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邯鄲的來歷
邯鄲二字作為地名三千年沿用不改,是中華地名文化之特例。[7] 名稱由來主要有三種說法。說法一:邯鄲在戰國以前寫作甘丹。有學者認為太陽出升過地平線叫做甘,太陽落山過地平線叫做丹。邯鄲即日出日落之地。說法二:[11] 邯鄲地名可能由姓氏而取名。過去是有邯鄲這個姓氏的,邯鄲是一個復姓。說法三:《漢書·地理志》中魏國張晏提出:「邯鄲山,在東城下,單,盡也,城廓從邑,故加邑雲。」意思是說,邯鄲的地名源於邯鄲山,在邯鄲的東城下有一座山名叫邯山,單是山脈的盡頭,邯山至此而盡,因此得名邯單。望採納!!!
2. 邯鄲的由來
「邯鄲」之名,最早出現於古本《竹書紀年》。邯鄲地名之由來,現一般以《漢書·地理志》中三國時魏國人張晏的注釋為源:「邯鄲山,在東城下,單,盡也,城廓從邑,故加邑雲。」意思是說,邯鄲的地名源於邯鄲山,在邯鄲的東城下,有一座山,名叫邯山,單,是山脈的盡頭,邯山至此而盡,因此得名邯鄲,因為城廓從邑,故單旁加邑(
阝)而成為邯鄲。邯鄲二字作為地名,三千年沿用不改,是中國地名文化的一個特例。
3. 邯鄲名字來歷
邯鄲:地名專用,沿用千年
從戰國時期的趙國都城,到後來衰落為一般的小縣城,再到如今的現代化大都市,3000多年來,「邯鄲」作為一個城市的名稱始終未曾改變過,這讓當地人頗為自豪。
據了解,文獻記載「邯鄲」一名最早出現的時間是殷商末年。而對於「邯鄲」一名的解釋,至今最為流行的則是曹魏時期張晏的說法。按照張晏的解釋,「所謂邯山在東城下者也。曰單,盡也,城廓從邑,故加邑。邯鄲之名,蓋指此以立稱矣。」(《史記》卷三《殷本紀》)。意思是邯山到此而盡,所以叫邯鄲。
4. 邯鄲的別稱都有哪些
邯鄲」之名,最早出現於古本《竹書紀年》。邯鄲地名之由來,現一般以《漢書·地理志》中三國時魏國人張晏的注釋為源:「邯鄲山,在東城下,單,盡也,城廓從邑,故加邑雲。」意思是說,邯鄲的地名源於邯鄲山,在邯鄲的東城下,有一座山,名叫邯山,單,是山脈的盡頭,邯山至此而盡,因此得名邯單,因為城廓從邑,故單旁加邑(阝)而成為邯鄲。邯鄲二字作為地名,三千年沿用不改,是中國地名文化的一個特例
5. 邯鄲是什麼意思
讀音為邯(hán)鄲(dān)。
意思:是因為「邯山」呈紫紅色而得名。
具體來歷:
據了解,文獻記載「邯鄲」一名最早出現的時間是殷商末年。而對於「邯鄲」一名的解釋,至今最為流行的則是曹魏時期張晏的說法。按照張晏的解釋,「所謂邯山在東城下者也。曰單,盡也,城廓從邑,故加邑。邯鄲之名,蓋指此以立稱矣。」(《史記》卷三《殷本紀》)。意思是邯山到此而盡,所以叫邯鄲。
張晏對於「邯鄲」一名起源含義的解釋一直被後人奉為圭臬,世代沿用。
然而,邯鄲市博物館館長郝良真對此持有異議。他說,據考證,春秋戰國時期,「邯鄲」地名的正式寫法是「邯
丹阝」。戰國時期通行的寫法是「甘丹」。
秦朝時期有了「邯單」的寫法,漢代已逐漸定型為「邯鄲」,並沿用至今。並且,「邯鄲」二字一直為地名專用字。「從春秋末期到戰國初期,邯鄲一名寫作『邯丹阝』,張晏解釋的『單』是山脈盡頭的意思,不足以說明『邯丹阝』二字的初始含義。」郝良真說,「再說張晏是曹魏時期人,所生活年代距春秋戰國已有幾百年,因此我認為張晏的說法值得商榷。」
郝良真說,他曾數次到邯鄲市區附近的紫山考察,親見幾米、十數米高的淺紫紅色大石塊堆積在山頂,是否可以推測,「邯丹阝」或「甘丹」的得名,有可能與紫山或紫山的別峰明山(曾稱邯山)以及山岩呈紫紅色有著直接的關系。「邯丹阝」或「甘丹」的初始含義是因為「邯山」呈紫紅色而得名。
6. 邯鄲的歷史有多久
邯鄲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早在8000年前,這里就有人類繁衍生息,孕育了新石器早期的磁山文化;戰國時期,邯鄲作為趙國都城達158年之久,是我國北方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秦統一中國後,為天下三十六郡郡治之一;漢代與長安、洛陽、臨淄、成都共享「五都盛名」;東漢末年,曹魏集團在邯鄲南部鄴城一帶建都;北宋時期,邯鄲東部的大名成為北宋都城汴梁的「陪都」。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是八路軍129師司令部和晉冀魯豫邊區政府所在地。悠久的歷史孕育了雞澤毛遂文化、磁山文化、趙文化、女媧文化、北齊石窟文化、建安文化、廣府太極文化、夢文化、磁州窯文化、成語典故文化、邊區革命文化等十大文化脈系,內涵博大精深,風格豐富多彩。
名字出處邯鄲一詞最早出現在《春秋穀梁傳》(「襄公二十七年:故出奔晉,織絇邯鄲,終身不言衛。」)。古稱邯(趙邯鄲縣。從邑,甘聲。――《說文》。 朱曰:「今直隸廣平府邯鄲縣,甘地有邯山。」)邯鄲地名之由來,現一般以《漢書·地理志》中三國時魏國人張晏的注釋為源:「邯鄲山,在東城下,單,盡也,城廓從邑,故加邑雲。」意思是說,邯鄲的地名源於邯鄲山,在邯鄲的東城下,有一座山,名叫邯山,單,是山脈的盡頭,邯山至此而盡,因此得名邯單,因為城廓從邑,故單旁加邑(阝)而成為邯鄲。邯鄲二字作為地名,三千年沿用不改,是中國地名文化的一個特例。先秦時期邯鄲城邑,肇起於商殷。邯鄲之域在西周時屬於衛國,春秋時為晉地,當時邯鄲已是聞名遐邇的農業、手工業和商業比較發達的著名城邑。晉定公十二年(前500年),晉國正卿趙鞅(趙簡子)已將邯鄲納入自己的勢力范圍,從此,邯鄲便成了趙氏的世襲領地。邯鄲在春秋時代先屬衛,後歸晉。公元前386年趙敬侯遷都於邯鄲,為趙國都城長達158年之久。秦漢時期秦滅趙,置邯鄲郡。
西漢置趙國。邯鄲至西漢末仍為全國五大都城之一,東漢末葉,豪強並起,割據混戰,邯鄲罹難兵燹災禍,開始走向衰落。建安十八年(213年),漢獻帝冊封曹操為魏國公,於鄴城建都。鄴城的興起導致黃河以北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南移,邯鄲此時淪為一般的縣城,隸屬於魏郡。三國魏黃初二年(公元221年)邯鄲屬廣平郡(治所邯鄲雞澤縣東二十里的舊城營村),東晉後又改屬魏郡。隋唐時期隋唐時,邯鄲先後歸屬或復轄為洺州、磁州、武安郡和紫州,衰落而成蕞爾小縣。宋元、明清時期宋金時屬洺州,北宋末年,因長期的戰亂,逐漸衰落。元代隸屬於廣平路,明清時期隸屬於廣平府(治所邯鄲永年縣廣府鎮)。近現代期間 1945年設市,為晉冀魯豫邊區政府所在地。1949年降為鎮,但仍為邯鄲專區專署駐地。1952年12月22日復升為市,1954年改為省轄市。1956年峰峰市並入邯鄲市,1983年邯鄲縣並入邯鄲市。1984年改為省轄市。1986年武安縣(後改市)劃歸邯鄲市。 1993年經國務院批准,撤消邯鄲地區,實行地市合並,將邯鄲地區所轄各縣劃歸邯鄲市管轄,稱邯鄲市至今。邯鄲有「中國成語典故之都」美稱,和邯鄲相關的成語有3000餘條。主要有:負荊請罪、完璧歸趙、價值連城、將相和、刎頸之交、圍魏救趙、梅開二度、退避三舍、毛遂自薦、紙上談兵、不射之射、邯鄲學步、胡服騎射、銅雀春深、寧可玉碎,不願瓦全、絕妙好詞、黃粱美夢、冬日之日、夏日之日、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奉公守法、奇貨可居、南轅北轍、河伯娶妻、挾天子以令諸侯、下筆成章、路不拾遺、詩文判狀、竊符救趙、步履蹣跚.、三寸之舌、驚弓之鳥、曠日持久、不遺餘力、捨本逐末、羅敷採桑、智者千慮等。
7. 誰知道邯鄲名字的來歷
一直都叫邯鄲!
邯鄲這座古老的城市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7000多年前,磁山先人就在這里創下了輝煌文明,據有關資料記載,邯鄲僅建城歷史就有3000多年,歷代相沿,幾度興衰,但其名未曾改動過,尤其解放後,在短短幾十年,邯鄲憑借著自身博厚的文化底蘊,又有了飛躍性的發展,再度復興。使邯鄲由原縣級城市晉升為當今的大城市。城市的發展,為邯鄲各個時期文化的相互融合、研究、弘揚方面創造了便利的條件。磁山文化、太極文化、夢文化、北朝文化及隋唐宋文化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挖掘、研究、宣傳,使邯鄲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讓世界認識邯鄲,了解邯鄲,走進邯鄲,發展邯鄲,研究邯鄲。
研究邯鄲,是從不同的領域去研究。邯鄲地名的來歷同樣也成為一些專家、學者的研究課題。
其實,邯鄲地名來歷的探討,自古以來就沒有停止過,只不過是間斷的、不系統的、相互不銜接的罷了。下面我們就幾種具有代表性的說法做一列舉。
邯鄲地名最早見於《春秋穀梁傳》:「織絇(音渠)邯鄲,終身不言衛」。是說公元前546年,衛國發生內亂,衛獻公因故殺了大夫寧喜,寧喜的同夥衛獻公的弟弟鱄(音專)便逃離衛國,來到邯鄲。這是歷史文獻中對邯鄲的最早記載。
在《史記·殷本紀》中也有「益關沙丘苑台」的記載。唐代張守節《史記正義》考釋沙丘台引《竹書紀年》中說:「自盤庚徙殷至紂之滅二百五十三年,更不徙都,紂時稍大其邑,南距朝歌,北距邯鄲及沙丘,皆為離宮別館」。是說自商朝的紂王祖先盤庚遷都至殷(今河南安陽小屯)到紂王時殷朝滅亡,在長達253年間再未遷都;紂王時期又逐漸擴大都城,南至朝歌(今河南淇縣),北至邯鄲及沙丘,到處都建了離宮別殿。殷紂王統治時期大約在公元前11世紀,由此可見早在3000多年前邯鄲地名就已存在。
邯鄲名稱的來歷,椐《漢書》注者張晏解釋:「邯鄲山在東城下。單,盡也。城廓從邑,故加邑雲」。
近代有位專家,將邯鄲的名稱來歷解釋為:此城內有座山,名邯山。邯鄲由此而得名。
還有位近代學者,將邯鄲的名稱來歷解釋為:邯字的甘字邊,是旦的反寫。日以出升過於地平線曰旦;而日未過地平線曰甘。甘的日隨未過地平線,但日的光輝以照射過地平線,說明日即將升起。鄲字的單字邊,是地平線上有一塊肥沃的田原,田字上面的兩點是象徵著田地生長著茂盛的谷稷和青草。邯鄲兩字的耳字旁,是象徵著這塊土地上人丁興旺,牛羊成群。總起來說,邯鄲是太陽即將升起,陽光照耀在這塊人丁興旺,牛羊成群的肥沃土地上。
筆者認為,不管是城市還是鄉村,他們名稱的來歷不外乎以地理特徵、標志性建築、動植物、願望和理想、重要人物姓名、姓氏等來取名的。
以地理特徵取名的,如道東堡、道西堡、西河坡村、東河坡村、山前村、山後村等;以標志性建築取名的,如塔東鎮、塔西鎮、衙南庄、衙北庄等;以動植物取名的,如杏花村、桃園庄、獅子嶺、老虎坡等;以願望和理想取名的,如順闔庄、和平庄等;以重要人物姓名取名的,如左權縣、羅成村等。當然還有以別的形式取名的,在這里就不一一列舉了。我個人認為,邯鄲市和石家莊市、張家口市一樣,都是以姓氏取名的。
盡管現在在百家姓里查不到邯鄲這個姓氏,但過去是有邯鄲這個姓氏的,邯鄲是一個復姓。在過去,每個人不但有姓,同時還有氏。姓與氏是兩回事,自隋唐以後,姓與氏合二為一,有的將姓為姓而繼承下來;也有的將氏為姓繼承下來。比如:據有關資料記載,現在武姓,在過去姓姬,氏武。從隋唐以後,這一支就一分為二了,一支以姓為姓,姓姬;一支以氏為姓,姓武;同樣也有許多復姓拆開來繼承的;同時也有許多姓氏演變成其他姓氏傳襲下來。具體到邯鄲這個姓,是遷居他地,還是象人們所講的拆開來姓,或者是演變為其他姓氏,目前還不得而知。但邯鄲原來是一個復姓是毫無疑問的。
班固所著的《在昔篇》中有過對「邯鄲淳」其人做過記述;吳下王、鼎大錯所撰寫的《在昔篇姓氏疏證》中,對《在昔篇》中的「邯鄲淳」是這樣敘述的:「邯鄲,名淳,字子叔。邯鄲其復姓也。魏人,兼善八體,校石經,記廣雅,本說文之義,著為字指,書斷雲。邯鄲淳八體悉工,師於曹喜,尤精古文,大篆,八分,隸書。自杜林衛密以來,古文泯絕,由淳復著」。由此當為確定,邯鄲在過去是有這個姓氏的。故認為,邯鄲地名的來歷應由姓氏而取名。
8. 邯鄲名字的來歷
邯鄲一詞最早出現在《春秋穀梁傳》(「襄公二十七年:故出奔晉,織絇邯鄲,終身不言衛。」)。古稱邯(趙邯鄲縣。從邑,甘聲。――《說文》。朱曰:「今直隸廣平府邯鄲縣,甘地有邯山。」)邯鄲地名之由來,現一般以《漢書·地理志》中三國時魏國人張晏的注釋為源:「邯鄲山,在東城下,單,盡也,城廓從邑,故加邑雲。」意思是說,邯鄲的地名源於邯鄲山,在邯鄲的東城下,有一座山,名叫邯山,單,是山脈的盡頭,邯山至此而盡,因此得名邯單,因為城廓從邑,故單旁加邑(阝)而成為邯鄲。邯鄲二字作為地名,三千年沿用不改,是中國地名文化的一個特例。
9. 邯鄲,這兩個字的來歷
「邯鄲」之名,最早出現於古本《竹書紀年》。邯鄲地名之由來,現一般以《漢書·地理志》中三國時魏國人張晏的注釋為源:「邯鄲山,在東城下,單,盡也,城廓從邑,故加邑雲。」意思是說,邯鄲的地名源於邯鄲山,在邯鄲的東城下,有一座山,名叫邯山,單,是山脈的盡頭,邯山至此而盡,因此得名邯單,因為城廓從邑,故單旁加邑(阝)而成為邯鄲。邯鄲二字作為地名,三千年沿用不改,是中國地名文化的一個特例。
10. 邯鄲古代都叫過什麼名字,分別是什麼時候
邯鄲一詞最早出現在《春秋穀梁傳》(「襄公二十七年:故出奔晉,織絇邯鄲,終身不言衛。」)。古稱邯(趙邯鄲縣。從邑,甘聲。――《說文》。朱曰:「今直隸廣平府邯鄲縣,甘地有邯山。」)邯鄲地名之由來,現一般以《漢書·地理志》中三國時魏國人張晏的注釋為源:「邯鄲山,在東城下,單,盡也,城廓從邑,故加邑雲。」意思是說,邯鄲的地名源於邯鄲山,在邯鄲的東城下,有一座山,名叫邯山,單,是山脈的盡頭,邯山至此而盡,因此得名邯單,因為城廓從邑,故單旁加邑(阝)而成為邯鄲。邯鄲二字作為地名,三千年沿用不改,是中國地名文化的一個特例。
邯鄲城邑,肇起於商殷。邯鄲之域在西周時屬於衛國,春秋時為晉地,當時邯鄲已是聞名遐邇的農業、手工業和商業比較發達的著名城邑。晉定公十二年(前500年),晉國正卿趙鞅(趙簡子)已將邯鄲納入自己的勢力范圍,從此,邯鄲便成了趙氏的世襲領地。邯鄲在春秋時代先屬衛,後歸晉。
公元前386年趙敬侯遷都於邯鄲,為趙國都城長達158年之久。
秦滅趙,置邯鄲郡。西漢置趙國。邯鄲至西漢末仍為全國五大都城之一,東漢末葉,豪強並起,割據混戰,邯鄲罹難兵燹災禍,開始走向衰落。建安十八年(213年),漢獻帝冊封曹操為魏國公,於鄴城建都。鄴城的興起導致黃河以北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南移,邯鄲此時淪為一般的縣城,隸屬於魏郡。
三國魏黃初二年(公元221年)邯鄲屬廣平郡,東晉後又改屬魏郡。
隋唐時,邯鄲先後歸屬或復轄為洺州、磁州、武安郡和紫州,衰落而成蕞爾小縣。
宋金時屬洺州,北宋末年,因長期的戰亂,逐漸衰落。
元代隸屬於廣平路,明清時期隸屬於廣平府(治所邯鄲永年縣廣府鎮)。
1945年設市,為晉冀魯豫邊區政府所在地。1949年降為鎮,但仍為邯鄲專區專署駐地。1952年12月22日復升為市,1954年改為省轄市。1956年峰峰市並入邯鄲市,1983年邯鄲縣並人邯鄲市。1984年改為省轄市。1986年武安縣(後改市)劃歸邯鄲市。
1993年經國務院批准,撤消邯鄲地區,實行地市合並,將邯鄲地區所轄各縣劃歸邯鄲市管轄,稱邯鄲市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