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蘇東坡的由來!
蘇東坡的由來:黃州種地時所取。
蘇軾被貶黃州,屋子外有塊空地用來種菜。位於東邊。故名東坡。
蘇軾,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
蘇軾在詞的創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種文體自身的發展而言,蘇詞的歷史性貢獻又超過了蘇文和蘇詩。蘇軾繼柳永之後,對詞體進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終突破了詞為「艷科」的傳統格局,提高了詞的文學地位,使詞從音樂的附屬品轉變為一種獨立的抒情詩體,從根本上改變了詞史的發展方向。
蘇軾對詞的變革,基於他詩詞一體的詞學觀念和「自成一家」的創作主張。自晚唐、五代以來,詞一直被視為「小道」。柳永雖然一生專力寫詞,推進了詞體的發展,但卻未能提高詞的文學地位。而蘇軾首先在理論上破除了詩尊詞卑的觀念。
他認為詩詞同源,本屬一體,詞「為詩之苗裔」,詩與詞雖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別,但它們的藝術本質和表現功能應是一致的。因此他常常將詩與詞相提並論,由於他從文體觀念上將詞提高到與詩同等的地位,這就為詞向詩風靠攏、實現詞與詩的相互溝通滲透提供了理論依據。
為了使詞的美學品位真正能與詩並駕齊驅,蘇軾還提出了詞須「自是一家」的創作主張。此處的「自是一家」之說,是針對不同於柳永詞的「風味」而提出的,其內涵包括:追求壯美的風格和闊大的意境,詞品應與人品相一致,作詞應像寫詩一樣,抒發自我的真實性情和獨特的人生感受。
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其文如其為人」(《答張文潛縣丞書》),在詞的創作上自成一家。蘇軾一向以文章氣節並重,在文學上則反對步人後塵,因而他不滿意秦觀「學柳七作詞」而缺乏「氣格」。
擴大詞的表現功能,開拓詞境,是蘇軾改革詞體的主要方向。他將傳統的表現女性化的柔情之詞為擴展為表現男性化的豪情之詞,將傳統上只表現愛情之詞擴展為表現性情之詞,使詞像詩一樣可以充分表現作者的性情懷抱和人格個性。
蘇軾讓充滿進取精神、胸懷遠大理想、富有激情和生命力的仁人志士昂首走入詞世界,改變了詞作原有的柔軟情調,開啟了南宋辛派詞人的先河。
與蘇詩一樣,蘇詞中也常常表現對人生的思考。這種對人生命運的理性思考,增強了詞境的哲理意蘊。蘇軾雖然深切地感到人生如夢,但並未因此而否定人生,而是力求自我超脫,始終保持著頑強樂觀的信念和超然自適的人生態度。
② 蘇東坡的來歷
出獄以後,蘇軾被降職為黃州(今湖北黃岡市)團練副使(相當於現代民間的自衛隊副隊長)。這個職位相當低微,並無實權,而此時蘇軾經此一役已變得心灰意冷,蘇軾到任後,心情郁悶,曾多次到黃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覽,寫下了《赤壁賦》、《後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等千古名作,以此來寄託他謫居時的思想感情。於公餘便帶領家人開墾城東的一塊坡地,種田幫補生計。「東坡居士」的別號便是他在這時起的。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 。漢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嘉祐二年(1057年),蘇軾進士及第。宋神宗時曾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元豐三年(1080年),因「烏台詩案」受誣陷被貶黃州任團練副使。宋哲宗即位後,曾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並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黨執政被貶惠州、儋州。宋徽宗時獲大赦北還,途中於常州病逝。宋高宗時追贈太師,謚號「文忠」。
③ 蘇軾為何又叫蘇東坡
蘇軾因為「烏台詩案」坐牢103天,出獄以後,蘇軾被降職為黃州團練副使(相當於現代民間的自衛隊副隊長)。這個職位相當低微,而此時蘇軾經此一獄已變得心灰意懶,於公餘便帶領家人開墾城東的一塊坡地,種田幫補生計。「東坡居士」的別號便是他在這時起的。
白居易字樂天,生活在唐王朝日趨衰敗之際,他身為諫官,面對宦官擅權,藩鎮割據,朝綱腐敗,常以詩歌針砭時弊,後被降職為江州司馬,又遷為忠州刺史。忠州城東有一山坡,身處逆境而自強不息的白居易,於公事之餘,常到坡上植樹種花。為此,白居易定了不少詩作,如:「持錢買花樹,城東坡上栽」(《東坡種花》);「東坡春向暮,樹木今何如」(《東坡種樹》);「何處殷勤重回首,東坡桃李種新成」(《別東坡花樹》)。白居易與「東坡」結下了不解之緣,後人亦將「東坡」作為白居易的代名詞。
蘇軾當時的境遇、心情和所耕之地同當年白居易謫貶忠州時頗相似,因此自號「東坡居士」。他在自己的許多詩作中都有記述。如在《去杭州》詩中說:「出外依稀似樂天,敢將衰朽校前賢」,「衰朽」是蘇軾自喻,「前賢」則喻白居易。他在此詩的「序」中還說:「平生自覺出處老少粗似樂天。」出於對白居易高尚品德的仰慕,蘇軾在四十六歲時,給自己取了「東坡」這個雅號。從那以後,這個雅號比他的名字更響亮更有影響。
蘇軾本人是個美食家,宋人筆記小說有許多蘇軾發明美食的記載。蘇軾知杭州時,元祐五年五、六月間,浙西大雨,太湖泛濫。蘇軾指揮疏濬西湖,築蘇堤。杭州百姓感謝他。過年時,大家就抬豬擔酒來給他拜年。蘇軾指點家人將豬肉切成方塊,燒得紅酥,然後分送給大家吃,這就是東坡肉的由來。
④ 蘇軾的資料,來歷,有名的詩!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 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人稱其為「蘇東坡」。漢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時為眉山城)人,祖籍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詞人、詩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詞人代表。其詩,詞,賦,散文,均成就極高,且善書法和繪畫,是中國文學藝術史上罕見的全才,也是中國數千年歷史上被公認文學藝術造詣最傑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與歐陽修並稱歐蘇;詩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書法名列「蘇、黃、米、蔡」北宋四大書法家之一;其畫則開創了湖州畫派。
蘇軾,又名蘇東坡,史書記載蘇軾「身長八尺三寸有餘,蘇軾為人寬大如海」。蘇軾是蘇洵的第
五子,嘉佑二年(1057年),與弟蘇轍同登進士。授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熙寧二年(1069年),父喪守制期滿還朝,為判官告院。因與宰相王安石政見不合,反對推行新法(並非完全不同意,還是有部分認可的,前期反對,後期深入民間,了解到新法的好處,轉而贊成新法好的方面。),自請外任,出為杭州通判。再遷知密州(今山東諸城),移知徐州。元豐二年(1079年),罹「烏台詩案」,責授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簽署公文。哲宗立,高太後臨朝,復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東蓬萊)。4個月後,遷為禮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遷中書舍人,又遷翰林學士知制誥(二品),知禮部貢舉。元佑四年(1089年)出知杭州,後改知潁州,知揚州、定州。元佑八年(1093年),哲宗親政,被遠貶惠州(今廣東惠州市區),再貶昌化軍(今海南儋州市)。徽宗即位,遇赦北歸,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卒於常州(今屬江蘇),葬於汝州郟城縣(今河南郟縣),享年六十六歲,御賜謚號文忠(公)。
他與他的父親蘇洵(1009年—1066年)、弟弟蘇轍(1039年—1112年) 皆以文學名世,世稱「三蘇」,與漢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齊名。 「三蘇」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時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稱,即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分為唐二家和宋六家)】。 作為傑出的詞人,蘇軾開辟了豪放詞風,同傑出詞人辛棄疾並稱為「蘇辛」。在詩歌上,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蘇軾的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樂府》、《前赤壁賦》與《後赤壁賦》等。政治傾向上,蘇軾屬以司馬光為領袖的舊黨。因其書法方面成就極大,故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也有學者認為是蔡京)並稱「宋四家"。蘇軾提攜的後人,著名的有「蘇門四學士」,即黃庭堅、秦觀、晁補之和張耒。
【有名的詩:】
{游金山寺}
蘇軾
我家江水初發源,宦遊直送江入海。
聞道潮頭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
中泠南畔石盤陀,古來出沒隨波濤。
試登絕頂望鄉國,江南江北青山多。
羈愁畏晚尋歸楫,山僧苦留看落日。
微風萬頃靴紋細,斷霞半空魚尾赤。
是時江月初生魄,二更月落天深黑。
江中似有炬火明,飛焰照山棲鳥驚。
悵然歸卧心莫識,非鬼非人竟何物?
江山如此不歸山,江神見怪警我頑。
我謝江神豈得已,有田不歸如江水。
⑤ 蘇東坡簡介:蘇東坡是哪個朝代的人,蘇東坡的名字由來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漢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時為眉山城)人,祖籍欒城。北宋著名散文家、書畫家、詞人、詩人,是豪放詞派的代表。和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合稱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蘇。是北宋人。
宋代文學家蘇軾為何自號「東坡」有兩種說法,一說與唐朝詩人白居易有關。蘇軾和白居易雖然相距265年,但蘇軾從小就喜愛白居易的作品。後來,蘇軾的人生遭際、宦海沉浮的景況大致和白居易相似,因此,常以白居易自比。曾寫出「出處依稀似樂天,敢將衰朽較前賢」等詩句。公元820年,白居易任忠州(今四川省忠縣)刺史時,常在忠州城的東坡植樹,曾賦有「東坡向春暮,樹木今如何?」「朝上東坡走,夕上東坡步,東坡何所愛,愛此新生樹」的詩句。為了表示對白居易的崇敬,就取白居易詩中給自己留有美好記憶的「東坡」作為自己的號。
另有一說法是,蘇軾謫居湖北黃岡時,城南門外約一里左右有個風景秀麗的山坡,稱「東坡」。坡上綠樹成蔭,不遠處就是滾滾東去的長江。蘇軾常到此漫步,曾賦詩詞雲:「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彷彿三更,家童鼻息如雷鳴,敲門都不應,倚仗聽江聲。」蘇軾很喜愛這個地方,遂以「東坡」自號。
⑥ 蘇軾名字的寓意
蘇軾名字的寓意:蘇軾其名「軾」,原意為車前的扶手,取其默默無聞卻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
從蘇軾、蘇轍兄弟的名字中,可以看出,他們名字的奇特之處就是都與車有關系。蘇軾名字中的「軾」,本義是指設在車箱前面供人憑倚的橫木。蘇軾的字「子瞻」,則源於《左傳·庄公十年》「登軾而望之(登高往下望)」中的「望」,比較符合蘇軾少年時躊躇滿志的張揚作風。
而蘇轍名字中的「轍」,本義是指車跡,車輪碾過的痕跡。《左傳·庄公十年》有「下,視其轍(往下看以及撤退了)」的句子。蘇轍的字「子由」,則帶有仿效、依循的意思,說白了就是跟著別人走。在為人處事方面,蘇轍相比哥哥蘇軾,要內斂得多。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6)蘇軾名字由來擴展閱讀:
慶歷六年(1046年),蘇洵赴京趕考說起。盡管蘇洵的才學可以「帝王師」,可在朝廷腐敗、官場黑暗的環境下還是落榜了。他由此對科舉、朝廷失去了信心,轉而把希望寄託在兩個兒子身上。第二年返鄉後,蘇洵寫了一篇寄寓深重的《名二子說》。
蘇軾個性張揚、豪放不羈,而蘇轍的性格則相對內斂。蘇洵對兩個兒子的脾性秉性非常了解,為了勸誡與勉勵兒子,他在《名二子說》闡釋了為二子命名的深意。
他說:「輪輻蓋軫,皆有職乎車,而軾獨若無所為者。雖然,去軾則吾未見其為完車也。軾乎,吾懼汝之不外飾也。天下之車,莫不由轍,而言車之功者,轍不與焉。雖然,車仆馬斃,而患亦不及轍。是轍者善處乎禍福之間也。轍乎,吾知免矣。」
白話文翻譯:車輪、車輻條、車頂蓋、車廂四周橫木,都對車上有其職責,唯獨作為扶手的橫木,卻好像是沒有用處的。即使這樣,如果去掉橫木,那麼我看不出那是一輛完整的車了。
軾兒啊,我擔心的是你不會隱藏自己的鋒芒。天下的車沒有不順著轍走的,但談到車的功勞,車輪印從來都不參與其中。即使這樣,車毀馬亡,也不會責難到車輪印上。這車輪印,是能夠處在禍福之間的。轍兒啊,我知道你是能讓我放心的。
蘇洵這段話的意思是說,車輪、車輻、車蓋、車軫,對於一輛車來說各有用途,缺一不可,而車軾則似乎是作用不大,可有可無,但一輛車如果缺了「軾」,也就不成其為完車了。由於這根橫木有些過於張揚顯露。
所以蘇洵在給蘇軾取這個名字時說「吾懼汝之不外飾也」,反映了當時蘇洵矛盾的心理,既希望兒子的個性能充分發揮,又擔心他過於張揚而遭人嫉妒,於是他又給蘇軾起了個字叫作「子瞻」,意思是讓他瞻前顧後,謹慎小心。
而對於另一個兒子蘇轍,蘇洵則想對比較放心,取名為「轍」,字「子由」,意思是讓他跟著別人走。雖然「轍」不像「軾」那樣引人注目,卻也不易遭人嫉恨。
⑦ 蘇軾和蘇轍姓名的由來
蘇軾,名軾,字子瞻;蘇轍,名轍,字子由,蘇軾、蘇轍的名字都與「車」有關。蘇洵在《名二子》一文中對蘇軾、蘇轍兄弟取名緣由有交代:輪、輻、蓋、軫都是車的重要部件,缺少不得。
軾(車前橫木,供站立車上遠觀時扶手之用)似乎可有可無,但如果沒有軾,車也不是完整的車了。蘇洵給蘇軾取名「軾」,是希望他不忽視看起來似乎不重要的「外飾」之物。
所有的車都會留有車轍,但在功勞簿上卻沒有它的份。但車壞馬死,禍不會殃及車轍。車轍處於禍福之間,雖然沒有福也不至於有禍。給蘇轍取名「轍」是希望他平安免禍。
(7)蘇軾名字由來擴展閱讀
《名二子》創作背景
慶歷六年(1046年),蘇洵赴京趕考。盡管蘇洵的才學可以成為「帝王師」,可在朝廷腐敗、官場黑暗的環境下還是落榜了。他由此對科舉、朝廷失去了信心,轉而把希望寄託在兩個兒子身上。第二年返鄉後,蘇洵寫了一篇寄寓深重的《名二子說》。當時,蘇軾十一歲,蘇轍八歲。
蘇洵寫《名二子說》十年後,送二子入京應試,過成都辭別張方平,張出了六道題考兄弟二人,自己則於壁間密窺。兩人得題後,即各自思考。轍有疑問,指以問軾,軾舉筆倒敲幾案,意為「管子注」。
又指第二題,蘇軾把第二題勾了,因為並無出處,開始答卷。考完後,張方平對蘇洵說:「二子皆天才,長者明敏尤可愛,然少者謹重,成就或過之。」(出自《瑞桂堂暇錄》)
⑧ 蘇軾蘇轍名字的含義
蘇軾名字的寓意:蘇軾其名「軾」,原意為車前的扶手,取其默默無聞卻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
關於蘇轍名字中「轍」的意思,其父蘇洵在《名二子說》中解釋說:天下的車沒有不順著轍走的,雖然論功勞,車轍是沒份的,但如果車翻馬斃,也怪不到轍的頭上。雖然「轍」不易致福,卻也難以招災。這與蘇轍相對內斂的性格也頗為相符。
(8)蘇軾名字由來擴展閱讀:
「三蘇社會」社會影響:
蘇軾在文、詩、詞三方面都達到了極高的造詣,堪稱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而且蘇軾的創造性活動不局限於文學,他在書法、繪畫等領域內的成就都很突出,對醫葯、烹飪、水利等技藝也有所貢獻。蘇軾典型地體現著宋代的文化精神。
蘇轍與父親蘇洵、兄長蘇軾齊名,合稱「三蘇」。其生平學問深受其父兄影響,以散文著稱,擅長政論和史論,蘇軾稱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嘆之聲,而其秀傑之氣終不可沒」。其詩力圖追步蘇軾,風格淳樸無華,文采少遜。蘇轍亦善書,其書法瀟灑自如,工整有序。著有《欒城集》等行於世。
《名二子說》是宋代詩人蘇洵寫為兩個兒子蘇軾、蘇轍命名的緣由,表達了對兒子的希望與告誡,並介紹了二子的性格和名字由來。
原文:輪.輻.蓋.軫,皆有職乎車,而軾獨若無所為者。雖然,去軾則吾未見其為完車也。軾乎,吾懼汝之不外軾也。天下之車,莫不由轍,而言車之功者,轍不與焉。雖然,車仆馬斃,而患亦不及轍,是轍者,善處乎禍福之間也。轍乎,吾知免矣。
譯文:車輪、車輻條、車頂蓋、車廂四周橫木,都對車上有其職責,唯獨作為扶手的橫木,卻好像是沒有用處的。即使這樣,如果去掉橫木,那麼我看不出那是一輛完整的車了。軾兒啊,我擔心的是你不會隱藏自己的鋒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