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誰知道凳子的由來
凳子一種生活用品,主要功能是供人坐下休息或登高。
凳子的分類,按材料通常可分為 竹凳、木凳、石凳、塑料凳、玻璃凳等
按型式通常可分為 方凳、圓凳、長條凳(板凳)、 T字凳、工字凳、折疊凳、Z型凳等
按用途通常可分為 馬凳、畫凳等
凳子的源流在坐具當中,馬扎是最早出現的,是凳子的前身,在凳子上加一個靠背就衍變成了椅子。凳子在民間的稱謂叫杌凳。最初用來踩踏上馬、上轎時使用,所以也稱馬凳、轎凳。民間俗稱的名字中,還有「武凳」,因為習武之人坐如鍾,不需要倚靠什麼,因此得名。
凳子用料簡單,用途廣泛,所以比椅子流傳的數量大。凳子的形狀很豐富,出現的早期是長方形,一直延續到明代,到了清代變成方形,還出現扇面形、梅花形、六角形的凳子。
凳子的材料南北各異,江南的凳子多為編藤面;北方的則多用牛皮,兩種材料的優點都是透氣、柔軟。到了清代,還出現了以大理石為主的凳子,坐上去涼爽,看上去美觀。
最初作為坐具的凳子,到了明清兩代有了更多用途。放在床的兩側作為腳凳;擺在櫃子旁,兼有花幾的作用,擺放盆花、盆景。至於家中高大的頂牆櫃旁,登高取物用。在寺廟中,作為打禪的坐具,因此這里的凳子坐面一般寬又矮,造型則素雅簡潔。農家使用的凳子則粗獷、質朴,凳腿一般較粗,看上去質朴堅固。
椅子的起源
椅子的名稱始見於唐代,而椅子的形象則要上溯到漢魏時傳入北方的胡床。敦煌285窟壁畫就有兩人分坐在椅子上的圖象;257窟壁畫中有坐方凳和交叉腿長凳的婦女;龍門蓮花洞石雕中有坐圓凳婦女。這此圖象生動地再現了南北朝時期椅、凳在仕宦貴族家庭中的使用情況。盡管當時的坐具已具備了椅子、凳子的形狀,但因其時沒有椅、凳的稱謂,人們還習慣稱之為「胡床」,在寺廟內,常用於坐禪,故又稱禪床。唐代以後,椅子的使用逐漸增多,椅子的名稱也被廣泛使用,才從床的品類中分離出來。因此,論及椅、凳的起源,必須從漢魏時的胡床談起。
宋。高承《事物紀原》引《風俗通》稱:「漢靈帝好胡服,景師作胡床,此蓋其始也,今交椅是也」。《後漢書。五行志一》:「漢靈帝好胡服、胡帳、胡床、胡坐、胡飯……,京都貴戚皆竟為之。」這兩段記載可證,我國古代椅子的出現當在漢靈帝時期(168-189年)。
胡床在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使用較廣,有錢、有勢人家不僅居室必備,就是出行時還要由侍從扛著胡床跟隨左右以備臨時休息之用。胡床在當時傢具品類中是等級較高的品種,通常只有家中男主人或貴客才有資格享用。在方人雅士中還多有褒詞及生動描述。如南朝梁庾肩吾《詠胡床詩》曰:
傳名乃外域,入用信中京。
足欹形已正,文斜體自平。
臨堂對遠客,命旅誓出征。
何如淄館下,淹流奉盛明。
胡床因其形態特點又有「交床」和「繩床」之稱。隋朝稱「交床」,是因為隋高祖意在忌「胡」字,器物涉「胡」字者,咸令改之。宋。陶 《清異錄》雲:「胡床施轉關以交足,穿綳帶以容坐,轉縮須臾,重不數斤。相傳明皇行幸頻多,從臣扈駕,欲息無以寄身,遂創意如此,當時稱『逍遙坐』」。胡床開始並無靠背,形如今天所見的馬扎兒。唐代始有靠背。這種逍遙坐很可能就是帶靠背的胡床。胡床最早出現於漢代,比唐明皇早幾百年,要說為唐明皇創意顯然不妥。所以這里所說的創意,應指增加了靠背。胡床在唐宋時期盛行,宋代尤甚,不過宋時稱胡床者漸少,而稱其為交椅的逐漸增多了。
帶靠背的胡床始自唐明皇,還可以從唐代《濟瀆廟北海壇祭器雜物銘。碑陰》的記載中得到印證,文中記有:「繩床十,內四椅子」。從這段記載可知在唐代貞元元年已有了椅子的名稱。這里所說的「繩床十,內四椅子」是指在十件繩床中有四件是可以倚靠的椅子,顯然是為了與另外六件無靠背繩床相區別。可見,椅子的名稱雖已出現,在日常生活中可是常見傢具,但它還未完全從床概念中分離出來。在唐代的典籍中,把椅子稱為床的仍很普遍。唐代著名詩人杜甫在《少年行。七絕》中寫道:
馬上誰家白面郎,臨街下馬坐人床。
不通姓名粗豪甚,指點銀瓶索酒嘗。
這里所說的床,雖反映不出是否為帶靠背的椅子,但可以肯定決不會是睡眠用的卧具。
「椅」,也作「倚」。起源較早,但不是指供人坐的椅子。其原為一種樹木的名稱,又名「山桐子」、「水冬瓜」,木材可做傢具。
唐代以前的「椅」字還有一種解釋,作「車旁」講,即車的圍欄。其作用是人乘車時有所依靠。後來的椅子,其形式是在四足支撐的平台上安裝圍欄,其制當是受車旁圍欄的啟發,並沿用其名而稱這種坐具為「椅子」了。從現存資料看,唐代已有相當講究的椅子了。如郎余令《歷代帝王像》中唐太宗所坐的椅子為四直腿,束腰,上側安托角牙,稜角處起線,這種裝飾在明清時期稱為「混面雙邊線」。坐面上在後部立四柱,中間兩柱稍高,上裝弧形橫梁,兩端長出部分雕成龍頭,扶手由後中柱通過邊柱向前兜轉搭在前立柱上。扶手與坐面中間空當嵌圈口花牙。扶手盡端亦雕成龍頭,與後背搭腦融為一體。坐面附軟墊、襯背。這在當時應是十分精製的椅子了。唐代盧楞枷《六尊者像》中描繪的椅子更具代表性,它用四支鈴杵代替四足,兩側有橫棖連接,扶手前柱和椅邊柱圓雕蓮花,扶手和搭腦上拱,兩端上翹並裝飾蓮花,蓮花下垂串珠流蘇,整體造型莊重華貴。鑲金墜玉的傢具在當時寺院中體現了高僧的尊貴與神聖。
五代至宋,高型坐具空前普及,椅子的形式也多起來,出現靠背椅、扶手椅、圈椅等。同時根據尊卑等級的不同,椅子的形制、質料和功能也有所區別。
五代至兩宋時期的傢具大體保留著唐代遺風,只是高型傢具較前更加普及了。
高型傢具的使用在民間形成時尚,居家必備高型桌椅,這從當時的繪畫中可見一斑。如宋代張擇端《清明上河圖》中的市肆小店,無不陳放各式高型傢具。宋代《會昌九老圖》中描繪的圈椅也是前代沒有品種。在近年發掘的宋代墓葬中還有以石、陶製作的傢具模型或在墓室牆壁用磚砌成或雕成各式傢具,其中表現墓主夫婦對坐在椅子上的場面最為普遍。如河南方城出土的石椅殘件、河北井徑縣柿庄七號宋墓墓室磚雕桌椅、柿庄二號墓墓室壁畫《對坐圖》中的桌椅、洛陽澗西宋墓墓室的磚雕傢具等。這說明椅子等高型坐具不僅在人們日常生活中普遍使用,還被人微言輕殉葬用器。
宋代流行一種交椅,等級高於其它椅子,稍有身份的家庭都置備交椅,供主人和貴客使用
B. 「第一把交椅」中的「交椅」的由來。
人們常把很多賽事和競爭用交椅的名義排名詞,是因為交椅在中式傢具的發展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它見證著坐具從低到高的發展.所以被後人引用.
下文說的床不是睡覺時的床,而是指坐具
而高腳的坐具影響了中原的人民生活
而從唐代開始有椅子的稱呼出現
直至宋元交椅開始大行其道.
交椅,亦稱胡床,原為中國古代馬上民族的用具,通常被認為是從席地而坐向椅坐的轉變。交椅的結構是前後兩腿交又,交結點做軸,上橫梁穿繩代座,可以摺合,上面安一拷佬圈兒。椅圈一般由三至五節榫接而成,下由八根木棒交結而成,交結關節處,多以金屬件固定。整個造型,從側面看似多個三角形組成,線條纖巧活潑,但不失其穩重。因其兩腿交叉的特點,遂稱交椅。明清兩代通常把帶靠背椅圈的稱交椅,不帶椅圈的稱「交杌」,也稱「馬扎兒」。交椅可以折疊,攜帶和存放十分方便,它們不僅在室內使用,外出時還可攜帶。宋、元、明乃至清代,皇室貴族或官紳大戶外出巡遊、獰獵,都帶著這種椅子,以便於主人可隨時隨地坐下來休息,這也是交椅同時又被稱為 "行椅"和 "獵椅"的由來。
圈椅是由交椅發展而來的。交椅的椅圈後背與扶手一順而下,就坐時,肘部、臂膀一並得到支撐,很舒適,頗受人們喜愛。後來逐漸發展為專門在室內使用的圈椅。它和交椅所不同的是不用交叉腿,而採用四足,以木板作面,和平常椅子的底盤無大區別。只是椅面以上部分還保留著交椅的形態。這種椅子大多成對陳設,單獨擺放的不多。圈椅的椅圈因是弧形,所以用圓材較為協調。圈椅大多採用光素手法,只在背板正中浮雕一組簡單的紋飾,但都很淺。背板都做成「S」形曲線,是根據人體脊椎骨的曲線製成的,為明式傢具科學性的一個典型例證。
明代中後期,有的椅圈在盡頭扶手處的雲頭外透雕一組花紋,既美化了傢具,又起到格外加固的作用。明代人們對這種椅式極為推崇,因此當時多把它稱為"太師椅"。更有一種圈椅的靠背板高出椅圈,並稍向後卷,可以搭腦。也有的圈椅椅圈從背板向兩側延伸通過邊柱後,但不延伸下來。這樣就成了沒有扶手的半圈椅了,這種椅子造型奇特,可謂新鮮別致。
C. 馬紮起源地
馬紮起源地:西域
馬扎原非漢人老祖宗的發明,實際上都與北方少數民族有關。我國古代的北方少數民族大多都是「馬背上」的游牧民族,那時被稱為「胡人」。這種腿交叉、可以合攏、便於攜帶的坐具,正是適應騎馬游牧生活而產生的。它最早的名稱就叫「胡床」。「杌床」、「馬杌床」、「馬扎」都是後來漢人給起的名子。
D. 交椅的由來及結構介紹
說起交椅的這個名詞,大家腦海中第一時間浮現的應該就是一個成語第一把交椅吧,這個成語在今天的意思是一個人擔任一個重要的職位或者有一個很高的地位,那麼這個成語究竟是怎麼演變而來的呢,交椅這個東西究竟長什麼樣,大家應該十分好奇,所以今天我們就會為大家介紹交椅這個物品的由來,大家就會明白交椅在今天為什麼這么有價值了。
由來:
漢魏以前,古人都是席地而坐的,自然沒有什麼椅子。而「床」,在早期是坐具,不是卧具。《說文》中解釋:「床,安身之坐者。」顯然,床是以坐為它的主要功能。漢靈帝時,從北方傳入了「胡床」,其樣子猶如矮凳,與胡床同時傳入的還有一種繩床。繩是雙足相叉的,可以折疊,現代的馬扎。這種繩床後來也叫胡床。
隋朝時,因為忌諱說「胡」字,而且這種椅子的特點是木頭的雙腳相叉,張開後才能平隱,所以改名為「交床」。明代人程大昌在《演繁露》里說:「交床以木交午為足……雙足相叉午處復為圓穿,貫之以鐵,斂之可挾,放之可坐;以其相叉,故曰交床。」「交午」指中間交叉,「交午處」是指胡床腿部中間交叉的位置。到了南宋,人們便將交床改稱為交椅。據說,南宋宰相秦檜坐交床時頭總是向後仰,以至巾幘墮下,京尹吳淵為了拍秦檜的馬屁,特地在交床後部裝上托背,人稱「太師椅」。
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里,交椅不是任何人都能坐的,坐交椅乃是身份、地位的高貴象徵。正因為交椅有如此特殊作用,所以,「坐第一把交椅」就成了首領的代名詞。
工藝:
明代交椅以造型優美流暢而著稱,它的椅圈曲線弧度柔和自如,俗稱「月牙扶手」,製作工藝考究,通常由三至五節榫接而成,其扶手兩端飾以外撇雲紋如意頭,端莊凝重。後背椅板上方施以浮雕開光,透射出清靈之氣,兩側「鵝頭棖」亭亭玉立,典雅而大氣。座面多以麻索或皮革所制,前足底部安置腳踏板,裝飾實用兩相宜。在扶手、靠背、腿足間,一般都配製雕刻牙子,另在交接之處也多用銅裝飾件包裹鑲嵌,不僅起到堅固作用,更具有點綴美化功能。由於交椅可折疊,搬運方便,故在古代常為野外郊遊、圍獵、行軍作戰所用。後逐漸演變成廳堂傢具,而且是上場面的坐具,古書所說的那些英雄好漢論資排輩坐第幾把第幾把交椅,即出源於此。
在交椅進入廳堂時,它的交叉折疊的椅足已失去了原來野外使用的功能,於是有人將它改成常規椅子的四條直足,這便成了「圈椅」。現傳世的明式交椅,以黃花梨最珍稀,而雜木交椅的存世量不少。
結構:
各連接部件均採用科學合理的榫卯結構,椅圈特別採用了模釘榫連接,以達到堅實牢固的目的。在扶手和後腿彎轉處加裝了金屬立柱支撐,削弱了因承重而對後腿和彎轉部分的不利影響。同時形體纖細、結構堅實的金屬立柱巧妙地分隔了椅圈下部的空間,給人美感。在轉角處安了腳牙。這不僅起到墊塞空間的作用,也起到了一定的裝飾效果。接榫處用金屬葉片包裹,起加固和防止磨損的作用。正是由於匠師統觀全局採取了相對合理的結構設計,使得該椅歷盡歲月滄桑仍能得以流傳。
在上文中,我們為大家介紹了有關交椅的一些知識,首先我們為大家介紹了交椅這個物品的由來,第一把交椅這個成語存在了這么久,想必這個成語的主人公存在的時間只會更長,所以它的歷史淵源是很久遠的,然後我們為大家介紹了交椅的設計工藝,最後我們介紹了交椅的結構設計,交椅之所以這么多年來能夠受到人們的喜愛,與精緻的工藝結構是分不開的。
E. 請問 高背椅最早出自哪是中國還是歐洲有關於高背椅的來歷介紹嗎
椅在古代剛開始成為胡床。
胡床開始並無靠背,形如今天所見的馬扎兒。唐代始有靠背。這種逍遙坐很可能就是帶靠背的胡床。胡床最早出現於漢代,比唐明皇早幾百年,胡床在唐宋時期盛行,宋代尤甚,不過宋時稱胡床者漸少,而稱其為交椅的逐漸增多了。
帶靠背的胡床始自唐明皇,從唐代《濟瀆廟北海壇祭器雜物銘。碑陰》的記載中得到印證,文中記有:「繩床十,內四椅子」。從這段記載可知在唐代貞元元年已有了椅子的名稱。這里所說的「繩床十,內四椅子」是指在十件繩床中有四件是可以倚靠的椅子,顯然是為了與另外六件無靠背繩床相區別。可見,椅子的名稱雖已出現,在日常生活中可是常見傢具,但它還未完全從床概念中分離出來。在唐代的典籍中,把椅子稱為床的仍很普遍。
五代至宋,高型坐具空前普及,椅子的形式也多起來,出現靠背椅、扶手椅、圈椅等。同時根據尊卑等級的不同,椅子的形制、質料和功能也有所區別。
F. 歷史上古代的床最開始的用和東北的炕一樣嗎,是用來坐卧和飲食嗎
我們常說,人的一生中,有三分之一的時間都是在睡覺。所以一張舒適的大床是溫馨家庭所必不可少的器物。其實古人也是這樣的觀念,並且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床榻經過了不斷的演變和改良,已經由單純的生活物品,越來越成為了賦有文化氣息的藝術品。結合文字記載與考古發現,我們聊一聊床榻的由來和變遷。
最早的床從廣義來說,我國發現的最早的床出現在新石器時代。例如在半坡文化遺址中就發現過被火炙烤過的土台,約十幾厘米高,非常光滑,平整。據考證,這就是當時人們睡覺用的床。雖然這樣床有些粗糙和簡陋,但至少證明了床在我們的生活中已經有了六千多年的歷史。
在商代的甲骨文中,我們也發現了和床有關的象形字。而在《詩經》的《國風·幽風·七月》中有這樣的詩句:
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現今我們發現最早的,與現代的床最為接近的實物,出現在戰國時期。
1957年河南信陽長台關出土的戰國時期楚國墓葬中發現了一張大床。這張床主體施有黑漆,並配有紅色方形的雲紋;床腿雕琢為長方卷雲紋。
該床長2.08米,寬1.39米,而高卻只有19cm,也就是0.19米。床的周圍設有圍欄,兩邊都留有上下床的缺口。
羅漢床
椅子的起源還要更晚一些,是由西漢時期傳入我國的胡床演變而來的。在西漢時期,僅有少數貴族家庭才會有胡床這種陳設,並不普及。到了南北朝時期民族大融合,中原百姓在與北方少數民族的生活交流中,很快接受了胡床這種器物,並由此發展出了形狀各異,功能不同的椅子。同樣,椅子這個名字是到唐朝才出現的。
G. 椅子最早起源於哪
據文籍記載,椅子的名稱始見於唐代,而椅子的形象則要上溯到漢魏時傳入北方的胡床。敦煌285窟壁畫就有兩人分坐在椅子上的圖像;257窟壁畫中有坐方凳和交叉腿長凳的婦女;龍門蓮花洞石雕中有坐圓凳婦女。這些圖像生動地再現了南北朝時期椅、凳在仕宦貴族家庭中的使用情況。盡管當時的坐具已具備了椅子、凳子的形狀,但因其時沒有椅、凳的稱謂,人們還習慣稱之為「胡床」,在寺廟內,常用於坐禪,故又稱禪床。唐代以後,椅子的使用逐漸增多,椅子的名稱也被廣泛使用,才從床的品類中分離出來。因此,論及椅、凳的起源,必須從漢魏時的胡床談起。
椅始源於魏晉和隋朝,初名為胡床或馬扎,直至唐明宗時期開始形成有靠背的椅子,到宋代出現交椅,是至高無上權力的象徵,成語正襟危坐也是源於歷代皇帝在交椅上的坐姿。
高承《事物紀原》引《風俗通》稱:「漢靈帝好胡服,景師作胡床,此蓋其始也,今交椅是也」。《後漢書。五行志一》:「漢靈帝好胡服、胡帳、胡床、胡坐、胡飯……,京都貴戚皆竟為之。」這兩段記載可證,我國古代椅子的出現當在漢靈帝時期(168-189年)。
胡床在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使用較廣,有錢、有勢人家不僅居室必備,就是出行時還要由侍從扛著胡床跟隨左右以備臨時休息之用。胡床在當時傢具品類中是等級較高的品種,通常只有家中男主人或貴客才有資格享用。在方人雅士中還多有褒詞及生動描述。如南朝梁庾肩吾《詠胡床詩》曰:
傳名乃外域,入用信中京。
足欹形已正,文斜體自平。
臨堂對遠客,命旅誓出征。
何如淄館下,淹流奉盛明。
胡床因其形態特點又有「交床」和「繩床」之稱。隋朝稱「交床」,是因為隋高祖意在忌「胡」字,器物涉「胡」字者,咸令改之。宋。陶 《清異錄》雲:「胡床施轉關以交足,穿綳帶以容坐,轉縮須臾,重不數斤。相傳明皇行幸頻多,從臣扈駕,欲息無以寄身,遂創意如此,當時稱 『逍遙坐』」。胡床開始並無靠背,形如今天所見的馬扎兒。唐代始有靠背。這種逍遙坐很可能就是帶靠背的胡床。胡床最早出現於漢代,比唐明皇早幾百年,要說為唐明皇創意顯然不妥。所以這里所說的創意,應指增加了靠背。胡床在唐宋時期盛行,宋代尤甚,不過宋時稱胡床者漸少,而稱其為交椅的逐漸增多了。
帶靠背的胡床始自唐明皇,還可以從唐代《濟瀆廟北海壇祭器雜物銘。碑陰》的記載中得到印證,文中記有:「繩床十,內四椅子」。從這段記載可知在唐代貞元元年已有了椅子的名稱。這里所說的「繩床十,內四椅子」是指在十件繩床中有四件是可以倚靠的椅子,顯然是為了與另外六件無靠背繩床相區別。可見,椅子的名稱雖已出現,在日常生活中可是常見傢具,但它還未完全從床概念中分離出來。在唐代的典籍中,把椅子稱為床的仍很普遍。唐代著名詩人杜甫在《少年行。七絕》中寫道:
馬上誰家白面郎,臨街下馬坐人床。
不通姓名粗豪甚,指點銀瓶索酒嘗。
這里所說的床,雖反映不出是否為帶靠背的椅子,但可以肯定決不會是睡眠用的卧具。 「椅」,也作「倚」。起源較早,但不是指供人坐的椅子。其原為一種樹木的名稱,又名「山桐子」、「水冬瓜」,木材可做傢具。
唐代以前的「椅」字還有一種解釋,作「車旁」講,即車的圍欄。其作用是人乘車時有所依靠。後來的椅子,其形式是在四足支撐的平台上安裝圍欄,其制當是受車旁圍欄的啟發,並沿用其名而稱這種坐具為「椅子」了。從現存資料看,唐代已有相當講究的椅子了。如郎余令《歷代帝王像》中唐太宗所坐的椅子為四直腿,束腰,上側安托角牙,稜角處起線。這種裝飾在明清時期稱為「混面雙邊線」。坐面上在後部立四柱,中間兩柱稍高,上裝弧形橫梁,兩端長出部分雕成龍頭,扶手由後中柱通過邊柱向前兜轉搭在前立柱上。扶手與坐面中間空當嵌圈口花牙。扶手盡端亦雕成龍頭,與後背搭腦融為一體。坐面附軟墊、襯背。這在當時應是十分精製的椅子了。唐代盧楞枷《六尊者像》中描繪的椅子更具代表性,它用四支鈴杵代替四足,兩側有橫棖連接,扶手前柱和椅邊柱圓雕蓮花,扶手和搭腦上拱,兩端上翹並裝飾蓮花,蓮花下垂串珠流蘇,整體造型莊重華貴。鑲金墜玉的傢具在當時寺院中體現了高僧的尊貴與椅子神聖。
五代至宋,高型坐具空前普及,椅子的形式也多起來,出現靠背椅、扶手椅、圈椅等。同時根據尊卑等級的不同,椅子的形制、質料和功能也有所區別。
五代至兩宋時期的傢具大體保留著唐代遺風,只是高型傢具較前更加普及了。
高型傢具的使用在民間形成時尚,居家必備高型桌椅,這從當時的繪畫中可見一斑。如宋代張擇端《清明上河圖》中的市肆小店,無不陳放各式高型傢具。宋代《會昌九老圖》中描繪的圈椅也是前代沒有品種。在近年發掘的宋代墓葬中還有以石、陶製作的傢具模型或在墓室牆壁用磚砌成或雕成各式傢具,其中表現墓主夫婦對坐在椅子上的場面最為普遍。如河南方城出土的石椅殘件、河北井徑縣柿庄七號宋墓墓室磚雕桌椅、柿庄二號墓墓室壁畫《對坐圖》中的桌椅、洛陽澗西宋墓墓室的磚雕傢具等。這說明椅子等高型坐具不僅在人們日常生活中普遍使用,還被人微言輕殉葬用器。
宋代流行一種交椅,等級高於其它椅子,稍有身份的家庭都置備交椅,供主人和貴客使用。
H. 床的歷史的來源拜託了各位 謝謝
胡床,即今所謂「馬扎」,因為它是由西域入傳中土,故在「床」前冠了一個「胡」字。胡床東漢時候即已傳來,但到了魏晉南北朝,它的具體使用才多見於記載。那時候,中國還是席坐的時代。 席坐時代傢具的重要特點之一是極有靈活布置之便,而傢具的靈活又是和建築結構以及室內空間分隔的靈活相一致,即中國古代建築原是以框架結構體系為主,在框架結構中,任何作為空間分隔的構造和設施都不與房屋的結構發生力學上的關系,因而在材料的選擇,形式和構造等方面都有完全的自由,比如室內空間的分隔,上古時代用幕,用帳,用幄和屏風,唐以來簾幕屏風之外又多用隔子,便是後世的格扇之類,它可以適應不同的需要而靈活拆裝。室內傢具的設計與布置便是在這樣的基本條件下完成 魏晉南北朝時代,隨著佛教東傳而為席坐時代穩定成熟的傢具形制帶來了若干變革的因素,此前已經出現的胡床,更成傢具變化中一個特別有生命力的生長點。 傳統傢具中,席與屏風,也包括各類帷帳,都是可以折疊、方便移動的,胡床迅速被接受,它的可折疊而便攜,大約也是主要原因之一。南北朝時,胡床用於軍中的事例有不少,戎服垂足坐胡床,自然既舒適又方便。《梁書》卷五六《侯景傳》所謂「床上常設胡床及筌蹄,著靴垂腳坐」,是人們經常引用的一條史料,此中之要義,在於「著靴」,著靴則傳統的跪坐自然難行,而這里的「床」,原是起居處的尊位所在。侯景的「床上常設胡床及筌蹄」,乃是在尊位上另設坐具,這是為著著靴垂足坐的方便,但卻大反傳統禮俗,它被寫入正史,也正包含著對此特別的驚異與批判。 胡床雖在隋代又有交床之名,不過「胡床」的名稱還是沿用下來,只是宋代的時候隨著高坐具的興起和發達,胡床也由馬扎演化為折疊椅,——其時名作交椅,偶曰「胡床」,自是沿用古稱,但也表明了二者之間繼承和演變的關系。與唐代不同,宋代傢具名稱與功能的對應逐漸趨向細致和明確,並且在一次一次的分化中使品種不斷增加與完備。不過變化中一個保持不變的原則是室內陳設的自由與靈活,因此進入日常生活的高型傢具,也多保持著可以方便移動的特性,比如椅子和桌。交椅當然更是如此。對於士人來說,一桌一榻或一把交椅,便隨處可以把起居安排得適意,可室中獨處,也可提挈出行,或流連山水,或棲息池閣。可坐可卧,聞香,聽雪,撫著風的節奏,看花開花落。這也正是宋人繪畫中常見的境象。它又因此定格為文人雅趣,而為明代士人效法和遵循,其中的交椅便常常是一件重要的「道具」。古老的胡床也洗盡「胡」風,真正完成了它的蛻變。而從胡床到交椅,這一名與物的演化過程,正好記錄了傢具發展史中幾個關鍵的情節。
I. 凳子的由來
凳子一種生活用品,主要功能是供人坐下休息或登高。
凳子的分類,按材料通常可分為 竹凳、木凳、石凳、塑料凳、玻璃凳等
按型式通常可分為 方凳、圓凳、長條凳(板凳)、 T字凳、工字凳、折疊凳、Z型凳等
按用途通常可分為 馬凳、畫凳等
凳子的源流在坐具當中,馬扎是最早出現的,是凳子的前身,在凳子上加一個靠背就衍變成了椅子。凳子在民間的稱謂叫杌凳。最初用來踩踏上馬、上轎時使用,所以也稱馬凳、轎凳。民間俗稱的名字中,還有「武凳」,因為習武之人坐如鍾,不需要倚靠什麼,因此得名。
凳子用料簡單,用途廣泛,所以比椅子流傳的數量大。凳子的形狀很豐富,出現的早期是長方形,一直延續到明代,到了清代變成方形,還出現扇面形、梅花形、六角形的凳子。
凳子的材料南北各異,江南的凳子多為編藤面;北方的則多用牛皮,兩種材料的優點都是透氣、柔軟。到了清代,還出現了以大理石為主的凳子,坐上去涼爽,看上去美觀。
最初作為坐具的凳子,到了明清兩代有了更多用途。放在床的兩側作為腳凳;擺在櫃子旁,兼有花幾的作用,擺放盆花、盆景。至於家中高大的頂牆櫃旁,登高取物用。在寺廟中,作為打禪的坐具,因此這里的凳子坐面一般寬又矮,造型則素雅簡潔。農家使用的凳子則粗獷、質朴,凳腿一般較粗,看上去質朴堅固。
椅子的起源
椅子的名稱始見於唐代,而椅子的形象則要上溯到漢魏時傳入北方的胡床。敦煌285窟壁畫就有兩人分坐在椅子上的圖象;257窟壁畫中有坐方凳和交叉腿長凳的婦女;龍門蓮花洞石雕中有坐圓凳婦女。這此圖象生動地再現了南北朝時期椅、凳在仕宦貴族家庭中的使用情況。盡管當時的坐具已具備了椅子、凳子的形狀,但因其時沒有椅、凳的稱謂,人們還習慣稱之為「胡床」,在寺廟內,常用於坐禪,故又稱禪床。唐代以後,椅子的使用逐漸增多,椅子的名稱也被廣泛使用,才從床的品類中分離出來。因此,論及椅、凳的起源,必須從漢魏時的胡床談起。
宋。高承《事物紀原》引《風俗通》稱:「漢靈帝好胡服,景師作胡床,此蓋其始也,今交椅是也」。《後漢書。五行志一》:「漢靈帝好胡服、胡帳、胡床、胡坐、胡飯……,京都貴戚皆竟為之。」這兩段記載可證,我國古代椅子的出現當在漢靈帝時期(168-189年)。
胡床在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使用較廣,有錢、有勢人家不僅居室必備,就是出行時還要由侍從扛著胡床跟隨左右以備臨時休息之用。胡床在當時傢具品類中是等級較高的品種,通常只有家中男主人或貴客才有資格享用。在方人雅士中還多有褒詞及生動描述。如南朝梁庾肩吾《詠胡床詩》曰:
傳名乃外域,入用信中京。
足欹形已正,文斜體自平。
臨堂對遠客,命旅誓出征。
何如淄館下,淹流奉盛明。
胡床因其形態特點又有「交床」和「繩床」之稱。隋朝稱「交床」,是因為隋高祖意在忌「胡」字,器物涉「胡」字者,咸令改之。宋。陶 《清異錄》雲:「胡床施轉關以交足,穿綳帶以容坐,轉縮須臾,重不數斤。相傳明皇行幸頻多,從臣扈駕,欲息無以寄身,遂創意如此,當時稱『逍遙坐』」。胡床開始並無靠背,形如今天所見的馬扎兒。唐代始有靠背。這種逍遙坐很可能就是帶靠背的胡床。胡床最早出現於漢代,比唐明皇早幾百年,要說為唐明皇創意顯然不妥。所以這里所說的創意,應指增加了靠背。胡床在唐宋時期盛行,宋代尤甚,不過宋時稱胡床者漸少,而稱其為交椅的逐漸增多了。
帶靠背的胡床始自唐明皇,還可以從唐代《濟瀆廟北海壇祭器雜物銘。碑陰》的記載中得到印證,文中記有:「繩床十,內四椅子」。從這段記載可知在唐代貞元元年已有了椅子的名稱。這里所說的「繩床十,內四椅子」是指在十件繩床中有四件是可以倚靠的椅子,顯然是為了與另外六件無靠背繩床相區別。可見,椅子的名稱雖已出現,在日常生活中可是常見傢具,但它還未完全從床概念中分離出來。在唐代的典籍中,把椅子稱為床的仍很普遍。唐代著名詩人杜甫在《少年行。七絕》中寫道:
馬上誰家白面郎,臨街下馬坐人床。
不通姓名粗豪甚,指點銀瓶索酒嘗。
這里所說的床,雖反映不出是否為帶靠背的椅子,但可以肯定決不會是睡眠用的卧具。
「椅」,也作「倚」。起源較早,但不是指供人坐的椅子。其原為一種樹木的名稱,又名「山桐子」、「水冬瓜」,木材可做傢具。
唐代以前的「椅」字還有一種解釋,作「車旁」講,即車的圍欄。其作用是人乘車時有所依靠。後來的椅子,其形式是在四足支撐的平台上安裝圍欄,其制當是受車旁圍欄的啟發,並沿用其名而稱這種坐具為「椅子」了。從現存資料看,唐代已有相當講究的椅子了。如郎余令《歷代帝王像》中唐太宗所坐的椅子為四直腿,束腰,上側安托角牙,稜角處起線,這種裝飾在明清時期稱為「混面雙邊線」。坐面上在後部立四柱,中間兩柱稍高,上裝弧形橫梁,兩端長出部分雕成龍頭,扶手由後中柱通過邊柱向前兜轉搭在前立柱上。扶手與坐面中間空當嵌圈口花牙。扶手盡端亦雕成龍頭,與後背搭腦融為一體。坐面附軟墊、襯背。這在當時應是十分精製的椅子了。唐代盧楞枷《六尊者像》中描繪的椅子更具代表性,它用四支鈴杵代替四足,兩側有橫棖連接,扶手前柱和椅邊柱圓雕蓮花,扶手和搭腦上拱,兩端上翹並裝飾蓮花,蓮花下垂串珠流蘇,整體造型莊重華貴。鑲金墜玉的傢具在當時寺院中體現了高僧的尊貴與神聖。
五代至宋,高型坐具空前普及,椅子的形式也多起來,出現靠背椅、扶手椅、圈椅等。同時根據尊卑等級的不同,椅子的形制、質料和功能也有所區別。
五代至兩宋時期的傢具大體保留著唐代遺風,只是高型傢具較前更加普及了。
高型傢具的使用在民間形成時尚,居家必備高型桌椅,這從當時的繪畫中可見一斑。如宋代張擇端《清明上河圖》中的市肆小店,無不陳放各式高型傢具。宋代《會昌九老圖》中描繪的圈椅也是前代沒有品種。在近年發掘的宋代墓葬中還有以石、陶製作的傢具模型或在墓室牆壁用磚砌成或雕成各式傢具,其中表現墓主夫婦對坐在椅子上的場面最為普遍。如河南方城出土的石椅殘件、河北井徑縣柿庄七號宋墓墓室磚雕桌椅、柿庄二號墓墓室壁畫《對坐圖》中的桌椅、洛陽澗西宋墓墓室的磚雕傢具等。這說明椅子等高型坐具不僅在人們日常生活中普遍使用,還被人微言輕殉葬用器。
宋代流行一種交椅,等級高於其它椅子,稍有身份的家庭都置備交椅,供主人和貴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