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吊腳樓其名的由來是什麼
因為雲南一帶濕氣較重,人們常常受到毒蛇、蜈蚣的威脅。後來一位老人想到辦法:他讓小夥子們利用現成的大樹作架子,捆上木材,再鋪上野竹樹條,再在頂上搭架子蓋上頂蓬,修起了大大小小的空中住房,吃飯睡覺都在上面,從此再也不怕毒蛇猛獸的襲擊了,這種建造空中住房的辦法後來就發展成現在的吊腳樓。
Ⅱ 名字的來歷
據說上古時期,嬰兒在出生三個月的時候由父親給命名,這就是古人「名」的由來。
其實在我國民間,部分地區至今仍保留著嬰兒滿月時才命名的習俗,不過是命名的權利不再由父親一人擔當,而是由嬰兒的親人共同擔當。有趣的是,在古代,男孩子長到20歲的時候要舉行「結發加冠」之禮,以示成人,這時就要取字。而女孩子在15歲時要舉行「結發加筓」之禮以示可以嫁人了,這時也要取字。可見,古代的時候男女皆有字,比如近代女革命家秋瑾,字璇卿。
姓名有廣義與狹義之分,還有小名、別名、綽號、乳名等。廣義的姓名包括公民的姓氏和名字以及法人和非法人團體的名稱;狹義的姓名僅指公民的姓氏和名字。為名和字的合稱。在中國古代,名、字分開使用。今合稱「名字」,則指姓名或名。
(2)其名字的由來擴展閱讀
名字的類別:
1、筆名
筆名,常常是文人墨客依據自己的喜好在其作品上署的別名。
2、藝名
藝名,即藝人演出時用的別名,如白玉霜,原名李慧敏,雙名李桂珍,是評劇表演藝術家,其藝術風格,被稱為「白派」。從以上「名」的各色特異的表現形式來看,既體現了不同年齡階段的不同稱謂,又象徵著一個人的職業、地位和身份。
3、乳名
乳名,也叫奶名、小名、小字,是一個人在孩童時期的名字。如小二、小三、寶貝、寶寶……,長大以後一般不用,除非長輩對晚輩偶爾呼之。
4、學名
學名,就是一個人開始求學時使用的名字。
Ⅲ 名字的由來
那麼多字,想累死樓主要。寫的精短一點,希望大家喜歡。
名字
人的稱號。為名和字的合稱。在中國古代,名、字分開使用。今合稱「名字」,則指姓名或名。參見「冠禮」、「笄禮」。
名字是人的一種稱呼,一種代表。
據說上古時期,嬰兒在出生三個月的時候由父親給命名,這就是古人「名」的由來。其實在我國民間,部分地區至今仍保留著嬰兒滿月時才命名的習俗,不過是命名的權利不再由父親一人擔當,而是由嬰兒的親人共同擔當。有趣的是,在古代,男孩子長到20歲的時候要舉行「結發加冠」之禮,以示成人,這時就要取字。而女孩子在15歲時要舉行「結發加筓」之禮以示可以嫁人了,這時也要取字。可見,古代的時候男女皆有字,比如近代女革命家秋瑾,字璇卿。
那麼古人的名和字之間有什麼聯系嗎?一般認為,古人的名和字之間有意義上的聯系。一種情況是名和字意義相同或相近。例如屈原,名平,字原。(《爾雅 釋地》:「廣平曰原。」 )又如岳飛,字鵬舉。而「鵬舉」既是大鵬展翅高飛的意思。另一種情況是名和字的意思正相反。例如曾點,字皙。(《說文》:「點,小黑也。」而「皙,人色白也。」 )當然,隨著歷史的發展,許多詞語的語義發生了變化,對於古人名和字的語義聯系就很難看出來。不過只要你是個有心人,仍有許多先賢的名和字可以品出味道來。
名字是一個不知名物品的代號,有了名字才能准確的指出一個東西,否則,將分不清物品。有了名字我們才能更有氣質的活下去。
Ⅳ 名字的由來名字的歷史
人的稱號。為名和字的合稱。在中國古代,名、字分開使用。今合稱「名字」,則指姓名或名。參見「冠禮」、「笄禮」。
名字是人的一種稱呼,一種代表。
據說上古時期,嬰兒在出生三個月的時候由父親給命名,這就是古人「名」的由來。其實在我國民間,部分地區至今仍保留著嬰兒滿月時才命名的習俗,不過是命名的權利不再由父親一人擔當,而是由嬰兒的親人共同擔當。有趣的是,在古代,男孩子長到20歲的時候要舉行「結發加冠」之禮,以示成人,這時就要取字。而女孩子在15歲時要舉行「結發加筓」之禮以示可以嫁人了,這時也要取字。可見,古代的時候男女皆有字,比如近代女革命家秋瑾,字璇卿。
那麼古人的名和字之間有什麼聯系嗎?一般認為,古人的名和字之間有意義上的聯系。一種情況是名和字意義相同或相近。例如屈原,名平,字原。(《爾雅 釋地》:「廣平曰原。」 )又如岳飛,字鵬舉。而「鵬舉」既是大鵬展翅高飛的意思。另一種情況是名和字的意思正相反。例如曾點,字皙。(《說文》:「點,小黑也。」而「皙,人色白也。」 )當然,隨著歷史的發展,許多詞語的語義發生了變化,對於古人名和字的語義聯系就很難看出來。不過只要你是個有心人,仍有許多先賢的名和字可以品出味道來。
名字是一個不知名物品的代號,有了名字才能准確的指出一個東西,否則,將分不清物品。有了名字我們才能更有氣質的活下去。
中國名字的詳細起源習俗:
根據《禮記˙內則》記載可知:古代嬰兒出生三個月後,方由父親正式為之命「名」。這大概是從前醫衛條件差,出生滿三月,確定能存活,長輩才幫小孩正式取「名」。「名」是幼時在家供親長稱呼之用,通常稱「小名」,或叫「乳名」、「奶名」。先秦之世,人「名」或不忌雅俗,例如:晉成公名黑臀,魯成公名黑肱,齊桓公名小白……
「名」與「字」,通常「字」由「名」衍生而來,意義上,有其密不可分的關聯。《白虎通˙姓名》說:「或傍其名而為之字者,聞名即知其字,聞字即知其名。」大體上,我們粗分為以下七大類∶
一、同義互訓。名與字的意義相同,可以互相解釋。如:諸葛亮,字孔明;「亮」與「明」同義
二、反義相對。名與字的意義相反,兩者對立相應。這是希望人不要過與不及,取其制衡之意。如:連戰,字永平
三、使典用事。有些名、字援引經史載記,使用典故。如:陸羽,字鴻漸(《易˙漸卦》:「鴻漸於陸,其羽可用為羽儀」)
四、景仰前賢。如:牛僧孺,字師黯(汲黯,字長孺,漢武帝贊之為社稷之臣)
五、崇奉宗教。如:王維,字摩詰(維摩詰,佛家菩薩名)
六、原名變化。把名做些簡單變化,便成為字。如:李白,字太白
七、記實志盛。有些人名、字間,根本無法望文生義。如:張耒,字文潛;若非陸游〈老學庵筆記〉卷四紀錄:「張文潛生而有文在其手,曰耒,故以為名,而字文潛。」任誰也猜不透其名字意義上之關聯
名與字除了表稱呼外,還能顯現親屬關系。最常見的形式是:兄弟姊妹在名字中共用一字,以表示同輩關系;萬一是單名的話,就共用同一偏旁,例如蘇軾、蘇轍兄弟。此外,名字也可以表現長幼排行,先秦時多在名前加上孟(伯、長)、仲、叔、季來表示。例如:孟姜女;孔丘,字仲尼;伯夷、叔齊兩昆仲。唐代則以數字來表示,稱為行第(大排行)。例如高適《人日寄杜二拾遺》中的「杜二」是指杜甫,白居易《與元九書》的「元九」指元稹,韓愈《祭十二郎文》等,都是以名字來表示長幼秩序。
Ⅳ 為什麼有個人名叫「翱翔」,請問其名字的由來(最好名字也是這個的人回答)
據專家介紹,西北太平洋地區是世界上台風(熱帶風暴)活動最頻繁的地區,每年登陸我國就有六、七個之多。多年來,有關國家和地區對出沒這里的熱帶風暴叫法不一,同一台風往往有幾個稱呼。我國按其發生的區域和時間先後進行四碼編號,前兩位為年份,後兩位為順序號。設在日本東京的世界氣象組織屬下的亞太區域專業氣象台的台風中心,則以進入東經180度、赤道以北的先後順序編號。美國關島海軍聯合台風警報中心則用英美國家的人名命名,國際傳媒在報道中也常用關島的命名。還有一些國家或地區對影響本區的台風自行取名。為了避免名稱混亂,有關國家和地區舉行專門會議決定,凡是活躍在西北太平洋地區的台風(熱帶風暴),從去年起一律使用亞太14個國家(地區)共同認可、具有亞太區域特色的一套新名稱,以便於各國人民防颱抗災、加強國際區域合作。
這套由14個成員提出的140個台風名稱中,除了香港、澳門各有10個外,祖國大陸提出的10個是:龍王、(孫)悟空、玉兔、海燕、風神、海神、杜鵑、電母、海馬和海棠。專家們介紹說,第5號台風威馬遜,是泰國命名的,含義是「雷神」;第6號台風查特安是美國人給取的名,意思是「雨」;而今天登陸台灣的第8號熱帶風暴「娜基莉」,是柬埔寨一種花的名字。據悉,熱帶風暴加強後就會成為台風。
專家們說,早在18世紀,澳大利亞氣象學家突發奇想,開始用女性名給台風起名,作為一種榮譽或紀念,贈予自己的女友、愛妻或是受冷遇的政治家。這一做法在歐美各國迅速流行。1949年,大西洋第一個颶風被命名為「哈里」,因為颶風襲擊佛羅里達州時,美國總統哈里斯·杜魯門正在那裡視察;不久,又一更瘋狂的颶風掃盪了佛羅里達,人們便把她尊稱為總統夫人「貝斯」。某年台風季節,墨西哥灣同時跳出兩個台風,分別取名為「艾麗絲」和「巴巴拉」。這對小姊妹引來了一場前所未有的大洪水。結果,反對用女性名給台風取名的運動風起雲涌,信件和呼聲幾乎淹沒了報界和天氣局。盡管如此,但是固執的氣象學家們仍堅持這一做法,許多國家一直沿用到70年代末。1979年的賽西爾颶風,則是美國歷史上第一次用男姓名字命名的台風。
有趣的是,目前所使用的西太平洋台風的名稱依然很少有災難的含義,大多具有文雅、和平之意,如茉莉、玫瑰、珍珠、蓮花、彩雲等等,似乎與台風災害不大協調。有關專家認為,台風不僅僅會帶來狂風驟雨,有時也會造福人類。高溫酷暑季節,台風的光臨可解除乾旱和酷熱,因此起個文雅的名字也無妨。不過,台風委員會另有規定,如果某個台風確實犯下滔天大罪,有關成員可以提出換名申請,從而把這個惡魔永遠釘在災難史的恥辱架上。
附: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熱帶氣旋命名表
序號 英文名 中文名 名字來源 意 義
1-1 Damrey 達維 柬埔寨 大象
1-2 Longwang 龍王 中國 神話傳說中的司雨之神
1-3 Kirogi 鴻雁 朝鮮 一種侯鳥,在朝鮮秋來春去
1-4 Kai-tak 啟德 中國香港 香港舊機場名
1-5 Tembin 天秤 日本 天秤星座
1-6 Bolaven 布拉萬 寮國 高地
1-7 Chanchu 珍珠 中國澳門 珍珠
1-8 Jelawat 傑拉華 馬來西亞 一種淡水魚
1-9 Ewiniar 艾雲尼 密克羅尼西亞 傳統的風暴神(Chuuk語)
1-10 Bilis 碧利斯 菲律賓 速度
1-11 Kaemi 格美 韓國 螞蟻
1-12 Prapiroon 派比安 泰國 雨神
1-13 Maria 瑪莉亞 美國 女士名(Chamarro語)
1-14 Saomai 桑美 越南 金星
2-1 Bopha 寶霞 柬埔寨 花兒名
2-2 Wukong 悟空 中國 孫悟空
2-3 Sonamu 清松 朝鮮 一種松樹,能紮根石崖,四季常綠
2-4 Shanshan 珊珊 中國香港 女孩兒名
2-5 Yagi 摩羯 日本 摩羯星座
2-6 Xangsane 象神 寮國 大象
2-7 Bebinca 貝碧嘉 澳門 澳門牛奶布丁
2-8 Rumbia 溫比亞 馬來西亞 棕櫚樹
2-9 Soulik 蘇力 密克羅尼西亞 傳統的Pohnpei酋長頭銜
2-10 Cimaron 西馬侖 菲律賓 菲律賓野牛
2-11
Ⅵ 高士其名字里的來歷
高士其,原名高仕錤,乳名貽甲,閩
高士其青年
縣(今福州市區)鰲峰坊人,他從1935年起拿起筆來為當時艾思奇主編的《讀書生活》半月刊撰寫科學小品,文章發表時均署名「高士其」。朋友們問起改名的動機時,他解釋道:「扔掉「人」旁不做官,扔掉「金」旁不要錢」。
Ⅶ 名字的由來
人類的是什麼時候開始使用名字的,為什麼? 早在人類的遠古時代,我們的祖先過著群居的原始生活。他們生活的主要內容是如何通過自衛來保護自己,或者採取狩獵以維持生命。他們的生活十分原始,還不需要姓名來區分彼此。所以老子在《道德經》中說:「無名萬物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人口的增多,人際之間的交往日漸密切,為了把某一群人與另一群人區分開來,便出現了某一群人共有的標志,這就是我們後來說的「姓」;在一群人中間,為了把彼此區分開來,也出現了只屬於個人的標志,這種標志也就是我們後來所說的「名」。在社會交往中,無論哪一群人,在自己內部只用「名」便可以彼此區分,若與另一群人交往,僅僅稱「名」便不足以表明自己的身份,他只有把自己所在人群的標志「姓」與自己標志「名」結合在一起,才能充分地表達自己。這種一群人的標志和自己標志的結合,便是人類最早的姓名。 關於人類名字的起源,從漢字「名」字本身也可以推知其最早的含義。這一漢字由「夕」和「口」兩部分組成,對此,《說文解字》解釋說:「名,自命也,從口、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見,故以口自名。」意思是說,在早期的社會交往中,人們白天相見,可能通過形體、面貌、聲音相互識別。一旦到了晚上,相互看不清楚,就只能通過自報名字來區分你我了。可見,人名的產生是社會交際的需要,它的最本質的作用,就是在社會交往的所有場合都可以區別人的個體。 不過,人類最早的名字還不如後來那樣固定。如人們在「以口自名」時,可以用自己身上某些特徵作為自己的名字,讓別人容易識別;在一些人識別某一個人時,也可以把這個人的某些特徵作為他的名字或代號。這種作法,與我們後來習慣把某位身材特別高的人稱為「大個子」,把某位走路時腰肢左右搖擺的小姐稱為「風擺柳」十分相似。隨著環境的變化,人們的特徵也會發生變化,原來在一些人中是「大個子」的人也許在另一些人中只是中等身材,原來走路如「風擺柳」的人在另一些人眼中也許會讓人覺得身板太硬。對新的環境中新的一群人來說,「大個子」、「風擺柳」原來不曾引起注意的一些特徵或許會被重新發現,如「大個子」可能會是個頭發焦黃稀疏的人,因此他的名字或代號可能被這些人稱為「黃毛」、「稀拉」或「黃毛稀拉」;「風擺柳」也可能會因為眼睛大且有神而被稱為「大眼」或「電光」。這樣,他們便會在新的環境中有新的名字。在這樣的情況下,擁有一個固定的名字便成為當時人所必須的東西。 據研究,我國最早擁有自己固定名字的人可能是那些傳說中氏族社會的首領或是部族戰爭中出現的英雄。這種說法,也是符合社會發展規律的。 在文字出現以後,原由口頭表達的人名也進化到文字階段。在目前已經發現的一些原始社會的陶器中,上面都刻畫有一兩個符號,據專家考證,這些符號都與早期的人名有關。如果這種解釋可信的話,那麼,不同的人名就是我國最早的文字。到了商周時期,我國的文字大量出現並趨向於定型,其中的很大一部分也是人名。如在商代的甲骨卜辭中,不僅有「名」這個漢字(見《殷墟書契》前編六·一·四),而且還有示壬、中丁、外丙、小乙等人名(見《甲骨文編》)。這些,都是我國最早見於文字記載的名字。 總之,人名是在人類社會處於原始時期而出現的一種文化現象,它的起源和發展經歷了一個由不完善到完善的過程。最早它是人們隨意用來區分彼此的稱號,以後又演變成為固定身份的標志,在文字出現以後又以文字形式記載下來。從它產生的那一天起,就已顯示了強大的生命力,隨著名字本身的不斷發展和完善,名字也越來越成為人類社會中不可缺少的東西。 參考資料: http://www..com/s?wd=%D0%D5%C3%FB%C6%F0%D4%B4&lm=0&si=&rn=10&ie=gb2312&ct=0&cl=3&f=1&rsp=0
Ⅷ 明信片的由來及歷史其名字的由來
明信片如今各國流行,多姿多彩,堪稱郵苑中可愛的小花。至於明信片的起源及發展過程,恐怕不少人未必知曉。
明信片的問世,距今已有130多年的歷史。據史籍載,1865年10月的一天,有位德國畫家在硬卡紙上畫了一幅極為精美的畫,准備寄給他的朋友作為結婚紀念品。但是他到郵局郵寄時,郵局出售的信封沒有一個能將畫片裝下。畫家正為難時,一位郵局職員建議畫家將收件人地址、姓名等一起寫在畫片背面寄出,果然,這沒有信封的「畫片」如同信函一樣寄到了朋友手裡。這樣,世界上第一張自製「明信片」就悄然誕生了。從這一點來說,明信片是藝術家和郵政職員的共同發明。同年11月30日,在德意志郵政聯合會的一次代表大會上,有人提議,為了寫信方便,可以使用一種不需要套封的信件——明信。但因代表們意見不一,此提議未被採納。
1869年,奧地利一位博士發表文章建議,應該開發明信片,並將其列為印刷品郵件,以降低郵費價格。奧地利郵政部採納了他的建議。同年10月1日,明信片在維也納郵局正式發行。因此奧地利成為世界上發行明信片最早的國家。
由於明信片使用簡便,郵資便宜,深受人們歡迎,奧地利僅3個月就投寄了300多萬張。德國郵政部門聞訊後大吃一驚後悔不已,並於1870年7月正式發行了明信片。緊接著,英、美、法、瑞士等國的明信片也相繼問世。
我國第一套明信片由清政府發行於1896年,為豎長方型 ,左上角印有「大清郵政」字樣、蟠龍和萬年青圖案,已成為今天珍貴的文史資料。在民國16年(1927年)三月,適值交通銀行開業20周年,當時的交通部為此特准發行紀念明信片一組,計4種,正面用紅、綠、紫三色套印,郵圖系帆船,反面則圖案各異。這就是我國第一次正式發行紀念明信片,只可惜印製甚少而且屬於非賣品,僅供臨時饋贈之用,因此成為郵品中的珍品。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發行了多種題材、富有中國民族特色的精美明信片。可以這樣說,明信片是反映國家政治、經濟、風土人情的藝術品,包括自然、社會、歷史、文化、科學、技術、經濟、政治、軍事等多方面的豐富資料。這種內容簡單、沒有保密性質、郵資略低於信函、郵寄簡單方便的明信片,很受古今國人的青睞。這是因為它既能和一般信函一樣起到傳遞信息、交流思想、聯絡感情的作用,又能讓更多的人欣賞玩味,樂趣無窮。
在改革開放後,特別是近幾年來,隨著時代的發展,工藝水平的提高,我國明信片的設計越來越精美,花樣不斷翻新,功能也不斷增加,如有的廠商將自家的產(商)品廣告直接印在上面,以擴大和提高其知名度。還有一種派生出的個人明信片,已成為一種時髦郵品。總而言之,風靡全球的明信片,是人們廣結朋友、交流感情、傳遞信息的一種有效工具。據媒體報道,我國郵政發行的明信片,其發行量逐年增多,一直居於世界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