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蘇軾字子瞻 蘇轍字子由 有什麼寓意
一般古人所取之字往往是名的補充解釋,是相互印證的,蘇軾字子瞻,實源於「登軾而望之」(《左傳·長勺之戰》)
蘇轍字子由,則是由於「轍」是到車子由此駛過的痕跡,《名二子說》中有「天下之車,莫不由轍」語,大概「由」取於此。
班門弄斧了,老師。
:)
B. 蘇軾為什麼字子瞻 有什麼含義
「子瞻」兩字代表蘇洵對蘇軾的要求:希望他能夠高瞻遠矚,而並非以短淺的目光來評判是非曲直,希望他將來能夠出人頭地,而並非在這片小小的土地上施展才華。
蘇軾,蘇洵之子,嘉祐年間進士。曾上書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後因作詩諷刺新法而下御史獄,貶黃州。宋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潁州,官至禮部尚書。
後又貶謫惠州、儋州。在各地均有惠政。卒後追謚文忠。學識淵博,喜好獎勵後進。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其文縱橫恣肆,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
蘇軾在詞的創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種文體自身的發展而言,蘇詞的歷史性貢獻又超過了蘇文和蘇詩。蘇軾繼柳永之後,對詞體進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終突破了詞為「艷科」的傳統格局,提高了詞的文學地位,使詞從音樂的附屬品轉變為一種獨立的抒情詩體,從根本上改變了詞史的發展方向。
蘇軾對詞的變革,基於他詩詞一體的詞學觀念和「自成一家」的創作主張。自晚唐、五代以來,詞一直被視為「小道」。柳永雖然一生專力寫詞,推進了詞體的發展,但卻未能提高詞的文學地位。而蘇軾首先在理論上破除了詩尊詞卑的觀念。
他認為詩詞同源,本屬一體,詞「為詩之苗裔」,詩與詞雖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別,但它們的藝術本質和表現功能應是一致的。因此他常常將詩與詞相提並論,由於他從文體觀念上將詞提高到與詩同等的地位,這就為詞向詩風靠攏、實現詞與詩的相互溝通滲透提供了理論依據。
為了使詞的美學品位真正能與詩並駕齊驅,蘇軾還提出了詞須「自是一家」的創作主張。此處的「自是一家」之說,是針對不同於柳永詞的「風味」而提出的,其內涵包括:追求壯美的風格和闊大的意境,詞品應與人品相一致,作詞應像寫詩一樣,抒發自我的真實性情和獨特的人生感受。
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其文如其為人」(《答張文潛縣丞書》),在詞的創作上自成一家。蘇軾一向以文章氣節並重,在文學上則反對步人後塵,因而他不滿意秦觀「學柳七作詞」而缺乏「氣格」。
擴大詞的表現功能,開拓詞境,是蘇軾改革詞體的主要方向。他將傳統的表現女性化的柔情之詞為擴展為表現男性化的豪情之詞,將傳統上只表現愛情之詞擴展為表現性情之詞,使詞像詩一樣可以充分表現作者的性情懷抱和人格個性。
蘇軾讓充滿進取精神、胸懷遠大理想、富有激情和生命力的仁人志士昂首走入詞世界,改變了詞作原有的柔軟情調,開啟了南宋辛派詞人的先河。
C. 蘇東坡簡介:蘇東坡是哪個朝代的人,蘇東坡的名字由來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漢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時為眉山城)人,祖籍欒城。北宋著名散文家、書畫家、詞人、詩人,是豪放詞派的代表。和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合稱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蘇。是北宋人。
宋代文學家蘇軾為何自號「東坡」有兩種說法,一說與唐朝詩人白居易有關。蘇軾和白居易雖然相距265年,但蘇軾從小就喜愛白居易的作品。後來,蘇軾的人生遭際、宦海沉浮的景況大致和白居易相似,因此,常以白居易自比。曾寫出「出處依稀似樂天,敢將衰朽較前賢」等詩句。公元820年,白居易任忠州(今四川省忠縣)刺史時,常在忠州城的東坡植樹,曾賦有「東坡向春暮,樹木今如何?」「朝上東坡走,夕上東坡步,東坡何所愛,愛此新生樹」的詩句。為了表示對白居易的崇敬,就取白居易詩中給自己留有美好記憶的「東坡」作為自己的號。
另有一說法是,蘇軾謫居湖北黃岡時,城南門外約一里左右有個風景秀麗的山坡,稱「東坡」。坡上綠樹成蔭,不遠處就是滾滾東去的長江。蘇軾常到此漫步,曾賦詩詞雲:「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彷彿三更,家童鼻息如雷鳴,敲門都不應,倚仗聽江聲。」蘇軾很喜愛這個地方,遂以「東坡」自號。
D. 蘇軾為什麼字子瞻 有什麼含義
一般古人所取之字往往是名的補充解釋,是相互印證的,蘇軾字子瞻,實源於「登軾而望之」(《左傳·長勺之戰》)
蘇轍字子由,則是由於「轍」是到車子由此駛過的痕跡,《名二子說》中有「天下之車,莫不由轍」語,大概「由」取於此。求採納~~
E. 你知道馬首是瞻的典故來由嗎
釋義: 「瞻」是看的意思。這則成語的本意是,作戰時士兵看著主將的馬頭決定行動的方向。現在用來比喻服從指揮或者樂於追隨。
故事:春秋時期,秦國十分強大,常欺負那些弱小的諸侯國。引起了眾諸侯國的強烈反感。公元前559年,晉悼公聯合了其他諸侯國,組成聯軍去攻伐秦國。
指揮諸侯聯軍的.是晉國的大將荀偃。他原先估計,秦國得知諸侯聯軍來進攻,肯定會驚慌失措,戰爭很容易取勝。沒想到聯軍內部各懷異志,並不齊心,士氣也很低落,秦國得知這些情況,所以一點也不怕,根本就沒有求和的表示。秦軍還在涇河的上游放毒,毒死了不少聯軍的士兵。
看到這種情況,荀偃就想早點發動總攻,他向聯軍將領發布命令說:明天早上雞一叫,我們就准備出發,各軍都要拆掉土灶,填平水井,以便布陣。作戰時,大家都看著我的馬頭來行動,我指向哪裡,大家就奔向哪裡。
荀偃手下的將領聽了他的話,覺得他太專橫了,很反感。有個將領說:晉國從來就沒有下過這種命令。你要向西去打秦國,那你自己去吧,我的馬頭可要向東,回到我們晉國去。
其它諸候國的將領看到晉國的將領帶兵回國,也紛紛撤回自己國家去了。全軍頓時不戰自亂,荀偃眼看無法挽回,也只好狼狽地撤軍了。
F. 蘇轍和蘇軾名字的由來
蘇 洵(1009-1066),字明允,宋朝人,著名的散文家。蘇洵和他的兒子蘇軾、蘇轍以文知名,故後人將他們稱為「三蘇」,並均列入「唐宋八大家」。 【相關信息】名句: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於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苟以天下之大,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
蘇洵《名二子》 :「輪、輻、蓋、軫,皆有職乎車。而軾獨若無所為者。雖然,去軾,則吾未見其為完車也。軾乎,吾懼汝之不外飾也。天下之車莫不由轍,而言車之功,轍不與焉。雖然,車仆馬斃,而患亦不及轍。是轍者,善處乎禍福之間也。轍乎,吾知免也矣!」
以「軾」為名,就是希望兒子長大後不要成為只能作「外飾」好看的東西,要當個有用的人。
以「轍」為名,就是希望兒子將來既能為國家建功立業,但又不會闖禍惹事。
三蘇」,與黃山谷並稱「蘇黃」;與辛棄疾並稱「蘇辛」。
擅長行書、楷書,取法李邕、徐浩、顏真卿、楊凝式,而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蔡襄、黃庭堅、米芾並稱「宋四家」。能畫竹,學文同,也喜作枯木怪石。論畫主張「神似」,認為「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高度評價「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藝術造詣。
本文是元豐七年六月,蘇軾由黃州團練副使調任汝州團練副使時寫的,此時是其政治上失意之時,此前因寫詩諷刺新法被捕入獄,由湖州刺史貶為黃州團練副使。石鍾山,是我國著名的旅遊勝地,位於江西省湖口縣鄱陽湖東岸,有南北二山,南面的叫上鍾山,北面的叫下鍾山,相距不到一公里。
蘇軾和蘇轍兄弟二人,性格不同,形貌各異。蘇轍高大,豐滿的圓臉,兩頰附近的松肉很多,而蘇軾則健壯結實,骨肉勻停。從他的畫像看,蘇軾大概是臉大,顴骨高,最能透露他特性的,就是他那敏感活動、強而有力的嘴唇。他的臉色紅潤,熱情洋溢,會由歡天喜地的表情一變而成抑鬱沉思的幻想狀。
蘇東坡對他弟弟說:「我知道我一向出言不慎。我一發現什麼事情不對,就像在飯菜里找到個蒼蠅一樣,非要唾棄不可。」弟弟說:「但是你要了解你說話的對象,有人你可以推心置腹,有的不可以。」蘇東坡點頭說:「這就是我之所短。也許我生來就太相信人,不管我是跟誰說話,我都是暢所欲言。」弟弟說:「這正是我為你擔心的地方啊!」
G. 名字的來歷
據說上古時期,嬰兒在出生三個月的時候由父親給命名,這就是古人「名」的由來。
其實在我國民間,部分地區至今仍保留著嬰兒滿月時才命名的習俗,不過是命名的權利不再由父親一人擔當,而是由嬰兒的親人共同擔當。有趣的是,在古代,男孩子長到20歲的時候要舉行「結發加冠」之禮,以示成人,這時就要取字。而女孩子在15歲時要舉行「結發加筓」之禮以示可以嫁人了,這時也要取字。可見,古代的時候男女皆有字,比如近代女革命家秋瑾,字璇卿。
姓名有廣義與狹義之分,還有小名、別名、綽號、乳名等。廣義的姓名包括公民的姓氏和名字以及法人和非法人團體的名稱;狹義的姓名僅指公民的姓氏和名字。為名和字的合稱。在中國古代,名、字分開使用。今合稱「名字」,則指姓名或名。
(7)瞻的名字的由來擴展閱讀
名字的類別:
1、筆名
筆名,常常是文人墨客依據自己的喜好在其作品上署的別名。
2、藝名
藝名,即藝人演出時用的別名,如白玉霜,原名李慧敏,雙名李桂珍,是評劇表演藝術家,其藝術風格,被稱為「白派」。從以上「名」的各色特異的表現形式來看,既體現了不同年齡階段的不同稱謂,又象徵著一個人的職業、地位和身份。
3、乳名
乳名,也叫奶名、小名、小字,是一個人在孩童時期的名字。如小二、小三、寶貝、寶寶……,長大以後一般不用,除非長輩對晚輩偶爾呼之。
4、學名
學名,就是一個人開始求學時使用的名字。
H. 蘇東坡的由來!
蘇東坡的由來:黃州種地時所取。
蘇軾被貶黃州,屋子外有塊空地用來種菜。位於東邊。故名東坡。
蘇軾,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
蘇軾在詞的創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種文體自身的發展而言,蘇詞的歷史性貢獻又超過了蘇文和蘇詩。蘇軾繼柳永之後,對詞體進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終突破了詞為「艷科」的傳統格局,提高了詞的文學地位,使詞從音樂的附屬品轉變為一種獨立的抒情詩體,從根本上改變了詞史的發展方向。
蘇軾對詞的變革,基於他詩詞一體的詞學觀念和「自成一家」的創作主張。自晚唐、五代以來,詞一直被視為「小道」。柳永雖然一生專力寫詞,推進了詞體的發展,但卻未能提高詞的文學地位。而蘇軾首先在理論上破除了詩尊詞卑的觀念。
他認為詩詞同源,本屬一體,詞「為詩之苗裔」,詩與詞雖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別,但它們的藝術本質和表現功能應是一致的。因此他常常將詩與詞相提並論,由於他從文體觀念上將詞提高到與詩同等的地位,這就為詞向詩風靠攏、實現詞與詩的相互溝通滲透提供了理論依據。
為了使詞的美學品位真正能與詩並駕齊驅,蘇軾還提出了詞須「自是一家」的創作主張。此處的「自是一家」之說,是針對不同於柳永詞的「風味」而提出的,其內涵包括:追求壯美的風格和闊大的意境,詞品應與人品相一致,作詞應像寫詩一樣,抒發自我的真實性情和獨特的人生感受。
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其文如其為人」(《答張文潛縣丞書》),在詞的創作上自成一家。蘇軾一向以文章氣節並重,在文學上則反對步人後塵,因而他不滿意秦觀「學柳七作詞」而缺乏「氣格」。
擴大詞的表現功能,開拓詞境,是蘇軾改革詞體的主要方向。他將傳統的表現女性化的柔情之詞為擴展為表現男性化的豪情之詞,將傳統上只表現愛情之詞擴展為表現性情之詞,使詞像詩一樣可以充分表現作者的性情懷抱和人格個性。
蘇軾讓充滿進取精神、胸懷遠大理想、富有激情和生命力的仁人志士昂首走入詞世界,改變了詞作原有的柔軟情調,開啟了南宋辛派詞人的先河。
與蘇詩一樣,蘇詞中也常常表現對人生的思考。這種對人生命運的理性思考,增強了詞境的哲理意蘊。蘇軾雖然深切地感到人生如夢,但並未因此而否定人生,而是力求自我超脫,始終保持著頑強樂觀的信念和超然自適的人生態度。
I. 蘇軾和蘇轍姓名的由來
蘇軾,名軾,字子瞻;蘇轍,名轍,字子由,蘇軾、蘇轍的名字都與「車」有關。蘇洵在《名二子》一文中對蘇軾、蘇轍兄弟取名緣由有交代:輪、輻、蓋、軫都是車的重要部件,缺少不得。
軾(車前橫木,供站立車上遠觀時扶手之用)似乎可有可無,但如果沒有軾,車也不是完整的車了。蘇洵給蘇軾取名「軾」,是希望他不忽視看起來似乎不重要的「外飾」之物。
所有的車都會留有車轍,但在功勞簿上卻沒有它的份。但車壞馬死,禍不會殃及車轍。車轍處於禍福之間,雖然沒有福也不至於有禍。給蘇轍取名「轍」是希望他平安免禍。
(9)瞻的名字的由來擴展閱讀
《名二子》創作背景
慶歷六年(1046年),蘇洵赴京趕考。盡管蘇洵的才學可以成為「帝王師」,可在朝廷腐敗、官場黑暗的環境下還是落榜了。他由此對科舉、朝廷失去了信心,轉而把希望寄託在兩個兒子身上。第二年返鄉後,蘇洵寫了一篇寄寓深重的《名二子說》。當時,蘇軾十一歲,蘇轍八歲。
蘇洵寫《名二子說》十年後,送二子入京應試,過成都辭別張方平,張出了六道題考兄弟二人,自己則於壁間密窺。兩人得題後,即各自思考。轍有疑問,指以問軾,軾舉筆倒敲幾案,意為「管子注」。
又指第二題,蘇軾把第二題勾了,因為並無出處,開始答卷。考完後,張方平對蘇洵說:「二子皆天才,長者明敏尤可愛,然少者謹重,成就或過之。」(出自《瑞桂堂暇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