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旬陽縣神河鎮神河中學2001年校長名字
旬陽縣神河鎮神河中學不掛網公布此類信息,
建議直接詢問學校辦公室、教務處。
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只要用心去學,你就是最好的。
金猴獻瑞,吉星臨門。
祝你學業進步,馬到功成。
B. 安康市旬陽縣的那條河叫什麼名字啊
就叫旬河
C. 山西和陝西所有的縣名字 具體
山西省—太原市
小店區 迎澤區 杏花嶺區 尖草坪區 萬柏林區 晉源區 清徐縣 古交市
山西省—大同市
城區 礦區 南郊區 新榮區 大同縣 天鎮縣 靈丘縣 陽高縣 左雲縣 廣靈縣 渾源縣
山西省—晉城市
城區 高平市 澤州縣 陵川縣 陽城縣 沁水縣
山西省—朔州市
朔城區 平魯區 山陰縣 右玉縣 應縣 懷仁縣
山西省—晉中市
榆次區 介休市 昔陽縣 靈石縣 祁縣 左權縣 壽陽縣 太谷縣 和順縣 平遙縣 榆社縣
山西省—長治市
城區 郊區 潞城市 長治縣 長子縣 平順縣 襄垣縣 沁源縣 屯留縣 黎城縣 武鄉縣 沁縣
壺關縣
山西省—陽泉市
城區 礦區 郊區 平定縣 盂縣
山西省—呂梁市
離石市 孝義市 汾陽市 文水縣 中陽縣 興縣 臨縣 方山縣 柳林縣 嵐縣 交口縣 交城縣 石樓縣
山西省—忻州市
忻府區 原平市 代縣 神池縣 五寨縣 五台縣 偏關縣 寧武縣 靜樂縣 繁峙縣 河曲縣 保德縣
定襄縣 岢嵐縣
山西省—臨汾市
堯都區 侯馬市 霍州市 汾西縣 吉縣 安澤縣 大寧縣 浮山縣 古縣 隰縣 襄汾縣 翼城縣 蒲縣
永和縣 鄉寧縣 曲沃縣 洪洞縣
山西省—運城市
鹽湖區 河津市 永濟市 聞喜縣 新絳縣 平陸縣 垣曲縣 絳縣 稷山縣 芮城縣 萬榮縣 臨猗縣 夏縣
陝西省—寶雞市
渭濱區 金台區 寶雞縣 陳倉區 鳳翔縣 岐山縣 扶風縣 眉縣 隴縣 千陽縣 麟游縣 鳳縣
太白縣
陝西省—咸陽市
秦都區 渭城區 楊凌區 三原縣 涇陽縣 乾縣 禮泉縣 永壽縣 彬縣 長武縣 旬邑縣 淳化縣
武功縣 興平市
陝西省—銅川市
王益區 印台區 耀州區 宜君縣
陝西省—西安市
蓮湖區 新城區 碑林區 雁塔區 灞橋區 未央區 閻良區 臨潼區 長安縣 高陵縣 藍田縣 戶縣
周至縣
陝西省—渭南市
臨渭區 韓城市 華陰市 蒲城縣 潼關縣 白水縣 澄城縣 華縣 合陽縣 富平縣 大荔縣
陝西省—延安市
寶塔區 安塞縣 洛川縣 子長縣 黃陵縣 延川縣 富縣 延長縣 甘泉縣 宜川縣 志丹縣 黃龍縣 吳旗縣
陝西省—漢中市
漢台區 留壩縣 鎮巴縣 城固縣 南鄭縣 洋縣 寧強縣 佛坪縣 勉縣 西鄉縣 略陽縣
陝西省—榆林市
榆陽區 清澗縣 綏德縣 神木縣 佳縣 府谷縣 子洲縣 靖邊縣 橫山縣 米脂縣 吳堡縣 定邊縣
陝西省—安康市
漢濱區 紫陽縣 嵐皋縣 旬陽縣 鎮坪縣 平利縣 石泉縣 寧陝縣 白河縣 漢陰縣
陝西省—商洛市
商州區 鎮安縣 山陽縣 洛南縣 商南縣 丹鳳縣 柞水縣
D. 安康市的發展由來及其歷史文化
安康市位於祖國版圖中部,幅員在北緯31°42′—33°49′、東經108°01′—110°01′之間,面積23529平方公里,占陝西省面積的11.4%。本市南依大巴山北坡,北靠秦嶺主脊,東西寬約200公里,南北長約240公里,漢江由西向東橫貫,構成「兩山夾一川(江)」的自然地貌。全市最高海拔2964.60米(秦嶺東梁),最低海拔170米(白河縣漢江出境處),海拔高低相對差為2794.6米。安康地緣和區位優勢獨特,在省際之間,處於川、陝、鄂、渝四省市的結合部,即東與湖北省(竹山、竹溪、鄖縣、鄖西)連接,南與川渝兩省市(萬源、城口、巫溪)接壤,位處西安、武漢、重慶三大經濟區的幾何中心,故有方誌稱安康為「東接襄沔、西達梁洋、南通巴蜀、北控商虢」之地。在陝西省內,安康北與省會西安市(周至、戶縣、長安)和商洛市毗連,西與漢中市(佛坪、洋縣、西鄉)為鄰。
安康市地處於祖國內陸腹地,陝西東南部,居川、陝、鄂、渝交通要沖,介於北緯31°42′—33°49′、東經108°01′—110°01′之間,東西寬約200公里,南北長約240公里。北與西安周至、戶縣、長安縣以及商洛市的柞水、鎮安縣毗鄰;西與漢中市的佛坪、洋縣、西鄉縣接壤;南與重慶市的城口、巫溪縣、四川省的萬源縣相連;東與湖北省的竹山、竹溪縣、鄖西、鄖縣相接。安康處在川、陝、鄂、渝四省市的結合部,居西安、武漢、重慶三大經濟區的幾何中心,全市總面積23529平方公里,占陝西省土地面積11.4%,其中耕地面積199432公頃,林地1658496公頃,森林覆蓋率55.4%,荒山荒地91691公頃,水域面積39861公頃。
安康在大地構造位置上屬於秦嶺地槽褶皺系南部和楊子准地台北部漢南古路的東北緣,分別由東西走向的秦嶺地槽褶皺和北西走向的大巴山弧形褶皺帶復合交接組成。具南北銜接,東西過渡的特點。安康以漢江為界,分兩大地域,北為秦嶺地區,南為大巴山地區,以漢水—池河—月河—漢水為秦嶺和大巴山的分界,其地貌呈現南北高山夾峙,河谷盆地居中的特點。全市地貌可分為亞高山、中山、低山、寬谷盆地、岩溶地貌、山地古冰川地貌6種類型。月河是安康最大的支流,月河下游流經漢濱區恆口,五里 ,大同等地,經建民鎮許家台注入漢江。在本市土地面積中,大巴山約佔60%,秦嶺約佔40%,山地約佔92.5%,丘陵約佔5.7%,川道平壩佔1.8%。海拔高程以白河縣與湖北省交界的漢江右岸為最低(海拔170米),秦嶺東梁為最高(海拔2964.6米)。秦嶺主脊橫亘於北,一般海拔2500米左右;大巴山主梁蜿蜒於南,一般海拔2400米左右;鳳凰山自西向東延伸於漢江谷地和月河川道之間,形成「三山夾兩川」地勢輪廓,漢江谷地平均海拔370米左右。秦嶺、大巴山主脊與漢江河谷的高差都在2000米以上。境內的主要山脈有秦嶺的東梁、平梁河、南羊山和大巴山的化龍山、鳳凰山、筆架山。
安康旅遊圖安康古稱金州,地處陝西省南端,周邊與四川、重慶、湖北毗鄰,漢江橫貫其中,陽安、襄渝和西康三條電氣化鐵路在安康交匯,旅遊區位優勢明顯。北接西安,南連三峽,東承湖北道教聖地武當山及神龍架自然保護區,西鄰漢中三國遺址,是連結國家規劃的「西安——三峽——張家界」綠色生態旅遊長廊中的重要驛站,又是陝西綠色生態旅遊的品牌。安康是秦巴山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北亞熱帶季風地區的一部分,也是陝西省水、熱資源最豐富的地區。 這里悠久的歷史,孕育了燦爛的文化,歷史遺跡遍布全境,有古遺跡、古窟寺、摩崖石刻及近代文物遺址650 余處,道教、佛教、伊斯蘭教、天主教等寺、上許家台南宋古墓、廟、觀、堂集中於安康市區,折射著先民的光輝。
秦巴漢水獨特的自然生態環境,積淀深厚的文化底蘊,使安康蘊藏著豐富的旅遊資源。全市現已查明景區32處,景點78個,其中國家級森林公園5個(南宮山國家森林公園、鬼谷嶺國家森林公園、千家坪國家森林公園 、天華山國家森林公園 、上壩河國家森林公園),省級森林公園多處(擂鼓台森林公園),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個(牛背梁自然保護區、化龍山自然保護區),省級風景名勝區2個,現已開發的景區景點29處。
其他名勝有:漢江、中華太極城、瀛湖、香溪洞、天柱山 、巴山秋池、子午棧道、龍王山、旬陽縣博物館、文峰塔、呂河千里荷塘等。
安康,地處「秦頭楚尾」、陝西最南端,山川秀麗,資源豐富,歷史悠久。
陝西省迄今發現的最大的南宋墓葬上許家台古墓,近日在地處陝南的安康市建民鎮佘家窯村被初步發掘整理。該墓葬是南宋抗金名將王彥為其父母所建的合葬墓。
這座古墓全長三十二點零四米,墓道長二十四點七四米,寬二點零二米,墓深五點二四米。墓道由十九排九千三百餘塊方、條形封門磚砌成,墓底有完整的排水系統。墓門正面寬七點零五米,高三點五五米,為仿木結構磚雕建築。墓室門前立二石碑,左書「宋故贈武略大夫綏德府君王公之墓」,右書「宋故太碩人綏德府君王公妻馬氏」,該形制較為少見。碑刻文字介紹了墓主人姓名、籍貫、卒年,王彥官職、食邑,以及王彥於紹興三十年(即公元一一六零年)八月十五葬其父衣衾與其母遺體於金州石泉縣來蘇鄉越瓜里的經過。
王彥是與岳飛齊名的南宋抗金民族英雄,在朝廷身居要職。他領導的八字軍英勇頑強,在抗敵衛國中立下了赫赫戰功,彪炳青史。此次發現的王彥父母合葬墓中,仿木磚雕結構是目前保存最完好的。石碑上關於王彥的出生地、官階等記載可補充史書的不足。另外,據此還可推斷地理志所載石泉與今天石泉縣的范圍不同。
該墓葬在考古研究上還存在以下疑點:一是墓道雕花數量眾多而在墓室中卻找不到;二是墓中沒有人骨;三是南宋葬俗,墓中多俑,而該墓沒有任何陶俑殘片;四是碑文載「意先君平皆出處之大節也,見於志銘,故不復書」,其父母生平事跡應見於墓誌,而墓室中並無墓誌。這些疑點有待於專家在進一步研究中逐一揭密。
人文史可上溯到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境內即有先民在越河川道及漢江兩岸繁衍生息。據文物部門調查和考古發掘,在全區境內,已發現新石器時代遺址四十餘處,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安康五里花園柏樹嶺、柳家河、張家壩;嵐皋肖家壩;漢陰阮家壩;紫陽馬家營;旬陽李家那,龔家梁,新天鋪等遺址,比較完整地展現了先民的聚落。出土的新時器文物,既有半坡文化類型的特點,也有廟底溝文化風格,同時也有李家村文化和屈家嶺文化類型風采,又具有濃郁的地方文化特點。
夏代,安康屬梁州的一部分。據中國最早的地理著作《尚書•禹貢》記載,將全國分為九州,稱「華陽黑水惟梁州」,唐代學者認為梁州為今漢中、安康、商洛一帶。
商周時期,安康成為庸國的封地,史稱上庸,為「群夷之國」。商朝建立政權後,對周圍的部族大加征討和掠奪,漢水流域的各部族也未能倖免。在武王伐紂的戰役中,庸人參加,並能征善戰。西周時期,曾破昭王膠船,使昭王君臣溺死於漢水。後來穆王、宣王相繼南征,均無功而返。後王室衰微,郡國兼並,東周安康隸楚、隸蜀、隸秦,更變頻繁。這一帶部族也被新起的五霸之一楚兼並。據《太平寰宇記》載:「金州於戰國為楚地,附庸地,後為楚所滅,復為楚地」。
春秋戰國時期,安康處「秦頭楚尾」,地扼南北要沖,公元前611年庸國被秦、巴、楚三分,安康成為秦楚必爭之地。秦惠王更元十三年(公元前312年),在安康漢江北岸台地(今天的中渡台)設西城縣,屬漢中郡,郡治設在西城。秦統一六國(公元前221年),劃漢水上游為漢中郡,西城縣為漢中郡治,領十二縣,轄今漢濱、漢陰、石泉、紫陽、嵐皋、平利、鎮坪七縣。
西漢沿襲秦制,漢中郡下設西城、安陽、長利(今天平利縣)、旬陽、錫(今天白河縣)五縣,治所西城縣。西城縣轄今天漢濱區的大部和紫陽、嵐皋全境。東漢建武元年至六年(公元25-30年)劉秀遣將軍李通領兵,與巴蜀公孫述戰於西城,取漢中地,郡治改遷南鄭,隸益州刺史部。西城縣轄今漢濱區、嵐皋、紫陽、平利和鎮坪五縣。東漢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5年),曹操攻佔漢中,分郡之東部即安康為西城郡,劃歸荊州,西城郡轄今漢濱、嵐皋、紫陽、平利和鎮坪五縣區。
三國曹魏黃初二年(公元221年),取「曹魏興盛」之義,設魏興郡,轄七縣。
西晉沿之。據《興安府志》載:晉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為安置巴山一帶流民,取「萬年豐樂、安寧康泰」之意,將安陽縣更名為安康縣,「安康」從此得名。
南北朝時期,安康先屬南朝,後屬北朝,先稱直州,西魏廢帝三年(公元554年)設金州,因越河川道出麩金得州名,隸屬魏興郡。北周武成二年(公元560年),撤西城縣改稱吉安縣。北周天和四年(公元569年)治所遷回西城,縣城改建漢江南岸,轄今漢濱、嵐皋、平利和鎮坪四縣區。北周末年廢縣,復設魏興郡。
隋朝復設西城郡。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稱吉安,屬金州。大業三年(公元607年)撤金州,設西城郡,吉安改稱金川,轄六縣。十三年(公元617年)郡縣俱廢。
唐、五代、宋設金州安康郡,轄西城、漢陰、平利、旬陽、淯陽、石泉等六縣。
元朝設金州,屬陝西行中書省興元路。至元年間(公元1279-1294年),金州改為散州,下不轄縣,轄區相當於今漢濱、平利、鎮坪、白河、旬陽、紫陽、嵐皋、漢陰、石泉和鎮安十縣境地。
明代仍設金州,萬曆十一年(公元1583年)漢江洪水覆沒金州城,遂於城南趙台山下築新城,並易名為興安州,屬漢中府。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興安州從漢中府劃出,直屬陝西布政司,領漢陰、平利、旬陽、紫陽、白河、石泉等縣。
清順治四年(公元1647年)興安州遷回老城。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改設興安府,並漢陰縣地設安康縣,領安康、平利、旬陽、白河、紫陽、石泉等六縣,屬陝西布政司領。
辛亥革命後,即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陝西省撤消府、州、廳,省下設道、縣兩級,安康在清代六縣基礎上新增四縣歸漢中道。民國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廢道而直隸於省;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設為陝西省第五行政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十縣。
建國後,1950年設市,1954年撤銷安康市改設城關區,隸屬安康縣管轄。1988年9月15日復設市,中共安康地委和安康地區行政公署駐地安康市。公元200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安康地區撤地設市。新組建的中共安康市委員會、中共安康市紀律檢查委員會於2000年12月正式對外辦公,撤地建市後,原縣級安康市改為漢濱區。地級安康市於2001年元月1日成立。安康市人大常委會、安康市人民政府、政協安康市委員會、安康市中級人民法院、安康市人民檢察院相繼對外辦公。地級安康市下轄漢濱、漢陰、石泉、寧陝、紫陽、嵐皋、平利、鎮坪、旬陽、白河十縣區。
全市有回、滿、蒙、苗、白、侗、壯、東鄉等24個少數民族聚居,漢族占人口的98.2%,少數民族占人口的1.8%。
E. 商洛名子的由來和淵源
商州,漢以名縣,北周以名州。歷代設州置縣,或州縣同設,交替沿革復雜。遠古為虞司徒契所封之國,夏屬梁、豫之交;周屬雍、豫。春秋戰國,先是分屬秦、晉(魏),後統屬於秦。
秦代(公元前221?前207年)地屬內史南境。治所設咸陽,統轄境域相當於今關中平原及商洛地區,領42縣。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設商縣,包括今商州市、丹風縣、商南縣、山陽4縣,因商山而得名。 早在公元前351年,秦國就在這里修了城,地址在今丹鳳縣城西2.5公里古城嶺子,系商洛最早之城池,南北長1500米;東西寬1000米。出土文物帶有「商」字的瓦當,確認系公元前340年秦封給商鞅之封邑。商鞅變法,使秦國出現了政通人和的興旺景象,秦孝公為表彰商鞅變法之功而封地15邑。但秦太子駟繼位後,聽信讒言,誣鞅誨法,並車裂商鞅於鄭(今華縣)。
西漢(公元前206?公元24年)地屬弘農郡,隸司隸校尉部,郡轄區相當於今河南省黃河以南、伊河以西及淅川、丹江流域。其治所在弘農(今河南靈寶貌略鎮北),領11縣,在陝西境內的上洛、商縣兩縣,即大體相當於現今的商洛地域。上洛這一地名,因居洛河上游故名,戰國時即有。漢朝忌水,
將上洛改為上雒,這是用「雒」字的開始。包括今商州市、洛南縣兩地。今丹風、山陽、商南3縣時為商縣。旬陽縣北部(今鎮安、柞水縣東南部)是漢中郡轄區;杜陵縣南部:(今柞水縣西北部)是京兆尹轄區。
東漢(公元25——220年)地屬京兆尹,仍隸司隸校尉部,轄區相當於今關中平原西安以東、渭南及商洛地區。尹治設在長安,仍領10城,其中上洛、商兩縣的地域和今商洛地區大體相當。
三國(公元220——265年)地屬曹魏之京兆郡,正始五年(公元244年)設,治所在長安,領11縣。仍稱上洛縣,魏文帝曹還又將上洛的「雒」字改為「洛」字。轄今商州市、洛南兩地。
西晉(公元265——316年)地屬司州,轄區相當於今河南省北部、中部、西部和山西省西南部及陝西省商洛地區。州治設在洛陽,領12郡。泰始二年,晉武帝分京兆南部置上洛郡,治所在上洛,領上洛、商、盧氏三縣(盧氏今屬河南省)。
南北朝(公元317——589年)南北朝時期,中國呈分裂局面,行政建制混亂。郡縣朝設夕廢,統屬復雜。由東晉開始的南朝,在轄區的北部僑設了上格的州、縣,用的是上洛的地名,以安置南遷的上洛的百姓,包括上洛的巴民。這里不詳敘。
北魏時屬洛州。太延五年(公元439年)於上洛城設荊州,太平真君二年(公元441年),上洛縣北部劃設拒陽縣,太和三年(公元479年)將荊州遷往盧氏。太和十一年(公元487年)又遷往襄陽,撤上洛郡,於上洛城設立洛州,領5郡,其中3郡屬今商洛:上洛郡,領上洛、拒陽2縣;上庸郡,領商(今丹鳳)、豐陽2縣;萇和郡,領南商1縣,即今商南。
西魏時屬洛州和雍州管轄。洛州治所設上洛,領上洛郡(今商州市)、拒陽郡(今洛南縣)、上庸郡(今山陽縣西北部、鎮安縣及柞水縣東南部)、商縣(今丹鳳)及山陽漫川、商南縣。柞水西北部屬雍州管轄。
北周宣政元年(公元578年)改洛州為商州;治所設上格(即今商州城)領上洛郡(含今商州、山陽、丹鳳;商南4縣及鎮柞部分地域);拒陽郡(今洛南地)。
隋代(公元589——618年)開皇三年(公元583年)撤上洛、上庸兩郡,保留商州;大業三年(公元607年)撤商州復設上洛郡,治所仍設上洛,領上洛縣(今商州市)、商洛縣(商洛即從前的商縣,隋文帝改稱商洛,這是「商洛」二字連用起來稱呼地名的開始),洛南縣、豐陽縣(今山陽、鎮安縣及柞水縣東南部)上津縣(今湖北省境內)5縣;大興縣東南部(今柞水縣西北部)仍屬京兆郡管轄。
唐代(公元618——907年)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改上洛郡設商州,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劃歸山南道,開元二十五年歸山南西道。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撤商州又改為上洛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撤上洛郡再改為商州,治所設上洛,領上洛(今商州市)、商洛縣(今丹鳳、商南兩縣)、洛南縣(今洛南)、豐陽縣(今山陽)、乾元縣(今鎮安及柞水縣東南部)、上津縣(今湖北省境內)。今柞水縣西北部屬京兆府。
五代十國(公元907—979年)五代十國的行政建制沿用唐制,但由於分裂割據,各國疆域均不遼闊,道一級遂廢,為州(府)統縣的二級制。當時陝南東部經歷了後梁(公元907一923年)、後唐(公元923—936年)、後晉(公元936—946年)、後漢(公元947—950年)、後周(公元951—960年)等5個期代。後梁時,商州領上洛、商洛、豐陽、乾元、上津5縣;洛南縣改屬華州;萬年縣東南部屬京兆府。後漢時,商州領上洛、商洛、豐陽、上津4縣;南縣仍屬華州;乾佑縣(公元949年改乾元縣為乾佑縣)、萬年縣東南部屬京兆府。後周時,商州領上洛、商洛、洛南、豐陽、上津5縣;乾佑縣、萬年縣東南部屬京兆府。
北宋、金、南宋(公元960——1279年)北宋時,商州初屬陝西路,後屬永興軍路,治所設上洛,領上洛、商洛、洛南、豐陽、上津5縣。
金、南宋時,商州屬金國京兆府路。金貞元二年(公元1154年)將商洛、豐陽兩縣降為鎮,並入上洛、洛南兩縣;咸寧縣東南部屬京兆府;旬陽縣西北部(今鎮安縣)屬金州。金元光二年(公元1223年)五月改屬河南路。領上洛(今商州市、丹風、商南、山陽4縣及柞水縣南部),至元元年(公元1264年)廢上洛縣,以州代縣,由州直轄,定名商州。轄地包括今商州、丹鳳、商南、山陽及柞水縣南部,並統領洛南縣地。
元代(公元1279——1368年)商州先屬安西路,後屬奉元路管轄。元代實行省、路、府、縣四級行政建制,商州下領洛南l縣,原來的上洛為在郭,仍不另設縣,由州直管,但商州所轄的地域和今天大體相當。
明代(公元1368——1644年)地屬西安府,時稱商州,轄今商州市、丹風縣兩地。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五月,降商州為縣制。成化十三年(公元1477年)三月復升為州,領洛南、商南、山陽、鎮安4縣。天啟元年(公元1621年)為避明興宗朱常洛名諱,又改「洛」為雒」。
商洛有闖王建立政權的記載。祟幀十六年(公元1643年)十月,闖王軍攻佔了商州,第二年在西安建立大順朝,稱永昌元年,派魯大儒為商州牧,給山陽也派了縣令(其它各縣不詳)。永昌二年正月,闖王政權結束。
清代(公元1644——1911年)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升為直隸商州,直屬陝西省,領商南;雒南、山陽、鎮安4縣。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析咸寧、藍田、鎮安3縣之地置孝義廳,屬西安府,這是柞水縣的前身。
中華民國(公元1912——1949年)。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廢州改設商縣(轄今商州市、丹風縣西南部)、洛南縣(今洛南及丹風縣東北部)、柞水縣(今柞水縣西部及鎮安縣東北部)3縣,屬關中道;山陽、商南、鎮安3縣,屬漢中道。民國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撤銷道制,以省直接領縣。民國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在商縣城設第四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商縣、雒南、商南、山陽、鎮安、柞水6縣,一度還管過藍田縣。是年在龍駒寨成立設置局。1949年7月13日,商縣人民政府成立。
中華人民共和國 從1949年5月,商洛地區各縣陸續解放,在商縣設置陝甘寧邊區陝南行政主任分署第工分區,轄商縣、雒南、商南、丹鳳、山陽、鎮安、柞水7縣。1950年,改名陝西省商洛分區專員公署,仍轄以上7縣。1955年,將縣人民政府更名為「縣人民委員會」。1658年12月,撤銷丹風、柞水兩縣(丹風分屬商南和商縣轄,柞水與鎮安縣合並),商洛地區轄商縣、洛南、商南、山陽、鎮安5縣。1961年10月又恢復為7縣。1964年9月,因「能」字生辟,經國務院批准,改「雒」為「洛」,時稱商洛專區,行政公署駐商縣城。1968年,商洛專員公署改稱為「商洛專區革命委員會」,各縣人民委員會易名為「縣革命委員會」。1969年,商洛專區革命委員會改名為「商洛地區革命委員會」,1978年;更地區名為商洛地區行政公署。1981年元月,改縣革命委員會為縣人民政府。1988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改商縣為商州市。2001年12月,經國務院批准,撤消商洛地區行政公署,設立商洛市人民政府。商州市更名為商州區。
F. 陝西省安康市旬陽縣有啥好玩的
旬陽縣位於陝西省東南部,秦巴山區東段,漢江橫貫其中,縣境地貌以中山為主,兼有低山、丘陵、河谷地形,海拔185-2358米,屬北亞熱帶溫暖濕潤氣候區,年均降雨量851毫米,年平均氣溫15.4℃。縣城位於漢江、旬河交匯處,曲水環流,形似太極,被譽為「天然太極城」。全縣總面積3554平方公里,轄28個鄉鎮319個村(社區),總人口45萬人,是省政府批準的革命老區縣,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全國文明村鎮建設示範縣,全國文化工作先進縣,省級治安模範縣。歷史悠久,人文景觀獨特。
旬陽秦時設旬關,西漢置縣,受秦、楚、蜀文化和明清移民的影響,形成南北兼容的地域特色文化和民風民俗。境內出土文物不乏稀世國寶,高山草甸、田園風光、溶洞瀑布、蜀河古鎮、紅軍老祖等自然人文景觀眾多。近代史上,紅25軍、紅3軍在旬陽創建革命根據地,賀龍、徐海東、李先念、程子華等老一輩革命家曾在旬陽浴血戰斗,播下革命的火種。承東啟西,區位優勢明顯。
著名景區景點有:
一、旬陽文廟孔府家
旬陽文廟建於明成化8年,至今已有500多年歷史。建築風格獨特,古色古香,館藏文物3000多件,其中以國寶級象牙算籌和北魏獨骨信多面體煤精組印為最。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二、歷史經濟的繁榮—黃州會館
黃州會館位於蜀河古鎮,為清代「黃幫」(即黃州籍客商)所建,其始建年代約為清代中期,現存整個建築面對蜀河,南靠漢江,背依山坡,自前至後依據地形作台階式上升,主體建築皆以中軸線為基準,層次分明,結構嚴謹,基本保持我國傳統的宮殿建築布局,尤能鮮明體現出濃郁的南方建築特色。是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三、鬼斧神工太極城—天然城池
旬陽縣城是目前國內唯一、世界罕見的天然太極城,漢江和旬河在旬陽縣城交匯,由於億萬年來旬河河床不斷下切浸蝕、沉澱堆積,使河床形成「S」型圖案繞城而過,伊然組成一幅天然太極圖案。陰魚島和陽魚島,首尾相逐,對稱互抱,惟妙惟肖。最為奇特的是陰陽魚眼位置分別生長著一棵千年古柏,歷經千年依然枝繁葉茂。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神秘、神奇的天然太極城。早在清乾隆年間就有詩句描述:「滿城燈火列星案,一曲旬水繞太極」,證明太極城的稱謂由來已久。民國時期,旬陽太極城亦得到國民黨最高階層的贊嘆。民國20年間,旬陽當地大財東張瑞亭之子張飛生,時任國民黨陝西省第二司令、綜合旅長,其父逝世後,國民黨高層蔣介石、於佑任、楊虎城、何應欽、張學良、鄒力子、章孝慈等同署名送墓聯五幅,書:「靈山刻就天書字,旬水繪成太極圖」、「萬卷天書懸靈案,一軸太極掛夜台」、「懷抱一座金城,腰纏兩條玉帶」。其中的「旬水繪成太極圖」和「一軸太極掛夜台」量塊墓碑,2003年在小河北發現並收藏於縣博物館中。自古以來就有許多文人墨客作詩來描寫太極城之美:「仞望俯瞰江河流,太極突現山城秀」、「南望漢江,北鎮旬河,江河鎖鑰旬陽城;東倚靈崖,西依林園,秀麗妖媚太極城」。天然太極城是旬陽旅遊的最大「買點」,是不可再生的寶貴旅遊資源。
G. 陝西安康的地名由來
安康市地處「秦頭楚尾」,位於陝西最南邊,山川秀麗,資源豐富,歷史悠久。
陝西省迄今發現的最大的南宋墓葬上許家台古墓,近日在地處陝南的安康市建民鎮佘家窯村被初步發掘整理。該墓葬是南宋抗金名將王彥為其父母所建的合葬墓。
陝西安康
本數據來源於網路地圖,最終結果以網路地圖數據為准。
這座古墓全長三十二點零四米,墓道長二十四點七四米,寬二點零二米,墓深五點二四米。墓道由十九排九千三百餘塊方、條形封門磚砌成,墓底有完整的排水系統。墓門正面寬七點零五米,高三點五五米,為仿木結構磚雕建築。墓室門前立二石碑,左書「宋故贈武略大夫綏德府君王公之墓」,右書「宋故太碩人綏德府君王公妻馬氏」,該形制較為少見。碑刻文字介紹了墓主人姓名、籍貫、卒年,王彥官職、食邑,以及王彥於紹興三十年(即公元一一六零年)八月十五葬其父衣衾與其母遺體於金州石泉縣來蘇鄉越瓜里的經過。
王彥是與岳飛齊名的南宋抗金民族英雄,在朝廷身居要職。他領導的八字軍英勇頑強,在抗敵衛國中立下了赫赫戰功,彪炳青史。此次發現的王彥父母合葬墓中,仿木磚雕結構是目前保存最完好的。石碑上關於王彥的出生地、官階等記載可補充史書的不足。另外,據此還可推斷地理志所載石泉與今天石泉縣的范圍不同。
該墓葬在考古研究上還存在以下疑點:一是墓道雕花數量眾多而在墓室中卻找不到;二是墓中沒有人骨;三是南宋葬俗,墓中多俑,而該墓沒有任何陶俑殘片;四是碑文載「意先君平皆出處之大節也,見於志銘,故不復書」,其父母生平事跡應見於墓誌,而墓室中並無墓誌。這些疑點有待於專家在進一步研究中逐一揭密。
人文史可上溯到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境內即有先民在越河川道及漢江兩岸繁衍生息。據文物部門調查和考古發掘,在全區境內,已發現新石器時代遺址四十餘處,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安康五里花園柏樹嶺、柳家河、張家壩;嵐皋肖家壩;漢陰阮家壩;紫陽馬家營;旬陽李家那,龔家梁,新天鋪等遺址,比較完整地展現了先民的聚落。出土的新時器文物,既有半坡文化類型的特點,也有廟底溝文化風格,同時也有李家村文化和屈家嶺文化類型風采,又具有濃郁的地方文化特點。
夏代,安康屬梁州的一部分。據中國最早的地理著作《尚書·禹貢》記載,將全國分為九州,稱「華陽黑水惟梁州」,唐代學者認為梁州為今漢中、安康、商洛一帶。
商周時期,安康成為庸國的封地,史稱上庸,為「群夷之國」。商朝建立政權後,對周圍的部族大加征討和掠奪,漢水流域的各部族也未能倖免。在武王伐紂的戰役中,庸人參加,並能征善戰。西周時期,曾破昭王膠船,使昭王君臣溺死於漢水。後來穆王、宣王相繼南征,均無功而返。後王室衰微,郡國兼並,東周安康隸楚、隸蜀、隸秦,更變頻繁。這一帶部族也被新起的五霸之一楚兼並。據《太平寰宇記》載:「金州於戰國為楚地,附庸地,後為楚所滅,復為楚地」。
春秋戰國時期,安康處「秦頭楚尾」,地扼南北要沖,公元前611年庸國被秦、巴、楚三分,安康成為秦楚必爭之地。秦惠王更元十三年(前312年),在安康漢江北岸台地(今天的中渡台)設西城縣,屬漢中郡,郡治設在西城。秦統一六國(前221年),劃漢水上游為漢中郡,西城縣為漢中郡治,領十二縣,轄今漢濱、漢陰、石泉、紫陽、嵐皋、平利、鎮坪七縣。
西漢沿襲秦制,漢中郡下設西城、安陽、長利(今天平利縣)、旬陽、錫(今天白河縣)五縣,治所西城縣。西城縣轄今天漢濱區的大部和紫陽、嵐皋全境。東漢建武元年至六年(25-30年)劉秀遣將軍李通領兵,與巴蜀公孫述戰於西城,取漢中地,郡治改遷南鄭,隸益州刺史部。西城縣轄今漢濱區、嵐皋、紫陽、平利和鎮坪五縣。東漢建安二十一年(215年),曹操攻佔漢中,分郡之東部即安康為西城郡,劃歸荊州,西城郡轄今漢濱、嵐皋、紫陽、平利和鎮坪五縣區。
三國曹魏黃初二年(221年),取「曹魏興盛」之義,設魏興郡,轄七縣。
西晉沿之。據《興安府志》載: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為安置巴山一帶流民,取「萬年豐樂、安寧康泰」之意,將安陽縣更名為安康縣,「安康」從此得名。
南北朝時期,安康先屬南朝,後屬北朝,先稱直州,西魏廢帝三年(554年)設金州,因越河川道出麩金得州名,隸屬魏興郡。北周武成二年(560年),撤西城縣改稱吉安縣。北周天和四年(569年)治所遷回西城,縣城改建漢江南岸,轄今漢濱、嵐皋、平利和鎮坪四縣區。北周末年廢縣,復設魏興郡。
隋朝復設西城郡。開皇十八年(598年)改稱吉安,屬金州。大業三年(公元607年)撤金州,設西城郡,吉安改稱金川,轄六縣。十三年(公元617年)郡縣俱廢。
唐、五代、宋設金州安康郡,轄西城、漢陰、平利、旬陽、淯陽、石泉等六縣。
元朝設金州,屬陝西行中書省興元路。至元年間(1279-1294年),金州改為散州,下不轄縣,轄區相當於今漢濱、平利、鎮坪、白河、旬陽、紫陽、嵐皋、漢陰、石泉和鎮安十縣境地。
明代仍設金州,萬曆十一年(1583年)漢江洪水覆沒金州城,遂於城南趙台山下築新城,並易名為興安州,屬漢中府。二十三年(1595年)興安州從漢中府劃出,直屬陝西布政司,領漢陰、平利、旬陽、紫陽、白河、石泉等縣。
清順治四年(1647年)興安州遷回老城。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改設興安府,並漢陰縣地設安康縣,領安康、平利、旬陽、白河、紫陽、石泉等六縣,屬陝西布政司領。
辛亥革命後,即民國二年(1913年)陝西省撤消府、州、廳,省下設道、縣兩級,安康在清代六縣基礎上新增四縣歸漢中道。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廢道而直隸於省;二十四年(1935年)設為陝西省第五行政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十縣。
建國後,1950年設市,1954年撤銷安康市改設城關區,隸屬安康縣管轄。1988年9月15日復設市,中共安康地委和安康地區行政公署駐地安康市。公元200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安康地區撤地設市。
國務院2000年6月23日國函〔2000〕81號批復:
一、同意撤銷安康地區和縣級安康市,設立地級安康市。市人民政府駐新設立的漢濱區。
二、安康市設立漢濱區,以原縣級安康市的行政區域為漢濱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五星街。
三、安康市轄原安康地區的漢陰縣、石泉縣、寧陝縣、紫陽縣、嵐皋縣、平利縣、鎮坪縣、旬陽縣、白河縣和新設立的漢濱區。[3]
新組建的中共安康市委員會、中共安康市紀律檢查委員會於2000年12月正式對外辦公,撤地建市後,原縣級安康市改為漢濱區。地級安康市於2001年元月1日正式掛牌成立。安康市人大常委會、安康市人民政府、政協安康市委員會、安康市中級人民法院、安康市人民檢察院相繼對外辦公。地級安康市下轄漢濱、漢陰、石泉、寧陝、紫陽、嵐皋、平利、鎮坪、旬陽、白河十縣區。
H. 陝西有多少個縣,縣的名字都是哪裡,說說
2006年轄:10個地級市;24個市轄區、3個縣級市、80個縣。 西安市 轄9個市轄區、4個縣。市人民政府駐未央區鳳城八路。 未央區 蓮湖區 新城區 碑林區 雁塔區 灞橋區 閻良區 臨潼區(驪山街道) 長安區(韋曲街道) 高陵縣(鹿苑鎮) 藍田縣(藍關鎮) 戶縣(甘亭鎮) 周至縣(二曲鎮) 銅川市 轄3個市轄區、1個縣。市人民政府駐耀州區正陽路。 耀州區 王益區 印台區(城關街道) 宜君縣(城關鎮) 寶雞市 轄3個市轄區、9個縣。市人民政府駐渭濱區。 渭濱區 金台區 陳倉區(虢鎮) 岐山縣(鳳鳴鎮) 鳳翔縣(城關鎮) 隴縣(城關鎮) 太白縣(嘴頭鎮) 麟游縣(九成宮鎮) 扶風縣(城關鎮) 千陽縣(城關鎮) 眉縣(首善鎮) 鳳縣(雙石鋪鎮) 咸陽市 轄3個市轄區、10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市人民政府駐秦都區。 秦都區 渭城區 楊陵區 興平市 禮泉縣(城關鎮) 涇陽縣(涇干鎮) 永壽縣(臨軍鎮) 三原縣(城關鎮) 彬縣(城關鎮) 旬邑縣(城關鎮) 長武縣(昭仁鎮) 乾縣(城關鎮) 武功縣(普集鎮) 淳化縣(城關鎮) 渭南市 轄1個市轄區、8個縣,代管2個縣級市。市人民政府駐臨渭區東風街83號。 臨渭區 韓城市(新城街道) 華陰市(太華路街道) 蒲城縣(城關鎮) 潼關縣(城關鎮) 白水縣(城關鎮) 澄城縣(城關鎮) 華縣(城關鎮) 合陽縣(城關鎮) 富平縣(杜村鎮) 大荔縣(城關鎮) 延安市 轄1個市轄區、12個縣。市人民政府駐寶塔區。 寶塔區 安塞縣(真武洞鎮) 洛川縣(鳳棲鎮) 子長縣(瓦窯堡鎮) 黃陵縣(橋山鎮) 延川縣(延川鎮) 富縣(富城鎮) 延長縣(七里村鎮) 甘泉縣(城關鎮) 宜川縣(丹州鎮) 志丹縣(保安鎮) 黃龍縣(石堡鎮) 吳起縣(吳旗鎮) 漢中市 轄1個市轄區、10個縣。市人民政府駐漢台區民主路。 漢台區 留壩縣(城關鎮) 鎮巴縣(城關鎮) 城固縣(博望鎮) 南鄭縣(城關鎮) 洋縣(城關鎮) 寧強縣(漢源鎮) 佛坪縣(袁家莊鎮) 勉縣(勉陽鎮) 西鄉縣(城關鎮) 略陽縣(城關鎮) 榆林市 轄1個市轄區、11個縣。市人民政府駐榆陽區。 榆陽區 清澗縣(寬洲鎮) 綏德縣(名州鎮) 神木縣(神木鎮) 佳縣(佳蘆鎮) 府谷縣(府谷鎮) 子洲縣(雙湖峪鎮) 靖邊縣(張家畔鎮) 橫山縣(橫山鎮) 米脂縣(銀州鎮) 吳堡縣(宋家川鎮) 定邊縣(定邊鎮) 安康市 轄1個市轄區、9個縣。市人民政府駐漢濱區。 漢濱區 紫陽縣(城關鎮) 嵐皋縣(城關鎮) 旬陽縣(城關鎮) 鎮坪縣(城關鎮) 平利縣(城關鎮) 石泉縣(城關鎮) 寧陝縣(城關鎮) 白河縣(城關鎮) 漢陰縣(城關鎮) 商洛市 轄1個市轄區、6個縣。市人民政府駐商州區。 商州區 鎮安縣(永樂鎮) 山陽縣(城關鎮) 洛南縣(城關鎮) 商南縣(城關鎮) 丹鳳縣(龍駒寨鎮) 柞水縣(乾佑鎮)
I. 誰知道安康市旬陽縣身份證後4位號碼
後四位是隨機分配的,不是固定的呢