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倉前的習俗或傳統文化 急
倉前古鎮原名靈源,南宋紹興二年(1132)年官方在街北建臨安便民倉,古以南為前,遂稱倉前街,距今已有873年歷史,雖隸屬關系和建置幾經變遷,但倉前之名一直沿用。全鎮行政區域面積52平方公里,轄10個建制村,1個社區,人口3.24萬人。境內餘杭塘河橫穿全境,東苕溪緊貼其西。西南邊緣有宋家山、萬金山丘陵,東北角寡山、吳山孤峙,與平原隔水相望,形成山水相嵌的優美景色。
倉前鎮歷史悠久,文化積淀豐厚,是著名國學大師章太炎的故鄉。清水絲綿明清時期就聞名遐邇,早竹筍以肉厚質嫩味鮮馳名省內外,龍泉寺小白蠶豆因特具的美味列為貢品;鎮南面有白虎山有新石器時代的遺存,鎮中心有歷史上著名的南宋臨安倉遺址,國學大師章太炎先生故居,老街上曾因清末楊乃武一案的錢愛仁堂葯店。
倉前鎮地處杭州西北近郊,距市區中心15公里。杭州市文一路延伸段貫穿全鎮,境內祥倉、余倉、良倉、上倉等公路以及東西大道縱橫交錯,分別貫通104國道和02省道,交通十分便捷。餘杭塘河橫穿全境,並建有錢神等多個碼頭;宣杭鐵路在倉前設有貨運站,鐵路運輸繁忙。這些得天獨厚的便利條件,使倉前鎮成為一個公路、鐵路、水路相輔相成的物資集散地。
近幾年來,倉前鎮黨委、政府按照「工業立鎮、三產興鎮、經濟強鎮」的既定思路,一心一意謀發展,全鎮綜合實力不斷增強,工業經濟穩步發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步伐明顯加快,城鎮面貌日新月異,社會各項事業全面發展,精神文明建設碩果累累。2004年度全鎮實現工農業總產值18.03億元,其中工業產值16.55億元,農業產值1.48億元,財政收入1561.44萬元,第三產業增加值70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7928元。 先後取得了浙江省衛生城鎮、區宣傳工作創新獎、區新型農民合作醫療保險工作先進集體等多項榮譽,是杭州市首批東海文化明珠鎮。
倉前,一座古老而勃發生機的城鎮,一片充滿希望的熱土,優良的基礎設施,優惠的投資政策,營造了優越的投資環境。雄關邁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太炎故里,投資熱土,大氣開放的倉前正敞開胸懷,竭誠歡迎海內外朋友攜手合作,共謀發展,共創繁榮。
Ⅱ 有關福州倉山的歷史
倉山區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它位於福州市城區南部,倉山區古稱藤山,明洪武年間北麓始建鹽倉,該地俗稱鹽倉前,藤山遂道稱倉前山,簡稱倉山,區名由此而來。倉山區古城名人陳若霖,陳寶琛等名聞遐邇,還曾誕生過近代著名的啟蒙思想家嚴復,現代海軍將領陳紹寬,當代著名數學家陳景潤等傑出人物;這里不僅有煙台山、金山寺、三縣洲等山水古跡,還正在開發三江旅遊帶特色景點。
倉山境內多山丘坡地,高蓋山、長安山、煙台山等貫穿中、北部,東部有黃山、城門山等。島內風景秀麗、氣候宜人,歷史上曾於煙山南麓遍植梅樹,素有「瓊花玉島」的美稱,古時,就有「十里花為市,千家梅作林」的繁華。由於獨特的地理位置、自然條件,倉山區還是歷史上有名的領事使館區,外貿基地及航運中心,英、美、法等17個國家在倉山設立了領事館或代辦處,同時還創建教堂,開辦學校,開設醫院、發行報刊、設立洋行等。由於西方經濟、文化滲透,倉山區至今保存著英式、哥特式、羅馬旋門式、東歐式及中西結合式的建築,形成了倉山區獨特的建築特色和區貌。區內名勝古跡眾多,金山古寺、陳若霖故居、陳紹寬故居、煙台山公園、高蓋山公園等人文、自然景觀與正在開發的馬杭洲、桔園洲、閩江公園(南園)等沿江沙洲構成了倉山區豐富的旅遊資源。
倉山老城區沒有經過第一輪的舊城改造,古建築保留得相對完好,這些也是老倉山難得的資源。
倉山區是福州著名的學區,自1980年被國務院批准為福州市的文化居住區以來,區內新建和擴建少年宮、文化館、圖書館、科技館等一批文化設施。特別是國家投資在區西南部有新辦30多所大、中專院校和幹部學校。因而,倉山區最具有書卷氣,學術氛圍最濃。倉山人對子女教育也十分重視,特別是老人,早年就讀教會學校,能接受對子女開放式的教育理念,是福州受開放思潮影響的第一代,有著較深的內涵。倉山老城區有著眾多的優質學校、優秀教師,隨著原住民的素質普遍較高,越來越飽滿的人文因素決定了倉山具備很好的居住氛圍。
倉山區是福州的校區,匯集大中小各類院校,有福建師范大學、福建公安高等專科學校、福建建築高等專科學校(現改名為福建工程學院)、農林大學、華南女院、省農業學校、福建船政學校、市體育學校、師大附中、港頭(十二中)、四十中、區實小、紅霞小學、上渡小學、齊安小學、以及格致、英華、三一、毓英、文山、陶淑等中等學校,還有福建省金山幼兒園、福州三中金山校區、金山文體中心、金山小學、小金星國際幼兒園等。
倉山區地處福州市南大門,水、陸、空便利的交通條件日趨發達;閩江、烏龍江四周環繞,水路運輸十分便利。福廈路起始點和福泉高速公路介面始於該區,並有8座大橋與島外連接;正加緊實施的環島提路工程,以及日臻完善的島內路網建設,將進一步促區域交通網路建設的成熟化、合理化。福州長樂國際機場距該區僅35公里。隨著水、電、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的不斷發展,投資環境將進一步優化、必將有力地促進倉山區經濟的騰飛。
從福州地圖上看,倉山區雄踞著福州市的西大門和南大門,在福州市21世紀發展中承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自「九五」開始,倉山區一直以「建設福州新城區」為目標,按照現代化省會中心城市的要求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居住、教育、金融、文化、醫療、休閑等各類市政配套日益完善。
金山工業集中區和生活區的興建,打通並擴大了福州市的西大門,為21世紀初福州市實施「東擴南進」發展戰略之一的「南進戰略」拉開一個宏偉的序幕。而根據「十五」總體規劃,倉山區委、區政府積極實施「全面開發南台島,建設福州新城區」戰略,構建城市的文教區、科研基地,城市重要的商貿區、旅遊娛樂區及高尚住宅區。在完成了上渡路、南台大道一期和洋洽路建設工程後,目前南江濱大道和二環三期、閩江五橋、三環一期等市政民心工程正在啟動。
三環路藍圖把倉山大部分歸入在內,倉山將迅速融入福州市中心生活圈;汽車南站的「南移」計劃使倉山開始進入城市樞紐核心;上渡及下藤舊屋區改造的陸續完工將重新定位倉山;下藤路商業休閑步行一條街的建成以及首山學生街的改造為倉山增添了商業色彩,更使有著「百年書香」的倉山迎來新時代。
南江濱掀起居住熱潮。東起規劃中的前橫大橋,西至解放大橋,北抵閩江,南延至煙台山南路、觀井路、觀海路、朝陽路、工農路、舊堤壩港頭一線的南江濱道路建設及舊屋區改造工程於2003年8月14日正式啟動。這項工程是市委、市政府2004年為倉山人民興辦的最大的實事項目之一。
被規劃為集休閑、觀光、文化、旅遊於一體的南江濱大道工程,斥資10億元、總佔地705畝。改造工程的完成,將徹底改變倉山區城市建設相對滯後的狀態。工程建成後,可與原有的南江濱大道相銜接,並與北江濱大道相對應,形成兩條「巨龍」沿江而下的態勢,使得南江濱板塊成為居住、休閑、生活最具升值潛力的、最為理想的高尚人文新城區。
可以自己去網路查下,我也是上面找的,還有很多歷史故事有興趣可以去看看!
Ⅲ 詩的簡介
林徽因簡介
生辰:1904年6月10日
民族:漢
祭日:1955年4月1日
籍貫:福建福州
職業:建築師、教授、詩人、作家
林徽因1916年入北京培華女子中學,1920年4-9月隨父林長民赴歐洲游歷倫敦、巴黎、日內瓦、羅馬、法蘭克福、柏林、布魯塞爾等地,同年人倫敦聖瑪利女校學習。1921年回國復人培華女中讀書。1923年參加新月社活動。1924年留學美國,入賓夕法尼亞大學美術學院,選修建築系課程,1927年畢業,獲美術學士學位。同年入耶魯大學戲劇學院,在G.P.帕克教授工作室學習舞台美術設計。1928年3月與梁思成在加拿大渥太華結婚,婚後去歐洲考察建築,同年8月回國,並回福州探親。在福州期間,曾為烏石山第一中學演講《建築與文學》,為倉前山英華中學演講《園林建築藝術》,1929年出任東北大學建築系副教授,講授《雕塑史》和專業英語。是年,張學良出獎金徵集東北大學校徽圖案,林徽因設計的「白山黑水」圖案中獎。1930年因患肺病到北京香山雙清別墅療養。1931年應聘到北京中國營造學社任參校。
她發表的有關建築的論文主要有《論中國建築之幾個特徵》、《平郊建築雜錄》(與梁思成合著)、《清式營造則例》第一章緒論、《晉汾古建築預查紀略》(署名林徽因、梁思成)、《由天寧寺談到建築年代的鑒別問題》(署名林徽因、梁思成)、《中國建築史》(遼、宋部分)、《中國建築發展的歷史階段》(與梁思成、莫宗江合著)。
她的文學作品主要有《誰愛這不息的變幻》、《笑》、《清原》、《一天》、《激昂》、《晝夢》、《瞑想》等詩篇幾十首;話劇《梅真同他們》;短篇小說《窘》。《九十九度中》等;散文《窗子以外》、《一片陽光》等。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了《林徽因詩集》(1985年);人民文學出版社與香港三聯書店聯合編輯出版了《林徽因》(中國現代作家選集叢書之一)。
林徽因是20世紀中國建築界\文學界的才女。
Ⅳ 大家的家鄉都有什麼好聽的地名或者山河名字
洞房
Ⅳ 南台島的歷史沿革
倉山區因地處倉前山得名。古稱藤山,明洪武年間(1368年)在藤山北麓建鹽倉,俗稱鹽倉前,遂通稱倉前山,簡稱倉山,區名由此而來。
1946年1月福州建市時即置倉山區,1949年8月17日解放後,仍為市轄區之一。1955年11月,設上渡、下渡、臨江、倉前、麥園、藤山6個街道辦事處。1956年5月,撤銷水上區,並入倉山區,增設橋東、橋西兩個街道辦事處。1957年7月,橋東、橋西兩個街道辦事處合並為水上街道辦事處。1958年1月,撤銷藤山街道辦事處,並入下渡街道辦事處;撤銷麥園街道辦事處,並入倉前街道辦事處。
1968年9月,倉山區更名為朝陽區。1970年2月,郊區行政辦事處撤銷,其所轄蓋山公社並入朝陽公社,劃歸朝陽區。7月,閩侯縣城門公社劃歸朝陽區。1975年5月,朝陽、城門公社劃歸郊區行政辦事處。1978年7月,朝陽區復名倉山區。1987年12月,撤銷水上街道辦事處,增設對湖街道辦事處。
1995年10月27日國務院(國函[1995]102號)批復同意調整福州市市轄區的行政區域,其中:倉山區轄倉前、對湖、臨江、上渡、下渡、三叉街6個街道辦事處,從原郊區劃入的建新、倉山、蓋山、螺洲、城門5個鎮。區人民政府駐地不變。1996年1月市區行政區劃調整後,倉山區從原郊區劃入建新、倉山、蓋山、螺洲、城門5個鎮,從鼓西街道劃入農大居委會。
2000年,倉山區轄7個街道、5個鎮:倉前街道、下渡街道、臨江街道、三叉街街道、上渡街道、對湖街道、東升街道、建新鎮、倉山鎮、蓋山鎮、城門鎮、螺洲鎮。
根據第六次次人口普查數據:總人口762746人,其中:倉前街道 24537人、東升街道 9270人、對湖街道 27030人、臨江街道 22131人、三叉街街道 20291人、上渡街道 12569人、下渡街道 32312人、倉山鎮 46264人、城門鎮 90302人、蓋山鎮 88931人、建新鎮 64359人、螺洲鎮 19666人、福建師范大學虛擬街道10472人、福建農業大學虛擬街道 9241人、紅星農場虛擬鎮 4664人。
2001年,倉山區行政區劃一覽表(資料截止日期: 2001年12月31日):
鎮(街道辦事處)名稱 政府(辦事處)駐地 面積(平方千米) 戶數 (戶) 人口(人) 居委會(個) 村委會(個)
對湖街道辦事處馬廠街15號1.2 6511183227
下渡街道辦事處工農路64號1.78 7711233323
上渡街道辦事處李厝山路16號1.51 57471692316
倉前街道辦事處公園路36號1 8527245249
臨江街道辦事處東窯街5號 0.85 7701 22141 8
東升街道辦事處東園一路25號 1.3 2649 8606 3
三叉街街道辦事處三叉街新村 2.17 4619 15162 7
建新鎮洪塘路39.6 10984 38154 3 39
倉山鎮首山路19號5.3 3823 10832 2 11
蓋山鎮蓋山路1號36 17262 63054 1 30
城門鎮敖里村48 17330 67422 25
螺洲鎮螺洲街3.7 2814 9454 1 7
合計142.4195678 317926 60 112
2003年,根據省政府《關於福州市調整倉山區部分行政區劃設立金山街道辦事處的批復》(5月 日 閩政文[2003]134號)和福州市人民政府《關於調整倉山區部分行政區劃設立金山街道辦事處的批復》(6月26日 榕政綜[2003]155號),調整倉山區部分行政區劃,設立金山街道:從建新鎮劃出盧濱、後曹、潘邊、石邊、新頤、上雁、葛嶼、閩江、劉宅9個村,從倉山鎮劃出燎原村,從上渡街道辦事處劃出橫江居委會,設立金山街道。
金山街道辦事處四至范圍為:東至閩江北港,西至閩江南港,南至浦上路,北至金山大道。金山街道辦事處駐金山生活區風荷苑1號。行政區劃調整後,倉山區轄8個街道、5個鎮:倉前街道、下渡街道、臨江街道、三叉街街道、上渡街道、對湖街道、東升街道、金山街道、建新鎮、倉山鎮、蓋山鎮、城門鎮、螺洲鎮。共有99個居委會、107個行政村。
2004年,全區轄8個街道、5個鎮,共有52個社區和112個行政村。總人口48萬。
Ⅵ 福州解放大橋名稱的由來
解放大橋,舊稱萬壽橋, 是閩江最早的跨江大石橋。據明代王應山《閩都記》載:「萬壽橋,橫跨台江,舊為浮橋,屢修屢壞。宋元佑間,郡守王祖道置田一十一頃七十二畝備修橋費。元時田入頭陀萬歲寺。大德七年(1303年),頭陀王法助奉旨募造石橋,釃水為二十九道,上翼以石欄,長一百七十丈有奇,南北構亭二。至治二年(1322年)落成。學士馬祖常為記,刻『萬壽橋』三字於右」。⑧「萬壽橋」前身是浮橋,始建於宋元佑八年(1093年),時為知州的王祖道徵集工匠以楞嚴洲為中心,南北各造浮橋1座。北橋江面寬154米,用船20隻,南橋江面寬約785米,用船100隻,以粗大藤纜緊固於江中所植的18根石柱上;船上鋪蓋木板,作為橋面,高與沙洲平,寬3.4米,兩旁設有欄桿。兩座橋總長為1000米。為方便江中行船,在江心的浮橋口還留有兩個高門。整個建橋工程於宋紹聖元年(1094年)完成。宋崇寧二年(1103年),楞嚴洲與倉前山之間又出現一個沙洲,即中洲,江面被割為3條水道,因之浮橋也相應改建為北、中、南3座。北橋(今小橋橋位)用船16隻,中橋(萬壽橋位)用船73隻,南橋(江南橋位)用橋13隻,共用船102隻。⑨陸游《渡浮橋至南台》詩雲:「客中多病廢登臨,聞說南台試一尋。九軌徐行怒濤上,千艘橫系大江心」。⑩由於江闊水急,浮橋無力抵禦風浪的襲擊,時多損壞,兩岸交通經常為之中斷,元代時改建為石橋,即「萬壽橋」。「萬壽橋」於元大德七年始建,元至治二年落成,是元代福建最大的建設工程,它與後建的江南橋合稱為大橋。全長570多米,29孔立28個舟狀石墩,承托石樑。橋上鋪石板,砌以石欄。橋欄石柱雕有形狀各異的石獅。橋南北各建有風雨亭。「萬壽橋」在橋梁技術上的一個創新,就是對橋梁基礎採用「睡木沉基」法,即:用木籠填石為基。先在橋墩處下木籠,然後,在籠內密填石塊為基。「萬壽橋」建成後,歷代都曾對大橋進行修葺。1930年為適應汽車行馳,由日本大和工業合資會社承包改建成水泥路面。1971年對「萬壽橋」進行全面增高拓寬,改稱「解放大橋」。1995年至1996年拆除重建為現代化大橋。
Ⅶ 倉山區的介紹
倉山區,倉山區因地處倉前山得名。素有「瓊花玉島」之美稱。位於福建省福州市區南部南台島上,四面環江,四面以閩江南、北港分別與鼓樓區、台江區、晉安區、馬尾區、長樂市、閩侯縣為界,區所在地屬於典型的河口盆地,總面積約146平方千米,人口約762746人(2010年),占福州總人口的 10.72%。通行閩東方言福州話,是福州的傳統上的教育區和外國領事館聚集區,軍用福州義序機場位於轄區中南部,新建的福廈鐵路福州南站位於倉山區東南部,海峽國際會展中心位於倉山區東北部。進入21世紀由於倉山區西部的金山開發進入高潮,倉山區已成為福州的重要居住區。
Ⅷ 告訴我文成縣的名字的淵源歷史,好嗎
三國吳赤烏二年(239),析永寧縣大羅山(泉山)南境置羅陽縣,屬會稽郡,設縣治於北湖魯嶴(西嶴、河埭橋一帶),為瑞安建縣之始。太平二年(257),羅陽縣屬臨海郡。寶鼎三年(268),改羅陽縣為安陽縣。西晉太康元年(280),改安陽縣為安固縣。太康四年(283),析安固縣境南橫嶼船屯及其南境為始陽縣(今為平陽、蒼南縣及泰順縣一部)。東晉太寧元年(323),安固縣治遷邵公嶼。隋開皇九年(589),省橫陽入安固縣,縣屬之。開皇十二年(592),省安固縣入永嘉縣。武德五年(622),以永嘉縣置東嘉州,析永嘉縣置安固、橫陽等4縣。貞觀元年(627),省橫陽入安固。大足元年(701),復析安固縣置橫陽縣。唐天復二年(902,一作天復三年),安固縣改瑞安縣。南宋咸淳元年(1265),改溫州為瑞安府,統瑞安縣。元至元十三年(1276),兩浙東路改江淮行省,瑞安府改為溫州路,縣屬之。元貞元年(1295),以瑞安縣超五萬戶升州。明洪武二年,降瑞安州為縣。景泰三年(1452),置泰順縣,割瑞安義翔鄉5都12里屬之。中華民國35年置文成縣,析瑞安西部大峃、龍鳳、金樟、峃口等10鄉屬之。1949年5月10日,瑞安解放;5月14日,成立瑞安縣人民政府籌備委員會;9月5日,瑞安縣人民政府正式成立。1955年10月,改瑞安縣人民政府為瑞安縣人民委員會。1955~1957年,北麂、北龍二鄉曾—度劃屬洞頭縣。1958年10月14日,文成縣並入瑞安縣,1961年8月10日(上級發文時間),文成縣從瑞安縣內析出。1958年縣人民委員會(縣人民政府)遷到倉前街134號。1969年1月,改瑞安縣人民委員會為瑞安縣革命委員會;1980年6月,撤瑞安縣革委員會復置瑞安縣人民政府;1987年4月15日(國務院文件4月15日下達,7月1日召開撤縣設市慶祝會,全市即日啟用新印鑒)撤縣設市(縣級),置瑞安市人民政府,管轄范圍不變。1949—1996年,瑞安市(縣)先後隸屬溫州軍事管制委員會、浙江省第五專區、浙江省溫州專區、浙江省溫州地區革命委員會、浙江省溫州地區、浙江省溫州市人民政府。1999年1月,市人民政府從倉前街搬遷到安陽新區新市政大院辦公。2001年仙岩鎮、麗嶴鎮劃屬溫州市甌海區,塘下鎮的梅頭辦事處劃屬溫州市龍灣區。
Ⅸ 杭州的來歷
杭州的來歷:
杭州烏龜洞遺址古人類化石的發現證實五萬年前就有古人類在杭州這片土地上生活,蕭山跨湖橋遺址的發掘證實了早在8000年前就有現代人類在此繁衍生息,距今5000年前的餘杭良渚文化被譽為「文明的曙光」。杭州夏商周屬「揚州之域」。
傳說在夏禹治水時,全國分為九州,長江以南的廣闊地域均泛稱揚州。公元前21世紀,夏禹南巡,大會諸侯於會稽(今紹興),曾乘舟航行經過這里,並舍其杭(「杭」是方舟)於此,故名「餘杭」。一說,禹至此造舟以渡,越人稱此地為「禹杭」。
其後,口語相傳,訛「禹」為「余」,乃名「餘杭」。春秋時,吳囯、越囯兩國爭霸,杭州先屬越囯,後屬吳囯,越滅吳後,復屬越。戰國時,楚囯滅越國,杭州又歸入楚。
秦統一六國後,在靈隱山麓設縣治,稱錢唐,屬會稽郡。《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記載:「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遊……過丹陽,至錢唐,臨浙江,水波惡……」這是史籍最早記載「錢唐」之名。當時還是隨江潮出沒的海灘,西湖尚未形成。
西漢承秦制,杭州仍稱錢唐。新莽時一度改錢唐為泉亭縣;到了東漢,復置錢唐縣,屬吳郡。這時杭州農田水利興修初具規模,並從寶石山至萬松嶺修築了第一條海塘,西湖開始與海隔斷,成為內湖。漢書地理志記載:錢唐,西部都尉治。
三國、兩晉、杭州屬吳郡,歸古揚州。東晉咸和元年(326年),印度佛教徒慧理在飛來峰下建了靈隱寺,是西湖最古的叢林建築。梁太清三年(549年),侯景升錢唐縣為臨江郡。陳禎明元年(587年),又置錢唐郡,轄錢唐、於潛、富陽、新城、桐廬,屬吳州。
Ⅹ 倉前鎮的歷史文化
倉前古鎮原名靈源,南宋紹興二年(1132)年官方在街北建臨安便民倉,古以南為前,遂稱倉前街,距今已有874年歷史,雖隸屬關系和建置幾經變遷,但倉前之名一直沿用。全鎮行政區域面積52平方公里,轄10個建制村,1個社區,人口3.512萬人。境內餘杭塘河橫穿全境,東苕溪緊貼其西。西南邊緣有宋家山、萬金山丘陵,東北角寡山、吳山孤峙,與平原隔水相望,形成山水相嵌的優美景色。倉前鎮歷史悠久,文化積淀豐厚,是著名國學大師章太炎的故鄉。清水絲綿明清時期就聞名遐邇,早竹筍以肉厚質嫩味鮮馳名省內外,龍泉寺小白蠶豆因特具的美味列為貢品;鎮南面有白虎山有新石器時代的遺存,鎮中心有歷史上著名的南宋臨安倉遺址,國學大師章太炎先生故居,老街上曾因清末楊乃武一案的錢愛仁堂葯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