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火鍋的起源故事
火鍋起源之說也是眾說紛紜,就好比阿拉伯數字一樣,起源於印度,但卻是經由阿拉伯人傳向四方的。這就是後來人們誤解阿拉伯數字是阿拉伯人發明的原因。
關於火鍋的起源,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是在中國三國時期或魏文帝時代,那時的「銅鼎」,就是火鍋的前身;另一種說是火鍋始於東漢,出土文物中的「斗」就是指火鍋。可見火鍋在中國已有1900多年的歷史了。
《魏書》記載,三國時代,曹丕代漢稱帝時期,已有用銅所制的火鍋出現,但當時並不流行。到了南北朝時期,人們使用火鍋煮用來涮豬、牛、羊、雞、魚等各種肉食,後來隨著我國經濟文化日益發達,烹調技術進一步的發展,各式的火鍋也相繼閃亮登場。到北宋時代,汴京開封的酒館,冬天已有火鍋應市。到了清朝統治的年代,火鍋涮肉已經成為宮廷的冬令佳餚。到了清朝末期民國初期,在全國已形成了幾十種不同的火鍋而且各具特色。日本室町時代,火鍋從中國傳入日本是在一三三八年。日本稱火鍋為「すきやき(壽喜燒)」又稱「鋤燒」。如今火鍋還傳到美國、法國、英國等國家。
一個人的小火鍋
Ⅱ 火鍋的由來
魏書》記載,三國時代,曹丕代漢稱帝時期,已有用銅所制的火鍋出現,但當時並不流行。到了南北朝時期,人們使用火鍋煮食就逐漸多起來了。最初流行於我國寒冷的北方地區,人們用來涮豬、牛、羊、雞、魚等各種肉食,後來隨著我國經濟文化日益發達,烹調技術進一步的發展,各式的火鍋也相繼閃亮登場。到北宋時代,汴京開封的酒館,冬天已有火鍋應市。到了清朝統治的年代,火鍋涮肉已經成為宮廷的冬令佳餚。到了清朝末期民國初期,在全國已形成了幾十種不同的火鍋而且各具特色。日本室町時代,火鍋從中國傳入日本時在一三三八年。日本稱火鍋為「司蓋阿蓋」又稱「鋤燒」。如今火鍋還傳到美國、法國、英國等國家。
我國的火鍋花色紛呈,百鍋千味。著名的如廣東的海鮮火鍋,食而不膩,味美無窮;蘇杭一帶的菊花火鍋,清香爽神,風味獨特;雲南的滇味火鍋,鮮嫩香辣,饒有風味;湘西的狗肉火鍋,享有「狗肉滾三滾,神仙站不穩」之美譽;重慶的毛肚火鍋,麻辣醇香,名揚天下;北京的羊肉涮鍋風味別致,吊人胃口。此外,杭州的「三鮮火鍋」、湖北的「野味火鍋」、東北的「白肉火鍋」、香港的「牛肉火鍋」、上海的「什錦火鍋」等,也風味別具,誘人饞涎,堪稱為寒冬里的「席上春風」,為食客們所津津樂道。
??火鍋不僅是美食,而且蘊含著不少飲食文化的內涵,為人們品嘗時倍添雅趣。如東北人招待貴客時,火鍋里的菜擺法頗有規矩:前飛後走,左魚右蝦,四周輕撒菜花。即飛禽類肉放在火鍋對爐口的前方,走獸類肉放於火鍋後邊,左邊是魚類,右邊是蝦類,各種菜絲稍許放一些。若對待不速之客,則把兩個特大肉丸子放在火鍋前邊,後邊是走獸類肉,示意你離去。台灣客家人多在大年初七這天吃火鍋,火鍋用料有七樣菜是少不了的,即芹菜、蒜、蔥、芫菜、韭菜、魚、肉,這分別寓意:「勤快、會算、聰明、人緣好、長久幸福、有餘、富足。」
??火鍋雖味美,但在吃火鍋時要注意衛生,講究科學,一要注意選料新鮮,以免發生食物中毒。二要掌握好火候,食物若在鍋里燒的時間過長,會導致營養成分受破壞,並失去鮮味;若不等火候燒開就吃,又易引起消化道疾病。此外,應注意不要滾燙吃,否則易燙傷口腔和食道的粘膜。
火鍋面面觀
我國的火鍋,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浙江等地曾出土5000多年前的與陶釜配套使用的小陶灶,可以很方便地移動,可以算是火鍋初級形式。北京延慶縣龍慶峽山戎文化遺址中出土的春秋時期青銅火鍋,有加熱過的痕跡。奴隸社會後期,出現了一種小銅鼎,高不超過20厘米,口徑15厘米左右。有的鼎與爐合二為一,即在鼎中鑄有一個隔層,將鼎腹分為上下兩部分,下層有一個開口,可以送入炭火,四周鏤空作通風的煙孔。有的鼎腹較淺,鼎中間夾一炭盤,人們稱這種類型的鼎為「溫鼎」,它小巧便利,可以說是一種較好的火鍋了。漢代出現一種稱為「染爐」、「染杯」的小銅器,構造分為三部分:主體為炭爐;上面有盛食物的杯,容積一般為250至300毫升;下面有承接炭火的盤。可以推斷這就是古代單人使用的小火鍋。唐宋時,火鍋開始盛行,官府和名流家中設宴,多備火鍋。在五代時,就出現過五格火鍋,就是將火鍋分成五格供客人涮用。那時的火鍋又稱暖鍋,一種是銅制的,一種是陶制的,主要作用是煮肉食用。到了清代,各種涮肉火鍋已成為宮廷冬令佳餚。嘉慶皇帝登基時,在盛大的宮廷宴席中,除山珍海味、水陸並陳外,特地用了1650隻火鍋宴請嘉賓,成為我國歷史上最盛大的火鍋宴。
Ⅲ 火鍋的來歷的故事
火鍋的起源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是在中國三國時期或隋煬帝時代,那時的「銅鼎」,就是火鍋的前身;另一種說是火鍋始於東漢,出土文物中的「斗」就是指火鍋。可見火鍋在中國已有1900多年的歷史了。重慶火鍋早在左思的《三都賦》中有記錄,可見其歷史在1700年以上。
故事:古代一些帝王與火鍋有一定情結,元世祖忽必烈喜歡吃火鍋。
有一年冬天,部隊突然要開拔,而他飢腸轆轆,定要吃羊肉,聰明的廚師情急之中將羊肉切成薄片,放入開水鍋中燙之,並加調料、蔥花等物,忽必烈食後贊不絕口。
後來,他做了皇帝仍不忘此菜,並賜名為"涮羊肉".相傳,明代文學家楊慎小時候隨其父楊廷和,赴弘治皇帝在御花園設的酒宴。宴上有涮羊肉的火鍋,火里燒著木炭,弘治皇帝藉此得一上聯,上聯雲:"炭黑火紅灰似雪",要眾臣囑對,大臣們頓時個個面面相覷。
此時,年少的楊慎悄悄地對父親吟出下聯:"谷黃米白飯如霜".其父遂把兒子的對句念給皇上聽,皇上龍顏大悅,當即賞御酒一杯。清代乾隆皇帝也吃火鍋成癖,他曾多次游江南,每到一地,都備有火鍋。相傳,他於嘉慶元年正月在宮中大擺"千叟宴",全席共上火鍋1550餘個,應邀品嘗者達5000餘人,成為歷史上最大的一次火鍋盛宴。
(3)火鍋店名字的由來擴展閱讀:
吃火鍋的注意事項:
1、牛肝:牛肝忌與姨魚一同食用;不宜與維生素C、抗凝血葯物、左旋多巴、優降靈和苯乙肼等葯物同食。
2、牛肉(瘦):牛肉不宜與板栗、田螺、紅糖、韭菜、白酒、豬肉同食。
3、吃火鍋多是涮肉,而肉類常感染弓形蟲。羊群中弓形蟲感染率約60%,豬約20%,牛為14%。弓形蟲常隱匿在這類受感染的動物肌肉中,火鍋的短時間加溫並不能將其消滅,孕婦進食後,會導致流產、死胎或畸胎。
4、吃海鮮火鍋不宜喝啤酒。
5、孕婦最好選擇在家裡吃火鍋,這樣不僅可以控制湯料的味道,盡量不是辣的或味道太過刺激的,而且也可以確保食物的衛生,當然孕婦少吃火鍋對寶寶好。
火鍋雖味美,但在吃火鍋時要注意衛生,講究科學。一要注意選料新鮮,以免發生食物中毒。二要掌握好火候,食物若在鍋里燒的時間過長,會導致營養成分損壞,並失去鮮味;若不等火候燒開就吃,又易引起消化道疾病。此外,應注意不要滾湯吃,否則易燙傷口腔和食道的黏膜。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火鍋 (中國美食)
Ⅳ 火鍋的起源
關於火鍋的起源,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是在中國三國時期或魏文帝時代,那時的「銅鼎」,就是火鍋的前身;
另一種說是火鍋始於東漢,出土文物中的「斗」就是指火鍋。可見火鍋在中國已有1900多年的歷史了。成都火鍋早在左思的《三都賦》之《蜀都賦》中有記錄。可見其歷史在1700年以上。
《魏書》記載,三國時代,曹丕代漢稱帝時期,已有用銅所制的火鍋出現,但當時並不流行。到了南北朝時期,人們使用火鍋煮用來涮豬、牛、羊、雞、魚等各種肉食,後來隨著我國經濟文化日益發達,烹調技術進一步的發展。
火鍋一般是指以鍋為器具,以熱源燒鍋,以水或湯燒開來涮煮各類食物的烹調方式,同時亦可指這種烹調方式所用的鍋具。其特色為邊煮邊吃,或是鍋本身具有保溫效果,吃的時候食物仍熱氣騰騰,湯物合一。
世界各地均有類似的料理,但主要在東亞地方特別盛行。火鍋現吃現燙,辣咸鮮,油而不膩,解郁除濕,適於山川之氣候,今發展為鴛鴦鍋,麻辣、清淡各別,各取所需,根據個人的喜歡加不同的湯料、食物,老少咸宜,至冬之佳品。
典型的火鍋食材包括各種肉類、海鮮類、蔬菜類、豆製品類、菌菇類、蛋類製品、主食等,將其放入煮開的清水或特製的高湯鍋底燙熟後食用。有些吃法還會蘸上調味料一起食用。
Ⅳ 火鍋是怎麼由來的
我國人民吃火鍋的歷史,一直可追溯到唐代。那時的火鍋又稱暖鍋,一種是銅制的,一種是陶制的,都用來涮羊、豬、雞等肉食。到了元代,火鍋流傳於蒙古族,用來煮牛肉和羊肉。到了清代,火鍋開始成為御膳的佳餚之首。據史料記載,嘉慶皇帝繼位時,清宮曾擺設過火鍋宴,共用了1650多個火鍋,成為歷史上最盛大的火鍋宴。此外,民間火鍋大為流行。在羊肉火鍋之後,相繼出現了白肉火鍋,什錦火鍋,菊花火鍋,廣東火鍋,宜興火鍋和日本火鍋等多種不同風味的火鍋。
火鍋以紫銅鍋為最好。火鍋的主料是羊,牛,豬,雞肉類和海參,大蝦,海米,冰蟹,蠣黃等海味。火鍋用肉以瘦肉為主,精選後的肉塊經冷凍後切成(或用刨子刮成)像紙一樣的薄片,故稱片肉。
吃火鍋還講究調味,主要調料有好醬油,芝麻油,鹵蝦油,香油,韭菜花,腐乳,辣椒油,料酒,醋等九種,另外還可加上香菜末,蔥絲,糖蒜等。把各種調料分別裝在小碗里,個人任選自配。
鍋子湯可用煮好的口磨湯,雞湯或肉湯,裡面放些佐料,如酸菜絲,粉絲,菠菜,凍豆腐,黃花菜等,可根據火候隨時添入湯內。
吃法是,先把火鍋內添滿湯,然後把木炭放入火膛,待湯滾開後,再放入肉片。時間長短自己掌握,以不老為好,調料可根據個人口味選擇,用片肉蘸食。
Ⅵ 重慶火鍋的由來
火鍋作為重慶的代表美食,起源於長江與嘉陵江畔,最早可追溯到明末清初。在百年的歷史里,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生活方式的變革,火鍋逐漸成為了國民美食,其麻辣鮮香深受人們的喜愛,就算在炎熱的夏季也蓋不過火鍋的熱度。是重慶嘉陵江畔、朝天門等碼頭船工纖夫的粗放餐飲方式,把原料主要是牛毛肚、豬黃喉、鴨腸、牛血旺等,這些東西放進一個鍋里一起煮,於是後來就有了火鍋這個。
重慶依山為城,憑水而興。巴山林密,渝水流急,重慶人的祖人-巴人,就在這一片過著艱苦而又危險的漁獵生活。這樣的生產生活方式,養成了巴人不畏艱險,粗獷豪放的性格,也註定了巴人愛熱鬧,喜群聚的習性。對安穩富足的極度渴望,一代代的流傳下來,融入在重慶人的血液里,演變成這座城市對火鍋的摯愛。重慶人嗜辣,花椒,辣椒....麻辣鮮香的底料,與形形色色的食材融為一鍋,成就大名鼎鼎的重慶味道。
Ⅶ 海底撈名稱的由來
海底撈成立於1994年,是一家以經營川味火鍋為主、融匯各地火鍋特色為一體的大型跨省直營餐飲品牌火鍋店,全稱是四川海底撈餐飲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張勇,海底撈在我國簡陽、北京、上海、沈陽、天津、武漢、石家莊、西安、鄭州、南京、廣州、杭州、深圳、成都、重慶地區及韓國、日本、新加坡、美國等國家有百餘家直營連鎖餐廳。
2018年5月17日海底撈國際控股在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1]9月11日海底撈在香港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其股份將於9月12日起在香港公開發售。[2]9月19日海底撈確定了最終發行價,每股17.8港元。[3] 9月26日海底撈(新上市編號:06862)正式登陸香港資本市場。
海底撈,截至2019年10月海底撈市值2千億港元。
2019智慧零售潛力TOP100排行榜,海底撈排名第35名。[4]2020年1月9日,胡潤研究院發布《2019胡潤中國500強民營企業》,海底撈以市值1570億元位列第34位。
味道地道,特色突出。海底撈火鍋有10多種鍋底,如:牛油火鍋、鴛鴦火鍋、番茄火鍋,菌湯鍋等。價格方面,地區不同,略有差異。大部分店有自助調料台,有約20餘種調料,您根據自己的口味喜好,任意調配;另外,還有免費水果,季節不同,水果也有所不同,如:聖女果、哈密瓜、西瓜等;也會有小米粥或是銀耳湯等。
3、選擇自由:海底撈所有的菜品都是可以叫半份的,半份半價。這樣就可以品嘗更多種類的食品了,而且價格不高。2019年10月1日前,海底撈面向的大學生6.9折優惠是周一至周日通用的,具體打折時間為:周一到周五每天14:00-17:00,以及22:00到次日7點;周六周日為深夜零點至早上7點;周末兩天早上9點至深夜零點,可享受8.8折優惠。[7]
2019年10月1日後,海底撈將政策修改為周一到周五的22:00到次日的7:00大學生可享受7.5折優惠,而周六周日的22:00到次日的7:00,只能享受到8.8折優惠。相當於取消了下午場的優惠,只有午夜場了,並且優惠力度也有所降低。[
Ⅷ 火鍋的來歷。
火鍋是一種具有悠久歷史的中國傳統烹飪方式。火鍋一般而言,是以鍋為器具,以熱源燒鍋,以水或湯導熱,涮煮食物的烹調方式,其特色為邊煮邊吃。因為鍋本身具有保溫效果,吃的時候食物仍熱氣騰騰,湯物合一。
火鍋名稱由來「火鍋」,什麼叫火鍋?其實只要是底部有火,上有鍋子,就是火鍋了。至於是使用什麼樣的鍋子?何種燃料?自古以來的演變,可謂食趣盎然。
後在底部生火將食物煮熟。成為一鍋燴,當時叫做「羹」,這是最早的火鍋形式。 但那時侯沒有現在所謂的鹽,調味料,更沒有沾醬,只是把一堆肉煮熟而已。體積龐大的鼎,不能移動,只能固定在一地方,不方便隨時享用。於是西周時代,不但發明了銅與鐵,且各種陶器品也改良製作成較為小型的器皿,適合一般人使用,這樣火鍋才有了得以普及的直接條件。
關於火鍋的起源另一種說法是,火鍋始於東漢, 出土文物中的「斗」就是指火鍋。可見火鍋在中國已有1900多年的歷史了。三國時代,曹丕代漢稱帝時期,已有用銅所制的火鍋出現,但當時並不流行。到了南北朝時期,人們使用火鍋煮食就逐漸多起來了。最初流行於我國寒冷的北方地區,人們用來涮豬、牛、羊、雞、魚等各種肉食,後來隨著中國經濟文化日益發達,烹調技術進一步的發展,各式的火鍋也相繼閃亮登場。到北宋時代,汴京開封的酒館,冬天已有火鍋應市。到了清朝統治的年代,火鍋涮肉已經成為宮廷的冬令佳餚。到了清朝末期民國初期,在全國已形成了幾十種不同的火鍋而且各具特色
商周時期有一種容器「鼎」在當時要進行祭祀或慶典時,就要「鳴鍾列鼎」,將牛、羊肉等食材通通都放入鼎中,然後在底部生火把食物煮熟後再分食,這算是火鍋的雛形。
浙江等地曾出土5000多年前的與陶釜配套使用的小陶灶,可以很方便地移動,可以算是火鍋初級形式。
在秦漢時期流行一種烹飪法,就是把雞肉、豬肉等放在沸水中稍煮一下,稱之為「濯」,馬王堆漢墓遣策上就有「濯雞」、「濯豚」等文字記載,這也是很類似火鍋的一種烹飪方法。
三國時期則出現了所謂的「五熟釜」,一隻銅制的鍋內分為五格,各有不同味道的湯料以涮煮不同的食物,與現在遍布大街小港的鴛鴦火鍋有異曲同工之妙。唐宋時,火鍋開始盛行,官府和名流家中設宴,多備火鍋。
到了南北朝,出現一種「大口寬腹,既薄且輕,易於熟食」的銅爨,此即是當時居住在四川、湖南一帶的獠人所使用的一種銅火鍋。演變到了唐朝,已有銅制的「暖鍋」。1984年在內蒙古赤峰市(原「昭烏達盟」)敖漢旗出土了一幅契丹人在穹廬中圍著火鍋席地而坐的壁畫,據專家考證,這幅畫正畫的是遼代初期契丹人吃涮羊肉的情景。
元代,火鍋大為興盛,其中的「生爨羊」即是現今涮羊肉的前身。明代官食食書《宋氏養生部》中,也有「生爨羊」、「熟爨牛」等火鍋菜式,工藝已更為精細。
清朝乾隆年間,乾隆皇帝更是喜愛火鍋,而且成了一道著名的宮廷菜,清宮御膳食譜上就有「野意火鍋」這道菜。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正月初十,在清宮辦了530桌火鍋席以宴請宗室;嘉慶皇帝登基時(1796年)曾舉辦「千叟宴」,一次便動用銀質、錫質和銅質的火鍋1550個,應邀品嘗者達5000餘人,成了歷史上最大的一次火鍋盛宴。
Ⅸ 火鍋的起源和歷史
關於火鍋的起源,目前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是在三國時期或隋煬帝時代,那時的"銅鼎",就是火鍋的前身;另一種說是火鍋始於東漢,出土文物中的"斗"就是指火鍋。可見火鍋在我國已有1900多年的歷史了。——《引自網路》
火鍋是中國的傳統美食,尤其是每到冬季,人們都喜歡去吃火鍋,而火鍋也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早在戰國時期就出現了,當時的人是用陶罐來吃火鍋。尤其是火鍋發展到宋代的時候,在民間已經十分常見了,元代的時候火鍋甚至流傳到了蒙古,也就有了我們如今所說的涮羊肉。
而火鍋一般都是指用鍋作為主要的器具之後用熱原去燒鍋,把水燒開之後加入各種食物進行烹調,眾人圍坐在一起去吃鍋。火鍋一般來說都是現吃現燙,並且味道或咸或鮮油而不膩也非常適合山川地區的人吃。火鍋的歷史至少有1700年以上,並且會發現在三國的時候就出現了用銅器製成的火鍋,那時候的人就會用火鍋來吃各種牛羊雞肉,雖然並不流行。
等到後來隨著時代的發展,各式各樣的火鍋器材也就出現了,尤其是之後火鍋甚至還傳入了日本,被稱為壽喜燒。現在火鍋更是走向了世界,因為火鍋方便快捷又極具特色,對所有的人喜愛在寒冷乾燥的地區更是具有很大的市場潛力。火鍋市場如今不斷創新,尤其是重慶火鍋,更是其中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