七折邊形 單孔石拱橋。系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橋系南北向七折邊形單孔石拱橋,全長57.2米。橋上置欄,拱券為縱聯 分節並列砌置,券頂鐫《鯉魚跳龍門》、《金龍伴玉兔等六幅圓型石雕》。橋腳內各設有纖道.橋東側,南北 引橋壁各嵌有石碑一通,橋北端西側有《重建廣寧橋記》石碑一方。
新昌風雨橋位於浙江省新昌縣東南約40公里的巧英鄉上三坑村,在舊時三涇至寧海的古道上。建於嘉慶十九年(1814年)。今存風雨橋,木拱橋,橋而上有橋廊可供行人避雨小憩和村民乘涼聚談。橋長16.8米,寬4.78米,水底至橋廊檐高8.13米。橋廊用36根木柱支撐,每邊13根,兩側木製板作橋欄。橋腳為23根圓木按二個八字形組合而成,其中14根木柱嵌進兩岸石坎中,上鋪橋板。橋廊樑上有「時嘉慶拾玖年拾月吉總理國學生俞熠、劉正輝督造」廿六字,墨跡尚可辯讀,1992年5月,我國橋梁專家唐寰澄教授應邀來新考察,認為此橋是從宋代《清明上河圖》中簡化而出。現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萬年橋位於浙江省嵊州市苦竹溪,半圓型雙拱石橋。橋全長28米,寬5米,單跨10米,高12米,建於道光二十五年。此橋高大宏偉,與橋下巨岩清流相組合,呈現一幅深山古橋的迷人景觀。
紹興古橋。
纖道橋太平橋強口橋司馬悔橋萬年橋 何村橋和尚橋蘭亭墨池橋畫橋荷湖大橋謝公橋安康橋 融光橋 寶珠橋光相橋東湖橋東浦新橋東雙橋 拜王橋諸暨浮橋八字橋上三坑古木拱橋龍亭橋鎮東橋奎元橋化龍橋三接橋避塘橋小江橋迎恩橋 安昌街河橋禹會橋西跨湖橋廣寧橋接渡橋安昌橋柯岩橋查林木橋東浦大木橋暨陽大橋
大慶橋位於浙江省新昌縣沙溪鄉真詔村西,跨真詔溪,該橋為3孔亂石拱橋,全長56米,寬4.7米,高9米,兩邊各有32級石階。橋孔跨徑分別為13米,13.9米,和13.2米,條石干砌的橋礅立於岩石之上。橋礅設有分水尖。橋於牛郎織女渡河的七月七日告成,七月乃大慶之月,故名大慶橋。橋建成於咸豐十一年(1861),俞維乾募建。此橋為全市最長的石拱橋。紹興市區解放南路也有一座大慶橋,是一座半圓拱古橋。為了二者區別,新昌的大慶橋稱為真詔大慶橋。
品濟橋位於嵊州市谷來鎮馬村。為四孔尖墩伸臂梁橋的代表作。
等慈橋位於浙江省虞市豐惠鎮,跨街河。該橋原名九獅橋,系橫放並列砌築的半圓拱橋。此種砌築方法在古橋中少見。在紹興僅此一座。嘉泰《會稽志》有載,已稱等慈橋。說明此橋始建於宋朝嘉泰以前。元朝至正年間等慈寺僧永貽等人募捐重修。今為單孔石拱橋,全長26米,寬6.7米,拱高5米,橋拱跨徑9.9米,橋北、橋南橋坡各長10.8米和12.25米,各設26級和28級石階。橋側有「宋嘉定七年歲次甲戌二月初六日辛丑重修」刻石,宋嘉定七年即公元1215年。說明嘉定七年此橋曾作重修。現橋為元至正(1341)重修。該橋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司馬悔橋又名落馬橋,位於浙江省新昌縣班竹村邊,橋邊建有司馬廟,是通天台古道上主要橋梁之一。系單孔石拱橋,拱圈為不規則的石塊或卵石砌置。嘉泰《會稽志》雲:「舊傳唐司馬子微隱天台山,被征至此而悔,因以為名。」據此唐代當有此橋。新昌至天台古道在東晉謝靈運時已開通,此橋在唐時已存在,可能始建於東晉。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火毀重建。現橋長20.5米,橋面寬5.8米,高8.1米,凈跨11.米,橋面鋪卵石。側牆正中有「落馬橋」石刻碑一塊。
訪友橋位於浙江省嵊州市新山鄉白宅墅村口。建於南宋淳熙九年(公元1182年),橋長5.2米、寬3米、高10米。時任浙東常平茶鹽使的朱熹來嵊州賑災,訪故友呂規叔,相遇於橋上,橋因以得名。從橋名可推斷橋建於宋代以前。此橋為單孔三折邊拱橋,在橋邊石上有朱熹題寫的「石泉漱玉」四字。該橋為嵊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泗溪東橋位於浙江溫州泰順的泗溪鎮下橋村, 為疊梁式木拱廊橋。始建於明隆慶四年(1570)。清乾隆十年(1745)、道光七年(1827)重修。橋長41.7米,寬4.86米,凈跨25.7米,離水面9.5米。處在「將軍逗獅」風水模式中的溪東橋,「虹氣臨虛,影搖波月」。橋拱上建有廊屋15間,當中幾間高起為樓閣。屋檐翼角飛挑,屋脊青龍繞虛,頗有吞雲吐霧之勢。此橋無橋墩,由粗木架成八字形伸臂木拱,頗為罕見。東溪早時以碇步渡水,津道多阻,林正緒倡首建造蜈蚣橋(即溪東橋)。林正緒生平端方正直,好行義舉,乾隆癸亥年(1743)邑侯張考首書「達尊有二」匾相贈。此橋修建者是修北澗橋的人的徒弟,故而有人也將這兩橋稱為「師徒橋」。因此橋外型美觀,號稱「最美的廊橋」。
皇渡橋位於浙江省新昌縣皇渡橋村,明成化時稱王渡橋,清康熙時稱皇渡橋,因南宋小康王曾過此橋而得名。現橋為道光二十四年(1845)重建,系單孔石拱橋,塊石並列砌築。橋長23.9米,孔徑17米,寬5米,高9米。此橋為新昌至天台古道上的重要橋梁。
和尚橋位於浙江省嵊州市浦口邊的小溪上。始建於宋,後雖代有修建,橋石仍系原物。該橋在嘉泰《會稽志》有載。橋系三折邊拱,橋長8米,寬2米,高4米。因溪流在橋前有一彎道,水在橋前已形成一個水潭,流速變緩,減少了對橋的沖力,由於該橋避開河道急彎,故橋基穩固。此橋自宋朝以來得以保存,為紹興市有明文記載的最早的三折邊橋。
三條橋位於浙江省泰順三魁鎮薛宅村,地處溫州垟溪鄉和洲嶺鄉交界地,由原先三巨木跨河為橋而得名,始建於宋紹興七年(1137),重建於道光二十三年(1843),現為木疊梁拱式廊橋。全長26.63米,寬4米,離水面高10米。呈八字形伸臂,其上建橋屋11間,明間五架抬梁,柱頭有碟形蓮花瓣頭拱座。是泰順歷史最悠久的木拱廊橋,也可能是世界最早建築的「廊橋」。當年在拆舊橋時發現有貞觀年號的舊瓦,因此有人猜測三條橋最早可能建於唐代。
如意橋又名丁公橋,位於浙江省新昌縣拔茅鎮丁公橋村。半圓型拱古橋。古橋建造者為丁天松。村名、橋名當是記念這位造橋能匠。此橋取名如意,當是匠人的得意之作。此橋橋面長2.9米,寬4米,東西橋坡各長15.4米和10.4米。東西橋坡各設12級和9 級石階。橋於清乾隆年間重建。新昌縣迎仙橋也是丁天松所建。
新官橋位於浙江省嵊州市廣利鄉新官橋村。新官橋是在老官橋基礎上重建的,嘉泰《會稽志》中記載的橋名已稱新官橋,這說明老官橋始建年代一定早於宋朝嘉泰時期(1201——1204)。官橋與民橋相對,此橋當為官府所造,是官道上主要橋梁。該橋為七孔石樑橋,全橋在清代多次重修。
此橋位於浙江省省諸暨市草塔鎮南面的下張村村頭,座落在瀆溪江支流上。為單孔半圓型青石拱橋,縱聯分節並列砌築。其橋孔圓潤高朗清秀,造型精巧美觀。橋上蓮花望欄,鎮水叭蝮,橋面吉祥物飾,皆雕刻精美,今雖多破損,卻仍可見其風貌。此橋為清代嘉慶四年(1800)所建,為該市屈指可數的古石拱橋之一。
斷橋位於杭州里西湖和外西湖的分水點上,一端跨著北山路,另一端接通白堤。據說,早在唐朝斷橋就已經建成,宋代稱保佑橋,元代稱段家橋。在西湖古今諸多大小橋梁中,她的名氣最大。斷橋之名得於唐朝。其名由來,一說孤山之路到此而斷,故名;一說段家橋簡稱段橋,諧音為斷橋;傳說白娘子與許仙斷橋相會,確為斷橋景物增添了浪漫色彩。現在的斷橋,是1941年改建,五十年代又經修飾。橋的東北有碑亭,內立「斷橋殘雪」碑。佇立橋頭,放眼四望,遠山近水,盡收眼底,是欣賞西湖雪景之佳地,為西湖十景之一。
新昌風雨橋位於浙江省新昌縣東南約40公里的巧英鄉上三坑村,在舊時三涇至寧海的古道上。建於嘉慶十九年(1814年)。今存風雨橋,木拱橋,橋而上有橋廊可供行人避雨小憩和村民乘涼聚談。橋長16.8米,寬4.78米,水底至橋廊檐高8.13米。橋廊用36根木柱支撐,每邊13根,兩側木製板作橋欄。橋腳為23根圓木按二個八字形組合而成,其中14根木柱嵌進兩岸石坎中,上鋪橋板。橋廊樑上有「時嘉慶拾玖年拾月吉總理國學生俞熠、劉正輝督造」廿六字,墨跡尚可辯讀,1992年5月,我國橋梁專家唐寰澄教授應邀來新考察,認為此橋是從宋代《清明上河圖》中簡化而出。現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西塘古鎮河流縱橫,橋梁眾多,幾乎每一座橋的背後都蘊藏著悠久的歷史和感人的故事。其中著名的有卧龍橋、五福橋、送子來鳳橋、安境橋等。西塘古橋的建造也是從宋代開始的;明代,隨著商業繁榮,商旅雲集,石橋也就越造越多,日前,小小的西塘鎮竟有各式各樣的橋近百座之多。 同濟大學民居專家 阮儀三:橋在古鎮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它是水陸交匯的一種紐帶 水行船 陸上行走 過河怎麼辦呢 就要靠橋 橋是聯系陸地與陸地之間 跨越河流的一種重要的紐帶 同時建造橋的位置是根據居住生活的需要 和根據交通的需要而建的 因此它的位置選得非常重要 因此這是橋的本身 由於我們江南地區 河裡要走船 走船橋要拱起來 要有空間 要拱橋 拱背橋 和直橋 因此這個橋的地位比較高 所以往往橋也是人們休息和觀景的地方 建於明代的「五福橋」,連通燒香港的南北兩岸,是單孔石階橋。五福指的是福、德、壽、祿、善終。是民間對人生的五大追求,更是造橋人對過橋人的祝福,希望這座橋給人帶來的不僅是方便,更多的是吉利和希望。 「送子來鳳橋」老百姓俗稱「晴雨橋」是三孔石板橋。傳說建造時,正好有一隻鳥飛來,「送子來鳳橋」這個吉祥名字由此得來。橋頂的棚,和方磚鋪就的長條凳,為遊人提供了休息和觀賞美景的好去處。 而「送子來鳳橋」最通體現西塘人細致周到的本性之處,在於橋體上的石階被一分為二,左側的石階是供男人使用的;而右側被設計成小小的斜坡;原因是,古人考慮到當時女子有纏小腳的陋習,邁步子小,台階不方便行走,於是做成小斜坡供女子專用。 遠遠看去橋的頂棚上紅檐黑瓦,橋正中的花牆隔斷,把橋點綴得古樸新穎。 同濟大學民居專家 阮儀三:同是它也是風景的一部分 是西塘的一個很重要的文化 你看西塘的橋都有橋聯 橋聯就是點景抒情的地方 這種點景抒情加上了一點文化的意念 一看橋的位置 一看橋的裝飾 馬上會引起聯想 引起共鳴 跟當時的作者會引起共鳴 由於石橋都建在重要的交通位置,所以逐漸也成為了人們交往休閑的場所。 「修幾百年崎嶇之路,造千萬人來往之橋。」鐫刻在石橋上的楹聯,更加強化了西塘古鎮的文化氛圍,成為了古鎮景觀的點睛之筆。 西塘古橋工藝精湛,至今保存完整,有很強的觀賞價值,石橋見證了西塘古鎮的歷史,也為這座江南水鎮增添了幾分神秘色彩,和雋永的文化意味。 在注重時尚與時效的今天,鋼盤混凝土的陰隔,使散淡、安逸的生活和鄰里親密和睦交往似乎成為了記憶。而秀美江南的古鎮西塘,人們質朴友善,幾百年來過著一種素雅淡泊的平民生活,而一切也是今天的人們所嚮往和追求的。

Ⅳ 本人姓汪,老婆姓羅,想給孩子取一個有內涵、有詩意的名字。不要復制粘貼哈

汪宇洛 宇取與的諧音,洛取羅的諧音 望採納!

Ⅳ 秭歸城名字的由來

關於「秭,歸」,我最初的認知是來源於《易經》,再結合其它一些資料,以及獨立填圖時,在郭家壩中學牆壁「屈原文化專欄」里看到的介紹,作以說明:
1.

「秭,數億至萬曰秭」。——《說文》」
秭,數也。——《爾雅》。郭璞注:「今以十億為秭。」
《廣韻》:「秭,千億也。」
《風俗通》:「千生萬,萬生億,億生兆,兆生京,京生秭。」
歸,女嫁也。——《說文》
帝乙歸妹。——《易·泰》
2.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於歸,宜其室家。——《詩·周南·桃夭》(之子:這個女子)
女有歸。——《禮記·禮運》
婦人謂嫁曰歸。——《公羊傳·隱公二年》
生女有所歸,雞狗亦得將。——杜甫《新婚別》
後五年,吾妻來歸,時至軒中,從余問古事。——明· 歸有光《項脊軒志》
3.
又如:歸適(出嫁);歸女(嫁女);歸妹(嫁妹)。又指出嫁女兒返回娘家
害瀚害否,歸寧父母。——《詩·周南·葛覃》
凡諸侯之女歸寧曰來,出曰來歸。——《左傳·庄公二十八年》
大歸曰來歸。——《公羊傳》
4.
又如:歸安(舊時謂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視父母);歸宗。

上述便是「秭,歸」本意,下面說說「秭歸」寓意:

在中國名目眾多的字典中,「秭」都只用於地名「秭歸縣」,是秭歸的「特產」。「秭」作何解釋,「秭歸」為何意,說法不一。代表性的說法有三種:
一是《水經注·江水注》引袁山松說:「屈原有賢姊,聞原放逐,亦來歸,喻令自寬,全鄉人冀其見從,因名曰秭歸。」「秭」即「姊」,二者是同音通假字。(這便是郭家壩中學「文化專欄」里的內容。)
二是楚子熊繹封嫡嗣熊摯為「夔子」,居「夔子國」,即今秭歸以西到四川奉節一帶,為楚的附庸國,後因夔子不祀奉楚的先祖,楚成王熊惲把夔子國滅掉了。「楚人滅夔,以夔子歸。」今天的秭歸即「子歸」之意。
三是與一個傳說故事有關,雖不足為憑,但從側面反映秭歸人民自古以來對屈原的懷念之情。相傳屈原冤沉汩羅,消息傳回家鄉後,屈原的妹妹屈幺姑,天天登上家鄉的山頂向南方呼喊:「我哥回——!我哥回——」直喊到喉嚨出血,抑鬱而終。屈幺姑死後變成一隻鳥兒,鳥兒喊叫的聲音仍是「我哥回」,人們於是把這種鳥兒叫子規鳥,把屈原的家鄉叫「子規」,以紀念屈原和屈幺姑的兄妹深情。後來「子規」漸漸演變成現在的「秭歸」。

Ⅵ 介紹一種民族的民風民俗

你是不是南師附小的學生,我是,今天我們布置的就是這個作業.
京族介紹
主要聚居在廣西壯族自治區防城市的(氵萬)尾、山心、巫頭潭吉4個自然村。京族以漁業為主,以農為輔,屬沿海漁業和農耕混合的經濟文化類型。京族的祖先原居越南吉婆。後來有一部分人自越南 塗山沿海捕魚來到巫頭島等地定居,至今已有4 0 0 多 年的歷史。京族過去被稱為"越族"。新中國成立後,正式定名為京族。京族有本民族語言,通用漢語文,信仰天主教、道教。

蒙古族介紹
現有人口4806849 人。主要聚居在內蒙古自治區,其餘分布在中國的東北、西北地區。蒙古族是一個歷史悠久而又富於傳奇色彩的民族。被譽為「草原驕子」。蒙古族始源於古代望建河(今額爾古納河)東岸一帶。「蒙兀」是「蒙古」一詞最早的漢文譯名,始見唐代。「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諸部落中的一個部落的名稱。13世紀初,以成吉思汗為首的蒙古部統一了蒙古地區諸部,逐漸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蒙古」也就由原來的部落名稱變成為民族名稱了。蒙古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學。蒙古族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

白族介紹
有人口1594827 人。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部以洱海為中心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少部分散居在四川、貴州、湖南等地。由於白族風俗尚白,歷史上曾有"白人"、"白王"、"白史"之稱。新中國成立後,正式定名為白族。白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白語支。大多數白族通曉漢語,並作為與其他民族的交際工具。白族是個古老的民族,有著自己光輝燦爛的科學文化。在天文、歷法、氣象、醫學、文學等領域都有許多發明創造和優秀作品。
等等....

Ⅶ 溫州市有多少個鎮都叫什麼名字

溫州市有88個鎮,分別叫:

1、鹿城區1個鎮:藤橋鎮。

2、甌海區1個鎮:澤雅鎮。

3、洞頭區1個鎮:大門鎮。

4、瑞安市9個鎮:塘下鎮、陶山鎮、桐浦鎮、湖嶺鎮、林川鎮、馬嶼鎮、曹村鎮、高樓鎮、平陽坑鎮。

5、樂清市14個鎮:柳市鎮、北白象鎮、虹橋鎮、磐石鎮、淡溪鎮、蒲岐鎮、南嶽鎮、清江鎮、南塘鎮、芙蓉鎮、雁盪鎮、大荊鎮、湖霧鎮、仙溪鎮。

6、永嘉縣11個鎮:橋頭鎮、橋下鎮、岩頭鎮、沙頭鎮、楓林鎮、岩坦鎮、大若岩鎮、碧蓮鎮、巽宅鎮、鶴盛鎮、金溪鎮11個鎮。

7、平陽縣14個鎮:昆陽鎮、鰲江鎮、水頭鎮、蕭江鎮、騰蛟鎮、山門鎮、順溪鎮、南雁鎮、萬全鎮、海西鎮、南麂鎮、麻步鎮、鳳卧鎮、懷溪鎮。

8、蒼南縣16個鎮:靈溪鎮、宜山鎮、錢庫鎮、藻溪鎮、橋墩鎮、金鄉鎮、礬山鎮、赤溪鎮、馬站鎮、望里鎮、炎亭鎮、大漁鎮、莒溪鎮、南宋鎮、霞關鎮、沿浦鎮。

9、文成縣9個鎮:大峃鎮、珊溪鎮、巨嶼鎮、玉壺鎮、南田鎮、百丈漈鎮、黃坦鎮、西坑畲族鎮。

10、泰順縣12個鎮:羅陽鎮、司前畲族鎮、百丈鎮、筱村鎮、泗溪鎮、彭溪鎮、雅陽鎮、仕陽鎮、三魁鎮、南浦溪鎮、龜湖鎮、西暘鎮。

Ⅷ 黃山資料

黃山,被譽為『天下第一奇山』。位於安徽省南部黃山市黃山區境內(景區由市直轄),東經118°1',北緯30°1',南北長約40公 黃山
里,東西寬約30公里,山脈面積1200平方公里,核心景區面積約160.6平方公里。年均降雨量2348.2毫米,年均氣溫8℃,夏季最高氣溫27℃,冬季最低氣溫-22℃,屬亞熱帶季風氣候。1982年評為首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森林公園,1985年入選全國十大風景名勝,1990年12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名錄》,為國內第二例文化自然雙遺產,2004年2月以第一名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選為首批世界地質公園,黃山是世界上第一個獲得三大世界桂冠的旅遊勝地!2006年被評為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2007年5月評為首批5A級旅遊景點,2007年11月獲建設部主辦「最受群眾喜愛的中國十大風景名勝區」和「最佳資源保護的中國十大風景名勝區」榮譽稱號,2008年3月,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黃山風景區聯合設立了目前全球唯一的「世界遺產地旅遊可持續發展(黃山)觀測站」,2010年3月,黃山以排名第一榮獲 「風景名勝區數字化示範基地」稱號。
地質地貌
黃山經歷了漫長的造山運動和地殼抬升,以及冰川和自然風化作用,才形成其特有的峰林結構。黃山群峰林立,有七十二峰素有「三十六大峰,三十六小峰」之稱,主峰蓮花峰海拔高達1864.8米,與平曠的光明頂、險峻的天都峰(天都峰海拔1810米,與光明頂、蓮花峰並稱三大黃山主峰,為36大峰之一)一起,雄居在景區中心,周圍還有77座千米以上的山峰,群峰疊翠,有機地組合成一幅有節奏旋律的、波瀾壯闊、氣勢磅橫、令人嘆為觀止的立體畫面。
黃山景觀(一)(20張)黃山山體主要由燕山期 花崗岩構成,垂直節理發育,侵蝕切割強烈,斷裂和裂隙縱橫交錯,長期受水溶蝕,形成瑰麗多姿的花崗岩洞穴與孔道,使之重嶺峽谷,關口處處,全山有嶺30處、岩22處、洞7處、關2處。前山岩體節理稀疏,岩石多球狀風化,山體渾厚壯觀;後山岩體節理密集,多是垂直狀風化,山體峻峭,形成了「前山雄偉,後山秀麗」的地貌特徵。 黃山的第四紀冰川遺跡主要分布在前山的東南部,典型的冰川地貌有:苦竹溪、逍遙溪為冰川移動創蝕而成的「U」形谷;眉毛峰、鯽魚背等處是兩條「V」形谷和刨蝕蝕殘留的刃脊;天都峰頂是三面冰斗刨蝕遺留下來的角峰;百丈泉、人字瀑為冰川穀和冰川支谷相匯成的冰川懸谷;逍遙溪到湯口、烏泥關、黃獅壋等河床階地中,分布著冰川搬運堆積的冰磧石;傳為軒轅黃帝煉丹用的「丹井」、「葯臼」,也是由冰川作用形成的冰臼。
編輯本段形成歷史
從距今約8億年的震旦紀開始,海水繞過晉寧運動中形成的江南古陸,從東南方 黃山的險峻地貌
向進入黃山地區,黃山一帶被淹沒在海水之下。 在距今5.7-4.4億年的寒武紀和奧陶紀,地殼處於裂解的高潮時期,導致了海平面的最大上升,在長達1.3億年的時期里,黃山地區基本穩定,但仍是一片汪洋。 到距今約4.1億年的志留紀末期,地殼活動加劇,晚加里東運動使黃山地區上升而成為陸地,海水全部退去,這是黃山地區在地質歷史上首次露出海面。在經歷了5000萬年的相對穩定後,到了石炭紀,柳江運動又引海水卷土重來,黃山地區又重新沉入海平面以下。地質專家曾在黃山腳下譚家橋等地發現三葉蟲化石,證明黃山地區4億年前確為海洋(古揚子海)。 在距今2億年前的三疊紀末期,劃時代的印支運動使地殼隆起而成為陸地,海水退出安徽境內,最終結束了黃山地區漫長的海侵歷史和海相沉積,從而進入了陸相地史發展的新階段。進入侏羅紀以後,影響遍及我國的燕山運動,以強烈頻繁的活動,不斷地改造、雕塑著黃山地殼的地貌。黃山世界地質公園北部的太平花崗閃長岩體,就是晚侏羅紀岩漿侵入的產物。到早白堊紀時,晚燕山運動又一次震撼江南大地,深藏於地殼下部炙熱的岩漿,沿著印支運動時形成的褶皺帶,從黃山這塊比較薄弱和斷裂發育的地殼內乘虛上升,侵入到距地表約數千米的古老地層中。隨著溫度和壓力的改變,這些岩漿由邊部向中央慢慢地冷卻凝結而成黃山花崗岩體的胚胎,這便是距今約1.25億年時期形成的「地下黃山」。在黃山花崗岩體侵入地殼形成之際,也就是黃山山體雛形孕育鑄就之時,在經歷了一次次的脈動上侵定位和結晶固結之後,黃山岩體的雛形終於形成。黃山岩體,是同源岩漿在地球漲縮中,多次脈動侵入形成的復式花崗岩。早期和主體期侵入的岩體,分布在邊緣和外圍,顆粒較粗;補充期和末期侵入的岩體,分布在內圈和中央,顆粒較細。黃山岩體呈中高外低明顯的套疊式分布特徵。 在深部地殼不斷被熔成岩漿,並被擠壓而向中央上侵的過程中,
黃山景觀(二)(20張)黃山山體也被自行拔高,但此時的黃山花崗岩體仍然埋藏在地下,上面還覆蓋著數千米的沉積蓋層。在經歷了多次的間歇抬升之後,覆蓋在岩體上的巨厚蓋層不斷地被風化剝蝕。到了距今五六千萬年前的第三紀喜瑪拉雅運動早期,這些沉積蓋層隨著山體的抬升而逐漸被剝蝕殆盡,黃山終於露出了地表,形成了蓮花峰、光明頂和天都峰等花崗岩山峰,但當時尚無今日如此巍峨偉麗的風姿。在第三紀和第四紀期間,喜瑪拉雅山運動使地殼普遍抬升,隆起擴大,黃山也相應不斷升起,同時經受剝蝕,逐漸形成了高逾千米、翹首雲天的花崗岩峰林。 在第四紀時期,黃山曾先後發生了三次冰期,冰川的搬運、刨蝕和侵蝕作用,在花崗岩體上留下了很多冰川遺跡,形成了遍布黃山的冰川地貌景觀。再加上出露地表以後,受到大自然千百萬年的天然雕鑿,終於形成了今天這樣氣勢磅礴、雄偉壯麗的自然奇觀。
編輯本段四季風光
春(3~5月)觀百花[1]競開,松枝吐翠,山鳥飛歌;夏(6~8月)觀松、雲霧及避暑休閑;秋(9~11月)觀青松、蒼石、紅楓、黃菊等等自然景色;冬(12~2月)觀冰雪之花及霧凇。
編輯本段自駕景區
黃山市近日向遊客新推出10個自駕游景區,這10個景區串聯著「世界遺產精品游、休閑養生游、徽文化鄉村體驗游、攝影創作采風游、奇山秀水游」多條自駕游線路,可適合觀光自駕游、休閑自駕游和鄉村自駕游等不同的自駕遊客需求。 黃山市推出的「十大自駕游景區」分別是翡翠谷、牯牛降、塔川木坑竹海、龍池灣、芙蓉谷、石潭、擱船尖、白際、豐樂湖、三溪大峽谷。
推薦遊玩路線
6小時朋友游覽線路1[2] 游覽時間:6小時 適合人群:朋友 到達方式:公交,自駕車 途中景點:黃山南大門 > 溫泉景區 > 半山寺 > 新道口 > 缽盂峰 > 天都峰 > 耕雲峰 6小時朋友游覽線路2 游覽時間:6小時 適合人群:朋友 到達方式:公交,自駕車 途中景點:北海景區 > 松谷景區 > 芙蓉峰 > 芙蓉谷 > 黃山北大門
編輯本段名字由來
黃山「霞海」
[3]黃山原名黟山。古代別名崗山。唐天寶六載(747),唐玄宗根據軒轅黃帝在這里采葯煉丹得道升天的傳說,改其名為黃山。 相傳,我們的祖先軒轅黃帝最初見到黃山時,便被它秀麗的風景所傾倒。這兒的山峰很高很高,高出雲頭,這兒的山谷很陡很深,深到海底。白雲象綢子一樣,繞著山峰飄來盪去,恰是人間仙境。黃帝帶著術士容成子和仙人浮丘到這里遊玩,他們感到這里有仙氣,是煉神丹妙葯的好地方,就住在山上煉起丹來。他們先在一座山上煉,後來又在溫泉附近的山澗里煉,他們在溪水裡的一塊石頭上,煉呀,磨呀,研呀,竟把這塊石頭磨出了個洞,像一口小小的石上井。最後,軒轅黃帝和容成子浮丘公終於把神丹練出來了,據說煉出的神丹如果吃下去,人就可以長生不老。他們吞了仙丹後,果真長生不老,就像現在的軒轅峰、容成峰、浮丘峰,不都是永遠站在雲端里嗎?上面還長著四季常青的不老松。當年煉丹的那座山峰,現在叫做煉丹峰,當年煉丹的那塊石頭上的小洞,現在叫丹井。
編輯本段歷史文化
徽派文化底蘊豐富,內涵深廣,是中國三大區域文化(藏學、敦煌學、徽學)之一,涵蓋了哲、經、史、醫、科、藝諸多領域。 岩寺文峰塔
古代徽州歷來有「山深不偏遠,地少士商多」之說。每當中原戰亂之秋,這里就成了卧虎藏龍之地,它既是亂世的世外桃源,又是治世的人才寶庫,因此歷史上各種人才應運而生。例如,活字印刷術創始人畢升,宋代理學集大成者朱熹,明清三朝元老、軍機大臣許國,富可敵國的大鹽商鮑漱芳,著名戲劇家汪道昆,醫學家汪昂,徽墨、歙硯高手李廷,新安畫派的創立者漸江,哲學家戴震,理財家王茂蔭(馬克思《資本論》中提到的唯一中國人),近代教育家、學者有陶行知、胡適,還有工程技術專家詹天佑、鄭復光,孫中山元帥府秘書長、近代法學家徐謙等,都是徽州人。 同時,由徽商興盛而形成了新安理學、新安醫學、新安畫派、徽派盆景、徽墨歙硯、徽派建築、徽雕、徽刻、徽劇、徽菜等獨具地方特色的文化流派。 直至今日,黃山大地上仍遍布古橋、古塔、古亭閣、古宗祠、古牌坊,猶如一座天然的歷史大博物館。
編輯本段民風習俗
喪葬風俗
由於荊楚文化的傳承和影響,黃山形成一種較特殊的古俗今習、巫風宗教兼容並蓄的喪葬習俗。其傳統喪事過程一船是: 1、燒冤錢在老人剛剛斷氣,子孫下跪哭泣送終之後,便燒落氣紙錢。而且要記准老人斷氣的時辰,以後的一系列活動都要以此為准。 2、買水由本家族中較有威望的人組織人員打清水鑼、燒紙錢,孝子賢孫跪拜相隨。 3、抹屍將「買」來的水,投入檀木香,燒至溫熱,請巫師或巫婆(依死者性別而定)用三尺新白布蘸水為死者抹身,對死者表達思念之情。
茶道文化習俗
黃山人一年中,飲茶不斷,但比較集中成習的有「朝茶」、「午茶」、「夜茶」。早晨洗漱完畢,一杯香茶,細品滿飲,清新的空氣與香茶的芬芳沁人心脾,這是健身妙道。有「朝可不食,不可不飲」之說。所以朝茶講究細品。午飯之後,濃茶一杯,消食健胃。喝午茶與朝茶不同,它講究的是濃。
編輯本段氣候生態
氣候
黃山處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內,地處中亞熱帶北緣、常綠闊葉林、紅壤黃壤地帶。由於山高谷深,氣候呈垂直變化。同時由於北坡和南坡受陽光的輻射差大,局部地形對其氣候起主導作用,形成雲霧多、濕度大、降水多的氣候特點,接近於海洋性氣候,夏無酷暑,冬少嚴寒,四季平均溫度差僅20℃左右。夏季最高氣溫27℃,冬季最低氣溫-22℃,年均氣溫7.8℃,夏季平均溫度為25℃,冬季平均溫度為0℃以上。年平均降雨日數183天,多集中於4-6月,山上全年降水量為2395mm。西南風、西北風頻率較大,年平均降雪日數49天。
生態
黃山自然環境條件復雜,生態系統穩定平衡,植物垂直分帶明顯,群落完整,還保存有高山沼澤和高山草甸各一處,是綠色植物薈萃之地,森林覆蓋率為56%,植被覆蓋率達83%。黃山野生植物有1452種,黃山上屬國家一類保護的有水杉,二類保護的有銀杏等4種,三類保護的8種,有石斛等10個物種屬瀕臨滅絕的物種,6種為中國特有種,黃山特有2種,首次在黃山發現或以黃山命名的植物有28種,尤以名茶「黃山毛峰」、名葯「黃山靈芝」馳名中外。 黃山動物種類300多種,有梅花鹿、黑麂、毛冠鹿、蘇門羚、長尾雉等14種中國國家級保護的野生動物。 夏日黃山賞生態
其中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的有: 雲豹、金錢豹、黑麂、梅花鹿、白頸長尾雉、白鸛。 其中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的有: 獸類:黃山短尾猴、黃山獼猴、穿山甲、豺、黑熊、大靈貓、小靈貓、獐、蘇門羚。 鳥類:鴛鴦、白鷳、勺雞、鳶、赤腹鷹、雀鷹、普通狂、毛腳狂、鳥雕、紅隼。 兩棲類:娃娃魚。 珍禽類:棕噪鶥、紅嘴相思鳥、夜鷹、三寶鳥、白胸翡翠、燕子、畫眉、黃腰柳鶯、暗綠鄉眼鳥。 植物: 黃山市具有優越自然條件,蘊孕著豐富的森林資源,全市自然分布著七百多種樹木,加上引種培育的樹種,共有1000多種之多。其中,經濟價值較高的約有1000種,屬於國家重點保護的珍貴樹種有香果樹,紅楠,花櫚木,紅椿;省定保護木種有金錢松,南方鐵彬,三尖杉,銀杏,掌楸,黃山木蘭,樟樹,天目木姜子、連香權、領春木、天女花、青錢杉和中華獼猴桃等15種;還有黃山松、華東黃杉、紅豆杉、光皮樺和青檀等樹種、都很名貴,屬於優良建築用材的樹種,約有一百餘種,主要為杉、松、檫、樟、楠、楮、栲等。杉木多分布在休寧流口和溪口,松樹多分布於祁門、黟縣和黃山區,毛竹主要分布在休寧、黃山區和祁門,其它雜木主要分布在牯牛降和清涼峰,以及祁門、黟縣、歙縣和黃山區。全市森林覆蓋率為73%,木材蓄積量為2400萬立方米,毛竹約5000萬根,年產茶葉2.5萬噸左右,是華東木材的重要產地和著名的茶葉產區。 動物: 高山密林、崇山峻嶺中活躍的飛禽走獸二百多種,其中屬於國家保護的珍貴鳥獸有20多種,溪河塘壩中的魚類有120多個品種,其中包括金絲猴、大靈貓、熊、蘄蛇、短尾猴、獼猴、香狸、獐、白頸長尾雞、八音鳥、相思鳥等。
dongwu(2張)礦產: 黃山市地下埋藏著多種礦物,大量的石灰岩、花崗岩、瓷土、石英岩,蛇紋石和石煤等建築材料,金、銅、鉬、鎢、銻、鈹、鉛、鈮、鉭、鈾等有色金屬礦和稀有金屬礦物,還有膨潤土、砩石、硫、重晶石、水晶、等非金屬礦產資源。 茶葉: 黃山市所轄三區四縣是聞名中外的茶葉之鄉,近年恢復、開發的新老名茶有30多個品種,其中祁紅、屯綠多次榮膺國際金、銀獎;黃山毛峰、太平猴魁、頂谷大方均在中國十大極品名茶之列;黃山銀鉤、祁紅工夫茶等四個品種,被選為國家外交名茶。歙縣年產茶葉1萬多噸,在全國各縣名列前茅。 香菇: 有平菇、厚菇、花菇之分,以野生花菇為上品。香菇肉厚味鮮,營養豐富,是食物中的珍品。香菇有多種特殊功效,民間常用來輔助治療小兒天花、麻疹及解毒、降血壓。 石耳: 黃山之「山珍」,形狀與木耳相似,稍大,既可佐食,亦可葯用。李時珍《本草綱目》載:「石耳性甘平無毒,能明目益精。」煨肉或燉雞,鮮美可口。 筍衣、筍干: 燒肉、燉雞、燉鴨的好配料,鮮嫩味美,可增進食慾。 蕨菜: 是黃山市有名的山菜,深受國內外市場歡迎。蕨菜是一種野生植物,生長在山區草坡、林間空地和林緣地帶,當其嫩葉還處於捲曲未展時,採摘下來,可作鮮食,也可鹽腌,還可干制。黃山蕨菜營養豐富,並具有多種葯用功效。 徽州貢菊: 是一種珍貴的中葯材,既可泡茶飲用,也可配葯,具有疏風散熱、養肝明目、清涼解毒的功效,可治傷風感冒、疔瘡腫毒、血壓偏高及動脈硬化等症。徽州貢菊,原產於歙縣金竹嶺一帶,民間傳說是宋代徽商從浙江德清縣作為觀賞藝菊引發的。以後發現葯用價值,這一帶農戶廣為種植,金竹嶺由此聞名遠近。清光緒年間成為貢品。 黃山獼猴桃 黃山獼猴桃在民間又稱作「楊桃」,境內山區均產,資源十分豐富,尤其是黃山風景區。品種多達20多個,多數長在陰濕的山林中,懸掛在岩石與樹上,吸取空氣中的水分。黃山氣候陰涼,多雲霧,所以這里的獼猴桃汁多而甜,果香味重,並含有豐富的營養成分,維生素的含量特別高,被譽為「水果之王」。 歙縣金桔: 柑桔中的一個獨特品種,桔形小於黃岩蜜桔,大小同四川紅桔相似,顏色呈金黃色或金紅色。歙縣金桔比紅桔甜,因香氣足,素有「一樹金桔十里香」之稱。歙縣街口、溪口、正口等鄉鎮出產的「三口金桔」是歙縣金桔的後起之秀。 黟縣香榧: 主要產地在黃山西南群峰中的泗溪。這里的香榧分為兩種:一種是個頭大,一頭尖的;另一種是個頭小而圓的,被稱為「和尚榧」。「和尚榧」殼薄,榧衣易脫落,果仁香酥可口,還可以切成片,這種榧的果仁歷史上曾作為貢品。。。吃香榧有講究,每顆香榧上有兩只「眼睛」,吃時無需用嘴咬開果殼,只要用拇指和食指按著「眼睛」一捺,硬殼便開裂。
編輯本段人文景觀
寺廟亭台
黃山自古聞名,許多文人前來游歷並留下名詩吟誦。另外還有寺廟亭台,為黃山增色。方圓250公里,自古為道教名山,山中以道教命名的名勝有硃砂峰、煉丹峰、天都峰、軒轅峰、仙人峰、丹井、試劍石、蒲團松、仙人曬靴石、仙女綉花石、望仙台、煉丹台、煉丹源、神仙洞等等,山南部硃砂峰下的慈光閣和山北部疊障峰下的松谷庵均為道教廟宇。 在黃山南部硃砂峰下的慈光閣,明嘉靖年間,玄陽道士居此。明萬曆年間曾盛極一時。原址尚存部分樓房,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建為賓館。1965年董必武筆書「慈光閣」。海拔1340米的半山寺在黃山南部的老人峰與硃砂峰間,原寺已圮,1957年重修,有劉伯承所題匾額。上下山遊人多在此憩息,觀賞風光。另外還有玉屏樓、雲谷寺、松谷庵、翠微寺等。
仗鼓舞
流行於休寧五城、榆村和屯溪黎陽一帶的一種民間舞蹈,又名「得勝鼓」。傳說是為了紀念唐代大將張巡、許遠抗擊安祿山叛軍得勝,而擊鼓歡慶。此舞由數十人表演,擊鼓者打扮成武士,短打緊身,十字披紅,頸挎仗鼓(扁圓形皮鼓),右手緊握短而粗的鼓槌,左手持健鈴,隨著行進步伐擊鼓面或敲鼓邊。另有十數人手持檀木夾板,邊行進邊擊拍,發出清脆的響聲。隊列前面有一對大紅燈籠,一人持纛,上書「得勝鼓」三字,後隨一隊蜈蚣旗幡,整個場面威武雄壯,令人振奮。
疊羅漢
流行於歙縣葉村的一種民間游藝。表演時演員下穿紅彩褲,上身赤膊光膀,面部繪有臉譜。演員均為男性,表演渾朴粗獷。演出前舉行祭台儀式,焚紙燒香、羅漢掃堂,然後從演員相繼登台或在廣場上表演。演員不說不唱,在大鼓敲擊的簡單節奏下,分別表演童子拜觀音、斜角旗、仙人橋、石猴出山、六柱牌坊、涼心水閣、水簾洞、劉海戲金蟾等造型。表演時先易後難,特別是水簾洞中演員的筋斗及六柱牌坊20餘位演員疊成的六層造型,最為精彩。
跳鍾馗
一種民間舞蹈,又稱「嬉鍾馗」,流行於今徽州區岩寺鎮、歙縣朱家村一帶。據說明萬曆年間就有此習俗。每年端午節,這些地區都要「嬉鍾馗」,以求驅邪降福,保佑村民平安。古時「嬉鍾馗」是以木偶架在肩上嬉耍,後來發展到由人扮演鍾馗,在村中巡遊嬉耍。近年來,歙縣鄭村鎮的堨田村,每年端午節都要舉行這項活動,煞是熱鬧。
抬閣
抬閣流行於休寧、屯溪的一種民間游藝,又稱「抬角」。抬閣共分上、中、下三層,將俊俏兒童裝扮成一出出故事造型,安置在三層抬閣上,底盤由四至八名彪形大漢抬著。抬閣的四周用紙紮成龍、鳳、鶴、祥雲、水花等彩燈,巡遊時彩燈內點燃蠟燭,映照著服裝鮮艷的兒童,遠遠望去,酷似天仙下凡。抬閣上的人物不唱不做,但配上鼓樂開路、鑼鈸斷後,熱鬧非凡。今屯溪隆阜還經常組織抬閣隊上街,近年創作了《戴震還鄉》,以紀念一代宗師。
目蓮戲
徽州一古老劇種,流傳於黃山市各地及鄰縣,尤其盛行於祁門、石台一帶。該戲劇本《目蓮救母勸善戲文》,為明代祁門人鄭之珍編撰而成,分上、中、下三卷(100折),故事主要寫傅相之妻劉青提,褻瀆神明,被打入地獄,其子傅羅卜救母心切,遍歷地獄十殿,終於母子團圓,舊時每逢夏歷閏月之年,徽州民間多演此戲,以求驅邪避災。

閱讀全文

與泗溪名字由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我的世界怎麼改馬的名字好聽 瀏覽:355
謝梓汐名字打分 瀏覽:793
最好聽的陳字開頭的名字 瀏覽:879
不錯的英文名字男孩 瀏覽:45
五行木配水女孩名字 瀏覽:372
大眾名字男孩 瀏覽:628
楊思彤鼠年女孩名字好嗎 瀏覽:862
呂子開頭三個字的名字 瀏覽:311
黃樂琪的名字五行屬性 瀏覽:132
園區起名 瀏覽:767
水配什麼名字好聽 瀏覽:406
穿越火線近戰武器名字大全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428
跟妝工作室名字英文 瀏覽:537
葉艷華名字如何打分 瀏覽:198
趙姓紹字輩男孩名字鼠年 瀏覽:751
姓李字五行屬什麼名字好 瀏覽:150
測試你在古代叫什麼名字游戲 瀏覽:462
尚姓起名字大全2020鼠寶寶大名 瀏覽:420
兩個字好聽的名字女生帶陌字 瀏覽:99
五行喜火缺水怎麼起名字 瀏覽: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