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春熙路的由來
歷史沿革:
春熙路是1924年被命名的,距今87年,號稱百年金街。由當時的四川省督辦楊森提議興建,楊森下令把舊衙門全部拆除,在此修建了從南到北一條街,其後又修建了東西兩條街,名叫春熙路東段、西段、南段和北段。據有關歷史資料查證,春熙路的前世肇始於商賈,發命於官府,完成於軍閥時期。
在一百多年前,這里曾是清代的按察使衙門,衙門坐北朝南,佔地極廣,門前有一條深長巷道,右與南新街為鄰,左與城守街、科甲巷接壤,對面是走馬街。民國以後,衙門廢棄了,走馬街前的這深巷子里,入住了許多棚戶人家及小商店。舊衙門舊址里,辦起了一所中學。昔日的官場,轉瞬之間變成了市場,小商販們的叫賣聲,店鋪的字型大小旗幌,交易買賣的討價還價,人聲嘈雜,聲聲入耳,小商品市場便這樣形成了。
1924年春,當上了四川督理的軍閥楊森,入主成都,上台伊始,便將昔日按察使衙門周圍的房屋拆除,仿照西歐,改進市政,修建馬路,如是,一條分東、西、南、北四段的新馬路建起來了,十字交叉路口,還特地辟了一個街心花園。
新馬路修築好後,楊森敦請雙流縣的一位前清舉人江子漁給它命名。江子漁深知楊森好大喜功,於是給這條新馬路取名為「森威路」。這街名看似有點倒洋不土的,其實內含寓意,意在捧場,當時的北洋政府授予楊森以「森威」將軍頭銜。
楊森在「統一四川」之戰中被攆出成都,「森威路」隨之才改為了「春熙路」。為啥改名?為何名春熙路?改名當然是去卻楊森之痕跡。而春熙路一名,卻有幾種說法。一說楊森兵敗後,江子漁向有關當政者建議,將「森威路」改為「春熙路」。一說曾做過成都市政長官王纘緒秘書、著名書法家、詩人陳月舫先生,給這條馬路取的名,其意旨在「春風和煦,民子熙熙而來」,故街名就叫「春熙路」。
春熙路街心花園,建有一座紀念碑,上面鑒有孫中山先生的站立銅像,系1928年初落成。1943年,佘中英任成都市長時,認為銅像有些失真,特請名雕塑家劉開渠重塑了一尊,今天花園處的那尊孫中山坐像,就是劉開渠的傑作。
「文革」運動開始後,1966年8月24日,春熙路被改為「反帝路」,由於其在成都的特殊地位,這里成為了成都紅衛兵活動的主要地點,最後改回了「春熙路」。
② 成都春熙路以前的名字
看看春熙路的由來
成都春熙路為繁華商業街區,這里原有一座被廢置的滿清時的按察使衙門,佔地很廣,右邊與南新街為鄰,左邊到城守街、科甲巷一帶,座北朝南,對面走馬街。1924年時,楊森被北洋政府委任為四川督理(變相的督軍),便開始推行新政,其中一條便是修建馬路。楊森決定把東大街拓寬成馬路,下令把這座衙門全部拆除,所有商店住戶鋸去屋檐,縮進門面。成都市民本來保守,不肯接受新事物,推成都極有名望的「五老七賢」徐子休、方鶴齋、曾鑒、尹仲錫、劉豫波等人為民意代表,到督理署向楊森陳述利弊。楊森不為所動,對這些守舊思想當即毫不客氣進行了斥責,弄得這幾位自恃德高望重的老先生灰頭土臉,再也不敢出頭露面。這條馬路分東、南、西、北四段,十字交叉,中間還辟了個街心花園,在當時可算得是布局新穎。馬路修成後是請的雙流縣的一位前清舉人江子漁先生為其命名的,「春熙路」的「春」字寓意楊森,「熙」字表示昇平氣象的意思。
③ 春熙路的名稱由來
雖然有「百年春熙」一說,但春熙路是由軍閥楊森於1924年建成。最初,成都市春熙路因楊森頭銜「森威將軍」而命名為「森威路」,後取老子《道德經》中:「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的典故,改名為春熙路,以描述這里商業繁華、百姓熙來攘往、盛世昇平的景象。
春熙路本打算修成直線,但當時的總府街馥記葯房老闆鄭少馥是法國領事館的翻譯,並藉此拒不拆遷,楊森也只好妥協。所以在中山廣場處,春熙東路和春熙西路,春熙南路和春熙北路都相互錯開。
④ 春熙路的來歷
成都春熙路為繁華商業街區,這里原有一座被廢置的滿清時的按察使衙門,佔地很廣,右邊與南新街為鄰,左邊到城守街、科甲巷一帶,座北朝南,對面走馬街。1924年時,楊森被北洋政府委任為四川督理(變相的督軍),便開始推行新政,其中一條便是修建馬路。楊森決定把東大街拓寬成馬路,下令把這座衙門全部拆除,所有商店住戶鋸去屋檐,縮進門面。成都市民本來保守,不肯接受新事物,推成都極有名望的「五老七賢」徐子休、方鶴齋、曾鑒、尹仲錫、劉豫波等人為民意代表,到督理署向楊森陳述利弊。楊森不為所動,對這些守舊思想當即毫不客氣進行了斥責,弄得這幾位自恃德高望重的老先生灰頭土臉,再也不敢出頭露面。這條馬路分東、南、西、北四段,十字交叉,中間還辟了個街心花園,在當時可算得是布局新穎。馬路修成後是請的雙流縣的一位前清舉人江子漁先生為其命名的,「春熙路」的「春」字寓意楊森,「熙」字表示昇平氣象的意思。
成都人守舊,反對修馬路,反對新事物,可以通過當時成都的尖酸文人劉師亮的一副雙關語對聯反映出來:「民房早拆盡,問將軍何日才滾」(「滾」指壓路機輾壓,又指楊森「滾開」);「馬路已捶平,看督理那天開車」(「車」在四川俗語中有溜走的意思)。楊森推行新政,受盡成都守舊派的責難,現在的成都人當感謝楊森,如無楊森的大膽推行新政,斥責保守勢力,可能就沒有現在成都人引以為榮的春熙路商業中心。
⑤ 成都最有名的路是誰,它有什麼來歷
春熙路位於成都市錦江區春熙路街道,覆蓋北 新街以東、總府路以南、紅星路以西、東大街 以北、南新街、中新街以及臨街區域,面積大 約20公頃。春熙路熱鬧繁華,現大約有商業網 點700家,網點面積大約220000㎡,被業內譽 為中國特色商業街。
雖然有「百年春熙」一說,但春熙路是由軍閥楊 森於1924年建成。最初,成都市春熙路因楊森 頭銜「森威將軍」而命名為「森威路」,後取老子 《道德經》中:「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 台」的典故,改名為春熙路,以描述這里商業繁 華、百姓熙來攘往、盛世昇平的景象。
春熙路本打算修成直線,但當時的總府街馥記 葯房老闆鄭少馥是法國領事館的翻譯,並藉此 拒不拆遷,楊森也只好妥協。所以在中山廣 場處,春熙東路和春熙西路,春熙南路和春熙 北路都相互錯開。 [
⑥ 成都春熙路這個名字的由來是什麼
成都的春熙路是1924年被命名的,距今85年,號稱百年金街。據有關歷史資料查證,春熙路的前世肇始於商賈,發命於官府,完成於軍閥時期。
春熙路的前身,本是一條窄街小巷,與走馬街相連,形成一條南北直線,橫貫其中的東大街是出東門下川東的必經之路,來往行人特別多。東大街是老成都最為富庶的一條街,綢緞鋪,首飾鋪,皮貨鋪,最大最豪華的都在東大街。這條街還是出東門下重慶至川東的必經之路,來往行人車輛絡繹不絕。當時城中心已有一個商業場,是商業中心,從東門上來的客商,經東大街去商業場,中間要經過九彎十八拐的羊腸小道,實在不便。羊腸小道周圍,是清朝時代的按察使衙門。民國後,衙門廢置,空地上胡亂搭建的店鋪不少。
春熙路始建於1924年,因由當時的四川省督辦楊森提議興建,楊森下令把舊衙門全部拆除,在此修建了從南到北一條街,其後又修建了東西兩條街,名叫春熙路東段、西段、南段和北段。最初根據他「森威將軍」的頭銜將其命名為「森威路」。後來人們取老子《道德經》中:「眾人熙熙,如登春台」的句子,改名為春熙路,以描述這里商業繁華、百姓熙來攘往、盛世昇平的景象。
「文革」運動開始後,1966年8月24日,春熙路被改為「反帝路」,由於其在成都的特殊地位,這里成為了成都紅衛兵活動的主要地點,最後改成了「春熙路」。
春熙路,就是由此得名的。
⑦ 春熙路的特有標識
在春熙路的名聲越來越大的時候,有人提出百年金街應該有它的特有標識,即街標。該街標由來自杭州的設計者劉國元設計,採用書法藝術,通過共用手法,將「春熙」兩字組合成一個整體,「春」字下面的「日」和「熙」字左邊的「臣」相重疊,簡化為一個方形,方形內有「1924」字樣。整個設計以紅、黃色為主色調。標識中的方孔代表古錢幣,是財富的象徵。1924則是春熙路被命名的年代,標識下的四點則象徵著熙來攘往的人群,寓意步行街上人氣興旺。
在標識背面,則寫有「春熙」來源的典故———「眾人熙熙,如登春台」字樣。整個設計,既體現了春熙路悠久的商業歷史,又體現了春熙路作為全國知名的商業街的特質。
⑧ 成都哪些路最有名,還有他的由來。除了春熙路。
報恩寺街(靜居寺路):即宋公橋街,又名茗粥街。[明代]初年的大文學家宋濂(字潛
溪),曾經教過太子和諸王讀書,他是宰相李善長的親家。後因李善長出了禍事,宋受
株連,判為死罪,後得到馬皇後的解救,謫貶四川夔州,不久遂死。蜀王是他的學生,
將宋濂的屍體迎來成都,葬於靜居寺側,並改靜居寺為報恩寺(又稱潛溪祠)祭祀宋
濂,以表學生報答師恩的誠意。[清代],為華陽縣的書院。號潛溪書院。有小橋,稱宋
公橋。橋頭有不少慈善人家施茶,施稀飯,故人們又稱之為茗粥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