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有一種魚,大家說說是什麼
是七鰓鰻!
七鰓鰻外形與蛇、黃鱔相似,頭的兩側在眼睛後面各有一行7個分離的鰓孔,鰓孔與眼睛排成一直行,故俗稱八目鰻。頭前腹面有陷入呈漏斗狀的吸盤,張開時呈圓形,周圍邊緣的皺皮上有許多細軟的乳狀突起。口在漏斗的底部,口的兩側有許多黃色角質齒,口內有肉質呈活塞形的舌,舌上有角質齒。
七鰓鰻為肉食性魚類,它的覓食方式與別的魚類不同。它用吸盤狀的口吸附在其它魚體上,用吸盤內口兩側的角質齒和舌上的角質齒銼破魚體,吸食其血和肉,有時被吸食之魚最後只剩下一副骨架。
七鰓鰻是一種典型的海河洄遊性魚類。它的壽命為7年。幼魚在江河裡生活4年後,經變態下海,在海里生活2年後又溯江進行產卵洄遊。在洄遊途中,常常依賴吸盤狀口抓持與它們同一方向行進的大魚,由其帶著前進,並吸食其血和肉。到了產卵場,雌雄親魚共同合作挖巢、交尾、產卵排精,掩埋受精卵。經多次反復進行,直至雌魚把卵全部排完,兩親魚離巢而去。不久,親魚全部壽盡而死亡。
日本七鰓鰻(Lampetra japonica)屬圓口綱,七鰓鰻目,七鰓鰻科,七鰓鰻屬。俗稱:八目鰻,七星子。英文名:Arctic lamprey 。
瀕危等級:易危。
體呈圓柱形,尾部側扁。頭的兩側各在眼睛之後有一行7個分離的鰓孔,鰓孔與眼睛排成一直行共8個象眼睛的點,故通稱八目鰓。鼻孔單個,位於頭背面兩眼的中間;鼻孔後方有一個白色的皮斑,為感光皮。頭前腹面有陷入呈漏斗狀的吸盤,張開時呈圓形,周緣的皺皮上有許多細軟的乳狀突起。口在漏斗的底部,口的兩側有許多黃色角質齒,口內有肉質呈舌形的活塞,其上亦有角質齒。皮膚柔軟光滑,無鱗,側線不發達。無胸鰭和腹鰭。背鰭2個,其長約相等,後面的背鰭與尾鰭相連,鰭條軟而細密。生活時背呈青色帶綠,腹部灰白色略帶淡黃,尾鰭及後背鰭的邊緣黑色。
七鰓鰻為典型的洄遊性魚類,部分時期在海中生活。秋季由海進入江河,在江河下游越冬,翌年5-6月,當水溫達15℃左右時溯至上游繁殖。七鰓鰻選擇水淺、流快、砂礫底的水域進行挖坑築巢產卵,雄魚以吸盤吸著雌魚頭部,同時排卵、授精。卵極小,每次產卵8-10萬粒,卵粘在巢中砂礫上。產卵後親魚全部死亡。卵孵化後不久即成為仔鰻。仔鰻營泥砂中生活,白天埋藏在泥砂下邊,夜晚出來攝食。此階段的仔魚與成魚很不相象,口吸盤不發達,呈三角形,稱為沙隱幼魚,過自由生活。七鰓鰻的壽命約為7年,幼魚在江河裡生活4年後,第5年變態下海,在海水中生活2年後又溯江進行產卵洄遊。
七鰓鰻為肉食性魚類。既營獨立生活,又營寄生生活,經常用吸盤附在其它魚體上,用吸盤內和舌上的角質齒銼破魚體,吸食其血與肉,有時被吸食之魚最後只剩骨架。營獨立生活時,則以浮游動物為食。仔鰻期以腐植碎片和絲狀藻類為食。生殖時期的成魚停止攝食。
七鰓鰻分布於東北地區各江河。除本種個體較大之外,另有2種陸封性七鰓鰻,即東北七鰓鰻(L. morii , 英文名:Yalu River Lamprey)和溪七鰓鰻(L. reissneri ,英文名:Asiatic brook lamprey),但個體均較小,終生棲息於江河內,無洄遊習性,數量也很少,均處於易危狀況。
七鰓鰻的成魚個體大者可達60厘米以上,重約0.25公斤左右,可供食用。它含脂量高,為名貴食用魚類。魚體還含莙薘鹼(befaine)、肌氨酸(creafine)等,此外,蛋白質、維生素A、D的含量都較高。七鰓鰻魚體可入葯。葯性味甘溫,有滋補強身的功效;多用以治療口眼歪斜、夜盲症、角膜乾燥等症。
日本七鰓鰻的資源量相當少,處於易危狀態。致危原因主要是受水土流失的影響,產卵場和幼魚的生活環境遭到破壞,加上水質污染影響了生存環境。目前尚無有效的保護措施。
『貳』 什麼是七鰓鰻
七鰓鰻(學名:Lampetra japonicum),又名八目鰻、七星子,小脆骨,是圓口綱、七鰓鰻目的一種古老動物,與魚綱的魚類動物並不屬於一類,並不是魚。一般所說的七鰓鰻指的是七鰓鰻目,下僅有七鰓鰻科,包括日本七鰓鰻、東北七鰓鰻、雷氏七鰓鰻等。
它的眼睛後面身體兩側各有7個鰓孔,這就是它叫做「七鰓鰻」的原因。七鰓鰻樣子很像一般的鰻魚,身體細長,呈鰻形,表皮裸露無鱗,背上有一條長長的背鰭,向後一直延伸到尾端並環繞尾部形成尾鰭,除此之外它的身上再也沒有其它的鰭存在。
(2)說說七鰓鰻名字的由來它還有其他名字嗎擴展閱讀
無頜類脊椎動物七鰓鰻
七鰓鰻和盲鰻是僅存的無頜類脊椎動物。地質歷史上,無頜類在古生代曾經十分繁盛,後來被有頜類代替,它們是脊椎動物演化史上的重要階段。雖然現生七鰓鰻的許多成體特徵在泥盆紀晚期(約3.6億年前)即已出現,但由於缺乏幼體和變態期的化石材料,人們對遠古時期七鰓鰻的生命史知之甚少。
2006年《自然》雜志刊登了張彌曼等對內蒙古寧城早白堊世孟氏中生鰻的研究成果。孟氏中生鰻是迄今全世界淡水沉積物中七鰓鰻的唯一記錄,且呈現出相似於現代海生七鰓鰻成體的諸多解剖結構和寄生習性,為了解古代七鰓鰻的形態特徵和演化歷史提供了重要線索,從而引起了廣泛的關注。
『叄』 七鰓鰻被叫作「七鰓鰻」的原因是什麼
在鰻魚中,七鰓鰻最為著名,它們沒有鱗片,細長的體型圓圓的,很像鰻魚。七鰓鰻只有一個鼻孔,位於頭頂兩眼之間,它的眼睛後面身體兩側各有7個鰓孔,這就是它叫作「七鰓鰻」的原因。七鰓鰻通過帶吸盤的嘴附在別的魚身上,以吸食寄主的血液為生。有時,七鰓鰻在宿主尚未死亡之前就放棄了它並另尋新的受害者;也有的時候,七鰓鰻會一直寄生在這條魚體內直到它血枯身亡為止。
『肆』 哪些動物長大後有兩個名字
1、青蛙小時候叫蝌蚪,長大後叫青蛙。
2、蝴蝶小時候的名字叫毛毛蟲,長大了叫蝴蝶。
3、飛蛾小時候的名字叫蠶,長大了叫飛蛾。
4、蚊子小時候的名字叫孑孓,長大了叫蚊子。
5、蒼蠅小時候的名字叫蛆,長大了叫蒼蠅。
6、八目鰻小時候的名字叫七鰓鰻,長大了叫八目鰻。
『伍』 自然界動植物都有兩個名字,填一填。( )小時候的名字叫( ),長大了叫( )
1、青蛙小時候叫蝌蚪,長大後叫青蛙。
2、蝴蝶小時候的名字叫毛毛蟲,長大了叫蝴蝶。
3、竹小時候的名字叫筍,長大了叫竹。
4、蝗蟲小時候的名字叫跳蝻,長大了叫蝗蟲。
5、水稻小時候的名字叫禾苗,長大了叫稻穀。
6、蜻蜓小時候的名字叫水蠆,長大叫蜻蜓。
『陸』 七鰓鰻有哪些介紹
在我國黑龍江流域以及朝鮮和日本等國海域,生活著一種古老的魚類——七鰓鰻。它是現代脊椎動物中最古老的種類之一,骨骼為軟骨,沒有鱗片,沒有偶鰭,鼻孔與口腔不通,開口在頭部背面。
七鰓鰻過著半寄生生活。它有一個「口漏斗」,像吸盤一樣,內面生有許多角質齒。它的舌肌很發達,適應吸血生活,起到唧筒作用,使口漏斗吸附於其他魚身上,吸收寄主的營養。它們頭部鰓下肌中有一個特殊的「唾液腺」包在有色囊中,能分泌一種防止血液凝固的物質,還能製造蛋白水解酶。
七鰓鰻白天隱藏在水底,晚上出來覓食,它用吸盤吸在其他魚身上,用牙齒及舌上的齒銼破魚體,然後吸食寄主血肉。直到被害魚體只剩皮囊和骨骼。它的行為就像傳說中的「吸血鬼」一樣。
七鰓鰻成長需經過變態,幼魚期長達3~4年。成魚產卵量大,產卵後親魚就死亡了。所以七鰓鰻媽媽是見不到孩子們成長的。
七鰓鰻肉味美,多脂肪,烤後蘸醋吃,據說可以滋補健身。
七鰓鰻是現存的兩種無頜類的一種,另一種是在海洋里過營生生活的盲鰻。它們同為最古老的魚類,嘴像一個圓洞洞,所以也稱為圓口類。
盲鰻常襲擊病魚或已落網的魚類,刮穿其體壁,通常是從鰓部鑽入寄主體腔,先食內臟再食肌肉。盲鰻的皮膚有大量黏液,受刺激則分泌加強,如果粘到魚網上,則不易清洗。所以盲鰻多的地方,對漁業會造成一定危害。
『柒』 八目鰻魚的名字由來
它只有一對眼睛,其餘七對所謂的小眼睛是鰓孔。早在一九五六年程佩儀觀察七星魚後,確認為生物講義中描述的脊椎動物亞門圓口綱的七鰓鰻,是脊椎動物亞門六個綱(魚綱、兩棲綱、鳥綱、爬行綱、哺乳綱、圓口綱)中最低的。這個圓口綱有七鰓鰻和盲鰻目,迄今未發現圓口綱動物的化石。因此,七鰓鰻的發現對研究動物進化的課題有著重要的價值。
『捌』 說說七鯉鰻名字的由來它還有其他的名字嗎為什麼人們又給它起了這樣的名字呢
七鯉鰻又稱長江鯝🐟。
『玖』 廣西北海海里有一種很貴的小魚叫什麼名字,偶見一釣翁釣到大魚不要,只要這小魚,說這魚很貴
這個你還是得照一張照片上來幫你判斷,因為很多小魚兒品類也有很多,所以你說的這種是不太夠好判斷的。
魚類(學名:Piscium),是體被骨鱗、以鰓呼吸、通過尾部和軀幹部的擺動以及鰭的協調作用游泳和憑上下頜攝食的變溫水生脊椎動物的統稱,
屬於脊索動物門中的脊椎動物亞門,是最古老的脊椎動物。[1]魚肉富含動物蛋白質和磷質等,對人類體力和智力的發展具有重大作用。
在脊椎動物5大類中,魚類是最低等的,在地球上出現的時間也最早。我們對現生魚類都較熟悉,但對地質史上的早期魚類,以及它們如何進化為現生魚類,就比較生疏了。讓我們順著時間的長河,向前追溯。
16張
魚
現知最早的魚類化石,發現於距今約5億年前的寒武紀晚期地層中,但只是一些零散的鱗片,未能給我們一個有關魚類身態的輪廓。
到距今4億年至3億5千萬年前的志留紀晚期和泥盆紀時,才有大量魚化石被發現。這些魚化石,有的在構造特徵上彼此已很不一樣,說明當時已有多類魚類存在。很可能,在有化石記錄之前,它們業已分道揚鑣,在各自進化途徑上走過了一段相當長的路程。
最早出現的魚類是無頜魚類。顧名思義,它們還沒有上、下頜,只有一個漏斗式的口位於身體前端。這種口,不能主動攝食,只有靠水流把微小生物帶進口內。再者是它們沒有腹鰭,但有膜質的外骨骼,
包裹在身體外邊。所以無頜魚類又有甲胄魚類之稱。由於這外骨骼的存在,曾引起有關學者的一番爭論:到底是軟骨在先或硬骨在先?在脊椎動物胚胎發生過程中,總是先出現軟骨,然後由軟骨形成硬骨。一般認為,個體發生反映系統發生。
據此,在生物進化過程中,應該是軟骨在先,硬骨在後,可最早的脊椎動物先出現的卻是硬骨,這怎麼解釋?有人說,還是軟骨在先,只是軟骨不能保存為化石而已。到底怎樣,未有定論。
無頜魚類包括迥然不同兩大類:頭甲類和鰭甲類,每類又各有分支,有不同類型的形形色色代表,也曾繁盛一時。但好景不長,到泥盆紀中期(距今約3億5千萬年前),它們絕大多數絕滅了。只因現生的七鰓鰻和盲鰻的某些特徵與頭甲類的一致,學者揣測,前者有可能是後者的現生代表。按此,頭甲類應還沒最後絕滅。
可是,從頭甲類到七鰓鰻和盲鰻之間,從泥盆紀到現代3億多年裡,都沒發現它們的中間環節(圖14)。究竟這些營寄生生活的現代無頜魚類是如何從身披甲胄的祖先進化來的,還不確定。
鰭甲類無現生代表,被認為是一絕滅的類別。但是,由於鰭甲類中的異甲類的某些特徵與後期有頜魚類的近似,有人說,異甲類可能是有頜魚類的遠祖。是否這樣,尚需更多的論證。
最早的有頜魚類是盾皮魚類,它不僅已有上、下頜,並還有了偶鰭。這樣,它便有可能主動攝食了。盾皮魚類通常分節甲類和胴甲類,它們都披有甲,在泥盆紀晚期最為繁盛。前者可以尾骨魚為代表,後者可以溝鱗魚為代表。
有人認為,盾皮魚類可能與現代鯊類有親緣關系,但另一些人認為可能與硬骨魚類的關系更密切。
『拾』 七鰓鰻是怎麼吸血的
你聽說過「七鰓鰻」這個名字嗎?
「七鰓鰻」是一種魚,它的身體呈長條形狀,就像蛇、黃鱔一樣。
因為在它的頭部兩側,眼睛的後面,各有一行七個,彼此分離的「鰓孔」,這些「鰓孔」,與眼睛並排成一條直線,所以,人們稱作「七鰓鰻」,也叫「八目鰻」。
這種魚,尋找食物的方式非常特別,它的口就像是一個吸盤。當它飢餓的時候,就把這一張吸盤一樣的口,吸附在其他的魚的身上,然後,吸盤內兩側的尖銳的牙齒以及舌頭上的刺,刺破那些被它吸附的魚,再慢慢地吞食它們的血和肉,直到這些被吃的魚最後只剩下一副骨頭架子。
所以,它們也被人叫做「水中的吸血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